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保富法(精装)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保富法(精装)读后感10篇

2017-12-06 22:0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保富法(精装)读后感10篇

  《保富法(精装)》是一本由聂云台著作,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20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保富法(精装)》读后感(一):永恒保有财富秘密

  永恒保有财富的秘密

  文/刘英团

  财富如流水,布施如挖井,井愈深水愈多。保富的方法,必须要有智慧的眼光,更要有辽远的见识和宏达的心量。

  富者,财富也。我们梦寐以求的、毕生追求的东西,在品读了聂云台先生的《保富法》之后突然释怀了。聂云台先生的《保富法》融合了他的所见所闻和历史教训,讲了很多例子,最后的结论是:“数十年所见富人,后代全已衰落,六十年的文武大官世家都已衰落,后人不兴。”他说得很透彻,“不贪财方能造福。”

  财富如流水,布施如挖井,井愈深水愈多。保富的方法,必须要有智慧的眼光,更要有辽远的见识和宏达的心量。与中国一些富豪的“一毛不拔”相比,巴菲特、盖茨之所以成功,之所以成为“世界巨富”,就是因为“不贪婪”。如巴菲特炒股常在牛市还远未结束之时就卖出手头的股票,从来不赚取最后一个美元。巴菲特不仅“不贪婪”,他还不希望自己的子孙因为继承了巨额遗产而成为愚蠢的人。

  “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这是美国钢铁大王、慈善家卡耐基临死前说的话。事实上,不仅卡耐基成为这句名言的践行者,越来越多的西方巨富也加入到这一行列中。“在有生之年,我们打算将价值400多亿美元的财富捐献给社会。”比尔·盖茨除了给3个孩子每人留下1000万美元和价值1亿美元的家族住宅外,其余98%的财产全部留于以他和妻子梅琳达名字命名的基金会。巴菲特也将总值310亿美元的个人财产的99%捐赠给慈善事业

  与美国“贤富”们竞相倾心追求慈善事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富豪要么忙着奢华地嫁女娶媳,要么忙着疯狂地攫取或挥霍巨额财富。相比于盖茨、巴菲特的慷慨,中国富豪,乃至我们每一个人的“守财”,令人反思。我们应该明白自己与他们之间的差距有多大。“散尽”巨额财富,看似一无所有了,其实收获颇丰。收获的是全社会的尊重和敬佩,这,也是财富。

  马克思说:“一个人只为自己而活着,他的生活是黯淡的;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善、幸福而生活,才能使自己的生活具有健康色彩而且有意义。”“千金散尽”既帮助了别人也成就了自己。春秋时期的范蠡助勾践灭吴复国后却弃官经商,三次赚到富可敌国的财富,三次倾财赈民,最终获得“富而行其德”的美名。

  聂云台先生学贯中西,开办银行,经营航运,开发矿产,从事纺织,均取得了不凡的成就。在《保富法》中,他用佛教的因果规律,特别是清朝同治中兴以来数十个名门望族兴衰沉浮的事例,深刻地阐明了应当怎样获得并保住财富的道理。 “富不过三代”已成社会共识,再有钱的人经过三代或N代之后也是穷人,那么富人何不早作打算?聂云台先生的《保富法》也是劝富人不要为富不仁,“富众方能富己”。

  财富是既没法守,也没法保。贫富之间相互转化、循环演变,是人力所无法抗拒的。一个社会,如果富人“为富不仁”,人人只管挣钱、乃至损公肥私,挣不到钱的人就会绝望,最终选择用激进的办法解决困境。所以,“欲求多福,须多造福与人。”如何造福与人?就是要“千金散尽”,以实现贫富之间的良性互转。也只有“千金散尽”才是弥合社会裂痕的一剂良药。

