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唧唧复唧唧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唧唧复唧唧读后感精选10篇

2017-11-12 21:5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唧唧复唧唧读后感精选10篇

  《唧唧复唧唧》是一本由王路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5.00,页数:30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唧唧复唧唧》读后感(一):王路在隐身吗?

文/金奇正
王路在隐身吗?
初识王路是因为看到一篇《红灯须硬闯马路要横穿》的文章很喜欢作者独特的语言和豁达态度,借朱一发之口表达出来。从此就经常去豆瓣看王路的文章,那时他或许还没有去凤凰客户端。在知乎和公众号里他是叫“王路在隐身”,不知道有什么含义,或许他是想在喧闹的人群中有一份思想独立存在的隐身感。
然而王路真的在隐身吗?其实他一直都在袒露自己,一直活在人群中,从来也没有抽身出去,甚至在象人群中的其他人那样,站在他们的立场和情形下想问题,甚至也没有身体在应酬而思想早已隐蔽起来,没有。从他的文章中是能看出来的,他总是从身边的具体事情看问题,就像有人评论说他总是关注一些琐碎的小事。其实王路早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古人眼中的学问,就是在日用常行处用力。这个问题解决不了,读再多遍儒家的书,都是白搭。”王路读了很多古书,其精神也是往日里士的精神,所以他说最佩服孔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可见孔子所追求的正是王路所追求的,孔子就是要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事情。虽然经常谈佛,谈经典,但是思想内核还是儒家的。
也正是这些才能写出来给人的思考和启发,意义更大,比一些空泛的鸡汤文重要百倍。从王路的一些文章中处处可见他的同学,同事以及所遇到的人的一些事迹,来说明一种生活态度,比直接摆出一种生活态度,更有说服力,更能发人深思。今年暑假,翻了王路在人人网的所有文章,从06年开始到现在,开始时只是在记录一些生活中的琐事,像日记一样,然后就慢慢有了一些更深入的思考,逐渐为人所熟知,再后来成为主笔,成为媒体上的公众人物,出自己的书,搞自己的讲座。
最近王路一直在宣传自己的新书《唧唧复唧唧》,像多数人一样,里面的许多文章我都是看过的,只是豆瓣评分9.1已经吓到我了,90多人的评论,这么高的分是很吓人的,我想这也是一些真正喜爱他的书的人的一种关爱,有一种鼓励作用在里面,毕竟粉丝才几万人,大家都希望他为更多人接受,喜爱。我也不禁打了五颗星,希望不要拉低这样一个高分。
有一篇评论是说王路器小,是自己人生中的子路,这一点我是不赞同的。我觉得恰恰相反,王路这个人器大活好,拥有者佛家的看法和儒家的内核,看问题层次是很高的,往往能一针见血,但切入点又是一些小事,所以给人以器小的感觉。其实大家翻开《论语》看看,孔子又何尝不是从一些小事来阐述自己的思想。“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很清楚说明了自己是想学孔子,是走孔子的路而不是走子路的路。在我们这个社会存在很多问题但总体是在慢慢变好的大背景下,王路的器大活好将会越来越明显的有用武之地。很多人现在还看不明白,但是可以拭目以待

  《唧唧复唧唧》读后感(二):隔壁老王又写书了

这是王路写的第三本书。
跟前2本不同,前2本出版后他都是半个月内就寄给我了,而等他想起要寄这本给我时,2个月已经过去了。按老王的文路,估计是因为:人久远了,想起“对哦还有他”已经要费些机缘,想起“不如寄吧”也要费些心情,而决定写下“**惠存”则要费些墨水了——机缘和心情,都是主观的东西,招之即来,不费须臾;但墨水,则是客观条件,有就是有,若是恰好没有,那就没办法了。
王路给我的印象,除了短袖白衬衫和全班最黑的皮肤,就是我们一伙人围着玩三国杀时:他摸到牌,一拍大腿,爆句“靠”,然后说几句别人不会认真去听的话。
他的3本书,以及他平时发的文字,全是这种风格。
这不是贬损。这只是应验了书封面的那句话:小世界的俗与真。
因为是小世界,所以写得全是他身边的人和事;因为俗,所以读的时候很自然就会想起他拍大腿时配的那个语气词,想不到这么俗不可耐的东西也能写、也能写这么长;因为真,所以读着读着,还是会想着“原来这事应该这般来看”。
王路的这本书,将他对生活的口味,深深地写了出来。
摘抄一段。
“比如段誉,南宋时代大理的储君,将来要继承王位。我们要写这个人,怎么下笔?写不下来。因为不熟悉那个时代大理的风物人情……而金庸的展开是茶花,王夫人爱种茶花,但她不懂,段誉懂,说她种的是落第秀才。一盆花开十八朵,朵朵颜色不一样,都是纯色,叫十八学士,十三朵叫十三太保,还有八仙过海,七仙女,风尘三侠。风尘三侠中哪朵是李靖,哪朵是虬髯客,哪朵是红拂女,都有来历。白瓣红斑的叫红妆素裹,一抹绿晕一丝红条的叫抓破美人脸,绿晕是鹦哥的毛……一个写小说的人闭门造车,这种东西他写得出来吗?”
再接抄一段。
“对一座城市的感情,就寄托在这座城市旧城寥寥几个人的身上。来到一座城,想到谁在这里,或是谁曾经在这里生活过,这座城市就会打上他的烙印。虽然这座城里的人有千千万万,而他只是大海中的一粒沙,但在你看来,那一粒沙大如须弥山,是大海的中心。假如他是个大傻逼,你会觉得这座城市都洋溢着傻逼的气息。”
这段话太像王路了。前面写得一片深沉,呦呦鹿鸣;但最后那句,画风急转,老王的短袖白衬衫和全班最黑的皮肤,瞬间填满了整个画面,而他拍大腿时配的那个语气词,既不自觉地跑在了我自己的嘴边。
老王最近在几个大学开巡回讲座,貌似忽悠得还不错,而且他说2016年要来广东忽悠了。
但是我还是很好奇,以短袖白衬衫和全班最黑的皮肤为标配的他,拿着话筒站在讲台上,面对一排排白花花的大腿,会妙口生出啥花出来。
印象中他拿着话筒,还是2011年大家去唱K时,完全不会讲粤语的他,居然厚着脸皮点唱了陈奕迅的《一丝不挂》。

