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虞美人草》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虞美人草》读后感10篇

2018-01-03 20:4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虞美人草》读后感10篇

  《虞美人草》是一本由夏目漱石著作,金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80元,页数:35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虞美人草》读后感(一):等待太久

  第一次知道夏目漱石知道有虞美人草这本书的存在,是在六年级时看了沈星妤写的盛夏的樱花树。不知是本性使然还是被后天熏陶的,对于禁断之恋我总是不能自拔。夏米在校图书馆翻看虞美人草,心中的禁断之情昭然若揭,那样缠绵不可言喻的感情想得到了共鸣一般。于是我便想,虞美人草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故事,是否也如同夏吹夏米般牵动人心

  然找寻很久发现并不能买到虞美人草这本书,后上网搜查才道原来是没有译本,辗转是2011年末才看到虞美人草出版的消息。有种不真实之感。

  学校图书馆不负众望很快便购入,今天终于用了下午时光把她读完。该如何说呢,还在读的时候,默默接受了一些文学矫情的废话,好不容易读到后半部分兄妹间不可说的秘密露出端倪。但是夏目漱石毕竟人家大师,全本来看儿女情长倒不是重点了,期间有当时日本的大时代背景人性人情也在其中。甲野和藤尾的禁断之恋反倒淡化了一些,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浓烈阴郁,反而多了层,不知用雾里看花来形容合不合适,至少我看到藤尾死的地方仍觉得二人的情感不可捉摸。大概是受盛夏的樱花树影响,夏吹夏米的感情太过圣洁绝烈,时隔多年仍能让自己感怀不已。到了虞美人草这里,甲野藤尾之间更掺杂了一些人性复杂面和阴暗面。失望是有的,但如果考虑的更多些不完全着重在男女情爱上又仿佛还说的过去。

  总之看完之后,觉得很惆怅。唯一在脑海挥之不去的是甲野的形象

  那个金表,我不会给你

  你不给我要给谁?

  我想藤尾那样的性格母亲有关,但甲野那超然的态度也逃脱不了关系。书中两人的对话少的可怜,但是一旦对话却能发现二人并没有真正的剑拔弩张,反而是甲野居高临下而藤尾恼羞成怒居多。心中不免想看到二人更多的相处曾经又到底发生过什么。但故事的开端已经注定了结局,因为执念而无法改变命运。但是我又想,夏目漱石在书中把藤尾多次称为 我执 。藤尾确实有着很深的执念,但是一段感情的开始难道只能怪罪于一人么。期间我一度以为被抛弃的是甲野,但最后我也为藤尾所怜惜,又是一个为情所困为执念所伤,爱情的献祭而已。当然这到底是不是爱情有待商榷。文章最后,我不禁为甲野那身为哲学家的论说而失笑。他那超然的态度未免太令人咬牙切齿。

  此外,发现虞美人草的注解确实又实在是很多。有些注解甚至到了是译者对书中内容隐喻的一些解释,大概是因为读起来确实比较繁杂?但是,我认为像这样掺杂了个人情感的或是点明此处内容深意的注解还是能省则省。虽然可能会有读者读不懂,但是这样【拆穿】了的注解也同样减少了读者的自我思考和探寻的乐趣。当然这仅是个人意见,绝没有【注解是不必要的】此类的想法

  仍然感谢出版社以及辛苦的译者,比较我等了7年有余,从来没有忘记过虞美人草这本书。

  《虞美人草》读后感(二):虞美人草笔记

  开篇两章对话体为主,生涩,有些支离破碎小说进入了叙事部分,有了流畅些的细节描写和人物心理,开始变得生动可读。结尾处虽略显仓促,但是非常畅快。甲野和宗近的性格逐渐明朗,喜欢。略记文中精彩之处,日后慢慢补充。

  谜(35页)

  “什么谜?”

  “不知道。这上面画着不明所以的东西,应该是个谜吧?”

  “不明所以的东西不能称之为谜,有含意的东西才是谜。”

  “不过,哲学家却认为不明所以的东西是个谜,都在绞尽脑汁思考。好像对着一盘疯子发明出的象棋残局,研究得青筋毕露似的。”

  恍恍惚惚的文学家与愁眉苦脸的哲学家(44页)

  “他那个样子,任何时候都没办法学习。文学家都很轻佻,办不成事。”

  “这句话我听起来有点不舒服。你也不是稳重的人啊。”

  “我是说,一般文学家都沉醉在云霞中,整天恍恍惚惚,他们根本无意拨开云霞探求事物本质,所以不稳重。”

  “云霞醉鬼吗?那哲学家老是想东想西,一脸苦闷表情,应该是盐水醉鬼吗?”

  “像你这种爬比睿山竟然爬过头,直接爬到若狭的男人,应该是骤雨醉鬼。”

  “哈哈哈,每个都成了醉鬼,真好笑。”

  小野身世(50页)

  小野出生在阴处。有人甚至说他是私生子。他小时候上学时就经常被同学欺负,走到哪里都遭狗吠。

  愈是往后回顾,人生愈华丽(52页)

  大自然的定律是先越过绚烂境地,再跨入平淡境界。往昔我们在被称为婴儿的那个时期人们给我们穿上红色娃娃服。大多数人都生长在五彩缤纷的浮世绘中,之后从四条流派的淡彩画逐渐老成炼达为云谷流派的水墨画,最后与棺材短暂亲热一番。回顾一生的话,不但有母亲、有姐姐、有糖果,也有鲤鱼旗。愈是往后回顾,人生愈华丽。

  没干劲的人生(66页)

  “人如果没干劲,连横躺的筷子也无法竖起。”

  交叉的世界(89页)

  “自己的世界与自己的世界交叉时,有人会切腹,自取灭亡。自己的世界与别人的世界交叉时,有时两个世界会同时崩溃甚至绽裂。”

  雅趣(104页)

  “此作者厌恶缺乏雅趣的对话。在猜疑不和阴暗的世界中,刻薄对话时一抹精彩⋯⋯不继续描述闲花素琴春色天下,必须罗列毫无韵味的鄙俗词句时,如毫端蘸泥,实难以运笔。”

