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巴黎,19世纪的首都》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巴黎,19世纪的首都》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1-12 20:1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巴黎,19世纪的首都》经典读后感10篇

  《巴黎,19世纪的首都》是一本由[德]瓦尔特·本雅明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25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巴黎,19世纪的首都》读后感(一):对译者未标注的词汇做的注释整理

  一开始读的时候感觉译者的注释太少,很多人名都不认识,一些专业词汇也不太懂,都要自己查(这里吐槽一下译者),遇到不了解的当时用手机查过后就将该词的页码行数记录在笔记本上,现在统一整理出来,供大家参考。关于人名的注释,力求详尽,附带上了他们各自的思想,有些还考证了在当时时代背景下他们的某些事迹;关于本雅明引用的希腊神话典故,因篇幅过长则简略叙述。也有一些是查后无果被删去的,不过大都是原注中所引用参考文献的作者,对阅读并无太大影响。希望这份注释对阅读这本书的读者有所助益。当然,这些注释中不免有错误和疏漏之处,还望指正。

  5,第5行:庞培城——庞培古城是亚平宁半岛西南角坎佩尼亚地区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公元79年毁于维苏威火山大爆发。是了解古罗马社会生活文化艺术重要资料

  6,第1段第9行:集体意识——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用语。指由遗传保留的无数同类型经验心理最深层积淀的人类普遍精神。荣格认为人的无意识有个体的和非个体(或超个体)的两个层面。前者只到达婴儿最早记忆程度,是由冲动愿望模糊的知觉以及经验组成的无意识;后者则包括婴儿实际开始以前的全部时间,即包括祖先生命的残留,它的内容能在一切人的心中找到,带有普遍性,故称“集体无意识”。

  6,第2段第4行:法伦斯泰尔——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夏尔·傅立叶为自己的理想社会设计了一种叫做“法朗吉”的“和谐制度”,是一种工农结合的社会基层组织。他为“法朗吉”绘制了一套建筑蓝图。建筑物叫“法伦斯泰尔”,中心区是食堂、商场、俱乐部、图书馆等。建筑中心的一侧是工厂区,另一侧是生活住宅区。

  10,第1行:先锋派——指涉新颖的或实验性的作品人物,尤其是对于艺术、文化及政治的层面。

  13,第2段第1行:圣西门主义——圣西门主义是以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17,第1行:路易·菲利普——法国国王(1830~1848),法国奥尔良王朝唯一的君主。1785年其父继承奥尔良公爵的称号,他就成为夏尔特尔公爵。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他参加支持革命政府的进步贵族团体,次年参加雅各宾派俱乐部和国民自卫军,并任北路军少将指挥官,曾参加瓦尔密和热马普等战役。1830年七月革命后,被资产阶级自由派等拥上王位。在位期间,镇压巴黎共和派起义,1831年和1834年里昂工人起义,平定波旁王朝残余和路易·波拿巴所策划的叛乱,1848年二月革命中,在无产阶级和中产阶级起义的压力下于2月24日逊位,后逃往英国。隐居和老死于英格兰的萨里。

  29,第6行:兰波——19世纪法国著名诗人,早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超现实主义诗歌的鼻祖。在巴黎公社时期,兰波加入了自由射手队。他为普法战争和巴黎公社的反叛思想欢呼,写有《巴黎战争之歌》《玛丽亚的手》等诗。巴黎公社失败失望的兰波逃回家乡

  库尔贝——法国画家,写实主义美术的代表。1872年,库尔贝投身巴黎公社运动,担任公社委员和美术家联合会主席热情为公社绘制旗帜、徽章和各种宣传品。巴黎公社失败后,库尔贝被捕入狱,在狱中所画的《戴贝雷帽系红领带的库尔贝》,表现了他这个时期的革命风貌。

  35,开篇引言第1行:雅努斯——雅努斯(Janus)是罗马人的门神,也是罗马人的保护神。具有前后两个面孔或四方四个面孔,象征开始。最古老信息告诉人们,雅努斯是起源神,执掌着开始和入门,也执掌着出口和结束,同时他又被称为“门户总管”,他永远都象征着世界矛盾的万事万物,所以,他的肖像被画成两张脸,有“双头雅努斯“的说法

