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哲学 科学 常识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哲学 科学 常识读后感精选10篇

2017-11-18 22:51:4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哲学 科学 常识读后感精选10篇

  《哲学 科学 常识》是一本由陈嘉映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25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哲学 科学 常识》读后感(一):上篇不错,下篇太啰嗦

上篇分析回顾了人类的思想史,
很多观点有意思很有启发。
不过下篇就絮絮叨叨反复讲哲学的存在必要意义
上世纪科学发展出博弈论和心理学,以及对复杂性的研究,
已经触及了原先以为不能被科学解释的社会文化、伦理和艺术。
加上本世纪初人工智能的发展,
哲学已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哲学探讨的人类思维的方式已被生物学、博弈论、人工智能所替代,
除了作为历史被人研究以外,基本没什么用了。
就像佛洛伊德对心理学的作用一样,
佛洛伊德开启了心理学研究,哲学促使了科学的产生,
佛洛伊德的种种理论都已被现代心理学摒弃了,
同样哲学也被现代科学摒弃了。
此书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肯承认这一点。

  《哲学 科学 常识》读后感(二):李约瑟难题新解——《科学、哲学、常识》

李约瑟难题长久以来引发无数中国人的关注和讨论,至今尚无定论。

李约瑟难题(Needham’s Grand Question),最早由英国学者李约瑟在1930年代开始研究中国科技史时提出,其主题是:“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 ——维基百科

中国人对李约瑟问题的关注是自然而然的,是出于对本民族的关切。问出这个问题的李约瑟(他其实并不是问这个问题的第一人),是一个外国人,却认为中国了不起,认为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发生是一件奇事,实际上是替我们说话,是向着我们的。所以李约瑟可以说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了。

李约瑟本人对中国文化确实有一种异乎寻常的热爱,他曾说,“命运使我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皈依到中国文化价值和中国文明这方面来”,那么如何回答李约瑟难题?李约瑟是否有拔高中国古代成就的倾向呢?

最近读陈嘉映的《科学、哲学、常识》,从另外的角度提出了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陈嘉映认为李约瑟难题是从西方中心论出发,才会问出的问题。李约瑟问“为什么中国没有发展出近代科学 ?”,而实际上,这个问题应该是,“为什么西方发展出了科学? ”因为世界上多数民族都没有发展出近代科学,以近代西方为中心,认为近代科学的产生发展是理所当然的事,不这样的话,就要问个为什么。才会有此一问。

从这一点出发,思考李约瑟问题,必须探究近代科学的思想根源。

科学是理性思维,这是普遍的看法,然而希腊的理性和中国的理性大相径庭。陈嘉映把希腊的理性称为理论态度,与中国人的理性态度相区别。

“科学是从希腊特有的哲学传统中生长出来的 ”。柏拉图所说的诗哲之争,是一种新兴的理论态度取代神话态度的斗争。 希腊神话曾经提供了对世界的总体解释,希腊人浓厚的理论兴趣,也由此生发出来,希腊理性要求理论,西方用近代的科学理论取代了希腊神话理论的地位,对这个世界提供总体解释。因此理论求知的精神在西方历史中格外突出,甚至不乏为真理献身的事例。比如阿基米德在罗马士兵拔剑闯入的当口,还会大喊:“让我把这条几何定理证完!”(可惜未能如愿。)

中国的理性态度则完全不同,这是一种务实,重常识,重经验的态度。

理性态度是一种非理论甚至反理论的态度。孔子从不热衷于提供对世界的整体解释,实际上孔子的这种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后世儒者不重理论的倾向。从儒学史的发展来看,安排世界的秩序才是中国思想的主流,至于怎样去解释世界反而不是儒学的精彩所在。

对世界的普遍解释对于理论家来说非常重要,对于务实家却没什么用。 “近代科学追求客观真理,要建构普适的理论体系,观点是物物相关,不断追问获得世界的最终解释。而中国人丰富的常识传统却关注物我相关,要求知道物对人的关系,在这范围外它不追问。”中国人有“舍身取义”,有“杀身成仁”,为道德意义上的正义、仁爱献身,却少有为科学,为真理献身的态度。

