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杨氏女》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杨氏女》经典读后感10篇

2022-07-07 18:28:1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杨氏女》经典读后感10篇

  《杨氏女》是一本由章诒和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4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杨氏女》读后感(一):“杨氏女们”终至成殇

  台湾作家朱天文曾说,内地的作家从来不用担心“题材”,因为经历了文革、十年浩劫,内地的创作型作家们不用发愁“无事可写”。但是,台湾作家则不同了,也许是愦乏于“题材”,台湾的历史,有史可查,不过百年,上至郑成功、中延日据时期、下至蒋家王朝,能写得太少,所以,台湾作家大多在“创作手法”、“写作技巧”方面用心。 也正因为,内地作家不用穷于“题材”,所以,章诒和的《杨氏女》单从写作技巧而言,没有特别醒目、亮眼之处。小说的结构,非常明晰地划分为上、下两部分:上篇,讲杨芬芳与何无极的“爱欲纠缠”,杨芬芳与军人刘庆生的“功利婚姻”,内容稍显单薄,撇去“文字的浮沫”,是一个俗篇故事;下篇,转为杨芬芳入狱后的茶山生活,故事里的人物多了,而在大背景下的“人物命运”,才有了讲述的价值。 上篇里,唯一亮点是小说人物——何老太,她被赋予了“智者”角色,也正是何老太这个人物,给了小说《杨氏女》一点点“阳刚之色”。在给儿子何无极讲述,她与何父的爱情时,何老太一眼洞穿地告诉儿子:杨芬芳,没有主见。杨芬芳,不是何老太,所以,她让儿子“从今晚起,灭了那心事”。 只是,何无极听不见进去母亲的劝戒。他也不会明白,因为母亲的“有主见”,能做得了自己的主儿,所以才会有父母的“他把我疼在心窝,我把他刻进骨头”、“不怕你是最弱的一粒谷子,也要把你收进我的谷仓”的浪漫爱情。 在下篇,章诒和已经不再把杨芬芳放在了“主笔”,倒像是叙述“大命运”下的“杨氏女们”。其中,性格最为鲜明的是:巫丽雪,一位部队文工团的女演员,因为爱上了对戏的男演员,但是因为成分问题,两人无果,后来巫丽雪被团里的领导一次次奸污,精神上终于有了问题。在小说结尾,此时的杨芬芳已经再次堕入与监狱指导员孙志新的“欲望纠缠”,而巫丽雪也在当年的春季,再一次发病:褪下棉裤,赤裸着下体,站在迎风处,拔下阴毛,迎风吹掉,边吹边骂。巫丽雪的命运——最终被枪毙,已经在暗喻杨芬芳的命运——在第二次堕胎时,被畜牧站的兽医看出了底细,打电话给了监狱政委,而在事发后,孙志新“整个晚上的思绪始终围绕着自己的处境与前途,而那个美丽的女囚如流云、似书页一般,无暇顾及了。”大时代下的个体、小人物,其现实而又惨淡的人生,也正是在大命运下“交换着各自的生命过程”;而人在现实中,终究是短视的。 红颜一朝老,流年把人抛。 曾经的故事和伤口,成了女人的余韵。 杨芬芳的余生,荒凉;没有玫瑰,也没有百合。 杨芬芳,的确,不是特例。 而在大时代下,“现实的”军人刘庆生,认为“到了这个年龄,也有了谈婚论嫁的能力”;姐夫赵勇海与杨婉芳的婚姻结合“符合了婚姻功利因素”论,也不是特例。其实,即使是现在,也常会听到某某人说,“谁与谁争吵了一辈子”、“婚姻只剩下了一张壳”…… 不得不说,章诒和的“笔”,太过透析,犀利得让人唏嘘后,还要深喘一口气,站在阳光下,透过阳光的普照来平息那份感慨。 而写作者本人——章诒和,也在后记中说,写完《杨女氏》,她身心俱疲,在海边小住3天。我信,只有身心般地投入到了写作当中,与小说中的人物共命运、同起伏,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后,以笔讲述着人物故事。那一种“身心疲惫”,只有在书写完成后,在海天间,眼望着细密的波浪从远处漂移而来,冲刷着倾斜的沙滩,耳畔是海浪的冲击声;在海天间,荡涤掉“被人物命运而裹扰的阴郁”。 70余岁的章诒和,也只有这样才能把一生的经历坎坷“叙”之于笔端,让写作欲望成就了她余生的最大欲望。