  “聪明的发财者,是以财养善,以钱护道,以金济贫,由助人之中发现自性的爱心欢乐。这种人能够以有形之钱,换取无形之功德,吾说这才是真正的‘保富法’”。

  《深圳特区报》4月26日C05版

  http://sztqb.sznews.com/html/2014-04/26/content_2854995.htm

  《保富法(精装)》读后感(二):苏小和高度赞赏的《保富法》

  在《上海总商会的企业家自治范本》中,苏小和写到:

  聂云台在纺织机械业,在中国早期的钢铁制造业方面,几乎无人企及。聂云台是一个有着清晰现代政治观念的企业家,1922年5月,他曾经以上海总商会会长名义,组织著名的“国是会议”,发表《国是会议宪法草案》,提出“中华民国是联省共和国”的主张。这份草案里,有着浓厚的联省自治的现代理念,是少数几份有现代民间自治精神的文献。同时,聂先生的才华也不让他人。晚年撰写《保富法》、《勤俭救国说》、《无线电学》、《托尔斯泰传》等著作,可谓兴趣广泛,影响巨大。尤其是那本小册子《保富法》,劝人散财布施,广做公益慈善之事,一度在《申报》上连载,可谓洛阳纸贵

  《保富法(精装)》读后感(三):欲保富 先为善

  文/友竹

  《保富法》是聂云台写于1942~1943年的佛教小册,其中结合他自身见闻与家世渊源,呼吁世人积极散财布施以帮助挣扎在生存底层的大众。但是本书不仅包括《保富法》上中下三篇,还收录了一些当时读者对《保富法》评价与提倡应用的文章,以及作者学佛参佛的经历感悟

  《保富法》中举了大量例子来说明那些乐善好施之人终得好报之事。因熟悉家族轶事且史料详实(地方志中有详载),他特别对其七世祖乐山公热心助人、不慕私财的情形作了介绍,意在说明乐山公以其仁善之举为后代子孙创造了无尽福泽。

  另外,作者向我们介绍了范仲淹、耶律楚材、林则徐等历史上的清廉爱民之士因恪守仁义之理,不以家财传至后人,而是教育子孙后代以德行立世,提倡勤俭治家、严于律己,从而荫庇子孙几代,并得享无上福康安乐之事迹。

  聂公认为,按照东方学说,物质和精神不能同时发育。在物质上享用便利的人,精神上一定退化;在道德精神上有所成就的人,必须注重苦行磨练,万不可沉溺于物质享受。所谓“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这种观点对于今天我们的家庭教育来说,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今日的物质生活已经极大的丰富,只要负担得起,父母都乐意为子女提供便利的物质享受,而不舍得其吃苦受劳。以聂公看来,这是在使后代的精神退化,是完全不利于孩子日后 人生发展的成长之路。

  有的富豪在世时只知拼命为后代积聚财富,不知培养他们创造财富和勤俭持家能力,本以为给子孙创造了幸福的保障,哪知道不过几十年那些财富已归他人名下。须知不贤不肖的子孙是守不住财的,因为他们已经养成了骄奢淫逸的恶习。如此一来,就算给他们再多的财富都不够挥霍浪费。

  所以说,“富”不仅仅指物质上的财富,更指心灵上的存养供给。眼睛只盯着物质积聚的人内心是贫乏的,他不明白修身存养的根本之法在于取得智慧,使自己离妄归真、离苦得乐。 他们只汲汲于营取点点私利,即使见人生活于水火之中,也不愿伸手相助。

  而此类欲保富之人,恰恰是背离了存养智慧,结果只会将自己和后代的财富和福气越推越远。按照佛家因果之说,福报由于布施利济,慧报由于精进修持。前生乐善好施,今世才能得富贵安乐。如果只是贪恋一时的虚荣利禄,将令自身陷入杀盗淫妄的泥潭。

  遍观今日落马贪官、潦倒富豪,哪个不是陷入了物质欲求无度的迷局?为子女未来计算而贪、为家人追求豪奢生活而贪、为保证后代能延续对财富的广占而使计使诈……诚如聂公所言:天下祸乱之所由作,皆因不明轮回因果之义也。

