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爱这哭不出来的浪漫》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我爱这哭不出来的浪漫》读后感精选10篇

2017-11-08 21:49: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爱这哭不出来的浪漫》读后感精选10篇

  《我爱这哭不出来的浪漫》是一本由严明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24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爱这哭不出来的浪漫》读后感(一):何等的浪漫,让人如此欲言又止


- “我做得到的,我竭力做到最好;我做不到的,可能我永远也做不到。或许生命并不意味着成为了什么、做到了什么花好月圆,它原本就是这般的自在安然。重要的是: 我们都还在,我没有成为自己不喜欢的样子”。
- “那些古旧之物,不是因留存难度才显示它们的价值,而是以前的人们以物的形式留给我们的精神光泽。经过浩劫留存下来的,莫再去拆它们的迁、嫁它们的接、镀它们的金。我们的文明很念旧、很讲自由、很讲诗意、很讲浪漫。世到如今,文明可能真的很脆弱脆弱到我们只求它能有基本的真实,除了它们,我们可能真的没有什么可以依恋的家乡。”
- “我们常听说'梅花香自苦寒来',其实依我看,开花、发芽只是梅的必然信念寒冷是它需要的环境条件,飘香只是副产品,恰巧被路过的励志哥闻到而已。”
…… ……
本书的作者是一位依然执着于老相机、黑白胶卷的摄影师,书中的每篇随笔皆为其作为一名“自由职业摄影师”过程中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每个行业皆有其行业的“道”,读其文,深深地感受他所领悟的“道”,他所追求的“道”;还有,通过镜头他所理解和深爱的这个国度和她最普通而真实的百姓。“大道从不远人!”
“我爱这哭不出来的浪漫”,何等的浪漫,如此的悲戚? “无意于告诉别人我走过了多少路,倒是可以让人知晓我在每一个路口的徘徊,哪怕是让人看看这个不擅闪躲的人身上留下的所有车辙”,作者用他的朴实但不失华彩的笔墨和语言与我们分享这样印着“车辙”的浪漫,如何能不感动!

  《我爱这哭不出来的浪漫》读后感(二):写在初读时的几句话

下午拿到了书。
很惭愧,最近忙着自己的事情,连预订也没有买,这本也是朋友送给我的,有点对不起严明,先道个歉。
晚上办完事情到家,就赶紧翻开书看看,没想到看完自序,就有点儿“遭不住了”。我完全不是像书里提到的那些频繁走拍的摄影师朋友们生活方式,可读到严明的母亲过年时站在家属院门口张望的那一段,就快要不能自控的哭出来。不仅仅是严明,而是像严明这样的一个摄影师群体,大家都在用这种方式-----说简单一点是创作和追求、说复杂一点是在自毁并建设着自己。我不能说我很认可,只能说佩服大家的舍得,不管每个摄影师个体是不是这样的出发点,能做到这些,真的不容易。
书名是严明的名言《我爱这哭不出来的浪漫》,说实在的,对不少人来说这句话太大了,说的是生活,单纯的摄影承载不了这么多的悲欣交集,巴金说“我向窗外吐了一口气,便把小窗关上。忽然我旁边那个朋友大声说起话来: 你看,那样大的火!”,但严明的文章和照片不是这样。这本书和他的照片给我的感觉是流水的自然而然,就像梁遇春说“在这急景流年的人生里,我愿高举盛到边缘的春醪畅饮”。这些文章和照片不是发泄,而是分享,这是严明超过其他人的地方。
从微博上看到书的消息,我评论说“用期待和惶恐去迎接一个男人情怀”,情怀什么的说的有点矫情,但期待和惶恐都是真的。期待是因为通过摄影师自己的文章,对他照片有一定了解的朋友会更深入一些;对他照片不了解的朋友会有一个更直观的方式进入他的世界(写到这里我也很无奈,毕竟画面本身是更直观的,可我们已经丧失了视觉语言,实在很悲哀)。惶恐则是因为也许看了他的自述,原本作为观众视角的一些延伸会被破坏掉,以及对自己的一些负面的自我联系。还好,严明的文章其实就是平时我们交流时他说的话,我的负担纯属多余,倒是平时在一起树(tree)新(new)风(蜂bee)的朋友们以及曾经一起相会的时光,一个一个出现在书里印成了铅字的感觉很好玩儿,有点超现实的意思。
书印一大本,文章卅二篇,同那些气与神和的照片一样,都是用情感和血肉组成,“相得益彰”,不外如此。
我还在继续看,大概看完几遍,会有更多感触和所得,先上来出个声儿。
希望有机会到安徽拜望一下叔叔阿姨,能让老人觉得严明并不孤独,有这么一大群人,都在这条路上独自前行,并知道自己的前后左右都有同道人。这就是浪漫,浪漫就是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我爱这哭不出来的浪漫》读后感(三):做自己,知道什么是善的自己

