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无出路咖啡馆》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无出路咖啡馆》读后感10篇

2018-01-06 20:4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无出路咖啡馆》读后感10篇

  《无出路咖啡馆》是一本由严歌苓著作,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86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00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无出路咖啡馆》读后感(一):原来美女作家说粗话,这样性感…………

  严歌苓的爱情充满传奇,当年精通八国语言年仅32岁的现任丈夫劳伦斯在前途无量的美国外交官与严歌苓之间毅然放弃了前者,这是令每一个女子都堪以骄傲的爱情经历

  以他们爱情故事为原型的《无出路咖啡馆》则写的别致有趣,严歌苓的文字是原本就带着麻辣味,本书更是让你觉得是一个老朋友幽默的语言在跟你吐槽她倒霉的经历,时而幽默搞笑到喷饭时而又感同身受的叹息。

  虽然是悲剧故事,但写的过程轻松有趣,女主在美好爱情面前一贫如洗窘迫和她疲于应对FBI的戏谑心理排列于字里行间没有丝毫的晦涩,反而是时常好笑新奇~~

  她总是给我惊喜,我总是难以想象她如何能把生活表达的这样新奇,一想到写出这些文字要让一个大美女在电脑绞尽脑汁好几年,而我读完只需要短短几天,立刻觉得赚到的真不只是一点点~

  《无出路咖啡馆》读后感(二):书里的几个人

  《无出路咖啡馆》,第一次读到这样的严歌苓。旅美生活的艰辛,在里昂和安德烈之间的摇摆不定,FBI眼里的中国,王阿花、海青、里昂等艺术瘪三们的生活现状,劳拉们的生活奢华与我和阿书等穷光蛋之对比,善良的牧师妻子,四十年之前上海滩上母亲和李师长、刘先生之间的纠葛……

  写女性的严歌苓果然还是女性刻画的最真挚。书里最深刻角色就是母亲、我、王阿花包括阿书等女性角色。母亲,即殷恬菁,这等性格的女子一直是我最钦佩的,有着爽利的性格,浑身就有那么一种吃得开的气质。有一个类似的角色,《小姨多鹤》里的小环,小环持家也这么爽利,活的有声有色,像阴沟里的向日葵,灰头土脸却把一切有益阳光都吃进肚子里,吸纳进身体里。小环失败的就是感情,她闹不懂张俭。而殷恬菁是一个出色的女人,她的娇媚,她的质朴,她的可爱,都是她魅力的一部分,她用这魅力,权衡着得失利害,选择了对自己最有益的一部分。不必从道德上对其进行过多批判,因为她不过是为了一个最最朴素的愿望:寻找庇护,寻找更强大的庇护。就像严歌苓写的:“她是进入一个部落,就会选择酋长的人。”

  王阿花,这个纯正的金发碧眼的美国人,却取了一个这样一个土里土气的中国名字,她确实也像最普通花儿一样,默默做事,自己有颇高的资质,却宁愿牺牲艺术上的深造,揽下画灯罩的任务,为两个大男人生活增添一笔他们或许不屑却不菲的费用。王阿花这一个小女人却比他们两个男人成熟得多,妥协得大。她的仅存的几件画作,零落的树叶,斑驳的只见几根叶脉,萧索地在风中起舞,有着透彻的寒冷和晶莹的通透。从某种意义上,她其实是里昂和海青的“母亲”。

  里昂是宁愿失去一个肾也不愿抛弃作曲的人,该说他荒诞的疯狂抑或疯狂的荒诞?我们大多数都不会成为里昂这种人,但也许偶尔在“出卖给别人的几个钟点”里自觉泯然众人时,心底会掩藏着一个做里昂的愿望。没有责任,也就没有什么不可以失去。

  这种赤裸裸的自由神经质又天真。是不是纯粹了过了头,就不是疯子便是天才?而天才与疯子的辨别标准,在社会中,不过是看你有没有达到那种世俗意义上的“成功”罢了。没有了这种意义的束缚,便能什么都可以失去,因为没有在意的事情,除了自由。所以,无论你选择什么,就会失去那些你选择之外的东西,比如温饱,比如财富。里昂选择彻彻底底的自由,就只能抛弃那份责任感,因为它们在本质上是相悖的。我自认没有这么洒脱,不能在冬夜街头披一件破衣还能瑟瑟发抖地谈论堂吉诃德的骑士精神。无论如何,有选择便要承担。

