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经济学原理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精选10篇

2022-05-13 16:12:5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精选10篇

  《经济原理》是一本由[美] N.格里高利·曼昆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4.00元,页数:54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一):第十二章税制的设计

  今天学习了曼昆《经济学原理》的第十二章税制的设计。以下是我的一点思考。

  财政支出的一部分(如社会保障、收入保障、医疗保障等),其实是在做全社会范围内风险管理。事件发生的概率是一定的,某些不幸的事情如失业、疾病、贫穷对某个人或家庭来说是灾难性的,但对整个社会来说是微不足道的。通过风险汇聚和分摊机制,不幸事件的损失除以一个很大的基数,就会变得可承受多了。通过税收的调节,一些人用于购买奢侈品的的钱将会提供给穷人生存必需的食物,或提供给患病者挽救生命的治疗,从而使社会更加公平和和谐。

  但由于人为的干预扭曲了激励,道德风险便不可避免。社会保障体系广受诟病的一点就是它会扭曲原本的工作激励,陪养懒汉。这就需要制定更加合理的规则来减少对激励的扭曲,避免道德风险。比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会使很多少入低的人放弃工作,接受救济。我们假设社会会对对没有工作的家庭补贴350元,那么当工资少于这个水平时,工作的机会成本就非常大,还不如不工作而接受救济。而这个家庭也就永远不能自食其力,脱离贫困。但如果我们大大减少直接的现金补贴,而是规定对贫困家庭按其收入的一定比例予以奖励,其效果就会大不一样。新的规则放大了工作的激励,工作的收益变大同时接受救济的机会成本变大,因而更多的人会选择工作并获得奖励。如果我们再对接受救济的年数加以限制,人们对这种救济的依赖就会更小。

  毫无疑问,每个人的生活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会遭遇不幸与坎坷,并希望在低谷时能得到帮助,因而社会保障、收入保障、医疗保障等机制是必要的。它可以成为人们临时的避难所,但不能成为有些人逃避堕落的理由。好心不一定能办好事,我们还需要在制度设计上多花点心思,在分摊风险的同时尽量减少对激励的扭曲,避免道德风险。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二):就业机会与就业岗位

  尽管我是工科毕业的,而且没有任何经济基础竟然看得懂。个人觉得这本书讲的很是精辟,只看了两章就深受启发,举个例子经常看新闻的人可能会注意到我国新闻联播每次报道国内每年的大学生就业招聘时常说“今年为应届大学毕业生提供了多少就业岗位”而报道美国失业率时会说“美国很多人缺少就业机会”。猛然一看两个词语相差不多,但是经济学的原理理解一下就发现两者相去甚远了。打个比方说:增加就业岗位,中国种一亩地需要5个人,那么这亩地的产量就是这五个人的劳动所得,如果每亩地再多提供一个就业岗位,即六个人种一亩地,这亩地的总产量由于生产原料的关系并不会因为多了一个劳动力而随之增长,强行增加就业岗位的结果就是降低了生产效率,这对劳动者的激励就降低了(就是俗话说的养闲人对真正工作创造价值的人是极不公平的),其实是生产力的倒退,尽管可以从一定角度维持社会的稳定;增加就业机会,美国种一亩地需要5个人,每年就只安排5个人种这块地,那么新毕业的一个人怎么安排呢?安排他去做衣服,那么这些人的一年的总的产出就是一亩地的收成及一个人做的衣服。增加就业机会并不会造成生产效率的下降,而是利用更多形式的实业增加了社会的总产量,对于整个国家的经济起到推动作用。可能美国会由于就业机会的缺少造成一些示威游行,但正是这样的压力会推动社会去创造更多的财富,经济发展的会更快。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三):经济学十大原理

  深入浅出的介绍了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思想。非常适合没有经济学基础的来读。有些经济学常识在工作中也会更容易接受一些做法,比如cost saving。

  1.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2. 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3. 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4. 人们对激励做出反应

  5. 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

  6. 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7. 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8. 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9. 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10. 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经济是有周期的,这一点对于财富积累十分关键。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四):入门级别的好书

  曾经在无数篇介绍经济学入门书籍的文章中看到过这篇文章的芳名,终于有一天我按耐不住,把这本书的书名复制粘贴到了爱问共享资料里。从寒假开始读的这本书,一直拖沓到今天晚上才读完。感谢爱问共享资料和ibooks的大力支持,没有他们我很有可能到现在都没能读完,甚至不会读到这样一本好书。

