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读后感精选10篇

2017-11-09 21:4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读后感精选10篇

  《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是一本由[俄]陀思妥耶夫斯基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36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读后感(一):让高尚的情感战胜卑鄙的手段

一部“对话小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社会心理哲学“小说之路上的铺路石,从“社会—心理“上升到“社会—心理—哲学“,关于宽恕的命题,小内莉的倔强,阿廖沙的单纯,娜塔莎和卡佳的丰富,公爵的丑恶,还有两个父亲对决然离去的女儿的“宽恕“历程,陀思妥耶夫斯基放大每个人的情绪,达到一种戏剧化的心理冲突,由于不是大长篇,陀思妥耶夫斯基也没有放弃故事以严密的逻辑和前后呼应。两条清晰的线索,归化成一个丰满的结局,放下仇恨和诅咒,寻求爱和宽恕。去一个新的地方,用充沛的爱来建造一个新的家园,新的世界
    而“我“,分明从她眼里读到——“我们原可以在一起白头偕老,永远幸福的啊!”
    啊!娜塔莎!

  《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读后感(二):情感的煎熬

     第一次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书,只是在多看阅读上找到的限免。首先就被俄国人民长得不可思议的名字震惊了,以至于一向对名字不敏感的我根本没法记住各个角色,只能不断的翻看第一页的主要人物介绍。。。
    善良的娜塔莎,一个为爱执着女性,传统善良而又单纯,却爱上了一个软弱无能,优柔寡断,毫无主见的阿廖沙,一次又一次的相信了阿廖沙所谓的承诺,但却始终被其富有心计的父亲掌控于鼓掌之中。不幸的是阿廖沙的父亲与娜塔莎的父亲又是因为一些原因成为了对薄公堂的仇敌。好强重视面子的娜塔莎父亲不惜因为女儿与阿廖沙相爱而将女儿驱逐出家门,并诅咒她,可心里却心如刀绞。
     可怜的内利是万尼亚从酒馆发现的怪老头的外孙女,万尼亚把内利从淫窟救出后,用自己的真心感化与暖化内利那颗已经冰封与不信任任何人的心,原来她的母亲年轻时与一男子私奔,受到了内利外公的诅咒,然后内利母亲却被无情抛弃,带着内利相依为命,最后回到内利外公身边期望得到原原谅,但是内利外公却冷面的拒绝了,即使他很爱她们,以至于内利母亲到死都没有得到原谅。
      一幕悲剧已经发生,万尼亚不想让同样的悲剧上演,去说服娜塔莎的父亲,而可怜的娜塔莎也被阿廖沙附近使计令阿廖沙见异思迁绝望的娜塔莎也渴望回到父母身边,在爱面前,娜塔莎的父亲放下了所谓的面子,原谅了女儿,终于一家团圆,然而内利却已经病入膏肓。。。
     小说在内利的死去结束,看完给我了极大的情感冲击,人性或美或丑,或善或恶。也许只有纯真的爱能够照亮人性。

  《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读后感(三):随便说说

好久没有读俄罗斯文学了。打开的时候,那些久违的俄国因子扑面而来,糊我一脸:“寒冷”“酗酒”“热病”“宗教”…还有陀氏自己独有的,”癫痫“…

那是一种其他国家的文学里很罕见的混乱感。好像他们直接继承了奥林匹斯众神的活法似的。再加上寒冷和酗酒带来的疯癫。理性荡然无存,他们都被献祭给了一场混乱的祭祀。

大家动不动就哭倒在地,一边流泪忏悔一边吻人家的脚,或者抽搐着,发了热病,说起胡话来。让我看了觉得很不好意思,为这些人物感到不体面和不尊严

这本书我很多年前读过,但是意外地印象不深。不像《罪与罚》那时我读了整整一晚上,非常震撼

重读才发现,这本书有太多连载小说的痕迹,动不动的要高潮迭起,人物之间关系有太多巧合,巧得不像生活,像戏剧。人物的个性和行为都鲜明得不像生活,像在舞台的聚光灯之下滔滔不绝地念独白。

成功的角色当然是阿廖沙,他继承了俄罗斯小说传统里的无用之人形象,同时又有发展。阿廖沙天真到意识不到自己在想什么,在做什么。很容易被骗,被激励,被利用,也无耐心和韧性。

但是他年轻又好看啊。一个长着天使一样面孔和闪闪发光蓝眼睛的小鲜肉,蠢一点也照样会有人爱他的。两个聪明而善良的女人接力着,以神圣母亲的姿势爱他。令人心酸的爱情啊 。

