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幕后凶手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幕后凶手的读后感10篇

2022-03-20 11:06:4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幕后凶手的读后感10篇

  《幕后凶手》是一本由(英)阿加莎·克里斯蒂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24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幕后凶手》读后感(一):波洛的真相和正义

波洛这一生,并没有越来越明晰,越来越豁达。他破过的案件越多,接触的真相越多,越发接近人性里的黑暗,越是困惑难解。这种情绪从东快开始,一直到帷幕里终结。在帷幕里,他不止一次地说太累了,疲倦了。而终于,也用自己能做的最后一件事来了结自己的生命。
他破案的原则反复强调:一旦插手,绝不半途而废,直至查出事情的真相为止。
事情的真相几乎是他的最高信仰。
但是他在妥协。
在东快里,他给出了两个答案,让在场的人做出选择,可以说舍弃了真相,选择了人心的正义。
在帷幕里,他甚至故意蒙蔽了真相,做了伪证,给出了假答案,但却维护了实质的正义。
甚至,他用自己生命里的最后一击,不惜让自己成为一名谋杀犯,杀害了凶手。
与其说他在寻找真相,维护法律的正义,不如说他在维护着人性的正义。
他并不那么固执,也不一味地维护着正义。
在以往的案件中,他只要还原真相就够了。
而这一次,每一次案件的真相都那么清晰,而正因为过于清晰,波洛要追查下去幕后推手。
波洛是相信人性本恶的吧,他认为每一个人都是潜在的杀人凶手,每个人心中都有阴暗的裂缝,我们所做的是要去修补这些裂缝。有杀人的意愿并不等于有杀人的意志,虽说人和动物一样自私,欲望无边,所幸,人在大多数时候还能控制这一点。
波洛相信人性的邪恶,但他更相信人性里的那一丝光明。
而一旦有一个人,他获得了能力,让这些裂缝扩大加深,为黑暗彻底占有,就连他天性美好的朋友黑斯廷斯也差点着了当。即使他没有真正的动手,但他才是那个幕后凶手。
他对于凶手的定义不再同于以往,不再从单纯的直接的层面来定义凶手。
但可惜的是,他找不到半点的证据,他无法证明,即使他知道全部。
于是波洛决定谋杀了,近乎完美,除了那个强迫症一样的枪口。
凶手多像《黑暗骑士》里的小丑,他深知人性险恶,只需要你的“轻轻一推”,便堕于悬崖。而且更可恨的是,他享受这种操纵他人的邪恶,却不留下半点实质证据。
而波洛呢,用他最后的力量,为世界清扫一片邪恶,即使是真相蒙蔽,晚节不保。
这是波洛和蝙蝠侠不一样的地方,蝙蝠侠始终坚持不让自己的双手沾染同类的鲜血,即使那个人是无恶不做的小丑。而波洛,他认为法律所不能达到的,人来弥补。甚至他可以来颁布紧急法令。
至为聪明的头脑的对决,输赢不是生死,而是你内心一直所坚守和维护的信仰体系。
有什么比让你内心一直相信和坚守的信仰突然崩塌,更让人觉得失败和绝望呢,更能摧毁人人呢?
小丑VS蝙蝠侠,莫里亚蒂VS福尔摩斯,这些最聪明的头脑都是拼死来击垮对方的信仰。
有趣的是,在英剧的帷幕里,诺顿诡异地笑对波洛,说着这样的话:不管我是死,还是不死,我都已经赢了你。死,必然是你动手谋杀,这有违你的信仰;不死,这是你破不了的案,也为你所不忍。
也许他不了解波洛,或许波洛已经发生了变化,风烛残年的波洛,在经手了无数案件,捕获了无数真相,了解了人性之险恶,法律之不完备之后,已经修改了他对于真相和正义的定义。
为了最终的正义!
他从一开始,就几乎没有迟疑地选择了谋杀,然后将自己的审判将到上帝的手中。
他在最后的信中说,他完全不必犯谋杀,他可以像一个傻瓜老头一样装做是枪走了火,不小心射到了诺顿,而以他的信誉,没有人会认为他在说谎。而且我相信,以波洛的小小的灰色细胞,他完全可以想出超过13种方案置诺顿于死地,而自己也能顺利脱身。而且,彼时他的健康状况还没有书中所写那么糟糕,奔赴忙碌了一生之后,他完全可以再次退休,找个庄园种种南瓜,说不定又有什么新奇古怪的案例发生。
有人说:波洛追求真相,同时更珍视生命。在他的概念里,无论基于何种理由的谋杀,都应该得到制裁。即使是自己,也只能交于上帝去审判。
我点头,可是东快是怎么回事?他放过了那些人。以及前面的无数次的破案中,他给予的结局的温暖。
在他那里,真相是第一位的,而正义,并不等同于法律的正义。
有人说:他太累了,疲倦至极!
我狠命的点头。
太累了,这种情绪和氛围不止一次出现在帷幕里,从别人的嘴里说出来,从黑斯廷斯的眼睛里看出来,最终,从他的绝笔信里写下来。
这个不爱运动,有着洁癖,聪明至极的大脑实在疲倦至极!
在波洛的一生里,他毕生所追求的真相和正义都在不断发展着。
经历过越多的案件,思考的越多,真相越可怖,正义越艰难。
在晚年时候,他不再是活蹦乱跳,不再是利索地动身去各地取证,不再时时两眼发出绿光,不再是高傲的轻视他的朋友的智商,不再总是宣称自己伟大的智商和无所不知。。。他越来越平静,越来越随和,时时念叨着他的老朋友,关心他的安危,欣赏他的美好天性,他不再无所不知,而是称自己像个小孩一样不知所措。
眼因多流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
总觉得阿婆对波洛真的未免太过残忍。这个聪明的老头一生致力于寻找真相,维持着法律的正义。但到头来,却发现犯罪永不可消灭,每个人都是潜在的罪犯,就连他最单纯最忠实最富有正义感的朋友黑斯廷斯都不能幸免。
有多无力。我觉得最悲哀的事情不是老之将至,而是无能为力。不能惩罚罪犯,不能还原真相。
但因为相信着那一丝光明,波洛,还是做出了他最后的一击。
最后,看到那一部里,在最初的地点,最好的两个老朋友最后的一起的岁月,物是人非。
曾经意气风发英俊潇洒的黑斯廷斯褪却了骄傲和青涩,花白着头发,埋葬了他的灰姑娘,成为了一个走不进女儿心里的忧伤的老父亲。而波洛,坐在他的轮椅里,失去了行动的自由,忍受着心绞痛的不时暴发,孤身一人与他生命中最后一次黑暗做斗争。
但波洛的大脑依然锋利,黑斯廷斯依然天性美好,他们依然是挚友。
他们共有过那些闪光的日子。
They were good days.
They have been good days!
 
