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非求碗热汤喝》读后感10篇
《无非求碗热汤喝》是一本由张佳玮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80元,页数:32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无非求碗热汤喝》读后感(一):无非求碗热饭吃
“http://www.douban.com/people/xiaobaisushi/这个类似于我的生活理想,就是做各种可口的素菜。我的理由很多。素食了也有五六年。可是,渐渐发现在目前的中国的条件下,以我的性格,很多时候吃素一样显得不慈悲……只好现在吃肉了,而且吃得不比一般人少。可还是会偶尔向往这样的生活,请让我保留这个向往好吗?”
今天答应要给朗朗做饭,可是对于我一个不怎么会做饭的人来说,按时一日三餐自己做,还不是我的习惯。天天吃食堂?笑话!我不寒碜,学生们也会寒碜的。只好上豆瓣搜索,又点开了熟悉的小白素食记录。最近出了书。没想到大家没把她视为怪物,还那么多人追捧。相形之下,我吃素的时候,就有很多人觉得我很怪了。吃素都怪吗?吃肉和吃素,一样是平常的,为什么要担心吃素的人呢?我不是那种能够据理力争的人,于是算啦,废话少说,不给人添麻烦也是一种巨大的慈悲,我于是放弃素食,开始吃肉。从不向餐桌上的朋友透露我曾经吃过素这件事。
做饭还是要学的。身边大部分的朋友,尤其是男性朋友,都是很善于做饭的,没人因此耽误工作,钱挣得都比我多。
最近的张佳玮的新书出版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1588627/,三十出头的年轻作家,愣是把种种吃食写了个天花乱坠,十几万字,比小白素食记录还牛气,还实用!可是检视我从小到大吃过的一切,要写本书,素材一点不比他少啊!为啥还为吃烦难?就是因为小时候自己非常懒惰,借口学习,搞创作,偷懒不学做饭,远离厨房。结果会做饭的画家一张画买多少万,我却花去多少万买饭吃。过去在家不跟父母学,现在只好上网自己学,鼻涕一把泪一把呀!奉劝豆瓣文艺青年们,千万学会做饭呀,拼死也要学会做饭!
让女人来伺候?没门!什么时代了,要是有愿意在做饭上伺候你的女人,也往往在其他某些方面要求的你够呛!还是男女平等好。
非常怀念妈妈给我做的各种饭,可以说感动到天上去了。常常在黄昏时走在北京的街上,想到妈妈做的饭,无限怅然。可我总不能跟着妈妈吃一辈子吧!可是我承受不了妈妈的严格训练,什么手法、刀工,这样那样,我受不得调教与随之而来的着急焦灼,只好作罢……
我们不需要通过不会做饭,向文化人,向职场人、工作的人表达敬意与崇拜,他们中很多恰恰都是最会做饭的,也用做饭调节身心。感悟人生。
做饭不是累赘,是重大的平衡大脑机能的途径。切记这一点:我们人不是工作机器!不会做饭的人,少了太多生活情趣与朋友分享的话题,常被排斥在很多圈子之外,失去很多机会。这么多年我不会做饭,也过来了,可见也是很了不起的哟……
好了,吐完槽,继续搜索菜谱吧……
《无非求碗热汤喝》读后感(二):这碗热汤不简单
这碗热汤真心不简单,不像学校食堂里的蛋花汤,飘着几点红,散着几点蛋就大张旗鼓地喊着番茄蛋汤,这碗汤真真是有料的,南国的鲜鱼北国的大肉,西域的香料还有东处的清泉水水,四面八方的好料就这样汇聚一碗汤中,除了料好之外,这碗汤熬的时候也对,不早一刻,也不晚一妙,各种食物恰到美味芬芳时,这碗汤就是张佳玮的《无非求碗热汤喝》。当风调雨顺丰衣足食后,人们就开始在吃上花功夫了,中国悠远的文化中一大半多是饮食撑起来的,而现在的社会更是美食横行,不少深巷里的小吃都被挖了出来,与此同时,写美食的书也雨后春笋般攻占各大书店。而写美食的书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把饮食与男女故事扯在一起,亦得共鸣也卖得好,适应了现代的快节奏与轻思考。只是这样子的美食书总感觉飘在天空中,轻得很,而张佳玮这本书的感觉则是踏踏实实地走,走在夯实的庄稼地,也踩过浅河床,闻过金黄的麦穗,也抚过鱼的脊背,总是让人真真切切地看书吃了一次美食。
