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后物欲时代的来临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后物欲时代的来临读后感10篇

2022-04-04 03:00:0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后物欲时代的来临读后感10篇

  《后物欲时代的来临》是一本由郑也夫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8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后物欲时代的来临》读后感(一):解读消费社会,“走向游戏时代”

  文/吴情

  《后物欲时代的来临》,中国当代著名学者郑也夫著。有关消费的研究(主要是解释和批判),学术界的成果堪称汗牛充栋。可《后物欲时代的来临》,一方面侧重从学理上解释何为消费,以及在现代商业社会中消费行为涉及的多方如何被组织到一起,最终促成消费的有序进行。另一方面,从目前的消费社会百态中,郑也夫先生预言道,随着大工业的继续发展,“物质占有不再能提供区别性,追求牛逼的本性只好寻找新手段”,同时,在未来社会中,“工作的重要性丧失,未来的教育显然要融合生产本领和生活艺术”,也即,一个以物质占有为衡量个人价值手段的社会让位于一个侧重个人有尊严的诗意栖居的社会,也即“后物欲”社会。

  一日三餐,衣食住行,我们的生活中消费如空气一般自然。不过,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消费显然不能简化于此,它的内涵复杂深广,且涉及商业社会的多个领域。在郑也夫看来,消费截止由五个方面构成:潜在消费者的崇拜心理(“以物品证明身份”),商人营销商品的种种努力(比如买通官员和专家以“消除对某一商品的社会制衡”),广告,降低消费门槛,以及时尚。五个方面相互作用,紧密联系,共同构成了对潜在消费者的潜在影响力或声音。因此,即便面对一个简单的消费行为,也很难分辨其究竟是出于个体的真正需要得以展开,还是因为社会和文化的作用暗自驱动。

  不过,尽管在目前的消费社会中,我们对实物的消费占据着较大比例,但是“虚拟性的活动无所不在,影视、药品、游戏、戏剧、迪斯尼等等”,同时,实物消费占消费总额比重下降。虽然短时间之内无法完全评价这一微妙转变反映出的社会现象及其中可能隐含的思想轨迹。但郑也夫先生认为,这可能预示着一个“后物欲时代的来临”,部分因为“消费的非物质化和虚拟化,或者说生活的非物质化和虚拟化,已成趋势”,部分因为“工作将不是未来生活中的最主要内容”,工作不再是人们获得生存手段的主要手段,也无须为此遭受机制的异化,休闲为主的生活,这一多数人所向往的事物或将成为现实。

  郑也夫先生预言,“游戏将是未来生活中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从当前过渡到这一社会,过程并不轻松顺利。“相反,游戏在前行中腹背受敌,它必须在物质挥霍和药物沉溺之间开辟自己的道路”,它毕竟代表着未来和希望。在这个社会,当有人问及个人天赋时,可自信地宣称“自己最大的天赋是玩”而丝毫不必感到羞耻,它允许一种适合人性的完善生存方式,以及存在的多重可能性。这样的社会,难道不值得憧憬吗?

  然而,在笔者看来,郑也夫先生的预言或多或少带有尼采式的“乐观的悲观主义者”倾向。以游戏为人生本务的社会,多少带有乌托邦的想象。构建这样的社区不难,但在很大规模上促成这一社会的形成,实难办到。商业资本主义逻辑下,真正能够做到“有钱有闲”的恐怕只会是少数人。包括中产阶级在内的中下层人士,都无法充分发挥主体性使得工作不再重要,也无法在未保障生存、发展的基础前尽情地“游戏人生”。

  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后物欲时代的来临》读后感(二):如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目前中国社会尤其是青年阶层的消费观,已经开始像以提升自身各项能力以及追求精神世界方向开始转变,这当然是一件好事。尤其是目前各类网络课程的盛行以及健康餐饮的风靡,其实这都表现了中国人已经开始由以前的只注重物质生活层面开始往更高的消费习惯开始进化。

  而郑也夫先生的这本《后物欲时代的来临》正是在论述这种消费的演进,本书第一次出版于2007年,在十年之前郑也夫先生就精准了预言了中国社会消费观将出现巨变,让人不禁赞叹这位学者对于社会发展潮流的精准把握。而其实本书原为作者在其课堂的一门课程,但作者深入浅出的语言让本书虽然很具学术功底但又不晦涩难懂,实在是难等可贵。至于本书名字的由来,当然是为了至今贝尔先生的经典之作《后工业社会的来临》。

