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乌龙茶的世界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乌龙茶的世界读后感10篇

2017-12-01 21:3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乌龙茶的世界读后感10篇

  《乌龙茶的世界》是一本由陈焕堂 / 林世伟著作,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0.00元,页数:20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乌龙茶的世界》读后感(一):坐下来,一起聊聊乌龙茶

(文/灵林玖玖,微信公众号:闲话文艺)

闽南人家几乎家家户户都备有茶桌、茶具、铁观音,富裕的人家还会备上一些可口的茶点。只要家里来人了,不管有什么恩怨是非,主人总是先请来客坐下来,泡壶茶,主人忙着烧水、泡菜,斟茶,客人端着茶杯说着话,茶喝完了,事也讲完了。

茶,是闽南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闽南人的观念里,铁观音几乎等于茶的代名词。只是随着生活的逐渐改善,大红袍、冻顶乌龙、东方美人、永春佛手等也慢慢在出现在闽南人家的茶桌上。

我对茶的了解最初是从爷爷泡的酽茶:又苦又涩,后劲足有回甘,让我对茶没有什么好感。直到偶尔接触了茶文化,我才知道茶是集天地人之精气,也是一方丰富的世界。于是,我又找些茶艺、茶道、茶的随笔类的书籍读,但不过瘾,总觉得这些是隔靴瘙痒。比如,怎么挑选铁观音?陈茶真的可以治感冒吗?我需要一些实用的茶知识让我更好地走近茶的世界。

喝茶,品茶,包括找到与茶相关的书都是讲究缘份,可以笼统地说成茶缘。今年有幸入手一本台湾茶陈焕堂和林世伟合写的《乌龙茶的世界》。之所以选中这本书的理由有两个:一是刚好是我想了解的乌龙茶一类,仅说乌龙茶,不至于因旁杂而吸收不了;二是作者陈焕堂的履历:台湾茶艺协会甲等茶师,台湾省南投县十大杰出茶农,意翔村茶行负责人,曾花十余年时间遍仿台湾茶山,是专业茶人、评茶师;而另一位作者林世伟志事研究茶叶生长及制作过程。作者的经历往往决定一本书的偏向,两位作者的履历刚好是我想了解的乌龙茶的内容。

《乌龙茶的世界》这本书共三章,第一章是乌龙茶的基础知识,第二章是挑选好茶的方法,第三章是认识各类乌龙茶。我想很多人感兴趣的是如何挑选出好茶吧,但我认为想要挑选出好茶得先识茶,也就是先得第一章和第三章有个基础的了解再来阅读第二章会更好。

本书最大的特色在于作者有种茶的经历又有研究的条件,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得出的结论比较靠谱。比如,我以前只知道所有的茶一律含有咖啡因、茶多酚等元素,但却不知道嫩芽和成熟叶做出来的茶所含的多酚类、氨基酸、糖类和香气物质是不一样。还有影响茶的甜味居然是由茶叶所含的蛋白质和氨基酸决定等等。总之,打开这本书,对于喜欢茶的人来说,每一处细节都是值得学习。

本书还有另一个特色在于一个:全。作者陈焕堂和林世伟是师生关系,又是专业研究茶,再加上台湾的农业领先中国大陆诸等优势,在这本书里可以对种茶、做茶、选茶、品茶以及目前世界的茶叶市场情况一目了然,不局限于某个茶的环节,对于想了解茶的人来说,可以作为入门级的书了。

茶,尤其是好茶,得慢慢品。端起茶,倒头就灌叫牛饮,不是喝茶。

书和茶一样,尤其是好书,得细细看,慢慢看,结合自己所见所闻逐步地理解透了,才能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当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的茶知识,才是自己的知识,才能拿到茶桌上侃大山之用。