  《唧唧复唧唧》读后感(三):人的本质,作为主体的自由

      我是在微信上无意中看到一篇推送的文章——每天拿出两小时来浪费,作者将“前进”讲述的如此清晰,因为没有作者的文采,摘抄如下:
       哪怕你再珍惜时间,你的时间也不会比别人过的慢。。。。但是,在诸如躁进、狂进、乱进之外,还是有精进的人存在。他们也在耗费自己的生命,但是他们耗费掉的每一秒生命,都像一把“着在咽喉上的刀”一样。
      是啊,从下棋上杀最少的子,擒对方的帅,折射着人生的大智慧。就拿我自己来说,研一的时候,想着毕业后进公司,于是课外之余,学着各种语言,然而自学的结果仅仅打下了基础,精更谈不上。现在研二,改变了想法,希望以后当老师,开始关注教师的消息,并开始找代课老师,积累经验。
      我是经历了躁进阶段,现在处于狂进阶段,每天都是乱进状态中。这样,把自己弄得很累,通才自己算不上,无一门精通,专才更是沾不到边。对于乱进,究其原因,是不甘进普通的公司或者非大学学校,希望用自己的技能博得好offer,所以现在才会这样拼。
      看王路老师的文章,会让我的心“静”。小世界就是如此真实的摊开在你的面前,告诉你这就是平凡的生活。告诉你要脚踏实地做事情,看待事情。可是这会让我们的希望也打折扣,初生牛犊不怕虎无畏失去几分。
       还看了一篇,印象颇深的一句是,孔每入庙,事必问。看的老师的文章不多,说说我的感觉,仅代表个人观点,感觉老师的性格限制了文风,总有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矫情——礼过,大概孔子的思想深入老师的心灵,现在的自己考虑更多的是柴米油盐,终究是过了诗情画意的年龄。
        总的说来,老师的书可以是茶余饭后的品,生活的教科书,如果你心中开着一朵花,那王路老师的这本书来浇灌是顶好的。如果是半只脚在社会上的人,也可以培养自己的小情调。
        我们追求的是作为本体的自由,社会总会约束我们的行为,即使你的主体在井底,也请让你的精神飞翔吧!

