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尼采》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尼采》经典读后感10篇

2017-12-06 21:09: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尼采》经典读后感10篇

  《尼采》是一本由周国平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30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尼采》读后感(一):你是一个迷

  我看过很多电影,有许多电影的剧情是这样的,主人公经历故事最后的结局注定是悲剧的不完美的,别人就问他,“那为什么你还要像傻X一样地这么努力坚持呢?”主人公这样回答:“god damn it!我tmd只有这一次机会,这一次经历,我不想fucked up搞砸了。就算输,我也要输得漂亮 ”。傻X主人公很让人不解。

  有些书还可以改变人的一生的。具体地说是书里面的思想。而我想说的是,尼采的思想。

  从这本书里面,可以看出当时周国平对尼采是非常崇拜非常为其鸣不平的。这个对人生充满了热情与矛盾的一个人,一生都在寻找,一生都在怀疑,一生都在创造。

  我无法想象,在当时那个环境,如果不是受了神谕的指示(这么说是不是对尼采的不尊重?),谁会有这么大的勇气去质疑,去推翻一切已有的意识形态。而且不是一时,是一辈子。这样的一生,注定是孤独和悲剧的。

  不,不该用悲剧来形容,是悲壮。

  他努力去探寻生命的一切可能性,努力去赋予生命以价值,如此的热烈如此的疯狂,最后终于如一朵开得极度炫丽的花不免要过早地凋零。不过就算最后的命运走向了悲剧令人无限惋惜但我想他自己也应该不会感到多少遗憾了,毕竟,他曾那么辉煌地活过,用他最炽热的思想和对人生的爱划出最闪亮的一瞬也足以青史留名了。而那些活地长久却终生躲在角落里畏畏缩缩庸庸碌碌无所作为的人,却只有继续在角落里仰望他的伟大

  哲学家不是天才就是疯子。这句话说的就是尼采。某种意义上讲,天才与疯子中间可以画个等号。尼采,是一个谜一样的疯子。他先是疯狂地迷恋推崇先前认同的人或思想,最后又义无反顾地跟他们决裂。甚至包括他之前的自己。

  他之前信奉耶稣,后来他又把上帝杀死了,重新估算上帝赋予过的一切的价值;他之前疯狂迷恋叔本华,视他为偶像,偶像说,算了吧,人生是没有意义的(允许我断章取义下)。然后,偶像的黄昏到了,就此与他决裂,便开始了赋予人生以价值以意义;他看到世间衰败颓废的种种,感叹人的退化,于是便开始寻找超人。一生,都在不断地怀疑,寻找,推翻,再寻找......就是不停下奋发的脚步。世人站在一旁冷笑这个痴癫的疯子,又感到大惑不解:这样活着不好吗,何必吃饱了没事搞得自己那么痛苦?一切不都挺好吗,为什么要这么费劲,为什么要改变这一切?面对世人的嘲讽,他也横眉冷对。多少人默默地忍受着生活给他安排的满意或者不满意的一切,带着镣铐苟且着,步履蹒跚。而他,则在自己选定的道路上跳着舞前进。他认为人,生命是“必须不断超越自我的东西”,是不断向上的。人生本无意义,但正因如此,人生才需要创造,去奋发地超越自己赋予人生以意义。他知道并且坚信,谁终将声震人间,必将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将长久如云漂泊。他对人充满了绝望又抱有绝大的希望,世人的不理解只是暂时的,他知道,他的时代还没到来,有的人死后方生。

  人,活在这里,活在那里,都会遭受极大的压力,社会会不断催促你和别人一样,催促你变成伪君子,口是心非。这样就失去了真实失去了自我。真实需要多大的勇气,自我又是多么地难以做到。人人都有一个自我,然而绝大多数人都不是为自己“真实的自我”活着,而是为他们周围人们头脑中形成并传达给他们的自我幻象活着。尼采清楚地洞察着周围的一切,他清楚自己的自我,他要活出自己的自我。即使面临生活的各种压力,面对人生,他要为自己负起责任,要充当自己人生的掌舵手,他不愿意让自己的生存等同于一个偶然!

  “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都仅有一次,对待它我们应该勇于去冒险,敢作敢当,反正我们都会失去它,为什么要执着于这一块土地,这一种职业,为什么要顺从邻人的意见呢?!”如此的真诚,如此的让人热血沸腾热泪盈眶!这就是尼采。

  回到文章的第一段。这样作为比喻虽然不恰当,但尼采无疑是这样的主人公。

  《尼采》读后感(二):痛苦是常态,快乐是额外派发的巧克力

  承认并接受人生的痛苦与无聊,但又不完全沉浸在无限绝望的苦痛中。要有信念,超越自己,去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只要在任何的情况下都勇敢得去面对,你的诚意会打动自己。

  生命就这样了,也可以不这样!至少生命本身对于你来说你会有不同的评价。这样就算没有荒废人生吧!