  《杨氏女》读后感(二):首先,做个好人

  章诒和这两年出了两本小说,一是《刘氏女》,二是《杨氏女》。都是女犯的故事,因爱犯罪。在《刘氏女》中看到了无望的爱情,最终变成了可以杀人的爱情、扭曲了人性的爱情。《杨氏女》比它则多了些东西,用两个小时看完这本书,摸到了一点觉悟。

  章诒和写小说不能算好手,也许是丰富的经历让她下笔更从容,而忽略了一些技术性的东西,所以并不显精彩。有些情节安排跟她性格很像,突兀兀的。有时候上气不接下气似的。要是旁人写,估计不会买来看。也只是通过她的小说,知道了在以往的年代,大不自由。怪不得老爹老妈听到什么“换妻”“聚众淫乱”这类新闻就义愤填膺,这类事情如果不发生在我熟悉的人身上,就一点感觉都没有啊。不都提倡这方面自由了嘛。我有点理解从那个年代过来的爹妈的感觉了。想象我老了,社会又会进步成什么自由的样子,会不会孩子给我说:谁谁跟A签了三个月的婚姻协定,B、C挨个往下排,她未来两年的都排满了呢……我会不会对“契约婚姻”也感到莫名愤怒和惊诧呢?其他的就更没法想象了。

  看完《杨氏女》,我就有点不怕了。首先我了解到,我并不担心处于什么环境,我只怕自己变坏。其次,我找到了治疗这种恐惧的方法,那就是告诉自己,无论如何,做个好人。这个过程看上去很白痴有没有?本来所有的深奥问题一旦得到答案都会变得白痴。得像一个白痴那样思考。我们还是可以做出选择的,永远都有。除非自己不想让自己选。那天看电影《蝙蝠侠》,小丑的那一集。说,这个小丑,用炸弹控制了两艘船,一艘载满了犯人,一艘载满了普通群众。而两个炸弹遥控器,被他分别交给另一艘手中,规定10分钟内各自做出决定,是让对方爆炸,还是被对方爆炸。一开始,犯人们跃跃欲试,要从主管手里夺来遥控器;群众的那个,则立刻进行民主投票,决定到底摁不摁。10分钟过后,一个犯人站出来,让主管把遥控器给自己,替他“做一个10分钟前就应该做的决定”--他拿过遥控器,把它扔出船外;另一艘船上,投票决定摁,一位男士自告奋勇来摁,最后一刻他还是没下去手。10分钟过了,两艘船平静的负载海面上,小丑感到十分奇怪,蝙蝠侠趁机把他炸了。你看,其实我们一直有选择的权利,只是有时可能用性命去保障它而已。这话说得轻松了,但也只能这么说。

  做个好人,不是“好人好事”的那种,而是像电影《窃听风暴》里的东德窃听员,像《杨氏女》里好脾气的教官。说白了,“好人好事”大多是一种小恩小惠,让大家在和平年代相濡以沫;关键时刻选择做一个好人,才正点,才是相忘江湖的大理论。

  《杨氏女》读后感(三):性,须佐以心灵相通

  许地山说:“爱,就是惩罚”这几个字,基本上就是《杨氏女》故事的主题。

  我同意,却又不太同意。

  杨芬芳的悲剧在于,她内心充盈着满满的爱和澎湃的情欲,这本是正常的事,是人类,是一个成熟女人的天性。可问题就出在这满满的爱和澎湃的情欲上,杨芬芬人好、心软、没有主心骨、意志力薄弱,这就是为什么她一边与何无极热恋,身许,一边被姐姐姐夫骗婚与军官刘庆生结合,却两方都割舍不下。她既沉醉于与何无极心灵相通,如樱花般美艳灿烂的爱情和情欲中,又无法完全拒绝刘庆生“铁饭碗、吃饱”等现实的诱惑。

  所以即便她和无极的爱情让我极其感动,甚至期望自己也能有轰轰烈烈的爱情和爱我爱到甘愿为我去死的男人,我却还是不想成为杨芬芳。

  在我眼中她是懦弱的,她的懦弱最终造成了无极“激情砍杀军官”,在那个热衷于阶级斗争的时代,作为“地主儿”的无极,带着对杨芬芳的爱,被即刻判处死刑。她懦弱到甚至不敢在与孙指导员的情欲中说句“不”,以至于一直处于被动的状态,最终山崩地裂。

  这样看来,爱,确实是惩罚。

  可我又心疼她。她一次次的在男女关系中处于被动,下不了决心豁出去嫁给“地主儿”何无极、无法抗拒刘庆生的“军官”身份所带来的好处、不敢拒绝身为指导员的孙志新提出的“野合”的要求、拒绝了曾经身为自己姐夫的赵勇海。这一方面是她自身性格的懦弱,另一方面就是当时时代背景所造成的恶果。每个人都在为生存而挣扎,说错一句话,走错一步路,就会被戴上反革命现行犯的帽子。在这种情况下,你真的怨不得杨芬芳无法彻底豁出去嫁给出身不好的“地主儿”何无极了,虽然他们深深相爱...

