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纯真及其所编造的》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纯真及其所编造的》的读后感10篇

2017-12-09 21:3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纯真及其所编造的》的读后感10篇

  《纯真及其所编造的》是一本由飞氘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20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纯真及其所编造的》读后感(一):假设这是一篇书评,但它其实应该是一篇叫做“终见飞氘”的日志

  当我还像飞氘当年写出沦陷的文字那么大的时候,读了《沦陷200X》。那时候文章中“金光闪闪的三个大字‘化学楼’”这样的说法曾经逗我笑过,一是因为熊夸张的语气让我觉得好笑,二是因为我每天都会不经意间的凝视。那时候我因着熊的热衷的缘故开始看她的《科幻世界》,后来我自己也会买。我记得好像是我转了系又转回来之后才读了沦陷。我想只有有过这样经历的人才深知那是一件多么让人时不时想起来想自己抽自己的事儿。可是我就是做了。想起来几个月前,毕业散伙饭酒足饭饱之后该醉的醉该扯的扯,对面走来一个男生特认真的对我说,我这三年都特想问你一问题,你当年为什么要转走了再转回来?旁边几人应和,特期待的看着我,表示这件事情他们都很关心。我顿了顿,说,我也记不清了。记不清?就是最好的解释吗?三年前我给人的解释是:人的思想是非常复杂的云云。大多数人听了我这样讲之后也都云里雾里似懂非懂的点点头可能心里觉得我接受了心理学的感染然后变得有点玄。可是连我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了。

  “我想我是病了。”恩,我也这么想过。周三那天我去看话剧,在来回的地铁上,以及寝室里终于把《纯真及其所编造的》完全看完了。半夜,我发了条微博说“刚刚看完《纯真及其所编造的》,谢谢飞氘,向那些逝去的时光和逝去的过往致敬。”后来,我又给作者回复说“真心得谢谢,因为我曾一度试图就着《沦陷200X》接受自己无比混乱的日子,又一同享受混乱。现在觉得真好,一切真好。”对,这句话形容我挺对。在那无比混乱的日子,我耳边响着乔戈里说的“笑笑那么好的脑子,敲石头是有点浪费了”;在那无比混乱的日子,我偶尔会想起来心理学史课上锲而不舍坐在最后一排渴望弄清楚这个世界的我;在那无比混乱的日子,我偶尔会在听第二遍也听不懂的地质地貌课上叹一口气,想一句哎我又重新回到了听不懂课的日子,然后强忍着眼皮打架。。。大概我就是这样,想着“嘿,我要做些什么试图证明自己”,好像唯有这样我才有存在感一般。

  我想,大概像同僚一般,我们都是逃离者。我们即便不一定有纯度十的精灵血统。我们也会对自己质疑,试图逃离现在的生活,我们也会对自己的质疑加以质疑,最后的结果看似兜个圈,但又完全不一样了。就像飞氘同学曾经咬咬牙(这个形容词我自己加的)在工科的领域里坚持了下去最后彻底转文,就像我各种不靠谱的兜兜转转现在竟然在读一些历史的材料。

  其实所有这些我今天都可以还算是淡定的拿出来说说,这种淡定可能不是因为我知道我不是精灵神马的,而是因为我知道有些选择是我曾经做的,那些选择对当时来说可能只是一时兴起,但即便它影响了往后所有的人生,我又怎么能不知道这种影响不是生活带给我的大惊喜呢?所以我不想去考虑所有可能的另外的世界,而是在“同一性危机”一度成为我们生活闲谈的高频词之时,我读陈染,选了一门成长小说研究的课,翻看某本外国人写的和发展心理学有关的教材,想学习怎样和生活和解,怎样和自己和解。再往后,我接触了一些对我来说属于很特别的人,他们影响了我,我渐渐不是仅仅囿于自身的成长问题,而是试图看这个世界。我想看看值得人欣赏敬仰的自然,也想看看人们到底做了什么。

  这篇文章作为一个读后感有点差强人意,因为完全仅仅是我的个人感受,不过它至少是我的沦陷200X,我不知道在201X我是不是还会沦陷在什么地方。不过,今天,当我看着飞氘特别慈祥地看着在座的对很多话题都保持新鲜、乐观的、积极的、还没有遇到内心的低谷期、还没有神马危机的妹子们的时候,我一度特别感动,也用一种祥和的目光看着沉默的作者和喧闹的读者,还是试图做一个旁观者,这个时候我不旁观自己的人生,只是试图以稍微冷静一点的心态看看年轻的样子。或许我更年轻的时候不曾这样健谈活跃,但各种囧的青春却还是有相似之处的。

  中途玩了一轮大冒险,一位姑娘跑去拿着《纯真及其所编造的》去和邻桌的美女搭讪,问她听没听说过这本书。我去围观。美女问我们,这是你们写的吗?我在微博上跟飞氘说,当时听到这个说法的时候心里想,但愿如此。飞氘回复我,你应该跟他们说,这是我们写的,写给你们的。是啊,多美好,是我们写的,我们这些自以为是精灵的人,写给你们那些还没发现自己精灵属性的人看的,或者是写给那些不敢确认自己是不是精灵的人看的。我们身上都有一样的属性,可是我们有人并不觉察。

