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鲤·孤独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鲤·孤独的读后感10篇

2017-11-26 21:11: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鲤·孤独的读后感10篇

  《鲤·孤独》是一本由张悦然 主编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0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鲤·孤独》读后感(一):鲤.孤独:伤口盛放在密闭时空

拆掉牛皮纸包装袋的《鲤.孤独》如同前日快递送来的《大方》一样,书脊隆起,封面褶皱不平,让我疑心这又是一本二手书或者压在出版社仓库里最不起眼角落的剩余品。先是在淘宝里看到有一些店铺在零星售卖《鲤》书系,结果询问店主,答复是没有;然后在当当网上搜关键词,已经下单了,结果卖家发来短信说,这本书没货,让我退款;转而在中图网上拍到了《鲤》的第一本《孤独》。

读初中的时候,学校旁边租售书籍的小铺子里,除了男生爱看的武侠和女生爱看的言情等小开本的书籍之外,就是安妮宝贝韩寒郭敬明以及张悦然等人写的书。安妮宝贝疏离而遥远,韩寒又太过尖刻和犀利,于是,大家一窝蜂的都钻进郭敬明的青春迷宫,深陷其中找不到出口。我恍惚记得,初三时,我抱着《梦里花落知多少》,也曾留下许多哀戚的泪。而张悦然的书,自带一种诡异而妖娆的质地,《樱桃之远》《葵花走失.......》(我记不清题目了),阴郁沉重的封皮,心惊胆战的情节以及无时无刻不被深重的悲剧性包裹的人物,挤压在少女的心头,犹如一朵用尽全力挤出汁液的罂粟花,动荡剧烈而又猝不及防

也就是十四、五岁的年少时光,倏忽间,十多年疾驰而过。时间碾压了一切,也抚平了坎坷。那些夏日焦灼的午后,怀抱课本的少男少女不忘在层叠的课本间夹一本被翻阅传看了无数遍的青春小说;三三两两勾肩搭背女孩们或神采飞扬或迷离感伤的为自己心目中的“文学教主”打抱不平形单影只的“异类”分子,视他们为膜拜的神祗,于是也就拿起手中的笔,为自己单薄的青春身影画像。多愁善感的女孩终要长大,眼神空洞的男孩必将成熟,当“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愁绪逐渐被更远大的梦想填满、被更坚实的大地代替,恐怕曾经陪伴左右的“青春读物”也将被丢弃在时代与心灵的回收桶。

2008年,《鲤》书系的第一本《鲤.孤独》问世,其实这么多年来,就像我对安妮宝贝的书籍抱有一种潜在的期待一样,我希望张悦然的书也能在主题和文风上有一种质的飞跃。“主题书”在我的脑海中始终是个尚待定义的概念,不过对于《鲤》书系的一众编辑人员外,选择以“孤独”这个词语作为第一本的主题,本就是一件有些冒险的事情。“孤独”这个词本就暗含着一种对抗、一种疏离和一种淡漠的姿态,如果可以将这个词语再延伸的话,它也可以代表一种优雅的生活方式和一种不人云亦云的格调。这个词汇,很难说它是一个褒义词抑或一个贬义词,只能说,它是一个中性词,就像在这个时代生活的芸芸众生一样,几乎现在的很多年轻人,他们的状态,都可定义为“孤独”。

整本书的重头戏应该是张悦然和其他几位当红青年作家(青山七惠、黎紫书、周嘉宁、周洁茹等)的小说。因为从体量上看,全书的二分之一的骨架就是由她们的6部小说撑起来的。但我阅读后的感觉很不好,从年少时期断断续续看过张悦然的《樱桃之远》,中间隔了十几年的光阴,读她的小说总有种阴魂不散之感,仿佛她的身体里住着一个黑暗的恶魔。在这本《孤独》里,张悦然的《好事近》讲述了一个身份错位的少女和一个身份认同有问题的少男各自的禁忌之恋。在小资情调泛滥的故事背景的展开中,原本两个平行的青春生命带着深重的罪恶感和血腥味彼此靠近,在极为细腻和私密的语调中,我既惊叹于作者运用语言的得心应手和洞察心思的缜密,然而又对这样的作品抱持怀疑:这就是我们笔下的80、90后的青春么?为什么要带上如此灰暗如此肉欲的色彩?

