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关系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关系读后感10篇

2017-12-26 20:0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关系读后感10篇

  《关系》是一本由[美]伯恩斯坦(Bornstein,R.F) / [美]朗古兰德著作,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页数:26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关系》读后感(一):无题

  有点泛泛而谈,在前面做完测试知道类型后,想深入分析的找不到具体理论依据说详细说明,想要指导行动又觉得bull point一样的建议讲的是早都已经听过一二的内容。(也有可能我的过度依赖分数太高我焦虑了哈哈)

  自有点泛泛而谈,在前面做完测试知道类型后,想深入分析的找不到具体理论依据说详细说明,想要指导行动又觉得bull point一样的建议讲的是早都已经听过一二的内容。(也有可能我的过度依赖分数太高我焦虑了哈哈)

  最近还不如自己分析下自己……

  《关系》读后感(二):让我获益匪浅的一本书

  quot;不成熟爱情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成熟的爱情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作为一只纯种心理学科班学生,拿到书还没拆封就看到这一句话瞬间觉得买对了!翻阅之后觉得<关系>这本书是一个很好的桥梁,把我们上课学到的理论知识实际应用联系起来,分分钟就会有那种A Ha的共鸣,真的是良心之作呢~~另外之前以为它是那种专门讲亲密关系的书,拿到之后发现并不完全是,当然会包含了"爱情中的适度依赖"这样的一章,但同时也涉及到社会生活中的其他方面,比如父母朋友工作等等,甚至还会谈到儿童期抑郁症,退休适应和老龄化这样的社会热点问题…真的是获益匪浅…只读一遍恐怕是不够的啦…

  《关系》读后感(三):无论多么爱他人,都不要丢掉自己。

  看书总是同时看很多本,随手抓起来哪本就算哪本,所以《适度依赖关系让我们走得更近》也不知看了多久,但其实这是一本可读性极强的书,真要看很快就能看完,实用性也很强。前几天看完,看着封面心想:以后随时拿出来翻一翻,毕竟人那么健忘,每一天又都被各种事情冲昏头脑

  没有谁能像一座孤岛

  在大海里独居

  每个人都像一块小小的泥土

  连接成整个陆地

  人和人之间,任何人之间,都存在关系,无论亲人爱人朋友同事。而人际交往中的关系,常常会影响到我们生活幸福感。以前看到说,很多时候其实工作并不辛苦,但是工作中跟人沟通的难度要比工作本身难搞很多。

  首先积极健康的关系模式下,人和人应该是一个适度依赖的状态,不过度依赖也不过度疏离,能够敞开心扉与他人沟通,又有足够的自信处理关系中的冲突,能够做到这样的人往往更加自信而幸福

  适度依赖的关系需要做到4点:

  1、对关系的理解。把所做的事情和你的人本身区分开来。举个栗子,比方说你犯错了,这并不说明你这个人很差劲,而应该明白任何人都可能会犯错。

  2、情感协同作用。打破刻板印象,寻求帮助和没有安全感、不成熟、失败无关。比方说请求别人的帮助,这并不说明你无能,毕竟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3、成长动机。依赖是学习和成长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有些人为了避免挑战或者为了自己安逸而去寻求别人的帮助,依赖成为目的,而健康的关系模式中,学习和成长才是最终目的,一个成熟的人应有的基本素养。

  4、关系弹性。学习怎样寻求帮助和支持。有些情况下可以请求帮助,而有些情况应该学会自己独立处理。

  不健康的关系模式分为两种:

  一是过度依赖形成的依附性关系模式。

  这种关系模式的人极缺乏安全感,容易焦虑,喜欢依赖别人。形成原因与早期焦虑型依恋风格有关,他们胆小易怒,担心照顾他们的人随时离开,害怕被遗弃,缺乏安全感,之后在成长经历中由自我否定(觉得自己不行),到被保护的渴望和被遗弃的恐惧、以他人为中心行为、自我分离(过于关注别人、过度取悦他人而忽视自己的愿望感受)中逐步形成。

  二是过度疏离型的关系模式。

  这种关系模式的形成同样和早期依恋风格有关,他们不喜欢跟人亲近,成长过程中很注意与他人保持距离,如果你靠得太近,他们就会后退。疏离型人格的人缺乏信任,喜欢与别人保持距离。

  无论是过度依赖型的人,还是疏离型的人,都往往在某些方面表现出疏离而在其他方面并不这样。比方说有的人在亲密关系方面是过度依赖型,而在友情上却并非如此,或者在亲密关系上过度疏离而在其他方面并不如此。

