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蚁生》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蚁生》读后感10篇

2022-03-11 12:26:0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蚁生》读后感10篇

  《蚁生》是一本由王晋康著作,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3.00元,页数:24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蚁生》读后感(一):利他社会仅仅是蜃楼般的存在

  假期第三天,我一股气把王晋康老师的《蚁生》看完了。怎么说呢,我觉得这不像一部我印象中的科幻小说,没有高明的科技,没有对未来的畅想,也没有对什么外星人的大胆的猜测,但是,这仍然是一部十分成功的作品。作为一个90后,我没有实实在在的经历过那段岁月,仅有的印象也是从影像作品中得出来的,我只能说我庆幸没有生活在那个年代,因此对于那个时候的社会的形态更是无从想象。我觉得完全的利他社会也仅仅只能出现在文学作品和人们的想象中,但是王晋康老师吧他与另一种生物完美的联系到了一起,而这种生物也是地球上分布最广的,人们接触最多的生物—蚂蚁。作为一种渺小的个体,蚂蚁却以其庞大而有序的社会形态让人类折服。集体意识代表了所有的个体一时的集合,而每一个个体又竭尽全力为集体的发展和繁衍而努力甚至牺牲。这不就是共产主义的终极阶段么!!!但是,这种社会的维系是无法进行的,就算是书里那个农场也必须依靠那小小的“蚁素”,还必须有保持“正常”的人进行监督和保护。这也算是一种悖论吧,感觉跟大刘的“黑暗森林”理论有些相像。毕竟,个体生物还有整个物种都是自私的嘛。

  《蚁生》读后感(二):蚁生——利他主义的狂欢与终结

  文/华华 公众号:歌罗蒂亚的雨

  * 这是一本怎样的书?

  由科幻作家王晋康所写的一本“科幻小说”,讲述了文革时期,一群知青和老农在一个偏远的农场开展一场利他主义实验的故事。

  蚂蚁社会可谓是分工合作的典范。每只蚂蚁自动知道自己分工何处,千百万年代代如此。他们各司其职,为了整只蚁群的壮大忙忙碌碌,并在必要的时刻毫不犹豫自我牺牲。

  这似乎是我们一直被教导的“共产主义”社会的缩影。人人尽心尽力地做好自己的工作,没有任何私心,一切为了全人类。

  在小说里,蚁素作为一种神奇的信息素,是让蚂蚁甘愿劳碌的原因。而当这种物质被喷洒在了农场员工的身上,他们的表情都变得像梦游一般,对过去的错误供认不讳,脸上洋溢着真诚而幸福的笑容:劳动最光荣。

  然而这个小社会和蚁群不同:1. 存在一个上帝,也就是为大家喷洒蚁素的知青颜哲 2. 人为喷洒的蚁素会随着时间消退,必须定期再喷洒。

  这两点,也就构成了这个小社会最终崩溃的直接原因。

  而根本原因,是利他主义特有的脆弱性。人人为他人,慷慨,热诚,或许从种族角度来说能存活很久,可是这样的一成不变,有什么意思?可是这样每天像傻子一样快快乐乐地工作生活,你又能说它没有意思?

  如同小说结尾所言:8000万年过去了,蚂蚁还是这个样子,而人类的发展却无与伦比。即使利他主义在任何角度上都能给理想主义者最完美的想象,它的脆弱却也造就了它的不能在高等动物中存活的命运。

  人是现实的,最为强烈的动机来自于最为优厚的回报。

  这一点,恐怕短时期内是不会有改变的了。

  本书的另一个看点在于,文革背景。书中有非常详细的斗争过程,由于主人公是年轻人,斗争限于红卫兵时期。如果去掉关于蚁素的科幻部分,这也是一部优秀的记录文革历史的小说。

  要说缺点,一是对心理刻画不够具体,很多时候还开启“上帝视角”,对其他角色进行揣度;二是有的价值观相较传统,特别是在女孩子与性这一块;三就是许多情节一笔带过,颇为遗憾。

  现在回到利他主义的悖论里吧:假如你有了这个权力,制造一个利他小群体,你会做吗?如果会,你是真正为了他们的幸福着想,还是想要享受作他人的上帝?

