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利维坦》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利维坦》影评10篇

2022-03-12 11:11:1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利维坦》影评10篇

  《利维坦》是一部由安德烈·萨金塞夫执导,阿列克谢·谢列布里亚科夫 / 叶莲娜·利亚多娃 / 弗拉季米尔·弗多维琴科夫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利维坦》影评(一):何处安放心灵

  当所有“杀妻”的证据呈现在面前时,失声痛哭,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当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从面临“强拆”,到被拘留,到妻子出轨,到“战友”离去,到妻子离开,到妻子自杀,最后竟是自己杀死了妻子,怎么能知道发生了什么?

  这就是一个小人物与权贵的斗争,用一场场血淋淋的事实警醒着我们,该如何选择?我们该如何选择呢?无论是斗争到底还是俯首顺从,终究都是为了活着!这个世界,这样的境遇,又有多少是我们能左右的了呢?放眼世界,哪有一方是净土呢?难得糊涂,说的是大道人生,可是谁又知道也许那是最后的顺从呢!

  后悔了吗?

  如果当时顺从一切,接受那点“赔偿金”,不请律师,是不是结果会有所不一样?“战友”不会来,妻子便不会出轨,也不会被儿子发现,儿子不会和母亲恶语相加,妻子不会自杀,一切还是照旧。

  我们都这样嘛?顺从一切恶势力,向权贵低头,努力的接受他们给予的一切,不管是否公平,然后继续诚心的像我们深爱的宗教祷告,感谢万能的“他”都在公平的给予他的信徒一切,也许这样才能平安,这样才能活的舒心。

  神明是我们最后的心灵慰藉,不知道失去信仰后,心灵该何处安放?

  《利维坦》影评(二):与强权的斗争

  电影略长,甚至有些地方觉得多余,稍显沉闷,但总体来说,题材不错,是部好影片。

  电影有几个细节,挺有意思。1,神父,一面给民众演讲,宣传上帝的仁慈和博爱和智慧,一面告诉官员,要暴力和狡猾和权力去搞定问题,当官员心领神会的离开,镜头放在了耶稣的神像上……2,官员的办公室里面,挂着普京的画像,就在代表绝对权力的普京的眼下,他利用权力干着这么肮脏的勾当……3,法官在开头和结尾宣判的时候,读判决书都非常快,貌似在说,法律就是狗屁,就是糊弄人的,我念完了,管你们听懂没听懂,听全没听全,都没什么卵用。。。

  《利维坦》影评(三):利维坦:被放逐的归属感

  (本文写于2015年)

  中国的征地拆迁引发的暴力案件的历史由来已久,因其中掺杂着错综复杂的厉害关系而鲜少在大银幕上展现。在我稚嫩的世界观中,以为征地拆迁无非是一个政府公务人员手执一张“许可证“,堂而皇之的进入拆迁户的家中,对拆迁户宣称他(她)及他的手下要秉公执法,依法没收其住宅,然后……运用其手中的权力,指挥推土机登上拆迁户家的楼顶。俄罗斯导演安德烈.萨金塞夫的《利维坦》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冰冷而隐晦的由征地拆迁引发的悲剧故事。

  故事

  主人公科里亚与妻子和儿子生活在俄罗斯靠海的一座房子。平静的生活被政府突如其来的征地拆迁所打乱。科里亚的律师迪马为了拆迁的案子四处奔走无果。科里亚与迪马来到警察局,警察却以科里亚妨碍公务为由而将其逮捕。迪马抓住了政府公务人员(拆迁负责人)瓦蒂姆的把柄,以此要挟瓦蒂姆放了科里亚,瓦蒂姆假装答应,背后却指使手下调查迪马。同时,科里亚发现了自己的妻子与自己的律师迪马之间的奸情,科里亚怒不可遏,对朋友扬言要杀了迪马和自己的妻子。几天之后,科里亚发现妻子失踪,警察上门,带着科里亚在海边找到了妻子的尸体。警察逮捕了科里亚,法院宣称是科里亚杀害了他的妻子,科里亚被判15年监禁。迪马也不知所踪。瓦蒂姆听到了这个消息松了一口气,并若无其事的去教堂作礼拜,一切似乎都未曾发生过,只有海边巨大的礁石和海浪在低语和呜咽。