  还好,她在和无极如烟花般的绚烂却又短暂的爱情-情欲中享受到了极大地快乐,他们是真正心灵相通的爱人。

  人一生能拥有过一位知心爱人,是何其难得的幸运!!

  就这点来看,爱,并不是惩罚。

  引用作者章诒和的评论:

  在杨芬芳身上,爱情与婚姻是悖理的,敌对的:既是勇敢追求性爱的少女,又是怯懦被动的性奴。既有毫无顾忌地对性爱的渴望与担当,也有愚昧、屈从物欲权势的自欺,自己也始终在真伪之间摇摆挣扎,【看无主花枝可嗟,一任他东风相嫁。】

  可悲,可叹,可惜。

  《杨氏女》读后感(四):爱,就是惩罚

  1

  村姑杨芬芳同黑五类家庭的何无极青梅竹马,而长姐和姐夫希望为杨芬芳和军人成分的刘庆生牵线搭桥,商议筹谋了一次上海观光旅行。魔都配得上魔都,光怪陆离的世界让杨芬芳难以抗拒。临行前,两人泪水汇合一起,决堤而去,淹没了年幼时的青涩,完成了交媾。须臾之间的生命,就是彼此的渴望;唯一的冲动,就是交换各自生命中重要而隐匿的部分。

  即便无数次退却,但军人家属的赫赫光明以及大城市的万般样态让杨芬芳身陷其囹圄。终于沦陷在刘庆生的次次冲锋陷阵中,死尸般承受着机械的撞击,内心翻滚的却是屈辱。从他们的第一个吻开始,她就知道刘庆生的吻又干又硬没意思;而刘庆生就知道她曾经跟男人野合过。即便现如今生理学的发展让女人一时的谎言还是可以欺骗男人一生。

  (想起贵阳拼车路上,卡宴男戴老板提出的商业概念:资源换资源。婚姻终究难以逃离性交易的幽暗,金钱、地位、以及过时的威武雄壮换取性资源,赢得基因的保卫战。只得理解的是,孕育本身对女性来说也意味着劫难。)

  尽管在那个吃饱总比感情更重要的时代,生计才是头等大事。却还是在婚后背离法律意义上的丈夫与情人纠缠到一起,不在乎是与生俱来的情欲还是天塌地陷的灾难。极度欢乐和放纵下面,是难以掩藏的心酸与苦涩。然而生活并非有头有尾,有因有果,却是处处吊诡,毫无逻辑。女人一旦被放倒和剥光就会回归真实,妻子身上表现出的并没有出现自己期待的激动和震颤:身体不会说谎。忍无可忍的推倒她,上下前后的操个够,男权的占有欲更将物化女性彰显得淋漓尽致。怎能忍受另一个男人的生殖器暴虐粗鲁的直插心爱女人的口腔中,肆意践踏男人应有的血气和刚烈,大刀还是砍进了敌人的后背。现役军人的尖利高叫让坏分子出身的何无极浑然失魂,人并非生而平等,三六九等难以磨平。

  反革命阶级的报复!丈夫救活了,妻子二十年徒刑,通奸男死刑,何老太自缢身亡,姐夫悔恨不已。

  狱中的改造自以为原本浇灭了性的渴求,新指导员孙志远却像一剂春药,润滑了干涸已久的私处。内心渴望男性的爱抚与温存,被眷顾疼爱且带有惊悚感的幸福还是唤醒了风情。惩处再狠,生命中有些东西还是刮不干净,夺不走的,像性爱,像灵魂。

  东窗事发,男人遣返原籍。

  2

  杨芬芳既是勇敢追求性爱的少女,又是怯懦被动的性奴;既有毫无顾忌的对性爱的渴望与担当,也有愚昧、屈从物欲权势的自欺,自己也始终在真伪之间摇摆挣扎。女人,除了吃饱穿暖、传宗接代外也需要情爱、性欢乐。