  《无出路咖啡馆》读后感(三):让感觉压倒一切

  没读过严歌苓之前,和很多人一样,先看过不少改编自她小说电影,包括早期的《少女小渔》、《天浴》、《小姨多鹤》,还有近几年被张艺谋拿过来拍成大片的《金陵十三钗》和《归来》。对她的印象模糊,只知道是位美籍华人女作家,有一张五官纤细很上海女人的脸,直觉她应该出身于纯正的书香世家。果然,父亲萧马也是作家,外祖父还是翻译哈代的学者,《归来》的原著《陆犯焉识》就跟这位外祖父的经历密切相关。

  读严歌苓第一本就是《无出路咖啡馆》,看之前并不知道这是个接近于自传的传奇故事,也不知道这是一间咖啡馆的名字,纯粹被这个有点“垮掉的一代”气息的书名吸引。赴美的大龄穷留学生,因为和外交官恋爱而被FBI盯上,接着又邂逅了同为华人的穷艺术家里昂。和真实情况一样,小说的结尾,这名叫安德烈的外交官为爱情牺牲了前途,辞掉了工作。只是没有交代后续,现实中严歌苓同外交官劳伦斯结了婚,几年后他复职携妻子去非洲赴任,带着这份身为女人所获得的最大的爱情骄傲。

  单看这一部,尽管充斥着无数耍小聪明的妙语如珠,却仍像一个顾影自怜、拼命卖惨的爱情故事。那种刻意的示弱,反而显出异样的侵略性,里面的女主人公时时得保持那样一种顽强防备的姿态,与她十八岁战地记者,二十五岁女少校,搬过尸体见过炮火的身份所吻合,她仿佛一直在战场,无声地释放着这样的讯息,“我一无所有,除了这女人的身份,是最后的杀伤性武器,你们爱怎样就怎样。”但她又一直企图保有不平白受惠于人的那点点可怜的自尊挣扎在贫困和尊严矛盾中,用那已被内心接受为真实的谎言周旋在审讯、感情和求生活当中。

  看《无出路咖啡馆》的时候,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阅读感好,是否可以作为评价一部小说优秀与否的标准。客观来说,这个故事不够滑,有着剑拔弩张的对立感,不该清晰地方过于清晰,该通透的地方又模糊了,处处埋着炫技和说教。读起来虽畅快淋漓,却叫人心里迷雾重重,像吸饱了烟又吐不出来似的。好读和观点,哪个比较重要呢?观点于小说,跟烧菜时放糖放盐一样,外观看不出来,味道却溶于里面,不尝一口是品不出来的。这样说的话,似乎是淡了一点。

  相对小说里女主人公的伶俐和执拗,倒是另一条关于她母亲殷恬菁的主线更精彩。那个乡绅小妾的女儿,没受过多大教育,十六岁那年,挎着个小包袱,带着积攒的十个钱币,逃离沉闷的大家庭只身一人闯入大上海,凭着那点身为女人无师自通资本,遇到了李师长和刘先生这两个有托付终身潜力的男人。这位菁妹的确是做女人的天才,她本着做“女人中的女人”的信念和素养,连女主人公都对母亲佩服得无话可说,“最美丽的女人不是她自身,而是她营造出来的美丽氛围。美丽的气氛才能感染他人,纳他人于内。”

  动乱时期的爱情故事,女人的命运往往只在于她选择的一个男人,就可以改写她一生的史诗了。让人想到同为华裔美国女作家的谭恩美,在《喜福会》和《接骨师之女》等小说中,几乎都有上一代被时代所辜负和捉弄的女性形象,如漂洋过海来到美国的那四个母亲,其中就根据作者母亲和外婆的经历写成。但无论从架构、情节还有氛围来说,我更喜欢《喜福会》,它非常的丰盛,口感好,可以反复品尝,而且有那种温柔的张力,一种可以说是个人风格的东西。也许严歌苓的经历导致她的倔强和骄傲,她只能那样快意凛然地讲故事,无可厚非

  这样的小说,有一个好处也可以说是坏处,就是让人情不自禁地去配对,如同看张爱玲《小团圆》时候的状态,直到最后分不清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虚构。但是又可以松一口气,毕竟是小说而已,不要太认真了。蛮不讲理的情节也好,字字扎心的词句也好,还是不得不承认,丢掉框框架架,对自传性质小说来说,好的阅读感已经足够,因为真实的故事已经不能改写了。