  免不了去期待生活中的任何事,但从去年开始一直告诉自己去淡漠吧!是啊,现实往往令人失望,殊不知只是自己期待过高!事情本身就是那么普通的没有令人兴奋的状态啊!

  即使知道接下来的一切都会令人觉得淡淡的,或者“失望”了,但是不能因为这样的预设,就可以去消极的面对,这样,自己是不会开心的!整个地球几十亿人都在面对生活中的那些事儿,虽然大家生活境遇个性不同,但其实需要面对的状况从本质上看就那么一些。世上的大道理也就那么几个,也就看自己能接受多少,真正实践多少了!

  每一个明天也许会更好,但也很有可能会更差,但又怎样呢!慢慢接受,去习惯但不麻木,坚信自己去行动上态度上改变,总能会有不一样的心态或是境遇。这些都是原地不动的自己无法想象的!

  《尼采》读后感(三):尼采不是与全世界为敌,他只是与自己为敌

  尼采先生在晚年真的患了精神疾病,这也许就是一个真正的哲学家最好的归宿。尼采的生平传奇又唏嘘,他的理论不可理喻,颐气指使,高屋建瓴,他像一个战无不胜的斗士,长满刺的生物和罗马竞技场上愤怒的公牛,充满着矛盾的他伤害别人,抛弃友谊信仰,终于最后孤身一人,走向梦魇。

  这是我读这本书之前对尼采的认知。

  在读这本书之前,抱着一定要改变对自己这位时代伟人的想法拜读周国平先生的这本他传。我喜欢周国平和他写的散文,当我发现周国平有为尼采写书的时候便急不可耐地想一探究竟。

  有可能是带着这样的心理暗示,我在周国平的行文措辞里将我对尼采的偏见一个一个粉碎个遍。但是在读到某些理论的时候也会发出WTF的惊讶,但这毫不影响我继续读下去的勇气。想想我在图书馆读尼采自传的时候,每天都有一万个想放弃的理由。尼采的思想和主张在周国平先生温柔平和的语言里面更加有说服力,更加易于接受,至少对我是这样。

  “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这是我遇尼采的他说的话,通过这本书,我好像找到了那个说这句话的人。只能说,人生若只如初见,一切都是美好的。

  《尼采》读后感(四):杂记小感

  @智慧与哲学

  一 认识态度

  很多人已经忘记真正的思考是什么,甚至不知道恐惧是怎么样,只是在心里情绪的片段间寻求一种安宁教育的强迫与生计的逼近,让太多的人学会的不是思考,不是感受生活,而是以他人的成果,来维持一颗麻木零碎的心,那里充斥恐惧,迷茫,还有不被探知的黑暗。

  如果要探索,那就要以清明的心,清明的心并不是否定恐惧,以一种似乎独立就要势不两立的态度去决定思考过程,你从一开始就决定了恐惧作为你思考的基调。出于此,尼采提出了思考,或者教育,思想的根本,同时也应该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为了自己的生命,生命的最大意义思索,探索,以真正的生活血泪去摸索人生,那么你会发现哲学也跟一个人的生命重重贴合起来,而不仅仅是消遣的饭资。真正的智慧,是源自生命的尊重,去真正开启生命的旅程。

  二 认知局限

  态度。正如我在无意识,恐惧,身体基础上积累的经验可得到,我们的认知很大程度被这些不可控的因素影响,而理性只是其中较为明晰的一部分,不能成为全部更不是源头的认识世界的方式。合适的方式是,我们不断去积累和理解,心理,生理,语言,环境的限制,去圈定我们理性逻辑的前提,从而让理性思考更符合我们需要的情境。

  无意识。弗洛伊德对无意识的研究,以及由此推进的后辈们对无意识的研究是我们可以借鉴的起点,同时还有佛教内观等领域也涉及了对无意识的思考。

  生理。我们首先是生理上的动物,我们的很多信仰,经验,情绪,思考也是在生理庞大基础上进行开的,我们是否明白自己的局限在哪里,我们开启我们认识的旅程中,也该把其考虑进去,只是对它的研究也会是长远的征程,正如脑研究在我们当下依然只是沧海一粟,所以对真理的挖掘也要有兴趣与选择的考虑所在。

