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脑革命》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大脑革命》读后感10篇

2017-12-30 21:45: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脑革命》读后感10篇

  《大脑革命》是一本由盖瑞•斯默尔(Gary Small) / 吉吉•沃根(Gigi 著作,湛庐文化策划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16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脑革命》读后感(一):不算书评,纯粹码字

  刚看到这本书时,纯粹是因为不知道要借什么书,被“大脑革命”几个字吸引的,书中关于大脑的知识落不落后不了解,但关于数字时代信息,那真的就如这个单词“out”的使用上一样,真的out了。看来关于科技之类的文章还是自己买书看比较新,毕竟图书馆的书更新远远比不上网上书店。想起前几天路过新华书店,一时兴起进去溜达了一圈,结果发现新书更新的速度让人失望,显眼位置摆的确实是畅销书,但那已经是好几个月前的畅销书了,而那些最新的书寥寥无几。而书店中的人更少,想起以前在书店一蹲就一下午看言情小说日子,现在的小孩又有几个是到书店看书买书的呢?

  言归正传,还是大概归纳一下这本书的几个点和一些自己的想法:

  脑沟,年轻人和年长者出现深度的大脑鸿沟。看似作者自己创造出来的词语,在书中也多次出现。大脑中心体可控制这些大脑细胞,因构成大脑的灰质,也称为皮质。大脑的灰质和白质负责记忆思考、推理、感觉和肌肉运动。其中布罗卡区负责语言,额叶负责思考,顶叶负责人格及记忆,颞叶负责记忆和情感,小脑负责平衡,此外还有感觉运动区和视觉皮质区。而年轻的大脑相比较之下,由于神经未发育完全,则更有可塑性,发育早期,人脑细胞的连接或突触数量达到顶峰,两岁大的婴儿额皮层的突触密度最高。青少年时期,突触减少约60%,成年时期稳定下来。基因和环境对大脑的发育都有影响。而过度的数字化会使大脑疲惫

  数字土著是指其成长时期就有大量的数字设备包围着,大概对应我们90后和00后吧。而数字移民是指成年以后才开始接触数字设备,书中是用70后来表示。数字土著对新兴技术的接受能力更强,但在面对面交流等人际沟通显弱势,数字移民中年轻一点的人呢,一开始估计是不愿接触数字设备的,一旦迫不得已需要使用时,他们也可以很快学习,年长一点的呢基本不愿接受新技术。不过在现在这个人人以手机为尊的年代,还有多少是书中说的真正的数字移民呢?多少爷爷奶奶辈的人微信支付什么的用的比我们溜。长辈们的斗图和微信连接一个个的,都可以用来聊天了,如最近比较火的微信连接聊天。而年轻人呢,基本上左手一个手机右手一个ipad,没电了则轮流充电。多少人,走路玩手机,开车玩手机,吃饭先拍照,自拍必P图,然后发朋友圈。走路的掉进水里,开车的出了车祸,春运大潮中因为玩手机而丢了行李甚至是孩子的也不止一个两个。现在的媒体已经出现了呼吁让人放下手机多陪陪家人朋友的广告。数字媒体已经渗透在我们身边的每一个角落

  网瘾、注意力不集中、自闭症、抑郁症、狂躁症、多任务能力降低等书中提到的症状有多少已经出现在我们身上了呢?很多人用电脑同时做着多件事情,看似效率提高了,但是每件事的效率反而下降,注意力无法集中在每一件事情上,这也就多任务导致效率下降的原因。我们这一代,可以说是被网络捆绑的一代,wifi成了我们的续命丸,手机是我们手的延续,面对面的交流是通过微信完成的,哪怕我就坐在你对面,我们却隔着一个手机。键盘的字母代表着我们的一言一语,戴上网络的面具,许多在现实中不敢表达的观点倾巢而出,化作语言的凶器,杀人于无形。语言暴力围绕着我们,也影响着屏幕前那一张张孤单冷漠的脸。长时间通过打字表情包交流的人们的面对面交流能力正在退化,网络中说话不考虑后果的习惯导致很多人一言不合大打出手互联网影响下的这种变化真的算进步吗?

  《大脑革命》读后感(二):Web 2.0时代,我们的选择

  毫无疑问,我们正处在web2.0的时代。“Web 2.0是一种新的互联网方式,通过网络应用 (Web Applications)促进网络上人与人间的信息交换和协同合作,其模式更加以用户为中心。典型的Web 2.0站点有:网络社区、网络应用程序、社交网站、博客、Wiki等等。”(来自wiki百科中文版)。

  社交网络,微薄,这两个我都曾用过,而且是重度使用者,现在已经废弃不用。原因有两个:第一,他们消极的影响了我的思维,第二,他们严重的分散我的注意力。

  先说社交网络,按照facebook的创始人在电影social networking里面谈到的,目地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社交活动与社交圈照搬到网络上。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非常有创意的想法,然而在使用它一段时间后我很难找到它的积极意义在什么地方

  虚拟的社交毕竟不能代替真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罗大佑说的很好,一次温暖的握手抵得上一万次微薄。如果是因为空虚而上社交网站或者微薄,那么只会让空虚加倍,加倍的空虚反过来加重这种负面情绪最后形成恶性循环。不过值得关注的一点是,现在社交网络在全世界泛滥,除了从人的精神生活中寻找原因之外,我觉得社会经济环境的压力也是值得考虑的一个因素。比如在中国或者日本80后一代,生活压力异常的大,收入却只能温饱,在闲暇之余可能也没有金钱和时间来进行更多的社交,所以利用网络社交也成为一个不得已的选择。

