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重返文艺复兴》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重返文艺复兴》读后感10篇

2017-12-08 20:2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重返文艺复兴》读后感10篇

  《重返文艺复兴》是一本由谢哲青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240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4-1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重返文艺复兴》读后感(一):佛罗伦萨与文艺复兴:从达·芬奇到米开朗琪罗

  佛罗伦萨与文艺复兴:从达·芬奇到米开朗琪罗

  “文艺复兴,是个英雄和巨人的时代。”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小城,由富商巨贾所组成的共和国,提供着政治自由,支持着艺术家、学者等人在自然科学、文学艺术、建筑雕刻等方面大放异彩——文艺复兴的伟大先驱、诗人但丁,作家薄伽丘,画家达·芬奇、拉斐尔、提香,雕刻家米开朗琪罗,科学家伽利略,政治思想家马基雅维利等均在这里显露了杰出的才华,至今佛罗伦萨仍弥漫着浓浓的文艺复兴气氛。

  贯穿佛罗伦萨的阿尔诺河上横跨着多座造型优美的古桥,每座古桥都记录着一个传说,乃至充溢着艺术的气息和人性美的光芒。“艺术品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意志,把孤独愤怒欢喜忧伤都凝结当中,观者能够感受到纯粹的情绪震动;但透过一个好的艺术史故事,更可以体会艺术家的心情,明了其中的挣扎。”达·芬奇与米开朗琪罗是活跃于此时期的两名艺术巨匠,他们流传于世的作品或许并不多,但却分别塑造了绘画以及雕塑的强烈风格。研读考古与艺术史的谢哲青,也深深受到此时期的作品所撼动,早在求学过程中,就敏锐地发现了看似创作路线完全不同的两名艺术家,在佛罗伦萨政府的市政大厅的巨幅战役湿壁画竞图当中,进行了一场“巅峰对决”。

  这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呢?在漫长的艺术史长河中为什么至今没有“公论”?仅谈论艺术品的美感与风格,并非作者写作的本意。谢哲青的《重返文艺复兴:你所不知道的天才之争》力图重塑时代氛围,以一种亲切的方式,带领着读者重返文艺复兴时期,“去过意大利佛罗伦萨的朋友,可能都会很熟悉我在开章时所介绍的艺术品以及路线,但是在旅游导览时,导游可能只会略提艺术品的创作者、年份、可能还会说值多少钱……我想要借由这个熟悉的场景,穿越时空隧道,进入那个辉煌的年代当中”,用各种作品的解析及史料佐证,重现那个时代的繁华,以及一探两名大艺术家迥然不同的个性与创作理念或艺术性格

  达·芬奇与米开朗琪罗的世纪之争,是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一次巅峰对决。两人迥然不同的创作理念在这次比赛中表露无遗,也引领了接下来500年的艺术领域。“在神话与传说的背后,一定隐藏着简单的事实。”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言,“探索这段史实的旅程……它不仅仅是一场艺术史的探索,更是个人心灵成长的天路历程”。

  米开朗琪罗与达·芬奇“身处同一时代、同一城镇、从事着相类似的工作,生活中或许常擦肩而过,但当佛罗伦萨新建了共和政体,想以大型艺术作品与爱国歌曲来凝聚向心力时,这场艺术竞赛,两个人的比试总会到来”。这场交锋,必将成为艺术史最引人入胜话题之一。

  回溯艺术家的创作历程,总是能更深入地了解艺术品的前世今生。达·芬奇是一位活得比自己的时代超前100年的超人,他和米开朗琪罗相遇时,已是快60岁的长者,却对20多岁的米开朗琪罗有一种无法释怀的情结,而年轻的米开朗琪罗呢?遇见达·芬奇这样的老前辈,竟敢挑战,抢标佛罗伦萨议会堂天花板上的湿壁画。天才和天才相遇,天才和天才对决,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还是另有隐情?巅峰对决又会撞击出什么样的火花呢?其实,从哲学层面来看,米开朗琪罗与达·芬奇之间的这场竞争,不仅是一场艺术的战争,也是文艺复兴时代哲学理论的战争。

  尽管这次竞赛结果因真迹完全遗失或被“后人”有意识地破坏而导致后世无法研究,但是,米开朗琪罗与达·芬奇分别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个人魅力,征服了历史。

