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拥抱战败》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拥抱战败》经典读后感10篇

2022-03-20 11:13:1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拥抱战败》经典读后感10篇

  《拥抱战败》是一本由(美)约翰·W·道尔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60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日本人拥抱了战败,发奋图强,自力更生,却始终无法正视自己侵略他国的历史。天皇之过,还是美国之过?

  《拥抱战败》读后感(二):暧昧而复杂的拥抱

  1946年,美国占领军控制下的战后日本,在城市里的儿童们之间,流行着三种游戏:“黑市游戏”、“潘潘游戏”和“民主游戏”,内容分别是为模仿黑市交易、假扮妓女拉客以及模仿左翼示威活动。天真未凿的孩子的游戏,是反映时代生活的晴雨表,然而,这些游戏看在刚刚经历了战败经历的日本成人眼里,却显得分外地凄凉和残酷。儿童们的这三种游戏背后反映的,恰好是从天皇的“玉音”放送到占领军撤出日本为止(1945.8-1952.4)日本社会的现实写照,而这恰好是美国人约翰·道尔获多项非虚构类作品奖的作品《拥抱战败》的所精心考察的内容。

  《拥抱战败》以六十万字的超长篇幅,呈现了占领八年里的日本社会所发生的急剧、动荡的变化。道尔试图通过还原日本社会各个阶层民众的声音来获取一种认知,也就是:在一个毁灭的世界里重新开始,到底意味着什么。他也以对这段特别时间段的考察,揭示两种异质文化相交汇的一刻所产生的强烈、不可预知、暧昧不明,又令人迷惑和令人兴奋的反应——道尔形象地用了“拥抱”一词来形容日本人这种对战败的反应。

  用“拥抱”来形容对战败的反应,大概没有比这更出人意料的了,表面上看,这个词似乎一面倒地反映了日本社会对美国占领军狂热的、近乎谄媚的反应。然而,道尔眼中的“拥抱”一词, 却有着远超这个单一含义的复杂和暧昧的含义。在道尔看来,这个词首先反映了战败的日本人对胜利者美国人采取的欢迎和拥抱的态度,体现了大和民族对强者俯首称臣的民族性格;其次,正如“潘潘”游戏所显示的,占领期间这八年的美日关系,从战时的敌对关系转化成了一种暧昧的男女关系,双方从不情不愿到情意绵绵地跳了一出情欲狐步舞;再次,这个拥抱还指战败日本热烈地欢迎征服者美国人带来的“天降的礼物”——非军事化和民主的承诺,对于日本的左翼和平民百姓以及女性来说,带来了变革的希望,此时的拥抱,意味着欢迎解放和迎接新生。最后,也许是为最为隐晦最为暧昧的一点是,“拥抱”在这里不仅指日本人主动拥抱战败,在某种程度上,也表明美国占领军如何被“战败”拥抱——麦克阿瑟如何成了“另一个天皇”,日本的民主何以成了问题重重的“天皇式民主”,占领军最初许下的承诺何以在最后变了卦、变了味、走了样。

  事实上,“拥抱”所具有的多重复杂含义,最为生动地体现于现实世界中的“潘潘游戏”中。所谓的“潘潘”,是日本人对战后那些专做美国大兵生意的站街妓女的一种委婉称呼,她们还被称为夜之女、街之女、黑暗之女,是战败后日本亚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令人联想起战时的“慰安所”——“R.A.A”(“特殊慰安设施协会”的英文缩写)。彼时,慰安设施迅速地在东京扩张,并蔓延到其他20座城市。不过数月后,却被占领军当局叫停,公开的说法是为了全面禁止“非民主的、侵害妇女人权”的“公营”卖淫业,但废除R.A.A的真正原因,是占领军内部性病患者激增。这个R.A.A.的建立与废除游戏,最为形象地展现了美国占领军、日本官僚、以妓女为代表的低下层百姓对“战败”不同的“拥抱”态度:这些沦落风尘的妓女,代表的是战后凄楚、绝望的贫民形象,一方面不断地被国家和政府巧立名目出卖,另一方面也公然地表现出蔑视传统和追求感官享乐、毫无负担地拥抱战败追求新生而无所不用其极。对于美国占领军来说,“潘潘”代表的是嘲笑、怜悯、同情、异国风情和赤裸裸的性冲动。某种程度上,“潘潘”成了日本人的化身,道尔指出,占领军和日本女性之间的“亲善”,无论是否为卖淫关系,在某些情况下,也成了种族间的喜爱、相互尊重甚至是爱的起点,透过这种拥抱,日本人就从战时的残忍的野兽,变成了占领军可以控制于股掌的温驯绵羊,他们可以毫无阻挡地贩卖、恩赐、灌输他们的文明和民主观念。

  道尔说,当美国媒体得意并热心于将日本“美国化”之时,日本人正静静地、巧妙地使美国人“日本化”。日本人的努力并没有白费:在战犯审判正式开始之前,最高统帅部、国际检察局和日本官僚们在幕后操作,不仅防止裕仁被起诉,而且歪曲被告们的证词,以确保没有人会牵涉到天皇。原海军大将和首相米内光政,遵照菲勒斯的建议,也警告过东条英机不要以任何方式归罪于天皇。然而,这种决定审判性质的日美协作还远不止此。日本宫廷和政府的高官与最高司令部协作完成战争嫌犯名单,最终以“甲级”战犯嫌疑逮捕百名人士(其中仅有26人被起诉),并且在公判期间监禁于巢鸭拘留所。让他们独立宣誓保护其君主不负任何战争的责任。

  《拥抱战败》读后感(三):不仅是日本要拥抱战败吧

  约翰·道尔的《拥抱战败》,对战后日本近乎全景扫描的一本书。几年来挑书时总是看到,也总以为是类似约翰·托兰的讲太平洋战史,大人物们纵横捭阖的书,提不起兴趣。等到看完500多页的盗版电子书,则后悔没有买本纸质书。

  看到终章突然冒出一个感想,东亚诸国离共产主义运动,离殖民时代,离二战,离冷战还不遥远,缺乏高瞻远瞩,需要学习和宽容,尚不具备时机和能力解决那么多遗留的问题,致使文化基因相似的诸国,仇人一般处在分崩离析的状态中,年年岁岁,不知凡几。