  刘庆生的异常性实践,无非是根植于男性本能,并留存于性关系中男女之间统治与服从的普遍倾向里。军营一定程度强暴了人性,泄洪的途径无可厚非只能流向寻衅滋事和强奸民女。

  孙志远没有谈过带有暧昧情调的恋爱,结婚数年,也从来没有过性感的享受。不能责怪他色胆包天,毕竟老婆比妈还老。笔者虽对其心生好感,认为是狂热世界里难得的清醒者,也叹惋其难逃性饥渴的折磨,爱无力的羁绊。

  何老太通晓大意,如无可奈何,真爱斩断丝还在。床上事短,床下事长。知儿莫如母。

  赵勇海撮合一场姻缘的交易,换来一生的悔恨。做媒需谨慎,需要远见卓识和知人晓心,否则好心坏事;嫁人更需谨慎,否则将是一个家庭、几代人一生的不幸。

  导演一出悲情哑剧自然少不了角色扮演的倾力配合,结局自是众人拾柴的火焰。

  3

  性

  李银河:性是一种需要和欲望的交易;……;是对他人吸引力的标准;是建立亲密关系的途径。笔者以为性本善,原始的性交单纯为了生育;而性快感诞生后,便蒙上道德的阴影。在政府分配性资源的集权国度里,生育本身也只是备战的手段。还好,通奸已演化到仅需道德约束,不是说性乱交应该只得推崇,只是人与生俱来的某些权利不该承受管制,否则适得其反。用不恰当的类比说,如果国家规定该吃什么,不该吃什么,那也就只能长成国家需要的成人用品了。感谢成千上万的通奸者,用生命换来的本就天赋的人权。

  国

  小说多处隐晦批判文革余留下的残花败柳般的痕迹。喜欢他们也会成为同情反革命的罪犯。毛主席像红太阳照边疆,可惜光芒万丈以致于刺瞎双眼彻底失明。庆幸错过了狂热的时代,不然枪毙几百次也未必见得有人敢收尸。当然,退一步说,也是现今的时代孕育了此刻的笔者,在那个年代里我未必会成为现在的笔者。

  法律惩罚了她,但不一定能拯救她。一旦被扣上反革命的大帽子,再加以至高无上的道德绑架,无论如何也就难以摘掉了。有罪推定本身就是横征暴敛。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呢?

  情

  这个年岁的女孩子,脾气执拗却心性柔弱,有毫无来由的忧伤,也有莫名其妙的甜蜜,更多的是春水泛滥般的爱意。没有了这些青涩的情愫,少女还会可爱吗?爱,就是惩罚。

  也难怪章诒和写完本书身心疲惫,心力交瘁。

  2016/1/6 0:58 重庆

  《杨氏女》读后感(五):从情窦初开到红颜迟暮-读杨氏女

  这是在大陆买的章诒和情罪小说的第二部,同时通过时间分析到第三部邹氏女恐怕是暂时不能在大陆发售的。从内容上看,杨氏女倒也是精彩,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和三个男人的事。和刘氏女不同的是,内容相对翔实,人物的介绍就显得厚实。我其实不会评价文章,我只是表达感受,一种真实的、转瞬即逝的感觉。

  杨芬芳能住进监狱被判处二十年,不过是因为和第一个人何无极的杀人牵系,和监狱领导也是顺其自然的。这一切基于她长得健康丰腴不无关系,但是,我感觉到青春的力量,这里主要分析在监狱之前的事实。

  书中对杨芬芳的美貌又不止一次的描述,这是种先天条件,这也是最优越的条件,但同时又是在那个时代很危险的的一点。因为美貌,基于某些前奏,所以她成了刘庆生追逐的对象。而这时,杨芬芳恰巧完成了从少女到女人的蜕变。她怀着并不真纯的心思,答应着去上海,却在意外之间成了刘庆生的妻子。她并么有反抗,默然接受了生活的赐予。而血案,就是在她回家后的某次发生了。

  女生的本性,都是真纯而善良的。她不会因为社会的阶级现实而急剧变得现实。而现实是如此苍白,从古到今都没有更改。由少男少女产生的爱情如此的辉煌,产生的悲剧如此残忍。而在混乱时代,痴女怨男就更加可悲。杨芬芳并不注定是犯人,何无极也并不注定是死刑,只是在那个时代中,就显得无法挽回。人性的真纯,在残酷的现实压制下,注定是多人伤害的悲剧。试想,若杨芬芳的姐姐、姐夫帮忙,她可能不至于摊上军婚,那么意外地杀戮就可能不被实现。但是,杨芬芳见识大城市的梦想就难得实现,压制在内心里。假如一有机会,她依然可能去城市看看。琐碎的生活若能挽住他的心,她就注定比他姐姐的生活还平淡。若挽留不住,何无极的爱能保鲜多久——假如,他并不是一个地主儿?