  作为一个入门级别的经济学生,我无法对这本书做出多么专业的评价,一定要用个形容词来评价他,我会把“逻辑合理”这个词放在第一位——至少是和我学习微观经济学时使用的课本:重大出版社版经济学原理相比较。犹记得一年之前开微观经济学课的情景:早上八点半的课,睡眼朦胧赶到教室,坐到教室最后一排,老师在讲台上天花乱坠,我在下面直打瞌睡——尼玛听不懂啊;临堂作业一布置下来,立马慌了手脚,赶紧借身边学霸作业一抄了事。期末也是看在老师情面下低分飘过,方能免于挂科的惨剧。现在回头想:要是当时课本用的是曼昆大牛的书,就算一次课都不去纯粹靠自学,也不至于落到这般田地吧。这本书由远及近,有深入浅,分成了七个部分,有条有理,循序渐进。(回想重大版教材,我觉得尼玛简直可以用灾难来形容啊:“今天我们讲厂商理论,balabalabala,明天我们讲市场理论,同学们回去复习哦”这个跳跃我实在是有点吃不消)。

  其次,作为一本入门级别的读物,他很好的完成了其最大使命:引发读者对这一领域的兴趣。设疑—解惑的不断循环深入让我无法自拔,即使在没有翻书的日子里也让我念念不忘,最后对经济学前沿的展望让夜读的我一瞬间就热血沸腾起来(喂你被子是不是盖得有点多)。这本书对于我学经济学,就像linkinpark对于我听摇滚,可能是比较simple,但是我就此踏上了这条(经济学人伪摇青年)的不归路。

  强力推。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五):微观经济学原理章节总结 (2014.7.24 更新至第十七章)

  于是把手写笔记又誊了一遍到印象笔记里,当备份。 测试过没有印象笔记账号也是可以查看的,仅供参考。

  本来是想在整理的时候把英文版也看一遍,但实在还是犯懒,而且考虑到后期阅读量的问题,就只是把一些大标题的英文附上了。╮( ̄▽ ̄")╭

  大家凑合看吧,希望能有那么点参考意义。

  顺便如果有理解错误也欢迎指正啊!

  =================答题线内请勿作答============

  笔记本共享地址:

  https://app.yinxiang.com/pub/se7en_upflying2u/www.microeconomics_se7en.com#b=8d809173-d1e1-447c-bfc4-5c427c9be5ac&st=p&n=e503ad90-5711-4cca-975f-1e8919f87d62

  第一章:

  https://app.yinxiang.com/shard/s1/sh/660d6b3c-6aad-4412-9203-9d205af015b9/32c887c8022ec88e149214f566af4ea2

  第二章:

  https://app.yinxiang.com/shard/s1/sh/28d603a7-fe22-453f-878f-3545dfd5d769/3146dccae7671d1e7322cfed62583a2f

  第三章:

  https://app.yinxiang.com/shard/s1/sh/db457825-9374-4569-8b37-bbbd1023e7f4/1ddc853fbfee8cd7298a53c4cbf8b951

  第四章:

  https://app.yinxiang.com/shard/s1/sh/227ec65e-1948-4bae-96a2-9e73dc9d63ea/fc4f1bd2eb469a278c131c4c251a0ee0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六):【杂谈】一本书难不难取决于目的

  这本书从我大二开始一直躺在我的reading list里,直到现在。5年里,读的也是断断续续的,盗版的英文版读过一些,dissertation写框架时参考过一些,master时也靠其他人写的eco的书补充过一些。现在回头来看,这本书相对于我曾经学过的比较政治和国关,确实太简单了,我想这也是我们专业当时非学霸刷分怎么都刷不过商科的原因之一。

  写这篇的评论的动机是想到了2年前很火的一个话题,哈佛部分学生通过罢课要去更换这本教材。4年前我问毛毛同学他们如何学eco,她说“曼昆的老师都不让我们看,都是直接学萨缪尔森的”。神哥转学去加拿大后也跟我说了相同的话。作为一个非相关专业学生,我基本把曼昆的书贴上了“easy”、“beginner”、“not eco student’s choice”的标签。