       知道这本书,并不是闻严明的名。我于摄影只是同他在书中所述,“我们之所以愿意拍照,无非想拍的时候就拍了”。要不是汪涵在天天向上中推荐,我还真不一定会知道有这么一本书,这么一个人。于我,他是一位作家。
       有豆友说“一位摄影师写的随笔,谁看?”,还有很多人失望他们手中的书不是一本影集。看完后我很好奇,他们真的有认真的阅读完这本书吗?随笔,不是谁都可以写的吗?小肚鸡肠地揣摩完这些网友的心思之后,有点庆幸自己不了解严明,反而可以纯粹的阅读他的文字。3天陆陆续续看完这本书,聊有感促,于是想记录一下。
       看前几篇文章,我感觉他是一个乐观悲观主义者。越往后越发现他离悲观很远。他根本就深爱着这个世界及他所生活的社会。虽然有时候现实让人过的很艰苦、不安,有些事并如自己所愿的发展,有些人舍弃了你认为美好的东西并以此为傲,有些你热爱的文化正在消失。之前我认为的悲观是他的一点感伤,一点恨铁不成钢的痛。书的名字很妙”我爱着哭不出来的浪漫“,也是其中一篇写的很好的随笔。
       严明的文字并不比很多职业写作人差,毕竟也是记者出身,而且文字中总是会透露出一些幽默,让你忍不住笑出声来。他的文字也很有带入感,(至少我)很容易进入他想营造的范围。除了《我没有成为自己不喜欢的样子》这外,其他文章都在写别人的事儿,但每篇文章都在写自己。一次又一次的告诉你,他是一个热爱世界,保持自己价值观(或良知),坚持做自己的人。他把自己在摄影界的成就归功于此。细想,哪一个饶有成就的人不是这样的人呢?
       很多人感慨他没有写出照片背后的故事们。我觉得,他无数创造的背后只有一个故事:不随外界的变化改变自己,带着对生活的热爱,记录每一个让自己心动的瞬间。刻意追求某种目的的结果总是差强人意,一念之间的心跳才真实且动人。
       他并没有什么秘诀,只是很多人做不到他这样洒脱且纯粹。
       这几天一直在和身边的好朋友推荐这本书。我觉得他的态度,太值得学习了,做人的态度。至少保有一颗向善的心,当你面对这样一个让你哭不出来,凶神恶煞的变化的世界。

  《我爱这哭不出来的浪漫》读后感(四):浪漫,或许隐晦一些更好

不知道是不是我最近处女座发作,越发地挑剔。
  某人说中国的摄影师里他最喜欢严明,还说想给他出画册。我也喜欢这些安静有力的照片,那些略带荒诞又有些无奈哀愁的画面里,能感到一个男人的情怀。所以当得知理想国出书了,便很期待。据说严明是中国拍照的里最会玩音乐的,玩音乐里最会拍照的,或许现在还可以加一条是,拍照里最会写字的,写字里最会拍照的。所以,对于喜欢摄影的人来说,还是应该读一读的,严老师这么用力地希望和大家分享一些自己对生活和摄影的感悟,看得出诚意十足。
  
  但不知道为什么读完后还有另一个感受,就是术业有专攻吧。相对照片的力度和后劲来说,文字似乎显得拖沓了。也可能是我本身不太喜欢听大道理的缘故,第一章节“抉择”里很多话都是想跳着读过去。做编辑的毛病,常常会想问,为什么要写这句话,这句话其实可以删掉的之类的,毕竟印刷在纸上的字和自己的日记不一样,需要最考究的输出。
  倒是读到第三章“因果”的时候,我开始觉得有点意思了,也开始感受到作者内心里的浪漫。严老师说他观看《非诚勿扰》是因为“关心人类”,瞬间感到接地气了,有别于前面几个故事,我发现我可以和这本书交流了。他还写:“有一次得知得知要给我和妹妹照相,妈妈还慌忙让我和妹妹回家换上整洁点的衣服,纽扣全扣齐了去照。”一样离家的人,读到这样的画面时,我心里酸酸不是滋味,但又觉得美好。读到“往哪里去已经根本不重要,我只想用剩下的时间找我的从前”的时候,似乎给了最近焦虑的我一个方向。不一样的年纪,但我们有共通的对生活的理解,这也是浪漫,可以不分年龄,但大家对浪漫感觉是一致的吧。
  