  同时,无论是过度依赖还是障碍性疏离,其表现方式多种多样,一个人或许表现出来的状态是愤怒,实际上却是防御心理,潜意识里他们觉得悲伤孤独,敌意的行为有助于掩盖这些情绪

  其他的在此不举例,书中有非常具体的分析。细读下来,颇为有趣。人真是太有意思了,一个人可能表现的是一种态度,实际上隐藏着另一种情绪在其中。

  高质量的关系特征表现为:开放和真诚,关心和体贴,安全感和信任;

  而在不健康的关系中,则往往表现为关系游戏和关系陷阱。

  关系游戏是权利斗争,两个人都希望懂对方身上尽可能索取更多而付出更少;关系陷阱则是关系游戏总两个人所使用的策略,关系陷阱的目的是为了让另一方按自己的想法行事。

  举个栗子:

  过度依赖的人通过种种方式让别人承担他不愿意承担的责任压力,比方说夸大自己的某个困难以获取别人的关注。

  疏离的人设计陷阱让对方放弃主动权,而由他来决定两个人的关系要保持一个怎样的距离。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在想,人和人之间相处真是复杂,即使一方想要健康的关系,另一方也不一定如此。争夺权利大概是人的天性,能够控制另一方也充满诱惑力。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上看上去那么安全,也能够避免自己受伤害

  在很多时候,我们常常不知不觉陷入关系游戏中,在别人设计的关系陷阱中越陷越深。甚至有些时候,我们自己都不了解自己,也许也在不知不觉中为对方设下关系陷阱,为了达到自己想要的目的。

  人一生不长,不可控的外界因素暂且不说,自身人格的完善是毕生需要学习的课题。无论经历了什么样的成长过程,作为成年人的我们都应该自带纠错功能,认清自己的生活,一步一步朝着更健康的状态进发。

  这本书给我的启发,一是多反思。对照着书中的关系模式,想一想自己与别人处在怎样的模式里。多数人对我们来说只是过客,不足以耗费心思,过去了也就过去了,如果是生命中重要的人,那么关系模式则影响着生活幸福感,应积极调整到适度依赖模式。

  二还是多反思。因为反思后认清真相,更容易做出理性的判断。很多时候在冲突形成时,人会跟随本能反应做出相关行为,然而实际上多数时候本能的反应都意味着冲动和非理性。

  最后,无论多么爱一个人,都不要因此丢掉自己。亲密和自我可以取得平衡。真正值得爱的人,会陪你一起成长一起看透风景又能细水长流,而固步自封不反思不能够接受自己的缺点,这样的人只会消耗自己的能量。毕竟人生那么短,我们要和值得的人在一起。

  《关系》读后感(四):读书笔记

  app上没找到写笔记之处,就打算记录在此了。

  对于关系的思考始于初中,随着经验的积累,慢慢也有一些感悟。可由于缺乏专业的学习,经验和感悟总是零碎的片段,不能很好地用于指导生活。有时候自省时会忽略掉一些重要部分,执拗于某个点而不得其解,需要他人的提醒才能让我恍然记起“忘掉”的部分。有时在帮助朋友时,无法用合适的表述指出问题所在,让人费解。这种“词不达意”甚至会产生很多误会。记得很久以前,我第一次跟人解释依赖的“普遍性”和”公平性”的时候,我不知道用何种词表示这种人际关系。当时想了很久,用了个词叫“利用”(对,用“利用”来指代“依赖”)。可以想象,无论我怎么修饰都没有用了。“无恶意的利用”,“广义的”利用”,无论怎么说,这个词还是让我对关系的解释充满了负能量,而这并不是我想表达的。只怪当时太年轻,只怪当年读书少。“思而不学则殆”

  这本书系统全面地分析了依赖关系,帮人将零碎的经验片段串起来,构成了整体,形成了知识。当然,对知识吸收理解,融会贯通后才能变成我们的智慧

  ——————以下是读书笔记——————

  #4个技巧

  一,对关系的理解

  二,情感协同作用*

  三,成长动机

  四,关系弹性

  #自我挫败的关系模式让我们隔绝了彼此。

  许多生活经验影响了我们对自我和他人的认知,使我们很难学会适度依赖的4个关键技巧。这些经验使我们跟其他人隔绝了,甚至是我们自己的一部分和另一部分彼此隔绝。

  关系过于疏离表现为有敌意,多疑,封闭。关系过度依赖表现为不安全,感焦虑,依附。这是两个极端显然都不可取,中间合适的位置叫做适度依赖。怎么掌握这个度,需要很大的智慧。