  文明百姓(147页)

  “蚂蚁群集于甜味,人群集于新潮。文明百姓(指明知四十年近代社会的人)在激烈生存环境抱怨无聊。他们忍受站着吃三餐的忙碌,担忧在街头陷于酣睡症。文明百姓将声明寄托于纵情,再于纵情中竞死。这世上只有文明百姓以活动为荣,也只有文明百姓因停滞而痛苦。文明用剃刀削去人的神经,用擂槌磨钝人的精神。”

  《虞美人草》读后感(三):花开花亦落

  虞美人,火红罂粟遍开原野,妖冶而热烈的,小小的,精致的。极美,诱人,但剧毒。花开即败如一瞬,再浓烈亦灰飞烟灭,徒留一缕缕哀怨与惆怅,亦或许,挥一挥衣袖,时人已忘。

  最初在书店看到夏目漱石这本《虞美人草》,一眼吸引我的是封面设计——浮世绘般符号化的虞美人草,以及浓烈的红——作为一个爱书控,最封面和装帧的设计不可能不看重;其次是译者茂吕美耶——一个出生在台湾的日本人,所以很想看看她翻译成中文的水准。但看完,我想说的是,最最吸引我的还是小说本身,是夏目漱石,那比封面更美,不是因华丽精美辞藻,不因空灵想象,而是因所述之鲜活、真实、刻骨。这从头至尾就是一部现实小说,不能说沉重,但也远不能说欢乐

  就像男主人公甲野钦吾最后在日记写道:“悲剧终于来临…因我深知悲剧很伟大,才想让她们体会悲剧的伟大力量….假若命运只具有给予人最后通告的功能,命运并不伟大。命运之所以伟大,是因为能在瞬间将生变成死….人生中问题多得无以数计。吃小米或大米,是戏喜剧。从工或从商,也是喜剧。选择这个女人或那个女人,亦是喜剧。花鸟丝绸或条纹丝绸,是喜剧。英语或德文,也是喜剧。所以一切都是喜剧。只剩最后一个问题——生或死?这是悲剧。”

  这部是夏目漱石的成名作,也是我第一次看他的书,我不搞文学研究,也自然不熟悉夏目其他的一些什么,也听说了这部小说当时不得好评。这些都不是我关心的事,对我来说,我很久没有这么一口气很快读完一本小说了,喜欢,欣赏,沉醉。所以我想写很久没有写的书评。

  书里的人物,无论主配,在夏目漱石的笔下个个栩栩如生、鲜活如世。我虽是第一次看夏目的书,但我深知其用笔是感性的,但其笔所勾勒的轮廓却是理性的,灵魂呢?灵魂很难说清,复杂的,无奈的,也是隐忍的,坚强的。

  故事的时代背景是二十世纪初的明治时代,是日俄战争的时期。日本社会处于急剧转型期,新旧矛盾日益剧烈。不过这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时人对西洋文化极为崇拜,青年男女大呼思想解放,尤其是上流阶层,几乎都以西式文化为潮流,促生了一批思想先进、行事独特年轻人。而恰恰是这些年轻人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很多的故事。因为他们自以为新潮、学识渊博、见识广泛、思想前卫,看不起传统和旧式之人,但实则他们才是最可悲的一群人,因为他们无法离开扎根的故土(除非你出国永远别回来,这对传统和家庭观念极强的大和民族来说很难),无法挣脱传统礼教的束缚,没有比如此僵固而不自由的躯体内承载着反抗的思想和灵魂更为难的事情了。就像藤尾,有着倾国倾城的美貌,学识出众、谈吐优雅父亲死后,为了从藤尾同父异母哥哥手中夺取遗产,母亲催她成婚。然而,藤尾对父亲生前所定的婚姻不满意,与举止粗鲁的未婚夫相比,她更愿与一个虽然贫困却拥有极高荣誉的诗人(也就是小野)交往。她放任自己去幻想与诗人的未来享受与学识渊博的诗人之间高雅的交往,沉迷在诗人为自己而倾倒的虚荣感之中。但是她并未料到这一切都是假象,诗人看中的其实只是她的财产和美貌,甚至他早就有了未婚妻。得知真相的藤尾内心如烈火焚烧一般,虚荣与骄傲形同毒药让她无法回头。藤尾最终自杀了,而身边人仍要继续着悲喜交杂的人生剧。

  但我不同情藤尾,我和甲野钦吾的心情一样:如我所料的悲剧终于发生了。我或许很高兴用一句藤尾总是用来刻薄人家的“活该”来形容她最终的死亡。夏目漱石说她是“我执”,是刺裂的玫瑰,是剧毒的罂粟;而我说,不切实际理想主义是多么唐吉可德式的可悲,精神的东西不是好,精神的东西是没错,但问题是这种“精神”是否真的有价值,抑或只是浮萍式人生的一点点尊严,那生命的卑贱又何足道也。诗歌这种东西,的确适合像藤尾这样的千金小姐吟诵,但她忘了情与道义,忘了生命的尊严与灵魂的广阔,终究,如此。

  我喜欢宗近一家人,哥哥一,妹妹糸子,还有那个如布袋和尚(我每次读到夏目对他的描写都会笑)的父亲。哥哥正是藤尾口中“举止粗鲁”的人,也是小野假心羡慕但其实却很鄙视的“对什么都满不在乎”的人,他不懂什么诗歌的风月雅兴,一直不被人看好考上外交官(最后考上了),看似无所事事,但他懂人情世故,谙道义,善良真诚,亦欣赏大自然的朝朝暮暮….这才是真实的人。他的妹妹糸子也一直被藤尾鄙视为“贤妻良母型”的人,有着非常拿手的针线活,把父亲和哥哥照顾得好好的。她学识不多,但她懂得人心,所以她也是唯一真正懂得甲野钦吾的人。