这本《乌龙茶的世界》就是这样一本好书,够实用,够精细,认真拜读后收获不少,这样我也就多了一个可以在喝茶侃大山的资本了。

  《乌龙茶的世界》读后感(二):走进乌龙茶的世界

因为喜欢饮茶,近来随手翻阅了几本茶书,这些书都不能让我特别满意,盖因这些茶书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容易写的大而全,全而泛泛。只要写茶,便从茶叶的历史写起,什么“神农尝百草”,“陆羽著茶经”,内容大同小异人云亦云,不由得让我怀疑,这大概都是从同一本书里摘抄的吧?写到茶叶的鉴别,不外是某某茶清香鲜爽,某某茶浓郁醇和之类模糊而又主观性强的词句,让人一头雾水,至于我感兴趣,想要弄明白的地方,比如到底用什么科学的标准来评价一杯茶的好坏却又一笔带过,含含糊糊,偶有涉及也是隔靴搔痒罢了。此外,很多茶书亦花费大篇幅讲茶艺和茶道,茶艺和茶道并非不能讲,但是我更注重的是一杯好茶的鉴别方法,那些茶艺和茶道的学问,对我来说,又过分的玄而又玄,莫测高深了。
在这种情形下,我几乎要放弃读茶书了,这时,偶然间却碰到了一本别致有趣的茶书,由后浪出版社出版的《乌龙茶的世界》,翻过以后,颇能读进去,不由使我又拾起了看茶书的兴趣。
这本书和其他茶书之所以不同,大概和作者的身份有关。写作这本书的陈焕堂先生是台湾茶艺协会甲等茶师,台湾省南投县十大杰出茶农,意翔村茶行负责人。另一位作者林世伟是陈焕堂的弟子,也是台湾奕世茶叶有限公司负责人。换言之,写作者既非教授,也非学者,而是标准的茶叶栽培者和经营者,所以本书内容更加朴实、有料、更注重实用性就不难理解了。
中国的茶叶,依据成品特色的不同,一般可以分为六大茶类:绿茶、黄茶、白茶、青茶(乌龙茶)、红茶和黑茶。这其中以乌龙茶的制作和鉴赏最为复杂,所以从乌龙茶来着手来学习茶叶是一个不错的突破口。虽然本书以乌龙茶的知识为主,但在介绍乌龙茶的同时,对其他茶类也有涉及,以便于与乌龙茶进行比较。这些知识虽然三言两语,但对茶叶初入门者来说,是非常实用的。
作为茶树的栽培者,本书的一个主要特点是用了比较大的篇幅介绍乌龙茶从种植到制作的全过程,对茶叶的化学成分进行了详尽的剖析,这样便使我们了解了每种茶叶之所以呈现它所独有的滋味和香气的科学依据:使茶汤苦涩的是茶多酚,甘甜滋味的来源是蛋白质和氨基酸,糖类可以使茶汤更加浓稠甜香,而形成茶汤香气的重要成分是只占茶叶物质组成不到0.1%的香气物质。茶叶化学成分组成的微妙区别又实在是和它的产地,品种、采摘、制作等过程密不可分的,从采摘开始,集菁后送入工厂、“日光萎凋”、“大浪’”、“堆菁发酵”、“杀菁'、“捻揉”、“干燥”,每一步骤皆有学问。了解了这些知识,可以让我们面对一杯茶的时候,不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在一杯好的乌龙茶的挑选上,作者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手握、闻香、开汤、品尝,书里用三分之一的篇幅介绍了好茶的鉴别。其中很多地方解答了我积压很久的一些疑问,相信这些也是很多喝茶人的迷惑。我们一般认为茶叶以嫩芽为佳,采摘标准是“一心二叶”。但是作者告诉我们在乌龙茶的制作上,并非是叶片越嫩越好,必须要求叶片一定的成熟度,成熟的茶青才能做出高极品,嫩采反而容易苦涩和香气不足;我有一个朋友,喝茶喜观汤色,认为从汤色可以鉴别茶叶的高低。书里指出茶汤的色泽多取决于采摘成熟度与加工方式,虽然和滋味有关,但不宜以汤色直接判断品质,是否澄澈才是观察的重点。很多人喜欢武夷岩茶、凤凰单丛等名茶独有的香气,作者认为一款心仪的茶香可以从四个方面寻找线索:产地香、品种香、季节香、工艺香。至于如何观察茶叶的外观、如何观察茶叶的叶底,手采茶与机采茶的区别,喝茶是否一定要看海拔,有机茶的正确概念等知识,书中也有详细的介绍,一路读下来,你会找到很多小亮点的。
由于作者是台湾茶人,在书的第三部分,作者带我们领略了以台湾为主的各类乌龙茶的风采。文山包种、冻顶乌龙、番庄乌龙、东方美人、高山茶……追溯名茶的历史,探寻现状和发展,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写作中融入了对台湾茶业生存和发展的思考,这些也是内地茶人可以借鉴的。
关于本书的不足之处,我认为是系统性不强,结构略有些凌乱,有些内容重复。另外,书中对台湾茶叶的一些个人色彩比较浓的看法我和另一位台湾朋友交流后,他认为有待商榷。这些就是茶人之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了。
无论如何,对一个爱茶的人来说,这都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本书序言中有一段话“台湾俗语说‘文章、风水、茶,真识没几个’,意即‘文章、风水、茶’被认为最难懂。茶叶的生产和制作牵涉到的因素很多,而大多数写茶的文章都是点到为止,搔不到痒处。主流媒体和消费市场是大众获取茶叶信息的渠道,可是在庞大的商业利益驱动下,众口铄金,很多信息往往偏离事实。茶行业的从业者大多数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无法将各种相关联的因素理清,消费者更是无从建立合理的逻辑。”深以为然。
虽然茶文化博大精深,每一次做茶的过程独一无二,我们很难将茶叶像可口可乐一样以工业化的方式格式化,但对什么是好茶,一定是有一个标准的。拨开笼罩在茶文化上空各种玄而又玄的迷雾,正确厘清市场乱象,回归茶叶饮品的本质,茶究竟该怎么种、怎么做、怎么选,怎么喝,实在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乌龙茶的世界》读后感(三):茶香不易 自当珍惜

