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北京娃娃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北京娃娃经典读后感10篇

2017-12-27 21:1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北京娃娃经典读后感10篇

  《北京娃娃》是一本由春树著作,远方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50元,页数:22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北京娃娃》读后感(一):有点痛,淡淡的

  几年前吧,无聊无意看了这本书,也是一口气读完(奇怪,竟然看完了,此类型本不是我的菜,好奇可能是最大诱因),对我而言,书一放似乎就不会再拿起。

  还行,略感啰嗦,没觉得多么残酷,顺便了解了下80后的世界

  “肆意,无序,还有时间资本挥霍,绝望,凌乱,没有方向矛盾,希望尚未破灭。。。”是我感受到的几个关键词。

  80后,你们觉得呢?

  《北京娃娃》读后感(二):青春,因为残所以酷

  就像春树已经由一个十几岁的少女完成了自己的成年礼。《北京娃娃》似乎也在后起之秀层出不穷文字中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翻看内页的出版日期:二○○二年。多么遥远年代距离《长达半天的欢乐》出版已经整整一年。距离它的作者登上《TIME》的封面已近两年。那时侯,少年作家初露峥嵘方兴未艾;那时侯,园丁师长还在口诛笔伐忧心忡忡。如今一切过去,天下太平。口诛笔伐的,大都已默不做声;初露峥嵘的,也早成了轰轰烈烈的娱乐产业中的一分子。可究竟有几本书能让多情而健忘的读者们在哭过笑过之后,偶尔还会被想起?如果面对令人头晕眼花的“80后”文学作品我必须有所选择,《北京娃娃》注定会是其中的一本。

  真实就是力量。它赋予了这本书生命灵魂,赋予它冲刺的速度,冰锥的锋芒。没有淡淡的感伤,没有朦胧的情愫,也不是白雪公主和王子的故事,甚至不是凡人眼中的正常生活。它充满绝望,习以为常的痛楚和冰冷外表掩盖下未曾泯灭的天真与烂漫,面对整个世界不知如何开口的仇恨与茫然。你会看到一个困兽般的女孩,在家庭学校社会的沼泽地里穿行,奔跑,挣扎时的瘦小身影。你会听到她在谎言、摇滚乐和转瞬即逝爱情中找寻连自己也无法说清的东西时发出的疯狂咆哮。刀锋般的性格使她在摩擦,碰撞中头破血流。她平静单纯的叙述使人感到寒冷不安。这是一束花团锦簇中的荆棘。这是一个对物质有着强烈渴望和虚荣的朋克,打在涂脂抹粉的青春岁月脸上的一记耳光。这不是一首木吉它伴奏的校园民谣。这是Nirvana的放纵之歌,虚无之歌。

  关于青春,看看书店里汗牛充栋的出版物就知道多少人要有话说。有人在说实话。有人睁着美丽的大眼睛在撒谎。有人用几许烟愁六个梦织补着青春岁月里那些有碍观瞻的地方。有人在光天化日之下袒露着自己不堪入目的创口。当读到校园里的春树反复写下“自由”二字时,我仿佛看见了那张一头撞向现实与规则的稚嫩脸庞。青春损裂了。残片像一块块破碎的玻璃,刺痛了自己,也戳穿了那道华丽完美的烟幕。春树的文字诉说着失落痛苦。或许更大的痛苦,恰恰是她不知这痛苦从何而来。而在我看来,最痛苦的莫过于那些自诩为良善的父辈读者。所受的教育,既成的观念,自定的游戏规则,使他们面对这样一个置身于“水火”的小女孩,不禁扼腕叹息痛心疾首,并由此联想到社会、世风、道义、责任,诸多形而上的说辞都会接踵而来。他们更希望有一个肥皂剧似的圆满结局,一个催人泪下浪子回头的故事。他们更习惯一张张红扑扑的笑脸或是苏明娟那双乌溜溜的大眼睛。他们希望里面充满的是哀婉、渴求、期望,而不是怀疑、蔑视和愤怒

  沈浩波说:“这就是一本反映残酷青春的小说”。其实,与其说这本书是本小说,倒不如说现实是一本更为残酷的小说。春树不过是蘸着血汗和泪水,用自己的方式把它记录在案罢了。青春是美丽的,残酷的永远是现实。也许只有把青春当作一本浪漫唯美的小说,置身其中才不会遭遇绝望、彷徨伤口。在那里,残存的欲望伟大理想冲散了,无端的烦恼被完美的规则消除了。你会有一个面朝大海的前程。你会有一个春暖花开的结局。可看完春树的“自白”,再看看那些“不准穿红色、粉红色、黄色的鞋,而只让穿黑、白、蓝和素色的鞋”等等令人捧腹的校规,那些“为了不被扣行为学分而宁愿整天呆在座位上活动”的同学。看着他们由一个个活泼可爱男孩女孩,被培养成一台台整齐划一考试机器,赚钱机器。就会知道:残酷也是公平的。它在以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青春里,同时进行着。