  《唧唧复唧唧》读后感(四):鸡汤乎?鸡肋也

偶然在朋友圈里看到王路先生的文章,读来甚感喜悦。又去读了几篇历史消息,欢喜益增,于是就关注了王路在隐身这个公众号。他的文章很合口味,就连着两天晚上彻夜地读历史消息。公众号的历史消息读起来体验不好,索性就关注了微博,微博的阅读体验很好。当时我就说,像这样的文章读一百篇都不会觉得乏味,接着很快就读完了所有文章。读完后还是不尽兴,又去知乎翻遍了所有王路回答的问题。大约把以上所有的都读完,依然会在每隔一段时间读到新文章时感到开心。王路的文章读起来让人欢喜,起因是我对儒家与释老的兴趣。书评里那篇《萤火之光》的作者,即是我的室友。我与他在寝室时常会谈禅说道,东扯西扯。我喜欢与他聊天,是一种相契的感觉。他是一个有故事的人,而我则是对故事感兴趣的人,尤其感兴趣于故事的主人公对故事本身的看法。以前我并不知道我为什么会对故事感兴趣,读王璐的文章读的多了,便知道这是源于本心的自大。然自大又是仁爱的另一面,自大的人是认为自己有改变别人的能力。而究其发心来看,其实是想解决别人的问题,是恻隐之心在作用。而一个人要自大,就要使自己的自大有所依靠,也就是背靠大树好乘凉。
这本书里的一些文章,在微博、知乎和微信等平台都能读到。这些文章读起来感受到的是一种平实朴素而不矫揉造作。我曾在微信读到过一位著名作家的文章,那位作家在文中硬生生地把人拉到跑龙套的角色设定上,又设定你很纠结。最后又假装悟透一切似的告诉你,不要纠结了,你就是个跑龙套的。像那样矫揉造作的文章,就是鸡汤文,鸡汤的不能再鸡汤了。那样的鸡汤文,读得越多就越执着,越迷茫。你本来只是一点点小病,读着读着便得了大病,那就是灌鸡汤灌上火了。而王路先生的文字并不花功夫雕琢却能达意深远,称之为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不为过的。他的文字平实而朴素,道理深入浅出一字一句虽从眼睛里读进去,却感觉那是从心里流出的。若以茶来做比喻,王路的文字就是苦荞。我在成都的馆子里吃饭,每个馆子一进去都会先上一杯苦荞茶。这苦荞茶百喝不厌,沁人脾胃,而不只是留香于口舌之间。我喜欢喝两种茶,一种是清香入口的,一种就是这苦荞茶。
当然。王路先生的文章,不见得人人都会喜欢。起先,我写这篇书评是给了一个力荐。但给了力荐之后我发现我一个字都写不出来,甚至连个题目都想不出来。虽然我写文章不会拘泥于我的题目去写,但若没有题目,我是一个字都写不出来的。思索良久,我把力荐改成了推荐,一下子就文思泉涌了。我之所以改成了从力荐推荐,是因为我觉得王路先生的文章还是可以批评的。他自己的简介里说:“常被人以为是佛教徒,其实不是,最景仰的还是孔子。”我不知道是否可以据此来判断他是一个儒者,姑且就先这样认为吧。纵然他如此说,可是他的文章随处可见以佛教的痕迹,总让人觉得他又是一个佛教徒。有时候,你会发现在王路的文章中说一个佛教的词语时,会找一个对称的儒家的词。如此一来让人感觉佛教和儒家是殊途同归,用佛教的话来说叫心同迹异。然而就是这个心同迹异则正是我最不能同意的地方。《朱子语类》就批评说佛教是弥近理而大乱真。我很认可这个批评。佛教与儒家,不近理的时候看上去似乎不冲突,但是佛教越接近道理就越混淆道理。佛教说要中道,不要边见。可是越是中道的时候,边见的力量就越大。这就像两个同电荷的粒子相互靠近的过程,离得越近斥力越大。王路先生说历史上批评佛教的很多,但大多数都是没有搞懂。可能是我也不懂佛教,更不敢说懂儒家。纵然如此,我还是坚持认为《朱子语类》中弥近理而大乱真的批评是合理的。我曾做过一个比喻,说把佛教和儒家都看成一个函数(不妨以F(x)表示佛教,R(x)表示儒家)。所谓近理,可以看成这个函数的自变量x趋于零的过程。当x→0时,limF(x)可能是存在的,也可能是不存在的,但F(0)是不存在的。而同样当x→0时,limR(x)是存在并且等于R(0)的。也就是说佛教函数F(x)在x=0这一点是不连续的,而儒家函数R(x)在x=0这一点是连续的。当然在定义域其他点,这两个函数都可以是各自连续的。以上这段话,也不能算作是批评吧,只是个人对儒佛之别的一点愚见。当然,我在这类问题上面并没有王路先生那样细致的功夫,上面的比喻也真是班门弄斧。只是心中有此疑惑,就讲出来了而已。事实上,我是很期待王路先生写关于儒佛之别的文章。不过那样可能读的人就不多了,哈哈。
噫。似乎还没有说鸡肋是什么。鸡肋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然而,真的是食之无味吗?既然食之无味,那怎么会弃之可惜?鸡肋,食之有味,味道还不错。只是肉少,不解馋。稍不注意,就以为没有味道给弃掉了。等弃掉之后缓过神来,才会想起好吃的味道,又觉得可惜了。
冰渊
2015年11月28日