感谢勤劳聪明的福建人,在好多年前就把铁观音、大红袍等推广到全国各地,而笔者生活在江浙地区,这个地方的人多喝绿茶,所以当初第一次喝到铁观音时,惊为天人,浓郁而复杂的香气,肥硕而庞大的叶体,都与常饮的龙井、碧螺春相差甚大。
后来慢慢知道,这是乌龙茶,属于半发酵性茶类,与零发酵的绿茶的确有很大差异,从茶树到制造工艺,从泡茶工具到饮茶流程,甚至喝茶人的心情,都是不一样的。
《乌龙茶的世界》是两位台湾专业人士对乌龙茶简单而系统的阐述,说实话,刚开始打开书时,看到那些简短的一小段一小段的陈述,再加上写标题党式的描写(比如“从汤色判断茶的品质”),以为又是一本“百度一大抄”的粗糙之作。
翻开几页,就知道我错了,看到了白文、白燕、白鹤、白鹭就知道人家的专业性了,于是谦虚、认真地看起来,当看到用手绘描述真叶、鱼叶、腋芽、驻芽的不同时,已经彻底折服于作者的专业性。
书从茶的基本分类讲起,从是否发酵引出了传统六大茶类的区别,接着论述了本书的主角——乌龙茶,其实这三个字就是挺复杂的,它可以说是所有半发酵茶的统称,也可以指一种茶树,还可以说是一种商品名,所以你说喝乌龙,是有很多种含义的,一不小心,可能就会上当了,看这本书因而显得非常必要——如果你真的很喜欢铁观音、单枞等茶叶时。
书的第二部分着重讲了如何挑好茶,这对普通人来讲就像武林秘籍一样,是非常吸引人的,但作者并不是简单告诉大家从茶叶的外形、汤色、味道等几方面入手,而是仔细讲解了乌龙茶的制作过程,采摘、萎凋、搅拌、大浪、堆菁、杀菁、揉捻、团揉、烘焙等等,并配上了清晰的照片,让我们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书的第三部分讲了不同类型的乌龙茶,例如文山包种茶、冻顶茶和红水乌龙,没错,这些都是台湾的代表性茶种,当然武夷山是跨不过去的一座高峰。介绍完茶品之后,还简单讲了些去茶行买茶及如何品茶的常识,也算是作者的额外赠送了。
文/ashley
                原创,转载刊用请豆邮联系~