  那么甲野钦吾是怎样的人呢?前面提了多次。他是藤尾的同父异母的哥哥,是可观家产与财富的继承人,是早就一眼看穿藤尾及其母亲把戏但佯装不知的人,是一个不修边幅的、邋遢的、极懒的人,是一个视财富为粪土的人,是一个能把自己一整天关在没有阳光和通风房间只是在纸上画着圈圈的人…..他是怪人吗?我认为不是。他是学哲学的….但我觉得甲野应该就是夏目寄托自己的价值观和想法的承载体,他看似和书里其他人无关的一种真空状态,其实他应该是夏目提炼的一个觉悟超然的角色。这样的人也许不太真实,所以夏目把他设定为一个富家子弟,衣食住行无忧,还有一个能理解他的死党(宗近一)和一位更理解和相信他的未来的妻子(糸子)…..最后与势利母女的交锋也是兵不血刃的胜利。所以甲野这个角色,对他而言也就舍弃了所有世俗的一切柴米油盐悲欢离合,“哲学”这个词在夏目笔下也就升华为一种信仰和一种致敬。

  其他的人,如谜女,如小野,如小夜子等,都不想再多赘笔墨。其实小野的话,还是很有写头的,但是对他这个人我实在是鄙视不能(因为鄙视的话在这里就和藤尾一样了)、批判更不能(批判的任务已经交给哲学了)。我只能说,他是那个时代很典型的一个人,是千千万万同类人的凝练,或者讲得更通俗点,他就是现在的乡下小孩来到大城市打拼、一步步向上爬的典型;但终归良心和道义没有泯灭,最后听从了内心的选择;但我想故事远未完,对他来说,只要有一念,就是朝朝夕夕念——有时候活着是比死更残忍的惩罚

  白雪向天空夸耀般地往下流贯。连绵不绝地流泻一段后,分裂成几条凌乱白线,斜切入紫蓝山间的皱褶。 那是富士山的清晨。

  罩着古刹、古社、神森、佛丘的悠闲日头总算下山。那是倦怠的京都傍晚。

  东京和京都,实则代表了两种生活态度和处世哲学。无所谓新与旧。因为如果仅仅是以“新”来定义,那么这种“新”也毫无价值

  滚滚红尘有东西在动。那是人之七情六欲。二十世纪初的明治时代,夏目实际是告诉我们,女人是苦的,隐忍的,悲剧的。要么壮烈地死,要么隐忍地活。总是生下来就注定背负条条框框。

  柳色如烟亦似雾,窥探白布击温水,数尽高野川河滩,遥遥路沿北蜿蜒…曲曲弯弯荡余音。一个生命的戛然而止,余音自刺耳。也许我们这些尘世中匆匆来去的红男绿女,除非时时停下脚步沉淀与思考,不然真的只能是直到死亡面前才会明白很多事。

  不见万里路。

  但见万里天。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虞美人草》读后感(四):《虞美人草》中的古典意境

  在众多日本小说家当中,有两个人的书只要在书店里看到,我必定会买来品读。一个是很多人熟知的村上春树,另一个就是夏目漱石了。之前最先接触日本文学是从川端康成那里开始的,当时非常的迷恋川端康成的文字。后来陆续接触了其他几位耳熟能详的日本作家,直到看过夏目漱石的小说之后我才从川端康成的物哀氛围里慢慢的释出,开始溶于夏目漱石的文学中去了。

  最先看夏目漱石的小说就是那本《我是猫》。初中老师曾经提到过这本书,因此对这本书念念不忘,以后从网上看了电子版本。最初读夏目漱石的小说就觉得他和鲁迅类似,二人的文学作品具有强烈的讽刺、批判意味,并且都以幽默、犀利的笔触刻画笔下的人物、描写社会现实,每每读来定会被其所具有的时代感所震撼。

  在书店里看到《虞美人草》,红色的封面设计很大胆,附有有类似于祥云的图案,没有使书本的表面落于俗气的行列。没读之前就从其他渠道了解到这本书是一本颇有争议的书,小说与夏目漱石的其他作品有很大的不同,里面行文滞涩,读起来颇费脑力。还附有大量的诗词歌赋,对于小说来说,更会带给人一种强烈的拖沓感,使小说滞留不前。并且这种过于依赖于古典意境的文体,辞藻华丽,浓厚的古典文风让人有点压抑。

  从头至尾读下来,不觉得这本书为什么会有争议可言。如果非要说其中有争议的地方,必定是对它的文体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夏目漱石在这本小说里是选用了一种前无古人的文体,试图用西方的技巧与古老东方韵味的结合,来呈现出一个不同于以往的小说形式。过分的强调问题,就使文体陷入了一个滞留不前的境地。小说虽然华丽无比,可是里面的核心本质还是与夏目漱石的文学世界相同,只不过是文体的不同而已。对于这种大胆尝试,我们应该怀着一种敬仰的心态来对待。毕竟,敢于创新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

  夏目漱石与川端康成有很大的不同。川端康成的小说里面也是充满了大量的文辞华丽的哀艳之美,他的美学理念也是来自日本传统的物哀之美。但是川端康成的美是美到骨子里的,他所传达的东西就是古典美的化身。夏目漱石在这本《虞美人草》里面也试图用这种古典的文学底蕴来推进小说的情节,但只是沦为一种方法,其中所展现的还是属于夏目漱石的心理小说特质。

  夏目漱石在本书中对处在一个全新时代的年轻人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对其格式化的人物描写的栩栩如生。藤尾有着和自己同父异母的哥哥,哥哥是个哲学家,有着超凡脱俗的精神,不想继承父亲死后遗留下来的家产,而藤尾的妈妈希望通过招赘的形式来使藤尾获得财产,以便自己安享晚年。小野是一个诗人,而在现代文明中,想成为诗人必须使自己过上优越的生活,而能满足他的这种幻想的便是有着家产的藤尾。藤尾从小接受新的文化,希望生活在诗意的环境中。而能满足她虚荣心的只有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的小野。