  我觉得一个人可以是同时具有两方面的。他对一部分本应该亲密的人有疏离的态度,他的内心需要很有可能将他逼向对另一部分人的过度依赖。比如说,某人与他的父母关系是疏离的,那么很有可能他就会对恋人过度依赖。

  #生命早期的依恋风格和关系,剧本决定我们养成何种依赖模式

  我一直认为3岁看老是有一定道理的,小时候的经历确实会影响一生。性格的种子从很小的时候就已经种下,影响着一生。想在短时间内让性格发生大的改变,除非遇上了重大的事情,可以是冰冷残酷的打击,也可以是持续温暖的正能量。

  #关系剧本

  - “我一个人不行”的剧本

  形成这种剧本的人相信,如果没有其他人的帮助和指导,他就无法生存。这种剧本可能源于小时候家长和其他人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这种方式让孩子觉得自己脆弱无能。或者也可能源于严格的讲究循规蹈矩的教养方式,这种方式让写孩子变得消极,唯命是从。

  -“只能靠自己”的剧本

  心中这种剧本的人相信,需要的时候没有人会帮忙,所以要生存,就得自己独立的去完成每件事情。这种剧本是源于小时候一些重要的人过于疏远或者冷淡。

  #高质量人际关系的特征

  一,开放和真诚

  二,关心和体贴

  三,安全感和信任

  #关系陷阱

  过度依赖的人设计陷阱,让别人承担他不愿意承担的责任和压力。他们往往故意夸大身体的小毛病,落入这个陷阱的配偶,可能会发现自己总是要负责家里所有的事情,哪怕这些事情过度依赖着能够轻易搞定。

  疏离的人试图设计一个陷阱让对方放弃主动权,而由他来决定两个人的关系要保持一个什么样的距离。

  #识别过度依赖信号,避免本能反应

  做出本能的反应的时候,我们是不理智的,没有考虑过我们正在做的事情。

  过度依赖的信号主要有:

  -感觉窒息

  -承担责任

  -逐渐产生厌烦

  对过度依赖者的本能反应:

  一,相互依赖

  扮演一个养育照顾的角色

  二,抵制依赖

  在和过度依赖的人之间制造距离

  三,权威主义

  采用接管一切的方式来应对过度依赖者

  四,诋毁或贬低

  一些权威主义者会对对方的认知发生变化,从心底里开始贬低对方

  对过度依赖者的良性反应:

  一,奖励自主行为

  如果过度依赖者表现出了自主行为,承担责任或者给予成长动机的求助模式,要鼓励他继续这么做

  二,进行限制,但是灵活一些

  不管多么认真地读出他的独立性,过度依赖姐还是会在某些方面表现出原始的无助模式。可以限制这些行为,但是要防止过犹不及。跟过度依赖人讲清楚,是他们自己,而不是你应该对他们的选择负责,你会一直支持他,愿意帮助他,并且在适当的时候伸出援手。

  三,帮助他找到新的应对模式

  大多数过度依赖的人,没有太多独立处理问题的经验,需要足够的学习和练习才能掌握。应该给予足够的关注,如果有机会,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问你处理模式:提供建议技巧和使用的意见。*我觉得耐心的引导很重要*

  疏离信号:

  -无止境追求

  -情感隔离

  -记住亲密行为

  对疏离者的本能反应:

  一,过度补偿

  二,自我贬低

  三,转移

  四,否认

  对梳理者的良性反应:

  一,检验你的感觉

  二,寻求支持,并有效运用它

  注意不要损害到其他的人际关系

  三,说出你的忧虑

  如果疏离的人一刚开始不同意你的说法,你也别反击,他们会让步的,同时,你要谨慎地选择谈话的时机,最好不要在心烦意乱,或者很累的时候跟对方谈话。

  ---

  ## 爱情中的适度依赖

  威廉莎士比亚说,在通往真爱道路上,从来不会一帆风顺

  心理学家艾伯特说,爱情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努力和坚持的艺术。

  耶鲁大学的罗伯特.斯滕伯格发现,爱情是唯一一种融合了亲密,激情,忠诚的人的关系。在理想的情况下,每段爱情中,这三个特征都占很大的比重。

  - 不要将亲密和无我混为一谈

  不能丧失自我意识

  - 坦诚的交流

  需要双方敞开心扉,分享彼此的想法和感受,以客观的非批判的方式表达不满和消极情绪。

  - 忘掉激情本身,而关注亲密关系和坦诚

  当心灵的默契和坦诚的交流成为关系的一部分的时候,激情就会自然而然的存在。

  ### 过度依赖的爱情令人窒息

  - 自我中心

  **过度依赖的人渴望亲近,但是她们的不安全感和脆弱的自我认同阻碍她们面对亲密关系的挑战。她们跟爱人之间不是平等的关系,过度依赖的人在爱情中,扮演一个孩子一样的角色,而对方只能是相应地扮演一个虚拟家长的角色,结果就导致了自我中心:对方的价值已经不在于它本身,而是他给过多依赖的人所提供的安全感和保护。**

