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地栖居》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大地栖居》读后感10篇

2017-11-30 21:4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地栖居》读后感10篇

  《大地栖居》是一本由萧春雷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26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地栖居》读后感(一):用文化丈量华夏大地

当代中国有历史散文大家如郭沫若、周国平,文化散文大家如余秋雨,乡土散文大家如贾平凹,而写得好的地理散文作家,我想,萧春雷便是其中的一位。
他的散文往往把地理、历史、人文、时政、精神熔于一炉,也把作家的文采、记者的视角、学者的严谨、行者的孤寂融为一体。使得这种独具深度的写作,有着驳杂的知识记忆和精神亮色。而比知识更吸引我们的是萧春雷飞扬的才情、感受和思索
正如他自己所言,他的人文地理写作有比较强烈的个人风格:第一是讲究文采,第二是注重现场感,第三是强调学术性。他回想自己的人文地理写作的过程时说:“研究一个地区的文化,我首先读地形图,了解它的山川水系、岩层地貌;然后是历史地图,弄清政区演变、人口迁徙;再然后关注族群聚落、方言信仰生活现状;最后才是我所讨论的主题。”
萧春雷地理写作思路

  《大地栖居》读后感(二):乱翻书|往来古今,四方上下——《大地栖居》

是因为自己也要出去走走,想看到一些什么,所以拿来此书读。没有市面上游记的矫揉造作,有一些主观的判断但作者的着眼点并不在此,也没有另一些散文的肆意想象。作者的选题是有范围的,然后查找资料,采访相关人物。我欣赏的,正是这样,有目标,有选择的行程。因为选题的确定,思考才能够更深入。往常的日常生活中走马观花的看过,出去很大可能也是如此。你选择要看到什么?你才能看到什么?当然个人与个人又有不同的意趣,没有高低之分,只要适合自己就是好的。
这本书对我来说关于苗族的迁徙是有趣的,关于闽南人的建筑和风格也是有意思的,关于西北的介绍是我熟悉的,涉及到民族涉及到地图,河西走廊湘桂走廊等等,是困难的。这是由于我对地图没有足够的想象力。
迟到的民族——苗族 客家族
苗族第一次迁徙,是蚩尤余部退出黄河下游的平原。
西周王朝,苗族失去长江中游平原,躲进山高林密的武陵山脉,这是第二次迁徙。
从武陵山脉退居云贵高原,这是第三次迁徙。一个低平原的民族,在一次又一次的迁徙中变成了山地民族。
第四次大迁徙,从1600~1950持续了三个世纪,苗族成为一个跨国境的民族。在未读此书之前,我以为大家都是炎黄子孙,国运一说也曾让我心潮澎湃。仔细想,这不过是胜利者从后往前看的结果。要真做事情,那是从前到后,从无到有。因为失败者的声音太过微弱,所以很难听到。即便有,大多数人也不会去倾听。客家族,这个名称是可以顾名思义的。也算是晚到的,客人一样的。但晚到,可不会带来多大的好处,首先就是自然资源的有限,平原水域已经被瓜分完毕,苗族也面临着相似的处境,竞争有多残酷,人就有多么坚韧。一个平原民族为了生存渐渐演变为山地民族。
走廊——河西与湘桂
河西走廊

