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树,不在了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树,不在了经典读后感10篇

2017-12-10 20:5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树,不在了经典读后感10篇

  《树,不在了》是一本由陈文茜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5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树,不在了》读后感(一):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初看作者写的序,觉得这个人真敢说,太勇敢了,关于政治和经济都可以拿来评论,而且看法和意见很毒辣,带有批判的愤青气质,遍寻作者简介,发现只有一个亚洲媒体人的解释。便感觉作者不像在内地长大的,内地的人鲜有这样勇猛的拿政治和经济的弊病开刀的人,拿此著书立说自己必须首先拥有庞大的世界和世界观。于是我以为这一定是一个男性作者,文字中刚硬辛辣,非常有力度,而且言语中颇多政治和经济的专业词汇,非男性莫属了。可是读到后来,作者描述对孩子教育和爱,写到自己从小在外婆家长大,透露出是一个小女孩,让我大跌眼镜啊,作者是一个柔柔弱弱一美女么?

  这世界果真很颠倒!

  作者的文字是我看过的最最冷静的,有时候觉得像冰锋一样,非常冷静直达的表述出事实真相来。有些事实的确并不曲折,只是我们总是目光短浅,没有看到最后。一代人革命,政治改革推翻旧政策,而青年新菁英上台后又如何呢,重新制定新的政策,甚至比旧政权更bad!老的下来了,年轻人上去,然后年轻人不行了,老同志再上台,如此的循环往回的世界政治舞台,不过是你推翻我,我推翻你的游戏。政治与经济的世界革局,如果纵观下来,作者的分析是极其有道理的。

  果然是: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在上帝的眼中,人世间如此纷繁复杂的事,不过尔尔。你们反复的折腾,是因为精力充沛,就得小孩子玩的积木,推倒了再堆,堆好了再推,只在意了过程,而忽略了结果,最后你累了,还是要面对一盘散沙

  有时候,我们就是喜欢适应一盘散沙的格局,不是么?齐整的时间长了,太长了,人们总要跳出来乱一乱,然后再回归齐整。

  不过尔尔嘛。

  作者是世界新闻必看的人么?了解的事真多啊,我都害怕这样的女人,比男人还懂政治和经济,说起来头头是道的,你说我要是遇到你,我是跟你分析穿越电视剧呢?还是聊聊后宫斗的“珍环传(不好意思,那两字我打不出来)。我真害怕你对某个男人像华妃一样来一句:贱人就是矫情!

  (未完待续)

  《树,不在了》读后感(二):谁曰"台湾"不“好”?想要她好的人,她会很好,很好。

  一直关注陈文茜,她的国际视角常常帮助我拓展世界观,她的声音并不洪亮,但娓娓道来的独特见解总能使我聚精会神的聆听,不自觉的点头赞同。

  原本对时政类的书籍不感兴趣,但读了书发现这是一本具有台湾情怀的书,《树,不在了》让我了解台湾,对台湾的了解更具体了,甚至有些阅读恨晚。2015年十一假期徒步梅里雪山,昆明青旅遇到一位同屋台湾同胞,我们聊旅行、聊阅读,聊影响我们三观的故事或某个群星闪耀时。但当我们试图了解彼此生活社会中的形形色色时,我们似乎都很谨慎,担心碰触到各自的底线,深入了解的过程是晦涩的,偶尔也会有一句两句提到“蓝绿”,提到“服贸”,过程是晦涩的,都懂得……但与台湾名嘴里听到的,新闻中看到的好像有很大的不同。如果那个时候读了这本书,可能我们会聊的更深入,了解的更多,会少一些尴尬吧。

  其实,台湾社会的很多问题,大陆也同样存在,作为80后,常常焦灼、苦恼,面临艰难的抉择,理想现实的冲突,各种恨这个时代、恨自己的失误与犯错,各种恨与不满,可生活依然要前行,太阳东升西落。也许我是天然的悲观主义者吧,但阅读完全书,还是感受到了文茜姐书中深深的思考、满满的正能量,即使对于从未登上宝岛,生长在大陆的我,也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怀,“谁曰"台湾"不“好”?想要她好的人,她会很好,很好。”!