  霍布斯的《利维坦》

  “利维坦“原为《旧约.圣经》中记载的一种怪兽,在霍布斯的书中用来比喻强势的国家。用霍布斯的话来说;”国家,即伟大的利维坦——是一个人工建造的人。其中,主权是它的灵魂,官员是它的关节,奖惩是它的神经,财富是它的实利,安全是它的事业,顾问是它的记忆,公平法律是它的理智,和平是它的健康,动乱是它的疾病,而内战则是它的死亡。“全书的主干,主要描述自然状态中人们不幸的生活中都享有“生而平等”的自然权利,又都有渴望和平安定生活的共同要求,于是出于人的理性,人们相互同意订立契约,放弃各人的自然权利,把它托付给某一个人或一个由多人组成的集体,这个人或集体能把大家的意志化为一个意志,能把大家的人格统一成一个人格,大家则服从它的意志,服从它的判断。后来人们为了抵御各种风险,自己创造了一个利维坦,创造了一个能让他们有归属感的庞然大物——政府,但政府这个利维坦有双面的性格。它由人组成,也由人来运作。它在保护人的时候,也在吃人。因此,也就有了人类社会的最高理想就是把利维坦关进笼子里一说。

  景别与画面

  在这部主题直指俄罗斯深刻的社会问题的作品中,导演的手法是克制而安静的。开场6分钟的空镜头(不安分的海潮,巨大的礁石,远处的电线杆,破船的残骸,狰狞的动物尸骨)都以一种静穆的姿态昭示了一种极端冰冷、然而暗流汹涌的状态。在科里亚的律师被拆迁负责人强行拖拽到荒野某地,实施殴打的段落,也因为是从汽车的副驾驶位置拍摄,导致遮蔽了一部分血腥和凶残。全片的景别大部分是中景和全景,几乎没有特写镜头,这让我们更为清晰和客观的注视政府的滥权和群众的权利之间的冲突,更加注意人与周遭、与社会体制的厮磨。而在科里亚和拆迁负责人瓦蒂姆的一场正面交锋中,昏暗的街灯下,瓦蒂姆喝醉了酒,这场交锋因而变得有些喜剧。科里亚说:“我会和你抗争到底的。”瓦蒂姆:“你们这些刁民,永远不会有权利的。”两人简短而富有火药味的对话,切中了故事的要点——公民的权利与政府的权力。影片画面的影调偏冷,是一种暗淡的蓝色,这也暗合了影片的主题。尤其是科里亚的妻子站在海边想要跳海时,她的目光空洞而忧伤,面前是一波一波滚涌起伏的海水,拍打在岸上,也落在她的心上。

  中国政府的提法

  1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中纪委会上强调: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提出了民众要理直气壮的把权力关进笼子里;监督机构要针锋相对的把权力紧箍在笼子里;媒体要及时曝光游走于制度之外的权力,而法律制度就是“坚实的笼子”。而作为前提,首先要确保法律是良法。那么最根本的,就是坚持民主政治,建立公开机制。习主席的提法,是我们在建立一个真正完善的“依法治国”的民主国家,所迈出的坚实的第一步。

  后话

  一个在当权者眼中的完善、民主、和平、富强的国家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保证他统摄下的人民享有完备的权利?让他们心甘情愿的履行义务?并让他们时刻感觉到温暖和幸福?没有一个国家的政体是完美无缺的,霍布斯所推崇的“君主制“也有它固有的弊端。而普通百姓所希求的,也最基本的欲求,也仅仅是让他们有身为这个国家的人民的强烈归属感和满足感,然而这样的愿景在电影里表现的却是那样的冰冷与绝望。科里亚,科里亚的妻子,科里亚的儿子以及最后不知所踪的律师迪马,他们都被社会体制所放逐,他们仅有的家园——那份给他们带来归属感的房子,也终于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猝然倒塌。

  《利维坦》影评(四):头顶的破灭

  这又是一部弥漫着浓郁宗教氛围的电影,它本身并非人们想象中的严肃,但又很难一分一秒看完。影片光盘可以快进,人的生命却无法躲藏。如果想摆脱自己的逃避心理就去电影院看烂电影吧,卖力坚持着千万不要玩儿手机、千万不要睡着。