希腊人要追寻真理,有分析、逻辑求证的传统,中国人却满足于模糊的普遍性。中国人的知识具有主观性,真理是“道可道,非常道”中的道,只能暗示和体悟,无需证明,自然也无可证伪。

因此尽管务实的中国人有漫长丰富的历史,在各种技术领域取得非凡的成就,在理论创新方面却无所作为。“尽管思想,文学,艺术历久繁荣,技术创新一浪一浪,我们却没有形成强大的哲学-科学传统”,陈嘉映认为这与李约瑟难题的解答有关。

无论如何,近代科学成为了当前世界发展的普遍方向,而近代中国在这个进程中落后于西方。中国人从妄自尊大到承认落后,经历了很长的时间。然而天朝上国,我为中心的认识就像近代西方中心论一样,仍然隐藏在我们意识深处。李约瑟难题隐含的核心前提,是从中国传统的诸多“世界第一”,到过去的天朝上国如何今日落后的惊诧。

陈嘉映在书里说的一句话,让我大为赞同:

近代中国人的大思路是,先尝试表明外面的东西不如我们的东西,如果外面的东西无论如何还是表明为很好的东西,那么就尝试表明它其实是我们自己早就有的东西:哲学,科学,民主。

关于这一点,就像王小波在《红拂夜奔》里写道,李卫公李靖是伟大的数学家、哲学家、军事家,他证明了费尔马定理,却怕被打板子,只好把它写在春宫画的解说词里,因为太过隐晦,以致后人还未能还原他的证明过程。

