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群星,我的归宿》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群星,我的归宿》经典读后感10篇

2017-11-25 22:37:5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群星,我的归宿》经典读后感10篇

  《群星,我的归宿》是一本由阿尔弗雷德·贝斯特 / Alfred Bester著作,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28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群星,我的归宿》读后感(一):科幻是不是代表我就能大笔一挥说啥是啥

因为最近的长门一百本阅读计划,所以花了两天时间看完了这本书。
看书之前,艾丽卡大大就告诉我这是本奇书,里面有好多像是PPT字体一样奇葩的排版,比如这样的:
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2183606974/
还有这样的:
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2183606970/
我就隐隐有种预感,可能是一本木乃伊男级别的奇书呢(并没有)。
老实说,这书不算烂,至少比之前看的啥乡下暴发户玛丽苏小说《第五个丽莎》强多了,剧情展开算是比较有趣的,剧情的水也比较深。但就是你难以理解书里人的行为逻辑。(诚然也有可能是因为我智商不够,没有看懂)
这本书一开始的名字叫什么《虎!虎!》啥的……搞的我一开始一直以为是讲什么珍珠港,后来听说好像是后来出版的时候改成了《群星我的归宿》这个文艺内涵的名字。你一听,哎呀有点“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的范儿啊,应该是个大片范太空歌剧一类的吧。
结果一上来就看不懂了。一开始说主角在太空飘着,发信号求助,结果求助的太空船没搭理他,他就不知怎么回事被外星人绑架了,还顺带被指婚给了一个外星妹子。我还以为后面就是《火星公主》那种和外星妹子过日子,利用人类优势走走种田文和宅斗文路线枪杆子里出政权了,结果和外星妹子刚说了没两句话,主角两眼一黑……
就回到了地球上……这展开我怎么就看不懂了呢@@
总之后面就是讲主角怎么上天入地找那个没搭理他的太空船报仇的故事了。当然,如果把科幻元素去掉,这文丢晋江应该也没人要看的。作者在书里描写了很多对未来世界的畅想,比如主角可以在太空里一跃几百万公里啦,被外星人毁容了在地球又用低端整容技术恢复啦,喜欢上的妹子眼睛瞎的但能用什么红外线看东西啦,可能拍成电影会觉得有点厉害,但是作者也没仔细说说相关的原理,以及大概的世界观。一开始明明还非常朴素的需要憋着气在太空里找吃的,结果眨眼就一跳几百公里这么不科学了。
当然,考虑到成书年代,当时人类对未来的畅想可能也就是个每天早上喝醋漱口的状态。但问题是你就看不出来作者想表达什么。一开始可能觉得是个主角丧心病狂要报仇的故事,你要写这个人黑到底就算了,也算展示人类的阴暗面。但是主角前面明明为了报复,无所不用其极,利用伤害无辜群众搞打砸抢敛财,到后面又要写他一边打砸抢一边拯救世界。最可怕的是最后还来了一段跟革命机里翔子建国那样差不多的,主角把类似核武器一类的大杀器的使用决定权交给一群蠢民的剧情,还为此洋洋得意到不行。
大河内你感觉如何啊!!!
话说回来看到最后我也没懂,一开始贴的那种奇葩的排版字体是为了表达什么呢……新感觉赛恩斯费克神?
正经说一下,这书其实拍成电影大概还行,就正常的带点科幻背景的娱乐文,如果作者对自己的实力有充分了解,在这点上下点功夫,其实这书能强一些。非要弄点什么自己都没想明白的政治思想在里面,和现在微博上的公知有啥区别?