  《乌龙茶的世界》读后感(四):茶亦人生,人生亦茶

对于中国人而言,茶是最为常见的饮料,与可可、咖啡并称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不论是传统节日,还是日常招待客人,沏上一壶茶,都是极为常见的。可以不夸张地说,日常生活中,或者待客的时刻,茶与中国人是如影随形的密切。翻翻自己家的柜子,哪家没有几罐珍藏了许久的茶呢。
中国人与茶是那么的亲近,如生活中的盐,抑或是水,离不开,也离不了。国人虽与茶如此亲近,但是真正识茶懂茶的并不多见,自诩懂茶的人,往往也被诸多的错误常识所左右。品茶之余,能知道更多有关于茶的知识,无疑是一件幸事。

  《乌龙茶的世界》读后感(五):小白逛茶行如何不被坑?

文/皮波波

有幸经历过一段每日与茶人茶客打交道的日子,在报纸上发表了几篇小文之后,有一次被人问:“如果想要走进茶的世界,应该从什么书看起呢?”我说:“当然是直接喝呀,看什么书啊!”但事后想想,自己这番反应未免过激,其实一种更好的方法就是找一本靠谱的茶书,比如这本《乌龙茶的世界》,然后找几款茶来跟着喝呀!

乌龙茶的入门新手如何跟着这本书走进乌龙茶的世界?以下是笔者个人的一点见解,望能与诸位网友多多交流,不足之处还望谅解。

日常生活中,认为大红袍是红茶或铁观音是绿茶的人并不少见——其实这两者都属乌龙茶。但不知者犯下这样的错误也是情有可原的,陈宗懋编写的《中国茶经》中这样介绍乌龙茶的品质特点:“既具有绿茶的清香和花香,又具有红茶醇厚的滋味”,要了解什么是乌龙茶,希望您先看看本书开篇《认识六大茶类》一节,了解茶的基本分类:各种茶叶的本质区别在于茶叶中的多酚类物质黄烷醇的氧化程度不同,简单说来,乌龙茶属于半发酵茶,红茶是全发酵茶,绿茶则是不发酵茶。

对于基本概念有所了解之后,翻回目录,第三章里作者为我们介绍了文山包种茶、冻顶茶和红水乌龙、东方美人、铁观音等许多具有代表性乌龙茶品种,不妨就记下这些名字找茶去。

作者在序言里也讲了,“文章、风水、茶,真识没几个”,茶行业水这么深,小白逛茶行如何不被坑?本书第179页到第187页的内容能为大家提供指导。

茶行老板为了发挥一款茶的长处,抑制他的缺陷,会注意泡茶的手法让茶叶扬长避短,这就是为什么你从茶叶店里买回来的茶,回到家喝起来却不是那样的滋味。所以作者在此处提到了可以用茶叶评审的泡茶方法去试茶,茶的缺点会一下暴露无疑,对新手茶客而言这样做是意义非凡的,几款茶试下来,你就能对乌龙茶有一翻新理解。

笔者所言并非否认茶行老板的做法,正如此书作者所言,对茶有深刻认识的茶行老板是最好的咨询对象。曾有一位安徽籍友人,通过网络购买武夷岩茶后仍采用他习惯的玻璃杯泡绿茶法冲泡绿茶后,发现“这茶泡两开就没味道了”,事后通过询问售茶者,通过改变工具才感受到武夷岩茶的真滋味。泡好一杯茶,茶、水、火、器四者相配,缺一不可,购茶的过程,便是我们学习如何让四者合理搭配的过程。