  藤尾的的爱是自私的,正如书中所说,藤尾是我执,她认为自己具有被爱的资格,因此别人必须围着她转。否则,便是对她的侮辱。文中一段文字充分说明了藤尾的爱情观:

  “爱情建立在自以为具有被爱资格的自信上。但有人自以为具有被爱的资格,却没察觉自己缺乏爱别人的资格。这两项资格通常成反比。大胆标榜自己具有被爱资格的人,会逼迫对方牺牲一切。因为她们缺乏爱别人的资格。把灵魂献给美且盼兮者的男人必定会被吞噬……藤野只知道以我执为轴的爱。她从未想过这世上也存在着以对方为轴的爱。藤尾具有诗趣,但缺乏道义。”

  小野是一个懦弱的人,他的优柔寡断的性格使他有时候会蒙蔽自己的心灵。最后当他决定退亲的时候,这时出现了宗近。宗近这个人物是我最喜欢的,相对于甲野,他显得阳光、幽默。甲野过于的阴暗和超脱,仿佛有点做作的高深。宗近有着一颗近乎顽童的心,他表面上看起来对什么都不放在心上,其实这种人生态度才算得上一个比较接近为人处世之道。不努力读书却深明大义,这种人最为难得。他用自己的真诚召唤小野的真心,最终挽回了一段幸福的感情。

  书的最后藤尾自杀了,她过于的偏激。既然不能改变世界,那么就要改变自己。甲野以一个旁观者的态度看着这一切,宗近放下我执、心怀真诚的活在世上。只有藤尾过于的沉迷于自己的异想世界。她所要过的生活那么的不真实,就像书中最后所讲的那样,人们都在思考着生,而忘记死的真谛,对于活在当下的人实在是一种可悲的结局。你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走向死亡,如果考虑到死,才能让自己活的自在和洒脱一些。

  《虞美人草》读后感(五):心里的魔鬼叫我执

  到底是南方人,多多少少是更偏爱庄子,偏爱所谓道之类的东西。书是买的第一版,当时,我是真的读的很难过,晦涩难懂。除了华丽的辞藻,我完全啃不动,本是想装个逼,但也是装不下去,丢放在书架上。

  买书的时候,我才大学一年级,那个时候的梦想是成天泡在图书馆读完小说。没错,我是经常自修,然而一大本一大本厚的可以防身的课业,我几乎没怎么读小说。

  今年,真是人开始意识到年龄的问题,我开始关心如何整理自己的房间,如何做好那些套路,尝试着要在现实人生做个如鱼得水的人。

  于是忽,相应微博微信心灵鸡汤般的每年要读多少多少书,你才是会成为成功人士一般的套话,我决定重新翻一遍年少时读的书。(那个时候其实重点是段舍离,不喜欢的书丢掉)

  豆瓣评论不高,许多人吐槽一长串辞藻堆砌,无非就是个恶俗的恋爱故事。

  换做以前的我,肯定大家赞许,说不定还要在下面附和几句,手动点赞。

  而此次重读,我诧异,我是读出来庄子的味道?

  不好意思,我不是文学系或是哲学系出生。或许我只是一个站在浅薄的读者自己的执念里,妄加的一点点评论。

  但,who care?

  而,豆瓣上的内容简介,我看了,只能发出额……之声。

  小说,差不多写出了三类人:

  一类:藤尾,小甲,谜女(藤尾之母)

  二类:糸子,宗近

  三类:甲野

  而事实上,还有另一类人,小夜子、孤堂老人,有时候我甚至觉得这一类其实是书中所谓,新人类与旧人类交替的残存产物,需要另加讨论。

  在此,第一类人物:

  藤尾,其性格本身就存在不相容忍之处,我决得像极了现今大都市里那些文艺女,作女,女白领或是女强人。藤尾极聪明,她能够巧妙的运用言语,心计,心机把她所想所要的抓的死死的;藤尾知晓自己是个冰雪聪明又极富情趣的魅力女性,她悲花探月,一桥一流水,她都能句句成诗,每一风景,她都能有高明诗人的想象力;聪明的人最忌讳耍聪明,并因为自己的聪明看不起那些她认为的蠢笨之人。

  藤尾看不上糸子,她觉得糸子只是个既没情调,又没有诗文学识的蠢小姐。一切多么美妙的东西,从糸子嘴里说出来是件多么让人恼火的事儿。想来就觉得像极了现在那些文艺女青年,把MUJI莫名其妙的塑料,几块破布做成的衣服捧的极高;顺带把其他人内心嘲讽了个遍。

  藤尾不仅具有当今文艺女的作,她还具有女强人性格上的强势点,容不得其他人在她之上的半点优越感。她选择小野,我并不认为仅仅是出于相同志趣的单纯因素。小野,家人都不在了,正好,藤尾这个富家小姐招进来做上门女婿。小野为何那么称心:首先,小野虽没钱,可是也是上进,晓得在这世道去往上爬的;其次,小野作为与藤尾一类人,他们极懂得如何在别人面前摆出一副得体、儒雅、高贵的样子,你看,小野虽工资并不高,但他还是把他的钱会花钱买那些精致的衣服、玩意,弄在身上而得到世人尊重,而所谓看人看穿衣打扮言语,肤浅的人世之道,不言而喻了;再者,小野听话,藤尾笃定小野会一辈子被她吃干抹净。小野看上的藤尾的家世,钱财,聪明,得体;藤尾这样的女性,带出去,必定是会被世人称赞的,而这样的女人,在小野内心里是会感受到藤野无时无刻聪明提醒,我嫁给你是你的福分,没有我,你必定到不了那一步的。

  藤尾,这个女人,被心里这个可怕的“我执”攥的死死的,她的我执是我要别人看到我过的多么的诗情画意,而其本质不过只是算计、欺骗、隐瞒、虚伪。可是藤尾,一辈子都不会相信,她那么笃定的我执,到死。