  - 迎合

  研究发现,过度依赖和疏离的组合能够凑效。不过,双方对于爱情的需要和目标是矛盾的,就会产生很大的摩擦。

  如果女性是疏离的,男性是过度依赖的,他们的关系会相对比较牢固。

  - 不安的性行为

  帮助过度依赖的有用策略:

  - 给予适度的安慰

  弗洛姆说,不成熟的爱情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成熟的爱情诗,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 创造空间

  如果感到窒息,你会愤怒,并且变得冲动不理智。为了减少这种情况,你需要为自己创造一些空间,给自己独处时间,或者跟其她人度过一段时间。鼓励你的伴侣也这么做,必要的话激他一下。

  伴侣很可能因此变得焦虑,这时候你需要适当的安慰他,让你的伴侣知道创造一些空间,并不意味着你要抛弃她,或者对她失去兴趣。如果安慰也没有用,那就停止这么做。随着时间流逝,事实会告诉他语言所表达不了的东西:尽管很多事都变了,但是你依然在他身边,并且你们的关系依旧牢固。

  - 通过明确的交流建立信心

  让对方知道你觉得窒息,但是怎么表达才是关键,不要责备,或者说得过于笼统。把它当作你们可以一起来处理的问题,即使对方愤怒或哭泣,你也不要放弃。一旦放弃了,你将陷入一个新的关系游戏。相反,你要坚持讨论这个问题,委婉但是坚决。有必要的话可以间断,叫你的伴侣能够平静下来。一定要挑明你的信念,一些自由呼吸的空间会使你们的关系变得强化。

  过度依赖觉得自助策略:

  - 尝试更多的独立完成一些事情

  在向伴侣求助之前,确保你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

  - 注意你的言语

  别用一些幼儿语言来创造无助的气氛,让伴侣陷入拯救你的陷阱里。当你表现得像个孩子,你就觉得自己是个孩子,那你也会把你当孩子来看待。你需要在镜子面前练习如何求助,观察自己的表现,如果你不喜欢你看到的,那就改变它。

  - 审视你的动机

  当你觉得绝望的时候,不要马上寻求帮助,气喘吁吁,惊慌失措的要求通常都是为了逃避挑战。如果你寻求帮助是为了学习和成长,耽误一会儿没有什么关系。如果一分钟也等不下去,那么你就要注意:那么急切意味着你的需求不是基于成长,而是因为害怕。

  - 对于你要提的要求,做好计划

  ### 书里的爱情令人不安

  - 表面的亲密

  书里的人不能够信任她人,意味着她总是选择自我认同,而不是亲密感,独立依靠自己,而不是相互信任和分享彼此脆弱的一面。

  - 防备

  如果伴侣在姻亲关系中是疏离的,你很可能被迫变成一个中间人的角色——在配偶和他的父母之间来回传递信息。你越配合就会陷得越深。

  - 机械的性行为

  我想,这是很可悲的事情。

  帮助疏离的人策略:

  - 接受伴侣对亲密关系的惧怕

  生气也改不了对方对亲密关系的惧怕,能做的第一步就是要无条件地接受他。

  - 承认你自己对亲密的需求

  改变旧的习惯需要,后废精神能量,当任何事情导致精力不济的时候,都会使得有意识的行为变成无意识,那么早已习惯的行为模式就会暂时重现。三种情况会损害我们的精力:

  1. 压力

  2. 疲劳

  3. 分心

  *我发现自己的这三种情况时常会出现。

  - 求同存异

  不要在地上画一根线告诉自己,更糟糕的事,告诉伴侣你非要这样不可。如果你真的爱上了一个书里的人,而且决定让你们的关系融洽,你就需要平衡你的需要和对方的惧怕,找到你们两个都满意的亲近方式。

  *这个方面应该是真正体现“尊重”的地方。

  疏离关系的自主策略:

  - 记住你在哪些情况下寻求过帮助

  - 重新定义求助行为

  - 将重建关系看作一种成长

  - 换一种方式

  如果做不到向伴侣求助,那就提供帮助。

  《关系》读后感(五):依赖不是软弱,更不是卑微,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核心

  亚马逊社科前十名的书都写了啥?