  《树,不在了》读后感(三):格局决定视野

  读完这本书的我非常感慨,我对我生活的世界真的一点都不了解,可能也是作者职业的关系吧,她对世界格局和重大事件都有非常鲜明的看法,可是我却知之甚少,这让我想起了《平凡的世界》里,小霞对孙少平说过的话“一个人如果对他所生活的世界不了解的话,那将会是很可悲的!”一个人的格局决定了他的视野,所以她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自主学习美国总统的就职演说,成为著名的媒体人,有思想、有观点、有视野,而我们这些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娃就很少有这种主动性和眼界!

  在作者的文字中我们思考着这个世界不合理的现象,甚至是纷争,在这样的世界里读者也会跟着作者一起思考,同时唤醒了我作为一个青年人需要了解国际格局、世界潮流的意识。中国人常说:“落后就要挨打。”只有跟上时代的步伐,让自己的眼界更开阔,才能不囿于自己狭小的交际圈子,做到与时俱进。清朝的时候,国人在挨打的情况下被迫开眼看世界,现在国际化是趋势,我们更应该具有国际视野。

  说完眼界格局,我们在来说说台湾。以前我眼中的台湾是从电视剧里了解到的,在我心中它是富有、文艺、美丽自由,同时也带有一点混乱的地方,但是后来我读了《我们台湾这些年》,才了解到这些年大陆和台湾同胞过的都不容易,台湾经济起飞的时间也不是很长,甚至经济发展的模式都跟大陆非常相似,然后遇到同样的瓶颈,这就让我不断的思考台湾和大陆的区别在哪里?如何借鉴经验,走出困局?为什么感觉台湾有很多“脊梁”一样的人物,无论是在经济还是在文化方面都有卓越成就?

  作者不仅剖析了台湾,还剖析了很多战火纷飞的其他地方,让我非常感念自己生活在了一个和平年代,和平的地区可以自由的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可以健康安稳的生活,我们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呢?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努力奋斗呢?在作者眼里“树”已经不在了,新的“树”还未成长起来,在如此庞大的世界格局里我们个人无法左右什么,只能不断的充实自己,让自己变的更有力量,我们的国家才能更加强盛,才能掌握国际话语权,才能在构建新的国际秩序时拥有主动权。树,才能长成我们想看到的样子。

  非常喜欢作者的博学多识,努力学习!

  《树,不在了》读后感(四):那些有伤的年轻人的治愈书

  她穿着高跟鞋,妆容精致地出现在大家的视野里,这对任何一个人都不是容易的事,何况她的年纪我从电视节目里了解到她的,我想我是喜欢她的。我喜欢陈文茜和朱天文朱天心一样的女子。家里有大书房,有着极其渊博的学识。她家是台湾的名门望族,很小的时候就可以拥有芭比的生活,但是她不喜欢。她说亚历山大大帝二十岁就征服世界了,所以她也很着急。

  美国的失业率也很高,达到5%到——6%,但是年轻人不抱怨,会想着如何成为下一个扎克伯格。

  年轻人不要急着买房,金钱如果能够让你过上一个有尊严的生活就可以了。例如她用自己世界金融史的知识,在金融海啸降息的时候选择买房。房间的正中是浴缸,选择对自己最好。她的椅子下方有脚踏,就好像国王的宝座,平时是小狗围绕着她,就好像儿孙承欢膝下一样。

  先吸引眼球,再表达诉求,她去看LADY GAGA的演唱会,看到她用脚弹钢琴,把世俗教化踩在脚底,她去见LADY GAGA的时候,穿得比她还要吸引眼球。这会让我想起台湾的策展人陆蓉之,还有之前的艺术家都是这样,容易吸引媒体的目光。