  《拥抱战败》读后感(四):受害者情结与战后日本

  多年前美国学者本尼迪克以《菊与刀》一书从人类学角度剖析了日本国民性而声名鹊起。而《拥抱战败》则以真实的历史叙述描述了战后日本情景。当中的描述有助于我们理解1945年后日本从废墟中创造日本腾飞的“日本奇迹”,其中的许多史料和叙述让读者在阅读文本中获得某些颠覆性认识的快感。

  按照一般的逻辑,战争的失败意味着民族荣誉蒙羞,而对日本来说,为何要“拥抱战败”,根据译者的分析,有四层含义。一是这与日本人的性格有关,一旦战败就欣然接受。第二,战败后的日本从凶残的野蛮人转化为温顺的羔羊,这就导致美日关系之中,双方做假想式的男女关系的互动。第三,是指战败的日本热烈拥抱征服者所带来的所谓“天降的礼物”---民主、改革、非军事化等,这给日本带来了莫大的希望。在这层含义上,其实拥抱战败就意味着拥抱解放,拥抱新生。第四,本书作者道尔绝不仅仅是指日本拥抱战败,而是说日美双方共同拥抱战败。如果不了解胜利者和战败者如何共同拥抱战败,这种战后的日本模式就难以得以理解。理解“拥抱”一次成为全书的线索。

  打开历史封尘的记忆,回首日本战后面貌,不难发现日本长期的对外战争不但给亚洲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也给日本人民带来了深痛的创伤。同时当美国占领军以一种拜恩的基督教救世情结,被一种种族优越感和冷战岁月中功利主义的心态所浸染的气氛中,日本这个东方大国史无前例地成为了美国的实验对象。

  日本战败文化颇有意思。“性”、“颓废”、“粕取文化”、“逃避现实的理想主义”成为观察战后“虚脱的一代”的身心状态的关键词。根据笔者的观察,日本民族没有独立的人格与价值信仰(或者说日本人嬗变),唯一的信仰就是跟着强者走(bandwagon)。日本追随强者的心态刨根究底在与其国民心智不成熟与其历史的悲情。这种弱者心态可追溯到西方炮舰外加和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使日本脱离封建锁国时代,只是“弱者心态”被日本明治维新后现代化幻想所掩盖。这样的民族性格也给日本近代身份危机埋下了伏笔。在日本寻求近代“自我”的过程中可谓屡受创伤。这次,承认自己的战败经历,否定自己的历史文化,不得不再次向对自己压迫和战争的西洋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可称得上是悲壮。

  日本战败给日本民族带来了巨大的心理震荡,原本在天皇统治下的百依百顺的良民顿时隐匿无踪了。战争将日本折磨地疲惫不堪,在超越绝望,重构民族价值的体系的过程中,日本国民打破了多年军国主义教化的迷思,寻求新的社会规范。此时,社会边缘群体对主流信仰与习惯的反叛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潘潘”(妓女)、黑市和酒鬼。在大和民族超越战争虚脱症状的挣扎中,这三个群体反映了当时日本社会是多么颓废,是如此赤裸裸的肉欲。战后初期日本沿用旧的资本主义制度,社会经济险象环生,经受着饥饿与“笋式生活”的考验的日本普通民众,“交际花”、“专宠”为占领军提供性服务的女子影射出旧日精英的无能。

  日本的战败给日本民族精神带来了激烈震荡,普通民族处于“虚脱”状态。战败也是日本凤凰涅槃的重生过程。因为他们终于从战时所宣传的“一亿玉碎”中解放出来了,并把盟军军队当成“解放军”来欢迎,他们内心由衷相信只有拥抱自由与民主才能引领他们走向美国那样的富强道路。许多日本人理想主义体现在对麦克阿瑟给日本带来的民主的圣光顶礼膜拜,甚至把他视为新的天神。然而《拥抱战败》一书中完全颠覆了原有的美国意象,也即美国并非一些人眼中真正天真浪漫的正义形象,美国对日本的改造深刻体现着“白人的义务”的正义和宣教精神。美国对日改造中,对日本颐指气使,“传教士的狂热”(missionaryzeal,基辛格语)展现无遗。“他们的改革主义建立在如下假设上:日方文化以及机制实质上要比‘东洋’的高级,占领者与被占领者之间的交流,都散发着一种‘白人至上’的气息……胜利者们满怀显然是‘白人的义务’的使命感”(《拥抱战败》,p185)。胜利的美国凭借着理想主义和舍我其谁的精神,在日本推行“强制的民主”,征服者由于语言不通等技术原因,只能利用原来的政府和保守派官僚,特别是天皇的威望,建立了一个“政府之上的政府”、一个“小美国”,获得了比美国总统更大的权力,“自上而下”地推行民主--这样的民主是独裁制的民主(自由的限度是不损害这个超级政府的利益),天皇制的民主(天皇的投降诏书实际上已经刺破了民众的天皇崇拜,但当在他和军部领导人之间成功地“钉入楔子”,也即日本人被说服认为“军国主义分子”不仅愚弄了他们,而且背弃了他们的圣主时,天皇就成了这个新生民主国家的核心。)