  事实上,对于绝大多数不具有天赋的人,没有研究需求的人,作者是萨缪尔森还是曼昆,对于他们而言毫无影响。对于普通人,理解经济学的逻辑,学会使用经济学的理论,把他从一个模糊的学科转化为自己对于世事判断的工具,it does make more sense。因为对于真正掌握学术能力的人,这些思想永远都是一片星辰大海,岂是书本能装下的。

  回过头来看,不是这本书太简单,而是曼昆更想让普通人更容易的去理解经济学。所以他花了三章去解释,什么是经济学,经济学可以做什么,为什么它值得学习,以及怎样去学习经济学。我知道很多人(包括本校的学生)都是直接跳到各个知识点的章节去学习。但是我想,前三章的内容才是曼昆最想告诉我们的知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书是好书,推荐给所有普通人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七):用经济学的眼光看社会

  这本书的内容虽然很浅显,只是用到中学数学而已。但是读的过程中,有时我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不是因为新明白了什么道理,而是对有些实际问题,我从来没有用那种方法思考过。比如:

  1.讲到自由市场的资源配置问题,书里举了个例子,美国某地自来水管破裂,导致居民没有自来水饮用,地方官警告商店不要乘机提高瓶装水价。本来在我看来是这是天经地义的,理所当然应该制止奸商乘火打劫。但是从经济学的角度,这不应该。这种时候,按照民众的心理,居民们肯定会抢购瓶装水。如果价格维持不变,我在当时的情景下,肯定会买甚至远超出我实际需要的水。于是瓶装水很快就会被抢购一空。如果商店提高了价格,那我就要好好想想我是否真的需要那么多。而且当地的水价提高之后,就会有更多的商人受到利益驱使,把别的地方的瓶装水运过来,这样就缓解了当地的瓶装水短缺。

  于是我一下就懂了,08年南方雪灾时,有些火车困在半路,车上缺吃的,沿途有些村民就运方便面去高价卖给乘客。那时我是个愣头大学生,看到这种新闻不免“义愤填膺”,大骂“刁民”“乘火打劫”,并且天真地认为,如果村民们按正常价格卖方便面,甚至免费提供稀粥这样的食物,乘客们将来会报答他们,说不定去投资。如果我是个学经济的,那我就不会这么看这件事了。

  2.讲到寡头垄断时,介绍了“囚徒困境”:每个个体都按照对自己最有利的方式做事,结果可能却是对大家最不利的。“囚徒困境”早就了解了,我却只当它是个像“电车难题”一样的哲学问题来看待。实际上它应该是个经济问题。书里把双方的“囚徒困境”问题引申到多方,我一下联想到我以前想过的好几个问题,“空调问题”、“补课问题”、“加班问题”。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说,现在的夏天这么热,主要都是大家都用空调(热量都从室内转移到室外,形成“热岛效应”),如果大家都不用,那么其实不会那么热。这其实也是个“囚徒困境”吧,不管其他人用不用,反正我用了,我凉快。那么大家就都用起来了。我的高中过得很苦,一年到头都补课,假期很少,几乎没有课余活动。后来我就想为什么要那么辛苦地补课呢,大家都不补课,规定统一的时间来学习,其他时间参加社团,培养兴趣多好呢。但是,毕竟高考的准则是看分数线,无论别人是否补课,自己补课肯定是对高考有利的。保不准有的学校有的人偷偷补课呢,那没办法,自己也只有补了。“加班问题”也一样,刚开始工作的时候也很苦逼(当然现在也很苦)我也很天真,想为什么不能规定同一个行业的竞争企业大家都不许加班,比如就当作一天只有12小时,其他时间无论如何不许工作,这样各个企业还是在同样的赛道上竞争,也不失公平。后来不那么天真了。其实自己的这么多胡思乱想,都可以用“囚徒困境”就概括了。

  经典的东西还是要多看看,自己就不会胡思乱想那么多了。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八):还算不错的非专业者入门经济学读物

  14-18章的垄断部分没有读完,21、22章未读完。

  曼昆的这本《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是一本易读、图标多且简明的书。它比国富论来说没有后者那么庞大,易于上手。拆分章节的话1-2章/天是合理任务量。这本书讲得散,不系统,不深入,更像是入门闲暇经济学读物而非学术理论著作。

  我读完的感觉就是没有什么用。但是读书本来就是一件很杂的事,记住基本知识点就可以了。市场,企业,消费者,政府,税收,资源,效率这些词。以及这是一本有很多图形的书,数学哎哟喂。横向阅读比较对象是宏观分册和国富论,前者没读,后者更赤裸裸和难,一上来就dominator分配资源

