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链接》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链接》读后感精选10篇

2017-11-13 21:48: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链接》读后感精选10篇

  《链接》是一本由[美]艾伯特-拉斯洛•巴拉巴西 (Albert-László B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90元,页数:36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链接》读后感(一):我们还须做很多事-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应用

西医与中医的争论持续至今,但在我这个外行看来二者皆有偏颇。西医将人体不断深入解剖,引入定量分析,固有其科学之处,但失之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须知总体绝非简单等于部分之和。中医通过五行相生相克,强调用系统的观点看人治病,拥有更高一级的哲学思考,但对于系统理解过于简单,缺乏科学解释。如果说人体每个细胞是一个节点,细胞之间的化学反应视为网络链接,那么人体就是一个复杂网络,其必然也遵守复杂网络的本质规律。正是因为其间复杂的链接关系难以为人知晓,所以谁能研究清楚谁将有望一统中西医学。
巴拉巴西的《链接》是一本关于复杂网络的科普书,作者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归纳出复杂网络背后的共同特点-无尺度拓扑。该拓扑中少量节点拥有大量链接,而且节点所拥有链接数并不符合泊松分布,而是遵循幂律。无尺度拓扑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生长机制和偏好机制,也正是因为其特点,该拓扑健壮性与脆弱性并存。其中健壮性指即使网络删除大量节点并不能摧毁网络,但是有意识地攻击枢纽节点却很容易导致网络的崩溃。
无尺度拓扑理论为电脑病毒快速传播、恐怖分子网络生命顽强提供了很好解释。此外,作者认为企业应尽快从此前的树形网络转型到去中心化的网状结构,这一点与KK《失控》中的观念相符,但遗憾的是我们该如何操作应用不得而知

  《链接》读后感(二):《链接》内容结构

结构安排:
第一部分:图或网络起源
1.图或网络有自身的属性,这些属性隐藏在自身结构中
2.网络是怎么形成的?——随机网络理论解释
第二部分:无尺度网络模型
1.随机网络解释不了的现象:六度分隔,小世界,群集现象,中心节点与连接者,幂律分布
2.支配网络的定律(提出新的模型解释上述现象):生长机制+连接偏好机制+适应度机制
第三部分:网络的属性
1.稳健性
2.脆弱性
第四部分:网络性质的应用
1.市场营销--意见领袖
2.创新/病毒传播--传播率>阀值
3.传染病治疗--随机治疗无法阻止传播,优先治疗高连通性的节点可以
第五部分:专题探讨
1.觉醒的互联网
2.破碎的万维网
3.生命地图--新陈代谢网络与疾病治疗
4.网络经济--政治、经济系统中的网络
5.没有蜘蛛织网的网络--自组织网络进化的结果