  如何让自己成为更有影响力的人,让别人接受并执行我的想法,实现事业与生活的成就,成为人生赢家。简言之,两个字,驭人。当然,这些书叙述“驭人”之术的角度不同,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大概可以概括为“操控”。代表书籍是排名第8的《洗脑术》和排名第1的《和任何人都聊得来》 。说这些书在第一个层次,完全没有贬低的意思,只是说他们最直接、最简单粗暴,它们在书名中就毫不掩饰地直抒胸臆,告诉你,看了这本书,你就会聊天了,你说什么别人就都听你的了。

  “洗脑术”听起来可能太过急功近利,你可能都不好意思摆在案头上,所以人家还有个副书名,叫“怎样有逻辑的说服他人”。通过这本涉及心理学、社会学、神经生物学、医学、犯罪学、传播学知识,把洗脑的原理、方法说的透透的书,你首先可以防止自己被洗脑,进而能够“更有逻辑地”说服别人。

  “和任何人都聊得来”听起来则没那么有侵略性,轻松随意得多,但这绝不是一部青少年社交指南,它讲的是工作中的沟通技巧,号称“受世界500强企业欢迎的沟通课程”,沟通这个词看似平等温和,但目的不外乎,让对方“听你的”。不想“闲聊天儿”的你,可以从这本书中学到“谈话驭人”的技巧。

  第二个层次,大概可以概况为“体察”,代表书籍是排名第2、第5和第9的《乌合之众》 。如果你不满足单纯的“操控”与“反操控”技术,还想了解一下你所操控的屁民的精神世界,那么这本书是最好的选择。

  《乌合之众》无疑是一本名著,这次三个版本上榜,足见其多么受欢迎,无论你如何自身定位,通过这部书,都能够了解到“一般群众”的“集体心理”,在此基础上,再施展操控之术,更是事半功倍。

  第三个层次,大概可以概括为“关系”,代表书籍是排名第7的《为什么》和排名第6的《关系:适度依赖让我们走得更近》 。到了这个层次,赤裸裸的“操控”已经不见了,代之以“影响”,这些书带领我们从“关系”入手,对他人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为什么》一直在试图解释清楚“理由”,我们为什么要为自己的行为“找理由”,这些理由又如何塑造了我们与接受者之间的关系,反过来,别人给你的理由,你又该如何解读,如何从中获知他是如何看待你的。听起来有点绕,读起来也有点费解,但细细回味一下,会有些意料之外的收获。

  在“驭人”界,《关系适度依赖让我们走得更近》是一本比较特别的书,之前几本,要么高高在上地“操控”你,要么冷眼旁观地“审视”你,只有这本书,姿态似乎低到了尘埃里,它似乎只是教你如何离他更近一些。但细细品读,会发现,这本书,其实是教我们如何与我们最在乎的那些人相处。它告诉你依赖不是软弱,更不是卑微,是人与人关系的核心,当然,那依赖要是适度的,健康的。在人际关系中掌握适度依赖要领的人,无论经营事业、爱情、友谊,都会得心应手。

  第四个层次,大概可以概括为“吸引”,代表书籍是排名第3的《王国维:一个人的书房》和排名第4的《季羡林:读书与做人》。这两本书乍看起来与“驭人”没什么关系,但其实这才是“驭人”的最高境界,不说一句话,就把人吸引到你身边,让人自愿追随着你。想达到这样的境界,靠什么?只能是提升自身修养。

  要谈“国学”,绕不开王国维,你总得知道诗意的人生三重境界,你总得看看大师一个人在书房里读些什么书。《王国维:一个人的书房》你可以读不懂,但总得读一读。

  除了文学家,季羡林先生还是个教育家,《季羡林:读书与做人》是他生前最后的手稿,在逝世前,亲笔在授权书上签名并钤印,最后留给后生们关于读书与做人的道理。

  亚马逊社科类畅销榜前10名的书都写了啥?