自此,茶已经有了。那就开始泡茶读书吧。看汤色,闻茶香,品滋味,结合书中的图片与文字描述,再进一步深入阅读关于乌龙茶制作工艺、产地、以及相关历史文化知识,乌龙茶广博世界的乐趣,正期待你的探索。

为爱好者提供有效的指导,而非提供虚无飘渺的茶文化泛泛之谈,在如今玄学泛滥的茶圈中,这是一本难得的好书。茶不仅是“琴棋书画诗酒茶”的茶,也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茶,踏踏实实,从喝开始,用你的嘴巴带着心去感受,才是正确进入乌龙茶世界之道。

  《乌龙茶的世界》读后感(六):透过这本书,走进茶世界,不仅是乌龙茶

能看到这本书,是一种幸运,而能读完它,更是获益匪浅。 本想在一两周的时间看完这本书,实在是因为内容丰富有深度,只有细嚼慢咽,方能不负作者的呕心沥血,再加上杂事琐事,硬是用了一个月才看完。 作者陈焕堂确实是对台湾茶极为了解的人,早前粗读过其写的《台湾茶第一堂课》,台湾繁体原版,也是读的很慢,当时就被这本书的丰富而真实的内容吸引。而《乌龙茶世界》这本书是陈焕堂和林世伟合著,陈焕堂丰富的经验和几十年对台湾茶的深度了解加上林世伟生物系统工程研究背景,这使得这本书涉及面更广,内容更深入,知识更系统科学。 其实,这本书不单单是讲乌龙茶范畴了,文中很多的观点和研究方法,对于茶叶行业的思考,对各个茶类都有借鉴意义。如果你是茶叶从业者,这本书在扩展你的乌龙茶的知识的同时,肯定会给你更多行业的思考。如果你只是喜欢茶叶,想懂点茶叶知识,那么这本书也值得你去读,茶叶的基本概念,这本书能讲的很清楚,同时,当你更深入茶叶后,再来读这本书,你会有新的收获,可以说这本书真正的做到了深入浅出。 来看下这本书的结构。 总共187页分3个章节。 第一章为基础知识,约50页。 第二章为乌龙茶的工艺和品质特征,约60页。 第三章不同乌龙茶类别的特点以及作者的一些思考,约70多页。 总体上看,结构逻辑很清晰。 第一章先讲到了六大茶类特征,绿、黄、白、青、红、黑逐一解析,不同茶类的基本特征,从而引出乌龙茶。乌龙茶的特征,发展历史,茶树品种(尤其是茶树品种适制性,茶树栽培)、季节、采摘嫩度、时间等。作者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讲基础知识,也是煞费苦心的,因为这些基础知识的理解是环环相扣的,只有有了这些基础知识,你才能理解茶叶为什么要那么做,为什么有哪些品质特点,怎么去喝,怎么去鉴别也才有了理论基础。 第二章很关键,作者先讲了茶叶的部分化学成分,这个很重要,茶叶的加工和品饮往本质上看都是这些化学物质的组成、变化的反映。然后作者着重讲了乌龙茶香气的形成因素,香气丰富是乌龙茶的重要特征,搞清楚了香气的影响因素,对于了解乌龙茶的品质特征至关重要。紧接着作者讲了乌龙茶的口感,“苦涩鲜甜”的成因。最后引出了乌龙茶工艺。每一步骤进行分析,对乌龙茶品质会产生哪些影响,主要的技术规程。这一章还在结尾讲到了看干茶、汤色、叶底的一些要领。 第三章着重讲到了文山包种、冻顶乌龙、番庄乌龙、东方美人、木栅铁观音、高山茶、红茶、老茶等台湾茶类别,也讲到了岩茶、铁观音、漳平水仙、永春佛手、凤凰单丛等茶类,对于当下台湾茶行业的误区也进行了讨论。 