  她在书里提到几个例子,比如,台湾年轻人的薪资比新加坡低,但是台湾房价却高太多,所以要鼓励年轻人勇敢走出去,例如,学会英文,到澳洲和新加坡工作。

  那么说起自己年轻时候,她最后悔的一件事情是没有学会用英文书写,可见英文书写的能力多么重要。

  她做过律师、立法委员虽然枪击案打破了她的政治幻想,但是她依然去寻找着影响社会的途径。

  成功者和失败者的区别在于前者不断地去寻找突破的方法,而后者抱怨。她说她很有危机感,因为社会变动迅速,犹豫不决会错失很多机会。

  《树,不在了》读后感(五):封面有特色,观点才独特

  裸脊设计,无勒口封面,书签做成插卡形式,线装,平铺阅读很方便。封面有特色,观点才独特。

  陈文茜在台湾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女性。有人称她妖姬,有人称她女巫。她是台湾政坛第一个露出乳沟的女性,当时的媒体形容她“十个指甲涂着十种颜色,还有一头长长柔柔的红发”。她是媒体与政坛的两栖动物,活跃在电视台和纸媒上。李敖用“波霸”形容她的口才和文采,“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直到现在依然如此。她在这本书里对国际政治经济形势进行宏篇大论。白岩松觉得她呈现出非常年轻的写作状态:“你感觉她充满激情,甚至有时候都要喊,着急,有一种必须让你听到的感觉。”

  激情之余,陈文茜更希望别人看到她理性的思考。去年台湾太阳花运动时,她公开批评学生攻占“行政院”的行为已经触犯了底线,因此在网上遭到了围攻。“统派”、“向北京示好”、“母猪”都是对她的攻击。

  陈文茜以胡适自比,惺惺相惜。她重读了一些书后发现,1919年五四运动时,“青年导师”胡适对其全然支持,然而随着事态变化、智识成熟,中年胡适开始反省,认为学生意志尚未成熟,干预政治容易走入歧途。最后,胡适落得“镇压学生运动刽子手”的骂名。

  半个世纪过去了,犹言在耳。没有孩子的陈文茜希望为失落的年轻一代引路,语重心长。就像她在这本新书的序言里提醒台湾人,“我们从来不是世界的中心,更不是大陆政治经济唯一的重点。”

  《树,不在了》读后感(六):缘分带我看世界

  陈文茜,台湾地区知名媒体人、社会评论家。看此书之前不认识这个个,纯粹是被名字吸引(我的父辈都是这个字辈“陈+文+”),看来任何一个无稽的理由都可以看为看一本书的缘由。这个女人被李敖称为“我所见过的最聪明的女人”。

  阅读的过程就是跟随着她的文字漫游的过程,在不同的国度之间进行漫游,从台湾到华尔街从乌克兰革命到太阳花革命。从国际石油到ISIS。带领我们站在全球视野上去看问题。

  《树,不在了》读后感(七):树不在了,但新的树在哪里?

  文/亦欢

  认识到陈文茜,是去年混迹豆瓣的时候,看到有人在推荐书单中推荐了她的《只剩一个角落的繁华》。然而,这本书就一直放在了我的购物车中,却一直没有买来阅读。

  前段时间在【书评人俱乐部】小站赠书活动中,看到她的新书《树,不在了》,果断拿下。翻开书,就被里面的文字深深地震撼惊讶于一个人的视角可以如此广阔,世界格局的化,全球化的崛起,金融海啸……在她笔下娓娓道来,让我这个几乎不看新闻的人,都可以对这个世界的变化有了那么一丁点的理解。从小人物的故事中,彰显出大智慧

  作者在序中写道:

  “我们已不再年轻。摆渡四分之一世纪,至少我们应该理解:风起云涌的世界,从不等待犹豫不决的人。我们可以选择停留,但其他的人会选择奔跑,而世界在他人的奔跑中,无意间已改变了样貌。