他会继续蠢下去,继续心满意足

其他人,除了精明势利的公爵大人,都很有受虐狂倾向。让人觉得公爵的钻营成功完全是建立在他们轻蔑的自我牺牲之上——你们亏不亏啊。

哪怕是第一人称叙述者也是挺受虐的。天天跟朝圣似的去见不爱自己的女人,为她解闷,通风报信,安慰她,当出气筒……

在此不想谈俄国社会的黑暗,书里面人性的大多数方面,离着我的认知似乎也很遥远。就像打开一扇窗子,让我看到很遥远的星星,模糊地知晓了一些什么,但其实又是靠猜。

大三那年,我ex的好友说他像《被侮辱的和被损害的》里面的阿廖沙。啊,回头想一想,真是感慨万千呢。

  《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读后感(四):以苦为乐的人

第一次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书,选择这本,主要因为曾见到有人极力推崇,在此之前包括现在我都不敢说我对这个作者有太多的了解,大概这也是我头一次看俄罗斯小说,其中人名十分难记,好在不妨碍阅读,这本书最好读之处乃是它采用第一人称叙事,又用大段大段对话行文,没有过多的技巧。
    整本书看下来是很压抑的,这里面的人概括说来就是一群受虐狂,反倒是全文的大坏人瓦尔科夫斯基公爵有点正常人的样子,不晓得作者的其他小说是否仍是这副怎么苦怎么写,怎么虐怎么写,怎么悲剧怎么写,反正我看的这本是。这可能跟作者差点被执行死刑,又经历了四年苦役以及后来的流放有关。“好人不长命,祸害遗千年”自古有之,现实生活中,同样多得是行善者生活艰辛,为恶者逍遥法外,报应论似乎成了空谈。无论哪个国家,凡此种种屡见不鲜
    我最最不能理解这群人把苦难视作快乐,以受更多的苦让自己获取精神上的满足,这种自以为的崇高我始终看不透。阿廖沙的人见人爱,内莉的自我虐待,卡佳与娜塔莎的爱人方式,都叫我难以捉摸。
    文中万尼亚即作者的化身,担任故事的陈述者,小说可以简单分为不同时间而又互相联系的两个悲剧故事,一个是发生在内莉的父母及其祖父之间的事件,一个是万尼亚所处的时间段,他所爱慕之人娜塔莎的爱情悲剧。
    万尼亚,无父无母,自幼生活在娜塔莎家中,与女主算得上青梅竹马,文中他是个贫穷但又有点天赋的作家,他喜欢女主,但在对方移情别恋时,并没有怒目相向,偶有嫉妒,说话夹枪带棍,却也是为女主好才这么说。
    娜塔莎,为了智力极低思维受人掌控的阿廖沙,抛弃家庭放弃万尼亚,放弃名声,容忍所有不公平待遇。她的爱情与其说是男女之爱,毋宁说是一种无私母爱。她本人也说过自己对阿廖沙更多的是这方面的情感,她想要让那个如孩童般的人在她的控制之下。当阿廖沙遇见同为孩子但又比他有思想的卡佳,自然而然被对方吸引了,这时候的娜塔莎在经历思想挣扎、漫长等待委曲求全后,还费劲心力为对方开脱,用自己的牺牲换取对方的幸福,看似伟大,却也使阿廖沙无法明白何为责任。这不过是表面上的伟大,不堪一击
   文中我最痛心最同情喜欢的是内莉小姑娘,真想对她说一句“要反抗呀,姑娘。”内莉简直是受虐狂的代表,她固执己见,严格遵循母亲临终前留下的话,不去找瓦尔科夫斯基公爵这个名义上的父亲,宁可挨饿受冻,受人欺凌,沿街乞讨,也不愿奴颜婢膝。在她短暂生命中遇到过太多坏人,以致于被万尼亚像个人一样对待时,反而浑身不自在,非要给对方当女佣才肯接受其好意。她的爱情就像昙花,甚至没来及开放,就已经凋谢,万尼亚最残忍之处,就是没留意到她的感情变化,即便后来从娜塔莎口中得知,也觉得这不可能。这个姑娘才是真的无私,为了使惨遭抛弃的娜塔莎得到她父亲的谅解,本就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不易激动的她还是答应万尼亚的请求,在老父亲面前,讲述了这段她与母亲最不堪回首的过往,那个与娜塔莎不尽相同的遭遇,随着话题的结束,她又发病了。尽管这不是她生命枯竭的根本原因,但我想如果没这事,她能活得更久。她就像为了使娜塔莎得到救赎而存在的人物。
    虽然公爵所作所为令人作呕,他虚伪、狡诈、卑鄙、无耻、道德散尽,却又是书中最正常的人物,他的那段侃侃而谈让人震惊,他说:“我简直讨厌透了所有这些天真烂漫,所有这些阿廖沙似的田园牧歌,所有这些席勒式的想入非非,在同这个娜塔莎的该死的关系中所有这些高尚和崇高,我真恨不得有机会能对所有这些东西扮个鬼脸,尽情地嘲弄一番。”细品之下,不正是对所有人的犀利总结。
    这是一群社会底层的人,他们不够强大,没能力反抗,遭遇苦难惯常用创造更多的痛苦麻痹自己,就像那些明知道撕开结痂会疼还是忍不住去撕的人,这使他们精神上得到了解放,让他们保住了尊严。
    但这也助长了社会的不良风气,使恶人更加为恶,好人不敢行善,窃以为,该斗争时就应斗争,内莉应该拿出母亲留下的香囊,寻求公爵的救助,这并不是妥协,也并非是没尊严的体现,一个人首先要活着,才能谈其他,只要不沦为公爵一类的人,为生存而低头并不可耻。
    《老人与海》说:“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单单逆来顺受,只会让人越来越软弱可欺。