  “生命价值,正如米开朗琪罗与达·芬奇要告诉我们的:当下即是永恒。”《创世纪》与《最后的审判》,正好是永恒的两个极端。所有人渺小的生命,也像这两幅画一样,飘荡在生与死的两个永恒之间。透过谢哲青的《重返文艺复兴:你不知道的天才之争》所营造的穿越时空的艺术隧道,读者既可以重温西方艺术史辉煌的巅峰时刻,也可以尽情领略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迷人魅力。

  《深圳特区报》10月18日第C04版:读与思周刊/艺境

  http://sztqb.sznews.com/html/2014-10/18/content_3033925.htm

  《重返文艺复兴》读后感(二):带你读懂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

  带你读懂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

  《重返文艺复兴》/by烟波浩渺1980

  写在前面几句话,这书一出来就感觉肯定不是我的菜,因为我只能说是号称喜欢文艺的人,对于绘画雕塑艺术我的“鉴赏”水平也只是停留在教科书上。作为一个艺术的门外汉,这些个世界名作我也只是觉得好看,到底是好看在哪里也说不出个所以然。因此觉得这书肯定是阳春白雪高大上的类型,没想到读完之后才发现自己的想法完全错误。

  作者谢哲青用了最平易近人的语言,重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再现了各种艺术大师掀起文艺浪潮,放佛一部部小电影带我们走到了这个艺术之地。书中对当时历史背景、名人轶事、经典作品鉴赏梳理的脉络清晰,更多的加入作者本身感情色彩和思考带领读者领略艺术历史之美。让你读懂了为什么是佛罗伦萨?作者更偏爱达芬奇还是米开朗基罗?由他们“图竞”引发事件,比赛结果是什么?艺术震撼,故事有趣,文字简洁有内涵,确实是一本不错的普及艺术的书。

  (台版)专访谢哲青的《王者之争:达文西和米开朗基罗的世纪对决》时问:做一个说书人,重现文艺复兴天才的王者之争。为何想要进行“艺术说书”的工作?谢哲青认为,艺术品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结晶,从鉴赏艺术品之美出发,到深入理解艺术史,对于人的精神能有更高的体会。台湾人爱听故事,受吸引的是人性的纠葛;而艺术史并不只是研究谁创作、风格如何,更深入探讨为何这幅作品会在此时出现。这本书是我一系列计划的第一本,希望透过讲解艺术故事,让大家看艺术家身为凡人的内心交战。我想此段话亦可用于这里,表达了作者一直都想表达内容。

  作者开篇化身艺术专业的“导游”,罗马-佛罗伦萨-比萨很多日游,重点带领我们走完了佛罗伦萨的大街小巷、圣母百花大教堂、乔托钟塔、但丁故居、领主广场、佣兵凉亭等等地方,这些充满了历史艺术气息的地方,每一处都激荡着人心,只因为它是佛罗伦萨,小城确实文艺复兴时代的缩影。喜欢雕塑壁画的人不能不来看它。作者在书中科普了青铜雕塑、大型湿壁画的制作方法,卡拉拉大理石的魅力之处。书中讲得最多的那时期的各个艺术大神如:吉兰达约、布鲁内列斯基、波提切利、拉斐尔等,他们的逸闻趣事、个人恩怨,成名之作、传世经典作品。书中图文并茂,但凡书中所涉及的作品都有相应的清晰大图展示,其他书页穿插大图中的细节部分,看图读文也是一番美的享受

  作者这样说:我们之所以会喜欢一个艺术家,除了他的作品很美,最主要的还是因为他们也是人。读了书中内容你会发现作者是偏爱米开朗基罗的,除了历史背景、地理环境、简介相关人物中,米开朗基罗占得篇幅最多,作者分析的也非常透彻。米开朗基罗的艺术观点证明了,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新柏拉图哲学的实践者,因此他说:大理石本身就禁锢着思想,我要做的只是把大卫从石头中解放出来•••••

  达芬奇的生命本质其实更接近新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以科学性与务实性的方法探索自然。他的手稿就是最好的证明。

  本书的重点章节讲述了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两位天才之争,引出了佛罗伦萨最有趣味的“竞图”,然而这次竞赛的结果出人意料的没有了后话,就像一个谜一样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经历岁月的磨砺,如今《安吉里之战》和《卡西纳之战》原稿早已荡然无存,模仿品的留存却给人无尽的唏嘘感叹。

  米开朗基罗与达芬奇的作品的不同之处,他们强烈体现了自我的想法和思绪。二人的之后,个人的艺术观点与哲学理念和价值观,第一次让艺术家大放异彩,也是第一次走入大众的脑袋中,两人将象征智慧理想的火种带到人间,也成就了500年后的人类艺术文明。