  但是,无论平民大众还是贪官污吏、富豪并非不知佛家因果之说,而常常是知而不行。所以聂公一再强调须“知而后行,猛省觉照,勿任昏沉”。反观聂公自身,他热心公益,捐资助学;他生活简朴,戒除肉食,对家中子弟教导甚严;晚年更是散尽私财,无所不舍。其言行一致处,向我们昭示了一位佛家弟子持戒修行的真实精神面貌。

  《保富法(精装)》读后感(四):千金散尽还复来

  看了《保富法》的人,估计要大骂一句,标题党。

  的确,这是一本比《性爱大师》还标题党的书,你等着进去看如何财富增值,结果他告诉你要想永保财富,请做散财童子。他说“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严格说来,这是一本教有钱人的书籍,银行存折少于10万的可以不用看了, 汗汗地说,偶也是,不过偶还是看了。

  文章在《申报》连载的时候,据说非常轰动,想来是因为作者是聂云台,聂是曾国藩的外孙。

  光绪三十年任复泰公司经理。

  光绪三十四年改组华新纺织新局为恒丰纺织新局,出任总经理。

  民国6年(1917年),与黄炎培等人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任临时干事。

  民国8年兴建恒丰二厂及织布厂、筹建大中华纱厂,任董事长兼总经理。

  民国9年当选上海总商会会长、全国纱厂联合会副会长。此后,还与人共同创办大通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华丰纺织公司、中国铁工厂、中美贸易公司及上海纱布交易所,分别任董事长、董事和总经理。其间,在长沙开设协丰粮栈。

  民国13年为上海总商会特别会董。

  民国15年,因大病缠身,企业经营不善遂退而成佛教居士。

  民国32年,因骨痨而锯掉一条腿,更少过问世事。抗日战争胜利后,曾为从国民党手里收回恒丰产权作过努力,并邀大棉商吴锡林、吴柏年入股,改组为恒丰股份有限公司任董事长。

  这样的人, 能有这样的想法,带着慈善之心,教富人多行善,是非常难得的, 文章以实例举之,“积而复散之,必可化奇祸为巨福。”

  其实确实如此,因为财富本来就有原罪,富二代因为不需要打拼,便拥有一切,所以人生无聊,无聊便只好去做各种事情,渐渐吃喝嫖赌,往破落户上走了。

  除了保富论篇,最有意思的是色情刊物与跳舞这一篇文章,说是色情刊物的发达,与男女跳舞,让社会风化越来越不好。以今天的观点看,会觉得他太太卫道士,但往深里想,其实还是有几处道理,色情刊物的引导一方面让性解放,可是由于道德观念没跟上,确实让社会性犯罪率大增,典型的就有印度。

  :书中的佛教插图和水墨画颇有古风,好喜欢

  《保富法(精装)》读后感(五):保富之道在于布施

  不了解聂老先生生平和这本书的成书过程,单看书面对《保富法》的简介,可能会有部分读者阅后感叹“标题党”,因为这本书并非西方意义上的商业书,而是一本劝善书。而且这本书中的内容,也是保守主义的,是阐述感悟而非创新。有些类似于《了凡四训》而内容更集中于散财布施。但是,这本书却成为了经典,在当年引起很大共鸣,取得了上佳的社会效果;在今天拭尘重光后,依然引起了企业家的共鸣,比如在正合岛试运营启动仪式上,山东勇进集团董事长刘勇进隆重推荐,新东方俞敏洪听介绍后欣然索书。从豆瓣目前的打分情况看,这本书超过了9分(常上豆瓣的读者应该有经验:豆瓣上的书,电影过7分就可以看,过8分就是好电影。书籍则过8分为好书,过9分则必上佳),说明此书不但在企业界引起共鸣,在普通读者中也是反应很好的。