写美食的书第一个困难就是你如何把嗅觉味觉与视觉的东西转化成文字,这就需要你会品,能察觉出丝丝滋味的同与不同,也需要你会讲能说,能把品的味道巧妙表达。若是你把一份顶尖的红瘦肉推到一个木讷的老汉面前,得到的回答大多是好吃几个字,若是你再追问怎么个好吃法,老汉只能挠挠头,憨憨地笑两声。而张佳玮则是明眸皓齿的江南女子,什么都能说出三分味来。且看《故人具鸡黍之家里的鸡汤》一段文,”鸡脖子肉味婉妙,鸡翅肉修长柔嫩,鸡胸背肉厚实好吃,鸡骨软脆,鸡腿健美,鸡爪耐嚼,鸡五脏六腑都能拿来下酒,鸡盹尤其是南方人下酒爱用的凉菜。”不同部位不同味感,若是不仔细之人定说不出这肉质的区别,只道是个鸡味。一个部位一个词,狠狠地抓住特点,把混沌的感知劈里啪啦地分清了。当然张先生的功力不仅仅在描述这微妙的感知上,他还能把下厨这事用笔写出情意绵绵。来“我爸走进厨房,把每个鱼头剖两半,洗干净,尽去其腥。炒锅里下油,一点黄酒,煎。鱼头怕疼,发出嗞嗞求饶声,脸色发黄,我爸就关火,换个大瓷锅,把炒锅里的油、酒、鱼头一起倒进去,加水,起慢火,开始等。鱼头没警惕,在温热的汤水里睡着了。”食物在张先生开始人模人样,有了人的感知,怕烫也会变羞变了颜色,这样活泛地写法让人顿时有了趣味,食物与人的交流不再是单向的,我们似乎能体味到食物那丝丝的感触,不冰冷,有趣味。
能说会道就像有了好厨具,若要有美食出炉,优良食材的选择也是必不可少的。张先生定是一个走南闯北吃过百家饭的人,在其笔下有南方精致的小菜,也有北方豪士配酒喝的大块牛肉。最能体现博广远识的还是《我煮碗面给你吃,好······》一文。长长的篇幅似是在为面条立个传,从历史深处说起,然后向天南海北扩散去,从江淮的汤清味浓到陕西的浓郁臊子,从焖肉面的软糯到脆鳝面的香甜,零零总总不下二十多种。读完这一篇似是觉得腿脚也累了,肚皮也鼓了,南北关于面的光景与典故也刻在心里了。除了食材之外,各色香料也是必不可少的,能让美食味中有味,粗犷中带着细腻,说不定前味的酸辣背后是甘甜,满腔的甜腻过后似有一点点苦劲,这都是香料的小作用,而张先生这一手也用的妙,采书籍电影中的美食片段,巧妙洒在每一道大餐中,从《红楼梦》里的富家细食到《水浒传》里的大酒大肉,从《基督山伯爵》里的葱爆牛肉到《金瓶梅》里的鸡丝馄炖汤,张先生时不时来点小葱花,撒点迷迭香,把古今中外的美食片段穿插文中,让滋味一层层的侵入味蕾,直达内心。
其实写美食书和下厨房一样,技巧与原料有时候并不那么重要的,真正重要的是一个“情”字,是情怀的情,也是感情的情。“大概少年时的家,就是一鸡一黍,一点米饭谷香加一点清淡温暖的鸡汤鲜味了。”这是岁月回望中多么深情的眼眸啊,所有的美好都幻化成简单的事物,支撑着在城市孤独生长的人们。一份鸡汤,一份白米饭足矣,人生又是不过这么简单。而外婆菜则是从食物中在看外婆那深沉的爱,”“婆的菜比较温容有理,色调最温润,味道最淡成色最厚的,一般就是外婆菜了”,而外婆的爱也如外婆菜般深厚且细腻,如刚出锅的蛋饼,恰到好处,美了舌头又饱了胃。一段段恍然间的感悟参透者人生智慧,一段段以食带情的故事也让人体会到人世冷暖。待到一碗汤中吃出情味来,这厨艺也就脱了匠气,到了另一种境界。
其实说到最后,这厨房妙方已经道尽,各种天时地利人和都占着,这碗汤怎能不美妙,这汤又怎么不动情动人呢?