  = =。

  扫读建议:前十章3章/天,30min/章,十章以后1-2章/天,40min/章,阅读顺序:1-14,18-20,15-17,21-22依次。记住:微观册只记住知识点,不执著结构。

  读完这本书之前。对经济学的理解是:此乃国家命脉。读完之后了解是:经济学是集团A B C关于资源M的争夺与制衡。古往今来战事争夺无非如此。

  另:本书为2009年曼昆第五版,2011重印,此后版本有许多发展观点如不对成信息、行为经济学等未收入。一叶障目,如何见泰山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九):国五条和经济学

  记得在大二下学期的时候,老方告诉我他以后要改行搞经济,当时我听了觉得不可思议,一个学计算机的大牛放弃了本行,进入一个自己完全陌生的行业,这是有多么艰难。不过,如今他已经身在汇丰商学院,算是初步达到了自己的目标。

  经济在国内确实很热,经济,金融这些相关专业的高考录取分数一年高过一年,似乎越来越多的人都要投入到这个行业之中,老方只是我认识的很多人中的一个罢了。去年回家的时候大刘告诉我他也要从工科转到经济,这让当时聚餐的高中同学们感慨了好一阵。有一些朋友告诉我,经济的力量是如此的巨大,像什么量子基金,对冲基金一下子就能把一个国家搞垮,这完全是无声的战争,如果你懂股票,一下子就能把这辈子的钱全部挣回来,抵得上辛辛苦苦累死累活工作几十年。

  也许他们说的是对的,他们的选择也是有道理的,在曼昆的这本《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中,我确实见识了经济学的强大,亚当·斯密能提出那只看不见的手实在伟大。

  如果要了解经济学,肯定首先要了解经济学十大原理:

  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原理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原理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原理四: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原理五: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

  原理六: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原理七: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原理八: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和劳务的能力

  原理九:当政府发行了过多的货币时,物价上涨

  原理十: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以上十大原理从“人们如何做出决策”,“人们如何相互交易”,“整体经济如何运行”三个方面揭示出了经济学的基础。除了这十大原理以外,最重要的莫过于供给需求曲线,整个市场的交易都可以用它来表示。根据一句古谚语的说法,只要学会说“供给和需求”,甚至连一只鹦鹉都可以成为一个经济学家。下面,借助于这个工具,可以对当下议论最多的国五条进行简单的分析。

  在国五条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对二手房征收20%的高额税,这里我们不考虑之前出台的一系列限购等等政策,仅仅对比有这个税和没这个税的情况。在此之前需要引入以下几个名词:

  需求价格弹性:衡量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如果一种物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很大,就说这种物品的需求是富有弹性的。如果一种物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很小,就说这种物品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

  供给弹性:衡量供给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考虑到中国的行情,对于买房这个需求来说可以说是缺乏弹性的,无论房价多贵房总是要买,无论是二手房还是一手房都是一样的。相反,对于卖二手房的人来说,都希望自己的房子能以高价卖出,对于价格显得很在意,可以说供给是富有弹性的。加上税收后,由供给需求曲线得知,税收负担更多地落在缺乏弹性的市场一方身上,这里税收负担将会更多地由买房者承担,而卖房者承担的较少,等于是说买房者以比没有税收时高的多的价格才能买到房,卖房者得到的价格也只比没有税收时的价格低一点,最终而言真正受害的还是那些需要房子的人。当然,如果再考虑无谓损失的话,税收规模越高带来的无谓损失越大,让买者和卖者更不能实现贸易的好处,给市场带来的坏处更大。

  不难想象,政府这么做的目的虽然能暂时减少一线城市的成交量,但不代表能压制房价,所以也就有了下面在网上流传的一个笑话:

  大清早,一哥们对我说:“看新闻了吗?发改委官员被劫匪绑架了,劫匪让拿一千万赎人,要不然就用汽油烧死。现在正募捐着呢,咱也捐点吧。”我说:“好,大家伙儿一般都捐多少?”那哥们说:“看情况吧,有捐2升的,也有捐10升的。

  如何真正解决房子问题,我觉得真正的原因是政府对高价土地的依赖,而对土地征税恰恰因为土地的供给弹性为零而使土地所有者承担了全部税收负担。当然,政府不是傻子,怎么会让自己给自己交税呢?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十):早就想学一点经济学