  那么?为什么这本在今天看来并不“创新”、而且“保守”的书,会受欢迎?个人以为有二个原因:一是聂老独特的出身和丰富的人生经历。聂老出身世家,而且与同治中兴以来的诸多名人有交集。他是世家公子,又是曾文正公的外孙。湘、淮军荡平发捻后,湘军中不少人凭军功发达,这些人跟聂老的家族是有交集的。观察这些家族的兴衰成败,是聂老创作《保富法》的灵感之一,这些兴衰案例,都是直接观察所得,而不是二道贩子转述,所以就成了有力的论据。此外,聂先生人生经历也很丰富,世家公子,出国留洋,回国创办实业成为商界巨子。但是中年因为西方入侵而失败,在历经繁华与凄凉这种一般人无法体验的经历后,这种感悟,可能更深厚些。二是谈心真实、语言平实。聂老的文字很真诚,语言也平实,读来就是在接受一位长者的谆谆教诲,让人很容易接受。这比当下动辄以大师自居而教训人的大师,自然更让读者尊敬和喜欢。

  聂老《保富法》篇幅并不长,核心观点就是:欲长久保持财富并惠及子孙,就是要真诚布施。不但布施财物,更要布施善意。这个观点,是很符合传统的,非常平实,可是真正能做到,又非常不容易。个人以为,我们可以一点点实践,就算做不到如范文正、曾文正二公那样,也可以部分做到,西方也说助人为快乐之本,多做点善事,不论从不从宗教角度讲,总是有益的。

  这本书还收集了聂老其他文章,都和《保富法》一样平实、亲切而又有见地。从这些文字,我们也可以了解当时的一些历史特点与世情民情。比如,聂老有一篇文章谈到当时的荷兰,人人严守“男女之大防”,法律规定男女在公共场所必须保持一定距离,所以荷兰的犯罪率很低。这让人不禁想起了现在的荷兰,卖淫都已经合法化了。世道之变化,真是令人惊叹。

  这本书中对于家庭教育、如何修持佛法、中西文明的差异,都有很深刻的论述,对于我们今天重新审视东西文明都有很大启示,值得我们阅读。

  《保富法(精装)》读后感(六):为富不仁与乐善好施

  “为富不仁”是一句成语,意思是指责富人的缺德行为,如勾结官府、谋财害命、欺压民众、霸占人妻,等等。

  由于富人的种种劣迹,使仇富心态长期存在。生活是创作的基础,于是,中外作家写出了《水浒传》《七侠五义》和《佐罗》《罗宾汉》等一批劫富济贫题材的文艺作品。这些作品能流传至今,表明读者对为富不仁者的憎恨和对侠义英雄的喜爱。

  “为富不仁”的反面行为是“行善积德”。富人中“乐善好施”者也大有人在,远的不说,皖南歙县堂樾鲍氏在清代就捐义田1200亩,每年收的稻谷用来救济鳏寡孤独和残疾人。嘉庆年间,淮河、黄河闹水灾,徽商鲍漱芳父子共捐银300多万两,捐粮10万担赈灾、治水,并有办义学、助婚丧等义举,朝廷降旨建“乐善好施”牌坊,旌表鲍氏父子的德行。绩溪人胡雪岩在杭州开中药店,奉行“经商重信义,无德不成商”的信条,他致富后积极回报社会,在当地瘟疫流行时,他免费为民众捐药治病,三年支出药本十多万两白银。他爱民、爱国,被清廷授予头品顶戴,穿黄马褂,并享有进紫禁城骑马代步的殊荣。

