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生育对话录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生育对话录读后感精选10篇

2017-11-23 21:3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生育对话录读后感精选10篇

  《生育对话录》是一本由宋涵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5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育对话录》读后感(一):生,还是不生?

如果你已经步入婚姻的殿堂,或者即将步入婚姻生活,对于生或者不生孩子这个问题还有很多的困惑,建议你一定要读一读这本书。因为作者刚刚经历过这样的事情,并从这样的经历中过来,可能要面对的一些困惑以及亟待解决的问题、或许可能会请教的各种生活状态的人,书中都已呈现,以对话的方式一一记录下来。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本书的作者吧!宋涵,毕业于武汉大学,财新网、网易女人和无时尚中文网等新媒体邀特邀专栏作家,已出版并为我们所熟悉的作品有《只有时间不会撒谎》、《不可慢待的孤独》。在这本《生育对话录》中,作者分为:为什么要孩子、修炼成为一个人、初为人母三辑来详细的讲述她从最初对于养育后代的困惑以及意义、找到问题的症结并对症下药到重新找到对于生命的定义。

一如莎士比亚的名剧《莎士比亚》中的著名的一句话: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对于不同的家庭,都有着不同的答案,生或者不生都有着自身的一个考量。在计划生育的年代,有人会为了多生而四处躲避,也有人为想要生一个男孩四处求偏方,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孩子的问题又有了不同的认识,虽然旧的观念与问题仍旧存在,但能够从优生优育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却是越来越多的。所以同样的,生或者不生,这也是一个问题。

  《生育对话录》读后感(二):结婚生子,你准备好了吗

孕育下一代是人类社会和文明不断发展的根本,生育行为在家庭生活中占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30多年来政策的有效实施,使得我国人口数量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但是由于长期的低生育率,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以及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完善,使得我国老龄化情况越来越严重。中国人口结构正在悄然发生改变。正是通过对人们生育行为的控制,实现了对人口发展的影响。但是对于生育行为真正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人们的生育观念。

关注中国女性的生活状态,提倡让女人更自由、独立、幸福的温和女性主义作家宋涵最新出版的《生育对话录》,诚实地探讨了女性生育困惑,那些女性关心的问题,如对女性身份的认知、对婚姻的理解、对亲情的感受、对选择的惶恐等都能在本书里找到思考角度和解答之法,经历了生育的迷思,人们会对生命有一个确信。作品中汇集了16位不同类型女人对生育问题的探讨,每个人一种身份,从女性主义者专家到全职太太,从丁克族到新手妈妈,每个人都带来一个新故事一种新视角,给读者真实坦诚阅读感受。

女性的特殊生理结构,决定了她们在生育行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书中的这些高学历都市青年女性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她们有着良好的科学文化知识,独立的社会经济地位,因而她们的生育观具有一定的社会导向作用。她们的生育观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生育观的走向和发展。

  《生育对话录》读后感(三):潜意识里的鬼和僵尸

1909年3月8日,美国芝加哥劳动妇女罢工游行集会以来,至21世纪已走过了百余年历程。在不同的地区,庆祝的重点有所不同,从普通的庆祝对女性的尊重、庆祝对女性的爱到庆祝女性在经济、政治及社会领域的成就。

而我们公司呢,也为了符合“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在3月8日这天放了半天假,哈哈哈哈。

这个书的介绍页说“生育是最严肃的生活哲学 我既不逃避对生育的怀疑 也不逃避对生命的深情 《生育对话录》诚实地探讨了女性生育困惑,那些女性关心的问题,如对女性身份的认知、对婚姻的理解”之类的,的确,在书中很多内容都有表达出这些含义,不过在我看来,却有其他的一些内容。

比如说人性——要么庸俗,要么孤独,虽然这句话本身很庸俗,但我想你也知道,这也是事实,如果从众的话,一味融化在热闹里的话,确实没有那么痛苦地孤独,可那不是我能承受的,甚至不是我能选择的,我本性如此,无法选择。而且,人的本质就是孤独,因为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感官和经验里,我们看到和体验到的世界只有我们自己知道,这在本质上是无法互通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理解是极其有限的,甚至可能是虚幻的,最后,无论我们拥有多少,都要走向死亡,直面孤独,值就是生命的本质。

