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岛屿独白》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岛屿独白》经典读后感10篇

2017-11-26 21:5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岛屿独白》经典读后感10篇

  《岛屿独白》是一本由蒋勋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6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岛屿独白》读后感(一):我们都在自我放逐的路上,寻找自己

文/失踪的弹珠球
每个人的心都是一座孤岛,周围是浩瀚汪洋,偶遇的船舶不属于你,停靠的海鸥总会飞走,漂泊沉浮,终有一天,你内心的孤岛就是你活着的模样。
蒋勋,一个美学大师,从读蒋勋讲解的《红楼梦》开始,我对这个世界生活开始有了新的认识。“美”真是个神奇的字,几乎贯穿我们生命长河中的每一个波浪。
花草树木是美的,一食一汤是美的,一颦一笑是美的,行走的步伐、举杯的动作是美的,甚至包括孤独的姿态,也是美的。
《岛屿独白》这是一本写给孤独者的书,从一九九五年的五月到一九九六年的五月,蒋勋在一座岛屿上生活了十二个月,这十二个月他与山丘为伴,与四季交友,与自己独白。
这不是禅修,不是神隐,而是他在自我孤独的放逐逃亡中,和自己相遇了。
在蒋勋的独白中,有一个叫伊卡的男子,他说:“一个城市是非常健忘的”,城市早就忘记了旧日里的“早安”、“谢谢”,忘记了一直叫、一直叫到声嘶力竭的蝉鸣。
伊卡是谁,这是一个在时代飞速进步过程中,被遗忘的普通人。他会怨天尤人,他会指责官僚,但他无能为力。于是,游荡街头的伊卡,只能从逐渐看不见原貌的城市角落,寻找过去的影子;坐在城市花落如血迹的地上痛声哭泣。
他是个孤独的怀旧者,是被时代抛弃的流浪人,也是你,是我。
岛屿中另一个主人公,是一条时而出现、时而消失的黑狗。伊卡是狗的主人,但黑狗或许并不这么认为。
和伊卡在一起太久,黑狗逐渐忘记了自己的族群习性。“我怎么忘了自己是狗——”黑狗十分懊恼自己。一条忘记自己是狗的黑狗,一条不愿再去闻同类生殖器的狗,它很想悲情地叫几声“我是狗”,来表示某种说不出的辛酸。但它发现,它并没办法发声。巨大的困惑和矛盾让它哽咽。
看到蒋勋笔下的这个黑狗,竟让我感同身受离开襁褓,进入学院,再踏入社会,我们逐渐从外界从他人身上获得认知。或许一开始还能自我消化,拥有独立的思想和意识。但当我们面对的社会愈加复杂时,脑袋开始麻木,被同化、被诱惑、逐渐丢失了自己的意识主张。
在丢失过程中痛苦挣扎,想要摆脱却无力摆脱,只能愈陷愈深。
伊卡面对不断改变的城市,他是孤独的。
黑狗面对内心的彷徨,他是孤独的。
无论是如伊卡一般因为外在世界的变化,让灵魂遗落在了过去;还是像黑狗一样因为内心世界的变化,而感到惶恐害怕。
孤独,总是和我们形影不离
但孤独却并不可怕,伊卡有背叛整个时代的勇气,黑狗有正视自我的勇气。我们都是在放逐自己,伊卡有他该流浪的路,黑狗有它该寻找的路。
蒋勋以及我们,也有自我放逐的途径。
希望,在这条孤独的路上,我们能够相遇。

  《岛屿独白》读后感(二):灵魂中的浅吟低唱

更多地时候,蒋勋老师是以画家身份享誉台湾的,他是知名的画家,他又是美术艺术的传播者,但是翻翻蒋勋老师的著作出版年表,才发现原来他还是著作颇丰的学者,在研究美学、研究红学方面都有诸多建树。同时他又是不折不扣的诗人和作家,写出了许多风格独特的文学作品。
陆陆续续看过蒋勋老师的《因为孤独的缘故》《孤独六讲》,听朋友说这本《岛屿独白》即将再版的消息时,我的内心充满了期待,当拿到这本书时,更是有小小的激动

  《岛屿独白》读后感(三):蹲下来陪他做一颗蘑菇

最近工作很忙,只有到了凌晨才能挤出一丁点时间来翻书。这段睡前的阅读时光,我都能听到楼宇间传来周杰伦《告白气球》的单曲循环。音乐声非常小,以至于我在窗前找了好几个晚上,都没找到是哪户人家在播放。