  当今社会也同样存在两种不同行为的富人:一种是勾结贪官、巧取豪夺、偷税漏税、制假售假、走私贩毒、赌博嫖娼、包养情妇、拖欠民工工资的“为富不仁”者,如赖昌星之类。另一种是致富后,热心公益事业的“乐善好施”者。近读2006年中国慈善榜,名列榜首的是深圳彭年酒店掌门人余彭年,这位耄耋老人,以20亿元的捐赠,成为中国最慷慨的慈善家。阳光媒体投资集团的杨澜,她以5.5亿的捐赠排名第二,为富姐们带了个好头。可惜,这样“化私为公”的富人太少了,施善的社会风气也没有形成。

  孙中山在《战国方略》中写道:“物种以竞争为原则,人类则以互助为原则”。仗义疏财,扶助他人,从另一个层面来说,富人是在做“攻心”营销,攻心是一种策略,也是企业和富人的一项“民心工程”,是以自己的善心善举,塑造企业和业主的形象。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就是一个攻心为上者。迄今为止,他已拿出90亿美元捐赠慈善事业,他已赢得了民心,因而他在评富中年年夺冠,位居世界榜首。香港知名的富人不论是李嘉诚、霍英东,还是邵逸夫,个个都是乐善好施的慈善家。我国从2004年开始,排中国财富榜时,已不再把资本作为唯一的标准,而是将社会责任、企业文明、公众形象等德行纳入评比,这个办法旨在推动富人学好、变善,让他们自觉地去开发“乐善好施”的金矿,使自己同时成为金钱和道德的双冠军。

  72年前,一部新书——《保富法》显现上海滩头,经《申报》转载后,反响更为强烈。如今京津一些报纸又推荐此书,表明它仍有现实意义。此书是清末名臣曾国藩的外孙聂云台所写。他运用当时几户高官和富人的家史,论述家族的兴衰成败,结论是:“读书行善者有出息,骄奢淫逸者均衰败”。

  历史是一面镜子,富有者及时读书行善才能保富。因为书籍是致富的指南,行善是保富的法宝。有些人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说。因果报应的说教,其积极意义在于教化人守道德,做善事,改恶行。你多做好事,多办善事,声誉就好,就有亲和力、向心力,广大消费者就会蜂拥上门来购物或接受你的服务。于是,你的事业就能谋得更好地发展,发展是创造财富,是最好的保富法。

  《保富法(精装)》读后感(七):保富当真有法,实为不贪不富。

  读了聂云台先生《保富法》,心中感触颇多。先生以保富为题目,但内中所述,却实为劝人不富。并劝人将富己思想,转为富为大众。以我所读,聂先生的真意,主要为两点:第一,保富实为不富;第二,富群方能富己。

  财富真可保守么?老子云: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又云:多藏后必亡。 这是古代贤人所讲的理论,明明白白。至于事例,聂先生说的更为清楚。最后得出的结论。“数十年所见的发财之人,后代无一兴盛,六十年所见的文武大官世家,后代衰落为多”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这几大家族,按理说这些大家族传下的家财足以儿孙用很长时间,为何会这么快就败光?财富为何流失的如此之快?

  看过先生所举的事例人物中,儿孙后代衰落不兴者,皆为悭吝惜财心中自私之人。而反之呢,则都是以身作则, 为官而不肯发财,心为天下黎民百姓, 念念都不忘救济众人之人。其后代全都昌盛不已。这看似毫无线索毫无根据的富贵与贫穷衰落。其实也都有迹可寻。正是因果报应,丝毫不爽。

  在读完之后很难相信聂先生此书是写于上个世纪40年代,其中的言语道理令生于现代的我们都会觉得获益匪浅。在我们这个年代,整个世界陷入了一个怪圈。

  我们不断的挑战、拼搏、进取、纷争。足使人感到强烈的竞争,甚至感到一丝残酷。各种各样的竞赛、评选、考试层出不穷。人们都在比较谁聪明,谁优秀,谁获取的多。此时的我们,就像坐上了一辆失控的高速列车,越跑越快。而现在,若有个人出来反对大富大贵的生活,倡导不争富不求贵的生活态度,则会被认为愚不可及,甚至矫揉造作。