  霍布斯曾说,“国家,即伟大的利维坦——是一个人工模造的人;其中,主权是它的灵魂,官员是它的关节,奖惩是它的神经,财富是它的实利,安全是它的事业,顾问是它的记忆,公平法律是它的理智,和平是它的健康,动乱是它的疾病,而内战则是它的死亡。”可惜,我未曾生活在真实的利维坦。

  从被上帝流放到人间,转眼已多年,除了两千多年前的耶稣受难,至今再也没有出现过神迹了,还有谁在茫茫无尽的世界找寻着上帝的痕迹。一片汪洋的大海,承载了地球从始至终的无声苦难。

  她很漂亮,可儿子并不喜欢她。两个男人同时回到家里的时候,也就是他们进门的一瞬间,人们的脑子里或多或少无意间会出现一些猜想,到后来,一切进行的就如时间流逝般水到渠成。

  我的主权不是主权,在你们面前我也没有权势,可我唯一能做的只有反抗。反抗,得到只是眼镜歌者(宣判者)的无尽演说。

  情人不会抗拒她,大多时候,人的身体本能只会让人本身感到绝望。当丈夫被拘留的时候,他们又可以在一起了。只是情人忽视了市长维护他权利的手段,而情人终是没那么爱她。她是俄罗斯普通家庭里的包法利夫人,难以忍受现实的折磨,绝望至死。她残忍的抛弃一切,因为她再也没有生的欲望,最终同平静的大海共存亡。

  而丈夫质疑的上帝又在哪里?还是那些有权贵的人轻易相信他的欲望就能为上帝认可?多少年前,基督教在古罗马帝国的力量之下,传送到世界各地。宗教,是一种权利,如果不向权利屈服,可能会需要付出一些代价。监狱的存在不仅是为了解决人类藐视法律那么简单,而是一些当权人士的砝码和手段,他们把他人的反抗当成侮辱,而后用一种粗俗的手段,对他人进行本质之外的“性虐待”。

  孩子,你盯着耶稣眼睛,看出他在说什么吗?还有你的父亲,他在你额头上亲吻的时候,一些人却因为太过平庸不得不呆在监狱里,这些人的孩子也不得不匆忙结束过去那相对来说称得上的正常日子。以前他还有父母,现在他能去哪。终于,政府总能帮了大忙,苦难终究被流放到了现实。

  我所有的信仰都不带有实实在在的历史意义,不带有所有统治阶级的力量,不幸的是,信仰本身就代表了一种权力,从一开始就顺应了政治权利的道路,所以,孩子无论如何也不会知道,他的父亲如何大义凛然的拆除一栋不起眼的小房子、间接毁坏了一个不起眼的家庭。无论是权力还是人本身的原因,破灭的是生命,不朽的是自然。或许唯一相信上帝的也是众人传诵耶稣的苦难,我想主如果不是因为苦痛而死,神也无法真正证明他的诚心,从而说服更多的人——他是真正的爱人类,而不是憎恨人类的存在。

  现在,有太多人类选择离开信仰,进入到社会的狂躁状态,陷入僵局,没有可依靠的精神寄托,每天在街道上游荡,唯一的遗憾是,狗屎经常惊喜般出没在人类活动地面上的情况越来越多,人们不得不在低头看手机的时候也顺带注意一下地上有没有狗屎,想来今天没牵狗狗出门溜达的主人们可能也会害怕踩到别家狗狗的屎吧。人们就是这么无聊,因为他们下意识的想要逃避真实的苦难,因为真实的苦难本来就是一种严肃的存在,人们担心那些东西太累,所以会陷入到年轻人拒绝,成年人麻木的恶循环。

  幸福的事情,是人们在一起,不幸的事情,生活总把人们活生生的分开。即便分离开来真的没什么大不了。每个人,都在找寻着自己的归地,就像那个利维坦的国土里存在着为了人们以后的精神生活而建造的大教堂一样。人间的大路敞开着,每一秒的下秒很可能是更大的悲剧和绝望。

  大海虽广阔,可它的头顶是蓝天。

  《利维坦》影评(五):不要再争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一样好!