  39,第2段第1行:卡尔·格律恩——卡尔·格律恩(1817年-1887年)是“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典型代表。早年信奉黑格尔哲学。他在大学时期属于青年黑格尔派。1842年至1843 年主编资产阶级激进派的《曼海姆晚报》。期间,因撰写反对政府当局的文章遭到驱逐。1843年结识赫斯,受到哲学共产主义思想的影响,并于1844年4月作了《论真正的教育》的讲演,表明他已由青年黑格尔派向哲学共产主义过渡。

  17,P44,《路易·菲利普与居室》的提纲中本雅明关于“收藏”的说法,另参见《启迪:本雅明文选》(三联书店)中的《打开我的藏书》一文。

  49,第4行:布朗基——路易·奥古斯特·布朗基(1805年-1881年)法国早期工人运动活动家,革命家,空想社会主义者,巴黎公社的传奇人物,巴黎公社议会主席。

  51,倒数第2行:美杜萨——希腊神话中的怪物。原为美女,因冒犯女神雅典娜,头发变成毒蛇,面貌奇丑无比。谁被她看一眼,就立刻变成石头。后被英雄珀尔修斯杀死。

  66,第6行:福楼拜——居斯塔夫·福楼拜(1821年-1880年),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对19世纪法国社会风俗人情进行真实细致描写记录的同时,超时代、超意识地对现代小说审美趋向进行探索。

  68,倒数第3行:布朗基主义——19世纪中期工人运动中的革命冒险主义的思潮。以法国布朗基为代表。主张依靠少数革命家的密谋活动来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少数人的专政,一步就跳到共产主义。

  69,第3行:梯也尔——路易-阿道夫·梯也尔(1797年-1877年),法国政治家、历史学家,奥尔良党人。七月革命后,先后担任内阁大臣、首相和外交大臣之职。以后还担任过立宪议会议员、国民议会议员等职。1871年—1873年,梯也尔担任法兰西第三共和国首任总统,在梯也尔的政治生涯中,他留给各国人民最深的印象是,充当了残酷镇压巴黎公社的罪魁祸首

  70,第5行:秩序党——1848年12月10日,法兰西第二共和国举行总统大选,路易·拿破仑·波拿巴获五百四十三万四千票(75%选票),当选总统。当波拿巴得意洋洋地登上总统宝座时,法国的政治舞台上正呈现出三足鼎立的局面。这三种主要的政治力量分别是温和共和派、波拿巴派和秩序党。所谓秩序党,是由奥尔良王朝派和正统王朝派组成,由于他们以“秩序”作为其政治主张的核心,故名秩序党。秩序党的代表人物是梯也尔、巴罗、贝里耶、德卢等人。相对而言,奥尔良派在秩序党中的势力要略胜正统派一筹。

  70,第6行:拉辛——让·拉辛(1639年-1699年),法国剧作家,与高乃依和莫里哀合称十七世纪最伟大的三位法国剧作家。

  高乃依——皮埃尔·高乃依(1606年-1684年),是17世纪上半叶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代表作家,一向被称为法国古典主义戏剧的奠基人。1636 年,他推出了轰动整个巴黎的悲剧《熙德》,创立了法兰西民族戏剧的光辉典范,但该剧也在法国文坛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遭到了一些贵族文人的诋毁攻击。

  71,第1行;P82,倒数第6行:圣伯甫——通常译为圣伯夫(1804年-1869年),法国文学评论家。他是将传记方式引入文学批评的第一人。他认为了解一位作者的性格以及成长环境理解其作品有重要意义

  76,倒数第1行:撒旦主义——勒维撒旦教派是安东·勒维所创立的撒旦教派,其主要教义记载于勒维编写的《撒旦圣经》中。在全世界存在观念中,撒旦一直是个负面角色,只存在于黑暗世界中,以往信仰的人都被视为疯子等。勒维打破了这样的思想,将撒旦教完整的呈现于世人面前。