所以如果有什么是我们过去没有的,那一定是因为古人表达得太过隐晦,以至于后人还没体会到。

  《哲学 科学 常识》读后感(三):哲学是什么

《哲学 科学 常识》陈嘉映 哲学的源头是人类的思考。先民们最先是凭借着直观感知来思考世界,作出解释,也就是神话。人类的思考首先是从自己的感受开始,从感性中孕育出了“神话”解释世界万物的运行,以满足我们人类自己的好奇心并帮助我们更好的生存生活。 伴随着人类能力的提高,人们的理性觉醒,从而开始对先前的神话理论质疑而解构。此时对应着的就是“轴心时代”。人类在条件具备之时,世界岛上的文明先贤登上舞台,开始用理性认识这个世界。而对于“神话”对世界统一解释,希腊人如此与众不同,他们一方面反对神话,用理性和智慧否定神话世界观,但另一方面,他们对世界作出统一解释的真理热情如此与众不同,不仅仅从自然现象本身来认识世界,更创造性地用数学逻辑为世界的存在做出新的统一解释,创造出了新的理论世界观,对真理的渴求的种子如此落地。 而非希腊的世界,人们在摆脱神话用理性开始认识世界,同时也放弃了对世界统一的解释构建理论的努力,其中最彻底的就是华夏先贤,“敬鬼神而远之”就是默认的态度,带给了华夏另外一种独特,最彻底的理性态度,不仅仅是否定神话对世界的统一解释,更在于对纷繁复杂的人世建立了务实的态度。一方面给予了先民最大的自由和活力,但另一方面,也放弃了对世界理性统一构建的方向,和非希腊的所有文明一样,我们自己给出了特殊于自己的世界答案。对世界理性的统一解释,就是理论导向。 世界是如此的复杂缤纷,以至于我们难以把握住世界的实在所处,绝大多数的努力都宣告失败,人们只得务实理性的审慎对待世间。独特的希腊所代表的那一批哲人,却从天文与数学之中为那统一和谐的真理可能而倾倒,走上了更为艰难的道路,用自己的理性来探求世界的统一解释。 希腊得益于其文化背景,航海贸易,城邦分立,思想与生活给予了他们探求理性理论的可能。特别是民主讨论激发了辩论的火花和实践,辩证法也由此而生。思辨根植于希腊人的生活之中。 对理性理论的探求最大的实践是天文。天象如此规律而安定,从而激发无数哲人的思考,并根据各种生活经验给予解释,特别是数学学者,数学和天文如此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托勒密的意义不仅在于天文本身,更在于探求天文的过程,数学的实在性由此展开出他的力量。而之后的哥白尼还是开普勒、笛卡尔都是在凭借着理性构建新的理论,从而给整个世界一个解释。 思考方式随着理性与数学的结合而逐渐改变,到了伽俐略,哲学中的理性分析与常识分析分离,特别是在实在性上,实验摆脱了经验而成为了一种方法论,科学本身的建构条件得以成熟。最终集大成者,就是牛顿。 牛顿在其自然哲学的思考,常识概念已经不能对接科学概念,运动不再是直观理解的运动,而是更为抽象的精确定义,以此从而思考出“力”的概念,运动是一种受力的状态,而且不仅仅在数学体系中,它本身和自然实在和谐统一,科学诞生了。 哲学发轫于理性对待世界自然,对神灵主宰的祛魅,但神灵隐退后留出的解释空白为多数文明所无法解决,哲学尽管取得了胜利,但它终究是一个过度产物,谁才能填补神话留出的世界统一解释?那就是科学,继承理性的认知,借助数学逻辑,通过实验获得了实在性,从而可以完整的解释世界运作的机制,科学的路径由此展开,并逐渐爆发出巨大的威力,哲学则不断从各个领域消退,它本身的任务已经完成,接下来就是理性理论的时代,理性的感知逐渐将主导让位于科学。那么,哲学还算是什么? 科学的脚步并未停止,数学语言日益进步,科学世界的概念与常识概念不仅分离,而且愈发不同,科学有自己的语言,不是文字,而是数字,不是语法而是逻辑。很多科学家试图将科学导回常识以对哲学和人类进行变革。然而事实上语言分离之外,更是思考方式的迥乎不同,人类思维的世界分裂成两个,一个是科学主导的,以数理逻辑为基础的理性理论世界观。另外一个是哲学仍旧发挥作用,以经验常识构建起来的概念和反思认识的世界图景。 科学对常识的隔阂,留给哲学巨大的空间,哲学依旧可以发挥自己的作用,对概念的分析与日常生活经验的反省,只要是科学所不能建构的领域,人们依然需要哲学来指导人们理性的实践与认知,从而为科学在此生根发芽打下思考的基础。更吊诡的是,发展自反对感性经验认知神话世界观之上的哲学,本身却成为感性继续得以存在发展的凭依,我们生活的目的意义,以及事物运动发展的终极指向,却只有哲学才能赋予,科学本就无关意义,只关乎机制所在。掌握了科学这一思考方式而获得巨大力量的人类,难以从科学中获得目的意义的指示,我们的生活,我们自己的存在,我们自己的喜怒哀乐与选择决定,更关乎我们自己,而不是曾经的神话天命的理所应当。面对如此巨大坚实的方舟,人类将如何选择自己的航向?我们的目的与意义,貌似仍旧从无数先贤累积下来的哲学财富中寻求。 哲学,要在科学的时代里,建立新的常识。

  《哲学 科学 常识》读后感(四):通达和深广度兼具的力作

即使只能在自身浅薄的认知和理解层次略体本书的一点点皮毛,仍深叹于作者对中西方哲学、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渊源、发展历史、演化深因、内涵比较、发展趋势等方面的全局性掌控力,对形而上学、自然哲学、天文学、物理学、数学等学科本质特征及发展脉络和走向的通彻认知力,对生物学、地质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发展现状和前景的的信服评判力,对伽利略、牛顿和笛卡尔等大家在科学关键形成推动力方面进行的详尽细解论证,对一些哲学科学常识方面的概念立基于自身哲学思量层面进行中文意义上的溯源辨析和发散。界域广延,博采众长旁征博引思索深邃,逻辑严密,推理精细,意不偏倚,文不繁沓。略有不逮之处就是各章节的表述思考深度不一,有些内容如青少科普读物般趣味近人,有些却如哲学专著般晦涩佶屈,有未一气呵成的错意感。值得在不同认识层次多次慢嚼细读深究。

