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朱雀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朱雀读后感10篇

2022-03-11 16:12:4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朱雀读后感10篇

  《朱雀》是一本由葛亮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38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朱雀》读后感(一):《朱雀》读后

从白帝城往宜昌的三峡游轮正不紧不慢的穿越西陵峡的时候,我读完了《朱雀》的最后一页,手里的书还没有放下,心却迫不及待的沉了下去…
近百年的历史跌宕、三代人的命运纠葛、一座城的烟雨风尘,且作者完稿时只值而立,可见葛亮野心之大。不过正因为如此,才稍微可以对这个漫长故事的高开低走不那么耿耿于怀,更何况故事的发生地是南京…
金陵自古帝王州,六朝烟水,朱雀夕阳,华裔苏格兰青年许廷迈来到这里留学,在夫子庙与女孩程囡一见钟情,引出了程囡、母亲程忆楚以及外婆叶毓芝三代人爱恨交织的悲剧故事,更折射出的是这个古老的城市艰难走过的20世纪…
葛亮在这个故事中安排了众多的人物,关系复杂,递进跳跃,不认真梳理多数会搞混。其中忆楚的养母程云和无疑是最打动我的人,她的经历几乎可以说是关于这座城的缩影,甚至可以说她就是“朱雀”。正如赵海纳所说“我受的苦,你们都知道;但是她受到的苦,只有她自己知道。”
另一个有意思的人物是雅可,也许是还没读懂,所以关于“高开低走”的评价也多是缘于小说后半段雅可的篇幅,看来有机会还要重读…

  《朱雀》读后感(二):倒是无情却有情

全书读到一半,一味的矫揉造作与行文中过重的胭脂气,还有那刻意安排的种种宿命与巧合,让人几欲释卷。然而强迫读完全文,还是想说点什么,因为那个叫程云和的“风尘女人”。

以往出没于欢场的她,本应该是最薄情之人,但却被作者塑造成书中最重情的人物,无意间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轨迹,也成为贯穿全文的重要线索:

在政局动荡的年代,以一己之力独自抚养被神父偶然救起的陌生女婴;为救素不相识的士兵,不惜被日本人凌辱……

战后洗净铅华,在艰难的岁月里精打细算,竭力操持一家生计,拉扯孩子长大;每年祭奠孩子生母,即使从未谋面;以自己的体贴让抛弃家庭、投身革命多年,却被批斗打压的“老首长”感受到久违的家庭温暖,为她提供了一个宣泄的堤口;给只身归国却被发配北大荒劳改的南洋华侨以母亲的关怀;生命的尽头,“无情”地将过往的母女之情一概抹去,只为了少牵连女儿……

肮脏的身体,历经时代的动荡,岁月的磨难,灵魂得到彻底的涤荡。卑微到尘埃里的种子,也能开出比高贵土壤里种出的更美丽纯粹的花。然后最终却无法逃脱世俗的偏见,人性的丑恶。

多情总被无情扰,倒是无情却有情。

  《朱雀》读后感(三):以良善和体面,直面命运横逆

“以良善和体面,直面命运横逆,如朱雀身覆火焰,终生不息。”

这该是在说程云和,本是香君阁的头牌,以一曲《夕阳箫鼓》绝倒秦淮两岸,多少权贵千金一掷,就为了她这一曲。

身处乱世,十五岁就被扔到利欲漩涡中,但她暗下决心,身居下九流,也要力争上游。

当日军破门而入,她克制得宜,为了护住程忆楚,换上自己的亲生儿子,身覆日寇炼狱,能屈能伸忍辱负重。

就如同多年后的文革批斗,舒展的世俗气,她总知道什么场合该如何拿捏,以及拼尽最后一丝气力保住阴差阳错间抚养的程忆楚。

起初,这个女娃娃对她来说也是一张在圣约瑟教堂里的保命牌。而后,女娃娃亲生母亲叶毓芝的朋友赵海纳前来要抚养权。面对一个革命代表,程云和被质问,依你的身份,凭什么。

程云和是愤怒震惊的,那是书里描写的她第一次失态,将程忆楚婴孩时的襁褓扔到赵海纳跟前,“我凭什么?就凭她生下来吃的第一口是我的奶,就凭我抱着她踩着炮灰和死人走了十三里地,凭我为了护她的小命先被日本鬼子糟蹋后被还乡团作践。”

终平平淡淡的后来,为了护她万无一失,咽下三十多年前藏在衣襟里的毒药,终年,五十九岁。

我喜欢她起的程忆楚这个名字,每唤一声楚楚,都能心生暖意。

有人说,读葛亮的小说,要有舒缓的静悟。程云和、程忆楚、程囡,包括叶毓芝,葛亮用五年写这三代女性。不同的时代遭遇不同的动荡,看完醒悟三个字,逃不过。逃不过什么,绝望的宿命感。翻起前言,我就决定先去看看《停车暂借问》《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朱雀》与《停车》共同强调的我想应该为命运,有人戏称是端着的言情小说,是不错,但在字里行间里有的是烟水气的南京,久经苦战的南京给我的冲击感是明知眼前的是令我最恶心至极的猪肝,但还是得生咽下去。书中最喜欢描写程云和、叶毓芝那一段,那时的南京城也逃不过践踏,老百姓们绝望卑微地乞讨生路……是我们当今所有国人都应该服下的苦涩可又远远不懂得。