  85,第2行:欧仁·苏——欧仁·苏(1804年-1857年)是法国19世纪中叶著名小说家。他的作品揭露了这个时期法国社会的种种弊端,描绘了下层人民的贫困状况

  85,第3行;P177,第2段第2行;P191,第5行:拉马丁——阿尔封斯·德·拉马丁(1790年-1869年)法国19世纪第—位浪漫派抒情诗人。也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前驱和巨擘。

  89,第7行:俄耳甫斯——在希腊神话中,俄耳甫斯是太阳神阿波罗和司管文艺的缪斯女神卡利俄帕的儿子,他的琴声和歌声能迷惑百兽。自从妻子欧律狄克被毒蛇夺取生命后,俄耳甫斯痛不欲生,在爱神的帮助下俄耳甫斯义无反顾前往冥府解救妻子,但有两个条件:第一,在返回的路上,他不能回头看欧律狄克;第二,此戒令不可外泄。结果在回来的路上俄耳甫斯抵御不住对妻子的思念,回过头看了她一眼,导致妻子第二次死去。被人类和众神遗弃的俄耳甫斯想到了自杀。

  91,第4行:缪塞——阿尔弗雷德·德·缪塞(1810年-1857年),法国小说家、诗人、剧作家。缪塞的文学活动是从参加以雨果为首的进步的浪漫主义团体“文社”开始的。他不仅是浪漫派中最有才华的诗人,其戏剧作品也大大促进了法国浪漫主义戏剧运动。他的小说在创建法国浪漫主义心理小说和为近代小说开辟道路方面,也起了不小的作用

  107,第2段第3行:爱伦·坡——埃德加·爱伦·坡(1809年-1849年),19世纪美国诗人、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美国浪漫主义思潮时期的重要成员。在世时长期担任报刊编辑工作。其作品形式精致语言优美、内容多样,在任何时代都是“独一无二”的风格

  108,第14行:萨德侯爵——萨德侯爵,全名当拿迪安·阿尔风斯·法兰高斯·迪·萨德 (1740年-1814年),是一位法国贵族和一系列色情和哲学书籍的作者。 他尤其由于他所描写的色情幻想和他所导致的社会丑闻而出名,成名作为《索多玛的一百二十天》(又译《放纵学校》),后被改编为电影《索多玛的120天》(为全球十大禁片之一)。

  115,倒数第行:狄更斯——查尔斯·狄更斯(1812年-1870年),英国作家。主要作品有《大卫·科波菲尔》《匹克威克外传》《雾都孤儿》 《老古玩店》《艰难时世》《我们共同的朋友》《双城记》等。

  116,第4行:布鲁塞尔——布鲁塞尔是比利时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拥有全欧洲最精美的建筑和博物馆,摩天大楼和中世纪古建筑相得益彰。整座城市以皇宫为中,沿“小环”而建。

  116,第13行:旺多姆广场——旺多姆广场,巴黎的著名广场之一,位于巴黎老歌剧院与卢浮宫之间,呈切角长方形,长224米,宽213米。由于旺多姆公爵(1594年-1665年)的府邸坐落于此,广场因而冠此名。旺多姆公爵是路易十四的爷爷亨利四世的私生子,被称为凯萨先生或波旁(皇族)的凯萨。

  117,第3行;P208,倒数第7行:德尔沃——保罗·德尔沃,1897年生于比利时的昂台特,是一名画家。

  118,第12行:乌檀——一种乔木,为良好的建筑用材。

  119,注释①倒数第2行:以西结——以西结是以色列地方的先知,著有《以西结书》。以西结一词希伯来文含义是“上帝加力量”。以西结被称为犹太教之父。

  121,第3行:塞纳河——塞纳河是法国北部大河,是欧洲有历史意义的大河之一,其排水网络的运输量占法国内河航运量的大部分。自中世纪初期以来,它就一直是巴黎之河;巴黎是在该河一些主要渡口上建立起来的,河流与城市的相互依存关系是紧密而不可分离的。

  127,第2段第5行:雪莱——珀西·比希·雪莱(1792年-1822年),英国浪漫主义民主诗人、第一位社会主义诗人、小说家、哲学家、散文随笔和政论作家、改革家、柏拉图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受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影响颇深。被认为是历史上最出色的英语诗人之一。