  命运之神没有怜悯之心,上帝的长夜从来没有尽期,每一个经济体只是时光中暂时的主角,不停流逝的时光,从不为谁特别停留。”

  并不是方法论,也不是成功学,鸡汤文。作者只是用她独特的视角,让年轻的我们,能通过这本书,可以窥探到这个风起云涌的世界的一角。

  她说:“时间不是贼,它偷不走我们的青春,是我们自己让时间从指缝中溜走,我想告诉年轻的孩子们,不要被过去的挫折打倒,从现在起培植自己不断学习的毅力。许多人以为离开校园“学习”已结束,其其实学校教导的知识,只是人生事业基础的十分之一。你得学习团队精神,认识自己的优缺点,解决问题而非抱怨问题,观察世界的瞬息万变。过去时代对不起你们,未来端视你们自己的毅力,别对不起自己。”

  我们每天从不同地方接收到不同的信息,这些信息不断的冲击着我们的大脑,那我们如何从这些信息中挑选正确的,适合我自己的?这就必须让我们了解到这个世界的格局变化,然后以发展变化的眼光来看待。这已经不是闭门造车的年代了,在这一场场“没有枪声的战争“中,只有勇敢地走出去,想办法突围,为自己活出有意义的自我。

  所以希望低头的,不只低头族,还包括愿意理性寻找答案的人,树不在了,但新的树在哪儿?思考愈深刻的国度,不以简单的命题回答治理难题的社会,愈有机会找到它的新树。

  愿每一个年轻的你,你,你,你们;都可以找到自己的那棵新树。

  《树,不在了》读后感(八):写给年轻的,我们

  记得初次得知“陈文茜”这个名字是在一本自己喜欢的青年作家所写的书中。后来顺藤摸瓜,找到了一些关于陈文茜的信息。

  台湾三大名嘴之一、身处政治风口浪尖几十年、14年宣布退出政坛 ......在众多描述当中,留给我较为深刻的描述是“李敖眼中最聪明的女人”。

  出于对这个“最聪明的女人”的好奇,找了她写的书,啃完了她《只剩下一个角落的繁华》以及最新出版的《树,不在了》。

  之所以用“啃”这个词,是因为在阅读的过程当中,深刻意识到自己所缺乏的知识以及世界观不足以支撑自己畅快的读完“最聪明的女人”写下的文字。

  “金融海啸”,“欧债危机”,“负利率”,“政治口号”,“民粹主义”,“菁英政治”,“阿拉伯之春”......各种相对陌生的词汇成为一个个阻碍我阅读的绊脚石,让我几度产生终止继续读下去的念头,好在这本书是由一篇篇互不相干的短文组的,读不懂其中的任意一篇也不至于读不懂其他篇。说来有些羞愧,扫了两遍《树,不在了》才得以了解这本书写了些什么。

  这本书通过一篇篇看似不相关的文章,回忆了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学潮,同时记录了因各国体制等原因造成大环境发生问题,进而导致发生于各地的“青年运动”。作者希望低头的,不只低头,要理性寻找答案,选择理性的叛逆。树不在了,但新树在哪儿?

  本书开头是以一篇《写给十八岁以下的你》为题的文章,他通过讲述十八岁的林语堂,十八岁的巴菲特,十八岁的霍金,希望十八岁的,健康的“你”能够在世界经济生病的环境下学习林语堂,爱自己生长的地方,了解自己受教的文化,勇敢往前走,前往更大的世界探索;能够学习巴菲特,把童年的遗憾当做人生的历练;能够学习霍金,热爱生命,实时享受青春的美好,因为人生有太多的不测。篇末,她讲到十八岁的自己,最遗憾的是没把英文学好,没能环游世界,没趁年轻闯荡天涯。最高兴的是大一年民法亲属篇,知道女人一嫁,什么都没有,并预知法律不适合她,毕业后早早转行。我在想,是不是因为她十八岁就意识到“女人一嫁,什么都没有”所以现在依旧享受独自一个人的时光。