  《大地栖居》读后感(三):用脚步丈量这片诗意的大地

嘉祐二年。即公元1057年,苏轼写给太尉韩琦的一封,后世称为《上枢密韩太尉书》,文中这样写道: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悠然已经九百多年过去,当年苏公游历名山大川,以求知晓天地之宽广,不囿于家,不求知与相邻,不死读圣贤书,直到现在,字句读起来依然铿锵上口,抓住着字句的经脉,一股豪迈奔放之气油然而来。到了我们这个年代,这段诗意的文字可以简化成一句话:来吧,小伙伴,身体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
于是乎,众多小伙伴们穿上登山服、操起数码相机、带上自拍杆,在百度上搜到“不可不去的N个地方”,跟着旅游团去看风景,一路走一路拍,然此“走万里路”早已和苏工当年孜孜以求的外在阅历所不同。
也许我们去过很多地方,见识过不同的风景,也许相机可以凝固一幅美景和一张瞬间的笑脸,但是,这和知识分子用用脚步丈量土地完全不可同日而言;也许我们侃侃而谈某地风土人情,有没有黑店有没有坑人,怎么样在一个陌生的地方最大限度的保护自己,但是这不是行走的意义,因为,我们不知道,土地是怎么样吟唱了一首诗意的歌曲。
从这个角度上说,萧春雷先生真是有良知的知识分子。读他的《大地栖居》,我甚至不敢说这是一本游记。因为“游记”二字显然太单薄,不足以涵盖文字所有的内容。他站在土地上,上溯源下追问,不但走过路过,更是对土地寄予深刻的感情,不但看,而且听。有所闻有所感,如今又形成了可感知的文字。萧先生的书不好写,光看看“苗族大迁徙”就知道要废多少心血。
我上学的时候,有幸认识中国大多数的少数民族,苗族、侗族不在少数曾经老师讲过,苗族是中国的吉普赛民族,整个苗族的历史就是一部苦难史。苗族彪悍,我所认识的女孩,打起架来连很多壮硕的男人也只能躲着走。他们彪悍的民族性身后是一部被放逐的千年史。每一次听到苗族古歌,侗族大歌,虽然听不懂内容,但是悲伤的感情总也无法控制。当你触摸了苗族的历史,就更能明白歌舞升腾幻欢乐背后的悲伤。
可是,他们依然彪悍地生存下来了。纵观中国千百年来的历史,有多少民族登上历史舞台,又有多少民族渐渐被同化、被溶解直至消失,可是苗族依旧分明在“山中”勇敢坚强的地活着。如果到了黔东南,只是为了看风景那就太遗憾了,如果相信海量的信息告诉你“南蛮子有多么彪悍、恐怖”就不去触摸苗的历史,那么走过路过,是不是错过了什么呢?
只有有了人的风景,有了历史的土地,才有了质感,才可栖居诗意呵。
客家,也是我一直感兴趣的话题。在行走过程中,萧老师自问,客家也好,裕固族也好,是不是被架构出来的想象共同体?贝尼迪克特认为,民族、民族属性与民族主义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的人造物”,而民族这种特殊的人造物就是“想象的共同体”。裕固族和蒙藏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也许本可同宗同族、同根同源,但是为了“不同”而“不同”也是人类历史长河一个很诡异的演变。如果不去走一遭,听听当地学者的看法,怕是不会有如此深刻的感悟
客家是一个文化概念,而不是民族概念。当我走过东南亚华人聚居区,对此深有感触,在行走和行走之间,总有些心灵感念交相呼应,这就是行走的真正快乐。大抵,土地诗意的纹路,是照相机、手机都拍不到的,这些,在脚下,在心里,在手里。

  《大地栖居》读后感(四):让灵魂诗意栖息

让灵魂诗意栖息
——读《大地栖居》
滁人也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样的生活模式,从古至今都有无数人向往。《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王牌作者萧春雷机缘巧合,在传统文学写作的追求中,却“不慎”进入了人文地理写作领域,并且一发不可收拾。他走遍中国,沉淀十年,终于出版了“中国的掌纹”系列书籍,目前有《自然骨魂》《大地栖息》和《华夏边城》几本。
笔者手中的这本《大地栖息》和作者的另外两本人文地理作品都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游记、旅途见闻。按作者自己的介绍说,是“它以问题为中心,然后调动所有资源——现场采访、专家观点、学术论著等——去解决”。这样的作品,需要作者同时具有作家、记者、人文学者三重身份。所以作者在写作书里的文章时,对自己也是高标准的:讲究文采、注重现场感、强调艺术性。
该书的内容,是否真的和作者所说相一致呢?笔者的答案是非常肯定的——这是一本真正集文艺性、知识性和现场感于一体的人文地理方面的好书。该书除前言《怀抱星图的大地过客》和后记《我的人文地理写作》之外,主体是11篇人文地理作品。如《苗族大迁徙》《客家的诞生》《走廊上的民族》《浙中南古村镇的文脉》《宁夏黄河人家》等等。这些文章,字数大多介于5000与20000之间,作者往往从版图特点、历史沿革、民风民俗等多层次去解读,剖析“一方水土一方人”。
该书一开篇,就介绍了苗族大迁徙的情况,作者从“偶然的黔东南姊妹节”、“三次大迁徙:无奈的山地民族”、“自称‘蒙’的文山苗族”、“跨境和跨洋迁徙:见到湄公河是地狱”等篇章来写苗族人民的分布、历史、迁徙过程和变迁、今天的面貌等,娓娓道来如数家珍。这种含知识性、趣味性、历史性、文学性于一体文字,读起来文通字顺,似乎没有特别之处,但凡写过文字的人都清楚,这样的文字,每一个文字都是作者精血的凝聚。
令笔者对该书颇有好感的,还有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浓浓的人文关怀和乡土归宿意识。如作者在苗族介绍的结尾如是说:“在苗人的观念里,死者的灵魂必须回到东方与祖先相聚,所以他们牢记祖地。失去的家园俨如天堂,……在指路师的反复吟唱中,每一位苗人,至少在死后能够变成幸福的平原居民。”在《宁夏黄河人家》一章里,作者介绍南长滩这个村子,作者深情地写道:“南长滩,这个黄河哺育的村子,一定意识到了母亲的衰老、贫瘠和封闭。人们仍然享用着黄河慷慨提供的乳汁,继续滋养土地,但渔业和航运之利消失了。”
作者“行万里路”,还拍万张图。该书里,也插入了不少作者现场采访的图片资料。这无疑让该书增强了真实感、现场感。欣赏着美美的图片,了解着全国各地的风俗人情、历史变迁,我们会慨叹祖国各地居民总能想方设法让自己的灵魂有处安放,同时读者也能够让自己的灵魂,找到一个安放的地方。