  还是期待这些好照片能以一个更精致考究的形式呈现,那时只是欣赏照片,带着距离地感受一个摄影师的浪漫。现在读完了,我把这本书和《直到长出青苔》、《迈向另一个国度》放一起,总之很高兴,中国有好的摄影师,有在坚持理想的人能和大家分享故事。
2014-07-25

  《我爱这哭不出来的浪漫》读后感(五):不管时间与结局如何,我们依然爱你

一直很关注这位摄影师,时不时会想起去逛逛他的个人主页,看看里面是否有新的照片,我本人也是喜爱摄影的,但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于是有各种各样的借口,来取代外出拍摄的时间。看了作者的书以后,很感慨,钦佩他“破壶沉舟”的勇气,和对艺术的执着。
还有,作者的经历也很是传奇,他最开始是老师,后来毅然辞去这份稳定舒适的工作了,开始了十年漫长的音乐之旅,后来又去了报社做记者,再后来,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在路上的严明。
严明的照片不必说,那是中国最魔幻现实主义的作品,如果说他是中国摄影界的马尔克斯,一点都不为过。但是,没想到他的文字也那么秀丽,而且时不时会有精彩的句子冒出来,可以绕梁很久。
无论是摄影,还是音乐,还是文学,在严明的骨子里有一种贯穿始终的东西存在,用生命来寻找自己,这是我看了书后的一点点感悟。
(ps:2009年,我和爱人商定购买了他的那张《夔门的猴子》,一直挂在家中,艺术家的作品相对其他照片贵是贵的,但是也确实让家中的品味提升不少。)