  书中,她谈到教育,在《爱一个孩子,有错吗?》这篇文章中,她提及朋友严长寿所指出的这一代父母教养子女的错误,“宠溺过度”“干预过度”,剥夺了孩子应该要为社会,为自己负责的能力。家长们以为,满满的物质就代表了满满的爱,但当孩子因为过度溺爱,长期呆在父母善意打造的温床中,到最后失去危机意识,失去面对挑战的勇气时,父母们才普遍追悔认错,流着泪问道:“我们错了吗?爱一个孩子,有错吗?”

  对于这个问题,陈文茜认为答案不是一方的。爱的方式或许有错,但爱从来不是错。孩子也没有权利指责低头忏悔的父母,而是要和父母一起面对自己人生中的挑战。她说,自己是一个从小被宠溺长大的孩子,她是外婆的一切,外婆很少给她教养训斥。即便是被宠溺长大的孩子,她到目前为止依旧记得并实践着外婆为数不多的几句教诲“不能看不起比你穷的人,他只是命没你好”“有能力被别人占便宜,是你的福气”“快乐就好”。我想,并不只有严苛的训斥才能让一个孩子健康成长。

  在一篇名为《让孩子们走过山,走过水》的文章中,陈文茜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从小在明星学校念书,身边的同学都是“将军”,“立委”“台中富商”的子女,放学后比谁穿得漂亮的小孩。因为外婆住院,错过“国中”分发以及私校招生报名被“莫名其妙”分发至近郊“崇伦国中”,身边的同学变为本省,读书都成为“奢侈”,回家如果“太用功读书”都会被认为是“自私”的农村女孩,以及厨房比她们家厕所还窄的“土官长”的小孩。在乡村“国中”三年,她不曾迷失自己,反而充分体会社会的不公,也看到本省外省家庭因贫困衍生的悲剧。乡村的国中的三年经历让她能够理解比自己贫困,比自己地位低的不同省籍的人。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那些一心想把自己孩子送去“明星高中”的父母,要让孩子有机会走过山,走过水。因为孩子们成长的岁月里,不仅仅只有成绩,还有天有地。

  在一篇叫做《亲爱的人生》的文章中,她讲述了两个丢掉城市优渥工作,胼手胝足,开始自己“薰衣草森林”传说的女孩。她们创办了广告语为“幸福往前五十大步”的缓慢民宿,用自己的行动寻梦,并传递着自己的生活信仰。“人要慢慢地走,灵魂才会跟得上”,“幸福就是跟你说:’你很棒‘!”其中一个女孩不幸罹患肺腺癌,但是,在因化疗而修剪的平头下依旧能展现出暖人的笑容。她说,生命在可测与不可测之间,每个人必须选择“自己对幸福的定义”。

  在《台湾,太对不起年轻人》、《致没有枪声的战士们》以及《太多幸福,或太少幸福》等文章中,她讲述了一个个以自己的方式努力在坏时代当中挣扎着,生存着的,不放弃追寻幸福的年轻人。像是在澳洲打工壮游,积累自己人生经验的彦子;像是精打细算的过日子,脚踏实地的努力,不放弃仰望星空,充满文创理想的年轻人宛如,像是不断寻幸福而后怀疑自己是不是透支了太多幸福的千子。

  陈文茜心疼心疼千千万万的“宛如”和“千子”。她为年轻人发出呐喊,批判“暴政”导致的“看不到希望”的大环境,提出要给那些愿意努力的年轻人,一片看得到的天空。她对年轻人说,这个世界并非所有努力的人都会公平得到出头机会。但是,不可以自己放弃自己,因为机会不会留给抱怨的人。