  《大地栖居》读后感(五):传承的精神

     看过此书之后,我一时无法定义这本书,如果说它单纯的是游记,但是却有着超过游记的内涵与广度;如果说只是散文,却又有着科普的详实与考究。这本书大概就不该如此简单的定义为某个类型,大概便局限了。
      我们所居土地辽阔,不仅有着深远的历史更有着复杂的人文,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有着说不尽的故事,而每一处聚居的人有着相同与不同。作者本书中以民族为线索,说着他们的历史,与他们现在聚居的土地,与他们曾经踏足过的,停留过的土地。我们这片大地上,有着很多民族,如果一家一般居住在一起,但是他们也传承着各自不同的历史与发展。从历史的深处,从他们所停留的土地的深处去探寻一个民族,大概才能挖掘出这个民族最原始也是最全面的面貌,也只有从历史之中去探寻才能理解这个名字颈骨里的精神。
    如果不曾看过这本书,我不会知道苗族是如此一个苦难深重的民族。我不会知道“汉族住街头,壮族住水头,苗族住山头”这句话中,是包含这样无奈与坚韧。苗族所住,并非他们所愿,而是他们来的太迟。这个民族,虽然没有他们自己的文字与穿成的史书,却在舞蹈与服饰以及歌谣之中都记载着他们的历史。
    作者的文字,能让人感受到他对这土地深沉的爱意,若非如此,如何会一寸寸的去探寻这土壤之中的记忆,去聆听这生活在土地上的人的故事,去思考这山川的变迁河流的枯涸。这些文字不似那些毫无意义的旅行游记,记录美食记录趣事,拍下美丽的风景,魅力的人儿,或者说些哗众取宠或是无病呻吟的感受。他对这片土地心存敬意,不带一丝亵渎的去感受着,同时也是对那些渐渐要被遗忘的东西的传承。

  《大地栖居》读后感(六):委身大地,诗意栖居

“诗意地栖居”是西方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诗美论中所憧憬、描绘的人类最理想的生存状态。为了这审美的生存,人类必须以肩负自己和后代的责任感去力挽正日益溃退的地球环境。对自我生存状态日益关注的人类正跳出旧有的审美桎梏,在新的视点上审视人与自然、人与自身。
萧春雷的游记散文,超越了一般游记散文常见的游山恋水、热爱自然的记叙笔调,将笔触插入人类生存境际的底处去审视历史,关注现实,思考未来,彰显出别具一格的生态美,令今天被生存境遇搅得焦头烂额的读者读后不得不面对大地的伤痛,长考深思。
萧春雷《大地栖居》里的生态美,首先美在对自然界清丽脱俗、醉人心魄的纯美之景的描绘与赞颂,尤其是既以生命体验的至真对那种无污染、无喧嚣、无干扰的“诗意”环境的纵情陶醉与放歌,又从哲思的高度对人类“诗意地栖居”的生存未来的思考。