  《我爱这哭不出来的浪漫》读后感(六):我没有成为自己不喜欢的样子

       看到这行标题的时候,我明显感觉到自己的心跳陡然快了几拍,像是一种呼应,又像是一声叹息,一下子泄露了所有的秘密。关于活着的态度,关于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在一个什么都贫乏的地方和年月,少年严明最初的职业梦想是:卖冰棍、放电影、照相师、当兵……总结一下其共性,“有用是必须的,还要够帅”,他说,“照相真是有一种果断的帅”。对一件事最初的纯真迷恋,你我都有过,某些人会怀揣着走过一生,某些人将它遗落在半途。我们希望实现梦想的路径清晰、平直,然而恰恰相反,更多的时候它曲里拐弯、坑坑洼洼,还随时准备跑偏。从文艺青年到十年摇滚乐手,然后是十年记者生涯,再然后,“自由摄影师”成为多数人对严明最初的认知和最确切的身份认同。“我不想跟他们说闯荡世界有多么难,也不想说在我慢慢看懂了这个世界后,不再妄论什么成与败,我只想用剩下的时间找我的从前。”这一辑,名为“因果”。
        是的,生命有因果,一个未曾失掉初心的人,他的影像和文字当中,有一种果断的帅。是让我着迷的全部理由。相比于《我爱这哭不出来的浪漫》,更喜欢书的英译名“A noce in a lifetime moment”,总觉得好像禅语“一期一会”所示的意义。或许没有人比摄影师更懂得生命场合中每一个一瞬间的珍贵,被定格的那一秒,其实也是永远失去了、不会再回来、不可再复制的一秒。说到底,“多大的主题也莫大于时间的主题;一切悲怆的故事,莫不是时间的故事;最浩大的成本,莫过于时间的成本。相机用每一个咔嚓声与过去告别,但摄影用极短的时间凝固了情境的极大值,它是凶猛的。毕竟,有画面凝固你的心,它便是你爱这个世界的证据”。只有时间是个问题。
        然而这本书不仅仅是谈时间。它还谈时间里的美妙遇见、一些微小却有意思的人和事,谈理想、抉择、思量和豁出去的决心,谈艺术和生活、摄影和生存,谈现实中的荒诞、向往中的文明。它丰富且真诚。最重要的是,我读到文字背后这个写作者的执拗、倔强、理想主义,与自己所固有的那部分东西是如此相似,这种契合感恰如棋逢对手知音比肩。写作本是倾诉,阅读即是倾谈。“这是个机缘,如果可以,我愿意心怀惴惴地说出来。无意告诉别人我走过了多少路,倒是可以让人知晓我在每一个路口的徘徊,哪怕是让人看看这个不擅闪躲的人身上留下的所有车辙。我愿意和盘托出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以及点点思辨。这本书不教赚钱,不教人如何改变世界,我想谈的是关于保本、关于如何不被世界改变。”作为一个听者,我不在乎此刻是坐在重庆朝天门码头的台阶上,还是郑州西里路张二相机店的桌椅间,我晓得对面的人正满心赤诚地讲述一个精彩的故事,我愿意满心赤诚地听。
        “不去冒险比冒险更危险。”
        “我们喘着气,为的是那些让我们喘不过气的时刻。”
        “摄影师看到了什么,其实取决于内心有什么跟它呼应。‘眼睛一亮’、‘头皮一麻’是遇见时的惊讶,它是会说话的,它正在告诉你,什么最纯粹,什么最强烈。”
        “知识在地面上,素养在天空中;小聪明是地面上的,大智慧是天空中的;观察是地面上的,认识是天空中的。越来越娴熟的小聪明多了,大智慧就要被挤占。真正的观察力,是深刻的洞察,是高于常人的敏感和认识。”
        “生命是难以执导的,执导生命的应该是你的情怀与未知。”
        “总有一天,我们会发现那些非职业表演的演员才是最好的演员,或者他们生命本身就是角色,而不必是演员。他们冷静、朴素、节制,却那么浓情地在这个世界活过,并与我相遇。大道从不远人。”
        “我一直坚持认为,是理想主义者在推动地球运转。理想主义总不甘心与我们生活中的寻常态度处于同一海拔,总是扯起些许落差。为了达到心目中的‘理所当然’,他们的设想会美好一点、当真会过头一点、坚持会顽固一点。这种落差,正是一种动能,地球就可以缓缓转动了。如果都求稳妥、讲交换,什么都平衡着,也就什么都平静了,就不会做超前的引领、不会去过有追寻的日子,也不会有脱离了物质条件的男欢女爱和你情我愿。”
        “我对去过的地方,总是有着想念之情的,不会只把它们的名字当作谈资。曾作为‘目的’实现了,就像衣服一样叠好,码放在记忆中,这是一个不断地从内心出去并安放回内心的过程。”
        “荒诞是现实的呻吟声,一直提醒我们,痛在哪里。”
        “最根本上的好教育是让人心向善。我们身边和脑子里的坏东西还很多,在我们都认为它理所应当时,它正慢慢巩固成了基因。我们一次次地低下头,躲掉了可以面朝文明的机会。”
        ……
        “要做的事,都要在时间里实施,我还有更要紧的事。人流太汹涌了,我们都是跟着这个时代在走,我大概是属于那种跟着跟着停住了脚步的人。想了又想,然后还想跑到别处和跑回去看看。不管这是不是个理想的时代,我要去实现理想。”那些同样停住了脚步的人、曾经停下过脚步的人,或者头一次知道“哦,原来还可以停下脚步”的人,会不会借着这样的文字,对汹涌的人流做一次认真的打量,对自己行路的方向做一点清醒的思考?“常言说,有钱花在刀刃上。中国人的刀刃是衣、食、房、车,灵魂却往往不是。钱的话大家能听懂,灵魂的话就不一定了。”读到这里,会不会头皮发紧?纷纷浊世,清流洗心。现代社会的这股清流不在电视、报刊、网络中,更不在朝堂和体制里了,它在民间退守着最后一寸精神的底线,握着灵魂的刀刃。很多时候,那些尚且天真赤诚的人就是通过写作发出自己的声音,在字里行间做柔韧的、会思想的芦苇。所以要阅读,要去听见这样的声音。我也曾经放下所有的身份,脱掉种种外壳,生活由“从众”变为“从己”,一念起,万水千山。然后很多东西变得不一样,包括打量这个世界的眼光和参与这个世界的方式。我慢下来了,别人都在快,我对金融和政治迟钝,对文艺和旧物痴迷,对经营和周旋迟钝,对“无用之美”浓情。很多“常识”在我这里是偏门,很多“理所应当”对我来说无法苟同,身上有太多的不合时宜,因此与标准化的成功显得格格不入。“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我知道,他为什么爱这哭不出来的浪漫。
        他的写作和摄影很不一样。影像有几分冷、几分妖,文字却随和、平实,偶有飞来一笔的幽默,看似打散了的结构,却透出一股力量和深刻,亦正亦邪,总能动人。有人说,“世上的文字有两种好,一种是读万卷书的好,一种是行万里路的好。他的文字,是后一种。好的文学,是把生命的一部分放到文章里去。”当影像和文字结合起来的时候,彼此所诠释和表达的内容就变得更为丰富。我最喜欢那幅《火车上的不高兴女孩》——“请忘掉那些不期而至的忧伤吧,记得在今后的旅途上,依然盛装。”说不出欣赏品评的大道理,视线流连处,直觉告诉我,这就是好。我带着这种直觉完成了一场阅读,留下朦胧的慨叹,以及静默的思考。凌晨三四点的灯盏下,再录几笔妙语,话几句闲言,并不觉睡意昏沉。
        “变化中的心灵是易感的。这世界有那么多的精彩意义散落,等我去感知,我总要把我的心一次次地运过去。”走过一些路,读过一些书,经过一些故事,虔诚地按下过快门,热爱这世界的广袤和一颗自由灵魂的丰沛,对于这样的言说才会有掏心窝子的懂得。是的,我还会去感知,还会去体验,甚至还会去碰撞和挣脱,还会带着一些不忿穿过人生的迷局,我总要把我的心一次次地运过去。可能真的会一生矛盾,但始终没有变得复杂。若是认定了这样的人生值得一活,可以无限接近诗句,无限接近向美的皈依,那我就该站在这里。笔直得像一句誓言:
        