张悦然的这篇小说并未出乎我的意料,出乎意料的倒是胡淑雯的作品《浮血猫》。我不太了解这个作者,但光看这个题目就让人有种呕吐之感。一只浮在血里的猫,那景象一定很凄惨。的确,故事的风格比张悦然的还要令人绝望。二十多页,分十多个章节结构的故事,隐藏着一段年幼少女的”创伤体验“(我在这里不便透露小说的内容)。这些青春作家们的路数大多一致:不停的纠结于两性之间的暧昧地带,他们写作的触角已经探索到了同性之间激烈而隐秘的焦灼拉锯战场,甚至,还写到了幼女与老人的”不伦之恋“,其中充满了萎顿的、惶惑的、腐朽的气息。

不可否认,张悦然等一众青年作家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已经定型的年龄。更为要紧的是,她们的写作已经被国内的媒体奉为青年作家中的翘楚,而这种文学明星的光环又势必影响到追随她们的少男少女。我佩服她们的胆略,能如此悉心和大胆的描写青春期的身体的密语、心灵的慰藉和情感的波澜,令我担忧的,也同样是这一点:如果一个三十多岁的成年女性总是躲藏在自我的密闭时空中,独自舔舐着青春期的伤口聊以自慰,而无视熙来攘往的生活和波诡云谲的时代,这对于我们时代的文学、对于国内口味挑剔的读者而言,究竟是幸还是不幸?

  《鲤·孤独》读后感(二):我在孤独深处温暖

    不怎么喜欢热闹的地方,在那样的地方总多多少少会感到寂寞。待意识到孤独,痛苦便开始毫不犹豫地袭来,自己惊慌失措。孤独的时候总是伴随着害怕、恐惧,这才是孤独可怖的根源。它让你感觉渺小,仿佛世界陷于毁灭时自己将会是最后一个被注意到的。
    这很可能只是错觉,完全是自己的臆想。在别人眼里自己的世界或许截然不同。只是因为自己娇气任性罢了。但那是一种不确定的揣测。谁知道自己到底处于怎样的状态,而又该以他人的还是自己的标准来评判现时自己的处境呢?通过臆想他人的想法来评价,到底只是一种自我安慰。总是不容控制地相信了自己。我就是这个世界最最孤独无助的人。
    这样子的无望感通常存在过去,而我们总有无数的过去。过去的绝望又每每能给现在的自己以意想不到的打击,毫不留情。好像自己的整个人生便只能这样在彼时的阴影下存在。愈加孤独绝望。
    可是,在感受孤独的时候也能体验到久违的温暖。只要适度,就像吸毒,不陷入危险境地,每每能给自己带来舒适的慰藉,面露笑容。空荡荡的屋子,窗外日光迷幻或淫雨霏霏,周围很安静,心里在想着那个很远的远方的谁。每每在绝望之处总能适时地获得希望的亮光。蜷缩在角落,感受大与小的对比,感到渺小但却异常满足
    有的人的孤独是恶毒的,我的是温暖的。我正在慢慢开始享受孤独,在这块人山人海的大地上。就像夜空的那颗星星,那就是我,众人像一缕缕的云朵浮华,飘过来飘过去,而我始终在那里静静地默然,不增不减、不燃不灭。时间在我面前似乎变成了永恒,或者我在时间面前变成了不朽。
  我一直渴望去那些无人的地方,那些就差一丁点便要被遗漏的去处。那个望也望不到边的大漠,讲述了太多再无人知晓的故事,只能侧耳聆听,让风来告诉你。那个伸手就能碰到星星的高原,白天的歌或许还在耳畔萦绕,启迪远方旅人的心,通向无垠的浩瀚飘渺。
    我或许会在大漠高原里怯懦、哭泣、绝望,但我也会因此变得更加坚强

  《鲤·孤独》读后感(三):无所事事里的时光里,我仍感孤独

拿到《鲤》的时候,是太阳很磅礴也很轰隆隆卸下来的中午吧。我拿了它就跳上了迎面驶来的公交车了。
  
 哦,封面是绿油油的。有些很东瀛的樱花瓣儿。布娃娃坐在穿着蕾丝连身裙的姑娘身上。这样单调的景色就是美好啊。我把《鲤》翻躺在腿上。然后大肆的看了起来。这时,窗户外那些明媚的阳光就这么耀眼的洒到了书上了,明晃晃的。
  