  战后日本在美国的怀抱中,成功地嫁接了旧的天皇制和美式民主制度,在双方肉欲般的缠绵中产下了天皇制民主的怪胎,在此过程中虽有分娩的镇痛,但是基本上保留了旧官僚制度,为日本战后政治的延续性提供了保障。同时,战后的安排也为日本战争责任等历史问题埋下了伏笔。读完本书我们将会惊奇地发现,将战争责任问题归咎于日本方面确实有失公允,美国的战后日本安排的遗产也对此问题难辞其咎。对日本战争责任问题以及由此造成的历史问题是笔者在阅读中一致关注的。这里主要有三个部分,即天皇制的保留、东京审判和日本国民对战争的反思。东京审判是一次不公正的审判,是战胜者对失败者的审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的时候,在战胜者对敌人充满憎恨的心态中,东京审判在战胜者的复仇中分娩了。对众多的理想者来说,东京审判与纽伦堡审判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特别是将领导者个人为国家的极端行为负责,为核时代的“法律进程”树立的里程碑。但事实上,离理想者的希望被审判者的双重标准玷污。笔者认为,东京审判的非正义性以及日本领导层对大东亚战争的观念,不应孤立于“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帝国主义时代的历史语境,而应置于东亚国际关系逻辑的嬗变的历史脉络中加以梳理。在东亚基于全球权力/地理而非文明范式应对历史剧变的过程中,日本学习了西方殖民逻辑,以武力驯服亚洲民族的过程中被西方拒绝,美国要以“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逻辑对日本审判时,是一种以儆效尤的方式向世界宣布:“DowhatItoldyoubutdon‘tdowhatIdo”。同时,战后,美国为帮助西方同伙保持亚洲殖民帝国的苟延残喘,在东南亚继续导演着殖民战争。并且,难道一个扔了原子弹的国家有权审判他国的“反人道罪”吗?天皇的毫发无损也直接表明了该审判的政治性而非法律性自古以强者为伍的日本自然不服这一逻辑,审判的合法性也由此打上了问号,难怪许多日本人将此次审判视为“史上最大的伪善”。美国的双重标准增能让大和民族心悦诚服,有怎能指望日本人有深重的忏悔意识?在美国的双重标准下,“正义”与“非正义”被消解。(1950年黑泽民导演的《罗生门》对“相对的真实”的深刻洗练的表达,就是诠释当时社会“混乱与虚无”的绝佳例证。)在此意义上,美国战后的地缘政治野心与人类正义良知不可调和的矛盾导致了日本与东亚诸国在历史问题上纠缠不清。美国人“成者为王败者寇”的逻辑阻碍了日本对民族灵魂的深刻拷问。在评判正义与非正义的问题上,笔者认为,可能西方人认为历史展现出来的即正义(哲学基础是黑格尔“存在即合理”),历史是由胜利者写的,历史展现出来的客观后果构成了历史叙述合法性的基础,即使是标榜正义的美国也难以免俗。

  战后天皇制的命运也值得玩味。在战后民主制的呼声中,民主制与天皇的水火不容彰显出来了。毫无疑问,天皇对战争行为在道义上难辞其咎,但美国化腐朽为神奇吗,不仅将天皇以个人名义发动的圣战中解脱出来,而且摇身一变,天皇成了国家民主生活的中心。笔者认为,这一政策体现了美国的深谋远虑,将天皇改造后置入国家生活,避免日本因“历史断裂”而造成的生活失控,因为毕竟天皇是日本人心中历史与血脉延续性的象征。从美国自身角度,天皇制的保留加速了美国对日本的驯服,为日后冷战岁月中“赢得日本”奠定了基础,也大大减少了美军占领成本。在战时对日政策的安排研究中,这一缜密安排是人类学分析的结果,在《认识我们的敌人--日本》的战时宣传策里,美国认为,必须避免因天皇而激怒敌人,日本对天皇保持着敬畏,如果天皇收到攻击,日本人必负隅顽抗,废除天皇制的结果是持续连绵不断的“文明冲突”。但是这一安排在战略上虽高明,但在道德上低劣。天皇制的保留让人类正义蒙羞,使战后日本在战争责任问题上羞羞答答,美国对于历史问题难辞其咎。“美国让战争责任问题误入歧途:既然国家政治和精神领袖对最近事态都不负责任,那么何以指望他的臣民自我反省?”

  《拥抱战败》一书充满了战败历史的悲情,日本至今处于美国保护的卵翼之下,为完全获得主权地位,这部分是日本为侵略战争付出的代价,同时也是美国战略谋划的结果。在笔者最近构思的一篇关于美日同盟起源的论文中,曾有这样的假设:美日同盟并非我们通过意识形态的有色眼镜那样认为为反共而设立,而是为了控制日本,也即美日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双边关系。在这本书里得到了大量的佐证。一个有趣的事例就是,日本民众将麦克阿瑟视为将日本从混乱和饥饿拯救出的弥赛亚,“教导我们民主和和平的真谛,并慈爱地知道我们走上’光明道路‘”,麦克阿瑟可以说是引导日本浪子回头的大恩人。在麦克阿瑟被杜鲁门撤职离去是,上百万日本民众来为其送行。日本人民对其感恩戴德,殁世难忘。可急具讽刺意味的是,麦克阿瑟在参议员听证会上这样评价日本:

  “如果说盎格鲁-撒克逊人在其发展程度上,在科学、艺术、宗教和文化方面正如45岁的中年人的话,德国人完全成熟。然而,日本人除了在时间上的古老之外,仍然处于受指导的状态。以现代文明的标准衡量,与我们45岁的成熟相比,他们还像12岁的孩子”。

  12岁的孩子!,这句话就行一记耳光打在日本人脸上,日本人也清楚认识到,他们是曾经如何蜷缩偎依在征服者的膝下。美日关系就如同孩子-家长式的关系,这种心理结构长期压抑着日本民族心理。

  笔者看来,虽然不能以韦伯“价值无涉”的标准评价本书,但是作者作为一个美国人站在本国立场上对当年日本战后改造的批判,以及对自由民主的普世性和共产主义的怀疑态度还是有某些真知灼见的。那些整天对日本有偏见的愣头愤青和那些对自由民主有浪漫幻想的年青人特别需要读读这本书。

  《拥抱战败》读后感(五):拥抱历史

  这几年说到日本,中国人第一个想到的是什么?

  的确。这些年日本的右翼分子的作为让中国人又燃起了熊熊的仇日火焰,对于他们不承认历史的行为恨得咬牙切齿。我曾经也为着日本篡改历史教科书,强占钓鱼岛的时间愤愤不已,觉得日本真的没有大国风范,对历史的遮掩可耻至极。

  可是后来我才发现,对于历史,中国,又重视了多少呢?

  那么离中国最近,渊源也最深的日本,究竟又是怎样的呢?