  《大地栖居》读后感(七):寻找大地的过去

寻找大地的过去
评《大地栖居》
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人类栖息、居住在大地上,行百里路,破万卷书,穷其一生在追寻自己存在与成长的意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在相同的大地上,留下了无数先人前辈走过的印记、刻下的痕迹及留下的踪迹,知悉他们曾经的努力,探索他们与自然的相处,以期获得生活的智慧,探寻所谓的意义。游记似乎是结合了旅行和读书的两种努力,它一边在展示探索的过程,一边在记录人生的感悟。《大地栖居》系列就是这样旅行和思考的游记系列,它记录了作者游历华夏大地之间,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
开始读《大地栖居》,本是因为小时候到过闽南,对闽南红砖大厝的喜欢;家乡的房屋建筑也多少有闽南风格的影响,但我却对其历史一无所知。因为很少有去搜集相关资料信息的习惯,于是便“懒得”细究下去,这次可以直接“拿来”,便可以得到多年来一些问题的答案,完成了自己的一项小心愿。从书中得知,红砖大厝是闽南文化的继承发展、西方文明的植入衍变,加之中国、南洋建筑文明的互相碰撞、吸收与融合,丰富我们自己传统的一座活化石。人类不停在大地上游走,将他们的思想和文化散播在各处,文明本来就是人类智慧的累积,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推陈出新,遗留到如今的应该是曾经的精华与骨干了。
类似的探索与发现在书中还有很多,苗族的迁徙、客家的产生,都像传奇故事一样令人着迷;百姓的生活、历史的变迁,又像我们身边发生过的每一个细节值得琢磨。从广西、浙江到宁夏、西藏,作者到过的地方都留下了他的印记,也用他的文章记录了他的见闻与思考。和一般的旅游游记不同的是,作者更考虑文章的文学性、现场感和学术价值,因此在每一个地理人文景观中,作者所写的游记,同时反映了历史的传承、现实的发展以及学术上的探究多重意义,其意义不仅给未到过的读者有身临其境的述说,文学性和学术性描写让文章更显得厚重和深远。
苗族的迁徙与发展,其实就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缩影,它代表了我们生存的坚强、文明的自我构建以及文化的不断传承,等等。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获得的和失去的同样多,也同样重要。放宽我们思想的视角去看人类,我们会发现人类的发展一直沿着一条曲曲折折的道路蹒跚前进;在我们生活的大地上寻找曾经的足迹,就是在后望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历程,或许能让我们获得更多关于文明的信息,这些碎片的拼接,让文明的历史曲线显得更加连续、平滑。
《大地栖居》给游客的启示是,在做任何一次旅行的时候,都可以提前问问自己旅行的意义,做一做旅行的攻略,到景点时倾听一下地理与历史的声音,回望先人们曾经的思想。《大地栖居》给行者的建议是,举头三尺有神明,人要带着敬畏的心向往自然,行走于大地之间,更需要有包容与勇气。对于那些更富有责任的人们来说,历史有时候需要经常遥望与回望,文明需要持续的探究与求索,因为人类游走在大地之间,并非注定要效忠哪一方水土,他们带着他们的信仰四处奔波,有时候为了觅食蝇营狗苟,有时候已经忘了曾经的过去。
2016-10-8

  《大地栖居》读后感(八):华夏大地,过客匆匆

我们,都是这世界的过客,栖居在大地上。我是这么认为的,因为是过客,所以要客气,不污环境,不毁大地,然后在这短暂又漫长的一生里,实为过客的我们也要尽一份地主之谊。因为这一生里,大地供我们享受。享受大地上的资源时,我们可以好好地认识它、善待它。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我一直以为都很喜欢,喜欢看他们客观地记录。而这本《大地栖居》是《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王牌作者萧春雷的精华文章集结。
书的腰封上写着“华夏大地的每一处褶皱,都堆叠着厚厚的文化层,像是掌纹,讲述我们民族生存的故事。”这样的描写深得我心。栖居在华夏大地上的各个民族各个过客,都有着他们的经历以及他们与这片土地之间的故事。
苗族人旧时一直在迁徙,现在我们看到的苗寨集中在云贵山林里,他们坚韧,无论在全新的生存空间,不是在路上,他们始终保持着安详、快乐、坚强的生活态度。之前,我看过一些关于苗族故事的书籍,对于苗族的迁徙以及他们的生活、民俗等略有所知。在这里,再一次被感动、震撼。 客观又诗意的文字尽情地讲述着苗族人种族记忆。除此,还是汉族民系中影响深远的一支——客家人,他们,历时千年的移民,跋山涉水,抵达他们后来客居的闽西和赣南一带,当然,如今,更多的客家人遍布世界各地。我想迁徙中的民族,因为经历的路途遥远,一路上,会有跨地域的婚配,相隔遥远的血缘让这些民族的后裔智商代代高,说起客家人,也会想起他们居住的土楼,那些建筑本身就是智慧的产物。
华夏大地上各处的栖居者,裕固族、闽南人、 众多的姓氏家族、台湾移民、高原上的藏民……各处栖居的故事,他们的生活并非如同我们想象的那般惬意,每一种栖居方式的背后都需要付出艰辛与努力。人类可以漫游、可以迁徙,《大地栖居》告诉我什么样的信仰什么样的意念造就了今天什么样的生活。
萧春雷,以非凡的眼界,观察大地上各处人们的生活空间,讲述栖居背后的故事,我们了解到相关的地理知识、历史渊源、人文民俗,以及对未来的展望与遥想。大地掌纹上的秘密,在这里一点点地被揭示。
文/ashley
                书评原创,转载刊用请豆邮联系~