        我没有成为自己不喜欢的样子。

  《我爱这哭不出来的浪漫》读后感(七):生活在表演大石压住胸口 仍然有那些浪漫让我们不被大石碎了胸口

打动我的是作者的满怀真诚,一路走来抛却体制、执拗纠结、敏感决绝。他在看这个世界也在审视着自己,通过他的文字,体验到精神的修行。我没有其他什么感想,因为书中太多太多的文字已完全精准地表达了我的感想。
=========================
每个人从一出生,路就展开了,开始各种判断和选择,纠结于一途的好赖真假。
奇的只是那些关于灵魂又不挣钱的事,都会显得生态不良或像在铤而走险,安贫乐道的风骨气韵总脱不了些许狼狈和失态。
我认定了这样的人生值得一活,可以无限接近诗句,无限接近向美的皈依。在时间那最真实的界碑前,我已经不敢代表什么界,或许我可以用执拗的经历做一块碑牌,站立在一个路口,写上我们曾经那么爱和那么费尽思量,以及身体曾经的去处和精神溢出过的边界。
我的码头是走累时的一碗面,一钵粥,是远处的夕阳和经过近前的一张陌生和亲切的面孔。我要走更多的路途,或许码头是一片永远都看不到尽头的昏暗水域,我可能注定一生泅游。
此地不可久留,不可久留,我已敌不过这故地重游的伤感,我晓得敏感对于我来说或许是好事,但似乎又应该爱惜这一点情绪,我不能把它摆在眼前这锉刀上反复地挫,曾经在某地燃起的焰火,再见时情境全无,光影不再了。
常言说,有钱花在刀刃上。中国人的刀刃是衣食房车,灵魂却往往不是。
钱总是一位当红的艳星,与之裸聊,能平静的,都是神。
没错,身体和生命,构成了人生的全部迷局,我们要有足够的耐性用身体穿过生命,并且保持发型不乱。
面对别人向我问计,我其实根本没有三天不吃饭而不饿的良方,我只能强作镇定,向他们免费派送我那根本不值钱的理想主义套药,并再三交代——“饭后服用”。
我一直觉得我在做的,就是一种“拙事”,执拗地拿着老相机和黑白胶卷奔跑于各地,只是在寻找日渐稀少的一点点美好的感念,我无法像国外摄影师那样,来拍“隔岸观火”式的中国现实风景,因为那样并不能让我的原乡情怀落到实处。
我在数年的游历中发现,潜行在大国血脉中沉默的优美,坚韧的放达,苦楚的浪漫,虽然是点滴却又是明确的。
现实以越来越雷人的姿态翻江倒海,魔幻现实主义在中国已经降格为现实主义。
有荒诞感的,但它也是有浪漫的姿态的。我认为有荒诞感也是现实的一部分,传统的去与留,变与不变的挣扎会通过荒诞感显现出来,它们也是这个时代的心电图,昭示着我们精神的挺拔与萎靡,隐忍与超脱。
“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田园,是我们这个基于农耕文明发展起来的国家的载体,诗、酒、歌、画都从中来,打动着我们并慰藉着后来的灵魂,它抹平了一切痛苦与不安,那应是荒诞与美好,是我心所愿。
我怜惜着那些活着不易的人们,那些存在不易的物们,陪伴着这个时代的所有不堪与失态。
而这就是我们的时代,与它相遇,不是缘分,而是我们的命,我决定认命,因为,我爱这哭不出来的浪漫。