  《哲学 科学 常识》读后感(五):全書摘抄(理論,pattern,概念,數學的精確性,學習、機制、預測)

哲学科学常识
2015-11-21 22:18:59
我们在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读到他论证地球处在宇宙的中心,论证天只有一个,论证宇宙是有限的,他要论证这些,就说明有人曾提出相反的主张,主张地球不处在宇宙的中心,主张有多重宇宙,等等。要是道术不曾为天下裂,就不会有哲学了。
2015-11-21 22:20:40
科学主义,像别的很多主义一样,多半是反对者使用的名号。
2015-11-21 22:30:04
有一个所谓“李约瑟问题”:为什么中国没有发展出近代科学?李约瑟是中国科技史的专家,有他特殊的关切,因有此一问。但一般说来,这个问题是应该倒过来问的,即为什么西方发展出了科学?换个问法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游戏。我反过来问,是因为在没有发展出近代科学这点上,中国和大多数民族差不多,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按常情,我们只有针对比较特殊的事情才能问“为什么”。村头老张家生了个毛孩,大家问这孩子为什么浑身是毛,孩子浑身长毛是个例外,不正常,我们才会问“为什么”。谁也不问:老李家的孩子为什么生出来不浑身长毛?反过来,灵长目动物都长一身毛,人不长毛,不正常,于是动物学家就要提出各种理论来解释咱们人类为什么是些“裸猿”。“李约瑟问题”之所以有它那个提法,是因为西方的思想、制度等等在上两个世纪统治了世界,我们很容易把西方的发展当作是正常的,当作正道,你要是和它不一样,我们就要问“为什么”。如果不从这种西方中心来看问题,更好的问法就不是为什么中国没有发展出近代科学,而是西方怎么就发展出哲学-科学。
2015-11-21 23:17:08
阴阳是到处可见的两分法的一例。波斯教把万物分成光明的和黑暗的,恩培多克勒分出友爱和憎恶,中国则有阴阳。我们可以简单地把世界上的一切现象事物分成两大类,人分男女、君臣、贵贱,天分昼夜、阴晴、寒暑。如果阴阳只是所有这些两分的总称,那么阴阳并没有什么理论意义。“天地日月有阳有阴也罢了,树叶也要分出阴阳来,朝上的一面是阳,朝下的一面是阴。”翠缕问:那扇子呢?扇子正面是阳,反面是阴。这算什么理论呢?
阴阳也可以被理解为概念在形式方面的二元性。有冷就有热,有高就有矮,有因这个概念就有果这个概念,有集体这个概念就有个体这个概念。这种形式方面的二元性由于缺乏结构,也是不可能基以构建理论的。关于阴阳的概念思辨必然是空洞的。
阴阳之能成其为理论,既不在于它只是从现象上着眼把万物分成两大类,也不在于它提示了概念在形式方面的二元性,而在于它被视作元素或原理。从纯形式方面着眼,概念只会是成对的或曰二元的,而元素可以是一种、两种、五种、一百零六种。另一方面,元素的分类不同于万物的分类:元素不是事物的类,而是事物的始基。元素不等于事物,泰勒斯认万物的始基为水,但万物并不直接就是水。始基通过某些机制构成万物,造就芸芸万象。“万物负阴而抱阳” 指陈任何一物中都含有阴阳这两种始基,不是像翠缕所能理解的那样,单在于把天下万物分成一半阴一半阳。
阴阳一开始被理解为自身包含构造机制的元素,伯阳父论地震可视作这种原始阴阳理论的范例:“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元素一开始通常被理解为自含动力的东西,进一步发育的理论则倾向于把元素和促动元素活动的力量或机制区分开来。我们可以在恩培多克勒那里看到元素和动力分开的例子:友爱和憎恶不是元素,他另有水、土、气、火四大元素,友爱和憎恶是使这些元素聚合或分离的力量。与此相似,当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结合以后,五行扮演了元素的角色,阴阳则转而成为力量和机制。机制中最简单的也是最自然的一种是先后顺序。阴阳观念和时序观念从一开始就紧密联结在一起,所谓“阳至而阴,阴至而阳”。