  《蚁生》读后感(三):您还是跟随历史的长河逝去吧

  我只能说看王晋康的小说,有一种十分清晰的感觉不吐不快,就是想对书中的每一个描写每一段语言进行深刻的吐槽,不然就浑身蛋疼。

  首先不得不说的是王晋康对于意识形态或者说道德改良不懈的追求,这甚至已经可以说是一种病态。看以前的小说中,这种“绝对控制力”的因素就已经很明显了。从他近几年的小说中无一例外的沿用“大妈妈”设定,到这篇小说中对于利他主义和蚁群式管理的向往,不得不说,我对于他的不赞同,确实已经超越了作为一个没有经历过文革年代的人对于那段历史的反感,而成为一种对于他的态度本身的反感。说明白一点,就是你自己一个人乐呵,我还不乐意陪你呢。当然我本人也是一个集权主义和绝对道德的赞同者,但这样生涩的生搬硬套,加上本身王晋康的二流文笔,造成了整篇小说的可读性大大降低,才是王晋康近几年越来越有颓势的真正原因。

  其次,作为一篇科幻小说,首先应该明确的是它必须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否则就变成了未来学家干巴巴的科技论文,而未来学家在一般人看来,除了他们手里所执的是科学的权杖,其余跟原始部落的祭司没有任何区别。不具有可读性的科幻小说是废品,这就是真理。我不能接受一个小说没有给力的创意让我眼前一亮菊花一紧从此脱离大便干燥的困扰,可我也无法容忍比农民作家更加俗气的笔法和三流的故事设定以及混乱的叙事对于一个好点子的糟蹋。这么说王晋康,完全不过分。他刻意在自己的文章里添加男女之情,但他的描写,却让我觉得不如一个受到过正常现代教育的高中生。尤其是对于爱情以及性爱的描写,让我第一次觉得看黄色小说还如此的蛋疼,这就真的是罪过了。

  原谅我无礼的谩骂吧老王,我只恨为什么大刘可以用一个丛林法则写出三本书然后大卖,而你却从当年以文风稳健思想深刻见长的老王,变成了一个只能写二流小说假装深刻高尚纯洁的老王了。

  《蚁生》读后感(四):简单说几点感想

  1、写作上确实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开头的剧透也许不应该那么多,中间无故出现枝蔓让读者挠头,特别是大字报事件,我读的时候直接略过。

  2、蚁素不需要细节,这部小说从本质上说是想玩哲学思辨的,想追《1984》,做到了一些,但差不少力。

  3、我一直在等着看为什么乌托邦会崩溃,结果只是技术失误这个解释不够给力,不够思辨,还不如把小乌托邦放到大社会染缸里面去看看效果。

  4、女主角这样的道德洁癖者简直是叶文洁、程心的翻版,科幻作家果然是要吃这样的小姑娘。

  5、结尾女主角一直作为路人出现的丈夫居然kuso了一下,让人忍俊不禁。

  6、我很想看看蚁素大规模实行是什么样的效果,颜同学30几年的失踪根本无所作为啊,让人失望。

  《蚁生》读后感(五):稍有点不完整

  1.“哲人王”统治的集权社会是最好的社会形式。“哲人王”指最完美的统治者,全力为民,没有丝毫私欲。且智慧过人,不会做出任何错误决定。在这样的统治下,人们自得其乐,各尽其用,社会维持高效运转。“哲人王”只存在于远古传说和宗教信仰中。

  2.暴君统治下的集权社会一定是最糟糕的社会。

  3.民主社会位于中间。屁民的自私自利和鼠目寸光决定了民主决策一定程度上缺乏远见,而讨论和协调必定导致效率低下。因此在文明程度低,或是动荡的社会环境中,绝对的民主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大刘的《超新星纪元》中由孩子组成的世界就模拟了绝对民主引发的血色冲突。

  4.因此有了民主集中制。说到底就是精英统治,有精英引导民意并最终决策,其实相当于由一群人组成的“哲人王”。柏拉图的republica中译是《理想国》,在这里“共和”在这里被翻译成“理想”可能就是此意。这种社会良性运转的的“精英”必须是货真价实的“精英”。