  《链接》读后感(三):入复杂网络的第一本书——写在读《链接》之后

这是一本面向大众的科普类书籍,主要讲了网络科学建模上的发展,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一些体现和应用。讲述的内容还是挺不错的,(没有读原版,是译本),但是这本书的表述让人读得是十分累,我觉得讲了很多废话。这就是给三星的原因。
故事从“随机网络”讲起。19世纪那会儿的两个数学家从“数学之美”的角度建立了“随机网络”模型:随机取两个点,使他们之间有边或者没边,再随机取两个点,重复操作,然后就构成了一张网络。这是一种很简单很直观的建立网络的方式,因为我们首先都会从最简单的入手,比如考虑点是平等的,边是无差异的。
但是后来运用随机网络解释一些当时现实生活中碰见的事情,比如流行的六度分隔,却解释不通,因此觉得这么构建的网络少了什么。(我当时自己在读的时候,看着作者提供引导给予思考的小例子,我觉得是现实生活中真正的网络是不会不考虑点的重要性的,以及我们在产生联系形成边的时候也是带有一些选择的)这不是说“随机网络”模型一无是处,恰恰是有了这简单的模型,才领着人们更好的思考网络。
随着研究了一些比较现实的“链接网络”的关系——比如科学家之间的合作关系,比如好莱坞演员之间的合作关系——之后,发现了幂律,至此,无尺度网络拉开了新篇章。为了解释幂律为什么会出现,这本书引出了著名的二八定律,也引入了“生长机制”和“偏好连接”(这是支配真实网络的两大定律),再后来又引入了适应度。“生长机制”是认为先存在的节点会倾向于拥有更多的节点,偏好连接表现在新加入的节点倾向于连接拥有边更多的节点,而适应度是想解释“新星效应”(或者说后发制人吧),适应度越大,节点拥有的链接就会越多,即使它是一个比较新的节点。
无尺度模型能描述现实生活中很多的网络,这些网络具有一定的容错性,比如生态系统,但同时这些网络在运行时出现了一些令人关注的大问题,比如大面积停电,比如网络的瘫痪,这暴露出无尺度网络兼具有面对意外时的健壮性与面对攻击时的脆弱性,这是挺矛盾的现实,作者称这是阿克琉斯之踵。
我觉得书写到这里都还是很好看的。
接下来讲了一些网络在生活中应用的故事,比如病毒的传播,比如经济学相关,再比如讲了很多生物里新陈代谢或者是蛋白质-蛋白质之间作用的事例,不太吸引我。
但第12链——分裂的万维网特别吸引我,这一链作者提到了“有向网络”所必会导致的一些特征,有些点永远走不到。还特别分析了万维网中的“四大陆地”,在作者的引导下,我想了想觉得万维网确实是这么回事。
记起一件事情,在上学期上高级数据结构的时候,有一次同学在台上讲搜索引擎,结束后老师说搜索引擎里有很大的学问,他提到google这么厉害的公司也大概只能搜到4%的网页,也提到有很多历史的旧网页存在着却搜不到。今天看书的时候书上提到有一个人为万维网建了历史档案馆,存着爬到的所有旧网页。作者说我们能在历史里学到经验和教训,而万维网的历史同样如此,所以我们不应该浪费这一块资源。
书中讲的一些例子其实挺有趣的,不知为何在读文字的时候却感受不到。我觉得还是表述的问题吧。
布鲁
2015-09-07
背景:老师说本书作者是当今复杂网络第一人,然后把这本书当做入门网络科学的科普书介绍给同学的。

  《链接》读后感(四):在网络时代,成为最后的赢家

艾伯特-拉斯洛•巴拉巴西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人,这一点,从他写的《爆发》中就能看出。在那本书中,他将有关人类行为模式的研究,与一个中世纪的战争故事结合在一起,虽然让人觉得,乍看起来完全摸不到头脑,但细品之后,就能发现其中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比之下,《链接》的写法平实了许多。虽然在这本书中,他依然讲了很多有趣的故事,包括著名数学家埃尔德什和莱利的轶事,匈牙利著名作家卡林西的生平等,这些故事让这本被众多业内人士视为复杂网络奠基之作的、本应晦涩难懂的理论经典变得生动有趣,使之变为普通人也能轻易读进去的科普读物。
在书中,巴拉巴西与读者分享了人们关注网络研究以来,各位学术大牛的研究成果。他从埃尔德什和莱利的随机网络理论讲起,到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六度分隔,再到邓肯•瓦茨和史蒂芬•斯图加特的小世界理论,最后是他自己赖以成名的无尺度网络。一步一步,环环相扣,带领读者重温了复杂网络研究之路,理清了复杂网络研究的所有重要成果。
巴拉巴西最重要的发现,是复杂网络中存在枢纽节点。正是这一发现,颠覆了“平等网络的乌托邦”幻想,让他彻底抛弃了随机世界观,进入无尺度的世界。
“无尺度”一次可能会让很多人感到难以理解。其实,巴拉巴西在研究复杂网络时,原本预期节点会像人类的身高一样呈现钟形的泊松分布,但是,他后来发现有些节点不遵循这种分布。这令他大吃一惊,就像突然发现了很多身高百尺的巨人一样。于是,就有了“无尺度”的说法。无尺度网络意味着,如果某个星球上居民的身高遵循幂律分布,那么,大多数人都非常矮。但偶尔看到一个几百米高的巨人走在大街上,人们也不会觉得吃惊。
发现了枢纽节点和复杂网络遵循幂律分布之后,巴拉巴西又进一步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富者愈富与适者愈富。虽然两个词仅一字之差,但含义却相差甚远。
        富者愈富是指网络中拥有链接数更多的节点,相比拥有链接数较少的节点,更容易吸引新的节点。富者愈富让先发的节点拥有了天然的优势,让它们在与后来者的竞争中抢占先机。
        适者愈富则是指在竞争链接的竞赛中,适应度越高的节点越有可能赢得更多的链接。适者愈富为后来提供了机会,让它们不至于一生笼罩在先发者的阴影之下,能够凭借自身适应度高的特点化被动为主动。
也许有的读到这里会产生一丝困惑,这和我们到底有什么关系呢?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为什么要了解这些呢?因为,网络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每个人都生活在人类社会这个大网络中,总是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竞争。富者愈富让我们更加珍惜自己的先发优势,而适者愈富则告诫我们在领先时要保持警惕,在落后时学会利用提高自身的适应性努力追赶。
虽然复杂网络是不平等的,但每个人都有机会去打破这种不平等,让成功的天平更偏向自己。网络时代,能够借助网络的特点打造自身优势的人,才有可能成为最后的赢家。