  《我爱这哭不出来的浪漫》读后感(八):小镇青年

听说严明是二更的视频,介绍了他光阴里的小镇青年,我一直觉得照片最能打动人的是似曾相识的共鸣,看一眼瞬间眼泪就会流了下来。 身体最诚实,她能真实的表达出我的感受。 我去翻了他的微博,看了他的百度百科,我会跟我的朋友讲,我最喜欢的摄影师是严明。 我就是他表达的那类小镇青年,我走不出地域的牢笼,但却不妨碍我有自己的审美,尽管表达出来可能会不堪的另类的甚至是卑微的。

但无论如何那是我的,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

那一张照片在那里,我知道那是我。

中文系毕业,搞乐队,做过记者,最后做了独立摄影师。

可以说,这是我喜欢的所有元素,放到了这里,成了严明。

摄影啊文字啊,不过是表达的一种方式,懒得通过嘴巴,那我去拍吧,写吧。

小镇青年也用他的方式,让人记住。

  《我爱这哭不出来的浪漫》读后感(九):砍一刀--读严明《我爱这哭不出来的浪漫》


“我不会写诗。纯纯地喜欢过一些东西,蠢蠢的努力过,一生矛盾,却始终没有变的复杂。我认为这样的人生值得一活,可以无限接近诗句,无限接近向美得皈依。”-----严明
这句自序里的话,读了,品了,就知道此书没买错。读罢,果然未叫人失望。
每个人心里可能都有一个摄影梦,捕捉理想与现实,寄托快乐和悲伤。对于一个新手来说,找一个榜样来学习,可以获得经验、少走弯路,较快地获得进步。质量管理里讲的对标管理应该就是这个意思。突发奇想的搜索“诗人摄影师”,第一个跳出来的就是严明。顺藤摸瓜找到这本他的新书《我爱这哭不出来的浪漫》。
严明,中国著名摄影师。70后,安徽定远人。大学学的是中文,曾做过十年摇滚乐手,做过十年记者。2010年辞去公职,成为自由摄影师,现居广州。
这样的经历似乎不难理解,音乐理想无法继续,选择当记者来谋生,生活逐渐稳定后猛地一跃投身心灵自由,做起自由摄影师。只是不知有几个人有这般投身一跃的勇气。两个十年的沉淀和思考,悄无声息隐藏在后来摄影作品里的一情一境。这就是严明,他的摄影作品里有故事、有思考、有“对这个世界的爱与叹息”。
比如,对教条的思考。重庆有个枇杷山公园,是主城区的制高点,公园最高处有个亭子,叫做红星亭。红星亭的基座周围是本是个绝佳的观景台,无奈周围长起一圈高高的树。从视觉价值来讲,这些树实在应该砍掉。可是我们从小都被教育爱护树木,绿化意识在国人心目中有着坚固位置。这就是教条。类似的,很多景点、广场、公园的设计,将上古图腾、西式风格、地方特产加政治理念等等在一起杂糅,信手胡搭,呈现出一大坨精神文明拼盘。这种教条弥漫全国,所导致的后果,就是城市设计趋向统一,统一的又丑又蠢。“走遍中国所有城市”这个想法由心向往之变得兴趣索然。有人问醉酒后的严明,“严明,你觉得自己最重要、最特别之处是什么?”严明喝了口啤酒,很认真的说:“是我脑子里没有屎。”
思想和生活中,也都会长出杂草,长出那些不期长大却没用的枝丫。怎么办呢?砍!
艺术不是去做表面“和美”的印证,它往往是反主流反商业审美的,它是要提出问题甚至呈现悖论的。向“大家都认为这是对的”的媚物砍伤一刀。
严明对我这个摄影新手来说可谓大师,是榜样,是一个可以继续去阅读的朋友。