  《群星,我的归宿》读后感(二):思动到群星深处

       开端很惊艳,关于思动的设定在我看来还是很新颖的,而且这种不是很硬的概念也特别容易接受。而且以复仇为主线的故事,怎么想都不会太难看。一只凶猛的会思动的绝望愤怒的老虎将如何虐杀抛弃他的伏尔加号,茫茫宇宙中隐藏着真相却无处找寻。佛雷的熊熊怒火被古怪的科学人封印在纹身里,并且学会了在适当的时候将靠近的人燃烧殆尽。
       于是佛雷开始了他在宇宙中漫长的充满血腥暴力与不可思议的奇葩爱情的复仇故事,梦魇剧院,高弗瑞马特尔,月球细菌公司的工棚,斯考布斯的坟墓,圣帕克教堂坍塌的地下里铜汁流溢的迷宫。有了这些光怪陆离的场景,再加上贝斯特在语言处理上的旁征博引,就算情节本身并没有多曲折,也会为每一次爆裂和思动激动不已
       其中佛雷与杰丝在高弗瑞马特尔逃跑的情节我认为是整个复仇故事最有代表性,最振奋人心的片段了。两个人在黑暗中玩儿命奔跑着,在卫生圈与管道中赤裸穿行,肥皂水与血液,玻璃碎片与冰冷的急流,希望与绝望就是在不停地交织着。“我们在奔跑。”“哪儿?”“我不知道,但我不想坐以待毙。”此时的佛雷是一只真正的老虎,穿越一切的障碍,狂奔着怒吼着他的绝望与倔强,不计一切,自由然后复仇,唯此一个目标指引着他周而复始地前行。然后,柔软的草地,他们做到了,黎明到来,杰丝贝拉不再只是一个声音,纤长的身体,烟红色的头发,饱满的嘴唇,她的一切迫不及待地显现在了阳光下。画面感让我爱上了杰丝贝拉。
       杰丝的出现带来了全书的高潮,使得后面的情节与之相比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结尾的处理上,虽稍显晦涩,但还是支持贝斯特的想法,比起轰轰烈烈成功复仇,反倒是这种戛然而止失落感更适合这只一直高调着的老虎呢。思动,思动,停不下来地思动,思动到宇宙深处,没有复仇便没有了开始。
       于是
       他又回到了诺玛德号上。
       格列佛佛雷是我名,
       塔拉是我的母星,
       深深的宇宙是我的居所,
       群星是我的归宿。

