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情人》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情人》读后感10篇

2017-11-28 21:37: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情人》读后感10篇

  《情人》是一本由[法]杜拉斯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5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情人》读后感(一):随性地读一本书

我用一个白天的时间,断断续续地,看完了《情人》。我告诉自己,不要从中寻求某个故事,不用从中找一种情感或语言的刺激,只是晾衣服后、铺床单前,静静地坐到沙发上来,有力气就轻轻地读出来,没力气就默默地看。两个月前曾翻开过这本书,看了十页左右。我知道这本书,绝不能用如饥似渴的方式来阅读。从而这篇读书笔记,我也希望能想到哪里写到哪里。不一定要为预设的读者写。
小学时知道《似水年华》,听名字以为是一部浪漫又深刻的青春小说,之后知道是意识流的,再之后有印象似乎是翻过,但肯定说不上去阅读。《情人》同样是先被我知道名气,知道王道乾翻译的文字有多美,然后我才慕名而来
“情人”这个名字,以及一些人对全书内容所做的“越南殖民地上法国女孩中国男人爱情故事”的概括,可能都是不全面的,不过我也不打算说是不妥的。谁知道呢,也许所有的亲人,那想杀死的、被杀死的,都是为了把爱与死灌输在“我”身上,让我有那样一份与“情人”的唯一的感情;也许那炎热的天气、丑闻、多少年后觉得绝美的女子和树下徘徊的女疯子,都是为了让我“我”漫无止境的去想、去感受,去写一些别人可能永远无法明白的文字,去在黑夜里,并有一天在“我”的笔端,去思念“我”的“情人”。一切以此为因的果,一切以此为过的因,都可以种在这本书里,都可以结在这本树上。所以,也许,单独是情人。
一个人,是否需要勇气,或者还有经历、环境、心情,才可以讲出一段被人称为丑闻的自己的故事。不加辩解,不加情节,甚至称不上诉说。只是有那么一段时间,和生命里其他时间相关联又可能很不一样,有学校,有妈妈,有两个哥哥,有一副永远忘不掉的自己的形象,有一个世界之外的天地,有一天我忽然想说了,就一下子都说了。
没有语言,没有引号,都是我说的,我的回忆说的。也许有人会读到,记得一些人物,一些情节,但不见得懂得我的想法、明白我的领悟,那都是专属于我一人的。因此我自由地写,写绝望,绝望是我的世界,是生出我的根,写爱,我确定却又说不出的爱,写身体、肉体、躯体,写洗房子的水和洗浴的双耳瓮里倒出的清水。我自由地写,用来报复我曾经不能自由地活。而我当时似乎也是自由的,甚至对我的自由还有神秘的预见性。金钱也不是肮脏的,我只为大哥的战争性感到恐慌惧怕,没有羞耻。回忆对于当时总有一种冷眼旁观凄美,当时也料定了今后在回忆中的那种喧嚣和冷峻相矛盾的氛围。就像湄公河的水卷起一切流向大海,在那漩涡之中,死尸和死灰,浮上来时,都成了回忆,却也是一种依旧存在,并未成历史。
一个人,又是需要怎样的心境,才能把妈妈写成那样,把别的语境里与命运做斗争不屈不挠母亲写成一个疯子,把一段十六七岁的青春岁月写成一种在疯子和情人间的钟摆。爱是通往上帝般的快乐,可离开房间后就有偏见,有遗传的无礼的尊严,却都不是那么清晰明了,仿佛那整个炎热的世界就是一个火炉,空气热得扭曲,看什么也就不真切了。
人究竟要不要记得曾经的苦。在幸福安逸之后,要不要去想儿时受过的所有的痛,那写满书后整整一页的死字,被翻出来像伤疤一样被人看时的恐惧无地自容,那时时想到的死,恨别人却想让自己去死,或者当时也想别人去死。那段黑暗的岁月,如今想来甚至阳光明媚,尽是欢声笑语,现今的阳光照得进去,正如如今的善良重新诠释了一切。记得的,又已是不一样了。那还要去拨散也许并不存在的阳光吗?人与人毕竟是不一样的,所以可以把妈妈的绝望认为是自己的幸运。人与人,写作者与写作者,都是不一样的。
所以别人的绝望和爱我也是不能体会的,至多只能像看即将远行的渡轮,流几滴不知为何的眼泪,挥一挥不知为谁的告别。渡轮是自由的,可以在海上生等到岸,也可以死得被永久抛弃,岸上的人如何,无人知也不自知了。
的确可以不为什么,读一本书,写一篇文字。