  今天散去前,作者让我们每个人讲一个校园里的囧事,我觉得很逗。突然在想,若干年后,飞氘会不会成为董启章一样的作者?那我们,会不会也成为他笔下的某个人物?后来我们散去,作者和我们向相反方向走去,我看着他的背影突然觉得有一种悲壮感。现在想想,记得的只是他说话的一些片段,比如我微博上的头像很像夏笳(神那,那其实只是一张低头的照片而已),比如他恍然大悟,原来我就是那个多年前在他博客里留言的那个读者,比如他写在书上“夏天 有很多珍珠梅 也有 很多姑娘”我不知道他怎么会想到告诉我很多姑娘这事儿,也没有去问他。但是,就像他口口声声说喜欢美女讨厌辣椒一样,大概要及时欣赏周边美景为妙。

  今天回来的时候,在北太平桥南站下车,陪我去的小纯往三环上走,我拐进一旁的小胡同。我们在胡同口挥手告别,就像五年前一样,那时,我们推着自行车,也在那个路口告别。

  《纯真及其所编造的》读后感(二):读书太少想得太多

  最近看的书,很多故事里杂着作者大段大段的思考独白。

  这一本也是。

  我就是在交任务。最近觉得不能再像从前看武侠,一套一套翻过去,多年以后想不起来几本书,几个故事,几个人。

  看了书就写点什么,标记一下。

  作者在穿越时空不断回到童年的时候,我似乎也看到了从前。

  从前老师布置作业,把写满题目的纸交给课代表我,然后我用粉笔抄一大黑板。那时候放学以后就停电,教室里光线不好。全班同学挤到讲台,或蹲或站,抄啊抄。天再冷一点,大家就带蜡烛或者手电筒。有个充电手电筒是很奢侈的啊~光线稀疏的教室,抄作业题的大家。昨日重现。

  而关于生命意义、中心思想的思考,我来得比较晚,高考之后进了大学才开始,到现在还时不时纠结。已经弄不清是因为想不通而颓废,而是拿着想不通作为借口因颓废而颓废。幸好,再怎么纠结,再怎么颓废,都一步步走过来,没有停在原地。

  而在高考之前,也许是太愚笨,也许是直觉使然,禁止自己去思考这些东西。在过了高考之前,这些东西只能混淆思维,没有任何帮助。

  因为这种天然或故意的麻木,对于高中,实在印象很少很少。我的脑子选择了遗忘。也许只是我以为我忘了。

  也曾有梦。梦里各种情景,有一个不断重复,我张开嘴想说话想大喊,可是发不出声音。现在依旧会时不时做这种梦。

  放下负担,奔向新生命。想那么多没用,好好活下去。就算知道这样那样这个那个对的道理,很多纠结还是会时不时造访。

  记忆及其所编造的。

  纯真记忆所编造的。

  我说了,我在完成任务。

  《纯真及其所编造的》读后感(三):废厄因呢猴往事

  废厄因呢猴往事

  我从没见过飞氘,但我觉得能想象这个文学文学博士是个什么样的人。白净面皮(不知道精灵族是不是比较、有点蓝)文质彬彬,歪心眼不少,但从不越界。看过他写的韩松《火星照耀美国》的体大虑周的评论,绝对不会想到他还写出《纯真及其所编造的》这种比青春更青、比清纯更纯的尖子生罗曼司。整本书就像一首全部由挂留和弦构成的民谣,美得怪怪的,那味道就像碧螺春兑上了美年达。

  这本书把我们能够经历的美好情愫彻底地提纯了,从头到尾都布满了神经,每一个下流的眼神都会让它浑身发颤。很少有人可以把我们的美好写得这么入骨,这么不含杂质。我们年复一年地追逐着一波三折的故事快感,上瘾似的搜罗着UFO、灵异事件和新世纪传奇,却没有发现,原来我们本身都曾经简单而圆满。我们的美好曾经不可摧折,就因为那时候我们爱上谁都会爱上全世界。这种爱什么时候成了我们的悔恨,成了我们难以启齿的东西?当我们所谓的青春文学迷恋于疯狂、叛逆和异端趣味的时候,飞氘却返本归源,回归惆怅和忧愁的正道。

  《纯真及其所编造的》里的四个故事,全都有复习、考试这些很多人不敢写,也写不出彩的内容。而大部分人看来,尖子生都是乖男乖女,能有什么说得出来的爱情,能有什么像样的情感,仿佛尖子生都是木头疙瘩,不问世事,不解风情。尖子男女之间貌似只有革命友谊,男欢女爱是坏小子、坏女孩专属。我想飞氘写出了我国广大尖子生的锦绣胸臆,此书诚可谓高考后的消夏冷饮,上千万大学迷途书生纾解闷气的良方。