又比如说,盗梦空间——在你的潜意识里,你自己是鬼,是僵尸,鬼和僵尸的特点是:没有人气,没有温暖。你与他人没有情感上的链接,你既渴望被爱,又不信任他人,更不信任自己,你活在一种“众人皆醉为我独醒”的孤傲里,利用你智力上的优势,你达到了这个目的。可是智力不能解决情感连接的问题,甚至,你越理智,越可能让自己孤立起来。

文中有个人,他在幼年的时候失去了父亲,当时的他只是感到悲伤,却哭不出来,长大要厚,他的每次失恋都会爆发严重的抑郁症,直到我做了一次催眠之后,他回到六岁的自己,在爸爸面前大哭了一场,才感到身体里,幼年时期被强烈悲伤冻结住的某个僵硬紧绷的地方,消融了,柔软了,而在那之前,他并不知道这个对他的控制有这么大。

所以说,内心深处的很多地方,你不去挖,他就在那里,可能也并不会对你造成什么,但是有一天,他就爆发了。

  《生育对话录》读后感(四):学会做个60分的妈妈

最近一直在看育儿之类的书籍,慢慢的就看到了这本来了,这本我看起来可能有点晚了,因为我的大米已经2岁半了,但是在这本书里我还是找到了不少共鸣,我对于生孩子的态度,有过摇摆,对于自己成为母亲责任,也曾有过逃避。我有我自己的问题,比如我本身育儿能力和工作时间的安排,我必须要仰仗父母的帮助,从而要学会承担父母的不良情绪,比如我家Y先生经常出差,我必须要承担起对孩子亲情教育的担子,还有我与他多次在育儿理念上不同的争执,灰心与失望,甚至会影响到我对我们婚姻的信心……

然而,这一路走来,我仍然在想起大米时就会泪盈于睫,在这其中,我学会了坚持阅读,更好的管理时间,尽量减少加班,提升工作技能与效率,更能理解我妈妈的情绪,以及这暴怒后的那个小小的她自己,也试着去包容的看待Y先生对于大米的教育理念与方式,甚至在这其中,一次次的让步中,我能切实的感受到我对他的爱。

最重要的是,一个女人,在一个家庭中,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存在。如果说你的先生有时也是你的孩子的时候,你的年迈的父母有时也是你的孩子的时候,你的真正的孩子也是需要你的时候,你在这个家庭中的作用就变得特别重要,也只有你,能够用爱来连接这个家庭,任凭世事变化,你始终需要稳定你自己。

当然作者曾经有个不幸的童年以及抑郁的经历,相信对于那些喜欢思考,善于思考并不小心陷入泥潭之中的女性更有共鸣,但是我相信三联书店的出版力,这不失为一本好书,一本彻底坦白的书。

  《生育对话录》读后感(五):创意很好,思考不足

说实在的,我看了宋涵的三本书,觉得她是个挺有意思的人,但是很多观点实在不能苟同。这本书也一样,谈到了女性生育的问题,填补了女性思考生育问题的空白,但是写的内容有些让我很无语。
   这本书我没有太仔细地看,并且只看了一遍,因为实在是太多负能量了。看了以后就觉得女性好苦,生孩子好苦,我们该怎么办?然后陷入无尽的负能量循环中。当然想反驳我的人也可以用这一点攻击我,毕竟我实在是不算个严谨的书评人。
 
 第一篇,《一切生孩子的理由,我都可以否定掉》作者和自己的老公聊了一些有的没的,然后觉得自己为什么要生孩子啊?可是老公想要孩子啊?我该怎么办啊?然后我就继续看下去,看看作者思考出什么结果了。可是整本书看完了,就看见作者自然而然就有了孩子,然后有了孩子好开心哟,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到最后为什么要生孩子,女性该怎么应对,母亲该如何与自我调和,作者也没告诉我。
  第1辑中有作者和各个朋友聊天的内容,给我的感觉就是作者觉得自己和朋友聊天的内容很深刻,然后很值得思考。但问题是她们并没有聊什么。就是“你生孩子感觉怎么样啊”“你咋这么快就有孩子啦”“哎呦女性好苦啊”这种感觉的对话。当然了,这些问题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可是作者把这些拔的太高了,上升到哲学和人性的高度,却又没给我一个答案,这是我很郁闷的。有话我们就好好说嘛,不要弄些专业术语显得很深刻,但又没有什么实质的建议。并不是说女性生育的问题就是个随意谈论的话题,恰恰相反,我的意思是,女性生育是个很严肃的话题,正因为如此,作者没有达到那个高度,却用这么严肃的语气来讨论,会误导了很多人。作者自己都没想明白这个问题,却又想站在高地引领我们,不是太急躁了吗?
  