  《无出路咖啡馆》读后感(四):有一种人为痛苦而活

  读严歌苓从《金陵十三钗》开始,之前没有看过电影,读完小说再无勇气看一遍电影。和老师谈起,她一再说电影值得看一看,她不知我不看不是因为觉得不好,而是没有勇气。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怂已经是一个趋势。比如不敢玩过山车,比如不敢看伤感的电影,比如越来越害怕夜晚。年纪渐长,送给我最好的礼物应该就是“有所畏惧”吧。

  每每读完严歌苓的小说,隔很久才有决心拿起另一本。这么多年的阅读经验,发现一个好作家要“狠“,对人物狠,对自己狠。严歌苓是一个把女性写的鲜血淋漓又充满勇气的作家。生活对她的主角从不温柔,甚至残暴,而她们在这样的生活中活得有滋有味,没错,苦也是种滋味

  《无出路咖啡馆》让我痛苦,我觉得我的阅读感受配得起这个词。女主角坚韧又不得不对生活妥协,却坚守的一点点尊严,她是那么的矛盾。她愿意为了一点点奖学金色诱导师,为了尊严恶意揣测善良的房东,既接受男朋友的资助,又希望自己活得独立有尊严。她是如此的矛盾,所以她在生活中如此的痛苦。一边为了生活挣扎,一边为了尊严坚守。

  现实如我,我不明白她为何舍弃为自己可以放弃一切的安德烈,而选择和里昂彼此温暖。这是一个世俗且对生活弯腰的人难以理解的选择。我与女主不同。她当时并没觉得,失去工作与前途的安德烈再失去他,生活变得多么的不堪。她是自私的,为的是追求自己对内心的安慰,而忽略对他人的伤害。这一点,她与里昂是同类。我更觉得她沉浸在生活的痛苦中难以自拔,因为痛苦让她觉得活着。她明明有机会摆脱这样的生活,安德烈有这样的能力,而她选择沉沦。因为痛苦的生活让她上瘾。这一点也与里昂相同。也正因为是同类,不要说相爱,他们甚至无法彼此温暖,因为两人都内心冰冷。

  这个故事让我纠结了很久,每每读到一半想停下来写些什么,但是停下来要写的时候却又觉得无从开始。我是没读懂,没接收,没有好好消化。以至于很久之后,做了一个关于这个故事的梦。梦的主角不是安德烈,而是里昂。里昂的样貌与我想象中的样子一模一样。醒来才觉得有些懂了。但我还是一个字都没写。可见是有多少表达无能。

  《无出路咖啡馆》读后感(五):谁也没能找到出路

  刚刚读完无出路咖啡馆,断断续续居然这么久才读完,说不清心里是什么滋味…为何要离开安德烈呢?小说的最后当女主在醉眼中将舞台上的六个摇滚歌手看成了六个里昂,可以确定她心里最爱的是里昂,而安德烈或者次之或者是败给了自由和荷尔蒙,但为何要在得知安德烈为自己的牺牲后选择离开?发现自己的心背叛了一个为自己做出巨大牺牲并深爱自己男人后或许是有无法再次面对的愧疚,但用尽全力留在他身边继续爱他即使承受心灵的折磨也要乖乖留下的呵护这个男人才是应该做的不是吗?打碎了人家的心不想办法补救就这样一走了之算什么本事!看清了所爱的人不够爱自己的真面目又了解了爱自己的人为了自己遍体鳞伤以后依然还是想要遵从自己的心?明明知道消费不起那样的自由还是任性的选择离开?这和明明爱却不敢承担的里昂一样不负责任好么……这就是所谓爱情的洁癖吗?好吧,我承认如果是我也许也会这样选……