  《链接》读后感(五):不曾理解的网络结构

不曾理解的网络结构
——读《链接:商业、科学与生活的新思维》笔记
1. 人类理解事物的方式是什么?
人们倾向于用分解的模式去了解事物,就像我们可以很轻松的了解人体中各个细胞的功能,但是在了解分组功能之后,对于整体如何运转却知之甚少。这表明很多事物的联系结构都不是简单的层级结构,而是复杂的无尺度网络结构。所以我们很难穷尽一个节点的变化对于真个网络的影响。
2. 网络结构的特点是什么?
在网络中每个网页的链接数(指有多少个链接指向该网站)是不遵循正态分布(钟形分布)的,而是成幂律分布的,即少数网站的链接数远远高于其他网站,例如那些知名的门户网站。而在现代社会中,这样的幂律分布也十分可见,如机场航班分布、贫富差距分布等。这些排在幂律分布前段的点可以称之为“枢纽节点”,他们对于网络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从网络结构中可以得知,什么样的点最容易成为网络枢纽,是那些在不同的领域都有位置的节点,是它们的存在在使得网络成为一个小世界。
而纵使这样的小世界,网络也被分为四块大陆,其中一块是网络枢纽,另一部分是对于网络枢纽的IN大陆,就是那些链接导向网络枢纽的网页,另一部分是OUT大陆,就是那些从网络枢纽导出的网页,另一部分是隔离大陆,没有与网络枢纽产生链接的大陆。而IN和OUT大陆的独立表明了网络的一个特性,单向性,可以从A导向B,但是不能从原路径再从B到A,这使得网络的小世界程度不如人际关系网络,因为人际关系网络是双向的。
3. 网络结构为何会产生幂律分布?
幂律分布的产生是由于网络的生长机制和偏好链接所产生的。
每个网络都是从一个小的核开始,通过添加新的节点而增长,然后,这些新节点在决定连向哪里时,会倾向于选择那些拥有更多连接的节点。生长机制使得那些早期的节点比后来的节点拥有更多的时间获得链接。
生长机制和偏好链接没有办法解释在网络中后来居上的现象,需要添加适应度模型,每一个节点都有一个适应度,这个适应度是节点保持竞争力的量化指标。
这种适应度指标解释了为何一些后来诞生的网站可以主宰今天的网络,例如Google网站。
4. 此种网络结构的安全性如何?
由于无尺度网络的网络结构的核心是少数的网络枢纽,因此网络枢纽成为了整个网络在面对故障时最为薄弱的环节。反映到现实社会的例子就是停电对于现在整个城市的致命影响,尤其是在如今供电网络如此复杂的时候。如何让人工系统可以像自然系统一样具有高度容错性是一个目标
而目前的网络结构具有拓扑健壮性,即删除部分节点不会造成大面积节点被孤立,而这种原因在于无尺度网络中的分布不均匀性。如果攻击若干个枢纽节点,则会导致网络碎片化。
5. 企业如何面对网络化?
企业管理从传统的树形结构转换到网状结构。网状结构是一种扁平的结构,节点之间存在众多的交叉链接。
现代企业由于其生产流程已经成为网络化(尤其是外包型企业),因此这样的企业容易受到节点故障的影响,从而导致企业经营的巨大损失。
因此现代企业若想要在未来的网络化经济中可以取得胜利,就必须去理解网络化结构,采取对于的企业决策机制。

  《链接》读后感(六):看学界大咖用一本通俗读物来解释何为“无尺度网络”