  可贵的是,飞氘并没有美化什么,但确实写出了青春独有的美。《枯叶夏天》照样写了高考前的普遍焦虑,那个名叫“阿木”、整天忙着学习的女生却幻化成精灵,用不断打扰同桌睡觉表达自己朦胧的爱;《窗上挂着霜的日子》里的浪漫和爱情竟然靠一个臆想达到了顶峰,考上大学的老木幻想有一天,璐会突然从背后出现,蒙住他的眼睛,问他“猜猜我是谁”;《沦陷200X》里的小聂多少让人想起聂小倩,一个懵懂而伶俐的聂小倩爱上一个厌倦了大学生活的天才,这书生爱了她一阵子,俩人就拜了,好像在说,尖子生都是负心汉,负心都负得那么出类拔萃,那么可圈可点;《小贾飞刀》是唯一不涉及考试和学习的一篇,因为那是在古代,大家分别一千年,相隔一万里,该爱还是爱,不顾肝肠都寻断,直叫人生如初见,这情怀,加上十坛山西陈醋而不酸,放在王致和总部而不腐。

  不知道飞氘如何找到了写这类情感的脉门,看似漫不经心,却一针见血,见血封喉。他用一种校园独有的贫嘴,耐心地蒸馏着诸多美好,让本小说带上了最合适的温度。如果说有什么遗憾的话,我希望将来再版这本书的时候,飞氘用一篇小学时代的爱情故事替掉《窗上挂着霜的日子》和《枯叶夏天》中的一篇(这两篇都写高考,有点雷同)。那时候就真的是少长咸宜了,毕竟,现在的孩子都惊人地早熟嘛。

  ——《南方都市报》

  《纯真及其所编造的》读后感(四):昨天到底是哪一天。

  看到毕业前最后一天。全班告别的那个场面时候。

  我竟然一个人抱着这书在寝室里哭得稀里哗啦。

  想起了好多事情。好多好多。

  关于那拼死了命读书又拼死了命疯玩的三年。

  好像每个人都有太多的话要说。

  “你那时候每天带杯咖啡,然后一口气喝完,接着就直接趴到桌子上睡觉。”

  很久以后。说起这样的画面。然后我们大笑着走远。

  凝结的画面。

  还有课间操后冲向食堂疯抢的炸洋芋。

  永远要排队的四楼卫生间。

  放学后的单车棚。

  丑到要死的校服。

  早自习上突击检查的指甲和头发。

  小卖部一块一串的炸鸡柳和冰糖葫芦

  反光的白色黑板和有一大股酒精味道的黑色马克笔。

  后黑板上永远贴着的对不完的答案。

  四只脚永远不会站在一个水平面上的桌椅板凳。

  一转眼就过去了。

  然后是告别。

  那天也有人唱了歌。

  好像是学唐僧唱的《Only you》。

  然后是怎么搞的全班就一个一个轮着到讲台上说几句话。

  有说着说着就笑了的。

  也有原本笑兮兮的说了几句就开始哭的。

  班里有个一米八的男生。

  那天站在讲台上。说起三年的点点滴滴。就这样泣不成声地哭起来。

  才觉得分别是这么沉重的字眼。

  沉重到连个子最高的男生都被压的低下头来不停啜泣。

  我也哭了。

  为了不知道该何去何从的明天。

  还有那些经过了。却从未认真去感受去珍惜过的昨天。

  还有。身边经过的那些人。

  也许这辈子就再没有交集的那些。曾出现在生命里整整三年的人。

  还好。

  我的回忆并没有被时间的维度拉成远远的一个黑点。

  反倒。

  所有过往都还历历在目

  清晰地像是昨天。

  可昨天。究竟是哪一天。

  那些回不去的。

  究竟是纯真。

  还是那些纯真所编造出来的画面。

  《纯真及其所编造的》读后感(五):月光狗尾草

  清凉如水的夜晚,有时候会看到梦想。梦想美丽很脆弱,以至于我只敢远远地看着,不敢碰触。就像一直隐在记忆深处的那片净土,经常会去怀念,但回忆的时候却总是小心避开。太心疼不忍去回忆,太幼稚不想去回忆。

  但打开飞氘新书《纯真及其所编造的》(以下简称《纯真》)的那一刻,那逝去的青春开闸泄洪一般,我被淹没了。

  作者用4个清新的故事,描述了一个“拥10%纯度的精灵”在人间所经历的小学、高中、大学及毕业一系列青春期的生活及心理活动。虽然主人公并非人类,但作品中属于80后的课堂、同桌、幻想、回忆却无法掩饰它跟我们这一代人之间的关系。文章除了对校园生活的怀念,还有一个“精灵”对生命的思考、为人处世的迷茫、对教育体制的疑问、以及理想中爱情生活的追求。字里行间读到的,是作者所怀念的纯真和梦想。