  早就想学一点经济学,却一直没有任何行动。十二月初收到书开始,只是稍微翻了一下后,就一直放在那里。选择在2012年的第一天开始读这本书,是希望能给自己新的一年带来一些理财知识和财运。这原本是大学的任务的,现在很自责大学时没能抽出一个月的时间学习一下。当然,即便在大学中如果借来读的话,也不过是像其他书一样,随便读一下序和第一章之后,就无限期的拖延下去,直到借书期满抱着沉甸甸的十本书去还。

  初次知道曼昆的经济学忘记是在什么时候了。大概是去年秋冬在棠下的路边书摊见过的吧。当时的观念还是宏观在前,微观在后的。随便翻时才知要先读微观经济学,再读宏观经济学。而我也被500多页的微观经济学所震慑。直到开始读,才发现远非震慑能够形容。

  这部书的确还算是浅显易懂,不愧封四所说的“学生导向”。扬扬洒洒,内容充实广博,条理清晰,措辞严谨。从这里就能看出教书育人的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跟靠收集资料凑成一本书坑蒙拐骗赚稿费的作者有多大的不同。阅读的时候,不仅一次疑问他是怎么写出的这部500多页的大部头,内容充实推测作者必然花了很大的辛苦。但是本书没有参考目录,不知道曼昆自己参考了多少别人的资料。

  这本书给那些企业命名很幽默风趣,比如快乐山谷有三家工业企业,录唱片的叫Johnny Rockabilly,开三明治的是我具有创新精神的叔叔,小咖啡公司叫Little Kona,控制咖啡市场的叫Big Brew。除此之外并且还埋了许多彩蛋,光我知道的就有三个,据我推测有三个之上。一个是在20页问题与应用第6题,三位经理分别是哈利、罗恩和赫敏。答案也正如罗琳笔下那样,赫敏在知识上的观点是最准确的。118页问题与应用第10题,两个司机是Tom和Jerry,彩蛋三忘记在哪了。

  然而即便有学生导向的定位,有幽默风趣的语言,本书的知识我还是没能够全部弄懂。也许是因为自己是文科生,对很多地方一知半解,一掠而过。而有的地方总是读不明白,十分纠结,还有很多地方过目即忘。在读完一天之后的今天,我已经忘记的差不多了。不知道为什么,现在读书总是读不进去了,眼睛在一排排字上掠过去,这仅仅是一排字,在我的脑袋中根本无法转变成具有意义的一句话。我想努力的弄懂,必须转回头去看第二遍,第三遍,但脑袋中还没有被灌输文段所要传达的信息。

  在我看来,这本书当然也有不足的地方,而且很明显。

  首先是这本书的受众问题。这本书更加偏向于美国学生。有多处地方的政策和数据都与我国的国情完全无法匹配。这些信息完全可以一掠而过。

  其次是翻译问题。这本书的翻译只能称之为翻译了,的确很小心翼翼,努力不出错误,但是太忠实于原版了。如果能在全书知识架构和体系的基础上,将常识性的国家和政策信息改为中国国情的,那就比较好了。

  需要更加强调的是,这本书的问题与应用部分。在我看来,有些题目的问法是不严谨的,导致我自己给自己找矛盾。很多题目自己根本不确定,到最后只好放弃。做这一部分的题目时,是必须要配合答案才能够弄明白的。至少对我来说,没有答案就像是盲人摸象。如果这本书能在后面附上所有的答案和解释,这才是比较完全的。

  还有个脑残的部分,就是术语表和索引。作为中文版的书,接收的信息必然是中文的,而读者也必然是按照汉语习惯来思考。如果有疑问要查询一个术语或者是一段的内容时,必然是像查字典一般先找第一个字,按照汉语拼音顺序找起。但译者直接将此部分翻译成中文,甚至都不重新排一下序。从汉语的角度看,这完全是一锅大杂烩,根本没有可取之处,还不如没有。现在我要查询一个内容时,需要先转换成英文,在术语这一块还能稍微应付,但是在索引这一块时,就完全找不到北了。其实很好解决,只需要排版时排一下序,就有那么麻烦么?是根本就没考虑吧。

  另外,发现自己变了。在高中之前,有不会的问题我会努力弄明白,现在我只是稍微思考一下解决不出来就跳过。这应该就是好学生跟差学生的区别了吧。我想,我已经由前者变成了后者。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