  小野,比之于藤尾,执念没有那么的牢固。一先生对他的劝谏,他在书末是有听见的。小野,在短暂归于良心和道义,于是没落得个藤尾的下场。小野,不就是那些学识丰富的凤凰男么。他的学识,是用来得奖、用来找富家女、用来找好工作的。学识是他爬上高位的垫脚石,正如他和藤尾的爱情一样,他对藤尾的百依百顺,又怎会不与藤尾还有她的家世有关系能,娶对老婆可会是少奋斗几十年的事。想来书中,藤尾死了,但事后小野也不定会和小夜子结婚,即便是结婚了,也会在今后飞黄腾达之后一脚踢掉的。而小野这样的人,这个社会不也是处处都是,良心不见得全灭,但贪欲也同样不会轻而易举的走掉,这样的小野,我们有几个能逃掉其影子。

  谜女,更是一点不沾文化气的只有世俗的气味。这世俗,虽没文化气,却用世人所谓的道德绑架。心口不一,奈何甲野事事顺了她心意,她还要得了便宜去卖乖。所谓婊子立牌坊,就是如此。一面面的讲着自己如何如何难办,对方如何如何不体贴、任性。话全在她嘴里了。

  而所谓第二类,糸子和宗近两兄妹,果真是纯净之人。他们算不得聪明过人,但他们极为了的坦荡。他们做事,大抵顺从内心的意志,而他们本身也拥有书中其他人没有的相对单纯和无忧的家世。没有养母的百般算计,没有同父异母兄妹间的猜忌,也没有年少寄人篱下不得不信守的诺言。他们兄妹的人生,本就要比其他人轻松,这样,顺从内心做事,对于他们也就是更为容易的事情。也因为无忧的家庭成长环境,让他们多了豁达、宽容呢。也让他们既同情甲野的境遇,也能够原谅小野、藤尾及她母亲的行为。

  而第三类,甲野,十分十分有趣的角色,夏目漱石,仅仅加上这个人物就足以甩掉恶俗爱情小说,先不用细细分析各个人物特色。甲野,像是沟通前两类人物的桥梁一般的存在,前两类正如夏目漱石在文末所说的山人和海人一般。他们都有自己的我执,这些执念,让他们思考跳不出来,他们怎么也无法理解世上竟还有那样的人存在。甲野懂,人设甲野便是学哲学的。甲野懂得藤尾他们的人生立场,甲野也懂得宗近兄妹的豁达。只是,甲野看到了上帝看到的,但甲野不是上帝。他以为,自己所能做的便是,成全,成全藤尾、谜女还有小野的所以贪念,他们就会满足。甲野以为只要我不在乎自己,其他人都可相安无事。

  甲野虽懂得,但终究没跳出人生这个小圈子。甲野有悟道了,可是他很痛苦:他羡慕、珍惜宗近兄妹因为不聪明而得到的单纯;他也理解藤尾、小野他们生活的多端带给他们的算计、虚伪做作。他不愿做个同他们一样虚伪的人,可是甲野又终究太聪明,他就算可以假装自己什么都不知道,但他却无法像宗近兄妹如此达观。

  所谓庄子的赤子之心,甲野始终没能做到。赤子之心,是你看尽人世一切,你还是回归本心,去除一切的我执。

  甲野心中的我执,依旧是有的。我执在,何以以赤子之心,以我到底是庄子还是蝴蝶的心去逍遥呢。

  夏目漱石说,喜剧的尽头是一个巨大悲剧。物极必反,当你用尽你的嘲弄、欺骗、践踏、喧闹之后,你迎来的只有藤尾的死亡。

  然而,死亡会迎来人们内心良知的一丝回归,可世人谁不喜欢喜剧呢?

  文末,却是宗近信纸上的那句:“此地只流行喜剧”。

  《虞美人草》读后感(六):我没有找到百合

  因为《夏目漱石的百合》才去看夏目漱石的书,看他的书,一直在找书中出现的百合,然而没有找到,也许是我没留心。

  这本书在描写心理活动和细微动作的时候,堪称强迫症和唯美主义泛滥,不可否认在看这些语句的时候,你真的会很累,可是对人物的刻画委实深不见底,是透明的,你还不敢轻易否定他的正确性。所以我猜测先生写本书死了不少脑细胞……

  日本人无一例外喜欢描写植物、花草,这本书同样如此,题目叫做虞美人草,书中出现过一次,印象最深的是浅葱樱和竹子。令我迷离的还有和式庭院,就是“我执”和“谜女”家的房子,结构是什么样子呢?

  虞美人草:罂粟科草本植物名,初夏开花,花朵艳丽。

  浅葱樱:正式名称“御衣黄”。花语:充满理智和教养,优美。

  黄花败酱:形容的是小夜子

  连翘、辛夷、不知名的野花……

  本书安排的结局最让我震惊,由此容忍了前面所有的细节描写;粗略地认为故事结构是很简单的三方乃至四方的爱情,但是因为那些纠葛被语言刻画得太过于生动,让我更加慎重地去面对那些复杂的灵魂。我喜欢宗近兄妹,如果要安排一个人死亡,认为小野比较合适,可正因为小野不是真正深陷在爱情漩涡的人,所以才这样的吧?

  藤尾成了彻头彻尾的悲剧!那么造成她悲剧的因素是什么,才是留给我思考的问题。

  《虞美人草》读后感(七):美玉微瑕

  《虞美人草》保留了许多古典文学的特质:有一个全知的讲述者,抽离于故事之外和读者交流,不时对剧情、人物作一番议论,这很像西游记里的“有诗为证”和《史记》里的太史公曰,只不过操作上要更自由随意的多了。这种写法毕竟是一种引导,带有某种对读者与故事的强制和控制,技艺不精,弄巧成拙,就会引起读者反感。(平凡的世界,朗诵腔)。