  《情人》读后感(二):再次失败

     不知道第几次拿出来读了,那句“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已经滚瓜烂熟了,这次终于读到第10页,我因为王小波在/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中极力推崇此书,虽然此书也本就极受推崇,又再一次找出来,找出这本买了好几年的书时还专门确认是不是王道乾译的,幸而是,要不然我要以为是翻译问题让我读不下去了。
     但依然絮絮叨叨,翻来倒去讲一句话
     不过我知道,只要我坚持看下去,忍过最初的晦涩,慢慢就会进入一处绝妙之境,现在是终于看到了这里。
     。。。
     然而我错了,并没有,那只是和中国少爷相见后终于有了剧情,并且急剧推进之后的兴奋,接下来又停下了,像那栋房子窗外的世界,重复重复,乱糟糟。
     有一段时间,我的确被迷住了,”我也可能自欺自误,以为我就像那些美妇人、那些招引人盯着看的女人那样美,因为,的确,别人总是盯着我看。我么,我知道那不是什么美不美的问题,是另一回事,是的比如说,是另一回事,比如说,是个性的问题。我想怎么表现就怎么表现,你愿意我美,那就美吧,或者说漂亮也行,比如说,在家里,觉得我漂亮,就漂亮吧,仅仅限于在家里,也行,反正希望我怎样我就怎样就是了。不妨就相信好了。那就相信我是很迷人的吧。“有时我喜欢这样别扭晦涩的句子,但全篇让我头很痛。
     用絮絮叨叨应该不对,因为我并不讨厌絮絮叨叨,反而喜欢絮絮叨叨的书,喜欢读一些作家絮絮叨叨的杂文,像春上的/当我谈跑步时我在谈些什么/。像话唠三部曲,/before sunrise/,/before sunset/,/before midnight/,许多人忍受不了全片两个人只是在走路,谈话,谈话,走路,还走了三部,谈了三部,但是我超级爱,能这样边走边谈话难道不是最美好的事情吗?
     但我还是跟《情人》交流不了,这么多年了,我一直不敢承认,我读不下去杜拉斯。这次我不再挣扎了,等我真正能读下去的时候再读吧,世上那么多好书,一辈子也读不玩,去读自己觉得有趣的吧。

  《情人》读后感(三):不得而遇终是空欢喜

总是有很多人在不断地哀叹感情实在是满以争取,但就其根本不过是在河滩上寻找那一颗最大最美丽的那一个。最后是无果而终,心中久久怀有悲戚。
         十七岁的少女在西贡的河上的那一艘船上用偷来的首饰将自己打扮了一番,并且遇见了那个来自中国的富家少爷。也许那个十七岁的少女是爱着那个少爷的,毕竟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都给了他,即使有一部分的原型是他有钱能够解决少女家中的生活问题。但是我依旧相信一个老年人在缓缓述说中的深情饱含。富家少爷用现在的话说是一个妈宝难,不敢违抗家里的命令,没有勇气留下自己深爱的女人,最后只得目送她的远去。可能是留有遗憾的吧,但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做出了选择总会有失去的东西。
        小说里的两个人都是一场空欢喜,相遇可能是一个玩笑又或者是一个美好。
         书中的叙述像一个失忆的老人,缓缓但又断断续续,让人不明白这个故事是谁和谁是主线,也让听故事的人一时间以为这个讲故事的老妇人在编撰一段长长的故事以示自己的人生经历丰富,听完整个故事又让人哀叹起来。
         作者在写作方法上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个性,就是那种我就要我不一样,我不想和不懂我的人进行一种精神灵魂上的沟通与交流。这样情感述说方式也只能说是“懂者自知”。

  《情人》读后感(四):读不懂的通俗

老师要求,又一次翻看情人。尽管之前看过一次小说,一次电影。留在脑中的不过是少女站在船上的妩媚

第二次阅读,显然有了更多的感受。可以看出意识流交织的丰繁。童年,母亲,贫穷兄弟,情人。衔接的那么自然。加上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转换写出回忆该有的淡漠温馨的口吻。

“我一生都在与异于常人作斗争。”十五岁半的少女,做了为白人和中国人都不耻的情人,遭受了从家庭,学校到社会的欺辱。好在她得到她想要的。喜欢同性的乳房,带给她的欲望。也不抗拒堤岸男人带给她的欲望。想要回巴黎,想要写作。委身做情人。为了欲望,不在乎他人所有的目光。