  我算是看仔细了,《利维坦》和《冬眠》是商量好的。

  妈妈说很多事别太计较,只是使命感找到了我我睡不着。

  如果说骂人要有些技巧,我会加点旋律你会觉得 超叼!

  为什么世界上都是一些欺世盗名的宵小呢,不行实在太无聊了,我要去死一死。

  这也许不像口头上说的那么轻松,但这一切实在太伤痛了,教我无法承受。

  为什么人穷受官府狗欺,富了老爸死了继承遗产了,活得还是不痛快呢?

  哦,原来是我傻呀,我为什么要上班为什么要赚钱为什么要被剥削为什么不能去死一死呢?

  反正到头来还是要娶一个蠢女人被判终身监禁的不是吗。

  人活着要为自己多打算,政府就是一坨屎啊,即使是在普京大帝统治下的政府,人民也没有幸福不曾幸福过。

  《冬眠》片尾那段『暮然回首那人竟在动火阑珊处』确实很打动人啊,男主学过《易经》的吧,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呀哇哈哈!

  还记得我们幼儿园跳着探戈唱"每个人脸上都笑开颜"的幸福场景吗?长大后我算是明白了,梦醒了,中国梦破碎了,这一切都破碎的好早,好快,教人无力承担。

  quot;以后人人都要劳动,一切按需要分配,我们这种人算是用不着了"

  尼玛张爱玲这种人都用不着,政府这狗屁机器用谁呢?哦,用卖鱼女啊。住海边就是这点好,《冬眠》那帮乡巴佬住山里都没有工作了,但是《利维坦》住海边呀,还是可以继续劳动继续作死的嘛。

  女人是什么东西,我算是看明白了。

  我说的是农村里的女人,不觉得两部片子里的女主都非常像吗。悲惨的女人都一个样啊,都跟刘胡兰一个样啊啊啊啊,所以她们要群聚啊啊啊啊!她们聚在一起,计算这那些小伎俩,舔舐着彼此的伤口,所以现在百合才会越来越多啊啊啊啊!真不想给《利维坦》五星的原因居然是片子里两个女劳工没有搞百合呀啊啊啊!

  悲惨的女人都一个样

  x2

  过去我就明白了,明白透了。政府和人民是一样的,都是没有目标没有意义的机器。像身体里的癌细胞,漫无目的的扩散,软弱得碰撞着。有什么样的人民,有多软弱无脑的人民,就有多傻缺的政府。

  我不会说『全世界无产阶级都团结起来』这样的话,说这样话的人已经死了,有的人说他死太晚,有的人说他死太早,我不知道。我的内里只有深深的伤痛,和大部分软弱无脑的人民一样,我救不了自己,这已经不是英雄的时代了。

  大地震来吧,大海啸来吧,大屠杀来吧。我们只能被伤害,除了被侮辱和被伤害什么也做不了。

  真的,伤痛。

  《利维坦》影评(六):我们面前的利维坦

  “你能用鱼钩钓上鳄鱼吗?能用绳子压下它的舌头吗?你能用绳索穿它的鼻子吗?能用钩穿它的腮骨吗?”——《约伯记四十一》

  这个被翻译成“鳄鱼”的海怪就是利维坦。圣经讲到这种怪兽时用好几段文字描述人类在它面前的渺小和无能为力,讲它坚固的鳞甲和发光的眼睛,讲它嘴中冒火,心硬如铁,“它使深渊开滚如锅;使洋海如锅中的膏油。”那这恐怖的生物到底是什么样子呢?圣经却没有明说。于是后人想象它是一条海龙,有着鳄鱼、蛇和鲸的特征,在海中掀起滔天巨浪,一口就能吞下一艘大船……但是无论怎么想也无法让画面变得和经文中模模糊糊的描述一般让人胆寒。仿佛一旦用具体的词汇固定住那些无形的想象,不可捉摸的恐惧就烟消云散了。