  《大地栖居》读后感(九):艰难游走,诗意栖居

我以前不知道萧春雷,对这个名字有印象,应该是在哪里看过,因为和我的名字正是一副对联,所以记下了,但对于人,没了解,我们不是亲戚,虽然看上去真像。
接触这个人,是因为“中国的掌纹”系列。
这是一套好书,总共有三本:《自然骨魄》、《大地栖居》、《华夏边城》。
我都喜欢,因为它们是一体的,发表我的感想文字,我选择了《大地栖居》,因为喜欢“栖居”这个词。
我目前栖居于深圳。
声音里还有乡音,所以山东人能够听出我是老乡,而有些苏州人也觉得我是,因为我在苏州工作过一年,他们说可以听出我口音里有苏州味道,我自己倒感觉不出,现在居于深圳,这里只有少量原住民,更多的,是来自五湖四海,栖居,似乎是有短暂停留的意思,事实上,我的确也不知道下一站是在哪里,可以断定的是,想沿着萧春雷的足迹,一一走遍。
他所描述的一些地方,如厦门、重庆、长沙……我都去过,但没有他那样的深刻感受。同一个地方,一眼扫过去,有人看到风景,有人看到美女,有人看到美食,有人看到更深刻的肌理内部,萧春雷是后者。
读这些文字,我经常会有疼痛的感觉,他所描摹的,是一个地方的过去、现在,也许还有未来,然而未来,是最不可估量的,有些地方,可能再过二十年,还是今天这样,有些地方,也许明天再去,有些景观已经不存,不管是不动声色的凝滞,还是翻手覆手的快速,都让人百味杂陈。
我也是一个旅者,然而,我没有萧春雷这样的积淀,所以,看不透。我读书时,不觉得是在读文字,文字是案头之山水,字里行间是沧海桑田。如同平行宇宙,当那些人、那些景被拍成照片放在书里,某些瞬间就被凝固住了,然而书外面的世界,如同席慕蓉诗里所讲的:
 灯熄之后
窗里窗外
宇宙正在不停地消蚀崩坏
此刻,也是如此。
三本书摆在案头,心绪久久难以平静。跋涉过纸上河山,不清楚心中的渴望可以落于何处。明知道未来会来,明知道现在会成过去,如此苦苦地追寻,到底有何意义?
萧春雷在纸上写下自己的所见所闻,他也不知道会落于何方。每一个地方,都该带着书前去,凭文字作为记认,领受每座城市的风骨和灵魂。就像我去重庆,去吃最地道的火锅,让麻辣的味道,在舌尖翻滚,试图以最大的可能,去感受那座城市,然而看了萧春雷的书,我明白,还是不够。
如今,叠加上萧春雷的观感呢?
不,我知道还是不够。
然而终究,大门已经洞开,读了,就不能忘,进去了,就不能出来。
的确是,仿佛春天一声雷。
有人那样走了,有人也记述了,那些往事,那些尘光,那些人们,那些扬起的谷粒,那些功夫茶,以及茶里的宁静心。这些天来,我在繁忙的间歇,静静地读这些文字,尤其是这几日一直落雨,沙沙雨声里,似乎最适合的,就是读掌纹系列了,管理类书籍,是多么不合时宜。
读万卷书,然后,行万里路,二者交相辉映。沿着大地的掌纹,不断地远走,然后回来,我想以后的不短时间内,我都会是这样的一个征程。行走并不轻松,如我五月份行走于萨拉乌苏沙漠,用脚 步丈量土地,我知道,唯有行得艰难,想得深刻,才有所得。
大地的掌纹系列,是个引领。有轻松的观光,没有轻松的旅行。沿着文字走向文化的根脉,那是一部分人包括我的归宿。而我们终将在这个星球上消失,大地的掌纹,也会变幻模样。
岁月有限,江山有待。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