  谢哲青的伦敦亚非学院的考古学和艺术史双硕士学历,没有给人晦涩的专业术语,反而以一个专业人士对艺术做出科普,即使没有任何美术基础的人,一样可以毫无压力的读懂这本书的内容。就如同奥运会的特约解说员一样,即使是对艺术不内行的人,看得津津有味。让我感受到原来艺术离得我们并不遥远。很多评论会说谢哲青是青春版的“蒋勋”,的确有一番道理,说理透彻,文字优美,专业性高素养,谢哲青侧重则是艺术视角切入,走进艺术的历史,一同鉴赏传世经典,走入艺术家分内心,感受当时的风起云涌。我读此书便是游历增广见闻,亦有所得。

  《重返文艺复兴》读后感(三):为文艺复兴做精神导游——读《重返文艺复兴》

  提到文艺复兴,我会想到佛罗伦萨、罗马、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可能还会想到《大卫》、《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以及其他。一般人对文艺复兴的认知,可能也像我一样,只停留在教科书上、文艺史中,从这些文籍中知道些浮光掠影的知识,粗浅单薄,难以深入那个伟大的时代。文艺复兴时期那些文化巨匠的事迹,我仅仅知道“达·芬奇画鸡蛋”这种级别的故事,关于他们的“天才之争”我有所不知。我暂时也没机会身临佛罗伦萨或罗马的街头,实地瞻仰伟大艺术家们的作品,亲身感受其独特魅力。读完《重返文艺复兴》一书,既提升了我对于文化复兴的认知,也足以弥补不能身临文艺复兴圣地的缺憾。作者谢哲青以其亲身体验,引领我做了一次文艺复兴的精神之旅。

  文艺复兴时期产生了很多伟大的艺术家,本书中重点谈到达·芬奇与米开朗琪罗,作者通过这两位艺术大师之间的巅峰对决,从侧面讲述文艺复兴的艺术史。达·芬奇与米开朗琪罗,一个是声名卓著的前辈大师,一个是艺术精湛的后起之秀,且都有着刻苦学艺的经历,但在艺术创作上,他们却又一些难解的心结。当28岁的米开朗琪罗完成伟大的雕塑《大卫》时,达·芬奇建议给裸身的大卫“一片体面且合乎礼仪的遮蔽。”通过对人体的赞美来肯定人的价值,是米开朗琪罗的艺术特色,他对裸体有无可自拔的迷恋和表现。对于达·芬奇的建议,我们不知道他是真如此所想,还是因为对于一个青年艺术家的伟大作品内心不免产生的那么一些羡慕嫉妒恨。以至于本书的作者也不停追问,想听听达·芬奇怎么说。米开朗琪罗是本书的主角,作者在书中毫不掩饰地对米开朗琪罗的偏爱,开篇即对对他的《圣殇》大为赞美,称作“真正让我目眩神驰的作品”。在年轻的米开朗琪罗遭遇一点非议时,便忍不住为他鸣不平。这其中除了对米开朗琪罗艺术衷心的热爱,可能还有点年轻人的惺惺相惜,作者的年龄大概与那年的米开朗琪罗相仿。不过脾气乖戾米开朗琪罗对达·芬奇前辈的不满也是溢于言表的。

  而真正的巅峰对决,是二人为表现佛罗伦萨共和国胜利崇高的关键时刻这一主题展开竞图,号称“王者之争”。达·芬奇为此创作了凶残血腥的《安吉里之战》,米考朗基罗则描绘了紧张生动的《卡纳西之战》。这样两幅各具特色的作品,从艺术上是难以分出高下的。更遗憾的是,达·芬奇虽然绘制了完美的草图,但是却在根据草图创作出湿壁画的过程中掉了链子,而米开朗琪罗的《卡纳西之战》却根本自始至终没有机会上墙,现在能看到的也只是他学生留下来的草图副本。这场艺术的竞争是没有结果的。但达·芬奇与米开朗琪罗的个性与艺术特色却在此事件中得以淋漓精致的展示。达·芬奇与米开朗琪罗是两位艺术大师,但不是超凡入圣的人,而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嫉妒争竞各种不服,是人性最生动的表现。他们绘画中那种鲜活的生命力,也表现着人的觉醒,这是文艺复兴最深刻的主题。作者通过“天才之争”解读文艺复兴的精神算是很深刻了。