葛亮说,在准备朱雀之前的访谈考察时,接触到一位老人家。1937年她还是个小女孩,她哭着说她恨日军,可却还记得日军进入南京时给每个小孩子发的糖,是甜的。

葛亮想在纸上留下拥有厚重历史的南京,一个青年视角献给青春纪念的南京,也是如此沉甸甸。朱雀,是在经历大屠杀、批斗会里坚强活着,想活着的每一个人。

  《朱雀》读后感(四):被葛亮气疯的我只能写出这样的评论

1、这本书花了我整整二十块!二十块!这是什么概念,我可以用这二十块钱吃两份盒饭,坐十次公交,或者吃上一顿美味的麦当劳工作午餐,大口啜饮加了冰块的凉爽可乐,还能剩下三块钱让我吃上一根一咬满口流油的烤肠。结果我把这宝贵的二十块钱花在了这样的烂书上!是可忍孰不可忍!

2、小说有无数种开头方式,他偏偏要选择Lonely Planet式的开头。

3、书中的外国人都是行走的签语饼,动不动就是“你们中国有句古老的谚语……”我们中国真的没有那么多古老的谚语,谢谢。

4、葛亮对于性爱的描写水平处于“虎躯一震”与“获得了生命的大和谐”之间。

5、描写一个高雅的妇人:她用餐过后,突然在家中的钢琴上弹起一首土耳其进行曲。皇后娘娘吃柿饼的故事重现人间。

6、叙述者是个华裔血统的苏格兰人,但他既不像是华裔,也不像是苏格兰人。

7、一开始我以为葛亮有着莫名其妙的后殖民视角,后来发现不是,他根本就没视角可言。他只是把句子堆到。纸上。了。而已。

8、本书没有结构,没有结构,没有结构。

9、中国与西方之间的沟通方式不是媾和,甚至连强奸都算不上,而是两个脑满肠肥的秃顶中年在互相用手指捅菊花。我开始怀疑葛亮的性取向了。

10、我之前批评中国某些作家,说他们所谓的家族史无非就是将历史作为人物的脚注罢了。葛亮他妈的太屌了,把人物作为历史的脚注。

11、这本书可以改三百集琼瑶剧。

12、葛亮对历史的处理方式,是我有史以来见过最卑鄙无耻的,没有之一。

13、莫言赞美葛亮?莫言用菊花夹着笔写的东西都比葛亮强。我现在绝逼怀疑王德威和葛亮有一腿,否则他就是丧了天良,黄泥蒙了眼,猪油蒙了心。

14、写不明白民国算你读书少,写不明白文革算你年纪轻,你他妈的连现代生活都写不明白?

15、葛亮没有天赋,没有天赋,没有天赋。

16、对于极端场景的迷恋,只能证明作者在精神与技巧上的双重幼稚。葛亮写这书的时候三十了啊。

17、作者对于冯雅可的描述真的不是在黑现代艺术家么?如果说冯雅可是”艺术杀马特“的话,葛亮就是”文学快手“。

18、说葛亮是文学快手,毫无鄙夷之意,只是在陈述事实。他对于极端场景与结局的迷恋正如快手中靠自残吸引粉丝的主播,而他对于空洞符号的钟爱则与那些颈挂金链,直播吃帝王蟹的县城青年毫无二致。

19、我对于小说的定义十分宽容,《斗破苍穹》我觉得也是小说,只不过是本很糟糕的小说。但这本书不是小说,不是小说,不是小说。

20、本书的走红再次证明,混圈子是一件多么他妈重要的事情呀。

  《朱雀》读后感(五):半个好故事

用几天的时间看完了葛亮的《朱雀》,三百多页的小说倾注了作者七年的心血,可是我读下来却还没用上七天,不知道这是对作者的不敬还是尊敬。

三百多页的小说,讲了祖孙三代女人的故事。不知道是冥冥中的宿命,还是偶然的巧合,三代女人的爱情都是悲剧,爱错了人,爱错了时代,本应的美好成了令人惋惜的凋零。三个女人,三个时代,跨越了抗日、反右、文革、现代。生活的悲喜剧静静的发生在南京,人来人往,潮起潮落,但见花开花落去,唯有古城留沧桑。

和别的小说不同,小说的开头却是以一个华裔的留学生开始:因为自己的混杂的身世而对遥远的中国充满了神秘的好奇,作为留学生来到南京,却迷失在南京的繁华和喧嚣,误打误撞遇见了一个神秘的古城姑娘,小家碧玉的背后是却是混合了三教九流。就像是这置身事外第三人称的开头,整篇故事就如同一个纪录片的旁白默默地展开,哪怕是惊涛骇浪,却也讲的波澜不惊。