  《唧唧复唧唧》读后感(五):游戏·宋人·莱纳德·真性情·是否曾少年


大学的时候,我们班上有一对情侣很是让我“养眼”——这所谓“养眼”,未必是说男俊女靓(事实上,他们的颜值和身材都搭配得很不错),而是,人们经常能看见,他们一起在课堂下议论,一起在食堂吃饭的时候激辩,一起上自习(真的,没有互相打量!),甚至享受完中文系的年度福利——免费的人艺话剧后,在回校的车上还要彼此指点剧中人物角色和演员的演绎。
当时总觉得,这样的结伴,多有意思啊,总也不会乏味。可惜没得久长。大一一过,二人分手,从此再无交集。多年后,女方去了纽约大学继续做研究,男方在一个个媒体间辗转,纯报道,不点评。可能这一辈子,差不多就会这样了。
但我总觉得,如果他们两个,当时不是恋人,而是两个有趣而好议论的年轻人结为友伴,会不会一路走到今天,还能一直走下去?
话扯远了,回到本书。杂文集,搭的还是这几年汹涌的“短篇”“给八八后看的心灵励志”大潮。但,——即使是给年轻人看的,要读这些文章,你还非得沉淀下一些心智,积蓄起一腔掌故,揽过千卷诗书,经历过好几番波澜,才能读得会心。
大抵因为是文化网站的主笔,是定期要交的“议论文”(哈!你有看见文化网站的专栏作家去描写风华雪月吗?那是多么不“文化”啊!),所以全书所收文章,皆可视为论述。有些是刻意的论述,比如卷三,有些明显是本无需议论,但硬着头皮加入议论,比如卷二。作者精于佛理,对诗书典籍颇有研究,于生活点滴、鸟兽草木虫鱼,都能看出门道,鼓捣出主意(主题?),舒张自如地扯开去。整体读来,还真的有宋人写文章的味道。——作者肯定会认同我这么说的吧?宋人好议论,写诗作文,皆带了一种游戏般的认真。我们看作者论厕纸的用量,论什么是有用的群,交流的意义,以及将悟空武松和村上春树拉到一块儿……言之灼灼,又饶有意趣。时不时来上一句逗趣的比喻,如:在加州卖肉夹馍是优化,上的了报纸,在通州卖肉夹馍就不是优化,上不了报纸;又如从一个朋友取消了对他的关注,得出结论是他比朋友有才——最后还补充朋友解释说对他取关,是因为他压根不写自己的生活,关注个毛!左右上下,南北东西,闲兴勃发,这当然像宋代文人们的游戏文章,甚至像是在游戏人间。
生活一旦有了游戏的态度,厄难和忧愁都可以退后了。
读惯小清新励志文的读者,可能会看不下去他的书,犹如那个对他取关的友人:完完全全看不到校园爱恋、涉事之阻、北漂之困嘛。其实,一开头提到我记忆中的神仙眷侣同学,我本来想说,如果女孩能找到如王路这般的男友,没准是件妙事。看起来王路比她还要好辩,好琢磨。而这样的两个人,没准天天辩到吵起来也说不定。而若有男友如同王先生——为什么我思绪又一跳,会想起《生活大爆炸》呢?王路的咳经唾句,太像莱纳德动辄抖一句科学理论了。你没看,我不提谢耳朵,是因为王路其实很明白入世和处世之学。当然,读者也可以脑补王路如果和谢耳朵做了室友,会是如何一番热闹或惊悚景象。
整本书里最动人的,恰是第一卷。尤其《那个世界钱不重要》,其中写到金庸小说的妙处。太多人看金庸,看到儿女情长,英雄孤壮。而王路看金庸,看到的是凡俗生活的美不胜收:扮成“乞丐”的黄蓉能一气儿叫上令小二目瞪口呆的吃食品种(不讲究生活的人,哪晓得这些!);段誉之所以解风情,更在于他解花解性灵;郭靖黄蓉骑着小红马一路往南,纵情山水,看到妙处就停下来欣赏,碰到小镇就住上一阵,黄蓉天天去市场买菜,烧的菜一个月不重样;还有太湖归云装的惊悚之夜,郭靖黄蓉躲在湖中船上,四野漆黑,唯有远处点点渔火,正当妙龄的两个侠客佳人就干脆领略起这太湖夜色来,既惊心动魄,又诗意盎然。他批评今人所谓的旅游无非是为标注去过多少地方而游,今人认为小孩儿的聪明无非是能记住多少车标和地铁站,批评现在的网络写作,都是缺乏生活阅历的年轻人因为必须日更的写作模式而硬生生憋出来的闭门造车……简直太认同!简直太痛快!简直太想击股,大吼!而最终只能会心一笑,暗想:自己千万不要这样。
千万不要变成不会生活,而是遥望别人编造的美丽生活的人。
而那篇《笨口拙舌家庭的节日祝福》,其实是可以调到第一卷中的。我对这篇感触深,是因为自己也跟作者一样,因为跟长辈找不到共同语言,没话说,所以把节日的电话当成“任务”,客套寒暄完之后,就觉得心里的石头落了地——而同时也觉得不是滋味。“我不仅仅害羞,我还害怕。我害怕他们意识到,我已不再是习惯他们那种生活方式和情感表达的人了。尽管他们心里能感受到,我的生活、观念、习惯、想法正在离他们越来越远,可究竟有多远呢?……这种认同的丧失,会让他们有多么失落?所以我宁愿只用他们熟稔的方式与他们交流,把那个不为他们熟知的儿子像冰山一样隐藏在海面之下。”——是这样的!是这样的!这样长久下去,在家乡的父母难免生出怨气,而难道是去敷衍、迎合他们?像作者所做的,坚强、独立地远离他们而活,我又真心觉得不太应该的。这种小愁难以启齿,但念念不没。
总的来说,王路的写作是纯熟的。即使是看似不动声色的议论与谈笑,那些闲情、信笔、机锋,其实,都符合“起、承、转、合”的规矩。无论情绪还是语气,这些文章呈现的作者,仿佛都像一个初入中年的人,而从某篇文章中隐约透露,王路其实还是个八五后。而从他散布在文中的回忆可以推论,早在二字出头的年纪,他可能已经老成了。
我还真心想知道,不掉书袋不议论纯粹直抒性情的文字,他会怎么去演绎。