  得益于考古学与艺术史的双重学术背景,以及对所提到的大多数艺术作品的现场观摩,使本书的叙述既深刻又生动。作者以及专业的艺术素养,为读者讲解那些大师的遗作,有时候自己又进入书中,成为叙述的主体。我似乎被作者带到那个炎热的夏季午后,引领进入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听作者讲述他对于《圣殇》的感动;有时被引领进入佛罗伦萨的广场,流连在俊美的大卫身旁,听作者描绘这一杰作的精彩往事。作者是一个顶尖称职的导游,引人入胜。

  《重返文艺复兴》读后感(四):天才之争

  文艺复兴就像是古老教堂中珍藏的绝世珠宝一般,在艺术史上散发着璀璨夺目的光彩,后人们不断追思仰望,在历史冲蚀过的作品中体味着绝世天才们的神来之笔与鬼斧神工。这一点,即使是如我这般对艺术史一窍不通的人也能感受一二。毕竟,那白石中敲凿出的力与美并存,神与形兼备的大卫;那画作中娴静温柔又略带神秘的微笑,至今仍高居在“美”的上位,哪怕是口拙不能言,也能感受其中蕴含的巨大深意。

  在那段众星云集的灿烂岁月中,涌现了无数的惊世天才,在文学、绘画、雕塑、建筑等等领域开创出一番新天地。既然三国有既生瑜何生亮的喟叹,文艺复兴自然也少不了天才间的竞争对决,于是就有了《重返文艺复兴》中的两位宗匠——达•芬奇与米开朗琪罗之间的天才之争。

  作为艺术史的门外汉,拿起这本书时心里相当忐忑,但幸好作者的分析评论都足够浅显易懂,圣母像中刻意强调的纯真与悲痛,大卫像本身素材的缺陷与最后形成如此伟大创作的难能可贵,壁画之争的艺术与真实……一切都娓娓道来,丝毫不显隔行如隔山的艰涩。矛盾是发展的基石,竞争自然也是进步的源泉。看达•芬奇塑造出堪称完美的战争场景之后,米开朗琪罗是如何独辟蹊径再造另一座巅峰。越是了解达芬奇画作中对马匹、人体肌肉的精细刻画,越是了解画面中呈现出的张力与杀伐之气,就越能意识到作为竞争者的米开朗琪罗是如何折服于对手的功力,并且如何在重重压力之下峰回路转,找到超越的方式。虽然说文无第一,但是天才之间精益求精的竞争毫无疑问是推动文艺复兴孕育辉煌艺术的奠基石。

  《重返文艺复兴》将文艺复兴中举足轻重的两位大师的形象从心理到实际行为都刻画得栩栩如生,让沉睡在史书中的名字活了起来,为号称热爱艺术的人开启了艺术殿堂的大门,幸甚至哉。唯一的遗憾大概要数书中前几章在铺陈历史背景时,时间线较为混乱,前后时间交错往复,有时候让人摸不着头脑。

  《重返文艺复兴》读后感(五):由名人之争想到的

  文/暖暖蓝田

  其实,在拿到《重返文艺复兴》之前,我对谢哲青一无所知,书上有他的照片,我看了之后的第一反应是:啊,好帅的男人啊!他的帅,不仅仅是外表的帅,照片上的他散发出一种迷人的魅力,这种魅力来自内心,来自文化积累和人生阅历。

  一看介绍,原来如此。他是英国伦敦亚非学院的考古学和艺术史双硕士,旅行过八十多个国家,曾任大英博物馆、伦敦国家艺廊研究助理、佳士得拍卖会策展人,被誉为“青春版蒋勋”、 “最闪亮的艺术说书人”。近年迅速蹿红于电台及电视圈,是《康熙来了》等节目的嘉宾、主持人。有高学历,有丰富游历,并知性诚恳,这样的人,魅力无穷。

  提到文艺复兴,大家都不陌生,中学历史书上介绍十分详细。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什么,产生原因,代表人物有哪些,文艺复兴三杰是谁……对于这些问题,想当年,几乎每个中学生都背得滚瓜烂熟啊。

  而本书独辟蹊径,以文艺复兴中的举足轻重的两大天才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艺术之争为主要内容,带着我们梳理了这段精彩纷呈的历史。

  你或许想知道,小地方佛罗伦萨为何会成为文艺复兴的发祥地孕育了最辉煌的艺术?为什么艺术史家对两人之间复杂的心结言之凿凿?除了文艺复兴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文艺复兴时期还有哪些艺术大师?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真的互相讨厌吗?这些问题,在书中都可以找到答案。