  《群星,我的归宿》读后感(三):《群星,我的归宿》——鬼才的潜力,是一个隐约的点

我以前认识一个装逼男,人高马大,热爱跑酷,且身手敏捷。不过这些都不重要,他让我在此处提起的原因是由于他曾经跟我说过的一句话,那话让我震在当场,没齿难忘,那天,他微斜着头想了想,告诉我:“我是我们学校第十八能打的。”
很多专业的资料里都这么说:“阿尔弗雷德·贝斯特是继阿瑟·克拉克、罗伯特·海因莱茵、艾萨克·阿西莫夫等科幻大师之后,美国科幻小说协会评选出的第九位科幻大师。”
阿尔弗雷德·贝斯特对世界科幻的走向产生过明显的影响,我认为,他们是不应该那么介绍他的,即便是他们说那话的时候心怀敬仰。
在“全校第十八能打”的语境影响下,“全球第九位科幻大师”这个头衔怎么听怎么不对劲。
算了,不聊这个无聊的细节了。
今天大年初八,本没什么写作激情,所以,我就不啰嗦了,直奔主题吧。
《群星,我的归宿》在科幻界的地位相当高,因为首先它是阿尔弗雷德·贝斯特的得意之作,阿尔弗雷德·贝斯特是第一届“雨果奖”的得主,其次呢,很多科幻作家都表示,《群星,我的归宿》是他们一生至爱,这让它在盛名之下,再添盛名。
而从它的实际内容来看,故事也的确是写得有血有肉,有创意,有想象力,有风格,有极强的浪漫主义色彩,也有爆破点,而且还很有写作功底。基本上,算是面面俱到的好。这些就足以让作者在科幻大师中排进前十了,细细想来,他们总介绍他是第九,倒也有一定道理,假如那意思是他肯定跳不出前十的话。
不过呢,你知道为什么它虽然被冠以了那么多次“一生至爱”之名,却基本上没有哪个专业的媒体敢有三言两语“天下第一”的评论么?因为它有不足。不足之处就是思想的那个点,不够突出。很多人都知道,科幻小说实际上就是“一个点”的小说,那个“点”就是它的思想。
《群星,我的归宿》自然是有其思想,但不够通透。至于具体不够通透在哪里呢,我觉得终究还是因为作者对技术的想象没有跟上,你就比如说“思动”(书中最重要的一个创新——瞬间移动技术)吧,他开头写了那么多让此书跟奇幻小说明显划清界限的科学推想,但说实话,到最后他还是没写出“思动”的科学依据究竟在哪,读者不明白,他也不明白,反正大家都知道就大体是那么个意思,将就着用吧。这事不是我非得较真,这事的确反映了作者一定程度上的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乎这种状态就一直被他保持住了,保持到了本书最后的思想上,本书最后的基本上是以一种玄乎浪漫的笔调结尾的,好像是要人去悟,可不好意思反正我没悟透,所以最起码从我来看,他那个“科幻点”没发挥出来,原因么,就是他自己也没想明白。
当然,这不怪他,因为他所想的那个点,我感觉到了,它基本上不是人类的智慧能清晰地构想出来的,我们充其量能感受到就不错了。
而实际上,有一本书,跟此书十分相像,它最后就写通透了,因为它找的那个点,明明白白,彻彻底底,那本书就是《神经漫游者》,那个点就是人与网络融为一体,全知全能。一说“全知全能”,你是不是很熟悉呢?没错,这不是阿瑟·克拉克的《2001:太空漫游》么,嗯,所以说,你知道了吧,凭人类的智慧,顶多就能想到那个点,再深了就想不到了。几十年来,很多像《神经漫游者》一样看似伟大的科幻小说,最后都不可避免地被吸入到了阿瑟·克拉克早已探寻到的黑洞之中。
《神经漫游者》那样做了,这很正常。但是,《群星,我的归宿》没有那么做,这看似放纵不羁的做法虽然没有完成一个让人满怀崇敬的结局,但其实,在这个不圆满的结局之中,隐藏着一个更应该让人欣喜若狂的悬念,那就是,阿尔弗雷德·贝斯特是个鬼才。因为他已经感受到并且正在试图找到一个新的点,那是一片完全越过阿瑟·克拉克智慧的、不为人知的新大陆。
没错,不仅仅是因为他那种渲染力极强的太空歌剧式笔调。在很多有思想的科幻小说都不可避免地将思想雷同于阿瑟·克拉克的情况下,阿尔弗雷德·贝斯特绝对是避开了,不光是因为他没写那个点,没让那个“全知全能”的上帝模式成为小说的结尾,更是因为,他已隐隐约约地感受到了那个点。
那个点是什么?
没人知道。
它仿佛就在遥远的群星之中。
谁能想出来,谁就是比天才阿瑟·克拉克更接近上帝的人。显然,鬼才不如天才,阿尔弗雷德·贝斯特能突破天才给人类划的界限,却并无法与天才齐平,因为他没能力像天才一样系统地、自圆其说地构建一个新的界限,也正因此,他才只能叫鬼才。鬼才的潜力一旦真正发挥出来,将大过天才的无数倍,将会毁天灭地,重铸宇宙。但矛盾的是,鬼才的潜力从来没有真正发挥出来过,它从来都只是一个片段。