  以及,我们所怀念的纯真和梦想。

  在我高中的时候很流行《那些花儿》,大家都会唱,那个旋律我也很喜欢。但也仅仅是喜欢而已,其中的味道却还完全品不出来。直到后来上了大学,又到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才真正体会到其中的情感。我也想念那个天天和我打架斗嘴却从来没有真正翻脸的同桌,经常两个人自己在“窝里斗”却总是联起手来对付其他人。我们谁都没有好好学习,他玩他的游戏,而我就成天沉浸在幻想里,想着考不上大学就自己建一所大学。我很喜欢冬天的时候他用水杯装热水给我暖手,他一定也很想念晚自习睡觉到时间时我喊他起来回宿舍。这难道就是我阅读小说时产生了那么深的怀旧感的现实基础?谁的心里不都有这样一个同桌的陪伴?

  最不忍怀念的应当是年少无知的时光,因为懵懂所以想法幼稚,糟糕的还有那时候的记事已经很清楚了并不是那么容易忘记,不愿意回忆那些东西是因为不知道自己当时怎么会那么傻,可飞氘的小说让我发现,那些傻傻的事情并不是只有我一人在做,于是突然之间转而开心。

  我们都有纯洁得无以伦比的过往。我记得那个很和蔼的语文老师,总是把她的书交给我,划出一些东西让我写在黑板上,叫大家都跟着抄。于是个头还很小的我就搬个凳子,挪来挪去地写板书。这样其实很累,又特别脏,但是写的时候却充满了莫名的自豪感。不可思议的是,我写的作文也会被老师当范文,其实写的时候我也很愁,平淡没有可写的那一点点生活,怎么能进入作品?好在那时候看了一些作文指导书、《故事会》、童话还有百科读物,拼拼凑凑拉扯成文。看着这些自己从来没经历过的东西变成文字、被当成范文在全班朗读,心里真的很想笑,还得忍着继续接受表扬。那个时候,“歌唱祖国歌唱党,歌唱我们的新生活”的心情都是真的,那时候很多事都知道该“这么做”,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叛逆是有的,但从来只在心里,那个时候已经虚伪了。所有这些都是不经意就出现在脑海中的。感谢飞氘的文字和故事,让他们再度浮现到自己已经麻木的生活之中。

  还是回到飞氘的小说中来吧。

  这些年,有关80后的文章和视频越来越多。我们常常从玩过的游戏,喜欢的零食,看过的电视,迷过的影星来怀念过往,认为在抓住青春的尾巴。但《纯真》的作者并不选择这些轻巧的东西,他有更多其他的生活细节能获取我们的共鸣。小学时没完没了地抄板书和被罚站,高考备战时惊悚式的惶恐和迷茫,大学毕业后面临选择时的困惑,沉重但不失最美妙的记忆,轻松但不失幽默的文字,巧妙的明喻暗讽,对我们这些青春期已过的80后或者正在度过青春期90后,确实是一本亲切的读物。

  读完这本书总是在想月光和狗尾草这两样事物。如果月光代表梦想,那狗尾草大概就是那段青葱岁月的代表吧。在今天,象正义、虚伪、纯真、苍老等许多观念都已彻底改变,我们再也无法回到过去。物是人非之后,重读《纯真》,也许才是让人那么感念的原因吧。

  《纯真及其所编造的》读后感(六):青春虚幻志

  作者以写科幻小说成名,但这本书并不是科幻小说集,勉勉强强可以算是奇幻小说集。书里有四篇小说,每一篇都不长,所以这本书也不厚,才十万字多一点。因为字印得小,所以比一般十万字的书还要薄。

  第一次看飞氘的书,是冲着他写科幻去的,居然就拣了一本不是科幻的书。奇幻只是外壳,这本居然是一本校园小说。前三篇都是讲校园的,包括小学到大学的全过程。剧情大同小异,都是说男主是个非人类异族,但是沦落到人类社会中,结识了不同的女孩发生不同的故事。内容上是虚无缥缈,无始无终,剧情线路不明确。像这种无剧情写法,一般是写迷幻诗,或者是为了炫技而写,内容只是次要,语言才是王道。

  最后一篇是新武侠小说。作者原名贾立元,笔名飞氘,最后这一篇题名《小贾飞刀》,也就是以自己来命名的。小说里,小贾和飞刀是夫妇,这可能是一个自传体,只是用了武侠的包装而已。作者起个笔名叫飞氘,可能是为了纪念他喜欢的一个女孩子,但最后没能在一起。飞刀和小贾结了一天的婚,就离家出走了,小贾一路寻去,几乎就是一出公路片。公路片的宗旨就是只重过程不重结果,所以这篇小说也一样。