  在知乎上有个人提问说:日本对于战争到底是什么态度?得票最多的回答大致是这样解释的:多数的日本民众对于战争的态度是憎恶的,大街上用高音喇叭宣传战争的都是偏激的右翼分子雇佣的人,这些年如果不是中国这方面在历史问题上纠缠的厉害,很多日本人都不会产生危机心理,并且认为和平会一直下去。

  这个回答其实有些偏颇,好坏暂且不论,假如对日本战后的历史不知道不了解,对于这个回答会很难理解,并且偏激的人可能会把回答的人当做汉奸走狗。

  《拥抱战败》中,二战结束没有多久,日本就被美军全然占领了,名义上为帮助日本重建并且防止军国主义重燃。日本是什么态度?几乎是一片废墟的东京城,日本人民夹道欢迎美国大兵的到来,热烈而真挚的欢呼。因为美军的到来,意味着粮食,意味着援助,这对于已经被战争拖垮,饥寒交迫的日本人民来说,比任何国家尊严都重要。并且为什么大多数日本人并不像德国人那般,对二战有深深的负罪感,对历史的反思也很少?因为大多数日本民众,为了天皇所谓的“大和民族的荣耀”,失去了父亲,兄弟,儿子,战败之后,黑市盛行,市场动荡,政府腐败,虚脱颓圮的情绪萦绕着整个日本,普通的日本民众生活难以自保。许多日本人都觉得自己才是战争的最大受害者。自身的悲惨遭遇,远比帝国军队在遥远的异国对陌生人实施的暴行纪录更直接,更看得见摸得着。当时的大多数文学作品,呈现的不是对战争的反思,而是一种颓废虚脱情绪的蔓延,反映出日本民众的战争疲惫心理,加上美国对于军国主义制度的强行改革,才使得现在的日本社会不热衷战争。但战后的反思不到位,又导致了现在日本对于历史的负罪感不强。

  高中的历史教科书,对于战后日本的改革只是寥寥一笔带过,所以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现在日本的右翼势力那么猖獗。看过书才知道,日本的改革,是在美国占领者的全权规划下进行的,全然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民主在这种背景下来得太容易,无法真正扎根,并且自上而下的民主助长了“不负责任”的逻辑,下级只需要对上级唯唯诺诺,规规矩矩实施命令即可。这对于当今中国,处于改革关键期的中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历史究竟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历史?我们又该从历史中得到什么?为什么日本能够从战败的废墟中快速走出来,变强大?这个民族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想我们不光要看到自己的历史,更要看到其他国家的历史,正如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老先生说的一样,要从世界来看中国。只有真正尊重自己历史,并且重视他国历史的国家,才能真正从历史中领悟,受益,真正强大。

  《拥抱战败》读后感(六):抱拥败战

  拥抱战败,抱拥败战。

  不是风雨独立路。不是摆脱占领者的征服,不是将占领者扫出岛国,而是心甘情愿幽闭在美国征服者近乎肉欲的拥抱中,反思,想象,期待,等待一个崭新明天。

  不是经济腾飞路。举世瞩目的,乃是战败者的审判,日本社会文化的变质,天皇制的去留,民主的楔入,宪章的起草。凡此种种,正为十余年后的经济起飞而无声酝酿着。

  约翰·道尔要说的要填补的是,1945年日本败战后被美国占领直至1952美军撤出的历史空缺。这段历史,被民众忘却,被研究者忽略,被书籍一笔带过。

  退居帷幕背后的日本,如同被强制进行洗牌般成为一张白纸,从1945年8月起,美国就用理想主义的色彩笔巧妙地精心地绘制一幅民主与自由蓝图,强加于日本一套彻底的非军事化与民主化构想,并通过麦克阿瑟将军这位日本的“新天皇”实施着这幅宏伟蓝图,而他们深知日本国民性,要想顺利推行这幅蓝图,需要保留日本天皇制。

  这些踏上日本土地准备指指点点修修补补的美国人,已经做好心理准备面对狂热的天皇制崇拜者所带来的不快。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他们得到日本女性的热情召唤,男性则鞠躬如也地殷勤伺候着这些金发碧眼鹰钩鼻的征服者。麦克阿瑟,也成为天降而来的救世主,成为赐予民主与自由的救世主。

  这种非军事化与民主化的直线式进程一直持续到1952年4月。虽然苦心孤诣保留了天皇制,但和平与民主理念已在日本生根发芽。即将离开日本的美国人,在冷战恐怖氛围下完全逆转过来,重新与日本社会的守旧势力合作。

  在大刀阔斧雕琢日本这块被军国主义与专制主义腐蚀的木头的同时,日本社会却被另一种无色无味的叫“粕取文化”的东西,无声无息地腐蚀着。

  曾经是狂热吹捧“一亿玉碎”的爱国主义者,如今成为纷纷向占领军告密的眼线。曾经相信圣战的国民,如今纷纷反省被军国主义者欺骗,成为身心疲惫生活破碎的绝望者。曾经是坚守日本文化道德底线的国民,如今成了黑市交易者,成了美国兵专宠的“潘潘”。

  颓废是唯一的真实与信仰,在彻底的颓废中,日本国民对人生无常、朝不保夕、权威放逐、正统不在、绝对价值缺席的现实世界更为清醒的感知。坂口安吾在《堕落论》中说,义士与圣女都堕落了,人活着,只有堕落,除此之外,没有捷径可以拯救人性。

  国民需要能使怯懦者壮胆,使勇敢者疯狂的粕取烧酒,这种三杯下肚可带来强烈刺激感的廉价酒,来抵抗战后社会文化的变质,用约翰·道尔的话来说,是“疲惫的”“虚脱的”粕取文化。这种粕取文化,是他们的反体制化反边缘化的避难所,是逃避现实的空想主义,是沉醉性挑逗的刺激,是赤裸裸的低级趣味。

  对美国人而言,日本如同一个女性拥抱战败,拥抱在美国怀中,接受美国强大健壮男性的征服,以国家独立与忠贞,交易生存与发展的一线之机。时至今日,日本依旧如患小儿麻痹症,政治实力经济实力的发展大失平衡,外交政策只能以美国马首是瞻。

  然而,回望六十余年的历史,日本从最初的完全依赖到有限依赖,从无知被动到有意反抗,已不是麦克阿瑟离开日本时那个永远只有12岁智商的小孩。毕竟,当初当占领军以性对象看待日本时,日本男性早已通过低俗杂志意淫西方女性,作为色情对象进行性幻想。

  《拥抱战败》读后感(七):我們要從“傳言歷史”的陰霾中走出來,但是,何其困難!