  《北京娃娃》读后感(三):在看《北京娃娃》,遇到一个北京娃娃

  最近在翻春树2002年的处女作《北京娃娃》,书不年轻了,春树也不年轻了,还好,我看的是再版。看着春树在再版前言中写道:

  我很高兴这部小说能够再次出版。从2002年第一次出版到现在,已经过了很长时间我的生活也因为这本小说的出版有了许多改变。它被翻译成许多种不同语言,我也因此有了许多来自不同国家的读者。我曾经梦想就是希望在全世界的书店都能看到我的作品,现在这个梦想基本上实现了。《北京娃娃》能够在中国再次出版,我能再次在北京的书店看到它,我很欣慰。

  读读这本书里的语气腔调,再看看上面这些致谢词,尽管情境不同,但实实在在地是,这个春树已经颓了,额。。或者说已经不颓了。。但是在这本书里面,还是能够看到一个立体的恣情消耗生命的北京女孩的,不得不庆幸,她是个洗具,还有命把自己14-17岁的矫情或者不矫情的人生经历印成铅字,然后公开销售。

  美国时代周刊称她是“新激进分子”,其实我觉得她也没什么了不起的,她通过自己的文字改变了自己应有的轨迹,换个角度看看,这是一种背叛,她是一个叛徒。那些当年和她一样,现在却过得比谁都循规蹈矩女孩子们,才真的是新激进分子,而春树更像一个猴子。额。。没有恶意。。

  最近在给一个海淀的高二女生补课,女生人还是挺伶俐的,你说上句,她一定得接你话茬儿,里面的思想感情,不是觉得“就这啊~”,便是“呵,原来是这么回事儿啊~”,如果你能够在头脑中模拟下这些话用京腔儿讲出来是个怎样的调调,估计你也能体会我的感受了。

  这个丫头很有想法,或者说家庭对她未来的设计也很有想法,她钢琴已经是九级(按她和她爸的说法,这就是不争气的了,早该过了演奏级),而且豪情壮志地想要出国留学,而且是去美利坚。留学的道路是现在北京念大学,然后再去美利坚。女孩对自己的蓝图很认可,没有青春小说里那些叛逆小姑娘我行我素,算是很拎得清,尽管她头脑中没有一点不是叛逆的。。

  既然是这么promising的女孩,何必还要找人补课呢。。她要过会考,美国对于中国学生的会考成绩很是看重,鬼佬相信中国有好的高中(后半句不说了),所以对于高中的会考成绩很重视。她也很重视自己的会考成绩,她希望每一门都能够是A,也就是从前的优,85分以上。我第一次给她补课时她的神情和口气,真的是让我感觉这真是优等生啊。。然而。。她在她们班(实验班,但是实力其实并不实验)居然是个倒数第一,她老爸迫于无奈才请的家教。。

  这就是现实。。就像当年春树面对的现实一样。。同样的眼高手低,春树当时是一心奔北大,她是一心高考金榜题名。。区别在于春树用亲身实践认识到自己当初有多蠢,而且通过其它途径避免了自身的杯具。而我的这个学生,却身在云中不知雾,满脑子的“走着瞧”。这样的人是最可怕的,而且她是一个文科生,所以,当你身边有这样的文科女,一定要小心,不要被她的言辞谈吐迷惑。。

  下周二她就要会考了,这周末我还要去给她补一次课,坦白说我比她要紧张得多,因为我不想让Boss(她老爸)觉得是我木能耐他闺女才考不了A。。然而她的思想感情很淡定,甚至她会“安慰”我讲“其实能不能考A,真的是顺其自然”。这种思想感情就和春树《北京娃娃》里一模一样,只不过区别在于春树写书时,自己的稿费已经开始向她招手了,未来已经不断泛光,但是这个连教科书都丢的丫头,还腆着小粉脸说“顺其自然”。。真有寓意。。。

  人早晚会变得更实用,或者说会更相信实用的价值,所以我才没兴致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只是想说我学生所在的那所狗屁高中,出的卷子那么烂就算了,最后这周居然还加课,毒害学生暂且不说,重要的是害我减了一次课,少赚了一百多块钱。我这样的心态,相信春树已经懂了。。

  《北京娃娃》读后感(四):you were a lost girl

  大约是高一的时候想看这本书,但没有找到。高一的暑假在上海的书展上买到英文版Beijing Doll,到这一个月才开始看。隔着语言,隔着6年的时差,再进到书中的状态,有点恍如隔世

  字里行间好熟悉,不可抑制想起曾经的自己。当时的日子破碎,无助,绝对苦逼。但今天回忆起来并不是终于摆脱的欣慰,而是一种很复杂难过。我想我还是怀念,甚至愿意再回去(这么说多少有点犯贱,因为知道已经不会- -)。可能那时因为现实惨淡,梦想被衬托得无比美好,生活爱憎分明,为人的个性也在那种极端的体制下被塑造出来。那时的我们内心叛逆卑微,感情敏感脆弱,也似乎有天赋的新生力量。我总觉得那时身边的人是最可爱的。而现在,当我们从被压怕的一代开始长大,进入社会的舞台,情绪变了,话题变了,那样一种氛围在渐渐丢失,好的和坏的都一并暗淡。