注:元素與動力(機制)的分離
2015-11-21 23:17:56
五行说一开始像是个归类游戏。归类的根据,在于现象的相似性或其他的现象联系。
2015-11-21 23:18:53
现象的一一对应提示某种更多的东西,那就是各个领域的整体结构上的对应。我们在一个领域里发现了某种最简单的结构或曰现象样式,pattern,就可以尝试把它套到另一领域中去。顺序、秩序是一种结构,一种简单的、简明的结构。春夏秋冬是有顺序的,东南西北也是有顺序的。一旦发现并掌握了这个顺序,我们就可以从世界的这一部分推断出另一部分。一旦春配了东,就可以从春夏秋冬和东南西北共有的顺序推断秋配西,然后配金,配刑,等等。
2015-11-24 00:28:27
希腊哲人还从一般的自然图景来论证地球是圆的。在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学说中,土和水有向下运动的自然倾向,土石往下面落、水往低处流,久而久之,它们就会大致处在同样的高度上,或说,处在与地心大致相同的距离上,否则按照自然倾向它们就要继续向下运动。土和水向下运动的倾向早晚要把地球造成一个圆球。
2015-11-24 00:48:07
天球越增加越多,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标准的说法是五十五个。但是即使五十五个天球仍然不能充分说明行星运动,而且,多重同心圆模式无法解释行星亮度的变化。因为不管你加上什么样的天球,它离地球的距离始终相同,因此看起来应当始终亮度不变。于是,天文学家逐渐不再增添更多的中间天球,而是发展出了均轮和本轮的学说。
2015-11-24 00:45:42
“由于没有一种力学理论,希腊人总是努力把所有复杂的〔表观〕运动还原为他们所能设想的最简单的运动,即均匀的圆周运动及其叠加。”
2015-11-24 00:47:49
为了在数学上逼近行星的真实轨迹,本轮越加越多,可是尽管这个体系在数学上不断逼近实际观测资料,但它越来越不像是真的。为什么呢?因为这么繁复的体系不自然,因为上帝似乎不会设计这么繁琐的一个宇宙。科学史家认定,至少在很大程度上,托勒密体系的天文学家把偏心圆、本轮等等视作数学工具而非物理实在。托勒密本人似乎也提示,他的模型只是一种数学上的解决。在古代人那里,数学和实在是两回事,数学上的解决不代表实在的图画。不少论者认为托勒密体系是“操作性理论”。大致上,操作性是说,它考虑的不是物理真实,但是它在某个方面是有效的。
2015-11-24 01:13:10
不过,说到理论整体性,我愿特别强调,亚理士多德体系的整体性不是像近代物理学那样依赖于数理推论上的一致,而是像库恩所指出的,更多依赖于各个论点及其互相联系的自然可解。地球是不动的,这当然是迎合我们的常识的,我们感觉不到地球正在以巨大的速度旋转。地球处在中心,所以天上的东西会掉下来,这是我们常识很容易达到的结论。星星都镶嵌在一个天球上,所以所有的星星都在同步转动,这也是对常识具有说服力的解释。古典理论并不止于理论上自圆其说。所以,单说理论整体性还不够,这里涉及的是理论与常识的深层观念相互联系的整体性。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是和自然常识联系在一起的,他所表述的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原本就深深埋藏于我们的常识之中。扎根在容格等人所说的认知原型之中。“亚理士多德有能力以一种抽象和逻辑一致的方式表述许多关于宇宙的自发的感知,这些感知在他给予它们一个合乎逻辑的说法之前已经存在了数个世纪……孩子的观点、原始部落成员的观点以及心理退化病人的观点以惊人的频率与他相似。”