文|仓耳
《无非求碗热汤喝》读后感(三):下饭书
长假旅游时运不济在苏州某著名园林崴了脚,跛着回来上班后登时没了以前那份趁着午饭出去溜达以强身健体的热心,倒是意外重拾儿时旧业于吃饭之际看起了电子书。看什么书当然是有讲究的,《白鹿原》就是极下饭的,盖茨比就稍嫌占用胃部供血。这些感受纯属意外,偶然且零星。
————割下————
拿到热汤翻开目录,发现有馋人吃书之看书下饭一节,顿时觉得对了胃口,便于某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消极怠工的午后狼吞虎咽读起来以补中午那七分饱的缺,读完大呼过瘾。原来公子也有读书需应景的毛病。匆匆下了公子列的书单,明天的午饭又有了下饭书。
热汤其书古朴淳厚,小品相声名人名著历史趣闻皆以美食穿引,庞博而不杂芜,实诚又不失兴味,内容有荤有素宜暖宜寒可下粥可饱饭,是居家旅行吃喝拉撒之必需必备以及必不可少之法宝。诚邀各位看官食客购买品尝!
《无非求碗热汤喝》读后感(四):吃吃吃吃吃吃
作为资深吃货,张公子段数太高,好在家乡离得不远,引起了好些共鸣
例如“难得好白米饭”,小时候老师讲米饭含淀粉,细嚼慢咽就能尝出甜味来,回家果真细细嚼了白米饭,还真吃出了甜味,那时候年纪小,觉得特别神气,好像发现了个大秘密一般,兴奋地跑去告诉了爸爸妈妈,只可惜后来吃的东西多了,嘴巴越来越刁,再也不曾有过那种感觉了;又谓之米饭的软硬,反正我是一直不爱吃硬米饭,觉得无法下咽,不过常常在食堂点的菜多了,饭总会剩下一大堆,要是被外公看到,要担心我被菩萨打头的
再如热粥热汤饭要配上冷菜,冷饭要配上热菜,说的就太应景了。过年时候总要煮上几碗花生米鱼,冻成鱼冻,成为早上喝粥的凉菜。还有凉拌海蜇头和清豆腐,都是助消化又解腻的良品,最适合过年吃得肥肠大耳的时候换换口味。若是夏天吃中午剩下的凉饭,又会炒个鸡蛋或是炒个时蔬,填补了凉饭过于清淡的口味,也给晚饭染上点儿亮点
家里这边过年总是要准备一大堆快手菜以应对正月里时不时会来的客人,比如炸上一大堆肉丸子啦,揉上一大堆鱼丸虾丸啦,摊好许多蛋皮,来人烧汤之时,抓几片木耳,扔几个丸子,再点缀些蔬菜蛋皮,一碗鲜美又客气的汤便可以上桌
+++++++++++++++++++++++++++++++++++
赶去准备年夜饭,先结束了这篇读后感,回头慢慢写写家里的吃食
愿马年吃不胖,耶!