坐享其成的听着自己最爱的歌,手里捧着的是蒋勋老师的《岛屿独白》。独白,是一种自己对自己的告白吧。“岛屿”最开始是1996年发布在报纸副刊上的专栏,“独白”是2015年蒋老重新对过去文字的审视和整理。

1996年的台湾经历着什么?李登辉再任总统,大陆差点就收复台湾......这是我头一回为了阅读一本书查看历史。当时的岛屿言论还没有今日这么自由,民众生活在政治家的游戏局里,像蒋老师这样有文学底蕴的人急迫地想要用文字表达态度。但又不能做得很自白,于是就有了这似小说又似诗歌的专栏文字。我想,当时的读者中应该会有读懂他的人吧。他们之间通过文字心照不宣的拥抱着,鼓舞彼此。

而此刻才看到书的我,只能从独白中去还原当时社会上发生了什么,想象在我6岁那年。海峡的对岸,有一个孤独的笔者。他用文字做一颗蘑菇,寻找能够蹲下来陪他的读者,他们不相信任何的对话。《芒草花》的独白:“二十年后,有一天重读自己写下的荒谬的字句,庆幸自己没有被逻辑拘束,没有被理性蒙骗......”人最怕走了很远的路才发现自己错了,也怕在中途被别人左右改了方向,能够一直坚定走自己的路乃人生之大幸呀。就像发生在今天的萨德事件,我是百度后方知那是什么。而韩方的普通百姓,对于我们突如其来的抵制也是错愕的。看到网络上关于“限韩令”的骂战,有人一腔热血立马转发,连一秒的思考都没有。有人选择沉默,不知道是中立还是有话而不敢言......我看到了一只蚂蚁的彷徨无奈。不管是哪一方,都不是我们想要的选择,一切都起于被动的开始。

电影《一念无明》里,躁郁症的阿东遭到邻居排斥,隔壁的小男孩也被母亲呵责不准靠近“危险的人”。阿东躲在床上哭了几天,不吃不睡,小男孩趴在床头隔着墙给阿东读《小王子》。再冷漠的周遭,还是会有温暖的人靠近,我们要等,也要用心去发现。

大到一座岛屿,小的一座城市,我们爱它却无力彼此亲近。唯有找到一定的媒介,来帮助我们寻觅相同的人,然后跟这个环境发生关系产生链接。每当夜深人静时,在我住的城中村里,寻找周杰伦的歌声,遥远又逼仄。

  《岛屿独白》读后感(四):诗意的自言自语——评《岛屿独白》

《岛屿独白》是蒋勋先生二十多年前为报纸副刊撰写的专栏,语言清丽优美,内容大体以对岛屿生活的方方面的观察为主——与其说观察,不如说是触景生情,生出林林总总思绪万千。每篇文章之后还有如今再版蒋蒋勋先生的再一次的独白,比照前后心境,也是别有一番滋味。

《岛屿独白》这本蒋先生的散文集,从装帧到内容,给人的感觉表里如一的。装帧是冷静的、空白的。文字是孤独的、寂静的,和有距离感的,是诗意的自言自语。

在这些散文里,蒋先生把他对这个岛屿社会的观察娓娓道来——是的,更像是观察,而不是体验。文字与现实像隔着一层纱,有一种疏离感。从这个社会里抽离开,没有参与感地文字,置身事外地讲述着光陆怪离的众生相。一篇篇文章,没有和读者的交流感,没有对话,是自己说给自己听的——所以叫“独白”。

这样的书读起来是孤独的,因为写作的人是孤独的。在岛屿四处的旅程中,作者更多的是与自己内心进行交流。或者我们可以说他并没有打算与谁交谈,他只是想抒发心中的情愫,只是想把内心的感受流落在文字中。每一篇文章都是有一个引子的,或者是一个歌者的死,或者是流浪狗,或者是岛屿青年的成人礼。像是观察者看到了一些事情,然后任由思绪飘散开来。这些飘荡的着的思绪又轻柔地降落在纸面上,落成了这一段段诗意的文字。这些一个个细微末节的事情,诉诸笔段,像一块块拼图,拼成了那个时代的映象。包括人们对普通市民的态度、对政客的态度、对社会舆论的态度,和社会里的贫富差异、在社会动荡里普通民众对未来迷茫和怅惘。