星期二的下午空茫茫。那些短小的篇章仿佛轻而易举的又把我的童年好好的走了一遭。我们就是这么孤独的长大吧。我们胸前都该有一把被我在手里使劲甩起来的钥匙,和红领巾似的永垂不朽的挂在脖子上。哦,童年时候的暑假的星期二就是这么的单调。没有很好看的电视剧,每个频道都是彩条挂在屏幕上。
  
小时候的我们都该有这样的小伙伴。在放学之后,聚集到了一起,那时候的生活都是很拥挤的。我们拍洋片,掌握了很多拍重拍轻的技巧,会耍一些无聊的小心机。稍大一些,就该去游戏机厅了吧。那时候最流行的就是“街头霸王”,我总是偏执的一如既往的选“长手长脚”的非洲人,能如火纯青的发特技。恩,那时候一块钱4个铜板也可以消磨一个磅礴的下午吧。
  
很多童年的记忆就该被我们无数次的提起。星期二的空茫茫也该是我们生活里微小到不能在微小的小烙印。可很多童年的事,只是单纯被我们惦记吧,我们只是单纯的想回忆罢了,并非想再来一遍,仿佛有过一次就足够了。恩,足够我们消磨很长一段光景了吧。
  
马良的镜子—MIRRO。五彩斑斓的诡异啊。哦,那会儿正被公交车里的冷气吹得冷飕飕的。可那些冷是无法抵挡镜子里澎湃出来的孤独吧。恩,我们就该把那些很美好的画当成一面面的镜子。好象我们都看到了那些曾经飘泊在我们脑海上空的很初始化的梦想,不是么?
  
美女与野兽。穿公主套装的姑娘脸上妆容也挺单调的。身边的小猪娇嗔的依偎着。哦,我想公主是瞎子姑娘吧。闭上眼,世界就变的孤独的黑起来了。再也不能与色彩接壤了。班驳的气泡就该让吹的更气派一些。哦,这才是梦境呢,我们就该透过朦胧的小小的窗户纸看这些。真美好。
  
我们渴望飞。我们插上羽翼,就可以飞起来了。那些翅膀的羽毛就该很丰满很丰满。满天都悬挂起我们的羽毛。然后凝望高高在上的天空,我们脚就会很离奇的轻起来。失去了重力,让心也跟着飘起来咯。有时候,我们眼才是我们的主宰。它看到的,即使是片面的也该是真相吧。
  
浴缸才是海啸。浴缸是童年里最容易产生幻想的空间吧。满满的水里,整个身体漾进去。会微微的浮起来。心不再空落落,变的满当当了。那么,我们在浴缸里萌生出了多少只充满孤独感的性幻想呢,潜水先生并没有失落吧,就把卫生间当成是自己的潜水艇吧。我想没有谁会忍心戳穿你的。
  
换乘公交车的行径,真象鲤鱼呢,我们鱼贯而出,我们鱼贯而入。没有空调的公交车,整天人都变得暖烘烘啊。窗户开得很大,风大把大把的涌进来。书被翻来翻去,好象是小时候的看的那种很原始的手动小影片。
  
 每个人其实都该有一本词典。就好象河川敷的。
  
 “定义:因为不爱于是所有的可能都不成立,有些人其实早早就定义了自己。”
  
诸如此类的词汇释义,我都会反问自己。可我总是定义不了自己,脑海里都会出现很多小精灵在博奕着。它们无时无刻都在搏斗着。哦,它们就该是开阳星与它的那颗辅星吧,总会忽明忽暗,让人真当分不清到底谁才是正统的北斗七星吧。可有时候正因为这样的道不明,分不清,才迫使人有更多勇气去开阔眼线,让自己活起来吧。
  
那么说来,我并不懂得这部读了很多遍仍不懂其中意味,并且之后就将被我拒绝再看的字典。可很多人生的常识,不就是在一步一步的脚印里寻找的么?可我们都没有撒面包屑的习惯吧。哦,那么河川敷的生死词就是他的那些脚印,只是我和他的不合码罢了。
  
我把书合上了。那些短小的篇章就在一站一站的路途里被我看尽了。很多文字就该适合在运动里阅读。就和身上流入的风一样,文字也该被流动起来。很多美好的字正因为能流动,才能拥挤在一本书里。他们互相串联,就因为他们有共同的tap—孤独。
  