《无非求碗热汤喝》读后感(五):吃的故事与情感
妈妈的炖鸡汤与红烧肉,父亲的豆腐丝与鱼头汤,外婆的糊面与鱼冻,和女友一起吃的麻辣烫;无论平常百姓家宴酒席,还是豪门贵胄钟鸣鼎食,都是饮食男女,浓浓的烟火气息让我觉得,o,原来平常吃的这些东西,有这么多故事,这么有趣的啊~
看着冰箱里的食材,辣椒,生姜,茄子土豆,想想要是没有大航海的冒险,我们的餐桌钱上会是多么单调啊,尽管玩酒池肉林也不及与佳人品着红酒,吃着色香味俱全菜肴来得有滋味啊!
会发现原来黄花菜还叫金针菜,还有个艺名“忘忧草”;会记得星爷对蛋炒饭要用隔夜饭的叮嘱;喝酒的时候会考虑一下是喝酿造的还是蒸馏的。
很多时候日食不过三餐,但日日能有饱含温暖的三餐,纵使鱼翅燕窝鹅肝鱼子酱,青菜豆腐猪肉麻辣烫又何如?若遇这么一人,执子之手,夫复何求?想想海誓山盟,远不及眼前人一句“我煮碗面你吃,好不好”
《无非求碗热汤喝》读后感(六):大隐隐于食
看《无非求碗热汤喝》其实十分遭罪,我看着篇幅短小于是随身携带到交通工具上看,初看极好读,随便一页便可开头,读过的再翻也不腻,但在公交地上大都是上下班的趟儿,正是饥肠辘辘但饭菜未到口的时间,一边读一边是画饼充饥望梅止渴的感觉,非常纠结,书里咕嘟嘟的鸡汤,热腾腾的炒饭,都是寻常物,偏又到不了嘴,况且平日吃来也就是为了填饱肚子,甚少对着一碗饭食刨根问底浮想联翩,只好到地方合上书,就奔着饭菜去了,胡吃海塞,看书时候的风雅劲荡然无存。
不过这书可以快读也可以慢读,快读似评书,嘁哩喀喳就记住吃食的色香味,大开大合是一个痛快劲;慢读像听曲,摇头晃脑千回百转,要的是情景要的是韵味,要的是里面的典故可以细细品味,脑子里留下了念想和回味。
国内写吃食的老手极多,欧阳应霁、蔡澜、沈宏非、殳俏、韩良忆……男人们大都玩味食物的典故、品格、来龙去脉:女人们大都感性为先,更在意味道本身,以及食物氤氲出的温暖和美丽的气氛。就像家里烧菜的大都是娘子,厅堂里练锅的多是汉子;平日里离不开零食小菜的多是女子,偏偏追究茴香豆茴字四种写法的大都是老头。但无论是哪一种和食物有关的表达或者叙述,都需要足够的生活阅历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所以老男人和小女人在这道上是占着天时地利人和的。
可《无非求碗热汤喝》偏偏来自一个本来应该横刀怒马争夺武林盟主年纪的人。写得还极细,从家常食话,到零食小点;从应景吃食,到各地风物,从文化掌故,到童话臆想……看得感觉特像小酒馆里极度能唠的大爷,一肚子的典故,就是面前一碟花生米,也能给你说道半天。但偏偏口气里常常流露点淘气,看得人又嘴馋又心软,间或几篇还让人眼眶发热,想家想爸妈。
后来和公子有机会聊到这本书,他说这本集子集中了前些年为杂志们写的专栏,还有闲时为了讨好爸妈写的小文。他说平日写球评什么的,爸妈看不懂也不爱看,就写这种天南地北街坊小食他们喜欢。于是心中不由想起像儿时朋友里那种玩伴,看书多,语言浅,再大的事情在他们那不过谈资,一起聊天打发了时间长了见识,十分痛快,但每每考试后,他们便被家长拿来作为榜样,言语里你看谁谁谁作文就写得那么好,让人不由要产生一点羡慕嫉妒恨。所以想想其实这样的孩子聪明,写这样的书,年纪轻轻当然拼得当然不是欧阳应霁或者蔡澜吃遍全球鱼翅燕窝的阅历,反而是另辟蹊径清粥小菜的日常况味,加上文章里俯仰皆是的梁实秋、袁枚、唐鲁孙、汪曾祺……甚至拉来了鲁迅先生分析口味和闰土的食趣,融会贯通一点没有掉书包的感觉,有这样的文化底蕴垫底子,不但写起来让吃食们熠熠生辉,公子自己吃的时候那酸甜苦辣自然都伴着一个够老够大够闲的心境了。