  “驭人”也要“内养外治”相结合。

  《关系》读后感(六):依赖:远没有字面上看着这么简单

  依赖:远没有字面上看着这么简单。

  lt;图片1>

  作为一个懒惰的资深心理学爱好者兼门外汉,或者说,作为一个啃书本没那么厉害但又自诩是文化人的大多数中的一份子,听到"依赖","安全依赖"和"过度依赖",以及依赖的对立面"疏离",脑中会有那么一些似懂非懂的模糊感觉。

  我来尝试猜测是否会有如下的状况。

  你的生活里,是否有这样一种人:你跟他们待在一起觉得总是不舒服,很奇怪,开始可能不觉得,但时间久了觉得有点压抑甚至窒息的感觉。他们好像没有自己的主心骨,你被他们牵引着,帮助他们做了好多好多的决定,他们却可以片叶不沾身地逃脱这些做决定的责任和所带来的后果,尽管这些根本就是他们自己的事情。

  你的生活里,是否又有这样一种人:你觉得对方好像是水泼不进针扎不进的自带玻璃罩的超能力人,他们明明近在眼前,可尽管你已经友好亲和交心,对方还是给你一种远在天边的触不可及之感。

  上述的介绍有点极端?

  那么发一个朋友圈就会不停地刷刷刷看有没有人给我点赞,半天没有人点赞就有点慌张甚至要删掉这一条才算平息的人;

  遇到哪怕是很重大的挫折但是也会极力在内心自我调整而不愿意对你哪怕很亲近的人吐露半句真实感受的人;

  玻璃心?装在套子里的人?害怕怒气的滥好人?或者是防备心很重觉得大家都要害我都对我有所图。。。

  他们或者很温和,或者很强势,或者程度轻微,或者"开到荼靡"。

  他们可能是你的同学,同事,可能是你的父母,爱人,孩子。

  又或者,他们,就是,你自己。

  这是依赖方面的问题?

  是的。这也许就恰恰是这本书中所讨论的过度依赖和过度疏离的问题。

  如何识别一个人的依赖程度是否适当。

  (不妥当会怎样呢。)

  如何跟过度依赖或者过度疏离者的相处。

  (这些问题,会随着关系的亲密,而更加深入和严重哦。)

  如何帮助他们。

  (相信一切都是源于爱。)

  如何帮助自己。

  (进化成更好的人。)

  如何在下次谈及过度依赖和过度疏离的时候,能够知道自己究竟在说什么。

  (巧妙利用我们想要显摆的属性吧。)

  相信这本书可以帮到你。正如它正在帮助我。

  不同于市面上流行的很多快消类鸡汤书,作者罗伯特•F•伯恩斯坦博士,是在依赖问题上获得公认的世界级权威的人格专家。没有心理学基础的人,可以毫无障碍地对"过度依赖"和"过度疏离"进行一个基本的认知;有心理学基础的人,也可以跟着这本书对这一领域的知识进行细节性的掌握和补全。

  全书通俗易懂,例子贴近生活。有问有答,有放有收。既是一本风格严谨内容扎实的经典读物,又是一本四两拨千斤的实战指南。

  初读一边,小有感触,酣畅淋漓,于是迫不及待分享给爱书人。

  #进化成更好的人#

  ——Olivia.Bi 于2016年5月23日凌晨

  《关系》读后感(七):用适度依赖,疗愈安全感的伤

  这本书是小k推荐给我的,她是最早注意到这本书的原版的几个人之一。有一段时间,小k频繁地来请我吃饭。不花钱却有丰盛而有情调的午餐,这感觉并没有想象的好,我觉得不安,我觉得亏欠了小k。但小k不这样认为,在她眼里,我有能力且有求必应,是个十分迷人的人,而且,和我聊天,能帮助她了解为之着迷的那一类人的精神世界。

  我当然对她的说法不以为然,我仍旧在心中默默计算着这顿饭价值几何,我下次要回请一顿什么才好,又或者,我以后找个理由不再赴她的饭局。但我和小k还有些业务上的瓜葛,饭局并不能避免。当终于有一天我鼓起勇气对小k说起我内心的不安时,小k先表示了十万分的不理解,然后对我说,你的人际关系模式不对,你看,你帮我做过什么什么什么,我还从你身上了解到什么什么什么,我没有觉得亏欠你,你为什么要觉得亏欠我。再说,就算你欠我的,又怎么了?