  真没有想到,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两位天才在艺术上竟然有“明争暗斗”,两人之间的第一个心结是大卫像。

  在米开朗基罗出生前63年,佛罗伦萨政府与雕刻大师多纳泰罗签订了合约,要为新建的圣母百花大教堂制作新尺寸的大卫,多纳泰罗收了定金,订好了大理石,也画好了草图,可是不知为什么,这项工作无疾而终。合约签订52年之后,多纳泰罗的学生阿戈斯蒂诺才接下这项工作,可惜他不具备挑大理石的慧眼,他挑的巨石“九个手臂长,但有点薄”,以米开朗基罗的标准,这块原石“像鬼一样,没有血色,只能拿去做墓碑。”巨石运到佛罗伦萨没多久,多纳泰罗就去世了,他的学生也搁置了这项工作。

  后来,米开朗基罗大胆接下这个让诸多艺术家苦恼的工程,将这块原石雕刻成举世闻名的《大卫》。达•芬奇在看到《大卫》时,曾经对作品进行过速写,不过奇怪的是,他笔下的大卫仿佛被阉割,小小细节不难映射出达•芬奇五味杂陈的心理。作品完成后,当时的艺术精英们集聚一堂,共同商议其安置问题。有人提议将作品放在维琪奥王宫门口,可是遭到一些人的反对,包括达•芬奇。额,当一个比他小二十多岁的年轻人的作品被计划放置在领主广场,维琪奥王宫门口,代替之前举足轻重的《朱提斯和荷罗芬尼斯》,达•芬奇有点吃醋了,并通过言语流露出来“应该把《大卫》放在维琪奥王宫前的佣兵凉廊上,只不过要给他一片体面且合乎礼仪的遮蔽。”“因为大卫就站在国家的大门、城市的客厅之中,要让国外的使节、往来的行旅不会觉得尴尬。”

  不难想象,终其一生孜孜追求艺术的米开朗基罗听到这样的话肯定会愤怒不满,因为在他的眼中,裸体也是一种艺术形式。

  《大卫》成了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的第一个心结,此后,二人的艺术之争开展起来。只是,从这场“明争暗斗”中,作为普通人的我只想说:其实,我们的胸怀应该要更宽广一点,嫉妒之心要不得呢。不然自己活得也累。记得胡紫薇说过这样的话:对于对手,你只有两个态度,要么干净利落的撂倒他,之后安静地走开;要么站在人群里,为撂倒你的人真诚地鼓掌。天下之大,人外有人,很正常。可惜达•芬奇对晚辈的小小嫉妒心影响了自己的光辉形象。

  《重返文艺复兴》读后感(六):谢哲青:把不属于我们的部分拿掉,剩下的就是自己

  【法国.塞南克】塞南克修道院 ─漫漫长路的小停顿

  我想跟你分享的,是另一种质地的“缓慢”。

  里斯本的缓慢,是生活的舒缓;修道院的缓慢,是“慢思”的默化沉潜。而修道院的缓慢,则是“慢思”的默化沉潜。我喜欢修道院。在世界各地旅行,尤其是在外头奔波了一整天后,我一定会找一处安宁的所在,静静地待着,让自己沉淀下来。清真寺、教堂、佛寺、修道院,都是绝佳的选择。虽然没有明确的宗教信仰,但这些地方可以让我暂时离开世界的纷扰,进入另一个时空。即使只是须臾片刻,神圣的空间却能让人感受到充电般的疗愈,出来之后,继续面对复杂的人生。

  你问我,为什么要持续地旅行?

  我想,人之所以会去旅行,一方面是想了解这个广大的世界,在某种形式上,也是一种出走、一种逃避、一种中断、一种停顿,逃避原来的生活,让自己喘口气。

  当人生越混乱,所需要的停顿就越长。

  而在旅途中,一直不间断地观看、感受,心神也是会疲惫的,在教堂中的安歇,对我来说,就是旅行生活很重要的小停顿。

  因缘巧合,这次可以在修道院中住上一段时间。历经了岁月的洗礼,眼前的塞南克修道院,连外墙的石头都显现出无比的沧桑。它座落于一处隐密的小山谷中,车子必须在蜿蜒的山径中颠簸片刻后才能抵达。从大门入内,周遭的环境从万紫千红的花花世界,顿时切换成黑暗、幽深的纯色空间,人们低头不语,一片寂然。随着双眼逐渐适应,我看见了光,清寂的光线从窄小的窗户中倾泻而入,幽微地点亮了室内空间。修道院的地板、墙柱,乃至于天花板,都由石材所砌,光线透过拱券窗在室内画出一道又一道令人心动的线条,时而锐利,时而柔和,用言语无法诉说的一切,都融合在这笃实的寂静之中。