  人類之間的交流的有效性好像是收到了某種詛咒——自古以來,一個人群和另外一個人群之間,總歸是無法建立起有效地溝通渠道。這導致相互之間的不理解、猜忌,以至於仇恨。

  正是因為不理解對方,從而產生了好奇心理,在利益的作用下,好奇心理會變成猜忌。這個時候,其實兩個群體都走上了一條不歸之路——永遠在猜忌和由猜忌導致的仇恨的苦海當中掙扎。

  “傳言歷史”大概就是猜忌的官方外衣。我認識的很多朋友,雖然我們在美食、女孩子、汽車等話題上面觀點大不相同,但當我們在一起喝酒聊天談起我們東邊的那個鄰國的時候,大家居然口徑驚人的一致,那無外乎就是:日本人都是一群BT、都是殺人狂、酒後亂性者云云~~

  我驚訝地發現,當我提出反駁意見的時候(我向其中一位解釋說:日本人其實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樣,對性的態度那樣隨便),結果自然被大家數落一番,紛紛說我幹嘛要替日本人說好話。

  其實我的初衷並不是為日本人說好話。我只是覺得,沒有根據地去評價一個東西、一件事情,至少在道義上,是欠妥當的。但是當我把這句話向大家說了之後,大大出乎我所料的是,有一位朋友竟然說我是“漢奸”(這個本該成為化石級的詞彙,因為這個國家總是有那麼一批思想引進者的存在,而變得長生不老),並讓我拿出證據來。

  我怒了。我之所以發怒,並非是由於我被貶為“漢奸”(這個詞彙的含義實在是複雜,我根本沒必要為這個生氣),而是由於我被要求“拿出證據來”說明日本人不是BT,不是酒後亂性者。對方仿佛是在說:“你根本沒有認真考證的決心。”其實我實在是在生自己的氣。

  其實他是對的,我其實也生活在“傳言歷史”的屋簷下,只不過自視清高而已。我對日本人的態度、刻板印象,只不過是因為普遍的叛逆心理,而故意和大眾唱反調而已。我其實對日本的歷史,一竅不通。

  於是,我找到了這本由約翰·道爾教授撰寫的日本史,讀過之後,我知道了日本人並非是天生的BT,也並非是天生的毛片愛好者、酒後亂性者。這些文化現象的出現,其實早在二戰中、二戰以後的數年間就已經埋下了伏筆。比如說吧,現在的AV產業的發展,思想基調和二戰后的“粕取文化”的精髓是如出一轍的。

  其實根本沒有什麼“文化屏障”,所謂的隔閡、屏障,大概都可以化為一個詞:懶惰。

  《拥抱战败》读后感(八):拥抱战败:隐忍与骄傲

  这是我继《菊与刀》之后看的第二本有关与展现一个特殊历史时期的日本全貌的书籍。像《菊与刀》一样,这本《拥抱战败》也无愧于它所获得的诸多图书奖项。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约翰·W·道尔以大量的资料、准确的语言、深入的剖析、客观公正的视角评价了二战后的日本,为读者还原了一个今天日本的前世今生。

  和《菊与刀》不同的是,前者是通过人类学的研究方法远距离地解读日本社会。由于战争尚未结束,Ruth Benedict不能踏上日本国土亲身观察研究这个在西方世界看来最熟悉却也最陌生的亚洲发达国家;而手头掌握的资料也极为有限。唯一能接触到的与日本直接相关的信息来源便是为数不多的在美的日本人。但事实证明,其基于有限的研究资料的分析是如此准确,以至于在此基础上制定的对战后日本的占领期的政策制定很有效地达到了为美国的东亚战略目标服务的目的。而《拥抱战败》一书写于日本战败后的五十多年,此时的日本已经和美国在军事、外交、经济上紧密相连,而日本更是以美国马首是瞻,日美的互信度和依存度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要了解日本早已不像“菊与刀”时代那么艰难,作者的妻子便是日本人,美国的图书馆资料室也有大量和日本相关的材料,但其间五十年发生的一切远比日本之前两千多年的历史所要涵盖的内容要纷繁复杂得多,要从浩如烟海的信息中筛选出有用、真实者并加以一针见血的分析,其难度并不小于材料匮乏的当时。关于日本研究的著作几十年来也有很多,但这样一部颇具代表性且如此全面、大胆的并不多见,而其将日美战后关系用“拥抱”一词进行的形象比喻更是传神地表达出了两国关系的微妙。

  我一直认为,想要弄懂今天日本与中国的恩恩怨怨,除了自古以来大和民族的性格特征以外一定要对战后的日本经历了怎样的变迁有所了解。但就如道尔在序言里所说的一样,“在这场可怕的风暴过后,日本进入了一种奇怪的隔离状态。[1]”这并不是一种自愿的隔离。事实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于各个国家的起止时间其实并不尽相同。于日本而言,这场战争从1931年9月18日的“满洲事变”开始,直到1952年4月盟军占领期结束才宣告结束,前后经历了二十一年,应该是所有参战国中历时最长的。这个疯狂的亚洲战争机器在歇斯底里进行了十四年的扩张侵略、给难以计数的人们带来了国破家亡的伤痛之后终于在更为恐怖的原子弹的震慑下停了下来。一直不得以近身的美国人终于让这个曾经拒自己于千里之外、更曾公然在太平洋挑战自己的海上控制权的岛国臣服于自己的脚下。