  常在几页流畅明快的对话后接一大段艰涩的叙述文,像行驶于福建盘山公路,上坡似老牛耕地,半页几分钟,下坡如溪水湍流,一分钟几页。对话的通俗与叙述的高雅,快与慢的节奏落差,构成独特的二声部结构。雅的部分阅读难度之大,集中力要求之高,尤甚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但这是真正的好东西,是漱石对写作极限的挑战。大量使用绯句,汉诗和华丽繁复的修辞描写,又有《我是猫》、《门》里经典的漱石式吐槽,是可以用放大镜检视的作品,是呕心沥血的杰作。漱石在报纸连载的催促声中坚持匠人的荣耀感绝不稍降品质,据说他写到后半压力过大几欲癫狂,精神可敬。《虞美人草》中可以窥见后来者川端康成的影子,遗憾的是漱石在本书之后再没有延续这种风格,仅此一家,别无分店。

  二声部结构部分凸显了漱石内心的挣扎:身为作家,他想写真正有雅趣,有深刻思想的名作;可《虞美人草》是一部在报纸上连载的小说,这就不得不考虑“俗人”们的感受,一味追求阳春白雪,只会落个无人问津的下场。权衡的结果就是一部风格上如此混搭的作品,有余力者可以咀嚼享受叙述文部分的趣味,而力有所不逮的读者跳过不读也可以掌握剧情的脉络。漱石对“俗”部与"雅"部的衔接处理自然顺畅,毫无割裂感与突兀感。正因为做到了雅俗共赏,本书才能够成为上至文人骚客、下至贩夫走卒青睐的日本国民级小说。

  日本历经数十年维新变法,中日、日俄两战的胜利,隐然已有崛起之势。国家的强盛带来文化上的自信,东西文化冲突由激烈趋于缓和,自由恋爱与父母包办,人情文化与契约精神,世情观念与个人权利...传统的与外来的,东方的和西方的杂糅并存,社会处于一种的微妙的状态中。漱石在表现这种矛盾与冲突时态度也是暧昧不清的,他厌恶传统日本世情文化的虚伪造作,又肯定情义的可贵;不排斥包办婚姻,又否定没有情感作为基础的结合;赞叹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也同情被时代淘洗的旧人们的景况。作家这种复杂的情愫在当时救亡高于一切的中国是不可能出现的,于公于私,这样的怀疑与犹豫都要被贴上软弱和政治不正确的标签。

  漱石的笔,是一支有人情味的笔,更是一只正视现实的直笔。《虞美人草》的剧情属于肥皂剧(这也是它深受大众喜爱的原因),但漱石不想让它仅仅只成为一本爱情小说。文学尚有影响力的时代,以纸笔为刀剑,踽踽独行的战士,漱石认为作品属于大众,自己肩负唤醒国民的使命,对社会变动、人心沉浮,观念转变的的思考贯穿始终,处处可见插科打诨式的吐槽和整段整段的哲学、道德叩问。可这部分的内容稍稍有点过了,“使命”二字的重量最终压垮了漱石,也毁掉了作品。

  质疑一部作品的剧情发展“不合胃口”是一件很蠢的事情,我早就过了“为什么他们没有在一起”的阶段了,可这次的确太邪门。漱石对作品的控制力极强,在剧情推进时用了许多隐喻和伏笔,这是一部非常理性的作品,整个流程敞亮明朗,只是观赏作者如何完美将故事滑入结尾。根据原本趋势,结局理所当然会是“好人贫病孤苦,坏人得享天年”的悲剧,居然粗暴地拧成了以“悲剧”名义收场的喜剧,生硬的让人无所适从。

  用扑克垒起高楼,精确计算摩擦力与支撑点,小心翼翼的让楼台保持严丝合缝的平衡,可玩家突然觉得一阵心烦意乱,直接把桌子一掀,察觉失态后又慌忙补救遮掩,桌子可以扶起,纸牌重新收好,肇事者本人亦可以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解释一番,然而见过高楼伟绩的观众必然无法释怀:小野对藤野的感情是真挚的,他也并不爱小夜子,仅基于报恩的结合会是幸福的吗?藤尾居然仅因“我执”暴卒,莫名其妙的沦为完全的丑角;宗近的智商和行动力猝然猛涨,暴起“解决”所有问题,这不能不让人怀疑是作者化身演员,亲自上阵强行拧巴一个他想要的结局。

  烂尾这个毛病在这种段位的作品中凤毛麟角,我觉得比较合理的推测是当时漱石在连载的压力下精神状态不太稳定;再者可能他认为按照原本的剧情轨迹结局太灰暗,对民众不能起到“教化”的作用,用今天的话讲就是不够正能量。漱石把《虞美人草》当做黑历史,决口不提,或许就是为自己作践了这部佳作感到悔恨吧。

  本个人认为这是漱石作品中最好的一部,美玉微瑕,非常值得看。

  《虞美人草》读后感(八):凋谢的虞美人

  在看这本书之前,听到、看到的净是说此作如何之艰涩难度,甚至于很多研究者都有意绕过此书,而且学界对于此书充满了争议。待完整读罢全书,萦绕心中的哀愁却久久不散。无论学界是如何评价此作,但在我看来,这部透着淡淡物哀的虞美人草却是最能令人心醉的一株。

  也许是由于夏目漱石在连载此作时陷入了某种困境,也许是书中的人物令他心境压抑,作品的前后两部分在氛围上稍有不同。作品的前半部分文字绮丽绚烂,令人迷醉绝倒。文白相绕,俳句与古诗点缀其间,犹如工笔画般细腻地描摹都令人如痴如醉。尤其是夏目对藤尾的描写,紫色的妖冶在淡淡烟雾中让人捉摸不透,如银针落地般静谧的氛围与缜密的攻心术将这位神秘而妖娆的女子奉若神祗。

  我执的存在时支配藤尾行动的源动力,而她与小野、钦吾两个人的关系也渐渐浮出水面。藤尾对小野的爱,是扭曲的爱,是高贵对卑微的施舍与玩弄,而产生这种爱的根源,我想是因为钦吾。作为哥哥的钦吾,无疑是对藤尾最大的刺激。自诩为哲人的钦吾飘然而又让人猜不透的性格,令控制欲极强的藤尾无计可施,而在藤尾潜意识中对钦吾的可望而不可即在意识领域却扭曲为对小野的支配。