从清末民初,到抗日硝烟,再到文革动乱,终于开放现代。三代女人,时间上整整跨越了整个中国近代。爱情的悲剧,细细想来却也是那个大时代的悲剧:如不是两国交兵,毓芝和芥川的跨过恋情也未必不是一场佳话;如不是反右扩大,忆楚和一纬想必也是才子佳人有情人终成眷属。个体相较于时代,终归是渺小的。个人命运的悲怆,实际上是大时代悲剧的投影。错的时间爱上了错的人,注定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悲剧。

生活是最真实的编剧和导演,看似逻辑上不可能的发生,在生活中却成为了万分之一的巧合。不过巧合之所以称得上是巧合,就在于一个“巧”字:凤毛麟角,却又可遇而不可求。这样的巧,如有一次,便如画龙点睛,神来之笔;但是多了,就有些矫揉造作,刻意为之,雕琢炫技的意味太为明显了。很不幸,这篇故事多少属于了后者。

爱情本应是甜蜜和伟大的,有着丰富的内涵,肩负着责任和担当,而欲望却是这一切的衍生品,是点缀,是细微的亮点。在前两位女人的身上,我还看到了宁愿为了爱情而具有的坚毅,但是在程囡身上却更多的感受到了一种爱情的糜乱:法国男人、雅可、龙一朗、许廷迈。越往后翻,越感觉到一种爱情的迷茫,一种由信仰到欲望的堕落。而且我不是很认可的是故事到最后也只停留在一种盲目的坚持,似乎前车之鉴并没有让后来人引以为戒,看到的只是女人犯错,然后背负着错误的坚持。

可能是作者还是太年轻,还是缺少了生活的阅历,或者是又太刻意的追求故事中戏剧性的冲突,故事中有一些地方的处理还是太过于粗糙了。比如在对忆楚,一纬活着的时候,面对一纬的背叛,面对一纬妻儿,表现的是一幅心灰意冷的淡漠,但是又何必在晚年,在一纬的灵堂上演撕破脸皮,当面结疤的戏码。一面是大家闺秀的淡定,一面是市井妇人的泼皮,突然地翻转,令人难以接受。

半个好故事,不过依然属于“好故事”。

  《朱雀》读后感(六):朱雀,歷史的縮影。

書是好書,值得仔細看的好書!

  《朱雀》读后感(七):看过就算

作者给祖孙三代女人安排了一个共同的命运共同点,每一代的女人到最后都被男人在身体里留下了一个种子,然后她们都要独自一人养育这个孩子。很多人,说这很狗血。

对南京这个城市并无特殊观感,想着如果换作北京,前半部分也许看得能更入神一些。但作者既然选择了南京,并且对它的人文地理都写得极为详尽,本着尊重的态度,也就仔细看了。又因看《北鸢》在前,所以对《朱雀》抱有期待。可以说在这三代女人正式登场之前,自己还是有耐心的。

故事是在程囡带着许廷迈走进她和哥哥开的赌场的时候,我便觉得有些不耐。赌场的成立,在中国,需要太多的解释才能让它的存在合乎逻辑。但是,作者没有任何解释。这个女孩子是一个赌场的老板,只要我写了,它便理所当然一般该存在。作者太过自信。

但是很快,程囡外婆和母亲的爱情就开始了。这两个女人的一生,作者写得又实在顺畅,让人看得入神,后来的《北鸢》大概就由此而来,这才将搁置了几天的书又重新拾了起来。但可惜的是,作者着了那么多笔墨去写这两个女人的爱情和人生,详尽地描写了她们的苦难与痴缠,看到最后,竟觉得有些疲惫。外婆还好,戛然而止,倒让人有些惦念。而程囡母亲这一生,作者就为了让中国的历史能横铺在她身后,只能将她的苦难一生浩浩荡荡地写了又写。不知不觉,她占据了整本书的核心位置,但却没有做出什么属于自我的决定,她一直在被她的人生悲剧推动着才活着,没有性格光辉,没有特殊存在。她被可怜地淹没在了历史洪流中,连同她的悲惨人生。

而程囡,这第三代女人,我更愿意把她理解成作者信马由缰的产物。她身上贴的是现在南京的标签,难道作者对现代南京的理解便是这般吗?就在现代南京的故事展开后,陆续出现的人物,雅可,日本人芥川,教父,童童,甚至那只猫,行为举止都像是从安妮宝贝里的小说里出走的人物。莫名存在着,不知其意义,却要与主角角逐一番。

终于耐着性子看完,又去看了下豆瓣评分,7点几分。再看《北鸢》,8点几分。

写这些东西,自然也要打分,而我打下的这个分数,全是为了书中一个近乎配角的人物——程云和。这个女人,有血有肉,有肝有胆。出现地突然,出现之后的存在却是脚踏实地。她的一生,才更像是南京的历史。而至于所谓的“朱雀”,无论是饰物还是象征,都只让人一笑了之而已。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朱雀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