  道尔选择了一直以来常被主流所忽略的角度——战败国日本的视角来看待二战的结束。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当我们高举同盟国胜利的大旗、为正义战胜了邪恶而欢呼的时候,我们也许没有意识到自己一直处于胜利者主导的主流话语权之下。几乎没有人想过这些曾经强大的对手在失去了战争主动权后成了“新世界舞台边缘的影子”,胜利者的作为才是重要的,更何况,“对于外人而言,想要领会作为日本人生命体验的战败和被占领”是十分不容易的事。”[2]但是值得玩味的是,半个世纪的沉淀让人们以不同的方式看待这个问题,不仅仅是因为星月轮转之后接近这个曾经遥远而神秘的国度成为了可能,更因为“满目疮痍的国土、颠沛流离的人民。衰亡没落的帝国与之离破碎的梦想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核心叙事之一,”“我们从战败者的眼光来看这个世界,将会学到更多:不仅是悲惨、迷茫、悲观和怨恨,还有希望、韧性、远见与梦想。”他试图通过还原社会各个阶层民众的声音获得一种认知,即“在一个毁灭的世界里重新开始到底意味着什么”。但要全面、准确地捕捉当下、一个自己所熟悉的社会全貌都绝非易事,更何况是一个遥远国度的过去呢?然而道尔以令人钦佩的学术精神和高超的学术水准完成了这样一个看似难以完成的任务。作为读者和学生,在我捧读这本沉甸甸的《拥抱战败》的时候感受到的不仅有作者的严谨的治学风格,更有其独立的学术精神和作为学者对待历史的学术良知,对此我深感肃然。

  回到书中披露的史实。虽然可以想见作为战败国,日本的日子绝不轻松,但没有想到的是日本战后的崛起的艰难。从熟悉的影视剧所再现的炮火硝烟中我们咬紧了牙咒骂着日本人的惨无人道,会为在广岛长崎投下的两颗原子弹暗自叫好:让你们也体会一下什么是切肤之痛!尽管理智上我们同情无辜受难的日本平民,但情感上仍难免会有复仇的快感。

  但有意思的是,日本因战而衰,也因战而盛。趁着朝鲜和越南战争的东风,日本的“贸易立国”的经济政策在冷战的大背景下特有的“战需经济”的路上走得一帆风顺。这一条复兴之路除了天时地利以外更应归功于“人和”。占领者的到来曾经让对美国人抱有好感的日本人一度乐观,只有极少数的人对自己国家今后的定位和走向有明晰的答案,但所幸的是日本人的这种忧患意识或者说是自立精神助他们听过了难关。很快,他们就发现,西方世界并没有让自己成为一流经济强国的打算,充其量只是想让日本成为制造业大国,成为新时代里的变相殖民地,用廉价进口原料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美国当时的助理国务卿杜勒斯还曾在一次鸡尾酒会上轻率地告诉日本人,美国现在很需要这种鸡尾酒的餐巾,希望日本可以考虑大量生产。美国人想当然的认为日本的市场应该是非共产的亚洲而不是欧美。“他们生产不出我们需要的东西。”美国人傲慢地说。

  但日本是绝没有时间去考虑鸡尾酒餐巾这种生意的。他们清楚的意识到这绝不是日本要走的路:可以料想中国和印度这样的国家会成为纺织品和轻工业产品的生产国和出口国,夺走日本的传统市场,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相对的廉价劳动力优势将会减少,因此要增加更多的技术优势。[5]在这个角色分析和角色定位上,这个小小的岛国的决策者们表现出了冷静、远见和信心。“尽管日本的决策者经受了岁月的煎熬,他们从未真正认为日本是技术低劣产品的生产国。没人能够否认这次的战争是一场灾难,然而与美国人不同,日本分析者倾向于不以战前的经济而以战争中的进步为基准设计今后的规划……在他们眼中,未来繁荣的关键在于科学的推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技术的掌握以及高附加值产业的生产。”[6]在一切由美国人说了算的游戏里,日本人并没有被牵着鼻子走。尽管有很多人骂日本是美国的“跟班”“走狗”“千年老二”,但是仔细一看,她并非没有自己的个性,实际上她很有自己的打算,在强势美国的控制下实现了突围。日本人骨子里是高傲的,就像日本人自己的描述那样,成为一流国家是日本最悲伤的理想。在美国大刀阔斧地对日本进行的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改造下,军用转民用很突出的反映了日本人的创造性和超强的转化力,今天耳熟能详的佳能(CANON)、尼康(Nikon)、索尼(Sony)、本田等无一不是由军用电子或通讯产品的改造起家的。而作为汽车大国的美国在不到三十年后在其本土就感受到了来自日本汽车业的强大竞争力,丰田本田在美国的市场份额基本上可以与美国三大汽车公司平分秋色。

  如果抛开历史情感,我很佩服这个国家这个民族,他们崇拜强者但并不盲目;他们有很强的学习能力但又同时保持着创造力,这使得他们能够后来居上青出于蓝;他们隐忍却不屈服。道尔把战后日本和美国用男女关系来作比,日本顺从地投入了美国的怀抱,但占领者们很快发现自己不愿放手也不能放手了。

  “天皇这种魔法般的变身在政治和思想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义被肆意抛弃。有关战争则严肃追究的问题被引入歧途:既然国家政治和精神的最高领袖队最近事态的发展都不负责任,又何以指望他的普通臣民能自我反省?”[7]而道尔对于东京审判的论述更是精彩。尽管并没有说东京审判是不合法不正义的,但其质疑这只不过是美国人的一场政治表演确实是意味深长,由此引发的道德海啸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形成了欺诈、不信任以及绝望、颓丧的情绪,原有的责任、忠诚等植根于日本民族性的品质受到了动摇,也就不难理解为何这个时期催生了那么多消极厌世、似是而非的艺术作品,可以说,艺术家们很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时代的微弱脉搏,在这样的背景下再看《罗生门》就不难体会到“相对的真实”这样的主题。

  不容忽视的还有这个时代特有的“潘潘”。这是为了解决大批占领军的进驻随之带来的这些军人的生理需求问题而产生的特殊人群。她们或为了生计,或为了缓解频发的强奸案,或出于自愿,从事了这种职业,以至于继“糖”“巧克力”之后“你愿意见见我姐姐吗”成了日本人少数的几句日常英语用语。而这个年代诞生的许多混血儿也成了日本的一道风景线。在一个被占领的国家这样的现象真不能不说是让人五味杂陈。