蒋先生的文字美丽地像是艺术品,充满了象征和比喻,你要时时刻刻紧随着作者的思绪去游荡,去疏离但不冷漠地看着这个世界。现实和思绪的边界模糊不清,一段段文字时而像是在讲述一件小事,时而像是只是内心思绪的漫无边际的游走。有一种微妙的高冷的艺术感,像是一个珍贵的瓷器,纹路美丽,触手冰凉。

年轻的时候都难免会有孤寂之感,蒋勋先生的《岛屿独白》是一个孤独的旅者,在观察了周遭的世界之后,充满诗意的自言自语。读来颇有美感,也能感到被疏离的孤独——或者说可以营造的疏离感。在这样浮躁的一个世界里,读这样一本书,不得不说是一种让心灵宁静沉稳享受

  《岛屿独白》读后感(五):别忘了自己还有权力站在高处撒野

蒋勋《岛屿独白》-宠物
为什么读完会有难忍的焦躁情绪
如果要问人类的进步体现在哪里?科技的进步,生活的优质,管理者所营造的城市文明。在大多数人眼中,物质条件的优越意味着人类的进步。城市人一直在求变中生存,于是人与人之间形成了微妙的距离感。文明人带着一种矫情的幽雅,经营着自己的浅社交圈。
蒋勋将视角从深陷其中的人类中抽离出来,用狗的视角来看待城市文明和城市人,孤独成为一座城市的通病。
这是个悲剧么?
城市人沦为城市发展的宠物,为了顺应人类的进步,我们学会了隐藏、谄媚、温顺,这般宠物的技能。城市的宠物伦理代替了很多岛屿旧有的人性价值,这是无疑是一个悲剧。
然而生活必须继续,作为局外人看不懂,作为当事人分不清,只是别忘记我们还有权力站在高处撒野,看到与众不同的日出日落……

  《岛屿独白》读后感(六):越过山丘,才发现有自己在等候

夏日炎炎的北京,7月中上旬都热到了纪录之高,到下旬才因日日有雨,凉爽了,而到了8月初几天,那种熟悉的闷热又重来,却骇然发现,快立秋了,2017年的夏季就要过去了?

在炎热与凉爽、又回到闷热的循环里,惊觉立秋到了眼前,这样的节奏中,我每天睡前读一段蒋勋先生所著的《岛屿独白》,每天清晨或夜晚在操场快走五公里,听一段蒋勋先生说《孤独六讲》的音频。

夏季的大汗淋漓,有一种独特的快感,运动之后更加的通透,神清气爽,感觉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很享受自己身体外在的健康,那么精神世界呢?是不是可以安然地面对自己,合情合理地面对他人?

  《岛屿独白》读后感(七):留些时间给独白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忽如远行客(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review/8471338/ 一直以来,对蒋勋老师的印象都在画作方面,一直记得他对画作的欣赏和研究颇有微词。关于蒋勋老师的文学方面的功力,也是看过《孤独六讲》之后,才发现原来蒋勋老师在文学上的积蓄早已颇丰,已经出版过很多反响不错的书籍。关于蒋勋老师的身份,一直觉得他有台湾的柔情和温,原来老师的祖籍是福建,但早年间生活在台湾,所以声名两岸。 这本《岛屿独白》也是再版书,其实早已和大家见过面了,它是一本写给孤独者的书。也是作者在岛屿上的四处游走而获得的“探索窥伺命运本身”的形式,是以日记、信件等似小说似散文的方式发出的心底的“独白”。这本曾获1997年吴鲁芹散文奖的书是蒋勋老师的文学生涯的一个标志。 书中的岛屿不只是立足之地,更是文学的岛屿、内心的岛屿。聆听一整座岛屿的梦想,感受在孤独中 生发的土地、城市与人的力量。其实反观我们每个人,心中其实都有一个岛屿,这里面或许居住着另一个自己,也可能是向往的生活方式,可能藏着对未来的期待等等。独白,自己对自己说的话,或许这所谓人生背景,即陈述自己的过去,反思自己的过错,讲述那些印象深刻的故事,不断规划未来,期待未来自己的成就,但其实我们都再普通不过了。 本书的每个章句晕糊不清的边缘,仿佛诉说着对一个凋零世代末路的怅惘,对各起峥嵘的新兴城市的悒愤,对棋布在生活中忘却角落的怜视,对煎熬者疲惫的肢体与灵魂的慰藉……文章中的句子精致,有些许像诗句,精炼又准确的道出了生活的常态。作者的描述又大多像一幅幅图画,将深藏在事件表面底层的欲言又止,逐渐成形,逐渐酝酿出下一个世代的徬徨,使读者从文学甚至文化中去发掘孤独的内涵。思考更多的意思。 这50篇飞阅岛屿的记忆,50段心房萦回的温度。解读在孤独中生发的土地、城市与人的力量。让这些记忆中的温度,随着他的文字,逐渐释放开来。 我一直觉得看书是和自己的内心在对话,你不知道作者下一秒写出来什么,亦不知道作者的思绪如何翻动,看到作者描述的岛上生活,忽然间想起自己的生活也是常有的事情。有时还需要我们跳出自己的圈子去到另一种维度体验作者的感受,我们在作者的笔下领略着事物,我们交换着感受,成就着彼此。 通过文字聆听蒋勋老师和一整座岛屿的梦想,与作者通过文字对话。我们在那些充斥着肤浅的八卦和对话的生活中,是否保留那么一点儿间隙,回到最初的心性,留给独白。