  在这个市场经济主导的社会环境下,谁不认为钱越多越好,名气越大越好,美食越精越细越好,用度则越奢华越好。这穷奢极欲的生活方式是现在很多人认为的明智之举,古人有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看似拥有无穷好处的生活方式,其实暗含着数不清的潜在危险。而这种危险发生,则是不可避免,而且如翻江倒海一般顷刻即到眼前,那当真是如江海倒悬,一发不可收拾。

  而这就是佛教中常说的业障因果,《涅盘经》讲:"业有三报,一现报,现作善恶之报,现受苦乐之报;二生报,或前生作业今生报,或今生作业来生报;三速报,眼前作业,目下受报。 一提即这个词,很多人认为是迷信,其实不然,却有至理,因果,即原因和结果,意为会有什么结果就会有什么原因。

  所以,人不能只看重物质上的充裕便利,生活上的舒适惬意,感官上的野刺激冶过瘾,更加需要的则是精神上的安宁。聂先生书中也大体是讲述精神财富要远大于物质,与其留下万贯家财不如传下治世明方。

  人生有死,物成有败。日出则没,月满则缺。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凡是不可太过,太多不好,太少也不好。儒家取得中庸,中,大道之至正也。庸,常也。试问世间万事万物,有圆满如初如常的么。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人生中的缺憾都很多,不是这种,便是那种。正所谓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由古至今皆是如此,所以不刻意追求圆满,古时大智慧的贤人,没有可以追求事事圆满的,因为都明白,好至尽头,转为坏:坏至尽头,否化泰。

  中可取为半,半为适度,半为平衡,有一首半半歌到出了精妙境界:看破浮生过半,半之受用无边。半中岁月尽幽闲,半里乾坤宽展。半郭半乡村舍,半山半水田园。半耕半读半经廛,半士半民姻眷。半雅半粗器具,半华半实庭轩。衾裳半素半轻鲜,肴馔半丰半俭。童仆半能半拙,妻儿半朴半贤。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显。一半还之天地,让将一半人间,半思后代与沧田,半想阎罗怎见。酒饮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帆张半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半少却饶滋味,半多反厌纠缠。百年苦乐半相参,会占便宜只半。

  人为业障迷,造因还果不知倦。聂先生实在有大智慧,以保富为题,将世间俗人吸引进来,内中循循善诱的告诫我们人生的真谛,颇有佛陀以世间法引人入得正道之功。

  保富当真有法,实为不贪不富。

  《保富法(精装)》读后感(八):德行是杯,财富是水

  《保富法》一书是曾国藩的外孙聂云台先生所著,其中心思想是用佛学的观点来告诉我们如何才能得到财富,保住财富。

  本书所谈内容所提及人物与事件皆是聂先生一生所接触亲眼见之,可谓千真万确分毫不假。有些家庭第一世做大官、发大财者有之而第二世则家破人亡,门庭衰败;有些家庭子孙却福泽绵延,不仅能够继承家业,还能发扬光大,即使若干代以后也是人才辈出,光耀门楣,保有财富及社会地位。聂先生总结盖因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因果定律。劝告我们应该深信因果,散财布施,积福累德,广结善缘,才是保福保富的最好方法最佳途径。

  全书既有白话文,也含有文言文,读起来并非容易,我却如饥似渴,实在是本书带给我太多的震撼及感悟。

  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我们这一生,从出生之日起到阖然离世之时都免不了要和财富打交道,营营汲汲,忙忙碌碌都是为了追求财富。司马迁的《史记》中有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财富之于人的诱惑可见一斑。但老子说:“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古人也讲:“富不过三代”追求财富人人不可避免,但是有多少人真正懂得如何才能拥有财富继而保有财富呢?