  欠你的,又怎么了?天哪!我怎么能欠别人的,这会让我多么不安。

  之后,小k在网上给我传来一个测试,我回答了问题,她给出了答案,说我是一个过度依赖型的人。我感到莫名其妙,她却像个大神一样预测:你有个强权的家长,你在高压环境下长大。我愣了一下,然后点点头。小k很得意:你看,我就说你这种有求必应,拼命为别人着想的人有伤!看着她神采飞扬的脸,我觉得她有时候真是个大神。这时小k说:我最近在看一本书,是讲健康的依赖关系的,我觉得你也应该看一看,调整一下自己的人际关系模式。

  当时她看的是原版书,中译本还没有出版,但在之后的饭局中,我不断听到她的读书心得,接受着她的教诲。我知道我的过度依赖型人际关系,导致我过分讨好别人,这让我很累,甚至愤怒,这也是我一直不喜欢自己的原因。同时,我也在小k不断的自我暴露中得知,看似飞扬跳脱的她,也有各种纠结,各种恐惧,她说:我们都有伤。

  无论我们怎么长大,童年经历都会留给我们不同的“伤”,这“伤口”就是烙在我们身上的印记,无论这印记在别人看来是丑、是美、是神秘、是迷人,都是我们痛苦、无奈、愤怒、无力感的根源,它留给我们的,是求而不得的安全感。

  这并不怪我们的父母,他们也不是心理专家,现在我们自己养育孩子,也并不比他们做得更好。如果我们还带着一身伤口,我们对孩子做得,不过就是矫枉过正罢了。

  虽然伤来自童年,但固执于过去,并不是成年人该做的事,我们已经长大了,该自己治好自己的伤口,不是在暗处舔一舔,自怨自艾,再把“伤”延续给下一代。我选择听从小k的建议,从改变人际关系模式开始,慢慢修复身上的伤。

  我开始控制自己不要那么“为别人着想”,我试着说“不”,我说服自己坦然接受小k的饭局,我不断告诉自己,要适当“欠”别人的,这样人家才好开口求我办事,任何能量单向流动的关系都是不持久的。

  尽管如此,我仍旧时常纠结、崩溃、愤怒、无助,但我感觉我开心的时间确实比以前长了些,我病态的穷思竭虑也少了些。即使修正我的人际关系模式没有治愈我身上的“伤”,至少,它也撒了一把止痛药,我不那么疼了。

  最近欣闻这本书的中文版《关系适度依赖让我们走的更近》终于上市了,马上下单买来一读。

  又做了一遍人际关系的测试,令我大跌眼镜的是,过度依赖分仍居高不下,疏离的分数也超过了平均值。我苦着脸对小k说:我现在不但过度依赖,还多出了疏离。她仍旧是大神的表情:嗯,这很正常,这书,你还得再读一遍。

  《关系》读后感(八):人际关系新的学说?

  本书我并没有全部读完,而是根据我的需要,读完了大部分。其中涉及到与家庭关系的章节、人变老的章节,我没有读。

  可能因我学识有限,本书的内容对我来说,像是新的一种我未知的解决人际关系问题的学说。作者把人类的人际关系类型定位为3种:梳理型、过度依赖型以及适度依赖型。作者的核心观点,这三种人际关心类型,无疑适度依赖是最好的。所以本书分析了梳理型、过度依赖性人际关系类型的问题,以及如何向适度关系依赖性转变。

  这种新型学说,于我而言,确有一些新鲜感。所以我也做了书中自带的测试,我的梳理型得分偏高,过度依赖性得分偏高,但适度依赖型得分还算靠近平均值。所以我应该是在一些情况下是梳理型,一些情况下是过度依赖型。

  但我认为本书的观点有些过于浅,可能浅显意味着直接与好理解。一些解决方案看起来有些通用化。不知道作者的学说,在业界反响如何;在心理学应用层面,应用得如何。希望能看到关于此学说更多的解读、讨论与应用。

  《关系》读后感(九):适度依赖,激发你的潜能

  心理治疗师告诉我们,为了让自己更快乐,我们必须长大,变强。我们必须学会自力更生,永远独立自主。我们被告知,成熟意味着保护和照料自己──我们自己的战斗不需要任何人施以援手。我们的社会普遍认为依赖他人等同于自己无能。我们一直受到这样的教育:独立是好的,依靠别人的帮助是不好的。真的是这样吗?