  @强力意志

  一 战斗

  用生命本身的力量战胜生命的痛苦,抗争过程中痛苦的感觉,让你加倍体会到生命的快乐,那种生命力勃发的快乐。包括在抗争过程中的毁灭,在茫茫宇宙的创造过程中也作为一枚灿烂的烟火和种子的。放射到每一个悲剧的个体,没有意识就没有痛苦,而当他意识到痛苦和自我意志,同时能够起身反抗的人,就是伟大的。

  在这个基础上,他认为人应该去面对危险,拥抱未知,做一个勇敢的水手,勇气在这里比智慧更重要,同时有时甚至是主动去寻求战斗,因为如此生命力才不会因为停滞不前而萎缩,生命也在放大的抗争中不断成长壮大。身体的强健,生命力的强健会带给精神一定的促进作用,所以锻炼,保持一个健康的身体是精神强健的前提。

  (也许我们应该意识一下不抗争的,沉默,屈服于恐惧的滋味是什么,尼采没有说明,却在描写中指示了那么一群强迫的,不自在的,处处小心的小人物们,他们祈求幸福和快乐,却从来不是自己争取,任由他人的意志穿越自己,而这样是获得不了自由的。他们没有深刻考虑一般恐惧带来的代价,所以他们需要用一种长远的眼光看一下,屈从压力,屈从权威会给你带来什么,也许如此我们会有大一点的能量决定我们的行动的。

  一味忍让的代价是什么,是长久而来的你的生命力都用在了担忧上边,这本身就是得不偿失的。尼采给我们一种强有力的态度,那是先行者的勇气,我们也许没有如此一步到位,或者看似一步到位的强者的幻相,但我们可以从当下开始一步步改变,一步步增强自己,你也许有很多恐惧,但是改变是从来不晚的,也正是一步步改变比较踏实与可行。相信世间还有那么多积极的能量,我想生命最后的读书会中的母亲就是我的行动楷模,虽然在尼采看来还会有超越的地方,但有所作为总是第一步可以把握的。)

  让生命力减缓和迟钝的动作,思想,表达都无影踪吧,我要用无穷的力量锤炼自己,同时也打开自己的朝圣之地,用更困难来将我洗礼,用未知来教我强壮,而不是无所谓的担忧,恐惧,迟缓。我要从身体的强健做起,在荒野中锤炼我的足迹,用无穷的寒冷,热,光啊充实我的脚步和内心,那里要去寻找新的生命力,新的祝福,新的无穷的战斗,让我从这昏睡中醒来,在世界的中心跳华丽的舞蹈,让生命的快乐冲过我的心胸,让我看看真正的生命力是怎么样的,真正的可能与勇气是什么样子的,不要给我提恐惧!!!

  这里给自己的觉察提几个提示:

  a重视体育锻炼,也就是接受困难;做未知的尝试和事情,也就是接受未知;

  减少抱怨和恐惧,多尝试勇气地付出,也就是焕发生命的活力 。

  二 扼杀生命力的存在

  道德。基督教的道德还有社会上的说教,仅仅从一种强迫的意志上说,它是为了弱者的,为了一个国家的统治的方便所设立的,真正的自救永远要从自己出发,从自身的问题出发,虽然国家的存在也许是必要的,因为一个群体恶的意志的存在,但是其国家必然要接受一种永恒冲突的过程才会是一个向上的国家,而这本身又跟国家的集中起到矛盾,所以往往要有进一步的斗争和推进。

  我们生活在一个稳定的社会中,由法律,社会规范,社会阶层搭建起来的社会中,我们生活得很是自在,但是创造者必然是在珍惜和平的前提下与国家的僵化作斗争的,而这种安定又是一个国家统治者所需要的,所以就会形成极权下的权力的争斗,一种为了更好和为了自身利益的争斗。

  恐惧。恐惧往往很容易攀上一个人,那种未知的,植根于古老往年的恐惧,在这个社会中同样也存在着,并持续增长着。觉察的意志,并不与生命意志相驳,相反生命力的增长给觉察带来更多力的支撑,而觉察本身就要去断定可能与不可能的疆界,生命力的浓度贯入不断被自己划分为不可能的事情中,生命力提高觉察,觉察给生命力发现新的升华物,两者相辅相成,对立统一。