  《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读后感(五):蝼蚁的呻吟

就像钱理群先生说现在的大学都在培养一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一样:中国现阶段,在人文关怀,精神修养这一方面仍然在步其他发达国家的后尘(我个人在考虑这方面时极力让自己躲开的一种类似于“先人后己”的伪善境地)。而作者笔下的公爵正是这样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虽然时代不同,但行为与当下很多人不能雷同更多。
从这位公爵年轻时的“勾当”谈起。凭钱结婚这件事实在说不上什么新鲜事,公爵“还在青春年少、风华正茂的时候”也正是看中了女方父亲的地位与金钱才无奈娶妻,借此“站稳脚跟,重整家业”。从此便重新踏入他所谓的“上流社会”的人群中。在出省的几年里,这位近三十岁,可谓是风流倜傥的公爵,如此自然地吸引了史密斯之女,内莉的母亲。而在这位温婉坚强的女子身上,吸引他的仿佛只有偷情的快感和其手里的一笔金钱。理所当然地行骗,理直气壮地承认。他可能从来没有考虑过那位女子在私奔以后在国外无家可归,与女儿内莉相依为命的伶仃生活。
而最为讽刺的是,在小说后半部分公爵与万尼亚的一段精彩对话中,公爵在谈到女子因他而家破人散时这样对万尼亚解释:“您简直没法相信,她怎样在我面前撒泼,一个劲地嚷嚷,说什么她把钱(话又说回来,这钱已经归我了嘛)送给了我。我一下子火了,我突然灵机一动,对事态作出了非常正确的判断,因为我这人一向冷静;我想到,如果我还她钱,说不定反而会使她不幸。我这样做就会使她完全因为我而享受不到成为一个不幸的人的乐趣,因此她也就享受不到因此而一辈子诅咒我的乐趣了。请相信,我的朋友,在这类不幸中甚至会使人产生一种极度的陶醉,这可以使她意识到她自己是完全正确的、宽宏大量的,而且有充分权力把那个欺负自己的人称之为卑鄙小人。不用说,这种因恨而产生的陶醉,在席勒笔下经常可以遇到;也许后来她连饭都吃不上了,但是我相信她是幸福的。我不像剥夺她的这一幸福,因此我没有还她钱。这样一来,也就完全证实了我的一个准则:一个人越舍己为人,喊得越响亮,做得越彻底,也就越自私,越可恶……”
这段话把我先前的猜测完全推翻。他其实是知道这个女人离开他以后根本无法好好活下去,她最后自然也是因他而死。但是这种毫无悔改,甚至侥幸诡辩的心理(说是诡辩,但是对那段话再咀嚼一遍,我又觉得似乎那么说也没有错),把这个人物烘托得栩栩如生。我在看到这段话时,真的会有一种快感。这种快感需要从两方面解释,其一,是在看到剧情直转急下人物形象愈发生动时的快感;其二,是在看到此处时仿佛自己也参与其中的作恶的快感。
而这份快感,极大一部分来自后者。我个人主张性恶论,也许有知道自己活得过于像一个俗物的原因。因此在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反而对这个公爵产生一种喜欢的感觉。觉得他性格里的这种恶与俗,原来可以表现得这么直接和淋漓尽致。而我又不得不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这种描写,原来可以如此鞭辟入里。
同时我还想到崔卫平在《一半是作恶,一半是偿还》一文中剖析了影片《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在这部电影中同样有一个骗情骗钱的角色“老潘”,但这个角色“当他把姨妈弄得一文不值之后,他还要在姨妈的床头守上一个晚上,仿佛什么也没有发生,什么都与己无关,呵护她整整一夜,他看上去完全不是坏人”,这是此角色和小说中的公爵唯一不同的地方,而崔卫平的解释是:“这是一个‘大奸大恶’已经落幕的年代”、“代之而起的是无处不在的‘平庸无奇的恶’”。
可是我仔细一想,公爵这样的算是严重到让人不敢碰触的“大恶”吗?好像也不是。我甚至觉得,倘若我再于俗世中浸淫几年,这样的事情也可能做得出手。这很恐怖,不是吗。现在社会中难道还缺类似的案例吗。
更叫人喝彩的是,他甚至知道自己的所有缺点,虽然他本人反而引之以为生存的条件,或者说,其实他对自己非常了解:“不扯淡的东西——就是具有七情六欲的人,就是我自己。一切都是为了我,整个世界都是为我创造的。……爱你自己,这是我承认的唯一原则。人生是一笔交易;不要做冤大头,不要虚掷金钱……”
令人嗟叹的是,他可以一心如此坦然地追求名利,毫无顾忌,而对自身修养的塑造、精神粮食的追求等等方面的事嗤之以鼻。我不禁想,这样真的可以过得充实而不感心累吗?公爵虽然解释道“要知道,我们生活在一个空虚的上流社会,这,我是看到的;但是周旋其中暂时也还蛮惬意的……”
可走到生命的尽头时回头一望发现所有事情都躲不开虚伪的逢迎和价值的真空时该有多么的悲凉。
但是,这种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现在难道还少吗。
之前看过十集教育纪录片《盗火者》之后,我才隐隐觉出现在大学教育的不对劲。以学经济的为例,在人力资源管理课上,老师讲到现代的一种新面试方法——无领导小组讨论法。讲了很多在没有领导面试的情况下个人应该在一个团队里怎样发挥,我一直觉得那种时候我说的话都不是心里真正想说的话,而只是一个老师交给我们的模板罢了,按照这个模板,我的工作可能有了着落,生活的质量可以有改善。然而当我连说出来的话都不是自己想说的话时,真的还有什么不是假的吗。严肃来说这些模板真的没有什么不对,无非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而我们现在最大的问题在于已经没有勇气不去做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回到作品本身,纵观整个故事,应该说这本书属于我很喜欢的一种类型。因为它讲述的是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哽咽曲折,故而给人一种贴近自身的温暖。
我平时有看一些讲述同志生活的书,但是现实中往往这群人并不被主流所容纳,甚至有时候被排斥和侮辱,赵皓阳有一句话我印象很深刻,他的意思是是说,其实在整个生命进程和社会主体面前,我们这些人都是蝼蚁一样的人物,但是,如果连蝼蚁都不去怜悯和同情蝼蚁,又有谁回来同情和怜悯我们呢?