  《群星,我的归宿》读后感(四):虎 虎

推荐给我看的说非常喜欢。开头的确引人入胜,作者对那样一个时代的缔造也面面俱到,思动时代,黑暗迷宫,没有门,跟神奇四侠一样的改造人,用牙齿启动身体功能,还有思维的单向传动,双向传动,各个元素都有了。这一切让人欢喜,觉得有个科幻作家终于好好写小说了,以前仿佛一个元素就一本小说了,一本小说就一个元素这样的感觉。。跟翻译者说的一样,极其吝啬,于是科幻作家都成了高产作家,就好像把一串葡萄一颗颗来卖,一颗就是一本书啦。
可是,看了开头就仿佛知道结尾,最后还首尾呼应呢。中间确实无不充斥着作者的幽默华丽的想象,如主人公的出场方式,什么如名画薄纱打扮,引起名流哗然,主人公说,那只是个机器人,然后大家就赞赏的笑,然后说要拍卖,一个零头的价格,有人拍的后,又发现是个真人,变成了一场巧妙的真人的表演。还有当进入那个谁谁谁的客厅时,所有的一切会一瞬间运作,包括那些有趣的机器人,能马上给客人来个心理上的下风,这点能看出作者是学心理学的吗。
好像关键的我没写,我就不写了,书的开头就有。。
至于主线,从主线一开始,我仿佛就知道会是一场空,知道差不多这么个结局。所以这一点没有太多震撼,还有这一点爱情路线还觉得无趣。反正对于整个故事结构,人物塑造,觉得是很糟糕的。。亮点是在其它方面把。
噢,对了,最后看到赵海虹的名字,笑了一下,我已经忘记是她翻译的了。从头到尾,都以为是某个主编之类的翻译的。。
恩,这部原作的名字,叫 虎 虎 很熟悉的名字把

  《群星,我的归宿》读后感(五):我从群星中来,又回归凡尘

标题大概是我对整部书所表达的内涵的理解吧。也许有更深层的涵义,到我用这句来概括吧。佛雷的奔波,最后归于平静和顿悟。要给所有的平凡之人非凡的“派尔“、给所有无法思动之人传授高级的太空思动,一切源于他在平凡之时的被遗弃。
似乎是一部不错的科幻小说,说是“似乎”,也是因为自己并没有十分的投入去理解和仔细去思考小说的内容,只把它当做有趣的科幻故事来看。对于大多数小说,我的感受标准就是:是否足够吸引人,吸引我不断读下去。《群星》看完之后的感觉,可以算是比较有趣和吸引人了吧,立意是十分的宏大,布局也是很精妙,环环相扣,一点点逼进全篇的终极“归宿”——解放主人公的自我,唤醒人们,走向群星。也许是因为外国著作翻译而来的缘故,即使译者是很有用心和创意的,许多地方读起来还是不熟悉之感,理解都有点生涩,所以在看的时候,有些许的不适应,再加上前面部分的线索过于杂乱,主要人物出现之后,又走马灯式的跳过了,情节一断一断,都快要读不下去了。到中间靠后的部分,线索、任务聚在一起,才有了看点,给我一口气读完的气势磅礴和深思之后的震憾。所以感觉是“似乎不错”的小说,也不为过吧。希望之后,对英语掌握到一定程度,可以通读原文的时候,可以再次拜读,也许会有更不同的体会。

  《群星,我的归宿》读后感(六):升华的“复仇记”