  5.蚂蚁的社会只是一个假社会,与人类社会相比,蚂蚁个体没有自由意志。蚂蚁个体充其量只能相当于人的细胞或器官,而整个蚂蚁群落才能与人类个体相比拟。因此对于蚂蚁群落有个说法叫superorganism。当然这种社会形式不可能适应于人类。但是很遗憾,《蚁生》中提到外在“上帝”与农场的镜像失衡并没有成为农场小社会的覆灭原因,作者只找了些十分偶然的关联因素。因此看上去小说只是草草收场,如果最终农场合理地内在瓦解,那它将是一部更为震撼的作品。但是我也想不到怎样内部瓦解,毕竟蚁素几乎让人丧失了人性中的所有恶因素。

  《蚁生》读后感(六):终于看完

  这本书是在蹲厕所的时候看完的.

  买回来放了很久.

  书是幻想1+1的某一期.上面刊载了全部的蚁生.

  很早就想看,一直拖着没看.

  文革,蚂蚁,谋杀,科幻,这几种东西放在一起我很好奇,到底能写出什么故事.

  文章开头的引子,剧透得太多.已经把整个故事时间和事件"外观"给交代了.于我这个绝对厌恶剧透的人来说未免有点"早知道不看"的悔恨.

  但其实看下去也不妨事.

  王晋康其实说的也很清楚,这本书是纯文学作品.

  虽然有科幻成分在,但是很多笔墨都放在了写实之上,以及探讨之上.但是这个探讨并不深入.

  而且结尾的处理未免意犹未尽.总期待还能有什么波澜,却原来被一个配角轻而易举的掩入尘埃.如果有续集就好了.

  《蚁生》读后感(七):不怎么高明的擦边球

  光从题目上来看,如果是个网络作家,恐怕会写写蚂蚁变人或者人变蚂蚁的事情,又杀又砍又外星人又远古文明的来个卫斯理式的伪科幻。不过这是老王的文章,老王的套路是西方科技发达人性低劣,东方科技落后却总有一闪一闪的天才出来笑傲江湖当主角。当我还是小孩的时候,《生死平衡》、《七重外壳》这些东西是颇能震撼幼小的心灵滴。后来长大了,就能分辨哪些是小说作家在写科幻,哪些又是科幻作家在写小说。对老王的作品就没什么回味的企图了。老王许久不出作品,这次发现了蚁生,却让我一边看一边奇怪,老王这是写啥呢啊?

  关于蚂蚁的小说,我看过写的最好的是法国贝尔纳•韦尔贝尔的蚂蚁三部曲。珠玉在前,所以老王不写蚁巢的结构和蚂蚁的活动,只从利他主义这个点出发,描述人类社会照搬蚂蚁社会模式后产生的问题。

  我不明白他的目的是什么,但是首先肯定不是讲科幻。小说对故事的科幻核心——蚁素的提取方法和作用机理采取完全忽略的态度。从时代背景来说,就文革时期的科技水平和颜哲能获得的设备,分离蚁素这类物质是不太可能的(如果这是武侠小说,我们当然可以欣然接受九转还魂丹能立即起死回生)。科幻小说的魅力在于用科学的解释架起故事的骨架,让读者思考故事的合理性,没点本事的人是不能乱写的——当年路遥让孙少平遇见外星人,就给我心中很棒的平凡的世界弄上一大块阴影。老王这次只是简单的把蚂蚁社会的模式硬搬到人身上,喷了蚁素就变成完全利他主义,就好像说吃了豹子胆人就勇敢一样,有点迷信的意思。小说中的硬伤实在很多,我想老王一开始就没打算把这些东西讲明白,以免陷入技术死穴,所以他就自顾自地讲他的故事。

  那么是什么故事呢?文革中的一个小小的农场,极端自私的人都变成利他主义后,与先前行为的巨大反差。我怀疑老王是不是真的想让故事吸引人。

  1956年到1976年,中国人民大概失去了二十年的时间。这段历史,其实不需要什么文艺创作,只需像丁抒那样,不用加评论,仅仅把发生过的事情列出来,就已经让人感到恐怖。对以往罪恶的避讳,使这段历史变成明教的和尚,说不得(我看的是网上下载的版本,每个“文革”两字中间,都被插入一长句无关的话,以避免关键字过滤,搞的阅读很不舒服。而这是2009年,文革已经结束30多年了)。