  《唧唧复唧唧》读后感(六):一个纯粹的人,一本纯粹的书

喜欢王路是在大学时期,那时人人网热门经常转他文章,也记不得是从哪一篇开始关注了,就知道后来他写一篇,我就追一篇,佛学、诗词、生活、孔子等等,但凡他写的,我就转发加评论。奇怪的是,他那么高产甚至那么啰嗦,每一个字我都是喜欢的,每一篇也都能跟自己的生活联系上,他的文章像平淡生活里的一杯温水,潺潺流淌,你会跟着他看见更大的世面,看见更深邃的思想,看见生活里原本那么多一丝一毫不足以被发现的事情,在他的笔下都成了佛学里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读的多了,就会发现王路是个特别纯粹的人,不遮遮掩掩,不好大喜功,也不溜须拍马,不讨好逢迎,他就是在做他自己。看见什么了就写什么,今天做了什么就写什么,读了什么书也要写,不开心了也会写,他是生活的一个倾诉者,正能量也好,负能量也罢,他都是在做他喜欢的事情,所以文章也纯粹。纯粹当然没什么不好,但是现在的社会,哪能允许你做一个那么纯粹的人,稍有招待不周的地方,别人就会对你指指点点,自己光活着都那么累了,还要照顾这个人的情绪照顾那个人的情绪,说到底都是身不由己无可奈何。但是王路不一样,他就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管你横眉冷对洪水滔天,他还是他,不会因为你说的一句话而改变自己。所以啊,喜欢他的人都喜欢的不得了,讨厌他的人也讨厌的不得了。他代表了世界上的一部分人,不去管世界给他的压力,做自己就好了。这是勇气,哪怕是有勇气面对那么多人的指责呢,他照样活得洒脱淡定。做自己多好啊,可惜很多人都做不来。
喜欢他大概也有四五年了,看他为新书那么卖力的宣传,自然是知道他把书当成了自己的孩子,也想让孩子茁壮成长。免费读了那么多年的文章,也该是付出的时候了。五六年可以教会一个人忍受、善意、坚韧甚至爱,假若一本书可以教给你这些,又为什么要拒绝呢。我一直觉得王路离我很近,写的东西、谈的事情、发表的观点,都像一个朋友一样,给予最温暖的关怀。他写“人生短暂,远远没有想象那么漫长。十五岁那年的八月十五,一大家人聚在爷爷家闭门打麻将,吃月饼。笑语欢声,一直到后半夜。回去路上,才发觉起了玉露金风,秋天来了。把自行车停在街巷口,吃一碗馄饨,大瓷碗在萧瑟的夜里冒着热气。那时我以为,这样的景象年年会有,但从第二年起,我读了大学,就未再见过家乡的秋天,未再在家乡度过八月十五。如今我爷爷已经年迈,不能再走路了。”读罢就觉得,真的是要好好珍惜身边的人,时光轻擦而过,很多总觉得来得及做的事情,都被我们忽略甚至再也不能做了。
另外说,《唧唧复唧唧》这名字和他太般配了,他真的是一个唠叨又细碎的人,但是你读他文章听他唠叨的时候也总能体会得到,他又是一个可爱的、纯粹的、善良的人。那么纯粹的他当然是在表达他自己,但是读起来,好像又是刚刚和朋友聊完天一样,酣畅淋漓的,表达着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耻笑与赞颂。