  生命力以不可能的烦扰和抱着牺牲的悲剧精神,在痛苦的锤炼中提纯更大的生命意志,获得更大的生命的广度,本身就是一种知足永恒,和不知足的战斗的循环。

  生命不应该担忧,应该让积极的悲剧精神发挥出来,担忧除了耗费自己的精神之外还有什么益处,如果你需要让别人看出你努力担忧的表象,那么你可以表现,但是勇者将险境,伤悲,痛苦,甚至是死亡看成一种艺术的表达,一种华丽的人生体验,他们把过程看成最重要,将世间的未知和痛苦看成一种新的认识,新的旅程,他们拥抱最坏的结果,并在此基础上勃发奋战,所以他们从没投降,甚至是欢笑着在毁灭中感到和平。

  尼采认为人是需要道德的,因为如果没有道德的稳定性和选择性,人不能使其意志推进下去,而基督教的道德却是以压抑生命力和心灵思考为出发点的,而那博爱的流露没留意间可能成为溺爱的借口,懒惰的借口,以及压抑的教条。并不是说基督教的道德偏颇,在正确的人身上,基督教依然给人以宽大的胸怀,亲切的行为,只是它们的实现是基于一个健康的体魄,稳健的心理上,所以它们不该以启蒙的身份教导人们。

  它们需要被超越,以生命力的勃发和发展为保全,为道德的成树打牢地基。尼采无限惦记古希腊时期,君主与人民都歌颂生命的醇厚,展现生命的美丽,重要的是无畏地接受悲剧的发生,也借由悲剧表现生命的坚韧。这样的革新很容易引向虚无主义,因为个体在当今社会越来越不能感受自己的力量,即使给予了充分的身体发展空间,人的精神与自由发展的空间却被沉默间压抑着,那么压抑是否不可避免存在。 我想尼采会这样回答我的疑问,恶在当下是必然存在的,因为长长时间中因果的扑克牌不断敲打着,所以任何一个有勇气的人肯定要面对巨大的黑暗,以及阻拦自己,妨碍自己,困惑自己的大多数。尼采可能不去看重教育与能力平等的关系,因为大众的成长却是需要时间,而大多数人却是平庸的,成长缓慢,也许还排斥进步。

  尼采会好奇是怎样的情况造就了人的僵化,怎样成长如希腊式的自觉的成长模式,怎样的模式可以适合当今的国家成长呢?尼采是看重个人精神成长的,他的精神营养配合哪一方的营养可以给未来注入新的能量。

  尼采认为基督教的信仰中,蕴藏的心理机制是弱者的,顺从的,懒惰的道德心理,它鼓励人们去接受虚无的赏赐,以及通过担忧祈祷否定了自我出发的努力。

  三 自由

  自由的三个规定 :力量,评价,创造。

  四 自我

  尼采是强调个人的创造,个人的独特创造,本然而又超越的表现对社会来说重要,对自己的自我完成也是重要的。那么我们为何不敢表现出自己,为何在社会的前进中缺乏必要的超越呢?这里边有对恐惧的直觉反应,同时也有缺乏勇气的原因,你需要去坚持你的自我创造,认识你的恐惧根由,整合你的自我和他人的关系。

  从我自己的经验中,我很容易看到精力的丧失,在自我保存,以及没有自我安排的境地下,在实际生活中,就如早晨一起就是忙活你想要谋生的生活,而闲暇之后却没有足够的能量去做自己,也如静的空姐生活一般,个人成为了社会机器的一部分。而这一残酷的事实,却是需要我们用力争取

  《尼采》读后感(五):人生确是悲剧,但是我们要像演喜剧一样地度过它!

  85年的书,却如此的深刻,让人不得不击节赞叹,也让人怀恋那个如火烈烈的年代——文化是时代精神的体现。

  上帝死了,旧的价值观崩溃,科学大发展,人类生活在忙碌与琐碎的工业过程中,新的时代追问新的价值观: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这时尼采提出了强力意志与酒神精神的概念:酒神精神是欢快的,愉悦的,以人为本的,强力意志赞扬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尼采哲学一切都是以人为中心。

  所谓道德都是虚妄,基督教也不过是压抑人的工具,人活着不是为了上帝或者道德,而是在于发现,在于创造,在于自己,发现自己,超越自己。超人的意义并非是天使或神人,而在于不断的超越自己,并富有强力意志与酒神精神的人。这才是尼采心目中完美的“人”

  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了小资产阶级的空虚和无聊,并知道了人生的意义之所在:人生确是悲剧,但是我们要像演喜剧一样欢快地高贵地度过它!