  第2辑大概讲了些作者接受催眠,然后了解自己,改变自己的事情。嘛,不过我对于作者如何成长倒不太感兴趣。作者接受了催眠,然后看见了自己的阴影,恐惧,之后心理咨询师用温暖的语言和神秘的微笑解除了作者的恐惧。反正就是要显得神秘和逼格很高(原谅我用了个不雅的词,实在想不出别的词)。最后心理咨询师还说了句“你的潜意识很聪明”,让作者如获至宝,奔向幸福的人生。拜托了,作者,有话好好说,就是个催眠而已,别搞得那么神秘。你的潜意识聪不聪明我不知道,但是你的心理咨询师倒是挺聪明的。
   
  第3辑 大概讲了生孩子之后的种种。有点散乱,现在说不了大概的内容,就谈谈感受。作者生了孩子后经历了些困难,现在感受到和孩子在一起的幸福。“我只是给他一个拥抱,他就像得到了全世界,笑得像天上的太阳;当我温柔地凝望着他,他也用他的眸子望着我,那目光,让我相信神是存在的,充满了清澈的宁静与关照”---摘自《没有平庸的人,只有不被爱的人》 虽然我说些打击的话不合时宜,但是又不吐不快。几乎每个刚生完孩子的母亲都觉得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跟孩子在一起是最幸福的,认为孩子是天使,是治愈母亲的良药。但是没有什么是完美的,或许孩子是女性最大的幻觉,认为有了孩子就拥有了全世界。但是时间会检验一切,孩子是不是天使,母亲和孩子在一起幸不幸福,要靠自身的掌控能力和教育。
  总之看了这本书,发现作者在思考自己到底要不要生孩子的过程中就生了孩子,在没有得到答案的情况下也感受到跟孩子在一起的幸福,到最后也没给出一个答案。虽然作者的书中表明自己是个喜欢思考,有独立人格的女性主义者,说的话让别人觉得很叛逆,可是行为却是按部就班地结婚并在合适的年龄生了孩子且做了个大众眼中合格的温柔母亲。令我感觉到作者的行为和思维没有很好地调和,不过这又是作者在思考的问题之一。书中感觉作者是个很自负的人,生活中有一套自己的做事准则和评判标准,但却没有给出有效的建议,感觉是为了思考而思考。不过这也与我无关,写了一篇小评论,大家认同也罢不认同也罢,但这就是我的观点。不过我仍然推荐这本书,不管思考的结果如何,能够对女性问题思考就很难得了。这也是我买了三本书的原因,对于敢于思考,敢于对传统质疑的人,我都是很欣赏的。

  《生育对话录》读后感(六):当婊子立牌坊,恶心!

之前一直是宋晗的粉丝,看过他前两本不可怠慢的孤独和时间知道答案。隐隐的从他文章中感觉到对生育的那种不屑,以及非常有自我。一度非常欣赏他。借用一句,他在这本书里的话,她曾经想当中国的波伏瓦。(我呸,现在的你请不要侮辱波伏娃),但那时候,他给我的感觉还真有点波的气质。可能也是它非常吸引我的原因吧。但是今天的钟鼓楼,和以前不一样了。

楼主一开始拿到这本书满怀信心欣喜的直接开了喜马拉雅的电台,自己边看边分享给大家读。读到一半突然发现似乎有什么不对,上网一查,卧擦,这家伙生孩子了,还俩!顿时有一种被愚弄的感觉。你之前头头是道的分析独立利弊,不想要孩子之类的洒脱离婚之类的,都是在逗我们吗?都是在打岔,开涮吗?顿时有种被欺骗的感觉,对这个人顿感恶心。(ps:对于这本书的朗读录音节目已经全部删除。)

呵呵,至于,他之前的文章是怎么写的?这个人已经不想让我再为他花什么太多的时间了,我也懒得回顾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翻翻他之前的著作,他的那些豪言壮语,你们自己去看吧。