可很多时候,孤独就该是零散的,就好象我就喜欢在车上每一站都阅读一点似的。那么那些小说我想理应是在长途旅行看吧。或者是成为枕边的书,在昏暗的小台灯下看。哦,颜禾的字体设置的挺不错。不会让眼睛太疲累的。
  
好吧,我还是很喜欢周嘉宁的,就好象我还是喜欢范晓萱一样。哦,真开心鲤里面会有范晓萱的《消失》,虽然我觉得她最孤独的唱片应当是《还有别的办法吗》,因为抑郁症才最孤独的病吧。
  
其实我根本不懂什么叫书评。我不是一个能将文字严肃堆积起来的人。呵呵,那么就以那天去看范晓萱演唱会,她说的话做结吧。
  
 “我要告诉你,其实人就是孤单的,独特的,所以其实你不孤单,因为不同角落,都有像你这样的人,陪你一起孤单着。”

  《鲤·孤独》读后感(四):孤独,一生相随

曾经翻看过张悦然、周嘉宁的文字,可惜都非我所喜欢的,我其实对那些大段大段关于疼痛的描述并不热爱,可我喜欢这个标题&封面,所以当初在当当上看到就买下了。
我在系列中最喜欢的一本书居然在整个系列中的评分是最低的,好吧,我承认其他几本的题目、内容都不怎么吸引我。
据说张悦然是个擅长把事物描写到极致的作者,所以我想书里选的故事、人物同性恋或者恋童癖都是人性的一种极端,要表达的是主编的思想意图,只是华了众取了宠猎了奇,到底勾不起人想一读再读的兴致。如果还有人说这代表了80后的生活状态,我一定一定要纠正这个错误,提醒误解的人们注意,书里的那些人都是一些极端,不是80后,不是90后,也同样不代表70、甚至60后,我想那些人一直存在于各阶层各时期各年龄段,他们的极致要代表也仅代表他们的存在罢了,而不代表年龄层。
而大多的80后,与70后也没多大差别,长大后一样平平淡淡,做着一份工作,养着一个家,生儿育女,只是,也许,更自我些,也更,孤独些罢了。
当初在当当写的书评:感觉孤独是人的一种生存状态, 感觉孤独这东西会相伴人的一辈子; 最开心的人也会有孤独的时候; 在狂欢的人群里也会在不经意间被孤独侵袭而感觉落寞; 在最繁华时却最寂寞,在最热闹时却最孤独。 原来,瓶子是如此孤独的星座,因为每每异于他人的敏锐直觉与想象,却不知如何与他人分享内心的孤单; 很喜欢《星期二的下午空茫茫》这篇文章,孤独时最容易被回忆击中。。。
在《星期二的下午空茫茫》里印象最深的感同身受是作者说星期二的下午没电视可看,转到各个台都是空白,其实平淡家常更易击中人心,为此,思考了很久,仅为这篇,还是给了五星。

