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故事读后感10篇
《朱家故事》是一本由(英)安东尼·布朗 文/图著作,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4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朱家故事》读后感(一):我们要的很简单
提到女权主义,女人或许会是满腔激愤,男人大概就会皱皱眉头。当代的女权往往和女人的经济独立、性开放、生育权以及各种繁复的理论联系在一起。这使得女权主义渐渐地趋向极端化和自利原则,而越来越不被其他群体所认同。这或许是长时间的性别压力下,女性防卫过当般的一种反弹。而寻其初衷,女人们要的其实很简单———平等。
而《朱家故事》就找到了这个最直接的切入点,以一种温馨可爱的方式,展现了普通家庭中女性的处境,以及她们的要求。
“早餐呢?快点儿!”
“晚餐呢?快点儿!”
这两句话,不管是在东方还是西方的家庭里大概都不陌生。母亲、妻子,这两个词似乎从来就象征着“无私奉献”和“任劳任怨”。
“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Wives , submit to your husbands as to the Lord.(你们作妻子的,当顺服自己的丈夫,如同顺服主。)”
大部分情况下,世人们对女人的要求就是“顺从”。这就使得故事里的前半部分中,朱太太即便在外辛苦工作,回家照常包揽所有家务事,却似乎并没让人觉得有什么不妥———这不正是一个普通家庭的写照吗?而朱太太模糊不见的面容,也隐含着许多人对于身边最亲密的女性的看法:妈妈就是妈妈,给我吃给我穿;老婆就是老婆,做饭洗衣扫地;她还能是谁?
故事的转折就出现在这样平凡无奇的日常叙事之后。
“你们是猪。”妈妈留下这样一张纸条后,便消失无踪。
这样的戏剧冲突进行得理所当然,却又异乎寻常地温和,甚至让人忍俊不禁。女权主义者们的愤怒在这里被消解了,而男性群体的不理解与争辩也在此被搁置一旁。性别权益的冲突被转换成了有趣的家庭轶事,冷硬的理论与主义被套上了人情的外衣后,便极易被理解和接受了。
在这里,起作用的不是理性的分析,而是情感的互通。
后来的故事就很顺理成章了:妈妈回来了,爸爸体贴人了,孩子都懂事了。
但作者并不满足于这样幸福美满的童话结局,他的点睛之笔出现在最后两幅画面上:妈妈的面容变得无比清晰动人,而且,她修好了汽车。
在这里,女性才真正地从妻子、母亲的刻板角色中脱离出来,变成了生动鲜活的“人”,可以与男性平分秋色。
这才是真正的平等。
这也正是各种眼花缭乱的女权理论在现实生活中最直接而妥帖的表达。
《朱家故事》读后感(二):家事是大家的事,不是妈妈一个人的事
当妈妈碰到一家子全是「茶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人时,怎麽办呢?
故事裡的朱家爸爸跟儿子们就是这麽依赖朱妈妈,只见朱妈妈一个人每天忙得精疲力竭,其他人则一点忙也不帮。有一天,朱妈妈留个「你们是猪」的字条后离家出走了。所有的朱家人真的都变成了猪,无人整理的家也愈来愈像猪圈……朱妈妈会回来吗?朱爸爸和朱儿子们会学到教训吗?
这是一本涵意深刻的图画书。书中以夸张的讽刺手法,探讨人类长久以来对性别角色的看法。故事背后探究了两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第一、「家事是谁的事?」答案很简单,「家事是大家的事,不是妈妈一个人的事」。第二、是「适才适所」的观念,也就是说,我们应尊重每个人的兴趣、喜好与能力,而不应以性别来限定他应该做什麽、不应该做什麽。希望这本书能让你的孩子学习到两性平等的真谛,能从「人」而不是「男人、女人」的角度看事情。
提醒您阅读本书时,要细心观察作者隐藏在画面裡的细节设计(例如上图封面裡朱家人的表情)。这些细节的设计,充满幽默和机智,不但提供视觉效果,也对内容起着画龙点睛的妙用。
安东尼布朗一向是自己写故事,自己画插图。在他的图画世界裡,孩子可以充分享受到「侦探游戏」的乐趣,挖掘出许许多多隐藏在画面中,不合理却饶富兴味的细节。然而安东尼布朗如此安排画面,并不仅仅是提供浮面的视觉笑话,他真正的用心是要藉此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进而提出他对整个社会深刻的质疑。
除了超现实的特色外,安东尼布朗在创作时,还坚持一个最重要的原则,那就是:他喜欢的,一定也要是孩子喜欢的。难怪他的书在世界各地都广受孩童与大人的喜爱。
《朱家故事》读后感(三):妈妈的角色