初识这本书,是在《参考消息》中读到美国《洛杉矶时报》网站在元旦的一则报道《五部科幻小说让你忘掉〈星球大战〉》。这篇报道主要是凭借正在热映的《星战7》,介绍了五部在西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科幻小说——《群星,我的归宿》、《步行者里德利》、《一九八四》、《猫的摇篮》和《骨钟》。对于《群星,我的归宿》,文中将此书称为“阿尔弗雷德·贝斯特(作者)一部才华横溢的史诗性作品”,并如此评价:“这本书讲了什么?这本书没讲什么?整部作品都是关于福伊尔(中文本作费雷)从一个星际无名小卒转变为一个企业财阀的故事——都是以他的复仇任务的名义。一个以心灵感应激活的爆炸物的威力是如此强大,只需少量就可以摧毁一座城市。企业阴谋,一个眼盲的白化病美人,一个辐射性太强因而每次只能跟客户会面几分钟的侦探,下层人民和银河系的强盗贵族。以及‘短途旅行’,一种摧毁了整个太阳系的运输业的瞬间移动形式。所有这些,都被塞进了据说是基于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的这个冒险故事。”这段话非常准确地概括了本书的最核心内容,同时也暗示了这本书独一无二的魅力所在。
这个故事的确是以《基督山伯爵》的故事为框架的,除了主人公开端的命运有所区别之外,宛如石棺般的监禁生活,监禁中的巧遇挚友从而改造自我的生命,越狱后迅速发财并开始复仇计划,都在书中得到了回应。不过,如果将两本书作一个仔细地比较,会发现,《基督山伯爵》是在讲述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并且通过这个故事对读者进行了一次道德洗礼。而《群星,我的归宿》,则展现了一个史诗般的宏大世界,并且对人类的道德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从这一角度来说,这一故事是对《基督山伯爵》的升华,使一个冒险故事有了史诗般的气魄与结构。
什么样的小说可以称为史诗?记得在《读书》中,北大俄语系的李明滨教授如此讲述:“从欧洲的文学观念来说,史诗的标准有三点:一、必须写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重大事件;二、它必须要有当代的最进步的思想作为小说的指导思想;三、它要有宏大的结构。”以此来判断这部书,可以说三个特点都可以在书中发现。
首先,本书的篇幅较短,中文版约20余万字,不仅无法与《战争与和平》这样的现代经典史诗相比,甚至也不如《基督山伯爵》。但是,书中所展现的环境是广阔的,结构是宏大的。从充满杀戮与死亡、绝望与挣扎的外太空,到被遗弃的小星球、将植物作为神圣崇拜地的火星,再到文中故事最主要的发生地——地球,作品展现了一个宏观视野下的宇宙,最终作者让主人公冲破时空的限制,在不同的时间、浩翰的宇宙中任意穿梭,这是具有史诗般广阔空间的巨作。相较而行,《基督山伯爵》的时间跨度更大、涉及人物更加丰富,并且也涵盖了不同的时代,但是这更加类似一个《天方夜谭》般的故事集,而非一部完整的史诗性著作。不过两者却有一点相同,就是在同一环境中,都展示了复杂的空间。在本书中,故事主要发生在地球之上,在这里,有地球最顶级富豪的黄金住所,也有深达地下数百米的黑暗监狱,平民公寓、龌龊的街道,整个地球以一个立体的方式呈现,恰如《基督山伯爵》中那个令人眼花缭乱的欧洲。