  在《表参道上遇见凤梨酥》一文中,她讲述了“微热山丘”创办人许老板提出的关于“微热山丘”的核心价值——“回馈”,“结缘”,“胆识”。在《与云共舞》一文中,她讲述了走遍世界,最终回归到台湾最东方的小乡镇池上的云门舞团。创办者林怀民决定与云门舞者要像池上的云对学习,让自己回归到最低的姿态,让舞者的脚踩得更低,舞步更美,保持最初撼动我们灵魂深处的“云门”精神。

  在《悼念一个时代》一文中,她讲述了20世纪70年代,贫困台湾战后成长的口袋空空,脑袋却装满了梦想的作家与艺术家,三毛,林怀民,蒋勋,李泰祥......讲述他们想为自己的时代打造日光大道的梦想,讲述在那个时代,无可奈何的悲剧。看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用圆珠笔在文章中的一句话下划了一条线——“他才四十几岁,人生充满了对未来长路的憧憬”。

  书中还记录了很多发生于世界各地的“青年运动”;

  2014年4月25日北欧福利天堂国家爆发的近年来最激烈的而群众抗争事件;

  2014年3月23日夜里,当台湾的“宪政体制”几近瘫痪时,一群学生决定在“不服从”概念下攻占“行政院”;

  2011年9月美国占领华尔街运动;

  2014年6月,乌克兰示威者群聚国会议场外用议员肖像铺成一条“羞辱走廊”,要求解散国会。。。

  《只剩下一个角落的繁华》以及《树,不在了》,光看这两本书的标题,感觉书名充满了能引起读者好奇心的文艺气息,像是《树,不在了》,翻开书本之前,很是好奇作者所说的“树”到底指的是什么。是舒婷描写的“致橡树”么?翻开书本才知道作者要跟我们讲述世界经济,政治,文化运动。好在书中又包含一些类似讲述平凡人,平凡故事的“生活随笔”。啃完后,感觉这是一本既有硬气又有柔软气息的书。就像作者给我留下的印象一样,既是了解世界经济政坛,无所不知的,知识层面上的女强人,又是会因为心疼千千万万不管是否看得到希望,依旧脚踏实地,努力生活的年轻人而泪如雨下的文茜阿姨。

  陈文茜说,再怎么坏的时代,再怎么混乱的社会,也会有某个角落,某一个“有情人”为我们诉说一个照亮世界的故事。这本书,似乎就在讲述这一个个故事。

  《树,不在了》读后感(九):年轻人的大气

  曾有一位长辈教导我:要做大气的人,老是纠结,不会有大成功;换个角度,去看看这个世界,呈现在眼前的,必定是另外一种精彩与美丽。心量大,则福报大。偶尔聆听年长者,他们历事多,见人多,看得广且远,说出来的话不似小伙伴的侃侃而谈,却发人深省。

  大气者善正视过去,重视现在,远视未来。

  陈文茜女士写此书,猫眼看人,小人物见大世界、大政治,对年轻读者来说,就是为我们展现一个瞬息万变的世界,为我们普遍存在的焦虑、纠结和愤青心理作客观、主观原因分析和建议开导。写这样书的女人一定是大气的人,有大智慧,心容乃大。由于瞬息万变, “贫富差距大”、“缺乏竞争力”、“找工作难”、“房价飘高”称为世界级别的关键词,年轻人在恰同学少年的岁月,却非风华正茂,反而被房子、车子、孩子等接踵而来的压力搞得内心空乏,经济危机何时躲过?听说台湾故宫博物院展示十多万件民国以来历史文物,是否能从只瓦片图中体味过去,明鉴现在?遥想未来,在成熟的体制内安享着朝九晚五,却固步自封、闭门造车,若不求上进,何谈快乐工作、快乐挑战?虽有源源不断的信息涌向大脑,可有在浪潮褪尽后拾得几片中意贝壳否?瞬息万变要求我们大气一点,以发展变化的眼光来善待周围的人、事。