  于是电影《利维坦》中只给出了岸边山崖漆黑的峭壁和嶙峋的礁石,以及污浊的水中一尾大鱼暗黑的影子,还有海报上那具惨白却漂亮的海兽骨骼。吃人的利维坦肆虐着岸边那栋孤零零的房屋,屋里的人到最后甚至不知道是什么吞噬了自己的一切:强权和腐败?官僚做派、毫无人性的行政机器?孤独?至交的欺骗和妻子的死亡?周围友人的怀疑?最后就连最相信自己的儿子都不再坚持自己的无辜?宗教的伪善?或者日复一日只能用酒精麻醉自己的生活本身?屋子里的人Kolya也不知道,所以他被送进铁门之前低着头一遍遍地说他一点都不明白,他被迷雾中的怪兽的尾巴扫到,却只能用自己心中不可见底的深渊般的恐惧感描绘怪物巨大到了什么程度,试着用一种未知触碰另一种未知,类似Rudolf Otto谈论“神圣”时所说的那样,所谓神圣就是广袤无垠的巨大,让人在它面前感觉自己渺小如沙石,随时可能被吞没;如果这种巨大没有提携个体、让个体参与到其伟大之中的可能的话,就不是神圣,而是幽暗的恐惧。这种未知的恐惧不一定是纯粹的邪恶:如果没有能力让人理解和产生同感,而只是用教条和号召束缚人,令人失去自我,那么即使劝人向善的宗教也可能成为恐惧。Kolya正在被一片神秘的广袤吞噬,他不是不想抗争,可是谁能用手脚甚至枪炮打退无形的迷雾呢?

  Kolya没有枪炮,不是英雄,甚至不如自己的律师好友,有敲诈胁迫市长、以暴制暴的胆识。他软弱而无主见,被穷凶极恶的市长逼上门来了也只有坐在屋里,腿上放着一杆猎枪,但看得出来哪怕对着漆黑的夜空也不会开火,最多不过是对着国家机器最底端的看守自暴自弃地吼几声,兴许是盼着自己惹怒那台风波不兴的机器,感觉到一点儿属于人的热度?——他并不是一个在内外夹击下被击倒的人物,而是原本就庸庸碌碌地依附着外人,是千千万万个面孔模糊的个体中的一分子,并不一定是特定国家特定时期的某个人物;他们,或者我们如出一辙地自私、胆怯、保守、平庸,永远不会主动迎向海怪以救出美丽的安德罗墨达,只求利维坦发飙时不要毁坏了自己的家。他们,或者我们不是一个个面孔并列成的网,而是一个肉色的无边无际的平面集合,没有个性,但是偶尔想到这个集合时会感觉这样那样的共性投到里面都是可以的,想到自己身处在这个集合中,没有独立的声音和面孔,就连现在这个想法都是转瞬即逝的,有朝一日也会消逝于其中,不禁感觉到溺水般的恐慌和无力,伸出于深渊中似的虚无冰冷——原来站在利维坦对面、忐忑着等待它无形的利爪的我们,也是利维坦啊。

  《利维坦》影评(七):俄罗斯悲情奏鸣曲

  上一次喜欢的俄国片子还是西伯利亚理发师,也快二十年了。有意思,两部片子都跟法国有关系,都在嘎纳获过荣誉。取名利维坦这种消失大鲸到底隐喻什么?隐喻那个消失的乌托邦,苏联?悲剧带来的张力让本片的节奏很平衡,一般来说不以叙事为主线的电影,情节的起承转合会比较生硬,但本片完全这种情况,没有让人生硬的长镜头,没有一个帧是多余的。这确实是更“西方”的俄罗斯影片,更多的个人意识,片子里每个人物对自己意识的觉醒都是积极的,虽然最后还是回到了黑暗威权的套子里,这样真的很俄罗斯!让人寻味的是交警夫妇的运用,直接毁掉了男主,又善心大发的收养孤儿。这就是人性,现在他们的立场,或许这是最合理的。值得再看的独立制片。这在俄罗斯应该是禁片吧,多少讽刺了普大帝。

  《利维坦》影评(八):一部强势政府下的腐败土皇帝强拆钉子户引发的悲剧

  俄罗斯作为与中国同为专制传统源远流长并同受共产主义洗礼的国度,所以当《利维坦》里出现了由以强势政府为背景地方土皇帝似的腐败人物一手主导的针对钉子户的强拆剧情时,我们是多么感同身受而又麻木无感以致审美疲劳。