  《岛屿独白》读后感(八):聆听蒋勋与岛屿的交流

《岛屿独白》是写给孤独者的书,是蒋勋在岛屿上的四处游走而获得的“探索窥伺命运本身”的形式,是以日记、信件等似小说似散文的方式发出的心底的“独白”。曾获1997年吴鲁芹散文奖。书中的岛屿不只是立足之地,更是文学的岛屿、内心的岛屿。

喜欢蒋勋是从听他的声音开始的,听过他讲《孤独六讲》,听过他的《蒋勋说宋词》、《蒋勋讲唐诗》,还有他的《细说红楼》,这些美学讲座将我带入了另一种天地,学会从唐诗宋词等文学作品中欣赏、感悟美的存在,在尘世繁华中感受文字作者内心的坚强、失意、彷徨、欣慰……他的声音浑厚却有种温暖的力量。

捧起这本《岛屿独白),不知不觉就随着蒋勋的文字仿佛置身于孤独的岛屿,聆听蒋勋与一整座岛屿的梦想,感受在孤独中生发的土地、城市与人的力量。每个章句晕糊不清的边缘,仿佛刊载着对一个凋零世代末路的怅惘,对各起峥嵘的新兴城市的悒愤,对棋布在生活中忘却角落的怜视,对煎熬者疲惫的肢体与灵魂的慰藉……

这本书的格式比较新奇,都是一篇文章加一篇独白的方式存在。每一篇独白似乎是对自己前一篇文章的剖析、注解,又像是附文说明,成了不可缺少的此书的一部分。看过文章再看独白似乎更能理解蒋勋心底的声音,他的信仰,他的感动,他的主张。二者相辅相成,连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蒋勋说,若干年后,有一天重读自己写下的荒谬的字句,庆幸自己没有被逻辑约束,没有被理性蒙骗。想到漫山遍野的芒草花,在秋后的岛屿四处蔓延,不禁热泪盈眶。可是,我们又给自己留下多少青春感动的文字,年少轻狂时的印迹呢?一朵花、一片落叶、一个人、一句话,都会让蒋勋感触出一篇文章,我们在生活中不是缺少美,是缺少一双慧眼,缺少感悟的心灵吧。

蒋勋的描述大多像一幅幅图画,将深藏在事件表面底层的欲言又止,逐渐成形,逐渐酝酿出下一个世代的徬徨,使读者从文学甚至文化中去发掘孤独的内涵。

喜欢蒋勋的文字,喜欢这本书,喜欢偶尔的孤独,喜欢孤独中的独白。如果你也曾孤独过,不妨读读蒋勋的文字。

  《岛屿独白》读后感(九):读懂岛屿的美

岛屿既是一个历史地理的指称—台湾岛,也才自句一方文学天地,这天地是一群在这3.6万平方公土地上生活写作,各自独立、漂浮、游移又从属于一个时代的文学家,这群写作的人与记录他们的人,身处岛屿,孤独中散发出勇气与坚持的意味,努力维持着不灭的微光。以文学想象台湾、书写台湾乃至有意经营种种关于岛屿的寓言,是台湾文学中的一个重要书写传统。
因为读蒋勋先生的书,从而产生对他的关注。他是专攻艺术史的学者,台湾东海
大学教授,去年曾经登上北京大学讲坛,一席介绍宋代的山水画的讲座轰动北大校园,深得学生欢迎。读他的书,就可想见他的讲学有多么精彩。他似乎在把艺术美作为一种宗教宣示,他就像一个布道的阿旬,引起无数艺术爱好者的朝拜。
  