  《唧唧复唧唧》读后感(七):一个小粉丝的碎碎念

我单方面认识王路老师并没有多长时间,不过从一开始到现在我都是王路老师一个还算忠实的小粉丝,可以说是缘分吧。
一次在豆瓣APP首页上乱翻的时候看到老师写了一篇关于曹雪芹的文章,正巧那时在看《红楼梦》于是就点进去看了看,文笔颇合我口味,不矫情也不过分卖弄,再一看他豆列里的文章,除去这样谈文化的以外,《论如厕的用纸量》《电梯上的权力》等关于生活的文章都让我看得挺津津有味的。
后来翻到他主页,嚯,凤凰新闻客户端主笔,很高端嘛,还写过两本书,mark一下,点个关注,就开始了闲时追看日志的日子。
顺便说一下,当时对王路老师的另一个记忆点是我一个SNH48的粉丝,曾经推(就是喜欢)过一个妹子叫王璐,虽然现在转推了吧。
记得我关注王路老师不久他就开始更水浒系列,而作为一个在初中作为必读书读过《水浒》的人我也在看完以后留下了不少评论。当然,因为我是个小透明嘛,没什么人回我那些幼稚的见解。
暑假到了,我去国图第一次就借了王路老师出的第二本书《你所知道的世界很陌生》,封面长得……嗯,完全泯然于心灵鸡汤那类书中。
这本书给我留下的印象并不那么深,而且也不算好。一整本书谈的似乎都是作者稍稍“离经叛道”的观点,由掉下的一堆书袋做装饰。至今记得有一篇讲“一去二三里……”那首诗的作者,前面用各种作者的牛事吹得天花乱坠,然后冷不丁告诉你这是某首小学语文第一篇课文的作者,我好像能想到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王路老师得意的笑容——哈哈你们这群傻X谁知道这个人?——好吧我可能有点添油加醋,但看完真的觉得作者就是来秀优越,摆出一副高姿态在给我们这些逼格不高的大众科普的,可是知道这个人的人呢?不会看到第一行就嗤之以鼻地翻过去么?
看完那本书浮现在我脑中的第一个念头居然是“作者还是太年轻了”——虽然我作为一个高中生根本没资格这么说,但是当时王路老师文章里藏都藏不住(而且也没怎么藏)的锋芒(或者说戾气?)真的是……年轻作家的通病,或者说专利。
虽然我这么说但我比王路老师还要年轻得多,所以肯定还不如人家,不论是文笔还是书袋大小。
暑假中后期听说王路老师要在西土城的彼岸书店办讲座讲水浒,欣然赴往,还在评论区问了关于门票的问题,直到如今,那个评论还是我唯一一个受到王路老师亲自回复的评论(看到的时候一脸的受宠若惊←典型的小粉丝心态)
不过啊,那个地方真是太不好找了,费劲千辛万苦找到的时候,讲座早就开始一刻钟了。别说座位,站着听的人都从小小的会议厅溢到门外三层了。我一个155的矮子,哪怕踮起脚视线都还不能越过人家肩膀。虽然声音能听到,但我来晚了又对水浒不太了解,听一会儿也听不明白,所以干脆在缝隙中匆匆瞥了一眼王路老师的侧脸就去找书看了。
王路老师属于长得很……正常的那种,其实比想象中帅一点啦,不过声音倒是蛮好听的。我一边翻《重返美丽新世界》一边把王老师的声音当BGM,也不失为一种享受。
上高二以后有点忙,就没怎么追看王路老师的文章,偶尔一次上豆瓣看到老师出了新书,就赶紧趁着双12买下来了。大概是因为书和我都在北京,所以货到的很快。记得货到的那天我一边拆包装一边向我妈炫耀:“老妈你看!这是我很喜欢的一个当代作家王路的新书《唧唧复唧唧》!”喊完我就后悔了,万一让我妈以为我买了本多污的书呢,那影响多不好。还好我妈没多想,就是反应很冷淡:“哦,那又怎么了?”
王路老师说这是他这几年最精选的随笔了,我信,首先封面就能拿出去装逼了啊!翻到作者简介,那句“从前有人说,王路的文章有戾气,现在看来,不是戾气,是穷”把我逗笑了。在往旁边一看,吓死宝宝了,居然是签名版!——没办法,见得世面太小了,光一个签名就够我兴奋和炫耀好几天了。不过让我很想吐槽的是,这两个字写得不像王路,像王海。
翻到目录看到不少熟悉的标题,随手打开一篇在豆瓣看过的随笔,还是原来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于是莫名地兴高采烈,从第一篇看起。
没看几页,放下来,笑一笑——对嘛,这才是我熟悉的那个王路老师!比起上一本书,书袋子少多了,锋芒还是有的,但确实少了戾气——可能真的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我很喜欢那种清蒸鱼汤一样的散文,平淡、纯粹,没什么花里胡哨的,但很鲜美。这本书除了还残余着点鱼腥味其他都很好——不知是老师还不到那个年纪还是还不到那个功力。
评价说王路是给作家写书的作家,当得起。那篇《生活和写作是一码事儿》对于我这个写作爱好者来说简直句句说到心坎子上,每看一句都要在心里喝个彩。而对于封底说王路老师才气不足抖不起机灵的评价嘛,我觉得我不敢这么对王路老师说,一方面是我自己还不够格,一方面也是我觉得用这句话评价作家有些残忍,就像是在给人划定他一生只能达到的高度一样。
令人玩味的是,在王路老师的上一本书里他谈到了很多关于国学的东西,尤其是儒家,还分享了国学入门的方法和推荐书目,但这一本没记错只有一篇谈儒,剩下却是谈佛居多。仿佛可以脑补出这一段时间王路老师的心境变化,虽然我那时候还不认识他。
这本书是谈“俗”的,说得再通俗一点,就是谈王路老师的日常生活,也正因为如此,给人一种一半在看别人生活一半在看自己生活的感觉——尤其我和王路老师都住在望京。难以忘记《旧年夜的卖唱人》一开头把我惊到了——“望京地铁站附近的凯德MALL”,卧槽,望京站不就是我家那站么!凯德MALL不就是我家对面么!(不过由此也能看出王路老师在望京没住多久,因为原来凯德MALL叫华联,一直住在这里的人都是这么叫的)这么说来我很有可能在去年的什么时候和王路老师在街上或者在地铁里擦肩而过啊!我就这么抱着书陷入少女(误)的遐想——别误会,比起大叔,我更喜欢可爱的女孩子。
吹了老师这么久,我作为一个本质粉最后还是要提出一点点吐槽的——
《一个好群是什么样的?》这篇文章里有提到下一篇文章《一个人的思想是不是他自己的》的内容,可是这样会让人摸不着头脑吧,何不把两篇文章的顺序颠倒一下呢?
以及,《戒肉之初》中,写到您戒了肉但心里还有想吃肉的潜意识,并把这个当做“戒了肉世界都不一样了”的依据,可是我后来在读甘地自传时看见甘地说内心还残留着想吃肉的想法的素食者是伪善的(大意,后来我试图在书中找这个观点但没找到,不过我清晰地记得这个观点而且这个观点很像是甘地能提出来的,不对请指正),不知老师您对此是怎么看的呢?
以上内容完成于12月份,但本子里的内容总是懒得打在电脑上,最近也没有太看王路老师的文章,也没有发生什么特殊事件,就不再说了,期待王路老师下一本文集,祝王路老师越来越好!