个人认为这本书的特点。 1如果你认为这仅仅是一部讲述乌龙茶的科普书,那么显然不是。这本书很多地方融入了作者的感情,这种感情有挚爱、惋惜、希望等。个人觉得这些感情的融入,是作者几十年事茶的深刻的爱,只有爱的深,才能真正发现一些问题,这些感情背后的台湾茶叶问题,对国内的茶叶行业有着深刻的警醒作用。比如说。 P61,“到近年来对茶叶发酵研究贡献卓越的日本学者Takashi Tanaka,重要的研究成果都是来自外国学者。台湾以半发酵茶制造工艺为傲,对茶叶科学的基本教育付之阙如。而在茶道美学、哲学方面大作文章,是本末倒置行为”。作者茶农出生,却有如此的认知,实在难得,眼观当下,茶叶的前端基础科学研究确实集中在国外,尤其是日本,而基础科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对于国内茶业界又何尝不是惊醒呢,可惜,国内著书立说讲到这个观点的少之又少,关于茶道美学,国内还在亦步亦趋学习台湾呢。 其他的比如,对于高山茶只看海拔,不看品质的问题,作者多次提及,也分析了高山茶嫩采带来的弊端。还有比赛茶泛滥的问题。这都有警醒意义。 2这本书很细致,也很专业。 P31“叶芽依照生长部位的不同分为定芽和不定芽,定芽又可分为顶芽和腋芽,顶芽位于枝条顶端,腋芽位于叶腋处。顶芽的活动力比腋芽强,俗称顶芽优势。当新稍成长至一定程度,水分与养分供给不足,顶芽生长停止,便形成驻芽。此时驻芽与其他腋芽被称为休眠芽,待腋芽下方成熟叶借由光合作用累积足够养分,驻芽 将再次萌动生长。不是自叶腋处或顶端发育的芽,称为不定芽,不定芽的生长位置无法预测”。这些专业文字作者并不是简单的摘抄,都经过了仔细推敲。再比如关于乌龙茶名称的今与昔的论述,关于日光萎凋与热风萎凋的对比,关于杀青时酶活性的具体变化等,这样的细节论述很多,基本都很专业,只要细细读,也都能读得懂。 3书中有一些巧妙的比喻。 P66“日光萎凋是制作半发酵茶的关键,就好比开车上路,首先要启动引擎,当引擎启动了,后续的入挡、放刹车及踩油门才有意义。。。”这一段比喻实在贴切。P91“若将毛茶比喻为面包店刚制作好的土司面包,那么若是将面包直接切片后食用,就好比品饮生茶,实在品尝它的原味。要是进一步把吐司面包放入烤箱,用不同的温度烘烤,再去品尝,面包就开始拥有不同的香气与口感。。。”。这样巧妙的比喻还有很多。 4、一些名词是台湾用法 比如“茶干”指的是干茶,“制程”即是制作过程。“熟茶”多指烘焙过的茶,这个跟常见的概念不太一样。 后记 这本书其实适合很多人读,虽然本书主要的内容还是台湾乌龙茶,但是茶叶的知识和体系是相通的,尤其是作为品种和工艺最繁复的乌龙茶,如果理清了知识脉络,那么再了解其他茶类,自然不在话下。所以,对茶叶喜欢有兴趣了解的人,从事茶叶行业的人,不妨读一读。 读完做好标记,这将是一本很有用的茶叶工具书。

  《乌龙茶的世界》读后感(七):什么是乌龙茶?

乌龙茶是半发酵茶的统称,只要按半发酵茶制程做出来的茶,通通是乌龙茶。『乌龙』也是一个茶树品种名, 台湾常见的有青心乌龙和大叶乌龙。乌龙更常见的用法是做商品名称,当我们买茶时使用乌龙这个名词时, 要先确定所谓的『乌龙』,指的是一种统称还是品种, 或是商品的名称。

什么是乌龙茶?