 

  《幕后凶手》读后感(二):“虽千万人吾往矣”

之所以不给它五星,是因为波洛死了。
我承认我并不喜欢波洛,不喜欢的原因列出来可以单独写一份论文。但这不影响我为他的死而难过,起码这人算得上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始终如一(所谓力所能及,是指有时候他也懵圈,比如东方快车的那一次),他坚定地认为杀人当偿命,所以他一点也不逃避他犯下的谋杀罪,虽然这个谋杀无人能够破解。
另外,我对于波洛描述的诺顿这个人的特质感到很着迷……真的有人可以如此精准地把握人性的脉搏,不动声色地推波助澜,完成了杀人之举却绝对的双手清白吗?对诺顿而言,杀谁不重要,为什么杀也不重要,他享受的可能不是夺取他人生命,而是操纵他人去夺取他人生命的那种快感?对于这种双手清白的凶手,法律可能真的就是毫无意义,没有证据,有了证据也拿他没办法——法律一直都是诛行不诛心。
所以,只有靠波洛老爹来解决问题了。
不免想起福尔摩斯先生的最后一案,他说,在我临终之前能想到是我把你这个恶魔亲手送进地狱,我就会毫无遗憾高高兴兴地去赴死。(大意)

  《幕后凶手》读后感(三):法律与正义

最近看了不少侦探小说,都是关于我们是否有权非法伤害他人,甚至剥夺他人生命。看东野圭吾的《白夜行》,男女主角虽然个人遭遇令人同情,但为了个人利益不惜一次又一次伤害甚至杀害他人,这是我绝对无法认同的。同理,在《嫌疑人x的献身》中,对于石神以杀害一个无辜的人来构造一个诡计的行为我也是不以为然。但是,这是否意味着我们真的不能非法伤害甚至杀害他人?当法律无法惩处犯人,当犯人通过法律漏洞逍遥法外时,我们该如何作为?在阿加莎的《东方快车谋杀案》中,凶手自己充当陪审团,对犯下滔天罪行却逃脱法律制裁的被害人进行审判,我的心中充满了认同感,波洛也掩护了凶手。在另一本《幕后凶手》中,波洛在他最后一个案子中于临死前杀死了以不受法律制裁的方式杀人的被害人,我的心中也充满了快感。但是,为什么我会对相似的行为产生不同的感受呢?难道是有些被害人是无辜的,所以凶手应该被绳之以法;有些被害人罪有应得,所以凶手杀得好?那么,被害人罪有应得与无辜的判断标准是什么呢?这似乎是十分主观的。而且,就算有这个标准,那么法律的尊严与意义何在?法律是否真的能实现正义?正义与法律的冲突应如何解决?在我的心中,恐怕还是正义占了上风吧,但正义又是什么呢?谁又能说得清楚呢?永恒的真理永远是悖论性的啊!