这本书读完后印象最深之处就是作者对探索网络本质的强烈好奇心,并调动各种工具方法来验证其观点(主要是数学方法及统计学方法,作者对方法的娴熟掌握也是令人叹为观止,这也许是专家与民科的最大区别),而且作者喜欢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轻描淡写地讲研究内容,可能是觉得这样能增加可读性吧。
其实开始读这本书是因为书名,跟喻老师提的“联系”观念很接近,为了写那篇传联的论文找资料,但读了前几章后发现太理工科,而且跟我们从新闻传播领域角度谈的“联系”没太大关系,所以有些读不下去,于是放在办公室桌上,偶尔翻读下,断断续续地读了前面几章,今天随手翻到第八章,突然觉得可以读下去了,于是又往前翻,衔接上之前读到的地方。因为这本书是从图书馆借的,已经超期了,所以干脆集中精力读完了,并把笔记整理了一遍,如下:
作者从推翻爱多士(传奇数学家,以前读过他的传记《我的大脑敞开了》很有意思,但这本书把名字翻译成“埃尔德什”,觉得还是爱多士好听)的随机网络模型入手,认为网络(含互联网)不是随机的,而是遵从幂律,进而提出无尺度网络模型。后面整本书都是在解释无尺度网络模型的特点与应用。首先提出决定无尺度网络的主要是枢纽节点和连接者:P80枢纽节点和连接者是复杂网络的关键要素。P89网络的真正中心位置属于那些在大圈子里面都有位置的节点。
接下来讲幂律与我们所熟知的正态分布曲线的差别:P99幂律特征不是有很多小事件,而是大量微小事件和少数非常重大的事件并存,且这些并不存在于钟形曲线中p105幂律分布网络的特性就是不均匀性。在网络中观察到幂律预示着网络与其他自然现象之间存在着未知的联系,即复杂网络背后或许存在定律。P118这种定律就是生长机制(先发先至)和偏好选择(让强者愈强)。P132适应度模型 在竞争环境下,适应度发挥作用,具有高适应度的节点经常被链接,使先发者不一定是最后的胜者。——“新星”效应。适应度是一种能力。P136适应度没有排除生长机制和偏好连接这两个支配网络演化的基本机制,改变的是竞争环境下发挥吸引作用的因素。
还探讨了复杂网络的特点与缺陷,特别是缺陷,这是后面很多应用的基础:P152复杂网络的健壮性和脆弱性根源于无尺度网络的结构不均匀性。健壮性来自于:如果网络中所有节点以均等概率发生故障,受影响更有可能是小节点。但对枢纽节点的攻击则会导致整个网络的瘫痪。P164级联故障,复杂系统的动态属性。
后面研究创新扩散与无尺度网络的关系。创新扩散本来是传播学中的经典命题,没想到巴拉巴西也有兴趣:P182“阈值模型”,每个人接受创新所需要的证据强弱程度。传播率,人们见到创新之后立即购买的可能性。接下来还顺便探讨了病毒的扩散:P186 过去研究计算机病毒是基于随机网络建模,但作者指出应该基于无尺度网络建模。并且无尺度拓扑是所有病毒得以传播和存活的基础。
第十一链讲互联网的简史。P200互联网的诞生p205希腊三兄弟发现互联网拓扑遵守幂律。P212寄生计算的发明。P221估算整个互联网的大小的方法。P225互联网上的四块大陆,这一部分很有意思,第一次看见有人这样来划分整个互联网。P229 1964年Stewart对色情的定义。P233莱西格(lessig)认为:如果允许网络空间自由发展,它将变成一个完美的控制工具。P236卡利(kahle)的互联网档案馆(Internet archives)。
第十三链讲无尺度网络在生物学中的应用,P250生命的地图 构成生命的每个细胞就像一个小网络,同样具有清晰的无尺度拓扑。P257细胞网络来对抗癌症,p53分子。我们之所以无法彻底理解癌症,是因为细胞像互联网一样是个无尺度网络。P262进步的根源在于,我们看待生命和疾病的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把细胞视为一个整体(网络),而非一堆独立的化学物质。P282忽略网络效应会导致网络崩溃。
第十四链讲得更为宏观,P294网络力量,描述互联互通世界的新语言。一门新科学的诞生最迷人之处就是其创造的新语言可以让我们方便交流思想探讨问题。P297christo的包裹艺术——通过遮盖得到启示。
P301后记:无尺度网络所引发的范式革命。最后讲的模块化看得不少很懂。网络是描述任何复杂系统的前提。最后的译后记写得一般,本以为译者作为巴拉巴西的弟子应该可以聊聊作者的八卦,可惜写得很干巴巴,但全书翻译还算流畅,后来查资料才发现原来这本书以前在2007年还有一个湖南科技出版社译本(译者徐彬),默默无闻,这次湛庐文化却操作成了一本畅销书,不过吊诡的是,之前那个译本在豆瓣上的评分还高些。