  书名《纯真及其所编造的》有点怪异,其实也很好懂。纯真就是指情色——哦不是,打错了,应该是青涩——的青少年生活,懵懂单纯,虽然压力如山,呼吸困难,但仍然能勉强呼吸到一丝丝柔弱的淡淡的纯洁之香,这种香味主要来自于男女之间,当然也可以是同性之间。越是恶劣的环境中,人与人之间就越容易产生微妙的感情。很多人感叹工作以后,从前很要好的小伙伴们都渐渐疏远了,这是当然的,没有了教育制度的压迫,在那种情况下产生的羁绊当然也就消失了。所以大家都很怀念青春,都以不同的形式在记录它、缅怀它,但殊不知这只是一种仪式,谁也回不去。

  所谓的编造就更简单了,顾名思义,就是编造啊。这四个小说都是亦幻亦真、虚实结合的,上学过程是真的,情节也是真的,但人物和奇幻背景是虚构的。作者也说了,这些文字只是自己的青春印记,虽然自己是写科幻,但这种校园青春文学才是自己最真挚最深感情的东西。

  别人对这些可能感受不了,因为就像个人日记一样,自己懂就行了。但既然写了,就出成书吧。这本书甚至出在他的科幻小说集之前。

  人是越活越理性,就算是作者,以后可能再也写不出这样的文字了。但总算是记下来了,否则到了某个时候,就像小说中的人物一样,会怀疑曾经的青春有没有发生过呢。

  《纯真及其所编造的》读后感(七):编造回忆的懒人

  刊于《上海壹周》小文艺。(又是小文艺……)

  ——————————————

  我也曾想象,一个人躺在沙发上,安享我未来的老年时光。我年轻的身体里挤进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太太,言语糯糯,她背着一生的记忆挤进我狭小的居所,她的书包硌弯了我的肋骨,书包的表面毛毛糙糙,生出许多记忆的弹簧。

  我慢慢收集自己身上掉落的骨刺,作为柴火,扔进晚年的壁炉,那些故事尖叫着掉进火光,哔哔剥剥,映出人影,我翻了个身,掉出一直长毛狗,卧在我的脚边。

  正如飞氘所说,“有朝一日,一切都已经过去,我竟然如此老朽,老的足够有资格在落叶纷纷中会像那些不真实的往事了。可是,我却无话可说。”

  如果有个人问他年轻时都干了些什么,他脑子不灵了,只能糊里糊涂地回答:“不知道。”

  正如过去距离未来那么远,未来也距离过去那么远,中间的时光像橡皮糖一样,咬一口,百转千回的甜味,嚼不断。多种可能性像院子里走丢了的蛐蛐一样多。

  这本书,正是关于年轻时候做过的事。《纯真及其所编造的》,一共四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没什么关系,又或者其实是同一个故事。

  这些故事都是关于“我”和某一个或者另一个可爱的女孩子的故事。

  那时他们坐同桌,不停地跟对方拌嘴,或者埋头做那些永远做不完的练习题。他们常常吵架,却很容易和好,关系好得像一个黏黏的糯米团,不论什么样的刀切下去,一切都会很快复原。那时的时光像无限延长的坐标线一样,伸向前方,未来像宇宙尽头一样遥远。

  飞氘的笔下聚集了许许多多絮絮叨叨的对话,傻帽白痴长颈鹿老孔雀之类没有火药味的对骂,对未来人生是否漂亮是否认得出对方的猜想,对考试排名耿耿于怀的浅度纠结,对分离的不能名状的害怕。

  只有在那个十几岁的年纪,才会写出这样的话吧:

  “有一次,我坐在公共汽车里,忽然冒出一个让我害怕的念头:如果有一天你死了……我的眼泪立刻就流了出来,好像真的发生了一样。”

  这些对人生的恐惧和不确定,只有一个整日计算数学题的少年,才会那样真正忧虑。

  而在这个简单得像玻璃杯的水一样故事里,“我”,这个没什么特别的少年,其实是一个拥有7%魔族基因的不稳定少年,正是因为这样的异族基因,被“非稳态基因调控委员会”送进了异族学院。而他遇到的那个女孩,被他认定为一个可能变身的矮精灵。

  于是这杯水,就像是透过太阳光看见的折射和散射,生出空气般空灵的翅膀。

  第二个故事,“我”是一个拥有10%基因的精灵,上了大学,在化学课里挣扎着自己没落的异族基因,遇到了一个叫做小聂的女孩。

  像所有大学校园里的爱情故事一样,这份清淡平静的爱情也让“我”在万物凋敝的隆冬下午,感受到温暖阳光里的清爽,一瞬间万物都涂上一层晶莹剔透的彩色光辉。

  也正如所有没头没尾的校园爱情故事一样,小聂像出现时那样莫名就离开了。“我”坐在校园里,落了一身的余晖。

  飞氘说,“当人类开口说话的那一天,山崩地裂电闪雷鸣,这件事比他们开始直立行走更让大伙不安,其他种族惊慌失措地预感到灾难的降临。”

  “至于我,身为一个半精不灵的混血人,在人间这样车上已经晕得一塌糊涂,吐得死去活来,终于失去了应该失去的,从此不需要再参合人类的那点事儿,于是我决定沉默了。”