就是,不说之前的文章,就这本书言,从他前后自我的颠倒也能窥见,此人人格分裂的一样。但愿是他真的疯了,这样,还给曾经喜欢他的读者一些慰藉。

你说你得抑郁症了,接受了催眠治疗,我说姐们儿你是不是被洗脑了?你这本书本身就挺分裂的,前半本,很有逻辑的分析,为什么不要小孩,你自己完全都把宇宙都说通了,到后面完全就是母爱泛滥,各种感情上的感慨,渲染煽情,都是自我的一些情绪,感受,是啊,你生孩子的时候都拿脑袋撞墙要死了。生出个这么个东西,你再不想要,真的是没有再活下去的必要了。另外,确定真的不是生孩子的时候脑袋撞墙撞晕了吗?

你之前自己的质疑,你到最后也没能给出答案。

  《生育对话录》读后感(七):生育,并不仅仅是反对与支持

我们或许已经习惯太久一件事的时候,似乎需要反对先前的事才是个性的展示,打破延续,似乎成为政治正确的道路上最鲜明的旗帜。于是乎,打破常规,从源头开始或许最好,打破现世性别不平等要破除基本差异最合适。于是乎,男性觉得需要小孩子传宗接代的时候,女性只有拒绝如此才是真正的觉醒。
然而,现实中的人心永远要比我们的理论推断要来得复杂。
也许有些人觉得宋涵背叛了她原本的道。她是一个如此坚定的女性主义者,她能够找到如此多的理由来反对女性应该生育。然而,最终的她却还是怀孕了,并且把小孩子生下来,甚至在某些时候还“母性大发”,觉得如果自己要是把孩子放给阿姨太长时间,自己是否对不住那个孩子,自己是否会变成原本自己不喜欢的人。
在这本《生育对话录》中,作者在与张爱玲的对话一篇,已经把自己展示给了我们。与其说她在和张爱玲对话,还不如说她在照镜子。通过张爱玲与母亲的关系来阐述和剖析这么多年自己与母亲之间的关系,并且似乎想要逃离这样的关系,也似乎只有当自己不需要以母亲的身份而居的时候便可以终于逃离了。只是可惜,张爱玲没法摆脱那些关系,即便她与母亲之间的关系只有金钱来维系,却依然有着母女的名义,而宋涵,何尝又不是?她在噩梦中不断遇到各种形态的魔鬼,她背后爆炸毁掉的屋子,哪一样不是曾经的萦绕,那些自己的童年,那些自己的过往,无时无刻不在萦绕,无时不刻不是一种羁绊。
原生家庭,这四个字现在已经被说烂了。我并没有去探究其中最早的来源,似乎与弗里曼有关。而在这本书中,弗洛伊德是一个被提及次数较多的名字。弗洛伊德强调的孩子的错很多时候源自母亲,源自那个遥远的家庭。原生家庭对没有选择的孩子来说是一个监狱,同时也是天堂的另一个形态,有些人的过往充满压抑,在她成长的过程中,压抑一直都伴随着,没有办法摆脱,也没有办法逃离。宋涵对生育的犹豫源自她的原生家庭中的种种不愉快的记忆。哪怕在其中她的一些朋友,遇到的记者,甚至是同性恋者,他们没有办法想象生育的结果是否会更糟糕,因为曾经看起来如此的糟糕。他们锻炼出了一种无比"自私"却大爱的思维:不对他人产生麻烦便是极大的幸福。是的,如此。
书中最容易撩拨情绪的大概就是第一部分中作者的血脉喷张地捍卫自己作为女性对生育厌恶的权利,各种理由也好,各种论述也好,阅读起来非常带感。而要说整本书最核心的,大概是第二部分,就是一个人如何找到自己的真实状态,并且接纳并不完美的自己。这看起来是一本心灵鸡汤或者身心灵书籍要阐述的内容。这本书是一本逻辑性较强,同时理性逻辑与感性慢慢融合一起。
心理医生的出现让作者在面对生育问题产生了不一样的理解。面对连绵不断的噩梦,宋涵感受到的是恐惧。熟读各种心理学的书籍的她并不能把这些梦境的场景一一解答,而不得不投向于心理医生。心理医生在面对如此理性的宋涵,并没有尝试用理性来说服,而是采用感受的方式来让她感受自己曾经忽视的地方。外表刚强但是内心脆弱的宋涵在催眠中哭出来,那种哭泣不是因为受伤,不是恐惧,是因为自己竟然忽略自己许久,竟然让自己孤独许久,竟然忘了自己可以爱以及自己需要爱。理性可以习得,而感受以及爱,是多么难得的事。此后,宋涵便不再需要为一件生育的事再纠结,再争辩,再逃避。
阅读完第二部分,多少感到一种震撼。追求理性的我一直在否认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的感知能力和感受能力,而是因为人拥有别的生命所没有睿智。我曾经被一个长者说过于冷血,已经忘了什么叫做感受。这个小小的片段,终究催使我去感受,去触碰。
有过前面两部分的经历,作者最终生下一个小孩子已经不会被认为是一种奇怪的事情了。所谓未能坚持自己的想法作为一个丁克的说法,终究是为了给自己一种理由吧。然而,想法总是随着时间流动而改变,大概感受到了某一刻的变化,也就有了现在的生活,不问缘由,也不问目的,仅此而已。
如果想要找到反对生育的理由,这本书似乎是合适的,它能够为你提供足够强力的理由来反对和坚定自己的立场;如果还在犹豫是否需要生育,这本书似乎是合适的,它能够为你提供选择之中的指引让你能够感受自己真实的感受;如果想要找到支持生育的佐证,这本书似乎是合适的,它能够告诉你,生命在感受中存活,也将如此延续,直到天荒地老。小孩子并不能选择自己出生在一个什么样的家庭,而作为让小孩子诞生的父母却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并且创造力所能及的家庭环境。不管是否喜欢生育,都不过是人生的一种念想,无所谓对错,只是彼此需要承担彼此失去的另一部分,或许是失去自由,或许是百年孤独。