其实每个人要掰着指头数自己吃过的东西,大菜小菜荤菜素菜厅堂料理私房小厨,或多或少都能说出五四三二一,可有人就能说出味道还能说出门道,说完门道还说说旁门左道,比如上个菜场,下饭的书,甚至是断了炊烟的恩爱时光,于是乎一下子饭菜就不是那些饭菜,还氤氲着文化,浸透着人情,慰藉着人心,而一手创造出这种氛围并且被这一切环绕着的张公子俨然古龙笔下的侠客,身怀绝技还大隐于市,一副厌了江湖恋市场的派头,一剑封喉的本领都拿来洗孩子带菜煮衣服,攻城略地后只为讨好双亲和并肩的人儿。
《无非求碗热汤喝》读后感(七):不看张公子写球,看就张公子写吃
喜欢NBA的同学多数看过张佳伟的球评,这一次我们不看张公子写球,看就张公子写吃吧。
看着油条、汤包、羊头、泡馍等被张公子像篮板、助攻、卡位、扣篮一样信手拈来,别有一番滋味,若是写球的张佳玮是持剑负甲傲然而立的侠客,那么本书中的张公子便是镇东头客栈能说会道的秀才。
然而读这本书却是个遭罪的活,碗中的面汤,盘里的炒饭,外婆的烙饼,故乡的小食,都是寻常物,可是每每半夜读起,正是饥肠辘辘之时,偏又到不了嘴,也只能画饼充饥望梅止渴。
除去这些寻常的吃食,作者更是旁征博引,只是《红楼梦》只剩下了贾母的鸭子肉粥、刘姥姥的茄鲞;《射雕英雄传》只剩下了黄蓉的“二十四桥明月夜”和“好逑汤”;就连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到了作者笔下也只剩下了下酒的茴香豆、祥林嫂的蒸毛豆和未庄那加了半尺长葱叶的油煎大头鱼。
《无非求碗热汤喝》读后感(八):没有热汤,有热水也好
张佳玮说人生在世,冰霜苦旅,无非求碗热汤喝,是啊,热汤的慰藉比任何话语都更加暖人。
书的第一章便以孟浩然诗中的“鸡黍”为线索提到了心中臆想的“一碗黄油油香喷喷鸡汤泡米饭”,意象太过鲜明,竟让我这个看客也看饿了。想起了小时候,虽家人多次劝告,但我依然喜欢用排骨汤或者鸡汤泡米饭,再用自己肉乎乎的小手拿着大大的瓷勺一口一口吃下一碗香喷喷油汪汪的米饭,里面经常会再放些已经炖烂的肉和蘑菇,母亲嗔怪我会吃却不知道养胃,彼时的我哪里知道什么养胃,小孩子眼里好吃就是一切,而家里人也都围在一起边吃边笑,没有炉火,却也温馨无比。汤泡饭的滋味已经淡了,但是当时美好的记忆却一直留到了现在。
书中的食物都很家常,但是在作者诗词
朋友之前送了我一个保温杯,小巧可爱,保温效果简直让人感动。以前早上总是起不来,眼睛醒来身体却醒不来,自从有了那个杯子,每晚接一杯热水,早起挣扎着咕咚咕咚喝几口,在氤氲的热气中干了一晚上的灵魂似乎鲜活了过来,而身体也终于慢慢被唤醒。
旅途中的我,肠胃并不舒服,喝了几口热水,那种妥帖感瞬间传遍全身。
小小的杯子,热热的开水,宇宙中渺小的我,似乎一切都是注定好的。
旅途不苦,但有了热水,阳光似乎也幻化为具体的味道,进入到了我的胃里了。