  《我爱这哭不出来的浪漫》读后感(十):摘抄以及一些其他

1.我深谢这里的水与雾,给了我最初的也是无可比拟的滋润与崎岖。---这是说重庆
2.夏日傍晚或秋冬好的天气里,朝天门码头的台阶上会坐满了人。三三两两一组,晒着太阳,高声说着话,吃着东西。我乐意安在其中,看江水又冬。耳边是酸辣粉、凉面的叫卖和邮轮的“两江游、游两江,上有天堂,下有金碧辉煌”的招徕游客的喇叭声。有时我也会买一碗酸辣粉,坐在那儿吃起来,内心里的每一个细胞都在切切实实地提醒:“我在重庆”、“我在朝天门”。偶尔空中一架飞机掠过,间或一阵八十年代的劲歌金曲从路过的高档摩托的屁股后轰然响起,真是让人喜欢得心都碎了一地,零落在那一片台阶上。
3.“当贫穷从前门进来的时候,爱情就从后门溜走。"---这句话书中也是引用,不知道出自何处
4.我做得到的,我竭力做到最好;我做不到的,可能我永远也做不到。或许生命并不意味着成为了什么、做到了什么花好月圆,它原本就是这般的自在安然。重要的是:我们都还在,我没有成为自己不喜欢的样子。
5.以前跟同事出差,在酒店吃自助餐,我的选择直接而明确:咸的、辣的、蛋、肉类。我还会观察同事都吃些什么,当我发现有人取的是几块小甜点加几片水果、菜叶子拌着洗面奶似的的东西,我会默默震惊很久,盯着他的食物看,反复对照他和那些食物之间的联系,内心思考着这人有怎样的经历才会在可以放开大吃的机会中做出如此的选择。甚至在内心里思忖:我跟这样的人到底能不能成为朋友......---这一段读起来生动有趣,洗面奶什么的也真是醉了
6.从前,当我们的身边只有一把吉他的时候,情感就如一首民谣。如木心先生所说,从前车,马,邮件都满,“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本书是一本摄影随笔,作者严明,曾经组过乐队,做过记者,现在是一名自由摄影师。一开始在网上看到一些书中照片介绍时觉得眼熟,细想原来是在《独唱团》里发表过,并且拍的是重庆。书中有许多写重庆的章节,这也是我选择读这书的一部分原因,总想看看在外人眼里的家乡。作者对重庆的老城情有独钟,摘抄的第2段里写的朝天门非常真实,就是那样,又土又俗。我其实觉得整个重庆都是这样,不管它楼建得有多高,开了几个LV还是Chanel,这里的人就是挥着膀子喝酒吃火锅大声吆喝的莽夫样子,骨子里的“文化”少得可怜。可就是这一份坦然和实诚,深受作者的青睐,我也仅仅为此,心怀一份感谢。
书中写的香港我不太赞同,至少我去年去时所见所闻已不是那个样子,作者是7年前去的,兴许那个时候港澳通行证还没有如此泛滥,奶粉也没有限购。
介绍台湾的时候讲了一个叫朱婷婷的女大学生拍的纪录片《我要见马英九》,我特地搜来看了,由于是非专业制作,镜头一直在抖看起来有些难受,剪辑和字幕也做得不好,不过确实可以窥见台湾人民的开放和民主,人家都是说“我们这个国家。。。”
还想说,这书也让我看到做为一个摄影师,要想拍出好照片,没必要一定去什么世界奇观或者名胜古迹,甚至都不需要风景秀丽,关键是走心。按照书中所写“观念派”和“本体派”之争,那我完全是“观念派”这一战线的。作者拍照的地方大多为中国的县城乡镇,住简陋的小旅馆,在不经意间拍摄社会万象,体会当地人情,这些才应该是心灵的旅行。相比现在许多人动不动就说要”在路上“去看看这世界,洗涤心灵,然后就是各种海边度假和欧洲十国游,这些仅仅算是身体享受的旅游。
最后觉得,这书名太矫情了,不喜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