  对于今天的日本,我们看到的往往是其先进、发达、繁荣和祥和,却往往忽视了它从废墟中崛起、从外来者股掌中独立的事实。这是日本人无法忘却的哀伤。今天我们对日本人对待历史的态度如刺哽喉,但不要忘记去探寻其背后的历史原因,有现在日本政府的刻意淡化,更有占领期时盟军为其更好地统治日本而为其漂白罪行。如果说可恨,那么美国的纵容和双重标准亦是可恨,这是一种现在仍能感受到的霸权,他们以正义的名义横行,实际上却是为了一己私利。没有绝对的公平和公正,但日本因势顺形,绝地重生了。如果说真要从这个故事里看出什么,大概也只能佩服这个国家的隐忍和他们不屈的骄傲。

  --------------------------------------------------------------------------------

  [1] 《拥抱战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约翰·W·道尔, 胡博 译,三联书店,2006年9月,第4页

  [2] 同上,第6页

  [3] 同上,第14页

  [4] 同上,第十七章

  [5] 同上,第524页

  [6] 同上,第523页

  [7] 同上,第254页

  《拥抱战败》读后感(九):拥抱战败笔记

  日本人受到战争惩罚了吗?

  日本为发动亚洲及太平洋战争支付了何种代价?

  为什么要保留天皇制?

  麦克阿瑟相信裕仁天皇不仅对日本投降不可或缺,而且还是战后组建和平政府、恢复社会秩序,最关键的是配合占领军行动的精神核心。所以最高统帅部默许和纵容日本人净化天皇,将其描述为一位和平使者,进而免除其战争责任。麦克阿瑟真不啻是天皇的再生父母。

  为什么日本共产党没能崛起?

  在战后相对短暂的一段政治宽松时期,日本共产党一直视占领军为解放军,继续不遗余力地专注于打倒军国主义残余和遗制,对权利创造和扩张却并不在意。当随后日本经济形势恶化,日本共产党变得更加激进,转而批判占领政策,开始采取敌对行动。随着朝鲜战争爆发,占领当局终于决定实施“赤狩”,左翼活动家要么流亡要么转向,“可爱的共产党”就此沉沦。

  《拥抱战败》读后感(十):冷战与重建:新殖民主义革命视界下的战后日本史考察与其尚未散去的历史遗产

  对于道尔叙述的这个精彩的新殖民主义模式下的日本重建,笔者已经遗忘的差不多了,而且作为一本横扫了2000年度美国书评界大奖的历史书籍,参考各位前辈的书评再做评述也更加恰当一些。不过,以上两点只能作为遗憾了,书评的标题不变,本人对道尔的重构解读,依然以“冷战与重建”为关键词,冷战为理解这一时段历史的外部维度,而重建则是日本复兴的内在动力,新殖民主义的视角,则是道尔提供的视角转换,拥抱战败的动力与想象则源于此。

  一 外部维度:冷战的兴起与日本重建的变奏

  本书的译者胡博曾经说到,翻译本书的过程是重修日美关系史的过程,而在笔者看来,之所以要重修两国关系史,因为本书所包含的视野正是在冷战兴起的大背景下发生的,而实际上,道尔的叙述处处体现出观察日本而心系世界的特征,名为解读日本,实际上则是对这一开创性的大时代展开了宏大叙事。那个冷战兴起的年代塑造了当代日本的命运,而日本人民与日本高层的历史选择与那个时代的互动,笔者将在第二部分进行叙述。

  作为读者理解本书的宏大主旨,笔者认为,对冷战的兴起有基本的概念将是非常有帮助的,这将成为理解道尔叙事价值的关键钥匙,因为这有助于理解日本战后重建的诸多变化与日美之间微妙的双边关系到底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展开的,理解日美合作的方式到底是怎样变化并最终实现的。

  但是,1945到1947也有另一个关键问题,那就是普遍的饥荒与恐惧,这也是道尔在第一章所描述的满目苍夷的日本,“支离破碎”恰当其分,也正是战后社会史层面上,世界发达的工业地区,西欧与日本的灾难,加剧了美苏对抗的过程,随着马歇尔计划与共产党情报局的建立,而世界也最终选择了冷战作为战后世界50年的基本主题。在这时,世界历史发生了转折,随着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日本的地位也就逐渐清晰了,对于美国决策层而言,德国与日本都是抵制共产主义势力无限扩张的桥头堡,美国的远东防御线以日本为重心,最初的目标是有限防御,也就是到1950年朝鲜战争之前,美国的对日政策已经越来越保守,并倾向于采用旧式军阀工业恢复经济。至于到1950年的nsc68号文件出台,1949年苏联成功试爆第一颗原子弹,朝战的发生,美国认为苏联有类似德国蚕食扩张的侵略行为之后,对苏采取的全面遏制政策,特别是对共产主义采用全球堵截的遏制战略的形成,日本作为美国冷战的前线的地位最终确定,而以军事订单和战前工业体系基础为积淀的日本重建,也终于摆脱了1947年以前的衰弱局面,开始了全面复兴的经济历程。

  本书的故事发生在1945至1953年的这8年间,如果我们把1945-1947,1947-1950,1950-1953这三个时间段的历史进行世界历史维度的基本理解,该时期世界政治的主题由和平转向全球冷战,同时冷战的兴起也要面对战后重建的艰巨任务这一基本现实的情况。那么读者们如果对笔者以上的背景判断,大致没有意见的话,那么将道尔这次创作的意义提升到经典的高度,在个人看来就丝毫不过分了。因为在笔者的上段叙述中,国家是行为的主体,而在冷战史的研究中,以国家、高层领导人的决策互动为平台的解读,依然非常流行,而极少有作者能做到从下层向上层扫描历史,将民众在这段历史中的作用勾画出来,以大众文化的视角看问题,每个人在塑造这一大时代中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道尔则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回答这一问题,面对他所设想的美国读者,结合搜集的社会史材料,面对90年代对冷战胜利充满了无限自信的美国人,道尔用他的后现代主义史观发起了最猛烈的炮火,面向后冷战时代的东亚,美国的选择在道尔看来,无疑辜负了日本人民对战败经历的深刻体验与变革的决心,而东亚不稳定的国际关系的今天,美国则要负首要的责任,历史是否如此呢?笔者认为,考察道尔叙事的第二个维度,即重建的过程也许能给读者一部分答案。