  《尼采》读后感(六):笔记和小结

  书中大量尼采原文的引用,与其说是作为某些结论的论据,不如说是一种修辞上的补充。

  作者本人也承认,此书的写作主要基于直观的印象,而非系统的研究。由于书中包含了大量作者自己对人生的思考,以至其也“分不清究竟是尼采的声音在通过我喊出,还是我的声音在通过尼采喊出”。因此,对于书中的结论,读者也没有必要去追本溯源,问题本身往往更加重要。在作者看来,尼采的伟大之处正是在于他敢于面对一个让大部分现代人都避之不及的问题,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他从未停止过对此问题的思考,直至在矛盾与不被理解中迎来人生悲剧性的谢幕。

  本书最后对尼采的答案作了一个总结:

  1.解除理性和道德对于生命本能的压抑,使生命本能健康发展;

  2.发扬人的超越性,做精神文化价值的创造者;

  3.以审美的人生态度取代科学和伦理的人生态度。

  事实上,这些答案所回答的问题是“如何重新构建生活的意义”,而对于人生意义的问题,尼采的观点是“人生是没有意义的”,这一观点是尼采哲学的主要前提,也是其悲观主义的源泉。

  本书分了九个章节来介绍尼采的主要思想,重复的内容较多,主要观点论述如下。

  伦理学方面,尼采发出呐喊“上帝死了”,否定了基督教的伦理,通过对道德进行批判,“重估一切价值”。尼采认为并不存在绝对的道德定律,道德不具有实体性和真理性,善与恶只是相对的。我们需要超于善恶之外,从自然和生命本身的视角来进行评价,来建立新的价值。“万物都以永恒之泉受洗,超于善恶之外,善恶不过是掠影,是阴翳,是流云。”(《查》)尼采在伦理学方面最大的贡献是借助酒神精神和强力意志的概念,对基督教道德进行了分析和批判。“酒神精神的核心是肯定生命,尼采以酒神精神来反对基督教道德,首先确立生命为最高价值,反对最高价值的自我贬值;进一步,又用强力意志来充实酒神精神,强调生命的自我超越,把健全的本能和卓越的精神结合起来,主张力和创造,反对怯弱和因循。”但是尼采主张道德相对论,并且把自然作为评价道德的唯一标准,忽略了人的社会性。

  心理学方面,尼采主张人性的未定型,因而具有自我超越性,自由和创造性。尼采否认服务于基督教道德的意志自由,但同时也认为人没有任何超验的本质和超验的目的。尼采提出要发现“自我”,因为“自我”迷失于如此的现代性生活中:“堆积的物质财富,喧闹的都市生活,钟表式的分工,忙碌而刻板的日常生活,人们感到在其中失落了一点什么。”这里的“自我”是一种精神性的“自我”,是有着“教养和高尚趣味”的独特个性。然而人们却通过“劳作”逃避“自我”:“几乎耗尽了精力,从而排除了沉思、冥想、梦幻、忧愁、爱恋、憎恨,它始终把一个小目标树在眼前,保持着容易的,守规矩的满足。一个让人们不断高强度劳作的社会是比较安全的,而安全在现在被奉为最高的神明”(《朝霞》)尼采秉持个人主义,“社会和国家只是工具,人才是目的”。人要忠实于自己,对自己的生存负责,去独立思考,去独立创造和评价。

  在认识论方面,尼采反对理性主义。理性主义是近代以来西方思潮的主要特征,包括英国经验主义,大陆唯理论者以及法国的启蒙学者等,其表现为对知识的追求和对人类通过理性发现真理的充分信心。尼采作为非理性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主要从以下几点批判了理性主义。首先,理性主义哲学将人看作受逻辑支配的理性动物,夸大了逻辑思维的地位,忽略了逻辑的非理性起源以及人类行为的无意识领域。其次,理性主义把人类的注意力引向外部世界,把人类生存的意义归结为依靠逻辑工具掌握和支配外部世界,这样的结果就是导致人们过于迷恋外在的物质活动,而忽视了人的内心生活。总而言之,尼采认为不存在合乎理性的本体世界,理性主义不能回答人生意义的问题,因此问题的答案需要从非理性方面去寻找。作为反对理性主义的必然结果,尼采认为科学亦有其局限。“科学并非无所不能,它的无能尤其在触及人生根本问题是暴露无遗了”,“科学精神的统治的最严重的后果就是使人丧失精神性,把自己降为纯粹的生产者”,“科学只有工具价值,如果把科学当做目的本身,漫无止境地追求对物的支配,结果只能丧失人生本真的意义,使人成为物的奴隶”。

  在本体论问题上,尼采是个十足的毁灭者,他认为不存在本体论的问题,只存在审美的问题。“形而上学不应该是追究世界本原的活动,而应该是对世界做出评价即赋予意义的活动。”