  《链接》读后感(七):难得的言之有物的领域型著作


这应该是我开始阅读专业类有关书籍以来所遇到的最好的一本儿了。
逻辑清晰有条理,内容饱满,没有丝毫废话,案例的量安排得当,论证充分,没有反反复复说那句话,随着研究的深入,自然会回扣前面的论点,但是并没有丝毫矫揉造作之感,相反,在不断重估与探讨之中,具体应该是什么,留给了读者自己思考的空间,却又不是完全不负责任的开放性。
总之——这是一本很棒的言之有物的专著。读下来收获颇丰,也思考良多,也许对今后的方向的也会重新打算。
本书先从还原论和复杂性入手,因为毕竟本书是讲网络链接的,而复杂性是其根本属性。
然后开始对复杂网络的起源娓娓道来——这里谈到了重要的数学家Euler,介绍了图论——数学领域贡献出来的研究视角。最开始科学家一直认为网络是随机的,所以也是平等的,因为完全随机,所以概论上来讲一切都是等概论事件,这也就是埃尔德什-莱利理论最主要的观点(至少我是这么理解的)。这个时候网络的复杂性呢?他们是这么解释的,“如果网络过于复杂,无法用简单方式刻画,不妨描述为随机的”,于是就这么把“复杂性”约等于“随机性”了。然后推及到社交网络来讲就是“每个人只需要认识一个人”就可以组成网络,虽然后面瓦茨和斯托加茨提出了“六度分隔”理论,以及作者和他的partner们得出的网页的“十九度分隔”,但是其实想表达的本质都是一样的——都是“小世界”。
小世界具有“聚团性”——网络中同一个顶点的邻点之间有更大的概率有边连接,也就是说我们的密友之间往往也是朋友,聚团系统越接近于1,朋友圈的连接紧密程度越高。
但是随着研究深入,发现对于网络而言,“多少”并不是最关键的,真正的中心是那些在多个大圈子里都有位置的节点,也就是“枢纽节点”——连接者,复杂网络的关键要素。然后又有人发现复杂网络服从幂律分布(一条没有峰值且不断递减的曲线),是无尺度网络,也就是大多数节点只有很少几个链接,通过少数几个高度连接的枢纽节点把整个网络连在一起,于是也就出现了80/20定律(Pareto Pricinple)。
生活中的“富者愈富”现象又道出了无尺度模型——生长机制(从有到更多)和偏好连接(链接总是偏好连接度更高的节点)结合。但是,受到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的启发(我是物理白痴,所以这一点具体的逻辑其实我看不懂),提出了“适应度模型”——在无尺度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了竞争因素,具有更高适应度的节点也更经常被连接,也就是说此时的偏好连接受(节点适应度×链接数)驱动。
这时候要想分析复杂网络,就肯定从枢纽节点入手,枢纽节点决定了网络的结构稳定性、动态行为、健壮性和脆弱性、容错性以及故障容忍性,所以后面就开始进行分析。先是健壮性与脆弱性,健壮在删除任何一个节点都不会使网络崩溃,哪怕删到最后只剩下很少的节点;但是如果删除少量枢纽节点的话,网络就会成为碎片。这是由无尺度网络的结构不均匀性导致的。枢纽节点至关重要!
然后就开始讲复杂网络的影响,比如在传播方面,“阈值模型”之病毒营销;比如在生物生命方面,由互联网自己的生命,互联网地图到生命地图,开始讲大量的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癌症、细胞……难怪说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20世纪是物理学的世纪)。
That's all of it!
后记讲了一下复杂网络的后来,以及花了近30%的部分讲注释,就是文章中所谈到的知识、研究方向,都给出具体的论文或者专著参考,一则一则,从头到尾,严谨性令人折服!并且哪怕只有70%是书的论述,却也不觉单薄,反而是倍觉丰韵。
这样的书怎能让人不爱呢?