  可能那段岁月没有被舒畅地度过,因而部分状态被永久地囚禁在内心,相隔越久,越失去与那时的维系,让人伤感

  《北京娃娃》读后感(五):你迷失了你自己,小女孩。

  you lost your little girl 春树。

  世俗的我总觉得她是个精神患者,可另一个我羡慕她的勇敢还有好的环境。在我可怜的高三生活里,我也曾做着这样的思想斗争,我为何存在。也许我现在足够庸俗,仍坚定着我们现在标准价值观了。我想,解决她的问题、挣扎,最简单粗暴的就是打碎她的经济基础。记得一句话,大意是,唯有富足的人,才能奢求追寻灵魂的解放。所以,她所谓的一些苦痛,一定程度上就是个不折不扣的叛逆少年。总有一些所谓有一定分量的人,欣赏这样那样的叛逆,赞美他们的特,可是这些人哪一个是‘特’这个圈子的呢。他们的赞美又有多少是因为真正和这些人产生共鸣的呢。

  大人们永远都不会懂,那些在他们看来微不足道小事,对于少年们来说是天大的苦恼。而在这本书里,那些痛苦都被作者敏感的心放大了。而且,她很勇敢,用她可爱的青春肆意妄为的追逐她的心。她做了很多平凡少年们没想过,没做过的事。可她也付出了她应有的代价不是么。既然想走一条新路,那么就要想好要走的弯路和要付出的代价。风险与机遇成正比。所以,中学时代的少年们,还是听听身边过来人的意见吧,也许你会失去所谓的自由,浸染所谓那些大人们的价值观。可你要知道,如果你选择另一条路,你失去的将无法挽回。

  那些少年人特有的自大、与众不同、所谓的少年人的世界观,都会随着岁月消逝。如果有一天,那些叛逆的少年人一个个作了自己不喜欢工作,穿着西装革履,被束缚在钢筋水泥的怪物里。一个过着苟且的人,没资格用高人一等对那些努力生活的人说:“你背叛了你的理想,你不配做我的朋友。”一个连自我应有价值都无法实现的人,不配指责他人。

  《北京娃娃》读后感(六):娃娃

  霓虹初上,静夜迷人。1980年代巨幅黑白广告kiss me在城市最奢侈繁忙的街角悬挂,不过是十多年前的事情了。有谁记得1999年冬2000年春,那个世纪的交接你在做着什么?

  早年看过春树的专访,那是就因为“激进”二字我将她与我的划分界限,我们绝对不属于同个世界。

  在度过初中、高中终于在大学的时候可以心平气和的从书架上拿下她的《北京娃娃》认真的翻阅。没有任何不适或者害羞。那年她十四岁,今年我二十一岁,或许这就是生活在岁月中给我们的距离。抱歉,十七岁的我没有恋爱过亦不知寂寞是何物,仅有限的摇滚乐识不足以懂得什么是朋克精神无法读懂一个头发时而绿色时而红色时而金色的叛逆少女她所追逐的物质和精神世界。我唯一清楚的便是那一定不是我的生活。

  于是自此有关春树的任何消息我都会自动屏蔽。

  一天时间我看完了《北京娃娃》同学好奇却无人知晓春树为何人,听名字更以为这是一本童话故事。我向他们推介,说或许一读你会发觉我们的过去是多么的单一,清纯的可爱。

  似乎我的生活很少叛逆。缺乏叛逆的青春是不是不太完整?

  《北京娃娃》不是故事更像是一本私人日记,可以肆意的宣泄着情感,随口就是骂娘毫不隐晦。

  李旗。山东人,在北京学画画。我想若不是春树把“第一次”交给了这个人,那么她的后来很多故事都不会发生。比如不会在赵平惊讶她不是处女的时候大发雷霆,也不会发誓一定要在小说里将李旗真人真事公开于众。李旗确实可憎,千刀万剐也不过,不过正是他这股傻劲儿,和别人上了床还敢说自己已有女友着实让人觉得真实,真实的感人。

  赵平,给我的印象除了黑就是瘦。脏穷矮小等等全是我受不了的,还自以为是的以文人自居真把自己当文艺青年了,他的自卑劣根性未免太强了些吧。

  可怜的G,春树你不觉得G是最可怜的么,是你移情别恋对吗?虽然他有一可悲的妈但你也在面前骂的够多了,G不是什么也没说么。或许,男人的沉默也是一种懦弱。女人不喜欢懦弱。

  T,我真心不解你怎会爱上他,一个抠门的小编辑,有才有值得同情的身世。不过你们的价值观或许压根就不属于同一个世界。

  不过这世界又有谁能够说得清呢。

  她爱他,他爱她,她爱他,他爱他。

  正如Janne所说,“You're a lost little girl.”

  谁没有爱过人,谁没有失过恋。

  还记得属于那个世界的B5和A26(蓝草)吗?

  上个月我还在和达雅和怪咖聊着奶白……碾碎的杂草混合着天空中那个叫孤独的味道在北方飘散。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