  《生育对话录》读后感(八):简单的记录

虽然文章写什么的都有,但是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写得不错。写什么并不重要,写得好不好就很重要了。女作家写小说的比较多,写散文的也不少,比例李娟比如三毛,但是写这种知性散文的就比较少了。

作家无论写小说还是写散文都擅长讲故事,写感受,像作者这样喜欢逻辑,喜欢分析,喜欢寻根究底,这就有点接近男人们的地盘了,不过这个时代,还有什么领域是女人的禁区吗?作者宋涵,长得漂亮,文章也写得漂亮,从文章中能够透露出那种女人的自信,略微有点女权,的确,笔下能写出如此犀利文章的人也就不那么依赖男人了。

宋涵之前出过两本书,分别是《只有时间不会撒谎》和《不可慢待的孤独》,可以说她是一个对于女性方面研究十分透彻的专家。对于生育这也是她第一次针对性地谈及,记得她有一篇文章有过这样一段话:“我们无法选择父母,也无法选择子女,却又偏偏对他们抱有最天真最甜美的期待。我们期望父母有很多的爱和很多的能力,能时刻关注我们的需求,做我们最好的朋友,跟得上我们的思维,像别人的父母那样总把子女放在第一位;我们期望子女聪明好看,朝气蓬勃,带着新生的力量,同时又依恋我们,既让我们感受到生命之轮向前征服的欣喜,又能窥见余生里老有所依的温暖。”大致一看有些像女性鸡汤,其实有很深的哲学意味。

这本书的写作方式十分独特,以16个不同身份的人对话的形式叙述,每个角色分别都代表了如今最普遍的一类人。每个人在一开始都是迷茫的,到了后来经过不断的摸索都会在这条路上共同成长。虽然大体主旨是这样的,不过看完文章总感觉作者是在抱怨着什么,其实这本书相比于之前写过的两本来说稍显逊色,这很有可能与作者的经历有关。一个人一旦小有起色,很可能就会显得轻浮起来,其实从她的字里行间很明显就能看得出来,之前两本的稳重之气消失了很多。

相比之下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现实上海妇女之间的家常对话,却是很接近现实,但是却没什么大意义。感觉这本书出的有些匆忙了,就是一些老大妈的对话感觉没必要单出一本书,不过幸好有宋涵前两部作品的打底,所以这本书才能够有受众,喜欢这位作者的人还是可以看看本书的。

  《生育对话录》读后感(九):女性,该有多大的勇气——选择生儿育女

“我笃信,生育是最严肃的生活哲学,是于生命最深处的密码紧紧相连。我既不逃避对生育的怀疑,也不逃避对生命的深情。”