这就是杜拉斯。

  《情人》读后感(五):这个情人不好懂

在缅甸出生,穷苦白人家庭的15岁女孩与中国富豪青年之间相爱,却由于青年父亲的反对最终无法在一起,女孩离开缅甸回到法国,男青年走进被包办的婚姻
故事主线很简单,但作者采用了大量场景式的描写以及人物内心状态和情绪的描写,将这些场景串联起来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这种写法很特殊,但对于读者的阅读体验来说不是很好,故事中人物没有名字,只有人物之间的关系,所以有时会带来理解上的困难,不知道此事他是谁她又指的是谁,另一方面碎片化的场景,导致故事情节不连贯,需要读者自己去拼装。
由此书的这种写法想到了王小波的小说,似乎也只是借鉴了这种自由的写作风格,但小波的书更加幽默和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读起来比较愉快而且故事性也要强一些。总之,《情人》这本书要读完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毅力。

  《情人》读后感(六):无题

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事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情人这部中篇小说竟读完了,几次罢读,忍不住百度玛格丽特杜拉斯究竟是如何的一位人物,跳跃性很强,不仔细读的话很快便不知这到底是哪个时空里发生的什么事,不知所云。是怎样的童年经历才让这位女作家如此冷漠,脾气暴躁,天马行空,这部自传性的小说从某些程度上来说解释了这一点。这本书里另一部乌发碧眼我只大致翻了一遍,只能说无趣……非常无趣……这位作家的作品以后我是不算再翻阅了,本就是浅尝辄止的人,何况是面对这毫无趣味的小说

  《情人》读后感(七):关于《情人》

《情人》算是读完了。像《且听风吟》一样,这部小说对我来说只能算是一个故事。一个法国白人少女,生活在亚洲殖民区,与一位三十多岁的中国男人发生的一段对我来说算不上爱情的故事
正如前言所介绍的,这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讲述了主人公一段时期内的生活。这是一个有着悲惨家庭环境的少女,父亲的自杀,母亲的偏爱(当然不是她),兄长的不和,再加上自己一段不明不白爱情。现在回想起她的遭遇,实在太过凄惨。
我所读到的,是这样一个悲剧故事。男人挣扎地爱着白人少女;而女孩为了金钱,为了填补生活的无趣与这个男人相爱。女孩的内心也许是爱着这个男人的,可是又能怎样?最终还是要离别,如此无助,如此无奈
多年后的一天,他来到巴黎,打电话告诉她,他仍是爱她的,爱得是那样强烈。她的反应又是什么样的呢?
小说戛然而止
很喜欢开头的那句话,“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的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对书籍的感触开始不是很深,看完了同名电影(梁家辉主演)后,渐渐懂得作者想要说什么了。电影为我最大的印象是中国男人的软弱和无奈。