  最具喜感的黑色幽默的桥段莫过于一票“战斗民族”子民郊外喝伏特加吃烤肉打靶时,当一排伏特加空酒瓶被看似最不彪悍的俄罗斯闷葫芦闷骚男一机关枪(不愧是战斗民族,打靶玩耍时竟用的是AK-47机关枪)都突突没了,竟以自列宁为首的前苏共领导人的头像照片为靶子,怎么不令人喷饭!再一想市长办公室里经常出现在为霸一方的市长身后的俄罗斯现任领导人普金的头像,反讽,戏谑,不言而喻。据说这部影片有不少资金是政府出的,看来不仅安德烈·萨金塞夫导演胆肥,政府部门胆也够壮的。

  《利维坦》影评(九):名如利维坦

  名如利维坦,但不见其形

  破败的船只

  颓废萧瑟

  巨浪拍打岩石

  亘古

  上帝和巨兽一起沉沦

  于是我们扮演着他们的样子

  继续活着

  苏醒的已经苏醒

  长眠的还在长眠

  可悲的是才从绵长冬季苏醒的灵魂啊

  你将怎样面对荒芜

  可悲的是已经苏醒的人

  你又怎能轻易归来,因为离开便是永恒

  我们已经从此分离

  只有放弃才能生存

  只是我选择了正面

  你选择了反面

  而我们的女人选择了自我放逐

  是的,

  上帝和巨兽早已沉沦 我们都无力抵抗虚无

  附上战斗民族的神话简述:http://blog.renren.com/share/223917854/14653032335#nogo

  《利维坦》影评(十):你可曾梦见那海中巨兽?

  “多年以后,当年俄罗斯导演安德烈·萨金塞夫再次来到拍摄《利维坦》的巴伦支海沿岸小城时,他一定会回想起,那个记者们在2014年的戛纳初夏里,一直对他纠缠不休的问题:为什么这部讽喻社会现实的电影,会获得来自政府部门的资助呢?”

  英国政治学家霍布斯笔下的“利维坦”,是强大威权国家的化身,它避免了“所有人反对所有人的战争”,还允许人们拥有思想自由的权利。不难想象,这个诞生于书斋中的理想化“巨兽”,几乎无法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完美的对应物,而如何将“利维坦”关进笼子里,也就成了现代国家必须要解决的课题。显然,在俄罗斯电影《利维坦》的前半部,这只跑出笼子的“巨兽”,一直隐隐盘旋在主人公科里亚一家的头上。

  男主人公科里亚,是一位勤劳质朴的汽车修理师,他与美丽沉静的妻子利亚以及前妻所生的儿子罗马,一同生活在巴伦支海沿岸的一座小城里。他们一家的小楼坐落在一条小河旁,但这里已经被小城市长看中,征收后将以建设公用设施为名,另做开发。

  不愿失去家园的科里亚拿起了法律武器,但从莫斯科赶来的英俊律师德米特里(科里亚的老战友)却告诉他,“如今的政策”于他们不利。官司最终还是输了,喝醉酒的市长瓦迪姆还找上门来挑衅,对着他们一家狂吼:“你们这些蝼蚁,一定要闹得很难看才行吗?”

  在投诉瓦迪姆嚣张行径未果并导致科里亚被关后,不断在小城司法系统中碰壁的德米特里,决定用自己掌握的瓦迪姆作恶的“证据”以及莫斯科的“背景”,来要挟瓦迪姆放过科里亚,并向其索要350万卢布的“赔偿”。

  影片至此,一直严谨有序地围绕着普通小人物与“利维坦的触须”之间的较量。在科里亚前去投诉市长之前,影片还借警察斯特帕尼茨所玩的填字游戏,点出了“进化论”一词,暗示着“弱肉强食”的生存搏杀,即将开启。

  但当科里亚第一次获释之后,全剧的核心冲突却突然“由外转内”——德米特里与科里亚妻子利亚之间的私情,在一次颇具喜剧色彩的集体远游中暴露出来,让这部压抑的“社会批判剧”一跃而变成了“家庭伦理剧”。

  在集体远游的情节刚铺开时,我脑海中首先浮现出的其实是“调虎离山”四个字:科里亚一家游玩归来时,家园是不是早已成了一片残垣断壁?