  可惜一切都是假设,这些看似特别的故事放在现在这个时代,几乎不可能成立。一切的矛盾都可能化解。这样看来,是不是一个时代的悲剧?青春和政治,有时就这么不可理喻的屈从或者妥协、换来的是青春不再,昔人已逝。

  姣好的面容、婉转的身材,终于在时光的涤荡下,不复存在,值与不值,留与何人说?

  《杨氏女》读后感(六):原书名叫《通奸情杀之生死血案:杨氏女》

  最近养成了一个习惯。选择一本书,先不看书评,更不看简介,甚至先不去了解作者是谁,只找那些书名合眼缘的,翻开第一页,直接读,不要任何先入为主。事实证明,能一上来便被吸引的,也基本都会从头至尾读完。那些读不下去的,任他作者是谁,任有多少好评,也果断弃了。本来读书就是一场独特的个人体验,人生苦短,好书太多,爱我所爱,方能不负时光。 在读友的书架,看到这本书。因感觉到书名怪异,就先收藏了。原想着并不会认真看,最多随便翻翻,看奇怪的书名背后到底写的什么。不料看了两页,便一口气读了下去。读到中途才想到要看作者是谁,果然大家手笔,苦难作家,底子厚实,笔墨精彩。 犯人题材的作品(包括影视),色调多半是灰黑色的,像监狱风云,绿里奇迹,空中监狱,不太愿意看第二遍,沉重。肖申克的救赎是个例外。结局的那一抹亮色,容易让人看过之后,还想再次重温。这部杨氏女,也是个例外。它是一部彩色的作品。服刑的地点是绿色的茶园,多少能舒缓一下阅读惨烈故事时的神经。整部作品则是血红色的,杨氏女的情事性事,像是躺在荆棘丛中,像是卷进铁丝网里,扎的自己血肉模糊,读来揪心。在上海大都市的花花绿绿中,在乡村的灰白苍凉中,杨氏女更是一个人生的小白,懵懂懂,又义无反顾的走上悲剧的人生。文中几次提到粉色的玫瑰,让人联想起女苦主与青梅竹马注定夭亡的恋情。 这本彩色之书,不是人生的教科书,不是思想读物,难得的女性大家手笔,把一个沉重的题材,弄成了一个艺术作品。从艺术水准上,感觉和安妮普鲁的断背山,旗鼓相当。

  《杨氏女》读后感(七):意外的惊喜

  知道这本书,是因为多看阅读书城有一天上线了这三本书,当时也没细看,觉得不错就收藏了。当然我一直有一个错误,就是把作者和章含之搞混了,一直都以为这是章含之的书。

  直到昨天夜里偶然看了章含之的一段采访,就决定找来看看。由于章含之2008年就逝世了,所以看到书里的写作时间是2011年,只好暂且存疑,继续读下去。

  书不算太长,花了几个小时一口气读完了,给我不少的震撼。上篇一切都还很熟悉,尚可接受,在我的认知范围内;下篇直接把活动地点转到女子监狱去里,让我颇感意外,好多细节很真,没有亲历过不会写出来。这时候我想是不是章含之去采访过女囚参观过监狱,写的真实感太强了。

  看完之后,查了下资料,才发现是我搞错了。此章非彼章,各有魅力。作者果然是亲身经历过,做了将近十年的牢。

  顺便了解了同系列的其他两部,先看这一本我是明智的。相对于其他两本,这本口味要轻好多,有空要读读其他两本。

  这本书的最后作者对杨氏女的悲剧也进行了深刻的解读,比我自己想的要深刻的多了,基本全部赞同。

  这本小说有一点很好,就是只陈述事情,叙述个人的事情,不谈政治,不说大环境,留给读者自己去思考。

  《杨氏女》读后感(八):“爱,就是惩罚”