  作为一本学术著作,本书也先抛出问题,在第一章叙述了中国当代的消费观现状,从而提出了作者自己的观点:关于人类三总追求的理论:舒适、牛逼、刺激。之后作者开始讲述厂商们如何通过广告、降低门槛等方法来引诱顾客过量的购买更多的物品来造成消费上的浪费,然后又从顾客角度来阐述由于崇尚时尚和物质崇拜所造成的扭曲的消费价值观。最后重新回到关于消费逻辑的深层探讨,并预测全民即将进入如古代贵族一般解决温饱,并因为工作重要性的丧失,开始追求生产本领和生活艺术中,最终物质已经满足不了人类炫耀与刺激,游戏才是人类的归宿。

  文章引用了凯恩斯的一个观点:生产问题解决了,失业和半失业将成为未来社会中多数人的常态。这个预言如果真的实现了,那刚获得星云奖的《北京折叠》就不再是一部完全的科幻小说了。

  而另一方面,作者对于游戏将成为人类最大的消费这一预测,也渐渐的开始变成了现实,尤其是当今社会游戏产业的火爆,催生的非理性消费比比皆是。

  当然本书其实也为未来的消费观做了指引,由于追求生产本领和生活艺术的欲望越来越大,所以目前的尤其是对于中产知识阶级的提升自我的消费市场会越来越庞大,这也是一个巨大的商机。另外目前对于生活艺术的消费已经从中国火爆的电影市场和娱乐市场可以看出端倪,而这两者估计在短时期内,将成为超越物质消费的主流。

  本书讲述的观点其实必须建立在一个前提之下,就是物质生活的解决,这一前提是否会在之后的社会急转直下,反而变成了最大的危机呢?这显然不主要是社会学家的事,而是科学学者的问题…

  《后物欲时代的来临》读后感(三):《后物欲时代的来临》:无处安放的欲望

  “苹果7”来了,关于买不买,大家吵得很凶,但结果其实很明显:该买的人一定会买,不该卖的人就一定不会买。这恰好符合郑也夫在这本书里的观点:“消费群体是部落,而商品就是他们的图腾。”

  我们显然已经进入了这样的时代:衣食无虞,可忧虑却依旧层出不穷。很难说这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一方面,只有当人们解决了生存问题,才有机会考虑其他问题,诸如“怎样让生活更美好”;但另一方面,这种空暇又很容易令人不知所措。一旦有关生存“必要的挣扎”不再被需要,人们也需要一些同样深刻的“患得患失”,才能让生活充实可感。

  《后物欲时代的来临》是社会学家郑也夫一部简洁而有力的作品。作品阐释的正是上述主题:当人们进入不必为温饱担忧的“后物欲时代”时,人们该怎样安放自己的精神生活?而在阐释这一主题的过程中,作者充分使用“消费理论”,从而将人在精神状况上的转变通过消费的具体表现加以呈现。而在对“过去”与“当下”进行了解释与阐释之后,作者的讨论直指未来——在物欲可以完全得到满足,继而无法满足人们欲求的当下,“虚拟化”的游戏,将成为未来人们可以依赖的、获取满足的道具。

  在某种程度上,人生来是追求不平等的。这观点看似奇怪,但细想却又实在有理。人身上自然存有“模仿”的本能倾向,但另一方面,人对个性的追求也同样切实可见,“模仿关乎生存,个性现实出色”。更明显的例子则是在财富的累积上。正如托尔斯泰曾经发问:“一个人究竟需要多少土地?”人所需要的财富总是有限的,但对财富的需求却永无止境。从根本上说,人们累积的表面上是财富,实际上则是围绕财富而产生的优越感——只有通过所谓“个性”才得以彰显。

  这种追求在此前可以成为驱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但随着“后物欲时代”来临,生产力接近饱和,人们的基本欲求都可以得到满足时,这种执念却必然导致消费过度,引发一系列消极的连锁反应。在物欲的满足已经实现之后,人们需要一个转向,来让自己对“卓越”永无止境的诉求——反面来说则是贪婪,找到另一个可以释放的空间,从而避免继续将压力安置于已无空间的物质世界之上,造成不平等的加剧,甚至是无可挽回的倾覆。