《无非求碗热汤喝》读后感(九):那些让人感到温暖的小才华。
每期GQ到的时候,楼下的老板娘大老远见我第一句话就是“哎同学你的GQ到了”,仿佛若是不拉着我就会少卖一期,其实在我精简了每月的期刊支出之后,也只剩下GQ这样的读物用来消遣,昌平不毛之地百里方圆也没有太多规模尚可的报刊亭,所以每到月底新刊时,我都会雷打不动的捧一期回去看,手头再拮据也从没动摇。
说起来我并不是GQ的主流读者,作为一个没有甚多经济来源的学生,这本书里的大半内容都与我无甚大关系,充其量不过是看天书般开开眼界,遇到中意的内容过过眼瘾内憋一口气告诫自己:“这个你一定要挣到!”然后过了几日那什物的品牌样貌早不知忘到哪里去了。
但不论杂志的内容与我有多么风马牛不相及,每期GQ上来我都会直接跳到后半的“言论”部分,找到“美食”专栏,只要看到张公子略沧桑而又陌生的点阵脸,心里都会无比安然。
说到吃,我自认达不到一个“吃货”的境界,充其量不过是对吃有点爱好,也有点挑剔,见到不顺心的食物自会退避三丈,见到美食也说不出个中所以,享福的都交给自己的一张刁钻的嘴和贪便宜的胃了,自己除了空瘪的钱包的确落不得什么。
自从独立于家庭以来逃离了熟悉其实略显单调的东北菜系之后,我才真正的意识到了中华美食的博大精深,北京作为一个海纳百川的聚留地,随着无数北漂人一同漂泊来的还有来自全华夏的美食荟萃,光看大学三年来我空长的二十斤腱子肉也可见一斑……在这个时期也认识了不少有着一样爱吃爱玩的人们,了解了原来这么不起眼的吃也有如此多的种类与讲究,也感人生历练了许多。
如果说吃的话想到的自然是君之、吖土这样的名师大厨,大厨们的惊心之作色艳神至令人蠢蠢欲动,但大多有网络和屏幕的万里鸿沟相阻,无缘得见其真面目,不得不说是一种莫大的遗憾,据说科技已经发展到能通过硬件虚拟味道已达到隔着网络传播气味这样的科技了,这一定是气味控和吃货们的一大福音。
但是相比图片空有余色而无法触及更多的局限,描写吃食的文字在这时则有了更多的优势,与单一维度呈现的图片不同,文字可以发挥人们无穷的想象力,“比所知更加无穷的是未知”,这个真理在生活中无处不显其真。更为真切的是,当你看到旁人在美食下的种种欲态时,也会收敛起自己傲娇的架子,由表及里的向着幻想中的美食食指大动。这不禁让人想到马克吐温曾引用过的引证,一个好的评论家的确是不需要拥有凌驾众人之上的能力的,正如品尝鸡蛋不需要去做一只老母鸡般简单自然。
关注张家玮也有段日子,常见他在豆瓣上和大家分享一些读书时候的奇思妙想,偶尔是出离路上的一些见闻,有时又会是一些报告和反思,他不像一些学术性的友邻天天钻研着高深莫测的学问,不时发一些最新的研究和成果寻求共鸣,他更多的是关注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关注一切生活中的简单组成,而这大都是我们常人所容易忽略的部分,正是这样热爱生活的他,字字珠玑中赋予了对生活的简单和美的向往和追求,也让人更关注自我生活中的美好,也许这就是张家玮的可爱之处,或者是他如此吸引人的特性之一。