  《链接》读后感(八):很有达尔文《物种起源》的味道

近期读了一本关于互联网的书籍,名叫《链接》,作者巴拉巴西是全球复杂网络研究权威。全书探讨了网络是如何形成的、网络是什么样子的、网络是如何演化的。咋一看,是不是很有达尔文《物种起源》的味道。其实不假,里面的关键定律与达尔文观念是一致的。作者认为网络是有各种节点组成的,节点之间通过链接不断地进化演变,在演变的过程中,由于各种节点的适应度不同,最终会导致枢纽节点发挥关键作用。十年前的书,但很有预见,了解网络,应该读读这本书。
附:
- 还原论是20世纪很多科学研究背后的推动力。还原论告诉我们,要理解自然界,首先要认识它的各个组成部分。这里包含着一个假设,一旦理解了每个部分,我们就很容易掌握整体。这就是“分而治之”,从细节中寻找问题。
- 人类天生具有形成派系或团体的渴望,因为这能带来熟识、安全和亲密的感觉。
- 在各行各业中都有一小群特别善于交际的人,他们是社会中的连接者。
- 连接者是社会网络中极其重要的元素,他们引领潮流趋势、促成重要交易、传播流行时尚并帮助推广。
- 要想被读到,先得被看到。
- 真实网络由两个定律支配着:生长机制和偏好连接。每个网络都是从一个小的核开始,通过添加新的节点而增长。然后,这些新节点在决定连向哪里时,会倾向于选择那些拥有更多链接的节点。
- 适应度是节点保持竞争力的量化指标。
- 所有人造的东西通常都会出现错误和故障。
- 任何选择性策略都会引发重要的伦理问题。
- 互联网并不是万能药,也不能使哪家公司能够在其所处的商业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互联网真正的作用,是帮助企业迅速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状况。

  《链接》读后感(九):寻找不同现象背后普适的规律

       首先整理一下全书的思路。
       作者举了MafiaBoy和保罗的例子,说明单个个体可以对整个网络产生巨大影响,作者指出他们获得巨大成功的关键在于复杂网络的存在:“在沿着还原论这条路飞奔时,我们撞上了复杂性这堵墙。”“自然界并不是一个设计良好、只有唯一答案的谜题。”随后的部分,作者向大家展示了网络是如何形成的、网络是什么样子的、网络是如何演化的,站在网络的视角展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商业社会。
       