  四书《大学》上说:“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财富之来,不觉之而来,财富之去,也不觉之而去。关键是必须要自己多培养慈悲之心,常以利人济物为做人处世的目标,如此则子孙可享幸福,可保十分的圆满。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另外,凡事不要求太过圆满,也不要使得太盛。“水满则溢 月满则亏。”“盛极而衰”对于财物聚散有周全良好的计划,对于自己的生活,遵守保盈持泰的因果法则,即个人的享受不可太过丰厚,而应该时时想到街头流离失所三餐不继的穷苦人,节省自己慈悲他人,付诸行动,这样才会有祥和之气环绕四周,使得家庭子孙都受到福荫。

  “大富由天,小富由人”,世间之事,无常太甚。 “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留钱给子孙,子孙不一定能守得住的;“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将经典的书籍保存以给子孙去阅读,他有没有那个清净心去看,很困难的。 “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以为子孙长久之计”。古代的圣哲人,他们给子孙留什么?阴德,德行,孝顺。圣哲人告诉我们,要留阴德于冥冥之中,以为子孙长久之计。这里一个很大的暗示,暗示什么?德行能穿越时空,能照亮我们万代子孙光明的前程。

  夫子有言: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德行是杯,财富是水。只有不断的修行自己的德行来做杯子,财富才能如杯中的水一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福泽后代。

  《保富法(精装)》读后感(九):警醒世上为富不仁者

  《保富法》一书由清中兴时期重臣曾国藩之外孙聂文台作者所著。作者亲眼目睹了李鸿章、左宗棠此类家族势力兴亡衰败,然又有一些家族却世代人丁兴旺。作者依佛学观点揭示富贵究竟实意,字字发自肺腑句句张显其修为。虽言保富,却每每劝我辈应将一己之私付之大众,当重布施而轻受享。正如儒家所言“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此处谓之“富”也非世俗所言钱财家产,作者更重福报德行的培养。实在令我等十分敬佩不已。

  书中所例举各大家族兴亡正验证佛家所言“诸事无常”。世人反其道而行之,追逐虚无的名利以苦为乐。更可怜的是时下社会风气不正,物欲横流奢侈成风。更有甚者未达成一己之私无视道德伦理,熟不知如此大大伤害了自己的德行,将来是要受莫大的痛苦。古人所说“乐极生悲甜中生苦”,就是这个意思啊!追逐名利是假培养福德利人利己才是真,我们赤裸裸的来也终将赤裸裸的去。这一来一去如一场梦,梦醒一切都如过往云烟。

  佛家言因果有其无尽智慧,作者站在此理之上悟出富贵如何保得。富贵平贱无常书中已经有了明确答案,既已知其前因后果当时时省悟言行。如何做老祖宗早与你我告知,如清朝刘文定公有名言道:“惜食,惜衣,非为惜财缘惜福。”,又如宋代大文豪范仲淹那句脍炙人口的经典名句“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此类名言数不胜数此处不再一一列举,句句提醒我等晚辈。铭记祖宗尊尊教诲,远离浮华骄奢行为。从当下做起种一颗善因寻一个善根,常养良知良能。给别人一个微笑,对方回应自会也是善意的。懂得珍惜自己拥有知足常乐,亦无需求得太多福德自会日益增长,自己的境遇也会有转。道家讲:“一阴一阳之谓道。”天道是无有缺损的,太极图圆润而又圆满。阴盛则阳衰,阴阳均衡才能永恒圆满。要想保住福贵就需舍得布施,而这个舍非为得。《佛说四十二章经》讲:“睹人施道,助之欢喜,得福甚大。”“财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舐之,则有割舌之患。”道理可通达,行之甚难。佛言:“行道守真者善,志与道合者大。”又如夫子所言:“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梅花因能忍严寒而冬日独芳,要求得大智慧保富定要经历一番磨练,苦瓜虽苦却能清热解毒。古人头悬梁锥刺股而求学问,勾践恐安逸生活消其意志而卧薪尝胆。只有真正体味过人事无常所带来的痛苦,才懂得惜福保富。