  约翰·邓恩(John Donne)(1572─1631),沉思第17篇中提到:“没有谁能像一座孤岛,在大海里独踞,每个人都像一块小小的泥土,连接成整个陆地。”学会求助,可以让你变得更加强大。一切都要从改变你的想法开始。

  埃伦和迈克尔是姐弟,但是他们之间真是大相径庭。埃伦更强势——什么事都是她说了算。高中毕业的时候,她代表毕业生致辞;现在,二十年过去了,她有了自己的网络媒体服务公司, 自任总经理,手下有30个员工,拥有俯瞰曼哈顿中心区的两面临窗的办公室。事业就是埃伦的生命,其他的(包括她的婚姻)都被远远地甩在脑后。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很多事都变了。但是有两件事从来没变:每个人都钦佩埃伦,尊重她的能力和洞察力;但是没有一个人觉得自己真正了解她,埃伦遥不可及,无法接近。

  跟埃伦一样,迈克尔也有成功的事业, 但是对于迈克尔来说,他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人。他大多数时间都在想别人是怎么看他的,而且他花很多时间去计划要做的事情,好让他的上司沃斯先生印象深刻。不幸的是,不管计划得多么精细、做得多么好,迈克尔从来没有真正地觉得踏实过——任何一点微不足道的小事都会让他惊慌失措。有一天,沃斯先生从他身边走过而没有跟他说“早上好”,这件事让迈克尔失眠了两天——在这两个不眠之夜里,他在床上辗转反侧、冥思苦想,最后他肯定老板一定是讨厌他了。

  埃伦的问题在于过度独立,而迈尔克则又过度依赖以至于影响到了他的正常生活。第一次听到“适度依赖”这个说法的时候,人们都觉得很奇怪。“适度”和“依赖”?这两个词根本搭不起来。绝大多数人都避免去依赖别人。我们宁愿自力更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研究结果很清楚:在我们的人际关系中,太多的依赖会造成问题,但是太少的依赖也照样不好。为了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上争得一席之地、体现自身的价值,我们中的许多人走得太远了。像埃伦一样变得太独立,以致失去了跟其他人建立关系的能力。或者像迈克尔一样,一味地顺从别人,以致变得过度依赖。像我们前面看到的一样,这种过度依赖也是要付出代价的。

  适度依赖是这样一种能力,让你融合亲密和自主,在依靠他人的同时仍保有强大的自我意识,并且在需要时乐于请求别人的帮助,而不觉得自责。在僵化的独立和有害的过度依赖之间,确实存在一个适度的中间地带。适度依赖是这样一种能力,让你融合亲密和自主,在依靠他人的同时仍保有强大的自我意识,并且在需要时乐于请求别人的帮助,而不觉得自责。适度依赖意味着充分地信任别人,敞开心扉展示自己脆弱的一面,同时有足够的自信去处理关系中的冲突,这种冲突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运用适度依赖的方式与人相处时,你会发现,你拥有自己从未意识到的潜能。

  《关系》读后感(十):感谢。

  当一段感情被剥夺了感性只留下一段依赖模式等着我们去盖棺定论时,其实挺悲哀的。但我也感谢这本书的出现,给了我另一个思路去思考过去这段感情的得与失。

  从开始到现在差不多两个月时间了。事实只有一个,故事却可以有很多版本,故事的结论留在各自心里好了,让自己觉得舒服就好了。

  我承认这段感情中我丢掉了自己,既过度依赖,又过份疏离。以前我常常问,怎样平衡独立与小鸟依人,得到的回答总是范范的。如今才明白,这个问题本是不会成立的。我们为了维持艰难的异国恋下意识的缩小自己的社交圈子,爱情就像毒品一样让我们上瘾,麻痹在仅有的彼此依赖中。

  当然我依然相信过去那段感情,那段真挚的纯粹的爱情。我想依赖模式出了问题并不代表那不是真爱,承认那是真爱也并不表示我还放不下,我依然无法原谅你荒唐的分手理由和表现。但那些都不再重要了。如今只愿各自安好,希望时间再次回溯到握手言和的那封邮件吧。

  先要长大再谈爱情。爱情是独立的各自进步而不是给自己找个舒适区逃避生活啊。但书中有一个观点——适度依赖的人会吸引并找到同样适度的人,而不适度依赖者也会吸引同样的人,当他们遇到适度依赖者时反而会觉得他们无趣而平淡。这一点我感同身受的同时又会有些不自信和担忧,生活中确实会遇到些无趣的人,接下来爱上的人会不会也是个不适度依赖者?有点不敢去爱。

  最后想说,感谢过去这段感情,从前我执念地想要跟初恋走到最后,认为那才是最难能可贵的爱情,想要一段从学生时代到结婚的纯洁爱情。如今事与愿违却也体会到了不同的精彩,我不知道几年后的自己还是不是同样有底气说出这样的话,至少这两个月里,我见到了很多有趣的姑娘,过着我想要的生活,有很漂亮的想法和不禁让我点赞的人生观。人生无限可能,把重心放回到自己身上,给岁月以文明。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关系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