  二 内部维度:重建的心理过程

  在笔者看来,道尔在本书的建构框架上,采用的并非是笔者第一部分的时间顺序的叙事体例,有意思的是,道尔选择了以日本国民心理或者说国民意识的变化发展过程作为线索,重组了这8年间日本社会的事件变迁,这也正是道尔在序言中所述的。“我试图通过还原社会各个阶层民众的声音获取一种认知,即:在一个毁灭的世界里重新开始,到底意味着什么。”而这一过程的叙事,正如同一个人的心理变化过程,为读者揭示了日本人民拥抱战败的原动力与其局限,令笔者甚为叹服。

  重建的起点在于受害者意识的形成,受害表现在两个层面,首先是物质上的,不论是各个阶层的民众,还是黑市文化与惨淡的物质状况,都使日本国民加强了他们的受害者意识,谁能说他们又不是这场战争的受害者呢?其次,潘潘文化、虚脱颓废都是对这一时代岁月的精确把握。物质匮乏,精神颓废,这时如果不告诉日本国民,谁该对这场悲剧负责,那么日本的重建又如何实现?没有彻底重建的成功,又如何使他们意识到自己对他们的邻居犯下了如何可怕的罪行?日本统治集团的意见只有“忍所不能忍”与面对空降的美国统治者的明哲保身,甚至教化日本人民要服从新的美国天皇。然而,在受害者意识的作用下,在这种空洞的战前政策的教化继续延续的局面下,日本民众早已顾不上反思自己了,毕竟,作为战争的最高决策人的裕仁天皇,可以从战前战争发动人的头号责任人,摇身一变成为新的天皇制民主的象征人,作为受害者的日本国民,还富有什么责任呢?那么到底是谁要为日本人错过反思自己的机会负责,道尔的解释简单明确,是我们美国人,是我们为了实施冷战的战略,将日本在东亚与邻国的战争偷换概念为太平洋战争,是我们一方面不让日本人在远东国际法庭上以防卫共产主义为名辩护,自己却在实施全面的防共策略。那么,日本只是败给了美国,日本民众只是败了在物质与理念上强大的美国,而这和日本的邻国没有任何的关系,日本人也不应当去关心他们与邻国的关系,毕竟,处理好和美国的关系,才是作为一个冷战小伙伴应有责任,这难道不是吗?

  但是,作为政策执行者的美国高层,在道尔眼里到底做了什么呢?在道尔看来,为了推行对抗苏联实施冷战大战略,美国面对日本社会的心态转向,是自私而且短视的。植入天皇制民主,如同国中之国的全面管制日本,这与旧时的殖民主义帝国主义者又有何区别呢?号称民主,实际却是利用旧有官僚系统进行管理,实际进行书报审阅,却从不承认限制自由,东京审判中将受害者与受害国摘除在外,又始终不提裕仁天皇的作用。道尔眼里如此片面的重建,虽然成功上演了自上而下革命,天皇制民主最终虽也成功注入,然而,这并不足以全完消解日本民众的受害者意识,也无法对他们的世界和平民主的希望做出交代,毕竟,世界还在进行另一场“人心之争”,美国统治者在海外,又如何会去关心日本人民的真实需要,当战败的日本被剥夺了亚洲意识,以日本国民的主体概念开展重建(曾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旅日中国人、朝鲜人都被排除在国民概念之外),一切只不过是为了美国的冷战大战略服务罢了,在本书描述日本重建的过程中,处处存在的冷战阴影,那个看不见的对手的影响,是战后日本社会史变迁的外部局限,毕竟,当1953年恢复主权的那一刻,没有什么日本人在庆祝重建起飞和国家重归国际社会,毕竟,日本主权的恢复到底意味着什么,当时没有人说得明白,但是也绝不是日本国民的期待与选择。而这也正是道尔对美国冷战神话的日本社会史角度的案例挑战,今天的东亚,美国当初的选择对现在又有何影响呢?

  三 结语与遗产

  道尔用极短的篇幅就完成了重建的叙事,这只不过是“哦,出现了意外”,在道尔看来,没有所谓的日本模式,时局与战前的工业基础造就了日本经济的“意外”腾飞,而且腾飞的程度到了后来让美国这个老大哥也有些惊异。但是实际上,有一点自从这段战后重建时期从未改变过,那就是美国将日本放在对苏硬冷战的最前沿,这也就决定了日本的命运与其今日在国际社会上的地位。由战败虚脱到再战备的社会转型,也正好契合了这本书的副标题“在二战后逐渐苏醒的日本”。日本的确是苏醒了,经济上的巨人,但是民主的遗产与幻影也始终环绕在日本人民的心头,法德式的东亚历史和解希望到底在何方?而冷战在东亚的代价又将有谁来承受?割裂了亚洲意识的日本重建,到底又有多少未竟的事业?道尔的想象与批判无疑充满了自己的东亚情怀与对日想象,但当911无情地向美国人袭来,谁有不能说,道尔预测了冷战神话的破产,而美国人也将拥抱自己行为的后果与代价。路漫漫的东亚国家关系的秩序的修复,是道尔描述这段历史之后,留给所有人思考的问题与我们时代深刻的悲剧意义之所在。

  然而,也许笔者想再问道尔的一个问题是,即使这场新殖民主义革命如此的功利与不彻底,但是假设我们重返历史现场,我们真的可以做比前人更好吗?

  还有,当一位美国学者成功地以日本社会为案例对冷战兴起的年代做了一个切片扫描,同时在中国的1945-1956年的社会变迁与世界历史的变奏,又将由哪位当代的巫师或游吟诗人,来给经历了巨变的那代中国人立传并做全景式解读呢?

  =================

  注:2月9日修改为四星,不为作者创作能力,而为回答本人对道尔的疑问,今日笔者相信,凯南不论如何误读斯大林的战略,遏制总是基本逻辑正确的美国大战略。因此,道尔的创作指向虚无主义,维护体系不可能与道德完美保持一致,对内宪政、对外霸权一直是海权国家的基本思路,美国战略大体正确,需调整的是细节。此书的问题意识在于,要求美国读者反思冷战代价与非民主的决策方式的给民主社会带来的危机,对象明确,借古喻今,读者务必注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