       正如作者所说,这是一次让人大开眼界的跨学科旅行,在不同现象的背后探寻普适、统一的法则,跳出还原论的条条框框。更让人着迷的是,除了主题本身,还有作者由表入里的思考过程,不断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对于训练科学的思维方法也非常有启发意义。
----------------------------------------------------------------------------
       网络问题的起源,作者提到图论和哥尼斯堡七桥问题,引出一个重要观点:“图或网络的构造和结构是理解我们周围复杂世界的关键。拓扑结构的微小变化,即使只影响少数几个节点或边,也能打开隐藏的大门,让新的可能涌现出来。”
       真实的网络是如何形成的?支配网络外观和结构的法则是什么?首先回答这个问题的是20世纪50年代的两位匈牙利数学家,埃尔德什和莱利提出随机网络模型:链接的放置是完全随机的,所有节点有相等的机会获得链接,只要网络足够大,几乎所有节点都拥有差不多相同的链接数。随机网络模型的直方图服从泊松分布,大多数节点所拥有的链接数和节点拥有的平均链接数一样,与平均值偏离较大的值极少出现。但这个随机模型并没有关注模型忠实表达网络特性的能力,而是更多的着迷于随机网络的数学之美。
       1967年,哈佛大学教授斯坦利·米尔格拉姆把“六度分隔”转变为一个关于人类连通性的著名的开创性研究,这让人意识到:我们生活在一个小世界里。同样的小世界性质也出现在万维网上。因此小世界并不是社会网络独有的性质,而是网络的普遍性质。
       小世界网络模型中有一个重要的性质,即聚团性。格兰诺维特在他的论文《弱关系的优势》中,提出每个普通人周围的社会网络结构相差无几。在他眼中,有一副和埃尔德什-莱利随机宇宙迥然不同的社会图景,即社会结构是一个一个紧密联系的朋友圈。
       为了完全理解社会的结构,随机网络理论需要以某种方式和格兰诺维特所描述的聚团现象结合起来。只需要在一些随机选择的节点间添加少量的链接即可,这就是瓦茨-斯托加茨模型。该模型是完全随机世界和正则栅格的优美折中。但该模型不能解释采集机器人发现的枢纽节点现象。这些数据最终导致随机世界观的完全放弃。
       枢纽节点不只出现在万维网,在经济系统、细胞等多种复杂网络中都存在,是大多数网络的根本特质之一。通过对电影-明星网络这一形象的网络做研究,可以直观的发现,网络中的真正中心位置属于那些在多个大圈子里都有位置的节点。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枢纽节点都是有效的,比如蛋白质p53在分子中扮演类似枢纽节点的作用。食物链网络中也是同样情况。这对已有的两个模型都提出了挑战。于是新的问题被提出:枢纽节点是如何出现的?网络中有多少个枢纽节点?为什么以前的模型不能解释枢纽节点的存在?
       通过数据分析,作者发现网页链接数的分布严格遵循幂律。这是反常的,因为自然界大多数量遵循钟形曲线,类似于随机网络的分布。幂律从数学上阐释了一个事实:在大多数真实网络中,绝大多数节点仅有少数几个链接,同时也有为数不多的大枢纽节点存在。网络的连通性由少数枢纽节点保证,是它们让真实网络免于瓦解。
       那么如何看待复杂网络中出现的幂律?幂律首次以严格的数学术语表明真实网络远不是随机的。幂律通常意味着从无序向有序的过渡。有序如何从无序中涌现?相变理论表明,从无序到有序的道路,是自组织在强有力的推动,并通过幂律铺就,幂律不仅是刻画系统行为的另一种方式,更是复杂系统自组织所独有的特性。这让我们在网络中看到了一种“全新而未知的秩序,这种秩序具有不同寻常的优美和一致性”。
       下一个好问题是:产生枢纽节点和幂律分布的机制是什么?注意到经典模型的静态作用,结构和网络演化密不可分。认识到这一点,就会考虑加入动态因素。为此,作者放弃随机世界观的两个假设:节点数目是确定的,以及所有节点都是相同的。在发现生长机制和偏好链接支配真实网络的两大定律后,作者据此构造模型,得到后来闻名遐迩的无尺度模型。最重要的是,人们认识到大多数具有重要科学发现和现实意义的复杂网络都是无尺度的,除了万维网,还有好莱坞网络,细胞内代谢网络,引文网络,经济网络、语言网络等。
       在富者愈富的世界里,后来者如何取得成功呢?解决这个问题的是适应度模型,即在无尺度模型的基础上引入竞争因素。在适应度模型中,先发未必先至,适应度决定一切。但适应度模型中,还存在幂律吗?激烈的竞争是否会打破前面发现的有序特征?作者找到了玻色-爱因斯坦模型和适应度模型之间严格的映射关系,表明网络和玻色气体遵循的规律是相同的,从而得到“适者愈富”和“胜者通吃”的性质。
       网络演化的机制已经揭晓,那么复杂拓扑将带来哪些影响?无尺度网络具有面对故障的健壮性,因为故障更多的影响小节点,但这种前所未有的容错性也让它付出面对攻击时的脆弱性的代价。除了攻击枢纽节点导致的对网络的有效攻击,还有级联故障这一复杂网络的动态属性。
       书的最后一部分,作者介绍了复杂网络带来的影响,通过对复杂网络的各个性质的理解,能够很好的解释各种实际网络中出现的问题,比如病毒的传播、细胞网络中的代谢反应等。并且补充了无尺度网络的模块化特征。
-----------------------------------------------------------------------------
       这本书对我最大的意义在于:集中地证明了跨学科思维方式的巨大威力,在各种自然的、社会的现象背后,确实存在着一些普适的规律。而跨学科思维方式是发现这些规律的必要工具。
       同时,合理的提出好问题,在全书的逻辑链条中占据非常显著的位置。没有这些好问题,就没有这些精彩的发现。

  《链接》读后感(十):复杂网络如何影响商业社会

        20世纪以来,社会学家借用计算机网络的概念用“社会网络”描述整个人类群体的社会功能。对于计算机科学家而言,计算机网络结构与社会网络有何关系呢?计算机网络结构的发展对经济、商业、社会的各个方面有何启示呢?随着边缘科学(或称交叉学科)的出现,这些问题也逐步得到完美解答。
        