  神圣的光线,洗去了我们在尘世的不堪。沉重粗糙的石块,塑造出祥和、稳重、安宁的感受。十三世纪建筑技术已有了进一步的革新,空间变深了,却因为结构的关系,内部采光明显不足,却创造不同的空灵氛围,隐约琢磨出生活简朴、信仰坚定的欧洲中世纪风貌。

  塞南克修道院它维持着千年传统,将中世纪的时光与气味,凝结在厚重幽深的空间之中。中世纪世界运行的节奏缓慢,是一种内省的生活形式。修道院是保存文化和知识的地方,它让人花更多的时间去省思—省思生命的冲突、省思自己与世界的纠缠,在这个地方,你可以诚实地面对自己,释放自己。塞南克修道院很朴素,在里面生活,可以体会到,人不需要那些多余的东西,简简单单的,就好。一如米开朗基罗刻戴维像,只是把石头上不属于它的部分拿掉;修道院的生活,就是把不属于我们的部分拿掉,剩下的,就是我们自己。

  《重返文艺复兴》读后感(七):穿越进入文艺复兴下的翡冷翠

  穿越进入文艺复兴下的翡冷翠

  ——评《重返文艺复兴》

  文|杜子腾

  读文艺类的书与读历史类的书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读者首先必须有一个相应的的知识储备,这个储备既要保证一定的量,又要保证足够多样性。但如果你的知识储备单一或者浅显,不是不能够读,只是吃力的程度和理解的程度确实既大又浅。啰嗦了这么多,只想说,笔者属于后者。所以为了写此篇书评,查阅了很多相关资料,才疏学浅,希望不要误导各位。

  言归正传。提起文艺复兴,我们凭着直觉就会将思绪无端射向遥远的亚平宁半岛。正是在意大利中部的佛罗伦萨,也就是当时的佛罗伦萨共和国,开启了欧洲文艺复兴的伟大时期。而当时的佛罗伦萨也成为了无可争议的欧洲文化中心,艺术的天堂。本书的作者谢哲青正是立足佛罗伦萨,如导游般带我们进入佛罗伦萨的街道,介绍似乎在眼前的教堂,雕塑与绘画。作者深厚的艺术造诣与游历八十几国的经历让我们远在千里之外便能如临其境的穿越历史,穿越时空,走近历史上的翡冷翠,走近真正的文艺复兴。

  作者是以一种带着游学的视角访城读史的,所以走进文艺复兴的课题在本书中先从文艺复兴的诞生地佛罗伦萨开始。因为曾经做过导游的缘故,这一部分,作者以一种游记的形式带领读者进入了当下的佛罗伦萨。按照一般人进入佛罗伦萨的方式:从罗马的列昂纳多•达•芬奇国际机场始,在出境大厅会面对达•芬奇的维特鲁威人体模型;然后在罗马市中心的特米尼火车站搭乘高速列车,不足两小时就能到达佛罗伦萨的SMN火车站,而这SMN实际上就是“新圣母大殿”的缩写,出火车站大门正前方就能看见其背面;就沿着前方叫作潘扎尼大街的道路可以通向市区中心。就此开始了真正的行走翡冷翠。一路上有圣母百花大教堂、乔托钟塔、但丁故居、领主广场、维琪奥王宫、佣兵凉亭等经典景点。哪一处拿出来都是能写一本书的!这一处处历史的遗迹,文化的瑰宝又包含、荫蔽着一座座闻名全世界的雕塑和一幅幅震撼全人类的绘画。只有真正了解到这一点,你才能理解文艺复兴为何能从这座城市兴起并席卷欧洲的。

  完成了对这座文艺古城的认识,作者便开始耐心的给我们梳理两位文艺复兴时期天才艺术家的成长与交锋。一位是达•芬奇,另一位则是米开朗琪罗。虽然两者之间的年龄差距足足有23岁,但是艺术上的非凡成就使得两人成为文艺复兴时期最为闪耀的明珠,同时也是最大的对手。