  福报难得,福慧更难保也。文台作者穷其一生而著《保富法》,感动代代有志之士。衷心祝愿此书能给更多人带去福祉。

  《保富法(精装)》读后感(十):故纸堆中觅真知

  故纸堆中觅真知

  ——说说《保富法》

  家学为国学之基,讲家学总绕不过一个人去——曾国藩。据说过去,无论是高官富贾富户,还是平民百姓,几乎都把曾国藩奉为治家的典范。曾家数代无一废人,未出一个纨绔子弟,这与曾国藩的家风是分不开的。

  《保富法》作者聂云台先生,是曾国藩的外孙。自幼受家学熏陶的他曾经做过上海的首任商会会长,是实业救国的代表人物。上世纪40年代,聂云台先生从自家的经历和在上海所见所闻的富人家庭的变迁,畅谈富家持久发达之道的这些文字,很值得当代一些先富起来的人及其子女用心一读。

  《保富法》篇幅不长,但当年在《申报》连载后,却轰动上海,激荡时人之心,一时引起各界纷纷捐赠助学金四十七万余元,柳亚子等各界名流纷纷响应,一时传为佳话。更令人称奇的是,从上世纪40年代至今70年间,民间自发纷相印赠此书,至今仍在港、台地区和东南亚商界广为流传,奉为家学经典!光明日报出版社把聂居士的这本书从故纸堆里翻拣出来,并广收作者数年间发表于当时报刊上的许多劝善喻世文字,重新结集加以出版,实为幸事。窃以为,这样一部充满真知灼见,切历经时间检验而历久弥新的“保富哲学”,众人追捧都来不及呢。孰料,竟真有人对此不屑一顾。

  细细想来,这也难怪。连作为人类宝贵精神财富的中国传统文化都被一些人称为是一堆毫无价值的垃圾,一堆废纸。何况一部薄薄的《保富法》。

  有人爱说,《保富法》里藏着财富密码。我偏以为,这是一种故堆纸中的大智慧,写得明明白白,可就是有人看不明白。亦如“佛与牛屎”的禅宗公案。

  《保富法》一开篇就说,“俗话说:发财不难,保财最难。”我想,这也是现世很多富人共同的心声。聂云台先生告诉我们,种什么因,结什么果的观点。布施是培福,布施是开源。又要懂得惜福,爱惜福报,不浪费,不奢侈,那么自然家道昌盛,就能够传若干代。比尔盖茨和巴菲特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他们要裸捐。有些人不懂这个道理,所以才会出了三个坑爹的“李某某”( 天一、启铭、宗瑞)。

  有些国人穷怕了,只要有了钱就要藏起来,除了自家儿女谁都别想花他一分一毫。《大庄严论经》上说,“家中有财宝,五家之所共”。所谓五家,除了大水、大火、盗贼、贪官污吏,还有不肖儿女。一个人即使拥有再多财物,遇到这坑爹的子女不肖,骄奢淫逸,也难免将家财挥霍荡尽。国人如果都能好好读读《保富法》,使自己的财富观因此有一个大的改观,实在是件大好事,至少也能少一些坑爹的悲剧上演。

  聂云台先生晚年笃信佛教,法名慧杰。光明日报出版社版的《保富法》收有他的《学佛札记》。

  现在很多人为求家里平安,事业顺利,临时抱佛脚,赶场似的参加法会。这个目的本身就有问题。你有所求,这个求本身就是一种贪。有贪就不能解脱,就要继续轮回。轮回的因就是贪,贪着于世间法就要轮回。你在求这些福报的过程中,又种下了很多的恶因,结下了无数的恶缘。

  弘一法师说,信佛法者,须常抱积极之大悲心,发救济一切众生之大愿,努力作利益众生之种种慈善事业。在这方面,看透钱财本源,乐善好施的聂云台先生已经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