  这不过是一个青春爱情故事,可是在飞氘的手里幻化出了一层浅淡的魔幻光影。这或许是他所必须的,正如一个精灵需要花露,一个吸血鬼需要鲜血,又或许,只是一个幌子。

  我认识飞氘的那年,正直迷惘而炎热的盛夏,我们都跑到成都去开一个科幻大会,他是作者,我是记者。我记得这个人总是隐藏在很多人后面,大多沉默,而他对我说的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我这种人,不适合把自己的照片印在书里。”

  我也不明白为什么是这样一句话,也许是因为这句话,开始让我揣度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飞氘在书的封底位置写道:飞氘,一个很懒的写作者。热爱美女,讨厌辣椒。

  飞氘在自己的故事里扮演者一个拥有旷世野心的写作者,他总是幻想自己写出流芳百世的作品,然后开始想怎么写序。

  这也正是现实中的那个他,他善于在一个充满寓意的故事里,揉进自己的哲学企图,和一些能够让这篇作品流芳百世的长命元素。就比如他另一篇中篇小说的名字——《去死的漫漫旅途》。

  他曾经是一位科幻文学方向的硕士研究生,现在在清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但这本书里的飞氘,异常稚嫩,青葱到我很难与眼前的这个清瘦的整日泡在图书馆做研究的青年人结合起来,他说,他如果再不出版这本书,以后就不好意思出版了。我建议他把现在的自己放进书里,他却说,这些,是他最珍视的文字。

  直到摸到这本书的实体,我终于明白这珍视从何而来,那些干净得如同午后阳光的文字,一点一点透进来,和过往的时光对接起来,把我带进了那些趴在课桌上的迷糊年代。当我醒来的时候,一只好久不能感受到温度的手牵起了我不可能忘记的回忆。眼泪竟不知不觉淌了下来。干净,不疼。

  那些细碎的回忆终将过去,我们终将垂垂老矣,一切的过往都将在模糊了的大脑突触间失去联系。到那时,谁来告诉我曾经发生了的事。

  所以,飞氘选择了记录,而这种记录,其实也是一种欺骗。他在书写过去的时候,编造了大量的谣言,好让自己相信,过去的一切,都是美好的。

  可是这又有什么错呢?

  飞氘在后记中说:“生命短促而多磨难,但只要还有可爱的姑娘,就值得来尘世走上一遭。”

  飞氘说这句话的时候,还没有能够成为一个猥琐的中年大叔,他的心里,仍然像夏夜烟火一样干净。

  《纯真及其所编造的》读后感(八):充满了主观情感倾向的示爱

  亲爱的这本书,我是如此的爱你啊。我爱你的作者,我爱你的封面,我爱你的内容。作为一个懒散的人,一个阅读激情有余而写作欲望奇怪地干涸的人,我要把我的第一篇书评献给你,虽然这同你带给我的感动相比实在不值一提。

  写过《去死的漫漫旅程》《一个末世的故事》和《讲故事的机器人》等等的飞氘,完全可以算得是我最中意的科幻作者。他比刘慈欣带给我的感动更多。我的《星云4》掉过一次,就是因为这本中篇合集中的让我热泪盈眶的《去死的漫漫旅程》,就又买了一次。我不能失去这一个中篇,听起来很夸张,而且我只看过两遍,但我还会看很多遍的,一定。

  《纯真及其所编造的》,我喜欢你的名字,更喜欢你的封面,你是这么漂亮,甚至都像一件艺术品了。你没有腰封,自然也没有腰封上那些令人作呕的文字,虽然更大的可能性是你的作者知名度太小了,不会配备腰封这样好像很高档的规格,当然,我觉得你的封面,你的内容,你的作者都决定了你不要任何装束,你就是你最好。多精致多美好的一本书,你会让我讨厌kindle的。

  然后我就开始看第一篇了,《枯叶夏天》。要按喜爱度来排的话,四篇的顺序是《小贾飞刀》《枯叶夏天》《沦陷二〇〇叉》《窗上挂着霜的那些日子》。《枯叶夏天》看的时候,我心里全是激动,看着那一行行的字,好像可以看见你的手在一笔一划的写着一样,天,我甚至会觉得我注定要嫁给这个作者啦。虽然第一篇没有情节,里面的对话也无聊得很,那些值得飞氘你来尘世走一遭的姑娘也一点都不可爱,看完了我还是有一种类似于看完麦克尤恩的《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的暖和的感觉。当然啦,中间的两篇看的很纠结,还是没有情节,对话无聊,姑娘也一点儿都不可爱,但是有情怀,我也猜到了这是这个作者最珍视的文字,里面透着他的生命和岁月。