  《情人》读后感(八):随便读读后的凌乱

我看了它好久,没看懂。总之最近,我看的书,就是这三个字。
 
  我也试图看那个《人们为什么不怕杜拉斯了》,嘿嘿,太深奥了,看不懂。
 
我总结了一下,为什么我看不懂她。
1,我没有情人。没有情人的我,我无法想象那种,一个法国姑娘,为了一次爱,背弃整个世界的勇气。为什么姑娘最感觉自己成了情人的孩子?这是怎么样的一种感觉?
 杜拉斯笔下的姑娘,穿着不合身的旧长衫,戴一顶酒红色的帽子,脚踏镶银条的凉鞋。渡河的渡船上,夕阳下,她伸出手,迎向那个瘦弱的中国男人。她不知道,如果不是她恰好喜欢他,且他也比较有钱,一切会如何。不管如何,她是跨出惊世骇俗的那一步。在那个房子里,与一个有丝绸肤色的男子,无止境的做着,透过没有玻璃的百叶窗,默默地与这个世界保持着若有若无的联系。她的情人,所有的男子气概来自于她,所有的奴性来自于他父亲的钱。我无法感知她和母亲,和两个性格迥异的哥哥的莫名的联系和排斥。没有未来,只有紧紧拥抱。恰如文章开头所传达的的,在17岁的那一年,她突然老了。布满着的年老的皱纹,岁月留下的痕迹,燃尽了她的爱恋。有个男子,爱她被摧残的容颜
2,杜拉斯太有知识了,我太肤浅了。
有些话,我丫个读不懂,比如说“这里讲的事实,感情,事件也许是我之前有意将之深深埋藏不愿让它表露于外的。那时我是要在硬要顾及羞耻心的情况下拿起笔来写作的。写作对于他们来说仍然属于道德范围之内的事。现在,写作似乎成为无所谓的事情了,事情往往就是这样。有时候,我也知道,不把各种事物混为一谈,不是去满足虚荣心,不是随风倒,那是不行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写作就什么也不是”搞得我有点懂,又有点不懂。
一会儿她的友人,一会儿妹妹,写作手法太多,让我一时。搞不清,到底是妹妹写哥哥,还是自己写哥哥的爱恋。。。
有时候意象太丰富了,我没有办法理解里面的文化差异。我明明觉得,那个姑娘穿的够特立独行,且意识自由。可是她的母亲说她像骚货。我很无语。可能是因为,她的母亲无法接受自己的女儿和一个法国男人在一起。其实吧,那个香奈儿,还是第一个穿长裤的。在我眼里,一副男性的打扮,更见一个女子的魅力。恰如她母亲所说,他们喜欢你,是因为“你是你”。可能她母亲是矛盾的吧,女儿榜上了大款,有利于减轻负担啊,但不利于自己的名声。
 3,关于母亲的那片沙碱地。母亲买下了一片亏本的沙碱地,长不出庄稼,但还是要象征性的住进去。在没有大哥的日子里,清水冲洗干净屋子,母亲谈起未曾忘记的钢琴曲。然而,母亲爱大哥,因为照顾大哥的一世安稳,她忽略了小女儿,小儿子。我无法想象,作为大哥的带头偷窃,诅咒弟妹。我不知道,作为母亲的她,在看着湄公河畔那片忧伤的森林时,望见了什么,在想神马。她是否预见到了,自己在古堡里,养一群的羊,并让她们挤在她的床边?预见到了自己的女儿被中国男人玩弄?遇见自己辛苦存下的产业,都被大儿子那个赌鬼一夜间挥霍掉?遇见自己的仆人,一世不变的忠诚跟随?遇见自己在相片中的死亡?母亲可能是聪明的,是疯狂的,也是无奈的。
4,我还不够年龄,不够耐心。
    里面有太多的描写,我没仔细的看完,和捉摸。
   比如说,
    1,有关她剪发的那一段,她为了戴上帽子,剪去美丽的头发。宁可被人说她有美丽的眼睛,也不想听有人赞扬她美丽的发。可能发是她所不需要的,她想要那顶帽子。眼睛虽然不美,但即使被人欺骗她,她的眼睛很美也无所谓。因为她得到了她想要的。
    2,欲念的激发。我感觉,它传达给我的意思是,似乎欲念的激发,直接和女人的被不被遗弃有直接的关系。
    3,她母亲认为写作只是小孩子的想法。母亲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难道真和作者所猜测的那样,只是因为嫉妒?
    4,文章写道“我自己以为在写作,但事实上我从来没有写过,我以为在爱,但我从来不曾爱过”。。。。。那这本书算什么?
   5 有关化妆品
  Tokalon,却有其牌,但是他们把它中文易错了!若是改成妥佳侬,那个不是免费广告么?不过,我也会考虑一下,要不要买它。毕竟书中的小姑娘太有个性了。万一传染了怎么办?
    是不是有其母,必有其女??? 母亲用的是古龙香水和棕榄香皂。有常识的人,都了解这是男香。在这个世纪的中国,用男香的女人是时尚和美丽的混合体,不过和书中的母亲比起来,那真是小巫见大巫了。怕只有像书中母亲那样绝望,疯狂,固执且骄傲的偏执之人才经得起南向女用的强烈吧!
          搜索的资料。
19世纪,欧洲——尊贵体现于面子
  1895年,TOKALON?0?3诞生第一款仅限皇室御用的尊贵粉饼;1905年,TOKALON?0?3在瑞士诞生第1款面膜,也是TOKALON?0?3第二个仅限于皇室御用的珍品,成为欧洲各国皇亲贵族争相到瑞士大肆采购的美妆珍品。
  21世纪,中国——时尚与浪漫融汇
  2月22日,瑞士百年品牌TOKALON?0?3妥佳侬,打造黄金面膜携手上海华敏集团旗下华敏生物科技,在申城首度亮相,拉开TOKALON?0?3妥佳侬中国上市的序幕!
    20世纪, TOKALON?0?3妥佳侬从日内瓦、巴黎、纽约、伦敦到东京,为无数爱美女士创造了脱颖的魅力;21世纪,将从上海揭幕,为中国乃至全亚洲女性注入自然的灵气美,鲜活的灵动美。
6,其中一段有关描写中国人的,其实挺实在的。吵闹的没有私人空间。人流来来去去却又保持着一定的独立。这是一种艺术吧~~?
7,中间还有许多遗世独立女人。她们的描写是为了什么?
 