  对于“人生意义”这样一个终极问题,尼采认为并无所谓的普世答案,个人存在的意义需要每个人自己去探索和追求。如何追求呢?尼采给出了一系列原则,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对人的一种“完整性”的要求。这种“完整性”包括酒神精神、强力意志、审美的生活和诗化的思。

  酒神精神象征着一种原始的生命本能。“在尼采看来,酒神冲动是最本原的冲动,在醉的状态中,人与存在达到了沟通。”“醉是一种‘神秘的自弃’状态,当醉酒、恋爱或春天来临之时,人就飘然欲仙,陶然忘机,他的主观性消失于自我忘却之中。”而强力意志则代表着一种永不耗竭的生命意志,求强力的意志,人类自我超越的可能性。尼采认为,如果人生存在什么意义的话,那也是一种审美的意义,如果世界有什么本体可言的话,那就是艺术的本体。艺术作为“日神冲动和酒神冲动”的产物,在尼采哲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个人回归自然,评价世界以及赋予人生意义的唯一途径。尼采虽然否认真理的存在,但是却承认理性思考的价值,他只是反对哲学上的独断论——企图以自认为准确和完整的理论体系来描述世界。尼采主张追求个人的完满,要独立思考,亲自发现,亲身体会,学会评价和创造,不要惧怕舆论和邻人。

  在那个信奉上帝,追求科学,物质充裕的时代,尼采这个反叛者,强调重视生命的本能,自我的发现,个性的发展,艺术的生活,他将人们的视线再次拉回到人类最初的疑问:个人的存在问题。

  书中作者对现代社会个人的生活状态有着精辟的描述,如“虚假的充实”,“忙碌的生活”,“自我的发现”等。尼采面对人生难题的无比真诚的态度令作者感到震撼,而作者本人对人生的不懈思考也让我们汗颜。他说:“在我生长于其中的那个制度里,长期以来,意识形态取代了一切思考,人生思考始终处于失语状态”,现如今,体制的压力已经不那么明显,取而代之的是生活的压力,人们疲于奔命,盲目地追求物质,不自觉地沦为了生产者和消费者,消费金钱,消费时间,消费文化,最终消费掉碌碌的一生。“尼采所揭示的现代人精神生活的问题,包括传统价值的崩溃,信仰的空白,自我的迷失,文化的平庸”变得更加尖锐,而这些曾经困扰着作者的问题如今却少有人问津。

  因而,在我们这个时代,此书的价值便越发显现。

  《尼采》读后感(七):生命的觉悟

  尼采说人的本质就是不确定性和可塑性!我想这种特性可以使你达到任何高度和直接变成不是人(没有思考,没有目的,活着只是因为你拥有生命,而并不是因为你才活下来了)!是不是我们从生下来就是幸运儿,我们有机会给自己的生命赋予意义!貌似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也是经过层层筛选,我们筛选来之前都是万里挑一的优秀者,都是在那头经过很严格的测试和训练被认为有资格来到这世上去创造属于你自己的东西,不过来到世上之后有去创造的,但大部分是在沉沦的,因为世上影响你的因素太多,以致你不好抉择或者干脆放弃抉择,尼采口中的自我实验者大概就是这样吧!你自己就是你创造的最伟大的艺术品,等你回到那头时考官会给你个成绩,对你这次艺术创作之旅来个评价...

  《尼采》读后感(八):为什么我读尼采

  这本书是很久之前读的,但是现在仍心有戚戚,决定写点东西。也推荐像我一样的小白,如果直接读专著读不懂,就先读读其他的解读吧。

  为什么读尼采呢?

  其实我读的不多,一个手掌就能数过来,而且他的专著还读不懂。但是,一直被他吸引。首先想到的是他如此激进,他声称上帝已死,重估一切价值;他推崇酒神精神;他对人性有深刻的见解。我不管他是不是瞧不起女性,我只知道他能带给我启发,让我清醒地思考。

  生而为人,应该读读这个自称是太阳的人是怎么看待“生而为人”这件事的。

  整本书我做了无数笔记和思考,读的很兴奋。不过回想起来似乎当时并没有太多的批判性思考,只是被引导的很热血。

  可能读解读确实会有点问题,作为尼采,他的书值得被反复阅读。

  《尼采》读后感(九):重寻精神浪漫

  在被海量信息、滚动消息充斥的“快餐”世界,在被大肆狂欢和无病呻吟包围的“虚拟”社会,我把手机和电脑搁置一边,去散发纸香的书籍中寻求放松、宁静与浪漫,于是,我认识了尼采。