其次,书中故事主要上演在地球,此时的地球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机之中。地球与外层空间的战争正在进行,原本平静辽阔的太空成了危机四伏的战场。尤如英国刚刚崛起时,曾经不可一世的西班牙舰队在大西洋中航行时,时刻都要面对着死亡的威胁。而故事的开端也正由于此,主人公弗德作为一艘军事运输船诺玛德号遇袭后的唯一幸存者,漂浮在火星与木星之间,被困于船上唯一完好的密封舱中。“这个冷冻室有四英尺宽,四英尺深,九英尺高。这个尺码的棺材可以装下一个巨人。但若一个男人被关在一个如此大小的笼子里长达几周,那就堪称东方刑法中最残酷的折磨了。而佛雷已经在这个不见光的棺材里生存了五个月二十天零四小时。”而此刻的地球,不过是一个更大的棺材。虽然表面上一片平静,富豪们还在主持着盛大的飞船启动仪式,平民还过着一如既往的生活。可外层空间的武装力量步步紧逼,一阵突如其来的核弹雨穿透地球的大气层,将地球的秩序彻底打乱。于是,幸存的人们开始互相掠夺、杀戮。弗德却成了这场危机唯一的希望,但他此刻想到的却只有复仇。因为在他被困了一百七十天之后,他的这艘船的姐妹舰,同样属于普瑞斯特恩企业集团的伏尔加号,无视他的求救信号,从他的身边掠过。“那姐妹踢开了他,那天使抛弃了他”,于是,“在五秒之内,他重生了,他活转来,然后他又被杀害了。在平庸地活了三十年忍受了六个月的折磨之后,格列佛·佛雷,旧式说法中的普通人,转变了。那把钥匙插入了他灵魂中的匙孔,门被打开了,从中显露出来的东西永远抹去了那个‘普通人’的印记”,他后面的生活就是为了复仇而存在。先是针对伏尔加号,之后在黑暗的地下监禁中,在一位智慧的女性的指导下,他进一步明确了复仇的对象——驾驶这艘船的人。他开始为复仇而活,并且由此开始改变他所接触到的整个世界。
再来看《基督山伯爵》,全书的危机实际上在小说的开端部分已经出现并解决,全书就是一部以复仇为主线的历险小说,其矛盾的尖锐性与紧迫性并不如本书。当然,本书一方面也具备了历险小说的特点,并且主人公所面对的敌人要更为强大,他几乎是单枪匹马面对地球上最大、最有权势的财团,而且在一开始他也几乎是一无所有。另一方面,复仇的内容虽然构成了书中的大半篇幅,可本书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他的复仇是一场巨大危机的附属品。他的东家,地球上最大的富豪家族普瑞斯特恩企业的执掌者,普瑞斯特恩·普瑞斯特恩,也在宇宙的各个角落寻找他。地球上最著名的私家侦探与特工达根汉姆,具有东方血统的内层空间中央情报局最优秀的特工杨佑威,都开始卷入对他的追捕与审问,而目的居然就是为了找到诺玛德号,这使得整个故事的情节居然架构在一个如此矛盾的基础上——他既然如此重要,为何在故事开头公司的另一艘运输船会对他视而不见。这一矛盾始终伴随着故事的发展,折磨着读者的内心,也让主人公饱受煎熬。这构成了一个持续不断的危机,直至结尾处方才得以解决,此时主人公赖以生存的复仇之举竟变得如此荒诞可笑。直至此时我们方才明白,作者并非要写一个《基督山伯爵》般的复仇故事,而要揭示现代社会中人们对自我的迷失,这正是本书深刻思想性的体现。
第三,本书的深刻地揭露了现代工业时代人们内心的危机感。作者在全书的开头,描写了“一种摧毁了整个太阳系的运输业的瞬间移动形式”——“思动”。所谓“思动”,就是以思想运动之意,在未来,人们在一个偶然的条件下,发现了可以通过思想让自己瞬间移动,这种移动唯一的界限就是太空。人们可以在太空中的任意一个星球中,凭借思想让自己移动到所处星球上的任意位置。思动术的产生改变了整个太阳系,“当一个思动的宇宙需要的新习俗和新法律在这片土地上蜂拥而起时,社会、法律和经济的基础都被冲垮了”。贫民开始强夺财富,富豪们借助迷宫和掩护设施来阻止思动者(思动必须熟悉所去的地方环境),而传统的运输被取消,以地球为代表的内部行星与外部卫星之间的原本微妙的平衡被彻底打破,战争由此爆发。“这是一个充满畸形人、恶棍和怪异事物的时代。全世界既欢欣鼓舞,又幸灾乐祸”,这倒是与《基督山伯爵》中那个处于大动荡之后的欧洲极为相似。当拿破仑这位划时代人物被牢牢地囚禁与大西洋的荒岛上之后,新旧势力,传统的道德与现代的思维,正在进行着激烈的斗争。在《基督山伯爵》中,传统的道德规范被抛弃,将军的几次背叛,检查官夫人的数次投毒,银行家的诈骗都是这种道德崩溃的写照。当然,大仲马将道德的力量置于小说的核心,让道德使复仇得以合理化并且最终化解了仇恨。可是,在本书中,处于新旧交替之中的太阳系却彻底迷失了自我。