2015-12-04 11:51:52
如果说经验含有经受、遭受的意思而观察则较多探究的主动性,那么,实验就是在某个明确的目的的指引下进行的。经验是我们不期而然的遭遇赠与我们的,实验却是设计出来的。我们经验,无需理论,而实验的设计却总是由理论指导的,弗拉森甚至说“理论的真正重要性在于它是实验设计的一个要素”。
2015-12-04 11:51:38
实验通过改变实验条件来改变实验结果。事件被分解为各种条件,或者说,自然被条件化了。由于条件的明确分离,实验比观察更明确地把经验统一体中的主体成分和客体成分加以区分,从而更有效地清洗掉经验中的主体成分,保证了事实的纯粹性。
2015-12-04 15:11:41
有关丘吉尔的事实是一些分散的事实,而有关首相的事实却多多少少组成一个整体。丘吉尔长得胖胖的,这和他爱抽雪茄没什么联系,他爱抽雪茄,和他成为二战时的英国首相也没什么联系。关于首相的事实却不是这样。你是议会多数党的领袖,所以在政府里会被委派一个很大的官儿,因为你是很大的官,所以才有资格代表你的国家发言。关于首相的事实互相之间有联系,有内在联系,这些事实组成了一个整体。
正因为它们互相联系组成了一个整体,所以我们说,首相是个概念。
2015-12-04 15:12:37
如果一个专名定型了我们的某种理解,它就有意义,事后诸葛亮、诗坛拿破仑就是这样使用专名的。这样使用自然品类的名称就更常见了,蚕食、千金就是现成的例子。
2015-12-05 15:12:51
物理学要求其概念尽可能是可操作的,而可操作无非是说,我们能找到某种办法用测量值来定义这一概念,这种测量至少应该在原则上是可能的。我们的自然概念不是为测量而设的,例如日常的自私概念在物理学意义上是不可操作的。不妨说,自然概念本来是些定性的概念。科学面临的一个基本任务就是把这些自然概念转变成可测量的概念。迪昂曾概括物理学理论的四个操作特征。其中第一个是,物理学概念要求它能够令物理性质的每一个状态都和一个符号相应,因此,这个概念标识某种维度〔dimension〕。新物理学逐步把它所借用的自然概念转化为量度的维度。为建构理论而新创的概念,例如质量,则一上来就是维度概念。“近代科学的历史就是逐步……把关于光、声、力、化学过程以及其他概念的模糊思想转变为数量关系的历史。”
2015-12-06 15:20:11
“数学是精确的”这一说法的远为重要的意义是说:数学是明确无歧义的,数学描述和数学推理具有唯一性。笛卡尔赞美数学的明确性,就是着眼于数学推理的唯一性。从人皆自利可以推出母亲在和女儿利益冲突时将保护她本人的利益,也可以推出她将保护女儿的利益,这是因为自利概念或自我概念包含着丰富的或曰芜杂的〔视你的立场而定〕内容。而从2+2只能推出4。所谓数学论证的严格性及其结论的确定性,也就由此而来。
2015-12-08 15:26:40
假说需要验证。而对这种外部验证来说,预测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库恩总结出了评价科学理论的五个尺度,第一个就是理论预测的准确度――然后依次是一致性、视野的广度、简单性、丰饶或曰富有进一步的生产潜力。马赫甚至把预测成功视作一个理论是否可被接受的唯一标准。
2015-12-08 15:30:39
我们曾提到,预测的能力并非科学所独有。有多种多样的预测、预言、期待、臆测。最容易想到的一种,是通过掌握规律来进行预测。常识也发现很多规律,在这个意义上,常识也能“预言”。谁都能“预言”夏天之后是秋天。