  《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读后感(六):陀思妥耶夫斯基简直tm是天才中的天才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字简直有种独特的魔力,能紧紧抓住你的眼球,让你沉醉,让你上瘾,实在佩服这个自己有故事更会写故事的天才,鬼才。

我对陀思妥耶夫斯基行文的特点感触最深的,一个是极具戏剧性的情节,一波未平又生各种冲突,你会发现他的作品里用的最多的标点符号永远是感叹号,其实感觉他的小说简直是天然的戏剧作品。这也是陀氏作品吸引人的一个原因,其可读性完全不输紧张刺激的推理小说。

还有一个是他很有个人特色的心理描写语言描写,陀氏就是天生的天才作家,他的心理描写,专称“变态描写”,简直把人的心理的复杂性分裂性写到了文字的上限,让人叹服,让人体会深刻。他的语言描写,至少是我个人看的作家中逻辑性条理性表达性最完美的,陈述看似拖泥带水,篇幅很长但是一句都少不了,人物的语言对人物的刻画淋漓尽致,也是侧面对人物的心理体现。在这样冗长的语言描写中,条理却又异常清晰,你读后绝对不会说看得不明所以,而是赞叹其独特的叙述方式。

虽然目前只看过陀氏的《罪与罚》,《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不敢妄论陀氏的思想维度,但是还是感觉陀氏是个体会苦难但拥有希望的作家。底层人民的苦难永远是陀氏作品描写的对象,可是在作品最后,他还是会给出一个不放弃对幸福的希望的结局。固然这是他对基督仁爱思想的追寻,但也可见陀氏是个温柔的人。他同情穷人的苦难,他控诉社会的道貌岸然,但他还是相信,或者说期望,仍属于底层人民的幸福将会到来。

陀思妥耶夫斯基永远是个值得研究的作家,不论是他天才的作品,抑或是他传奇的人生(值得你了解一下)。话不多说,不如捧起他下一部作品拜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