  年轻人更要大气,跑的洒脱一点。

  书中特别经典的一段引导,“时间不是贼,它偷不走我们的青春,是我们自己让时间从指缝中溜走。许多人以为离开校园“学习”已结束,其实学校教导的知识,只是人生事业基础的十分之一。你得学习团队精神,认识自己的优缺点,解决问题而非抱怨问题,观察世界的瞬息万变。”一是不抱怨,因为抱怨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二是学习独处,在独处中体察、学习,腾一点时间,歇一歇,写一写,总结和升华;三是担当,年轻也不应恣意挥洒,我们的面貌展现了世界的面貌,有义务、更有责任去担当,及时行乐亦可,但如果能站在为后世后代传承更多的正能量,亦是可歌可泣。

  《树,不在了》读后感(十):情书?

  如果我只是看了这本书,我肯定也为她着迷。可就这么凑巧,我不仅仅是看了这本书。虽然离那么远,可是当她出现的那一刻,所有关注都在她的身上了。

  她很聪明。何为聪明呢?记得有人夸她聪明,她却说人不一定是要聪明,而是要善良。这个善良不是儿时的天真,而是懂得的尊重与宽容。那一刻我明白到李敖口中那个台湾最聪明的女人的含义。

  她很浪漫。浪漫不是郎情妾意的含情脉脉,而是胸怀大志的柔情似水。“树,不在了”多么文艺的名字,可里面全是对社会的关注。本还在回忆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中的论述,她散文式的写法又把我拉入她着急的情绪之中。跳跃的文字,或许有人会说她卖弄玄虚,可是我却觉得这是她骨子里面浪漫情怀的体现。

  她很着急。她着急的不是她自己,而是着急社会着急年轻一代。她并不是想要改变世界,她深知自己的能力有限,可是她愿意不留余力地去告知提醒他们世界的变化。这就是所谓的知天命尽人事吧。

  --------------------------------------------------------------------------------------

  台劳

  台湾对于很多人而言意味着青春、文艺,对,没错,这些在台湾真的有,而且有些是骨子的情怀。但是,在我眼中,在很早以前就不是这个样子。在十年前,台湾人对大陆是排斥,而且是看不起的。我不会忘记那时发小的委屈与无助。十年后,台湾人对大陆的态度确实180度大转弯。他们不再那么排斥,却开始有些恐惧了。不得不说是因为经济。其实大陆和台湾的经济水平还是没有在一条线上,但大陆经济的成长空间与台湾相比真的不是一级别上的事。不是说以后,就说现在,台湾的就业市场十分饱和,不少台湾年轻要出去打工。这个我很早听发小说过,她的一个朋友去澳洲打工一年,环游澳大利亚一圈,回到台湾还买了房。听完我十分羡慕,羡慕的不是他们买了房,而是他们的护照可以让他们买张机票就可以去到另外一个国家寻找新的可能性。文茜在书中说是台湾对不起年轻一代,可是换作大路视角,我却觉得台湾已经给了年轻人一定的尊严,这份尊严大陆何时才能盼到?台劳也是一块不容忽视的劳动力,这是08年金融危机的产物。如果可以,谁愿给你说什么要努力往外创的话,这是时代的逼迫。对此,Sisy充满无奈,文语间道不尽的愁叹。时代可以对不起我们,愿我们可以不要对不住自己。

  此书和此人都令人回味无穷。文不如人其实是常态,有多少作者是撒着美丽的谎言。陈文茜是难得的真诚,少有的文如其人。有人说她实则根本不了解大陆的真实情况,我不否认她的很多观点是基于宏观角度看待。可是一个从微观和实处了解台湾、了解自己家乡的人,愿意以一颗开放与兼容的心来认识我们所成长的地方,不应一个值得庆幸的事嘛?而且这样的人,我相信她有能力可以辨识优与劣。就如她所说,不是想灌输什么思想,只是希望看过此书的人受到启发。这一点,它绝对做到了。她的温柔蕴涵着力量,久久不能忘怀。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