  《唧唧复唧唧》读后感(八):我的“邻居”王路,意犹未尽明白人……

心中千千言,落笔不知如何起。
想找到一种更亲近的关系,才好谈他。
从两次见面写起?从微信断续片言说起……
其实,我只是他的一个读者,他的读者又有万千。
想了想,是《唧唧复唧唧》的书评,就从他文字说起吧。
最初是罗胖的会员,看到罗胖和王路因为版权的“来往”,遂关注了王路的公众号,读了几篇文章,亲切感犹生。读着读着,我就变成了王路本人,开始活在他的文章里。他的文章,经常千字不到,就讲了一段我熟悉又未察觉深思的生活片段,简洁,聪明,有时跳跃。
他的每个字、每句话、甚至“你懂的”的隐含意思,我都明白,感觉像找到失散多年的双胞胎亲人,欢喜,雀跃。也有一点忧伤。怎么才找到他……
他不喜欢故弄玄虚,他的经历,他的故事,多看几篇,找找从前的文章,你就知道他是谁,他从哪里来了。
许多精彩段落,我看时情不自禁喝彩,啧啧称赞。这时,真希望他能看到。
王路讲故事遣词造句简单,但意境深远。《唧唧复唧唧》中很多文章都是这样。
卷一 兴《你过了跟别人比拼记忆力的年龄了》:假如你能记住自己从前因为狂妄吃过的亏,你会变得和气;假如你见过高山仰止的境界,你会变得谦卑。
卷二 观《老爸是怎样落伍的》:无论是谁,最终都会被时代抛下,会落伍,聊以慰藉的就是,看见自己种下的一棵小树,终于发芽开花,慢慢长得比自己还高。
卷三 群《奈良的鹿》:常有人问我,佛教不是反对偶像崇拜吗?为什么还要树立那么多佛菩萨的塑像,岂不是同教义相违背?的的确确,佛教从来都不提倡偶像崇拜。只是,人类自身有树立偶像的需要。佛是慈悲的,因为慈悲,他不会拒绝众生树立偶像的请求。教导人类打破对偶像的崇拜,是佛的智慧;满足人类礼拜偶像的愿望,是佛的慈悲。就是这样。
卷四 怨《很多温柔是陌生人给的》:在我和很多一度很熟的朋友交情渐渐被时光的魔力冲淡揉平后,骤然想起那个只有一面之缘的舍友,竟陡然觉得愈发清晰和亲切。
于是我开始相信,在这个世上,很多温柔是陌生人给的。在那个极度悲伤和绝望的夜晚,我在郑州黄河路的一座公交站牌下避雨,廊外大雨如倾,我一无所有。唯一能给我安慰的是手机里也许能到来的一条短信,可那条短信却一直没有来。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其实我当时并不是一个人,我旁边还有一个人。那是个乞丐。他并没有向我乞讨,也许他以为,在此夜此地,悄立在同一屏站牌下避雨的我不会比他富有。可惜他错了。我真的比他富有呢。为了证明这点,我从人造革的挎包里扒出来一块面包,掰了一半递给他,那原本是我第二天的早饭。他用沾满泥垢的污黑之手接过,朝我嘿嘿了两声,大嚼起来。我也朝他嘿嘿了两声,大嚼起来。孤独在那一刻烟消云散。
很多人,说话的时候明白。写文章的时候明白。每时每刻都明白,这种明白是一种抖机灵,让智慧的人提起来会觉得他笨,让笨人又觉得他太聪明,对他戒心。
王路不是这样的明白人。
王路的明白是通透,是我懂了,你勿执着了。
有点沉默,有点敏感,有点学者范儿的王路,有时候可以用可爱和赤子之心形容。
作为生活中见过面的朋友,只能痴痴地说,我喜欢他的文字,却迷恋他的声音。
赞扬的话,不好意思当面讲,所以写出来。
挑剔他的话,留着见面,却不知何时见……
Ps:说王路是“邻居”,是参加凤凰主笔沙龙之后,曾写下:感恩,大千世界做了王路文字的邻居。