  虽早已听说这位西方哲学大师,但从未接触他的作品甚或思想,现在已无细读其经典原著的勇气,所以选择了周国平的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从他人的评书和总结中,一睹大师思想的风采。

  阅读中,令我惊讶的是,这些形成于100多年前的观点和思想,竟在一个世纪之后,折射出如此之多的光芒。尼采揭示的现代人精神生活的问题,包括传统价值的崩溃,信仰的空白,自我的迷失,文化的平庸,在今天并不是解决了,反而是更加尖锐了。

  比如许多人的所谓成熟,不过是被习俗磨去了棱角,变得世故而实际了。其实那不是成熟,而是精神的早衰和个性的夭亡。真正的成熟,应当是独特个性的形成,真实自我的发现,精神上的结果和丰收(第10页)。

  尼采正是在不断追寻自己精神的成熟中,思索、总结出自己“通向智慧之路”的三个必经阶段。第一阶段是“合群时期”,崇敬、顺从、仿效随便哪个比自己强的人。第二阶段是“沙漠时期”,束缚最牢固的时候,崇敬之心破碎了,自由的精神茁壮生长,一无牵挂,重估一切价值。第三阶段是“创造时期”,在否定的基础上重新进行肯定,然而这肯定不是出于我之上的某个权威,而仅仅是出于我自己(第7页)。

  反观自己,似乎还处于“合群时期”,在接受多年的理工科教育过程中,我遵从一切“公理”“定律”,崇拜那些能用机器语言解决很多问题的人,却很少质疑问题的合理性,问题解决之后,也未曾考量人们从中得到了更多束缚,还是更多解放?显然,批判的精神极为缺乏,独立的思想毫无踪影,对于生活中的苦难、未知,关于人生态度和自我认识,依然朦胧与懵懂。然而尼采的论述,至少给我提供了重新发现、认识生命和自我的机会,而且是积极和“入世”的。

  关于苦难,他将生命喻为一条毯子,苦难之线和幸福之线在上面交织,抽出其中一根就会破坏了整条毯子,整个生命。没有痛苦,人只能有卑微的幸福。伟大的幸福正是战胜巨大痛苦所产生的生命的崇高感(第73页)。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尼采认为它是人生更具魅力的要素:“我的思想应该向我指示我站在何处,但不应该向我透露我走向何方。”(第74页)

  在有关战胜苦难的论述中,他引入“酒神精神”的概念,该词可解释为争优胜、能自制、爱战斗,富于进取精神,即求强力的意志(强力意志)所追求的人生,这样的人生才有力感,有生命感,才能充分感受和享受生命。所以,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活得长久,而在于活得伟大,活得高贵,活得有气魄(第88页)。

  在认识和实现自我方面,尼采指出,人人都有一个“自我”,然而,绝大多数人都不是在为他的“真实的自我”活着,而是在为“他们周围人们的头脑中形成并传达给他们的自我的幻象”活着(第129页)。

  那么如何去认识真实的“自我”呢?尼采认为这需要巨大的勇气,不能有意无意地欺骗自己,那样就会把真实的“自我”压抑到人脑的无意识领域之中。能够认识“自我”的人“所做的一切美好、优异、伟大之事,一开始都是反对居于他们内心的怀疑者的论据。”这些人有几分自卑,知道自己的弱点,为这弱点而苦恼,不肯毁于这弱点,于是奋起自强,反而有了令一般人吃惊的业绩(第131页)。

  在实现“自我”方面,他又敏锐提出,懒惰和怯懦是妨碍人们实现“自我”的大敌。在社会中,每个人个性的自由发展意味着某种形式的竞争,他人的创造要求自己做出新的创造,他人的优胜刺激着自己也要优胜。于是,为了自己能偷懒,就嫉恨别人的优秀,宁愿人人都保持在平庸的水平上。走阻力最小路线的懒惰心理,造成了一种社会的惰性,成为阻碍个性发展的最大阻力(第133页)。

  有趣的是,尼采在论述如何治疗欧洲文明弊病时提及中国。“他们(即中国人)能够在整体上提供帮助,把亚洲的宁静和沉思,尤其是把最需要的亚洲的坚韧,输入到躁动不安的欧洲的血液里去。”(第247页)

  但令人遗憾的是,当今的中国,似乎也在经历欧洲曾经或正在经历的许多文化和精神危机。那些曾以思潮为时尚的精神浪漫,已被今天以财富为时尚的物质浪漫取代,最有诗意的东西是金钱,绝对轮不上哲学。