  可怜的安德烈……只能期盼他不会因此失去爱情的能力和信心……

  《无出路咖啡馆》读后感(六):开销一笔自由

  我不记得女主角的名字,因为我心里把严歌苓这三个字替代了女主角。

  我不记得男主角的名字,我记得里昂、王阿花、海青、阿书。

  是很喜欢严歌苓的,女主角一定是现实的她。坚强?不向贫穷低头?这样说像是在阐述什么名人事迹。她向往自由,却悄悄用绳子绑住自己。

  母亲与刘先生的爱情,严歌苓与外交官的爱情,牧师夫妻的爱情,里昂与王阿花的爱情,王阿花与海青的爱情,里昂与严歌苓的爱情。都是一笔笔自由债,因为贫穷,所以不自由。因为前途,所以不自由。外交官不断地给予严歌苓无论是物质抑或是精神的支付,给她一笔这一辈子都无法开销完的自由,可能这是对的,也是错的。对在于爱情,错在于阶层。外交官可能需要放弃外交官这个身份,才能与女主角“门当户对”。于是谈到了牺牲,像里昂一样牺牲一个肾?什么算做牺牲?比如一个男人在他爱的女人怀了孕的时候,毅然放弃了他喜爱的职业,投入到他憎恶的行当里,因为这行当可以提供他爱的女人所必需的物质需求。再比如这男人不愿放弃他喜爱的工作,而去出卖鲜血,甚至一颗肾脏。我想男人和女人在牺牲这个概念上,分歧就很大了。

  最后的确有人牺牲,但牺牲带来的不一定是好结局

  里昂、海青、王阿花是我最喜欢的人,但我不愿提起,艺术家与贫穷,我至今还可以想象到王阿花在昏暗的橙色灯下画着灯罩,海青为了多赚点奶粉钱奋身去研究所做药品白老鼠。因为贫穷,深处异乡的尊严已被打碎,于是无自由。

  很多时候,生活,仅仅需要开销一大笔自由。

  《无出路咖啡馆》读后感(七):生命的纬线—走不出的圆

  自从《金陵十三衩》火了,我就开始关注女编剧严歌苓。

  先是看了《十三钗》的原著,薄薄的几页一会就念完了,让我一下子联想到张爱玲的《色戒》也是短短的故事,然后被大导演相中,找来一干俊男美女使劲添油加醋。当然我认为《色戒》是比《十三钗》经得起推敲的。毕竟在还原张爱玲的神韵上,李安是真的下了功夫琢磨的。

  电影和文学作品是需要默契配合的。很多好的作品被不慎拍成电影,基本就毁了。比如我昨天看了亦舒经典作品《喜宝》改编的电影,真让我目不忍视。把书里的“精气神”破坏的一点没剩,也摧毁了我脑海里喜宝,勖存资的形象。

  言归正传,严歌苓是个极称职的编剧,也是一个高产优质的作家。很出色的带出了自己的个人特色,在我读来就是平实又带那么一丝诡异。想象中,这人应该是极普通的,丢在人群里不声不响,可是那一对眼睛却时刻敏锐观察,心里把眼前的男人女人细细的分类,然后归入自己的资料库中,暗暗一笑。

  我读了她的很多作品,比较喜欢的是《无出路咖啡馆》,在我看来这本书里她的个人气息最为浓厚。这个故事有点半自传式,不过加入了丰富的想象和艺术创造。你可以透过她的眼睛和她一起观察她的世界。她赤贫的留学生活,她遇到的为爱能做出无言牺牲的安德鲁,充满颓败感和吸引力的艺术瘪三里昂,高大寡言的芝加哥警察,甚至商店卖衣服风烛残年的老太婆,都被她刻画的真实而动人。是一本读起来,就一直惦记着后续发展的好书。而最让我喜欢的是它的气质,一股浓浓的冬天的味道,透过它仿佛就看到了一个穿着牛仔裤,针织毛衣的中国女人,坐在绿色单人沙发里,不紧不慢的给你讲她的故事,偶尔你撇一眼窗外,看见大雪纷飞,树赤条条的伸展着手臂,再拉回视线,沉浸在这故事精彩的故事中。但你绝想象不到这故事竟是发生在如此平凡的女人身上。她会让你肃然起敬,被她的气质,聪明,敏锐和头脑深深吸引。

  她和你我一样,都是地上爬着的蚂蚁,上帝不停的在你我周围用粉笔画着圈圈,看我们困惑的皱着眉头捏紧了鼻子,急的团团转在这“无出路的咖啡馆”中绕着自己生命的圆。

  在我们的一生中,总是刻意放大和强调我们所遭遇到的快乐和痛苦。关注的目光太多的停留在了自己的身上。仿佛只有故事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时候才能感同身受。就像作家三毛,时刻关照着自己的心,故事是好的,心却累得奄奄一息。