阅读蒋勋的这本《岛屿独白》,能在一种深人浅出的叙述中留下清晰的印象,在娓娓道来中感到一种美的节奏,使你在感受这些古老的美术作品时,体验到一种生命的脉动。他的句子一般不长,一段就说一个意思,有时甚至一句话就是一段。但是,这些跳跃而简练的文句段落,让你在阅读时留下深刻的记忆。
乡愁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基本情感。从古到今,乡愁一直是文学主题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大陆自新诗产生以来,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乡愁诗歌。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一系列复杂的原因,大陆乡愁诗几近沉寂。但台湾乡愁诗却以其特殊的精神寄托方式,继承并发扬了这一类型的诗歌。由于台湾特殊的地理位置、复杂的历史背景与现实语境以及台湾诗人特殊经历而形成的心理感受,台湾的乡愁诗创作数量众多,别具特色。他们以其独特的感受抒写着特定的乡愁。这种乡愁包括对故国山河的怀念,对亲人朋友的思念,以及对祖国统一的期盼和对回归母体的渴望等等。这些动人的诗篇补充和丰富了中国当代乡愁诗的内容。台湾乡愁诗是根源于地理、历史、文化等的距离形成的一种孤独的心态。从四次移民的政治现实、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以及写作这些诗歌的诗人们群体遭遇及个人经历等方面,蒋勋帮助我们我们更加了解台湾人为什么有着“炙热”的乡愁。台湾文学的乡愁诗有着自己丰富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地理的乡愁、文化的乡愁以及对乡村自然的乡愁等等。另外,台湾乡愁诗的文学历史地位,我们也不容忽视。它在台湾文学史以至中国文学史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台湾的乡愁诗融合了中国古典诗歌传统与西方文艺的精神。大量优秀的诗篇为中国诗坛增添了异彩,以其特殊的生成背景、乡愁内容及书写方式为当代乡愁诗的创作提供了多种意义的范本。
在鸡汤文学图书汗牛充栋的今天,各种版本的台湾文学图书数不胜数,“写给大家的”却实在罕见。为大众百姓的艺术化生存,也为,免除学子们“艺术的痛苦”,非常需要这种睿智的出版眼光。在回望西方美术历史的当下,通过这本书使我有机会再次与文化学者蒋勋先生神游在他娓娓道来的美的世界里,并从中得到对美的省思,坚定对美的信仰。当然,我更愿把这本书推荐给我的朋友,让更多的人与我分享这份阅读的快乐。

  《岛屿独白》读后感(十):是对白?是独白?跨越十九年时空的对话----读蒋勋《岛屿独白》

01 关于蒋勋:他的声音是林青霞的一剂安眠药

林青霞曾经在自己的书中说,蒋勋先生的声音于自己而言,是一种“安眠药”一样的存在---

“听《红楼梦》能引我入梦,经常在半梦半醒间,房里还缭绕着蒋勋的声音,有时竟然梦里也有红楼梦。”

我个人对于这一评价深有共鸣。在生活中那些细碎而无味的时刻里,在苦闷而无望的烦恼中,我也曾经一次又一次地,点开网盘中保存的《蒋勋细说红楼梦》的音频文件,聆听蒋勋先生对《红楼梦》这一巨型IP娓娓道来、细致入微的品鉴。骑车听、走路听,晚上跑步听,哪个段落错过了也并不遗憾,因为我会反复听;而且,对于《红楼梦》这部如同金矿一样的“文学圣经”,蒋勋先生以他敏锐的触感、丰厚的积累及极高造诣的美学素养为我们读出了很多不同的意义,反复听,每听一次,感受和收获都不同。

蒋勋先生是博学的,是深刻的。除了文学鉴赏、小说写作,蒋勋先生还独爱散文,今天我要推介的,就是蒋勋先生最新的一本散文集《岛屿独白》。

02 关于散文---品读生活酸甜苦辣时心底深处的那丝悸动

除却那把“抑扬顿挫、醇厚而富有磁性的声音”,蒋勋先生在美学领域独到而深刻的造诣,使他拥有众多拥趸。他的“孤独美学”,他的“用布道的心情传播对美的感动的”美学态度及信仰,不仅让他自己体会到了生活美学对于身心健康的积极意义,更让他的粉丝们也受益颇广。