  《鲤·孤独》读后感(五):一场孤独,半生时光

那个终生寻找一片盛装泪水的叶子、一朵记录欢笑的花朵的身影、一场生命盛大绽放的热烈形式的人,所有的孤独都与生俱来,并不止是你,或者我,而是人类,全部。
早些年的时候,确实是读过那么一两本日本文学著作。彼时作为一个拥有避世心理,沾着人就觉得沾着脏,过度洁癖并且讨厌与世间一切人或事打交道觉得俗气的不谙世事的小姑娘来说,还是很喜欢日本这种清幽淡然,颇有隐逸风骨的文学表现形式的。后来因着跟随爸爸看过多的红色革命片子,其中不乏对日本鬼子残暴、变态和侵略的批判和狂烈轰击,便也由衷的对日本鬼子心生几分厌恶,又在那个年纪上羞涩的看到日本文学中大篇幅的描写他们引以为傲的性文化,觉得可耻、无可理喻,越发的不喜欢了日本文学,甚至有段时间看到日本电影中清逸安和的画面就觉得恶心。于是就此丢弃了“凌晨四点起,看海棠花未眠”,将其束之高阁,不再碰触。
而今又重新拾起日本文学,是透过张悦然的《鲤》,这本孤独的容器。已然过了青涩的岁月,所以对各种凡尘中的人、事、意识形态、文化风俗各种物质或精神结构都有了更高度更深刻的看法,摒弃了以前的小家子气,矫情、狭隘、虚柔以及束缚。就像行走在只有一条道的黑洞内,沿路而走,瞬有丝光清漏,于是顺光直行,忽而浑然开朗。我不想说什么日本鬼子南京大屠杀对中国人民造成了多少伤害,虽然这是世事,是中华民族近百年来难以磨灭的印在脸上的耻辱烙印,但就艺术的角度来讲,文学无国界,也不该因为历史纠葛中的仇恨蔓延至艺术领域,也许可以不接受不喜欢看见就觉得恶心觉得赤裸裸的怒火燃烧,但给个尊重至少是需要的。
我不喜欢日本人,不,确切的说,我不喜欢日本那些激进的主战派左翼分子,残暴,血腥,野心强大,不惜牺牲任何代价。但之所以这样,也是跟他们民族的精神根源有一定关系的。日本人一向是表情节制的,用词客套,礼数周全,惟恐和别人建立很严重的关系,注意力节省下来的后果是对季节天候,还有细节,都非常敏感,如果说要用一个词去形容日本人的爱情或者人际方式,就是“淡爱”。因为平时的压抑性,所以一旦爆发起来就是变态和血腥,到极致。大概就像日本鬼子在上世纪的中国,当然不止这么简单地原因,这是个系统性的复杂难题,我所感悟的,仅仅是其中一个小小部分而已。
近些年来互联网逐渐在青年人中流行起来,随着网络的发展,各种随之而来的文化也迎面铺盖。有些词例如“腐女”、“干物女”、“宅女”这些出镜率很高的词被年青一代们口口相传,成了某类新意群体的时尚代名词。但我想说的是,这些词流传到中国境内事实上已经超出了最初赋予这些词的本意。那这些词原来的最本意的意思是什么的,代表着怎样的思潮、意识形态甚至生活方式?
干物女:形容二十几岁对恋爱呈半放弃状态,每天散漫过活的女人们。因为给人生活枯燥的印象而得名。
“干物”是指晒干的鱼类、贝类等。
词汇源出于2004年日本女性漫画杂志《kiss》里的连载漫画《萤之光》中。2006年被日本富士电视台翻拍成真人版电视剧,绫濑遥主演。句中对恋爱半放弃、在家只穿睡衣、疏着冲天噘、看着电视里的棒球喝啤酒,这种“20-30岁之间,放弃恋爱的”未婚女性”的生活方式唤起来很多女性的共鸣。时下越来越多的女人选择舒适和独特的着衣风格,与“把能让男性侧目的流行衣着穿上身”的行为背道而驰,由此很多新的名词也应运而生。除了“干物女”还有“男人婆”等名词开始广泛使用。
宅女:
喜欢漫画、动画片,对现实中的男性恋爱持回避态度的女人,并不是指足不出户的女人。大众对于“宅”这个词的认识开始于泡沫经济的80年代末,当时迪斯科文化流行,而对这些完全不感兴趣,只沉浸于漫画、动画片的二维空间的男性群体变的非常醒目,“宅”的意思为形容他们而登场的。这个作为年轻人的第二称谓所使用的“宅”的源于,原来并没有足不出户的意思。虽然足不出户的人多属于宅,但宅不等于稳居。渐渐的有着嗜好的人不再局限于男性之后,便出现了“宅女”这一称呼,开始确实有强烈的调侃意味,进入21世纪“maidcafe”等cosplay得到市民权,这样的文化时尚具有极大的影响力之后,“秋叶原系”等具有肯定意思的称呼也开始登场。这是与有潮人之称“涩谷系”年轻人(秋叶原和涩谷位于东京都运营电车山手线的东西两端)相对立的称呼。
腐女:
从幻想漫画的男同性恋中寻求乐趣,被叫做“yaoi”、“boysolve”等女性漫画迷的统称呼,“妇女子”的谐音。因为什么都能跟性爱联想到一起,自嘲的把这种行为解释为“因为脑子腐掉了”而得来。久而久之的开始逛一地泛指全体宅女,与干物女一样,留着中年妇女头(一根鞭子),基本上不化妆,对自己的恋爱一点也不积极。关于这一点有专家分析,以为她们不敢涉足真正的恋爱,用过激的空想来弥补、满足自己。
是无论这这些群体里的每一个人,川端康城,村上春树,知寿,度边,直子,绿子,贵理慧,都曾在没心没肺的耀眼青春里,住着一颗老灵魂。而这颗老灵魂里,有一粒从生命初始就翻滚激荡驱使贯穿纵横生命去往终点的硕大果子,叫做孤独。
略写下些文字来记录读《鲤》时的心得,不成什么篇法结构,要表达什么自己都模糊不清。仅纪念心情。