  但倾杞的并非是家园,而是科里亚的友情、爱情和亲情:被揍了一顿的德米特里,不久后就逃回了莫斯科;利亚虽然得到了科里亚的原谅,却无法获得目睹了一切的继子罗马的宽恕。伤心欲绝的利亚来到巴伦支海岸边,在晨光微曦前的晦暗海面上,见到了翻涌沉浮的海中巨兽——鲸鱼(也即利维坦的原型)。

  这之后,利亚失踪了,科里亚也成了一个酒鬼。

  不久,警方找到了利亚的尸体,科里亚被认定为是杀人凶手,获得了十五年的监禁,而那座还未搬空的河边小楼则被一推而平……

  有评论指出,科里亚一家分崩离析的过程,让影片的后半部变成了一部“失败”的《约伯记》。《圣经·约伯记》中的约伯,是一位“完全正直,敬畏神,远离恶事”的义人,但在撒旦的捉弄之下,被剥夺了除性命之外的所有一切。而科里亚与约伯一样,认为自己是无辜的,不明白为何会遭受如此巨大的痛苦。

  被捕前,科里亚与瓦西里神父在杂货店相遇,他质问神父,如果他从现在开始“点上蜡烛”、每周都上教堂,一切会有什么不同吗?而瓦西里神父只是对科里亚讲述了约伯的故事,并问他:“你能用鱼钩钓上利维坦吗?”

  我们知道,遭受了无法理解的痛苦的“义人”约伯,从未质疑过上帝,并在最后获得了上帝的加倍赐福。那么,导演萨金塞夫是不是要告诉我们,作为一位“不义”的普通人,科里亚的不幸遭遇并不仅仅来自于“利维坦”的威权,还与他自身的道德失败有关呢?

  的确有人认为,这条家庭分崩的故事线,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电影的现实批判性。而在一个有着深厚东正教传统的国家,即便《利维坦》揭露了某些社会问题(事实上影片故事原型来自美国),后半部的“宗教叙事”也极有可能是俄罗斯文化部乐于资助该片,并将其推荐给奥斯卡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是导演的“狡猾”吗?

  但萨金塞夫似乎又在利亚真实死因的问题上,留下了太多“马脚”——是科里亚激愤之下失手杀了妻子?还是瓦迪姆派人暗害利亚后嫁祸给科里亚?影片并未提供任何明确的指向,甚至我们还可以认为利亚的死是一次彻底的意外。但也正是这种模糊与暧昧,令观者进入了一个更广阔的思考空间。

  利维坦,既是一个源自现代政治学的“威权者”,同样也是一只深藏在人类记忆起源处的“命运巨兽”。《约伯记》中,上帝与约伯对话时,将利维坦与另一种陆上巨兽贝希摩斯同时提及。有人认为,贝希摩斯肉体强大,代表了人类的肉体本性,而利维坦外壳坚硬,则代表了人性的刚硬、骄傲、固步自封,以及看似坚强实则柔弱的本性。当利亚在巴伦支海边见到翻涌沉浮的鲸鱼(利维坦)时,导演可能也在暗示我们,除了“威权者”的倾轧,一种“利维坦式”的心魔,同时也在折磨着我们。

  这“心魔”是什么呢?是对不公命运的抗拒?是无法抗拒地造出一头利维坦的念头?还是想用它征服世界(最后也为其所害)的潜在欲望?不管萨金塞夫能不能成为“新时代的塔可夫斯基”,不管关于《利维坦》这部电影的叙事选择存在着何种的争议,这头具有双重内涵的“海中巨兽”,显然不会那么轻易地就从人类的脑海中翻涌远去。

  而跳出电影本身,也许正如齐泽克在一次访谈中说到的,约伯(以及科里亚)的抱怨中唯一的积极意义是,他们都不能接受其所受到的痛苦是有意义的这种观点,而“只要你不把痛苦看成是一种有深意的东西,这就意味着我们可以改变它,和它斗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利维坦》影评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