由长江文艺出版社推出的这本《岛屿独白》,是蒋勋先生最新出版的一本散文集。身为一个作家,蒋勋先生的触角是广泛的:小说、诗歌、文学评论、美学理论……但他对散文的偏爱却是显著的,他认为散文几乎一直是中国文学的正统,诗和小说都必须要从散文的基础发展出来:

“我写过小说,出了两本诗集,散文却一直是我最喜欢的一种文学形式。但是我也知道,散文到最后,恐怕不只是文学技巧,而是要在情怀、气度上完成一种典范。”

这也是我拿起手中这本《岛屿独白》的原因-----期待领略蒋勋先生清丽婉转的文笔,跟着蒋勋先生体会他笔下那“永恒的乡愁”,和在“一座岛屿”上的思考,聆听他对于在“孤独中生发的土地城市与人的力量”的独白,感悟他独特的“孤独美学”。

03 关于独白---与19年前的自己来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在序言中,蒋勋先生介绍道:

“《岛屿独白》原来是陆续发表在报纸副刊上的专栏,一个星期一篇,整整写了一年……有点像小说,有点像散文,但大部时候,我好像是在用写诗的心情……称它为'独白',是因为并不意图它可以变成一种'对话'……独白从1995年的5月开始,到1996年的5月结束。”

而在2015年,也就是19年之后,蒋勋先生自己重新读到自己的这卷手札时,第一句话是“我竟然写了这本书”。

诚然,19年后,再看自己曾经的文字,有几分唏嘘、几分惆怅,甚至“觉得自己好像是在读一个死去的孤独者的日记”。于是,蒋勋先生为收录进本书的每篇散文都做了一个类似于解说意义的“独白”,有对19年前自己文字的补充,也有与19年前的那个自己的对话,也有些许疑问在里面吧;于是,就有了我们读者手中拿到的这本《岛屿独白》。

出版方将写于19年前的散文与2015年蒋勋先生对自己散文的注解并列编辑,并注明写作的日期。所以,呈现在读者眼前的,就呈现出这样一种颇有奇异感的“对白”,其实是独白,是跨越19年的时空,作家与19年前的自己做心灵上的交与对话的尝试。19年,会发生多少事情呢?跨越19年茫茫时空,不同的是当时的境况;而相同的,则是从内心那个“孤独者”的感悟,来进行自我救赎的尝试。

04 关于岛屿---对“她”的热爱,是“永恒的乡愁 ”

写“乡愁”,写“永恒的乡愁”,经典作品很多;美文更是不胜枚举。

对于“岛屿”,蒋勋先生是热爱的;对于“岛屿”的前世今生,毫无疑问,蒋勋先生是牵挂的。

而《岛屿独白》中,读者能看到,蒋勋先生的一份独特的“乡愁”;这份“乡愁”,关乎岛屿,更关乎岛屿上生活的每个人。

由于一直听蒋勋先生讲《红楼梦》,在我的印象中,蒋勋先生应该是温文尔雅的,应该是谦和有礼的,也应该是理性克制的。

但有趣的是,在这本《岛屿独白》中,我们除了看到蒋勋先生对于自己心灵的家园----“岛屿”浓浓的眷恋之情外,除了看到蒋勋先生对于自己笔下的小人物深刻的悲悯之外,这本散文集的字里行间,无处不透露着蒋勋先生的慧黠,甚至可以说调皮了:在他的笔下,猴子、狗、老鼠,甚至猪开始穿上西装、打上领结,冠冕堂皇地登堂入室,与政客们高谈阔论、勾心斗角,令人不得不叹一句:原来蒋勋先生政治讽刺的功力也这么高!

但这种讽刺,或者说是慧黠,并不是一味想要夺人眼球的肤浅之举,而是混合了荒诞、超越了现实,用一种魔幻的方式来看待平淡生活的洒脱之举。

这些隽永而舒缓的文字,有清茶的淡雅,从中却能读出作者对于生活的一种洒脱之态,有对生活的感悟,有对伦理的思考,也有对逻辑的提炼;而在19年后再看自己曾经的文字的时候,也即“独白”部分,蒋勋先生这样来表达自己充沛的情感:

“二十年后,有一天重读自己写下的荒谬的字句,庆幸自己没有被逻辑拘束,没有被理性蒙骗。想到漫山遍野的芒草花,在秋后的岛屿四处蔓延,不禁热泪盈眶。”

写到这里,忽然有些好奇:19年前我自己写的东西,还在么?而19年后,我们又会成为怎样的自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