故事内容从封面就可以看出来:妈妈背着高大肥胖的爸爸和两个俨然已经上中学了的儿子——讲的是天下为了家庭牺牲自己的母亲。在我们家我并没有被定义为一个不知疲倦的老妈子,所以之前对这本书并没有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只是由于太喜欢安东尼布朗,所以借了它。
故事的点睛之笔依然是最后一句:“妈妈修好了汽车”。给娃爹读的时候,他觉得最后这一句莫名其妙,实际上恰恰是这一句,没有让妈妈的解放走向另一个极端,没有让父子的转变不像战争后的划清边界那么冰冷,而是表现了一个家庭中大家的共同努力,更主要的事表现了从家务中解放出来的妈妈也迸发了自己的潜力,一个女人,你以为她只会唠叨和做家务,那是因为你没给她做别的机会。
画风自然不必说,诸多隐喻,诸多温情,看得时候,我甚至想象布朗在画画时用怎样温柔的神情细细地上色。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妈妈回来时的那一页,妈妈的影子投在地上——像圣母玛利亚。整本书父子三人都有正面形象,妈妈却一直低着头看不清眉眼,直到最后一页,笑颜如花,像极了《大猩猩》里的安娜,那么年轻有活力。
题目是《朱家故事》,听名字像个中国传统封建大家庭的故事,我本不喜欢将外国人的姓名做中文式处理,例如郝思嘉、韩媚兰之类的,但这本书的名字实在译得妙,由于太妙,就不剧透了。
关键字:尊重、两性、发展、自由
《朱家故事》读后感(四):朱家还是“猪家”
爱与感恩
也许正是因为母爱的伟大与不求回报,所以才有了更多的索取无度,不知感恩。像《爱心树》里那个任性的孩子,从要苹果,到树枝,树干,直到树变成了一个光秃秃的木桩,只要孩子坐在上面,树仍然好快乐。
我不喜欢这样的树,我喜欢《朱家故事》中那个教会孩子和丈夫感恩的妈妈。
起初,朱先生和孩子也是不会感恩的,他们总是嚷着“亲爱的/妈,早餐呢?快点儿!”“老太婆/妈,晚餐呢?快点儿!”而当他们懒洋洋地看报纸,睡觉的时候,妈妈要独自做饭、洗碗、洗衣服,熨衣服……
一天,妈妈留下一张“你们是猪”的字条出走了。妈妈真是个预言家,果真,爸爸带着两个儿子开始过着猪一般的日子:他们从来不洗碗,从来不洗衣服,左闻闻右闻闻找残羹剩饭……
后来,是妈妈拯救了他们,他们也开始和妈妈一起刷碗、做饭、洗衣服、熨衣服……他们很高兴,妈妈也很快乐。
是不是这样的付出更加幸福?爱和付出从来都是相互的。
不过,《朱家故事》可不是一个说教的故事。这要感谢安东尼.布朗巧妙的小心思:从爸爸身上的小猪胸饰,到坐着时猪的影子,到家里的插座、存钱罐,随着故事的发展,家里的猪越来越多,直到爸爸和孩子都变成了猪头,家里所有的东西都有了一副猪脸,所有的影子都变成了猪的形状……在孩子寻找猪脸的乐趣中,感恩就那么一滴一滴的进入到了他们的内心。
《朱家故事》读后感(五):不做家务的男人都会变成猪·《朱家故事》电子版分享
我把这本绘本做成了ppt格式的电子版,免费赠送,需要的话,可以添加关注我公众号:“绘美希”,自主下载,在那里有更多精彩内容等着你!
为什么要陪孩子读绘本?
孩子一定要读绘本吗?我们小时候没有看过绘本不也一样长大了吗?这个问题,是个大问题。不弄明白,真的无法说服自己给孩子看绘本。犹如人们说,莫言没有读过这些书,不是一样拿诺贝尔文学奖?
《朱家故事》读后感(六):家庭和谐靠大家,处理琐事人人有责
(绘本类型)按受众人群可分为:儿童绘本、成人绘本。显而易见该绘本是属于这二者的综合体。
从儿童的角度:当我给孩子们分享该绘本前,便知道他们一定会喜爱这本绘本。果不其然,在与他们分享时从他们全神贯注的神态中、以及对该绘本寓意的理解中对其的喜爱之情显而易见。该绘本不论是画风还是内容都极为地打动孩子,幽默风趣的画面内容使得孩子们忍俊不禁,不由自主地被其吸引,通过绘本他们甚至可以很好地解答出该绘本所要表达的寓意。他们意识到,身为家庭主妇的妈妈每天要处理那么多的生活琐事是多么不易,也让他们明白生活中不可过分地依赖他人,要学会互相帮助,而只知吃不思做的人都是"懒猪。"
从成人的角度:该绘本深切地反映出"男女平等"、"女权独立"、"男尊女卑"等社会问题。男主外女主内,不论国内外普遍如此。妈妈像个超人一般地将家庭与家人打理照顾地无微不至,而父子三人却是一副本该如此的模样。丝毫没有一点儿想要帮忙的自我意识。这也使得妈妈的内心多有不满,才有了绘本中妈妈"离家出走"后发生的一系列让人忍俊不禁的故事。幸而结局父子三人都改变了,体会到了参与家庭工作的乐趣,而勤劳的妈妈还学会了修车,一直难以看清的正脸终于露出了会心的微笑,这也使得故事的氛围充满了温馨与幸福感。
身为家庭成员之一,应该意识到,"家务事并非只是妈妈个人的事,家庭和谐靠大家,处理琐事人人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