思动,一方面揭示了思想的巨大力量,它可以让人瞬间移动数万公里(主人公甚至具备了在太空思动的能力),书还描写了一种可怕的物质,以思想的力量引爆,具有改变地球环境,乃至摧毁整个世界的能力。另一方面思想又失去了束缚,让世界变得异常混乱。作者在文中设置了心灵感应者这样一类人,他们可以将自己的思想传递给别人,也可以看到别人的思想(亦有单向传心术士,只能传递出自己的思想,书中的一位重要女主角罗莉就是这样一位单身传心术士)。这些人才是宇宙中最具有力量的人,但可笑的是,火星上唯一的心灵感应者西格力德·马格斯曼居然是一个七十岁的老小孩,他具有超凡的心灵感应能力,但他的身体与情商、智商不超过10岁。这是一种可笑的混乱——可以听到别人思想的人恰恰没有一个成熟的思想。
整个世界的人似乎都迷失了自己的位置。弗雷首先到达的小行星,竟然是地球上一群科学家后裔所在的地方。他们在狭小的星球上,用破旧的飞船建起了一个小世界,并且继续着传统的科学实验。他们在自己的脸上用复杂的文身刻下自己的姓名及性别,以此来标明自己的身份。这一文身后来成为了弗雷的标志,即使他在获得了财富与地地位之后,已经被洗掉的文身还时时浮现出来。用最原始的方式来保持自身,恰恰反衬出了自我身份的丧失。而书中的那些富豪,普瑞斯特恩用家族的姓来标明自我的身份,在思动的时代用马车作为交通工具。妇女重新成为了他人的附属品,为了彰显自己的存在,必须违背社会的一切行为规范,文中的另一位重要的女主角,杰丝贝拉,她在黑暗监狱中打开弗雷心灵之门,也就是《基督山伯爵》中神甫的化身,她拥有极高的知识与能力,可只能通过做贼来显示自己的价值,以至被囚禁了五年。普瑞斯特恩的女儿、一位失明的白化病患者,一个看似柔弱的美人,用更加冷酷残暴的杀戮来显示自己的存在。在这个时代,人们丧失了独立的思想,成为了混乱时代的附属品,因而使自己的生命也陷入混乱之中。唯一的清醒者就是弗雷,复仇使他的生命格外清晰,可是最终他却发现原来自己的复仇也是这片混乱的一个部分,根本没有意义。他本人也具备了穿梭任意时空的能力,他的存在意义已经失去,群星之间就成为了他的归宿。
作者最后的描写是具有史诗般的力量,当佛雷思动到太空的深处,面对巨大的行星时,“他挂在宇宙中有那么一个令人盲目的片刻,无助,有趣,然后就像鳃类动物第一次跳出大海,在太古时代的海滩上喘不过气来。在地球上的生命的初晨历史”。或许,在思想所带来的混乱之后,回到生命的最初状态是人类唯一可以做的。作者此书写于1956年,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一次战争刚刚落下帷幕,东西方的冷战又拉开了序幕。而此时美国盛行麦卡锡主义,对于不同政见的迫害愈演愈烈。就在同一年,随着《秘密报告》的公开,曾经作为社会主义者希望的苏联的黑暗面被暴露了出来,无数人内心的圣殿崩溃了。在这样一个丧失了思想的时代,这部书可以说具有那个时代的特征。
作者在书的开端说:“一切进步正是起源于极端对立的双方相互碰撞,是登峰造极的不同怪杰结合诞下的产儿。”在这样激烈的碰撞与危机中,他看到了人类的未来的,而弗雷最终的归宿也是那些文面科学人所在废弃的星球。“深深的宇宙是我的居所,群星是我的归宿”,“准备好,等待觉醒的降临”,这部极端暴力的书籍就在这样温情脉脉的叙述中结束,留给我们的是一片广阔的未来。在《基督山伯爵》中,道德的力量让基督山伯爵放弃了复仇,并将宝藏留给恩人。这一道德,正是人类社会得以建立的基石。而在这本充斥着暴力的书籍中,人类也将回到自己最初的状态。正是在这一点上,两部作品实现了呼应,也让被文中那些充斥暴力与搏斗的情节折磨已久的读者看到了希望与未来。