  小说的前半部分是双线结构,京都与东京两线齐发,同时也代表着两个世界:悲剧的世界与喜剧的世界。古老的比叡山让人落泪,那么繁华的霓虹灯则令人堕落。小说在中间部分合流,就是在京都开往东京的火车上。宗近与钦吾、井上老师与小夜子,以及在车站等待的小野,命运的齿轮开始旋转。一列火车将悲剧与喜剧相连,一丝金线让过去与未来相通。

  小说的后半部分则重在暴露人类内心的阴暗面与尘世间虚伪与真诚的较量。绮丽的描写成了淡淡的勾勒,静物的素描成了语言的博弈。终于在那个雨天的下午爆发。

  虞美人草也被雨水打湿,随着金怀表的碎裂而凋谢了。

  在我看来,小说所探讨的是人类的内心世界。京都为象征的真诚与东京为代表的虚伪,这两者之间的冲突构成了小说的线索。而钦吾所代表的,是游走于这二者之间的路线,也是夏目所向往的出世之路。藤尾的悲剧表面是我执的执念所致,深层则是充满喜剧的世界所致。

  小说结尾,远在伦敦的宗近在给钦吾的回信中写道:“此地之流行喜剧。”暗示着远隔重洋的彼岸,如藤尾般的悲剧是轮番上演的。夏目在这里批判了以英国为代表的工业文明下人心的堕落与阴暗,这或许与夏目的英国留学生涯是分不开的吧。

  《虞美人草》读后感(九):【转载《外滩画报》原文作者:顾湘】虚荣的文艺女青年该死.....吗?

  读夏目濑石的《虞美人草》时,听不止一个人对我说:“哦,就是那个兄妹恋的故事哦?”我说:“不知道啊。”因为读了过半,也没看出一点兄妹恋的端倪,如果不是他们提醒,完全不会想到“兄妹畸恋”这件事上。他们说了,我就想:或许是洁净感和慢节奏使得这件事要到很后面才会透露出来吧?然而看到结束,还是没有啊,至少我没看出来。《虞美人草》的小说是没有兄妹恋的啊,简体中译本是去年底才出版的茂吕美耶的译本,认为有这一出的人,应该都是早先看同名影视剧留下的印象。

  这部小说也确实慢悠悠的,尤其前半部,尽是友禅纸般精细,美丽甚至带装饰性的优游闲坐交谈的画面,什么春日登山的风景和聊天啦,住在旅社听隔壁女子幽幽的笛声啦,房间里乌发美女紫色衣袖上的花纹啦。总之读的人也悠闲地往下读,觉得很舒服就是了。

  看着看着就大致弄清楚了三男三女六个青年和他们的关系,好像琼瑶故事的设定:藤尾——会读英文诗的美女,爱好(时髦的)文艺,喜欢小野;小野——优等生,上进青年,诗人(时髦货),喜欢藤尾;甲野——藤尾的哥哥,近似于屠格涅夫等人笔下“多余的人”那样的青年,聪明,散淡,没有心上人;宗近——甲野的朋友,开朗豁达的青年,是长辈老早以前指定的藤尾的未婚夫;糸子——宗近的妹妹,单纯善良可爱的女孩,没有文艺的爱好,喜欢甲野;小夜子——小野恩师的女儿,与小野有婚约,是个幽幽的,哀婉的旧时代美人。这里面经济状况不太好的是小野和小夜子,另两对兄妹是门当户对的富裕人家。

  小说快到一半时,出现了博览会的场面(应该是1907年的东京劝业博览会),“蚂蚁群集于甘甜,人群集于新潮”,人群像潮水,身在其中始终在被推拥着走,仿佛连脚掌也无暇落地。博览会是“现世的”,“聚集在此的人全是现世的男男女女”,小野带老师和小夜子来看博览会——“小野在这多数的现实人当中,是最为现世的一个。难怪他会洋洋自得。洋洋自得的小野同时也惘然若失。他认为唯有自己是众人公认的现世者,应该无可挑剔。然而他肩上若扛着两个落后时代的人,现世人会认为他与吃不开的过去融为一体......小野觉得很丢脸。他在人群中尽可能的快步前进。”真是个惹人讨厌的家伙,他想甩开成为他前进路途中的绊脚石的过去,和这两个本应属于过去的人。

  接下来的书几乎正好到一半时的揭露,将先前和缓,清淡,如熏香般浮在半空的气氛彻底打破:“诗人的食物是幻想。没有富余就不能耽于美丽的幻想。没有财产就不能实现美丽的幻想。二十世纪的诗趣与元禄时代的诗由钻石组成,由紫色组成,由蔷薇香和葡萄酒和琥珀杯组成......文明时代的诗存在于金钱。小野为了尽诗人本分不得不追求金钱......小野想仰赖能理解自己专长的藤尾是自然定数。听说藤尾家拥有中产阶级以上的固定资产.......”真是太讨厌了啊,这种土鳖(对比天生气质高贵的甲野来说更是如此)怀着无比强烈的出人头地的愿望一直努力,才获得正统体制给予的“优秀青年”认证,但因为自觉空虚,这认证也一文不值,须得作为帮助进一步取得实质性益处的基础才有价值,和有家产的藤尾结婚,才能巩固他的努力,使之不成为泡影。

  但脑子里享受被人欣赏的藤尾看不到这诗人背后的市侩,只懂得考虑现实的藤尾之母也看不到“优秀青年”背后的卑鄙与无能,母女都对小野青睐有加,都不待见看起来没什么特别的宗近。藤尾对宗近没兴趣,因为宗近不会和她讨论诗;她也瞧不起宗近的妹妹糸子,因为她不懂文艺女青年那套,在藤尾看来,她头脑简单。小野也讨厌宗近:“这男人没学问又不用功,也不解诗趣,他将来大概无所作为。”他也绝对无法表现出宗近那种态度:“宗近连社交第一要义都不懂。那种男人在普通社会中也无法成功。”说到底,小野是只懂“普通社会”中的“成功”的人,藤尾是陶醉在别人和自己对自己的迷恋中的人,所以他们看不出宗近和糸子的好处。到末尾时,我对宗近兄妹的喜爱甚至超过了自始以来对甲野的喜爱。