  最后一篇哪,我喜欢最后一篇。小贾飞刀,你是小贾,也是飞刀。这就是一篇又有情怀,又有故事的小说了。

  知道飞氘的人应该很少,他的微博粉丝只有一万多,看过这本书的人也只有一百来个人。不知道谁会遇见这本书,又会有人会被它打动。肯定会有人不经意地碰到它,觉得它挺好看的,把它买回去,最后失望地发现它真的只是挺好看的,“写些什么呀。”它不适合被太多的人遇到,但应该被更多的人读到,然后把他们全都击中到。

  《纯真及其所编造的》读后感(九):我只想用最好的文字,刻录最好的时光

  为什么一个被称为“科幻作家”的人,出的第一本书却是一本奇幻小说呢?嗯,这便正是我的不靠谱风格。下面这篇《后记》,主要是解释这个问题。

  ————————————————————

  这本书是写给那些花儿的。

  那时候,我年纪轻轻,喜欢做梦,心中有很多不平。虽然模样颓败,不讨人喜欢,但信心饱满,没有根据地相信一些美好的东西。青春什么的,还是一种很丰满,丰满到了要爆裂而且能够无穷无尽地流淌,也就是说,挥霍起来是不太担心的样子。日复一日,我坐在窗前,想入非非,然后握着钢笔信马由缰。

  后来,阴差阳错地,我跑去写科幻小说了,慢慢地被戴上了“青年科幻作家”的头衔。结果,出版的第一本书,却还是这么一块青春的纪念碑。

  想当初,我曾和阿木说,自己正在开始人生最牛x最可贵的“黄金十年”。后来,因为写起了科幻,许多荡气回肠的相逢和百转千回的惆怅就没来得及写。转眼之间,就错过了那浑身颓废劲的风华正茂了。虽然在大家纷纷发福的年代我还是一副吃不饱的样子以至于不认识的人常常低估我的年龄,但自己到底已不再能够被小朋友们叫做大哥哥了。那位我在车站偶遇的女孩在经过一番波折后已在南方那座冬天树叶依旧是绿色的城市里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而且已经快要当妈了。动员我退学一起复读考清华的同学虽然后来没有考清华但也已经成了一名意气风发的技术工作者而且具有未来成功人士的模样了。说“敢让我们不过就拿刀砍他”的兄弟在北京的郊区每天和污水打交道但偶尔我们还会用短信交流一下游戏心得。棱角分明的男人据说后来和一个女人结婚了然后离婚了后来又复婚了。那些像新娘子一样脸上贴着作业纸哭鼻子的人不少已经成家立业而且孩子都会打酱油了。甚至,连“这个班级里谁最先离开?”这样残酷的问题也早就有答案了。而阿木同学也已在北京安居了人也变得越来越稳重了而斗嘴功夫愈发不如从前了,每次难得见上一面时这位昔日的手下败将最大的乐趣就是嘲笑我“你的黄金十年该结束了吧?”于是我一边淡定地说“那不是还有白银十年么”一边告诉她已经有读者开始说“我可是看着你的小说长大的”这样骇人的赞美了。

  如今,偶尔还会想起那些翠绿的夏天,想起夕阳中金光闪闪的十字架项链,落叶纷纷中独行的落寞背影,雪天里并肩而行留下的脚印,你在大雨里执着等候的眼神,迎面走来时的目光交错,擦肩而过后的万般沮丧,小纸条上的情诗,夏夜姑娘们从澡堂里出来后湿漉漉的长发,一块钱的鸡蛋灌饼,已然拆掉的食堂,12吋电视机里的电视剧,“Fire in the hole!”,半夜走廊里的泡面气息,窗玻璃上挂着的永远刮不掉的厚厚的冰霜……虽然还能想起这一切,自己的心境和身形却已不知不觉地改变许多,倒也是时候做个总结了。

  就这么着,我终于赶在2012年到来前,踩在黄金十年的尾巴上,有幸把这一点小小的生命痕迹做一个总结,来祭奠青春的逝去了。

  好在,日子还在继续。

  我们还得努力生长。

  她们都在努力生长。

  那些花儿们,有的绽放了,有的结果儿了,有的不知道飞到那儿去了。虽然没有永远守在你们身旁,还是感谢拥有你们的春秋冬夏,希望有一天你们能看到这些故事,然后相忘于人海茫茫。

  过年的时候,那位即将结婚的伟大而不朽的同桌居然勇敢地问出“你现在还写小说么”这样的问题,于是我反问她“赵本山现在还上春晚么”。是的,没错,大家都在忙着结婚买房子生孩子挣银子了,而我为了表示没有给人民群众丢脸也只能写点东西以此证明自己这些年确实没有完全白活,也算是给那些一直对我的各种不着调给予包容和信任的父母和亲友们一点交待吧。

  作为一个实在人,我必须承认,这本书里的东西远谈不上传世之作,但如今回过头来看,还是觉得,它们才是我最珍重的文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存在方式,在灵魂像野火一样灼烧的日子里,我如此信赖文字的魔力,相信自己的价值就在那些劲道耐嚼的句子里,怀着单纯的雄心壮志,心无旁骛地写下了它们。有网友说我是“披着科幻的外衣写奇幻,披着奇幻的外衣写青春文学”。奇幻也好,青春也罢,我只是想用最好的文字,刻录最好的时光。