乌龙茶,指的就是六大茶类中的青茶。

“乌龙”这个名词使用非常广泛,它是所有半发酵茶的统称,有时代表的又可能是茶树的品种名或出现在包装上的商品名,许多情况下都会让人产生疑惑,甚至导致在消费过程中产生纠纷。一种常见的情况是,有人到阿里山旅游,顺手带了一罐阿里山乌龙茶回家,结果

回家一泡,懂茶的友人告知,这不是乌龙,是金萱。此人遂向购茶的店家抗议,店家却坚称自己没错,茶确实是阿里山乌龙茶。孰是孰非?究竟该如何判断?

■乌龙是半发酵茶的统称

其实乌龙是所有半发酵茶共同的代名词,半发酵茶(或称“部分发酵茶”“青茶”)就是“乌龙茶”(Oolong tea),正如同“红茶”(Black tea)之于全发酵茶,“绿茶”(Green Tea)之于不发酵茶。不管是大陆的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凤凰单枞或台湾的文山包种、冻顶乌龙、木栅铁观音、白毫乌龙,均可划归为半发酵茶。也就是说,无论使用的茶树品种是什么,无论是否在制作工序细节上有不同之处,只要符合半发酵茶萎凋、静置、大浪、堆菁发酵、杀菁、揉捻、

干燥工序的,都可以称为乌龙茶。

■乌龙是茶树的品种名

乌龙也是茶树的品种名称。在大陆,茶树名称有乌龙二字的,有“软枝乌龙”“大叶乌龙”“慢乌龙”“红骨乌龙”;在台湾,则有“大叶乌龙”“青心乌龙”“黄心乌龙”等品种。这些乌龙品种以种子繁殖(属有性繁殖)所产出的下一代,也可以说是乌龙,但在茶树性状上会有变异。在冻顶,茶农称青心乌龙为“乌龙”或“软枝”;在坪林,茶农称青心乌龙为“种仔”。用青心乌龙制作的乌龙茶,有近似兰花与桂花的特殊香气,质量公认为最佳,当地茶农称为“种仔旗”。台湾市场也以青心乌龙价值较高,目前台湾的新兴高山茶区,几乎全是青心乌龙的天下。当前台湾主要产制乌龙茶的品种,除了青心乌龙,还有四季春、金萱(台茶12号、二七仔)、翠玉(台茶13号、二九仔)、铁观音、青心大冇等。此外,也还有许多适合制作乌龙茶的茶树品种,如白文(台茶14号)、肉桂、水仙、奇兰、佛手、武夷、黄金桂等等。不过在以青心乌龙为主流的台湾市场中,其余茶树品种的知名度相对就低很多了。

  《乌龙茶的世界》读后感(八):一本乌龙茶的百科全书

作为一个爱茶人,以我半懂不懂的水平,无论是品茶还是得获阅读本书,都是既高兴,又怀有些许忐忑的。高兴的是能够做喜欢的事——阅读也好,品茶也罢,正如本书前言说的,都是品味时光与自然结合的艺术,茶作为受自然影响最大的饮品,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忐忑的是自己不算懂行,大多一只半解,恐怕很难品味出个道道来:也正如本书前言里说的,文章、茶、风水,是最难说懂得的几样东西。我想我也不例外。言归正传,读完后,我只想说凡是爱茶人,对茶产业有兴趣的人,单纯想做个了解茶叶的喝茶者,都应该好好读读本书,它不仅是茶叶知识的宣讲,更是一本技术和产业手册。