  所以,当我翻开阅读、最终读罢合上这本书时,我发现,在我身上,本属于年轻人的精神浪漫早已失去,留给精神生活的空间少得可怜,不知现在踏上重寻精神浪漫的道路是否还来得及。

  《尼采》读后感(十):在唯物面前学点唯心

  1818年,马克思生于德国。他一定没有想到,一百多年以后,他的主张在遥远的东方被充分利用。马克思,中国人的好朋友,你我的发小,因为从小到大,无论是历史课、政治课、甚至语文课、英语课等都会看见他的身影。是的,在中国这个特色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几乎成为我们思想上的神,但是他自己是不主张神的,因为他是唯物主义者。

  弱小的我,不敢谈论唯物主义的对错。唯物主义教育我们一切以事实为前提,事实即是事物固有的发展规律。人,只能去借势,叫顺势而为,切不能逆行而上。不得不说,马克思是为政治服务的,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因为,他告诉我们,个人的思想要服从物质、服从规律。慢慢地,或许连我们自己都不曾察觉我们已经成为顺民。这不得不说是马克思的胜利。当然,这更是马克思思想使用者的胜利。也许,马克思也不曾想到这样的结果。

  站在社会层面,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因为它培养了一群顺民,它保证了社会的稳定。在封建社会,帝王们为了安定民心,采用愚昧、圈养的方式。皇帝希望自己的百姓不要读书,也不要到处乱跑,出生后就待在自己村里,子承父业,种地的种地,放羊的放羊,祖祖辈辈就这样,不允许变动职业。我想,古代我们一直轻视商业甚至抑制商业,主要的原因之一或许是,商业更加活络,会导致人与人的交往更多,人会变得有心思,不利于社会稳定吧。在新时代,我们不可能再采用愚昧、圈养、抑制的方式来管理社会,我们得需要一个统一的思想,于是乎,马克思这位死鬼就被抬了出来。我觉得,这是积极的,在社会层面上。

  但是,在个体层面。唯物主义给大家带来了很多的痛苦。或许我们不能察觉这个痛苦的根源是马克思,但是我们今天对物质、对现实、对环境的敏感确实是源于唯物主义。我们以“物”来衡量一切,我们以“物”来比较一切,因为一切以“物”为前提。我们的幸福被“物”捆绑着,我们不会因为心灵而幸福,我们会因为我们的薪资、不动产而幸福。于是乎,我们比幸福就成了比财富、比奢侈品、比吃比喝、比戴比穿。总之,我们自身之外的任何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的“物”都可以左右我们的幸福。看看今天的微信,我们就知道了。其实,我们都很痛苦,但是我们就是克制不了自己,根源在思想,在价值的判断,这就是唯物主义的祸害。

  那么,对于没房没车、没有可以拿出来晾晒的“物”的人怎么办呢?在唯物主义面前,你们就不该活了。天无绝人之路,1844年,同样在德国,尼采出生了。尼采一生都在告诫这个世界,人要关注自己,关注自己不是自私自利,而是教导我们转变我们的价值取向,我们更应该关注自己的天性,关注自己的个性,由内而外发展自己。是的,尼采是唯心主义者。

  尼采一生惨淡,当然,马克思也很惨淡。马克思把自己的孩子饿死了,尼采没有孩子,最后把自己搞疯了。也许这就是哲学家的命运。在社会主义的中国,尼采一直不受待见,被当成批判的对象。是的,在统治阶层,尼采教育大家追求个性,发扬个人意志,最后的结果是民众造反了。

  还是回到我们小市民的角度。我们作为社会中可有可无的个体,必须自己要对自己负责,唯物主义给个体带来苦恼,唯心主义却可消弱这种苦恼。你作为个人,你的物质条件在短期内不可能让你乐观,但是你换个角度,从唯心思想里发现自己的与众不同,你就会轻松很多,用句很通俗的话讲叫“做你自己吧”,你不要认为那外在的“物”是幸福根源,你要认为你自己就是你幸福的源泉。变被动为主动。就像此刻我在这里写这些文字,我不会去想这个东西能不能给我带来金钱、荣耀等,我觉得,我有这个思想我就很幸福。

  但是,这只是技巧。从人生的角度,我觉得应以唯物为主线,以唯心为短线。唯心可以调节情绪,而不应过度陷于唯心。

  昨天读完周国平写尼采的那本书,虽然语言太特么拗口,只读懂了百分之三十至四十,但是还是很有感触。所以憋到今天下班,赶紧一吐为快。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