        艾伯特.拉斯洛.巴拉巴西是美国东北大学教授,全球复杂网络研究领域的权威,2003年,他所出版的《链接:商业、科学与生活的新思维》中首次提出“无尺度网络”,这一新概念,颠覆了过去半个世纪以来,复杂网络领域一直认可的随机网络理论。巴拉巴西的这本具有里程碑的著作曾在2007年被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引进出版,此次由湛庐文化在大数据时代下重新策划出版此书,具有深沉纪念意义。
        
        在本书中,巴拉巴西在阐述无尺度网络之前就回顾了网络是如何形成、网络是什么样子、网络是如何演化的,然后站在网络的视角,解释了复杂网络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商业社会的应用,这也是巴拉巴西在本书开头所说的写作逻辑。
        
        根据笔者的总结,巴拉巴西在本书中提及到四种网络概念:第一种最原始的链接是欧拉的图论,用线条表示两者之间的关系;第二种就是埃尔德什和莱利的随机网络理论,随机网络的前提就是高度平等,链接的放置完全随机;第三种格兰诺维特的“强关系与弱关系”,其中在弱关系中提到聚团性的概念,聚团性是领点之间有更大的链接概率;第四种则是巴拉巴西所提出的无尺度网络。
        
        半个世纪以来,复杂网络领域一直被随机网络模型主导。随机网络模型认为,只要网络足够大,几乎所有的节点拥有差不多相同的链接数。用数学模型表示就是钟形曲线(或称泊松分布),大多数节点拥有相同的链接数,不存在拥有大量链接的节点,简单地说,大多数节点拥有相同的链接概率。但无尺度网络认为大多数节点只有少数链接,少数链接拥有大量链接,这种规律适合幂律分布,当然幂律分布不仅仅存在于计算机复杂网络,在其他社会网络、生物网络中也存在。
        
        在解释幂律分布之前,巴拉巴西提到了80/20法则,至于这个定律的最早提出者是谁,谁也不法确定,就像六度分隔最先的提出者是谁一样。80/20法则可以大致说明生活中存在的概率现象,同样可以帮助理解幂率分布网络的不均匀性。巴拉巴西分析认为,无尺度网络具有两大定律,一个是生长机制,另一个偏好链接,这两大定律支配真实网络。生长机制颠覆随机网络的静态性,认为网络节点都是裂变增长;偏好链接颠覆随机网络的相同链接概率,认为枢纽节点中少数链接者有非常高的节点,用作者的比喻是少数富者愈富。
        
        无尺度网络还有其他特性,如适应性、健壮性与脆弱性。以适应度模型为例,它是在无尺度模型基础上加入竞争因素,认为具有更高适应度的节点更易被链接,用商业上的解释是,初次进入该领域的公司并非最后的赢家,而是最有适应度的公司更有竞争力,如谷歌在搜索领域战胜雅虎、Windows操作系统赢家通吃、柯达失去数码相机市场。依稀记得,营销大师西奥多.莱维特在上世纪60年代一篇题为《创新模仿》的论文中提到,模仿比创新更常见,创新是某一行业首次出现的产品,需要承担巨额的研发成本和市场风险,而模仿者则伺机保持警惕,避免市场风险,成为“咬第二口苹果的策略”,也不要等到成为第十个,因为那时候苹果就很少了。莱维特的结论也可以说明具有适应度的模仿者更易有市场竞争力。
        
        在本书的第三部分,巴拉巴西谈及到复杂网络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商业社会的应用。如艾滋病是通过怎样的路径传播的?为什么打掉最重要的恐怖分子组织却无法摧毁整个基地组织系统?特别地,笔者在这里分析一下巴拉巴西眼中的复杂网络对新经济时代的影响。适应度强的大节点吞噬小节点,如同大型企业之间的合并、对小公司吞并;公司结构由树状结构(垂直化)转变为网状结构(扁平化),以便灵活性更强。复杂董事网络中少数权威董事在多家董事会任职,足以掌控整个国家大型公司的决策和人事变动。金融系统如同无尺度网络,单个节点故障不会对系统完整性造成影响,但一些重要枢纽节点故障却会导致级联故障,如同重要航空枢纽故障会导致整个航空系统瘫痪。
        
        《链接》自出版以来已有十年光景,十年对于历史长河可以忽略不计,但复杂网络领域已经出现了质的飞跃,正如推荐序作者周涛所言,此书相当于出现在侏罗纪时代。尽管如此,作为一本科普性读物,这本书对于用无尺度网络解释商业、科学和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提供了新的思维,值得参考!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