  老王既没有表达出深刻的思想,也没能讨好低俗的读者,文革的擦边球,打得实在不怎么高明。对我来说,没有获得新的知识,也没有得到思想的震撼,甚至没有多少阅读时的快感。只好套用赤壁里的一句台词,老王,你过时了。

  站着说话不腰疼,毕竟写书不容易,给老王加加油,我还是决定看看《十字》。

  《蚁生》读后感(八):相当不新鲜的“科幻”

  且不说语言,就说内容本身,并不新鲜。不是说他涉及的科幻少,毕竟科幻也不是目的,而是这小说的逻辑相当陈旧,没有什么新鲜的地方。与百年前吴趼人等人的反思相比并没什么超越之处。

  1.拨乱反正

  这一切可以理解为对文革的反思。而这个反思的逻辑并不高明,依旧是“拨乱反正”。里面有一处老魏的感叹是:“今儿个看了农场的气氛,就像大跃进前期那样干净,人人只知道干活,没一点私心,干得越多越高兴。这样的景象已经多年没见了。”七八十年代说拨乱反正,那这个正真的是正吗。作者应该觉得是的。但这很可能只是一种假想。而且大跃进前期只知干活就是“正”吗?人就要变成劳动机器吗?我觉得这是王晋康对马克思对共产主义想象的一种误读。

  2. 对那场混乱的归因——人性的恶

  这个归因方法,可以说是非常陈旧了。在喷蚁素之前赖安胜等人是恶人,赖安胜和女知青乱搞,妄图买凶杀人,给自己私定工资。王晋康反思这个小农场——文革缩影的时候,把原因指向人心的恶。这个逻辑,在科幻小说里实在太旧了。《新中国》和《新石头记》的病都可以说是“文明病”。把对社会的种种乱象、面对西方入侵的感受都归结于:人心不够善/文明。《新中国》之所以是个乌托邦,就是因为有人发明了“医心药”可以医治邪恶,让人心向善。《新石头记》区分了文明专制和野蛮专制,政体是否能促进国家发展的本质在于“文明”。于是王晋康希望通过蚁素能让人利他向善,最后这个实验失败也是因为领袖本人的“恶”,怀疑子民,冷漠无情。

  3.对毛的隐喻

  这一点我并不确定,但觉得颜哲所做作为是在隐喻毛。想要大步跑进共产主义,但是低估了人的本性。

  4.伦理部分

  这本书涉及到伦理部分我觉得才是最有价值的。但很可惜,作者并没有展开。比如颜哲为了研究蚁素对性欲的影响,让老魏和情人吸入蚁素在一起同居,为了看蚁素影响是否会遗传,让岑明霞生下私生子。如果真的有这种科技,我们可以不经询问而对人使用吗?也就是说,如果有一个“上帝”认为A是对“人类”的“未来”好的,那他有权力强制我们采用A吗?超人是否能够按他所认为好的方向行事?“上帝只关心种族的延续而不关心个体的命运。”这是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蚁生》读后感(九):利他主义不存在

  绝对的利他主义,真的存在吗?

  蚂蚁的利他主义,是针对于自己的部族存在的,遇到其他的部族,照样是血腥的厮杀,蚂蚁的个体根本没有自我概念,他们的“我”,注释的是一整个群体,而“他”则是群体以外的一切东西。

  退一万步来说,即使如书中所说的,真的存在了一种可靠的机制,来持续产生一个个善良的无私的上帝,又或者,这种利他主义已经能镶嵌到人类的基因里面世代传承,不需要外在的激素催化,这时的人类真正的踏入所谓利他主义社会,此时整个人类社会,变成每一个个体脑海里一个统一的“我”的概念,真如此这般,将出现的是一个绝对规范化一犹如一潭死水般的社会,想到刘慈欣的《镜子》里面的一段话:“生命进化的基础——变异,正是由DNA的错误产生的,社会也是这样,它的进化和活力,是以种种偏离道德主线的冲动和欲望为基础的,清水无鱼,一个在道德上永不出错的社会,其实已经死了”

  小说最后高自远也说了“自私的基因,才是历史发展的最基本的动力”这才是利他主义不能存在也不应该存在的根本原因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蚁生》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