  小说的结尾是藤尾的死。她在发现小野有未婚妻之后就死了,死因只有一句“我执强烈的女人喝下虚荣的毒药与世长辞”,是比喻或是真的服毒也不好说。有人将《虞美人草》看作是“处刑小说”,照我的理解,“处刑小说”大约指的是作者有意判处人物死刑的小说,并不是人物自然走到死亡的结局,而是作者在写作时就明确在写一个他打算让其死去的人物。用小森阳一的话说:“藤尾这一女性被塑造了她的作家夏目濑石毫无道理地在小说中杀害了。”夏目濑石写作《虞美人草》期间写给弟子小宫丰隆的书信中有话为证:“藤尾这样的女性是不值得去那样同情的。她是一个令人讨厌的女人,虽然浪漫却毫无稳重可言,她是一个缺乏道义心的女人。将她最后杀死正是这篇小说的主旨。”也许正因为如此,藤尾是怎样死的用不着清楚的交待。之前的对话里其实已有透露——藤尾说她哥哥没乐趣,甲野回答:“没有乐趣的人不用担心会自杀。像你这样乐趣太多的人很危险。”这时,“藤尾胸中莫名地浮出‘这正是时代冠冕的女王的死法,这才是真正的女王’这句话”。或许就是说,藤尾这样追求文艺浪漫之炫光的人,死乃咎由自取,也相当匹配。甚至可以由此想象,藤尾在狼狈,恼怒,羞愤中决定自杀时,露出惨淡的笑容,伴随着一丝死得其所的成就感,那惨笑里也包含了对自己的认可。又一个死于虚荣的女性角色。当然虚荣并不止有贪慕物质层面上的含义,虚荣与想象力以及认识世界的能力有关。很多时候,悲剧都是因发达且病变的某种想象而发生的。

  书中用典成堆,换了别的依着可能不能胜任,茂吕美耶有其优势。但她的中文似乎还是不够好啊,还有不少疑似用错词或拗口之处,这是一点点遗憾。

  《虞美人草》读后感(十):碎碎念——我的随兴而起与偶然性

  从小时候看过的一集《柯南》中知道的夏目漱石,常在图书馆看见其名,从此便知道了这是日本的一位大文豪。尽管在这之前我并没有看过他的什么书,这次纯粹是随兴而起。

  虽然我不太喜欢繁复的华丽词, 事无巨细的描述啦,不过有过难以阅读下去的枯燥经历,有的书确实看不完。所以我觉得我对此接受度应该还是挺强的。译者序算是给我打了一针预防针吧。这算是我头次看这种充满含蓄之美的书,隐喻暗喻比比都是,处处有象征手法,亏得有注释,否则按我这急性子,跨过繁琐的华丽词藻将会错过得更多。

  我又不得不提起我的“偶然性”,可能这也是出于我不知所谓的联想吧。在这之前我闲来无事看的是《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与《无名的裘德》,两者的作者几乎都在控诉工业革命后,人们缺乏人性,道德约束,女性解放,拜金主义,金钱至上等,尤其是前者更甚。我想这与夏目漱石所说的“道义”或多或少有相通的地方。

  我不太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 大概同样是日本受到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吧,都是所谓的“文明产物”。结尾宗近在伦敦给甲野的回信,伦敦的喜剧,“此地只流行喜剧”,我印象很深。劳伦斯与哈代都是英国人,甚至算是与夏目漱石同期,于是我想,确实吧,伦敦就是喜剧。不过,我觉得我们我们现在也依然是喜剧,是现代文明的产物,功利自私的劣根没变。我并不排斥这个文明。

  当时大概是新旧文化交替,正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时候。藤原这个妖艳的女子,可以说是崇洋媚外吧,不懂爱,又很虚荣,还自以为是,认为自己这样才是新派的女性,是女王!将可怜的男人玩弄在鼓掌之中,这是不道德,用夏目漱石的话来说,“道义”。富小姐供养一个学习成绩优秀的人,可谓是有好前途的人,怕也是那时候那个圈子的风雅之事吧。虚荣,骄傲包装着这一切,看起来是女王,看起来是新女性。

  藤原认为系子是守旧的贤妻良母,那时候对女性的限制还是很多吧,诸如小野是来藤原家上课的,女子并上大学去。我记得注释里有个是说那时候女子读的一本什么书来着,好比《女戒》。贤妻良母,好妻子,好母亲也并没有什么不好的。只是系子确实太过单纯,是单纯世界里的,正如甲野用两个世界来形容,继母在那边,系子在这边,两个世界无法沟通。本来我觉得系子挺厉害的,能理解哲学家,实际上系子本身就是这样的人,可以说是没有接触过黑暗的人。

  当然我觉得宗近与系子这对兄妹的相处,和甲野与藤原比较起来,蛮有趣的。我挺喜欢宗近这个乐天派的,和他做朋友大概会很开心吧。说起哲学家,唉,我们着实没有哲学家这么超脱,甚至可以说我们在很多情况下,各方面都是小野。托尔斯泰曾因思考人生而觉得人生无意义,时常阻止自己自杀,哲学家大概就是这样吧。于是甲野成了人人眼中的疯子,太超脱了。

  说说结局,结局十分戏剧化了,最后的种种对话,都充斥着一股主旋律感。我曾猜想过,小野直面自己的懦弱,没和小夜子结婚,直面现实,可能没有和藤原在一起,可能在一起了,但是飞黄腾达后婚姻因为各种原因逐渐破碎。没想到还是和小夜子在一起,不太了解那时候的婚姻与爱情呢。不过说起这个,我觉得有个细节里很可爱,在博览会之后,甲野散步去了宗近家,宗近不在就和系子聊博览会有趣的事吧,系子很可爱地笑着,甲野也情不自禁想笑,当时看到这个细节,很喜欢!

  总之相对还是很喜欢这本小说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