  被书的封皮吸引了,尤其是那一句“爱,就是惩罚”,

  便从众多书中挑选了它。

  看完后,

  1. 对杨芬芳的感情很复杂,感觉还是作者对她的概括更精辟

  “她即是勇敢追求性爱的少女,又是怯懦被动的性奴”。

  2. 杨芬芳的姐姐本是出于好意,但是也提醒了我,以后如果要给别人牵红线,尤其是我能影响到的下一辈,不能单纯的从表面的般配与否来断定,毕竟人是有感情的动物。若不能两情相悦,物质上再和谐还是可能会引发惨剧。

  3. 提醒自己:

  “有人说:如果想要结婚,当把一切情况想到最坏,再做决定”

  恋爱时,总会因为欣赏对方的某一优点,而忽略了他的缺点,其实真正结婚后,你看到的却往往是这些缺点。

  所以,在考虑跟对方结婚前,先仔细想想,他那些缺点,你能否接受,而不是不且实际的去幻想自己可以改变对方。

  所以,慎重啊,莫贪一时快活而自欺欺人。

  《杨氏女》读后感(九):她许多的罪都赦免了,因为她的爱多

  章诒和终究不是写惯小说的人,平心来讲,故事说得比较笨拙,很多可以提供翻转与蓄势的地方都没用到尾,当然这本身也不能算是坏事,一来强化了在场感和真实性,二来少了匠气多了诚挚的悲悯之心与难掩的自我映射,三来谁都知道,那段荒诞的历史,足够提供胜过一切叙事高手的人生玩笑和运数棋局。

  蒙昧和禁锢时代情欲的挣扎和对肉身的反噬,革命的洪流奔涌与人性的洪荒落寞,这种命题真是那种天生要制造悲剧的设定。本能是不是弱点,原欲是不是原罪,罪人是不是恶人,婚姻的生物性与社会性,这些二律背反依旧在人心最幽暗的深处遭遇千年难解的设问。

  如果性与梦是我们在浮世间唯一可供使用的确证,那每一位飞蛾扑火般抉心自食的舞者,都是铁幕背后一道划破暗夜的闪电。就如同小说下编里,所有面目模糊的犯人,都在用放纵肉体、讲述肉体、渴望肉体、作践肉体的方式,证实自我的存在。

  无论对爱、对性、对物欲、对权力关系、对劝诱和提携、对规训与惩罚,杨芬芳都是那种直觉性的人格,调动身体里最具有缺陷性的部分进行反馈,然后,注定一错再错,步步惊心。所以,你很难说造孽的是那个时代还是所有的时代,是专制机器对所有个体渴求的警觉与践踏,还是文明的沉疴一次次不厌其烦地将女性驱赶至道德与伦理的边缘;是一切因爱生恨的杀戮化育为罪与罚的死循环,还是造化偏多作弄、红尘遍布孽缘、只怪天地不仁、苍穹下结满太多忧伤的茧?

  我情愿相信,在控诉那个亿恶难书的时代与恶政之外,作者更希望到达的地方,是某种人类文明史上从来未曾解决好、安放好的部分。当然,总有一些较为良性和善意的治理模式可以让这些部分暂时相安无事引而不发,也总有一些较为狰狞凌厉的社会催生出这些部分里最大限度的恶意与残酷。毕竟,若是一切回归到丛林般的恐怖,唯一有效的,也只剩下冲决一切、破坏一切的欲望。

  她许多的罪都赦免了,因为她的爱多。

  《杨氏女》读后感(十):读着一般吧

  我是看完”红太阳“和”墓碑“,才去努力收集与改革前苦难中国的书来看。先看了往事并不如烟电子版,看民国人物在"新“中国“的遭遇,不胜唏嘘,于是买了杨氏女、刘氏女还有四手联弹。

  五一火车上,老婆带了这本”杨氏女“,她看毕我接着看,好像2个小时就看完了,看着这么厚,实际可以更薄些。

  再说说小说本身。

  老实讲这本小说读起来一般,前半段就是一个老掉牙的偷情故事,有真爱、却半推半就嫁于优势阶级,然后忍不住青春年少和爱情的诱惑转入地下恋情,最终意外擦枪走火,落得家破人亡,最后独自开始下半场人生。情节有些老套、故事也似曾相似,除了故事的时间是改革前的”新中国“。上半节只是为了下半场监狱故事的铺垫,是否可以写得更精干短小些?

  下半场监狱往事,还能有阅读的快感。虽然只是些零散故事的叙述,在当前这种环境下,读起来还是令人印象深刻。也许正因为是些监狱里的平常事,才更能突显出那段黑暗的时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