  严歌苓不一样,她关注自己,但是她也倾注更大的热情去关注别人,在此期间保持着冷静理性而且超脱。我说她的作品偶尔尝到诡异,这句话不是空穴来风的。比如在她的小说《雌性的草地》中,有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描写。男人们在草地上追逐着怀有身孕的兔子,抓到后残忍的一把剥了皮,尚未死透,大着肚子的母兔奶水喷薄而出。。。这该是怎样一个画面呢?如此残酷的血淋淋的画面背后,是作者冷静的笔触,让我背后汗毛一立,严歌苓挺大气,对什么都见怪不怪,好像悲悯的心藏在了魔法木箱中,只有傍晚才拿出来左瞅瞅右瞧瞧。

  还有她写《扶桑》,据她自述的杂文里也提到过,她的确对这些边缘人物很感兴趣。比如吸毒者,死刑犯,妓女,小混混等等。她却偏偏赋予妓女扶桑大地般的母性包容,所有嫖娼者一律在她面前得到宽恕。如此甘为孺子牛的女性,作者冷静的撕碎她肢解她给你看,你被震惊的一塌糊涂,然后她低眉顺目的平静结尾。

  不管是哪个作品,严歌苓始终如一的是 在激情亢奋的情绪下,保留着一颗敏锐冷静的心。这就使作品具有一种力量感和沉甸甸的质感。

  《无出路咖啡馆》读后感(八):注定的不能

  说实话我是被书的封面吸引过去的,封面那漂亮的,带有文艺色彩的碎花出现在我眼前的时候,还有那文艺的名字——无出路咖啡馆,我觉得这应该挺符合我的口味的,ok,我借了这本书。

  但是出乎我意料的是,这不是一本具有文艺色彩的小说,作者犀利的文笔,还有辛辣的情节,让我看的心里酸酸的。不管是到哪里,每个国家都是这样的,嫌贫爱富,处在社会底层的人遭人歧视,没有所谓真正的自由,纵使美国是这样一个崇尚民主自由的国家。

  我们每个人都要伪装,谄媚,世俗,纵然作呕,但是为了更加安逸的生活,这是必需品,同命运抗争的结果是悲伤的。王阿花最终还是打掉了孩子,与里昂分手,那是因为这个男人宁愿捐掉自己的一个肾,也不愿意放弃自由,这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女主角最后还是和Davis分手了,即使相爱,但也无法在一起,因为灵魂终究是不契合的。自由,贫穷,财富,这几个词一直在我的脑海里,我想了又想,曾经以为自己无论如何也不要活在别人的阴影下,看别人的脸色过活,因为那是痛苦的,但是生活中注定不能经常做自己的,不能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一吐为快那是酒醉之后或者心里面诉说的事,其实我们也不真正了解自己,不是么?

  《无出路咖啡馆》读后感(九):没有牺牲,说到的“爱”,便是天大的谎言。

  女子在爱情中像什么呢。

  像蚕,一圈一圈,把爱恋吐出来。

  然后裹住自己,困住自己,把整个灵魂都放进束缚里。

  《无出路咖啡馆》开篇的第一句话就是:

  “没有牺牲,说到的爱,便是天大的谎言。”

  爱情可真累,女主角累,配角们的爱情也艰辛。

  好像也不该这么说,在爱情中,分不清主配。

  明明大家都是俘虏,勉强把它称作

  “concertration camp of love”

  有的人像里昂一样倔,固执。总是自称艺术瘪三,我看他还应该叫做爱情小偷,偷了王阿花的心,却给不了她生活。王阿花怀孕了,他能想到的却是去卖肾,一点也不愿意舍弃那艺术家的自由。

  里昂给了“我”什么呢 以为是艺术家的爱情 其实却只是浓厚的好感。

  安德烈的。安德烈的是爱。

  那么多的文字,“我”都在营造一种劳拉才应该是配得上,不,她和安德烈才应该是眷侣。

  可是安德烈给了“我”救赎,是那样无微不至的爱恋和铭记。里昂指责安德烈不会牺牲,不为“我”做些什么的时候,其实那时候安德烈已经辞职了。

  看到里昂指责安德烈的时候,其实是有难受的。

  安德烈好像真的没有爱的意义上的“牺牲”,“我”的背负逃离窘境很多都是因为安德烈。

  幸好最后劳拉说出了一切,我和“我”都是无比心疼安德烈,他幼稚的在餐桌上让“我”说爱他。

  “我们”彼此牺牲,彼此相爱。

  没有牺牲,你的爱就是,一个弥天大谎。

  有的爱情作茧自缚,有的爱情化茧成蝶。

  有的爱情,谎言万千。

  《无出路咖啡馆》读后感(十):有情就能饮水饱?