  先来说说米开朗琪罗。师从在文艺复兴时期有北极星之称的吉兰达约的米开朗琪罗,得到了很多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但是囿于吉兰达约的嫉贤害能,米开朗琪罗离开了他。接下来在圣马可学苑的学习,让米开朗琪罗有幸得到了美第奇家族大家长罗伦佐的欣赏。而后来罗伦佐成为了佛罗伦萨的统治者,再加上其对艺术的持续赞助和投入,这使得年轻有为的米开朗琪罗很快便在艺术界崭露头角。在罗伦佐给米开朗琪罗引荐的各位名家中,哲学家米兰多拉对其影响最为深远。其深刻的人文主义精神一直影响了米开朗琪罗一生文艺创作的精神阐释。无论是《圣殇》、 《大卫》 、还是《创世纪》 ,我们都不难看出其中米兰多拉“以人为本”的精神遗产。这也成为了整个文艺复兴时期最为响亮的口号!

  相比较而言,达•芬奇则以其非凡的绘画技能和机械才能更接近理性主义与唯物主义。就像哲学上的亚里士多德。达•芬奇传世的《蒙娜丽莎》与《最后的晚餐》都是其理性主义的完美体现。其中《蒙娜丽莎》因为“晕涂法”的独特技能使得其成为至今为止知名度最高的绘画。而《最后的晚餐》虽然在尝试新技法的方面以失败告终,但是其完成之时的震撼却足以将其记载在艺术的功勋薄上。

  两位时代的天才经过作者的层层介绍,终于要在历史上进行第一次碰面:这便是关于米开朗琪罗创作的雕塑《大卫》的安放问题。在全明星阵容般的顾问团中,各位艺术界的大佬们对于大卫的安放产生了分歧。而达•芬奇则表现出了对米开朗琪罗极大的不满,一幅速写的“被阉割”的大卫像显示了达•芬奇内心对米开朗琪罗的深深情绪。而正是这一次为两人的巅峰对决埋下了伏笔。之后两位在维琪奥王宫大议会厅的竞画成为了整个文艺复兴时期最为壮丽的艺术事件。达•芬奇的《安吉里之战》和米开朗琪罗的《卡西纳之战》分别以战争时的惊心动魄和战争前的紧张备战完成了对佛罗伦萨城市精神的诠释。

  随着这场天才对决的结束,本书也戛然而止。

  被作者一路吸引,酣畅淋漓的走完了整座佛罗伦萨城,度过了文艺复兴的开启时期,欣赏了天才画家之间的巅峰对决,真的有种此生无憾的感觉。

  本文经过修改发表在了天津日报:http://epaper.tianjinwe.com/cskb/cskb/2014-11/14/content_7192452.htm

  《重返文艺复兴》读后感(八):天才之争闪耀时代之光——读《重返文艺复兴》

  天才之争闪耀时代之光

  ——读《重返文艺复兴》

  林颐

  伟大的时代必有伟大的人物。达·芬奇与米开朗琪罗,文艺复兴两颗璀璨的明星。当一种伟大迎面撞上了另一种伟大,既生瑜何生亮,两位大师的思想对决会让这个时代闪耀出什么样的火花呢?

  这无疑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命题。

  十多年前某个夏季即将结束前的炎热午后。24岁的谢哲青站在米开朗琪罗的雕塑作品《圣殇》之前,第一次感受到艺术直指人心的伟大力量,那是种让他心荡神怡且梦萦魂牵的深沉感动。谢哲青的人生自此与艺术挂钩,与文艺复兴结缘。

  这位英国伦敦亚非学院考古学和艺术史双料硕士,大英博物馆研究助理、拍卖会策展人,返回台湾后频频在谈话节目、旅游节目和文化艺术节目中亮相,以其知性诚恳、渊博倜傥的形象赢得大众喜爱。谢哲青说自己是“艺术说书人”,他致力于以轻松愉悦的方式解说艺术,不高深不浮华、不媚俗不卖弄,带领他的读者和观众深入艺术领域,近距离感受艺术氛围。

  经历了十余年的积累与沉淀,谢哲青终于一偿夙愿,凝聚成《重返文艺复兴:你不知道的天才之争》一书。为了能更接近历史现场,谢哲青回到了佛罗伦萨这个文艺复兴的百花之都,漫步大街小巷,参观教堂宫殿,徜徉广场河道,在意大利浓郁的人文风情中开始追寻被时光遗忘的往事。精美的图片,诗意的叙述,哲理的思考,让全书洋溢着小清新的文艺范儿。