本书是对乌龙茶整个产业的一次剖析,从种植到管理到加工乃至技术标准,产品的品质细节,产业的发展等等,事无巨细,作者都一一道来,结合作者的经验和茶叶科学详加分析。本书的两大主线,特色鲜明。一是茶园的管理,二是茶叶科学的运用。作者强调科学和管理,是要消除行业内现存的一些偏见:如轻工艺,片面强调海拔,为了迎合比赛的标准而扭曲的发酵工艺等等,本想全盘列出来,但还是觉得应该留给后读者自己品读。消除这些偏见实质上是消除现在萦绕在茶产业上空的各种产地和品种神话的迷雾,这些噱头其实一点都不利于茶产业的发展——顺便说一句,大陆的这类营销噱头也相当多,深入行业会发现比比皆是。作者坚信,科学的管理茶园,运用茶叶科学去把控从种植,不同品种适制性差异,采摘方式,加工特别是核心的发酵,以及后期的焙火等控制性工艺,乃至茶叶的科学保存,都是生产一款好茶的关键因素。所以尽管他强调海拔,气候,时节,土壤,人工等等平时大家关注的细节,但也指出这些因素没有简单的硬性标准,比如不能说名茶出高山等,在这些因素的背后是科学有序的管理和对科学的重视和作用。并且,作者指出这些不仅对乌龙茶,对其他茶叶也是适用的。

谈完了管理和生产,作者的另外一个重头是茶叶品质,这也是应有之义。从茶汤颜色到所谓发酵程度,在茶叶科学的视角下,大众对茶叶容易误解的地方,如茶汤颜色与茶叶质量的简单划等号,发酵程度如何影响茶叶的醇厚等一一被解构和科学解释,让读者认识到,茶叶品质的把握不那么简单但也并不神秘,只要在科学的视角下,都是浅显而易懂的。并没有什么神话和玄而又玄在里面。更多的是味觉感受和茶叶成份的结合。

本书的细处亮点很多,比如说到茶行的作用,茶业竞赛的利与弊,茶叶品种的新发展,白毫乌龙奇异茶香与小绿叶蝉的关系,甚至是其他茶,如红茶的趣闻——比如说到大叶茶的浓烈不适合纯饮适合加入牛奶和糖,让我一下子联想到了工业革命和工人阶级的消费与茶业在全世界的发展繁荣等。以及大吉岭茶叶香味与椿象的关系是否是英国人对白毫乌龙的模仿等,都是值得细细品味的。

当然,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种植是不是完全不要农药,回归传统对茶农是否就是希望。可能还要具体分析。本书的纸张,装帧,各种茶叶的图片都很精美细致,不仅赏心悦目,而且值得收藏。总之,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茶书。

2017年3月18日于筑

  《乌龙茶的世界》读后感(九):书评003

时间溜走真是一点都不和人打招呼。这书的责编找我貌似还没过17年的春节,现在写这个已经开始穿短袖了,中间差点还把这书给弄丢了。

处在一个茶叶小白的角度对这本书的内容能说的不多,书里内容涵盖全面,从种茶、制茶到饮茶基本应有尽有。

书里内容思路清晰,结构完整,从最初的认识茶叶品种大类,绿,黄,白,红,黑茶的分类原因和识别方式,到乌龙茶的缘起和品种差别。

所以,如果你不幸看到这里,正在犹豫不决要不要买这本书?答案是,买,买,买。

一来,这是人出版社的正当目的,书印出来的确是出来卖的啊,不是咩?二来,你买书花的也不是我的钱,我是不会有什么感觉的,嘿嘿嘿。更重要的是这书的确能对小白在乌龙茶有所了解,还会让小白读者了解目前商家的一些过渡营销的技巧,比如有些商家会刻意宣传茶的海拔,或者强调自己是有机茶而此书的两位作者会给我们一个“其实不然。”的答案。更是纠正了很多人对于只有手采茶才算是好茶的误会。更庆幸的是书里没有提及任何关于“ 为什么一定是处女才能采茶?”和唇采茶这类无聊的直男癌大脑意淫出来的采茶方式。

不过,买了这书看完是不是就能对乌龙茶甚至对茶行业有入行的了解呢?答案也是“其实不然。”估计,买的人下单之前也清楚,书这东西不是万艾可吃了就能立竿见影,不是肉,下肚第二天就能变成屎。这本书上的内容,买茶边喝边看用处会更大。

毕竟,类似书里关于茶汤,茶色,和茶叶茶形外观的描述,或许还能根据树上的配图有所了解,但是关于茶汤的口感和色泽却不是用眼睛看看文字就能了解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