  《唧唧复唧唧》读后感(九):我也说说王路老师的新书

书拿到手了。纸张,排版都超出我的期待,比我想象的要好。
书里面的内容99%都可以从他的微信公众号和知乎上看到。而且几乎所有的文章我都已经读过。
那为什么还要买这本书呢?
微信关注的很多公账号都有打赏功能,每拜读一篇使我叫好的文章,我都有忍不住打赏的冲动,但是,局限于个人收入太低,就没有开这个头。我是个比较纠结的人:打赏的少了吧,感觉拿不出手;打赏的多了吧,自己肉疼;这次打赏了下次不打赏,担心作者误会自己的文章质量,打赏了这个作者没有打赏另一个喜欢的作者,感觉对不起另一个作者。故此,没有打赏过任何人。但是我做了一个决定:凡是自己长期关注的公众号作者出书了,尽可能去购买他的一本书,聊表支持与感谢。
所以我就买了一本《唧唧复唧唧》。
王路老师的文章,有一半以上我会重复阅读,非常有感觉。他的文章里面个人情绪很浓,从他文章里感觉到他社交面不广,去过的地方也不算多,文章里净是细细碎碎的生活琐事。然而就是一些不值一提的小事,他往往能给我提供一种别样的视角,很多时候也能引起我的共鸣,会给我一种感动。他的文章,仿佛自己的未曾谋面的朋友,向自己絮叨他的故事,感悟,情绪。或许因为我也是一个交际面非常窄,去过地方非常少(主要原因是穷)的人,所以特别能感同深受。有时看到别人把自己心中的想法给说出来,也是非常爽的。能发现和自己产生共鸣的人,对我来说是一件非常愉悦的事。
这本书收集的文章是王路老师这两年内写的吧。很多思想感悟比几年前的文章确实厚重,深刻了许多。文章里几乎没有鸡汤,幽默,只有平实。王路老师说这本书写的是“俗”,也可以说是真吧。一个有思想有才华的作者娓娓道来他生活中的经历与感悟,平淡并不乏味,适合生活平淡的人来读。
当然这本书里的文章并不是篇篇精彩有味道,这个可以理解。但是并不妨碍我对这本书的认可。虽然文章网上都有,但是这本书买的也很值,可以更方便地阅读和回顾。
以上,希望大家多多支持一个纯粹的写作者。在一个商业化写作盛行的时代,还有像王路老师这样的不浮躁,不虚伪,认真从事文学事业的年轻人让我觉得难能可贵。毕竟我是不怎么看网络小说的人,有这样的同龄人为我提供精神食粮,我感到的是幸运。

  《唧唧复唧唧》读后感(十):萤火青草

王路的文字深入浅出,总是能稳稳的敲准你心扉。他笔下的思考与生活离普通人很近,没有高大上的哲学思辨,亦无眼花缭乱的旁征博引,读来轻松自如。
他有段文字,直击我心:“以为自身渺小,也是一种自负……人人都是渺小的,人人都是萤火和青草。”
大约每个人都是小世界里的伟人,亦是大世界的一粒尘埃,我们不断被生活按压至水底的同时,又在奋力摆臂往上。有时候我甚至忘了为什么要拼搏,只会重复性工作,整个人化成了一滩黑色的沼泽。
而读王路的书,会让我沉淀下来,他对于生活的思辨像是给我加了一剂催化,沼泽的底部开始酝酿出一个泡,冉冉上升,浮到水面上来,给沉闷的空气里添加一丝清新的氛围。让埋首与生活搏斗的人,猛然抬头,还发现有一道光在远处等着自己。
书还没看完,先来感谢王路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