  佛罗伦萨市政大厅。《安吉利之战》与《卡西纳之战》巨幅壁画。1504年,52岁的达·芬奇与29岁的米开朗琪罗,依照佛罗伦萨悠久的文化传统,公开进行竞图,同场作画。这是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一场巅峰对决,两人迥然不同的创作理念在这次比赛中表露无遗,并影响了此后长时期的欧洲艺术理念。

  亮剑之前,锋芒已露。谁的“武功”都不是一蹴而就。

  少年米开朗琪罗的成长与蜕变,与启蒙老师吉兰达约的恩怨,《半人马之战》、《创世纪》、《最后的审判》等作品;多才多艺的达·芬奇,热衷于工艺试验却屡次失败,《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等作品……谢哲青展现两位大师的创作历程和作品成就,以他们为圆心辐射扩散,说其他大师,说美第奇家族与天堂之门,说“湿壁画”等工艺技法,圆与圆倏忽靠近、倏忽远离,大师们交会时闪现的光芒,让文艺复兴“人为万物之本”的时代精神蓬勃兴盛。

  没有人可以独立于时代而存在。两位大师的心结在大卫像时早已埋下。达·芬奇与米开朗琪罗的人体创作,向来都以最坦然直接的方式展示性器官,向来都不隐晦青春肉体的美感。在一片纷纷扰扰的争议声中,达·芬奇作为权威给出的意见,居然是给赤裸的大卫弄一块遮羞布。建议未被采纳,阴影终究留下。米开朗琪罗将禁锢的生命从石头中解放,但他想要冲破时代鸿沟的努力仍需继续;达·芬奇笔记中流露的不耐与焦躁,对大卫像重重叠叠的反复临摹与涂改,是讨厌、嫉妒抑或困惑、挣扎,或者其他?今天我们已经无法真正了解大师们的真正想法,但其中隐藏的神性与人性的矛盾依旧令人唏嘘。

  艺术是文明的结晶。重返文艺复兴,领略艺术之美,感受时代脉动,对于人类追求自由的精神能获得更好的体会。

  发表于《湖北日报》等报刊,欢迎约稿。

  《重返文艺复兴》读后感(九):翡冷翠:艺术等于金钱与权力!

  话说文艺复兴三杰的作品中,单就装饰性和美观度而言,我还是会更欣赏拉斐尔在《西斯廷圣母》里所表露出的那种温暖明朗,柔和秀美的风格。这本书作者写的的确不错,可惜就内容而言,这就不是一本我愿意买着看的书;就像米开朗琪罗的作品,就不是我愿意买着来收藏的东西。

  这书的内容总给我一种要踩着达·芬奇,成就米开朗琪罗的艺术家之名的感觉,虽然讨厌这样,但是考虑到人各有好,倒也不是不能理解作者的偏心眼。顺便,书里介绍有说作者是“小蒋勋”什么的,可就我个人看来这两者的风格根本不一样好不好!毕竟,作者可没有蒋勋的那种宗教素养,少了那些时刻表现出的空灵和禅意,倒是让我这种对宗教无感的人读来清爽许多。

  《重返文艺复兴》读后感(十):圓神出版編輯林欣儀力推本书

  我和大家一样,是从《关键时刻》认识谢哲青的。

  当时觉得这个人夹在油亮的谈话节目来宾中间好奇怪,他带有一种不成熟的世故,不圆滑的头头是道,听着听着,却让我忘记按下转台,自此之后,只要在电视上看到哲青,我按遥控器的速度总是会慢一拍,甚至能把他的片段全数听完。

  接着,我得知哲青有奇美讲座后,只听一次便惊为天人。我才知道原来哲青不只是导游,不只是名嘴,他还是策展人,更是精通考古和名画的艺术工作者。幸而有机会与他碰面,然后你知道,他在这么多忙碌又好赚的的电视工作里,仍旧愿意推动艺术讲座,在每天带状的广播节目里,深入浅出地讲着从不重复的艺术故事,让艺术甚至可以是巷尾杂谈,亲切得很!一如某读者在FACEBOOK留言:「一部份艺文人士的演讲总是带有贵族的气息,但哲青的质朴,让我这样的粗人也能放心的接触艺术。」

  然后我知道了,与其说这是身分,毋宁说是一种态度:谢哲青,一个打从骨子里爱着艺术的真心人。本书则是他首次面对他最想谈的米开朗基罗和文艺复兴时期,认真且倾全力想讲给你听的故事,你怎么能错过呢?错过以一本书支持这位有态度的艺术工作者的机会呢?(文/圆神出版编辑林欣仪)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