  网络有一个段子说的很好——“在古代,我们不短信,不网聊,不漂洋过海,不被堵在路上,如果我想你,就翻过两座山走五里路,去牵你的手。“

  另外,我认为人们在网络世界中所获得的虚拟满足感会进一步阻止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去尝试拓展自己的生活。之前有新闻报道说有人在网络聊天中如鱼得水,在现实生活中却自卑自闭。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除了社交,我想网络这个麻醉剂会给人们带来的在真实生活中的诸多困难。影响人的思维就是其中最消极的影响之一。

  社交网络和微薄的形式就注定了他们所传播的内容必然是肤浅的。因为这两者的使用动力都来自于一个词——关注。

  首先转一个调侃人人网分享的“人人网八大俗:生活常识化妆技,十二星座小秘密;不看后悔成功录,论文大全雅思题。恋爱金句传送门,男默女泪蛋疼文;读到哪句心痛了?不顶不是中国人。”

  这里面当然也有很多实用的技巧,但是大家除了分享之外,花一点时间仔细来读的机会恐怕少之又少,除此之外就是一些无逻辑无论据靠煽情靠忽悠的文章广为流传,拉底了大家的阅读水平与思维水平。

  我承认不乏有很多有思想的人通过微薄和社交网络来努力传播他们的真知灼见,但这部分人毕竟太少了不能成为吸引人来使用它们的理由,而且这个群体也在逐渐缩小,因为习惯了微薄一百来字数的人们已经不能忍受长篇大论循序论证,大家要的是结论期待的是激情,只想看到他们信奉的观点。

  当然有人会讲,这也是市场选择的结果,大众的欣赏水平与思维水平如此,你怎么能怪罪到社交网络与微薄呢?首先我并非在怪罪,而且也承认这是大众的选择。但是我想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谈微薄与社交网络。

  有一个哲学家说过,自由并非对每一个人都是好事,因为自由的代价很高,在极权社会里面政府代替个人安排好了一切,人们只需要服从就行,不必对自己的选择承担什么后果,因为及就没有选择可言。我认为可以把这个逻辑应用到现在的web2.0时代,信息的广为传播,个人对信息的选择范围大大扩大后,并非对所有人都是好事,特别是对心智还不成熟的青少年。因为在网络媒体兴起之前,主流媒体虽然也有各种弊端,但是他们的报道至少是完整的,来源清楚的,见解与评论也是专业的。如今大家能够通过加好友或者follow某人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来阅读,第一这大大降低了人们获得信息种类的广度,当然微薄一百来字的消息也谈不上什么深度。人们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信息,逐渐把自己封闭在起来,而且这个圈子里面的成员还会相互加强这种趋势。所以我认为网络时代虽然信息的来源扩大了,但是人们反而更闭塞了。

  最后关于微薄和社交网络分散人的注意力的经验我想大多数人都体会到,特别是在学习与工作时候,会不能自已的去更新查看更新留言,这个现象还有一个专门的词叫用户黏着度,更加形象的说法如“微博控”等等。

  然而web2.0时代也有非常好的产品出现,我最推崇的两个,一个是blog,一个是RSS浏览。

  博客给了人们整理自己思想并与他人分享讨论的机会。因为博客的便利性与随意,很多有见解的人能通过这种免费的方式,省去了出版的麻烦,与网友讨论自己的主张获得更多的反馈。RSS可以订阅多人的博客并在一个界面上面浏览全部的博客,非常方便

  : 豆瓣是一个很特别的网站,它起初基于建立一个好友之间交流彼此的阅读与观影记录的分享圈子,被关注度高的人一般来说都是写出了高水平书评影评的人。后来豆瓣到现在为止正在沦落为一个社交网站,各种评论已经成为它的附属功能,我觉得它现在更像是一个交友网站,周围很多友邻已经注销,流失了很多有思想的用户。大行其道的各种相册与脑残文分享,大有赶超人人网之势。

  《大脑革命》读后感(三):每天一本书#193天,2011年6月28日《大脑革命》评分3分

  一本讲大脑方面的科普书籍质量一般。

  第一部分科技改变了我们的大脑,科技使我们陷入注意力连续分散的状态,这个状态会让我们的大脑 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持续长时间之后,会进入大脑倦怠的状态。休息和睡眠能帮助大脑。这种情况会改变大脑结构。对于90后的人会消减沟通和交流能力,却会提高大脑智商。执行多任务可以让这类人在当时产生满足感,会推迟他们长期目标的实现。而且是多任务的竞争力往往让他们肤浅而不是深入了解信息。适量的视频游戏有助提高认知能力,长期玩游戏会对身体和大脑产生不良后果。

  第二部分。科技改变行为。多任务切换不能不能提高效率,还让效率降低高达50%。美国有一个研究证明,长时间看电脑有可能提高孩子患自闭证的机率,所以美国儿科学会会建议限制儿童看电视。网瘾会让年轻人患上集体歇斯底里症。科技改变每个人行为,但并不都是坏事

  第三部分健康大脑。健康的生活方式会让这些转变向有益的方面进行前进,数字人士需要多增强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能力,同时冥想、瑜伽等放松方式也会改变我们的生理状态,增加注意力。

  实际上全书一句话就可以概括:科技正在不断改变大脑的结构和行为,如果你有意识的进行控制可以让这种情况向有益的方向发展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