然而,“掌握春夏秋冬的规律”这话是应当留神的。我们说到掌握规律,其典型是在外部资料中发现规律。而像春夏秋冬这类现象样式,早已经深深嵌入我们的经验之中,与其说它是我们需要去掌握的东西,不如说是我们经验的一部分,属于我们的认知原型,即我们依以掌握其他事物的经验基础。在经验范围内,谈论“规律”或“发现规律”是十分可疑的。当然,我们也不说“经验到规律”,我们说经验到某种相似之处,经验到某种样式,pattern,体察到某种样式。缘于同样的道理,我们并不说我能预言夏天之后是秋天。相反,在日常生活里,说到预言,通常是说预言那些一次性的事件,例如是否会发生战争,谁会和谁结婚或离婚。
注:memory and overfit
2015-12-08 15:33:55
一旦掌握规律,解释和预测就成了一回事。规律是没有时间性的,或者,时间作为一个外部因素被纳入到规律之中。在数运与数学一节,我指出数与自然规律这两个概念的紧密联系,它们都是脱去时间性的概念。规律对未来和以往一视同仁,能够对以往事件做出说明,就能够对未来事件做出预测,秋天跟着夏天若是个规律,那我们就不仅能解释为什么去年夏天之后来了秋天,而且自然能预测今年夏天过后也是秋天。在这里再特特谈论预测没有意思。这并不是我们在科学实践中实际上看到的预测。掌握这种所谓“经验规律”只是科学的初级阶段。社会科学大半停留在这个阶段,恐怕也将永远停留在这个阶段。物理科学早已超出了这个阶段,它深入到规律背后,发现产生这些规律的深层机制。引力是一种机制,它不仅说明为什么苹果落到地上,也说明为什么行星的轨道是圆的,也说明为什么潮起潮落,而这些现象并无表观的相似性。二元二次方程公式也是一个机制,你代入不同的数字,它就产生出不同的得数。你得到的不是现象的重复。各种输入和各种输出并不呈现表观规律。化学元素形成一个周期,但这些元素的现象却没有对应的周期,它们之间互相反应所产生的现象更不形成直接对应的周期。
注:mechanics
2015-12-08 15:36:27
理论的普遍性不是靠在广度上外推,理论的普遍性是深度带来的。没有哪种成熟的科学理论是根据现象的重复预言它还将重复。科学是通过发现机制做出预测的,通过对机制的把握,它能预言一种从没有出现过的新颖现象。
注:机器学习如何发现机制?
2015-12-08 15:39:12
科学理论不是预言已经发生过的现象还会重复发生,它根据机制预言新颖的现象。
2015-12-10 00:12:57
维特根斯坦的大意是说,怀疑总是特定的怀疑,怀疑是需要理由的。这不是一个告诫,而是一种描述,即是说,没有理由的怀疑没有意义,没有理由的怀疑我们听不懂。例如你走到我面前用右手指着左手说,我怀疑这只手是否存在,我会听不懂你怀疑的是什么〔32节等处〕。我们的确可以想象一种语境,在其中你这话是有意义的,例如你虽然眼睛看着这只左手,但你却指挥不了它,它触到任何东西都没有感觉,等等。这是一种有意义的怀疑,从而也是一种有可能被消除的怀疑〔372节等处〕。
2015-12-11 20:36:07
思辨理论借助体现在常识中的、尤其体现在概念语词中的道理来解释形形色色的事实。各种各样的常识包含着各种各样的、不相连属的道理,那些深层的、相互具有较为紧密联系的道理沉淀在我们的语言之中。哲学-科学向常识要道理,必然会常常把眼光投向我们的基本概念,通过概念分析来挖掘包含在基本概念中的道理。伽达默尔说:先于科学的知识是由我们的语言的世界定向植在我们之中的,(它实际上正是亚里士多德的所谓“科学”的基础,)……先于科学的知识,或曰前知识〔Vorwissen〕,当然不是可凭靠来对科学进行批判的法庭,而且它本身倒要承受来自科学的种种批判性的驳议,但它是且始终是承担一切理解的媒介。
多看笔记 来自多看阅读 for iOS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