在他的文中,食物是一种特殊的存在,他们仿佛一个小世界的小小公民们,和人类一样也有着各异的种类,有的粗犷大气有如来自北方的大汉,也有的精巧细致像是高宅大院中的清秀千金,每当他说起一种,仿佛能看到他把那小巧的姑娘抓捏在手中摆玩的样子,小心翼翼而又充满爱意的申请令人心动。而浅叠在这娟秀文笔下的一些略显老成的感悟或是经历,又叫人不由得感叹他轻罗年纪下罕有的稳重与大气,让我等同龄人不仅感到汗颜。
摘录一深爱的段落如下。
“烟和酒和茶甚至男欢女爱都一样,并不一定是每一口每一次都完美无瑕,所以就会让人想反复尝试,于是一直这样下去。年初二下午我忙完一拨亲戚的应酬后躲到窗口,晒冬天的太阳,抽完一支帕特加,半晕乎乎里就觉得自己要融化在阳光和被阳光照亮的烟里了,而许多事就这么浮在云上。这种感觉难以言喻,只有下次再抽一根才能完全勾回来。所以还是那句话,每个人的瘾都可以说成一串漫长的甜苦交加的故事,许多人自承无趣的瘾故事,追溯到最后总关乎梦或者爱或者一些纯粹时光的美好事物。所以每个人都有戒不掉的某一种烟或某一种事或某一个人,总是如此。”
来自《烟与其它让人上瘾的东西》。
为评论写评论实在是件极不讨巧的事情,就像炒一份已经被翻炒过的蛋炒饭,由米饭到炒饭的过程是一个美好而又奇妙的质变,空冷残余的米饭经过油和鸡蛋的辅佐下变成一顿别具风味令人神迷的独特美食,也因其出于蓝的质变令人向往,而翻炒炒饭往往不得善终,至此便罢。
《无非求碗热汤喝》读后感(十):饮食男女
子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不知道光棍节是何时开始兴起,挑在这前夕落笔这题目,只能自嘲笑上一笑。也好,1111,美好的感情无非是两双筷子,你我对坐,一盏清茶慢品人间五味烟火。
因为家里有个堪比大厨的娘,又自小跟着经常要应酬吃宴席的爹,挑嘴这不算好的习惯就一直蔓延到人生的其他方面,比如识人。初识时举箸尝上一口,味道不对撂筷就走。偶遇珍馐生出相惜之心不忍饕餮,直至茶凉味淡掩袖覆盘作罢。而那些负担不起的燕翅鲍鱼自是无底深渊,灵魂在尤物的魅力精光下化为齑粉,唯有避得远些再远些,活命要紧遑论赏味。
林宥嘉唱“吃最补的唐僧,吃最毒的烂人”。羡慕他,游于危所是我倾尽此生也不能达到的境界。
张爱玲说:通往男人的心通过胃,通过女人的心通过阴道。年少时看一部<双食记>,味觉反倒成了背叛爱的饵食。放弃吧,即使抓住了胃,心不在此处的人依旧会走。
也许是近几年爱欲渐退,食欲开始旺盛,于是渐渐懂得孔老头所谓食不厌精烩不厌细只是欲望的投射转移。也愿意研究各种西点方子逐一尝试,在黄油和砂糖的甜美幻觉中致死方休。也愿意花时间炖一下午的老火汤,鲜美的一勺下去就熨帖肠胃。也愿意煲着银耳甜品瑶柱虾粥,不分晨昏读闲书时饿了就囫囵一碗。也愿意早起打好豆浆,灌在保温杯里喝过整个冬日。而每个阳光明媚气温适宜的午后丁玲哐啷的炒菜,眯着眼看阳光下盘子里氤氲的香气,觉得一生就要这么过去了。
虽然不再读安妮式的矫情文字,但记得她说爱一个男人就想为他生孩子。感情的事离我太远,可是当有人在我面前吃着蛋糕说好吃的时候,当我为了终于做出满意的红烧猪蹄而雀跃的时候,甚至自几年前我开始嗜甜的时候,都是生命中不能碰的回忆和最美味的时光。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