  在作者看来,“游戏”正是这样一个理想的空间。一方面人们已经发展出了足够出色的“虚拟技术”,足以满足人们对“类真实”的渴望;而另一方面,“游戏是专门致力于满足人们超越他人愿望的,也是凸显差异的把戏”,它将从根本上满足人们对“不平等”的渴求。最重要的,是游戏完全可以让人“自娱自乐”,它带来快感,却不会让人自己以外的任何事物或人受到损害。

  事实上,人本可以于衣食无忧之时,考虑更多“更远”的问题和事业,但郑也夫所提供的解决方案显然更加现实。与其说我们将在“后物欲时代”来临后进入虚拟化的“游戏时代”,人们更根本地是生存于一个“扮演时代”之中。人人都在扮演想象的自己,衣食无忧时,人们演得也更加投入彻底。欲望作祟,一切都无法永恒,但一切却都未曾改变。

  《后物欲时代的来临》读后感(四):物欲洪流的退场?

  本文首发于网站 什么值得买

  郑也夫著,18万字,12章,260页,3部分(人的需求的分析,消费主义的影响,对未来的展望)建议以章为单位阅读,此书有一定的学术性(只是有一定的学术性,不甚强),因而以章为阅读单位可以提升对全书的了解程度,而本书的一个优点在于其序言就已经把全书的结构已经拆分好了,所以读者按照作者的拆分结构阅读即可(各章之间的联系不是很紧密)。但是必须要知道的是,该书初版于2007年,然鹅,数据却没有因为再版而更新,心好累啊!当然,还有一个优点是本书的注解简直是注解模范,不仅注明了书名、作者、出版时间、出版社还对引用图书的内容作了初步的介绍(这简直就是勾引剁手!),可以说作者还是很用心的。

  之前读郑也夫的作品,主要是《神似祖先》和《吾国教育病理》,额,又是罗辑思维,那个时候的罗辑思维和现在这个时代还是有不同的,那时候推荐的书其实还不错,现在推的嘛,2333。《神似祖先》现在来看是不错的对未来的预料,而且有些内容和本书可以说是一脉相承,至于《教育病理》,其实是一本文笔不错的时评集,读起来堪称“酣畅淋漓”。至于说的对不对,军备竞赛是对还是不对,其实是值得商榷的(其实我觉得宽松教育更可怕!)之后就是《代价论》《文明是副产品》,感觉相当不好,《文明是副产品》的篇章有点太长,一直读不进去,文笔没有之前那么轻松愉快,草草就弃了,感觉有点题材太大,写着写着就写飞了的感觉。

  本书从哲学和心理学开篇,阐明人有三种需求:舒适、牛逼、刺激(马斯洛层级的一种延伸,其实成神了追求的也就是这些吧),然后就是消费,以及消费主义如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消费机制的形成(消费心理学和《有闲阶级论》),中间对未来的“后消费时代”进行了铺垫(技术进步,与十年后的《未来简史》对比,技术进步只会越来越快!),最后回到前面所点明的三大需求,在未来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时候,消费已经不能(或者说人们已经没有消费的能力或者说消费已经不具备前述功能也可能出现了神人,凡人已经不存在存在的意义)实现人的三大需求的时候,游戏(广义的)才是我们的归宿。

  社会学有三位创始人,分别是卡尔·马克思(没看错,就是那个搞科学社会主义的卡尔·马克思,他在人文社科领域堪称全才),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涂尔干(又译为杜尔凯姆,涂尔干是商务印书馆在翻译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时采用的译名),郑也夫先生用的是杜尔凯姆这个译名,也不是不对,好像同一个人在不同领域的作品用不同的译名,貌似是一件常事。

  综合讲,如果看过《神似祖先》和《有闲阶级论》还有熊彼特,那么阅读本书的主要作用恐怕就是把这几本书穿起来,相互交织成网的一个小节点,可以将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串联起来(总觉得自己像是在织网补洞,但是洞洞越补越多,此处不表)。本书可以降低剁手快感,剁手剁得血流不止的可以看看本书来醒醒脑(这个效果比有闲阶级论药效更强,因为好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