  《無出路咖啡館》是严歌苓小说里我读的最烦的一篇,似乎是她的半自传小说。不懂里昂这个被称为“艺术痞子”的烂人凭什么让女主角这么对自己的未婚夫安德烈残忍地背叛得没有廉耻没有心肝,虽然他其实不是很好评价,他在一个很有立场优势的地位,因为他用最不足为外人道也的“理想”和“藝術”来作为他的庇护所,足以有力地把所有对他的攻击和不屑归到“鄙陋”“庸俗”“膚淺”的那栏去。但就让我用俗人的角度来痛骂他一顿好了。

  他是个不值得被爱也不懂得爱别人的自私的男人,他以为自己牺牲一个肾轰轰烈烈换来一笔钱陪心爱的女人苟延残喘比别的男人赚着没品位的俗钱给自己的女人一份体面的生活来的伟大的多,哦,这矫情的沉重的所谓付出,是他对爱人最残忍自私的陷害,这有点让我想起“用战术上的勤奋掩饰战略上的懒惰”的那个说法,他无非也就是用肉体上的拼命牺牲来掩饰他精神层面一点儿都不愿意为对方让步的自私罢了,王阿花会离开他想必也是接受不了永远居于次位的不安全感,而且同时还要承受他那份“我愿意为你做出这么大牺牲你应该要满足”的荒谬自满。他理所应当洋洋自得地让自己的女人和自己一起过着永远捉襟见肘的生活,在看到女主的未婚夫对她吃不惯这个吃不惯那个的纵容时挖苦地说从来不知道她这么娇贵,却没有想过自己从来没有能力给过别人挑剔的余地。他和所有没本事没钱还怪女人追求物质生活就是俗的屌丝差别只在于他还满腔自恋地觉得自己超凡脱俗有为理想为自由而离经叛道的风骨。那么我认为他还是更适合抱着他自己自以为是的理想一个人慢慢腐烂在他那自卑的自尊,廉价的清高里,不要去谈什么爱啊贡献的了,有情饮水饱也得看这份情值不值得,既然他为了捍卫自己理想的尊严愿意失去作为一个男人的自尊,那就干脆再傲气一点,孤独终老吧,不要染指任何还不至于要一败涂地一无所有的姑娘了。

  至于女主,虽然一直在冷静清醒地自嘲,依然没有使她的讨人厌变得可爱点,她内心那些絮絮叨叨的恶意揣测,她因赤贫而始终尴尬着的内心状态和现实生活,我认为这都能理解但是这不妨碍我依旧觉得她讨厌。

  她喜欢里昂什么我猜的费劲,喜欢他神圣的自甘堕落,他自由的一事无成,他性感的穷困潦倒,他孤独的不可一世?还是因为她为他的各种危险特质所倾倒?女主年纪都一大把了,不该是还迷恋这种烂俗的所谓高雅的假象的时候啊。这种类似各种青春疼痛小说之类的莫名其妙的自己找虐感让我生理不适。

  想起有部台湾虐片《飞鱼》,飞鸟爱上鱼的故事,讲乖乖女女主不顾一切地跟着小混混男主什么轰轰烈烈虐心虐身的爱情,最后惨淡收场,女主历经磨难后收心回归正常生活。

  好像年轻人那股子试图“自我毁灭”的劲头哪都没处使,必须要把它挥霍在燃烧一般的爱欲里,然后心满意足地看着自己焚烧生命,自欺欺人地赞叹:“哦,我的青春多么壮烈。”好像但凡是个浪费,就显得很奢侈很美丽似的,所以好痛快地就那么大的手笔把最无价的东西拿来烧出抓马感。哦你们可真是阔绰。

  我感觉严歌苓应该不至于这么没品,但不可否认她是有一部分自我毁灭欲望的,在之前的短篇《失眠人的艳遇》里看得出苗头。我承认这类人也许包括我都有这样的倾向,但是,像何以琛那样,“屈从于现实的温暖”。苦心孤诣地让自己跌宕丰富地破碎着,一腔孤勇地沉浸在酣畅淋漓的痛苦里,是暂时贪图庸俗而幸福的稳定生活的狭隘的我最為不屑一顧的潇洒。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