  《情人》读后感(九):会有人一直爱你,直至你的容颜已备受摧残么

1

湄公河边上的白人女孩,随着家人寓居在此。家庭已经衰败,父亲去世,专横的大哥哥,懦弱的小哥哥,势利穷苦的母亲艰难养活孩子。白人女孩,得不到亲人的爱,家里总是笼罩着一股势若水火,两不相容的火药味。

她想要逃离,寻找到另一种生活。

留学回来风度翩翩的中国男子,父亲是富甲一方的商人,有着极大的权威,因为他掌控着家庭财政大权。这就表明了年轻男子注定做不了自己生命的主人,不管他遇到多喜欢的女孩,最终只能放手。他是少主人,要接受自己的宿命,接受家族的联姻,娶一个早就订婚的女子强强联手,来光耀门楣。

在湄公河游船上,她着暗色连衣裙,扣带皮鞋,头戴礼帽。十五岁的脸庞秀美疏离。为她冷淡清冽的气质所吸引,他前去讲话,心中忐忑不安,他对自己实在不自信,满心胆怯,所以拿烟的手都在颤抖。

他小心翼翼的问,希望可以送她回家。

她在心里判断了下,私家小车,私人司机,少主人。眼角瞄的那一刻已经做了决定。

从此她有了小轿车接送上下学的专利,有了去高等餐厅吃饭的机会。手上戴起了昂贵的钻戒。

2

他们之间是有爱情的吗?爱情始于金钱。

原本以为只是逢场作戏,各取所需,可是日复一日的肌肤之亲,爱情早已萌芽生长。“我们是情人,我们无法停止不爱”。

种族,信仰,国家,肤色不同,世俗观点亦不允许。

她告诉自己,提醒自己,不爱他,只是为着他的财力,拯救自己于因顿之中。

他在她面前亦有自卑,因为如此年轻怒放的生命,这一刻委身于他。他始终无法掌控她,猜不透摸不着,她的身体属于他,可是灵魂始终无法抓牢。

“他的英雄气概,那就是我,他的奴性,那就是他父亲的金钱”。对未来的惶恐与无法掌控,他们争吵,哭泣,重归于好。他们无力改变命运车轮行驶的方向。

故事的结果,她远回家乡。他服从父亲的意志,娶妻生子。

3

在我们年轻的时候,未尝没有喜欢过一个人,目光流转,千转百回,情意萌动。

可是年轻时的我们,骄傲如斯,喜欢一个人,起了心,动了情,却不愿意承认,始终掩饰,互相伤害,互相贬损。

等到失去时才怅然若失,直到走了很远很远,再无岁月可回头时,才明白,当初动过怎样的心,起了怎样的情。

4

几年前看的第一遍,是最受推崇的王道乾先生翻译的版本,当时真是感觉生涩难懂,还吐槽了一下。前几天突然又想看,竟然读懂了那种韵律美,语言支离破碎,但是极优美传神。行文看似平淡讲述,其实带着深重的无法言喻的悲凉,她就在那里讲述,不动声色,一点一点渗透你。

我竟然读到了那样激烈的爱欲和苍凉的绝望,她曾经是一位年轻美丽的女子,在老去的某一天,讲述了自己曾经惊心动魄,销魂动人的爱情,她一笔一划,隐在光影里,用苍老的双手轻握钢笔,诉说少女情事。与她来自北方的情人,躲开全世界,温柔缱绻,燃烧着光与热。

重读的我,真的感觉很悲伤。是的,可能我真的老了吧。

“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在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现在的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与你那时的容颜相比,我更爱你备受摧残的面容’”。

我们是否也会有这样一个人,会爱你至丑,至老,至死?我想,我是不会遇到的。

最后,用歌词来结束吧

“………………

当你老了 头发白了

睡意昏沉

当你老了 走不动了

炉火旁打盹 回忆青春

多少人曾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

爱慕你的美丽 假意或真心

只有一个人还爱你虔诚的灵魂

爱你苍老的脸上的皱纹

……………..”

PS: 按传统来说,整本书完全不是正常写作的套路啊。例如上下段用同一人称“他”,却是写着不同的对象,一事未讲述完又跳到另一件事上,回忆,倒叙,插叙,自叙,参杂在一起。所以我当年第一遍读,就是被绕晕的。类似电影的镜头,变换感特别强。这就是所谓的意识流么?当时晕的我很怀疑的书,随着时间的流逝,阅历的增长,终于能够明白她的经典。

微信公号:Mxiaokitten

  《情人》读后感(十):杂

        
        “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我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诗一样的文字,接近胡言乱语。在不同的地方看到有人说过,诗人是这个时代里语言最后的守望者,所以一位诗人的译作,更是一场美丽的再创作。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情人》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