  生命短促而多磨难,但只要还有可爱的姑娘,就值得来尘世走上一遭。在真实和虚构交织的纯真年代里,最好的我们不期而然的相逢。你们美丽的面庞,像幸福的烟花,照亮了无边的黑夜。

  《纯真及其所编造的》读后感(十):青春、回忆与虚构(重庆晨报)

  来源:重庆晨报 文/晨报书评人 陆楠楠

  好的文学具有召唤的力量。这种力量不仅仅体现在它可能激发一个作家进行再次创作这件事上面,也体现为一种单纯的甚至不需要移情作用的共鸣。飞氘的小说召唤起我对青春的回忆。

  说这话的时候,很遗憾,好像青春已经逝去了。和前人相比,我们这代人的青春似乎毫无值得炫耀之处:没有革命,没有鲜血,没有剧烈的社会动荡,青春期甚至因此不那么残酷,显示出一种父辈们担忧、我们也会因此而自我怀疑的平庸之感。这是否也使得我们笔下的世界,不那么有冲击力,不那么极端,不能够先锋?当然,更不要说“反映”社会重任。但青春毕竟是青春啊。在飞氘的小说中,“我”和“我”的那些花儿们,真实地生活着,热爱着,幸福着,痛苦着,“我们”也在这个世界的这个时候留下了我们自己的行迹。而在别人看来也许是乏善可陈的生活,对我们来说却至关重要。

  《纯真及其所编造的》收录了四篇小说。作者根据“某种几乎让编辑抓狂的复杂理由”对篇目顺序做了安排。在我看来,如果说《枯叶夏天》、《沦陷二00x》是关于青春的直接回忆———前者讲述高考之前,后者推进到大学之初,《窗上挂着霜的那些日子》则渐渐成为一种穿插了想象的回忆,与前两篇构成了奇妙的互文关系,让读者对回忆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作者邀请我们来赶赴这场青春的盛宴,却并不是直接展示他的回忆,而是编造了关于青春的若干种可能,借此显示青春曾经带给我们的感觉。这也未尝不是一种回忆。正如书名所提示的那样,对真实的各种迷思,以及对于想象的迷恋,本来就是青春的一部分。这种“编造”在《小贾飞刀》这篇青春的隐喻中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套用大仲马在《基督山伯爵》结尾时所说的,人类的一切智慧是包含在这四个字里面的:“等待”和“希望”。我们在年轻时,特别真实地感受着这种“等待”和“希望”带给我们的坚持与煎熬。

  故事中的“小贾”与“飞刀”生活在过去某个不确切的年代,他们年轻、新鲜、美好,本是天作之合,但飞刀在新婚后难以解释的不辞而别引出了小贾的追寻之旅。少年一路跋涉前行,终于又逆旅而归,回到了起点,继续守望。虽然希望一点点磨灭,去时路上所遇的一切也在来时变得面目前非,甚至人们也许都不会承认他曾经出门寻找,但他的心灵已在这等待与寻找中被磨砺了。其实小贾既是小贾,也是飞刀。因为飞刀是小贾所要寻找的,她是小贾的一部分,所以她不必真的存在,但却真实地存在着。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爱情命题。所谓青春,其实就是我们有意识地在寻找自己。我们也许最终一无所获,但作为作者的“小贾”,终于在小说中找到了“飞刀”的栖身之地,“飞刀”与“飞氘”的重合,不能不说隐含着作者暗暗穿插的关联,和刻意营造的似是而非之境。故事中这样巧妙的对于真实与虚构的艺术处理,甚至把当代经验揉杂进传统故事性的小说叙事内部的处理,多数情况下拿捏得恰到好处,让人不能不感叹作者的分寸感。我愿意把这称之为一种作家的“早慧”。

  作为一个善写幻想文学的写作者,飞氘所显示出的想象力方面的才华值得重视。这不仅体现在故事中的“异族”血统和基因神话一类的设定,更渗透于字里行间的灵动与张力之中。飞氘的语言让人在阅读中时时遇到惊喜,不忍释卷。如果我们对文学追根究底,那么,最后剩下的也许只有语言。而语言的质地,最能够显示出作家的才华和未来的可能性。

  这本书让我真诚地回头去看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也许没有那么沉重,但纯真无暇,值得尊重。尽管已经虚度年华许多年,我还是愿意在可以不断再生的这些文字中,抱着希望去等待。这些似真似幻的昨天与今天,好像传奇、又不断地和现实发生勾连的故事,也许不能成为什么“奇葩”,但在这个奇葩尽现的时代,谁的声音也不能因为众声喧哗就变得不重要。何况,既然青春的成长本来就是一种“独自行走”的过程,谁也不能为我们作证;那么,就让我们笔下的文字,重新去生成和肯定我们曾经经历的意义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