  《群星,我的归宿》读后感(七):《群星,我的归宿》~仇恨与救赎

这是一个关于仇恨与救赎的故事,这也是一个关于责任与选择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格列·福伊尔,出身贫民窟,他的档案里有这么一段对他的评价“此人体格粗壮、无雄心,智力低下,精力充沛,是僵化型的普通人。有一定的潜在智能,但需特定的事件来激发,然而心理学家目前认为找不到激发他潜在智能的办法。此人无使用价值,不宜重用。”就是这样一个人,无奈卷入了一场关乎人类命运的争斗之中。
他本是一个普通宇航员,因一场阴谋而被抛弃在茫茫的宇宙中。一艘宇宙飞船“伏尔加”号经过他身边,却选择了见死不救,仇恨由此产生。
跟随着他的复仇之路,我们见识了作者所描绘的未来世界,一个被科技改变“面目全非”的世界。那个世界并没有变得更好,反而,因为科技的发展,对同类的残忍,对金钱的追逐,对欲望的放纵,更走向了一个极致。在那个世界,出现了把人当作机器人来管理的地下医院,出现了为追求更高的管理岗位而接受改造成为另一个人的职业经理人,出现了以将活人变成活死人为教义的宗教。跟着福伊尔,我们来到了这样一个世界。
为了复仇,福伊尔可谓无所不为。他知道,深陷仇恨中的人无异于在地狱中自焚,可是内心的仇恨之火让他无从摆脱。他宁愿在地狱中行走,也依然要复仇。站在旁边者的角度,为了复仇而伤害无辜的人是错的;站在旁边者的角度,那艘见死不救的飞船,罪不至死。可是这一切,如何去让一个已深陷仇恨中人明真正明白呢?一般的价值判断标准,在他看来已没有意义。
这还只是表面上的故事,复仇的过程,他慢慢知道了伏尔加号见死不救的原因:他爱上的那个女人以最残忍的方式在报复这个世界;他慢慢知道了为何他会被抛弃的宇宙中:是一个针对人类的阴谋中的诱饵。不救他,是一种对的选择,他的仇恨毫无理由。他明白了这一点,可是双手已染满鲜血,无法洗清。
救赎是可能的吗?
针对人类的阴谋,起源于发现了一种名为“普尔”的物质。野心家说,应该把那东西给他们,那样他会拥有统治世界的权力;现实主义者说,应该把那档西给他们,那样他会拥有救世主的称号,流芳百世;理想主义者说,应该把那东西给他们,那样能造福人类。可是他说,他无权甚至他们都无权为人类做出选择。他随机把“普尔”交给了不认识的人,让他们自己选择,无论是生存或是毁灭。他说,他无法为人类的未来负责,任何个人团体同样也不能。
这是关于责任与选择。
最后,他睡过去了。何时苏醒,不知,正像这个世界何时能够苏醒,同样未知。

  《群星,我的归宿》读后感(八):假如人人都会瞬移

rt,书里就是讲的这样一个故事。
很早之前在科幻世界上看到的,当时后面还一篇书评,讲情节的冲击和人性的回归balabala,时间过去这么久,这书的情节早已模糊,我只记得一个被瞬移改变的世界,和一只瞬移产生的自由灵魂(呃当时我想到这,又转念审视自己时,有点细思恐极)。
瞬移成为普遍技能之后,社会的流动性大大增加,流动性之大,摧毁了一切需要高度组织性的事物,然而思想反而并未如此解放,人们的思潮反而偏向保守,复古。然后主角出现,他的思想特质和瞬移一般,自由而富有侵略性,或许正因此,他才能实现跨越行星、跨越星系乃至跨越时间的瞬移(从物理的角度讲,当他以超过的光速的速度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这已经是时间穿越了)。
然后他屈服了。
不管是因为爱情的羁绊还是什么,他回到了主流的思想,或许主流思想里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而清新空气本身却被同化。
说点题外话:这本书和《被毁灭的人》有点相应成趣的意思,瞬移是物理的流动,透思是心灵的沟通。主角一个是扩大瞬移范围的开拓者,新思想之开端;一个是毫无异能,旧世界之代表。但结局是一致的,主角被改造了。嗯,我想作者一定是个共和党。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