近期,对于“女性权益”的话题引发了网友们的热议,而关于女权的意味,也从最开始的女强人,到现在每个女性都理应获得的权益:“自由、尊重、平等”。三联书店则是策划了这样一期题目,从社会热点中选材,给予读者们其他的角度来关注女性权益。

乍一看,《生育对话录》仿佛是讲述女性生孩子所有的心理状态,然而作者宋涵在封面上写着:“我笃信,生育是最严肃的生活哲学,是于生命最深处的密码紧紧相连。我既不逃避对生育的怀疑,也不逃避对生命的深情。”而与生命连接最为紧密的,就是母亲。成为一个母亲,则是从女孩到女人的蜕变。宋涵在文中使用谈话录的方法,将和生活中最亲密的人关于女性的对话分享给大家,与访谈那些出名的人不同,她们的故事更真实,更贴近生活,能与读者们有更多的共鸣呀。

  《生育对话录》读后感(十):二胎时代下,你是否做好了准备再次生育

文:薇薇爱阅读
看这本《生育对话录》的时候正好是在放宽二胎政策之后,春节假期结束之后。 春节假期又是一轮的被动员生二胎。 与作者的彷徨或者说起初的不愿意生孩子不太一样, 我是结婚之后就筹划着生孩子, 因为当时都是只能生一个孩子, 除非是农村户口, 还得是头一胎是女孩, 不然生二胎有时候真的是要考虑考虑自己的身体和经济基础了。 早早的筹划其实也不早了, 大学毕业又在外漂泊几年, 担心自己成为高龄产妇, 开始学习各种育儿知识, 这时候Q群里的网友推荐的《定本育儿百科》直到现在都被我奉为神书, 全面到你只要看了就能在孩子到来的时候心里不慌;补充维生素,还有记录那些不能吃的食物。
最近的一年里,我又开始看协和张羽医生写的《只有医生知道》,看到她写的剖腹产麻醉的那一章的时候, 我还在想着当时我进手术室之前医生让签手术告知书的时候,我老公问的那句:“这么多可能出现的问题, 那会死人么? ”当时我其实很气的, 一个小手术, 你看每天医院产科不知道多少人是剖腹产生子的呢。 直到后来才知道自己当时真的是不知者无畏。 同时也感慨, 一个女人从孕育一个孩子开始, 要经历的是多少道难关。
面对无影灯的时候,医生说,麻醉好了, 你的腹腔打开了就不要说话, 不然会进很多气, 但是心里还是紧张的, 一面担心着自己的肚子进气,一面又担心着血压上升。 生完孩子住进病房,护士来按压肚子, 我觉得当时的那个情景, 我的表情丝毫不必容嬷嬷用钢针扎紫薇的时候,紫薇露出来的那个表情要好。 至今想起来心里仍然觉得害怕。 我没有医生那么多专业知识, 虽然知道这些都是对身体有利的, 但是真的面对的时候, 和心里想的却又是不一样了。
作者的周围有着丁克的同事, 不想生孩子的朋友。 而我周围大多数人还是遵循着结婚生子的这种想法。 生一个孩子, 然后沉浸在孩子的吃喝拉撒上, 之前上高中的时候, 语文老师偶尔会说起她四岁的儿子, 表情是那么幸福, 当时很不理解, 至于那么高兴么? 但是真的当了妈妈之后, 感觉整个人的状态和想法都跟之前不一样了。 相对于丁克家庭, 有一段时间看着他们也很潇洒, 只是每个人都有着自己不同的生活态度, 希望给自己更多空间和自由的人, 在想旅行的时候拿起包就走。 每个人的人生都有着不一样的生活态度, 选择了自由, 就舍弃了养育孩子的这部分生活的体验。 同样,每天绕着孩子转,没有自己的空间的妈妈们, 也同样放弃了以前晚上看看电影,敷个面膜的生活。
面对二胎时代,周围人都开始或者已经有了二胎的时候, 我也同样的彷徨着, 我的精神状态还能不能像以前那样, 晚上陪着孩子熬夜,孩子睡眠时间黑白颠倒的时候照顾孩子的时间, 老大怎么照顾。 似乎我的犹豫不决最近让我特别抓狂, 但是生活不是判断题, 非黑即白,不是对的就是错的。
生育和养育同样需要仔细的斟酌。 但是对于生孩子, 我们做好了准备,已经下了决定了吗?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