  《幕后凶手》读后感(四):波洛的最后一案

 注:本文依据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幕后凶手》而写。
 想必推理小说迷都知晓阿加莎·克里斯蒂——举世公认的“The Queen Of Crime”。“她一生创作了80部侦探小说和短篇故事集,19部剧本,以及6部以玛丽·维斯特麦考特的笔名出版的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阿加莎·克里斯蒂侦探推理系列”出版说明》)阿加莎·克里斯蒂和“福尔摩斯之父”阿瑟·柯南·道尔可谓推理小说界的英国“双星”。
 阿加莎·克里斯蒂笔下最著名角色是赫尔克里·波洛和简·马普尔,相关小说质优量多,并因广受欢迎而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剧。我看过英剧《马普尔小姐探案》第一季前三集,初次深入了解波洛则是通读《幕后凶手》。
 忽视了小说原名“Curtain: Poirot's Last Case”的我后知后觉地发现,首发于1975年的《幕后凶手》主题竟是波洛的最后一案:比利时侦探的谢幕不是退隐江湖,而是离世。当年,《纽约时报》还为这位虚构人物发了讣告。台湾遠流出版公司中译本《謝幕》之名就根据“Curtain”的引申义而来。
 或许是为了首尾呼应,《幕后凶手》和阿加莎·克里斯蒂处女作《斯泰尔斯庄园奇案》紧密相连:斯泰尔斯庄园又发凶案;在此首次登场的波洛又在此正式退台;波洛的老朋友阿瑟·黑斯廷斯上尉既是凶案亲历者又是故事叙述人。
 我不剧透地简述《幕后凶手》内容:波洛认为五桩不同的谋杀案均与X有关,此人就在已改作家庭旅馆的斯泰尔斯庄园,这里即将发生谋杀。波洛邀请黑斯廷斯重回斯泰尔斯庄园,一方面可同女儿朱迪思相聚,另一方面能帮其尽量及时制止谋杀。
 众所周知,阿加莎·克里斯蒂开创了推理小说的“乡间别墅派”,即凶杀案发生在一个特定封闭的环境中,而凶手也是几个特定关系人中的一个或几个。《幕后凶手》也不例外,下列主要人物就包括X:
 乔治·赖特雷尔上校,家庭旅馆主人;
 黛茜·赖特雷尔太太,家庭旅馆老板娘;
 赫尔克里·波洛,比利时侦探、家庭旅馆住客;
 柯蒂斯,波洛的男仆、家庭旅馆住客;
 阿瑟·黑斯廷斯上尉,波洛的老朋友、家庭旅馆住客;
 约翰·富兰克林医生,家庭旅馆住客;
 芭芭拉·富兰克林太太,家庭旅馆住客;
 克雷文,照顾富兰克林太太的护士、家庭旅馆住客;
 朱迪思,黑斯廷斯女儿、富兰克林医生秘书、家庭旅馆住客;
 威廉·博伊德·卡林顿爵士,家庭旅馆住客;
 斯蒂温·诺顿,家庭旅馆住客;
 阿勒顿,家庭旅馆住客;
 伊丽莎白·科尔,家庭旅馆住客。
 到底谁是X?请读《幕后凶手》。
 除了破案,《幕后凶手》还穿插了多份姻缘,于冷酷的血腥中添了些许温馨的爱情。
 作为我通读的第一部阿加莎·克里斯蒂小说,《幕后凶手》情节紧凑而内容丰富,作者设置的悬念勾诱着我,直到结尾才恍然大悟。特别是波洛为何离世,与缉凶息息相关,令我惊讶中伴着伤感。
 黑斯廷斯上尉是个有趣的角色,思维总比波洛慢半拍,但也充当了波洛的助手,且两人友谊天长地久。波洛在最后一案中更救了黑斯廷斯一命,详情不便在此透露。
 别了,波洛……
 但我对阿加莎·克里斯蒂作品的痴迷,才刚开始。
2016年3月29日作
这是我在2016年1月6日注册的微信公众号“书中有宝”二维码

  《幕后凶手》读后感(五):结合《帷幕》,就很理解波洛在《东方快车》的选择

一直最喜欢阿加莎克里斯蒂笔下的侦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很具有人性关怀,而不只是冰冷公正。
看《X的悲剧》时,当时感觉最郁闷的就是:凶手的遭遇真的太可怜了,但侦探却一点同情表示都没有。
后来看《嫌疑犯X的献身》,侦探揭明心中知道的真相,就如那个凶手所说的“对三个人都是伤害”,没有一个人好过,凶手最后的悲愤呐喊撕心裂肺。
而波洛在《东方快车》中的选择,一直以来大家都猜测各种理由,有的是说当时情况下,凶手太多,不得不放人;有的说,凶手罪有应得,波洛出于同情而放人等等。
但当读完《帷幕》,就很能明白波洛当时的选择了。
波洛的确非常痛恨私刑谋杀,但当罪恶得不到法律惩罚时,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自己最痛恨的行为-谋杀,也就等于和当年的东方中的凶手一样,选择了执行私刑。
虽然波洛事后惩罚了自己-自杀,但这本书的悲剧结局恰恰反映了波洛内心的真实矛盾,反映了对于民间正义处罚这些逃离法律惩罚的罪犯的行为有所保留的“支持”。
在不得已的情况,宁愿用自己最痛恨的方式去阻止罪恶。
波洛真的很伟大。
这是我最喜欢波洛的一点。
而常常于细微处流露出来的人性怜悯,更是我最喜欢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一个原因。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