  《鲤·孤独》读后感(六):孤独

    高中的时候老师出了一篇以“孤独”为题的文章。惊讶应试教育能出这种边缘题材的同时,我写了一个倒立行走的人,只有倒立才能让他越过逼仄的悬崖的小道,也正是倒立行走,让他找不到同类,无人理解,让他饱尝孤独的酸苦。在一个高中生的笔下,只身一人是孤独。
   
    现在,一个人进食的时候,咀嚼着任何食物,都能明显感觉到自己分明坚硬、生机勃勃的咬肌,嚼得频率匀速,嚼得掷地有声,也只有这时,我才发觉自己是个硬朗的男人,靠的是与自己的对视,不是朦胧的荷尔蒙。不管这顿饭是否是自欺欺人的为满足生活规律而潦草的进食,我都记得那个时候的自己。
    
    生活积攒的苦乐,找不到出口,无处倾泻、溢出,只能为求生路地往里。更孤独的地方游走、掘凿,投身文字也是唯一合适而又不尴尬的通途。也正是如此,所有百转千回的故事、呼之欲出的情愫都只有自己看得清,外界好心、轻微的进入,由原先提供出口的迎也无疾而终,成了拒。所有的宽厚、无畏、坚硬都在这个过程中绝迹。
    写作时的心境,像一群老鼠。世界于它们来说是连通的圆,可以从任何缝隙中穿梭行动自如,这些缝隙对它们来说不是束缚、绝非困囿,更像一种表彰,给无处避风雨的老鼠们一种鼓励。“你瞧,你们的家有多大,有那么多扇门,颠沛流离的公主和遗憾败北的王子们,这是给你们的补偿。”这鼓励像是给嗜性成瘾的男人一群面容姣好、性情放浪的女人,还有一间不被搅扰的、漾涌着暧昧的房间。于是,王子和公主开始造次、企图平反,用嘶叫着的狂欢,忘了历史的屈辱和生活的凶顽。它们搞错了一点,一粥一饭是施舍,一间大房和顿顿饱食也不过是恩惠。喧宾夺主的代价就是被没收一切,顷刻之间。我被现实没收了一切气力。那时太过痴迷与升学无关的写作,可以夜半仍伏案未眠,不是用天道酬勤来诠释应试做题少是荒谬的,把涂写修改的精力留给了文字。酷吏般的非要给自己一个交代才算了结这段不依不饶的纠缠。太过猛烈、太过尖锐、太过倾注感情,以至所有的功课都处在极度危险的边缘。生命就这样被损耗、被拉扯。
    我常试想有另一个人总是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出去走走,佯装出祖父辈年龄散发的经岁月和时光洗礼的气质,这是孩童想要尝试却屡试屡败的禁忌游戏。孩童们被告知,见到熟人不热情招呼、轻露微笑是不礼貌的。孩子们会因为一颗包装精美、看起来就能想象美味、令人垂涎的糖果或一场激烈的球类运动的邀请而露了馅。不可能的就是禁忌。以前他学不来、办不到、是妄想、乃禁忌,现在他却学得几分轻车熟路。他一直面容拘谨,不主动言谈,碰到熟人也只是微微一笑、不露齿的优雅。若遇到是在让人贪婪的空气时,他会用力呼吸,双唇微张,企图掩藏他对这阳光、空气的占有欲,但是一张一缩的胸腔出卖了他。胸腔活动幅度过大,似乎连外衣都随着里面的皮肉出现褶皱。这样的贪图是比饱食或者近水楼台的获取更正面、更能被自己接受并且不会被劝告中止的。只有在阳光、众目睽睽下他才是安静的,他只能将阴郁拿出来晾晒,不是晒干,而是换得温暖。这样,他才会好过些。
     
     尽管这样直面这种情感,除却了酝酿、忸怩、吞吐,直接地不带铺垫,尽管我也在问一对渴望拥有子嗣、晚年天伦共享的无法生育的夫妇、一个在寡淡的风景中独居等待走上世人必一颗走的路的老人、一对相爱的同性恋、独生子女一场无人游戏的童年和一颗过早习得世故礼教的心,到底哪个才代表了孤独的内核?无果,当然是无果。
     我却发现,一直在造一座鹊桥,却连自己都还没打通。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