  129,注释①:胡戈·冯·霍夫曼施塔尔——胡戈·冯·霍夫曼施塔尔(1874年-1929年),奥地利作家,诗人。16岁开始发表作品。其诗优美的抒情,迷人的语言和梦幻的情调立即引起轰动,被称为新浪漫主义神童。

  132,第2行:降神会——降神会是一种和死者沟通的尝试。降神会的主持者是通灵婆,通常是她处于精神恍惚状态,并声称死者可以通过她和活人交流

  134,第1段第4行:卡芬雅克——路易-欧仁·卡芬雅克(1802年-1857年),法国将军 ,让·巴普蒂斯·卡芬雅克次子,艾兰诺-路易·戈德弗鲁瓦·卡芬雅克之弟。1848年法兰西第二共和国临时政府成立后,任命他为陆军部长。同年6月巴黎工人起义,他进行残酷镇压。1851年12月2日路易·波拿巴发动军事政变,卡芬雅克和其他反对派成员被逮捕,经过短暂监禁后被释放。

  137,注释⑤:蒂博代——法国文学评论家。生于盛产葡萄酒的勃艮第地区。学识渊博,对当代法国各种文学流派十分熟悉。他善于开辟渠道,沟通各个作家和各种作品。所著《法国文学史》按照世代排列作家。他从哲学、历史、地理、政治等方面解释作品的思想和艺术,说明文学的联系和发展,扩大了文学批评的范围。他渴求理解并解释一切,但他却不作结论,缺乏“评断,裁决”。他通晓西欧各国文学,但最重视法国和古希腊文学。

  137,注释⑦:安德烈·纪德——安德烈·纪德(1869年-1951年),法国著名作家。保护同性恋权益代表。主要作品有小说《田园交响曲》、《伪币制造者》等,散文诗集《人间食粮》等。

  法盖——爱弥尔·法盖,法国文学史家。

  138,第6行;P157,第2行:康斯坦丁·居伊——画家。波德莱尔在1859年至1860年写了一篇文章,叫做《现代生活的画家》,评论康斯坦丁·居伊(Constantin Guys)。

  141,第2行:查令十字路口——查令十字路是伦敦著名的书店街,因通往查令十字火车站而得名。(原文中之前的霍尔本街很难查到相关信息。)

  142,注释①:马克西姆·迪康——马克西姆·迪康是福楼拜的朋友,主办过法国著名的期刊类杂志《巴黎杂志》,是影响法国旧时代潮流与文学的刊物。

  142,倒数第1行:《哥达纲领》——《哥达纲领》是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的纲领。19世纪70年代初,德国国内形势的发展,要求工人阶级消除内部分裂状况,共同对敌。德国社会民主工党(即爱森纳赫派)与全德工人联合会(即拉萨尔派)的合并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并由两派共同组成的起草委员会于1875年2月起草了纲领草案。纲领草案共四部分,阐述了合并后新党的奋斗目标、革命手段和道路、理想社会的标准等。马克思和恩格斯得知纲领草案后,当即批评社会民主工党领导人断送了在科学社会主义基础上统一德国工人运动的良机,认为“在这个连文字也写得干瘪无力的纲领中差不多每一个字都应当加以批判的”。随后,马克思又写了《对德国工人党纲领的几点意见》(即《哥达纲领批判》)一书,对纲领草案作了逐条逐句的批判。

  144,注释②第4行:格奥尔格圈子——以“教育的爱”为核心的共同体。斯特凡·格奥尔格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诗坛的著名诗人,以他为中心的格奥尔格圈子因其神秘色彩的理想与种种传闻,至今仍引起误解。

  第5行:教权主义——亦称“教权论”。以基督教神学为基础,主张由教会统治政治和文化生活的学说。主张一切权利来自天主,教会或教皇的权利应高于世俗政府或世俗君主的权利。

  144,第8行:普鲁斯特——马塞尔·普鲁斯特(1871年-1922年)是20世纪法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意识流文学的先驱与大师。也是20世纪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147,第4行:拉斐尔——拉斐尔·桑西(1483年-1520年),常称为拉斐尔,意大利著名画家,也是“文艺复兴三杰”中最年轻的一位,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从事理想美的事业所能达到的巅峰。他的性情平和、文雅,创作了大量的圣母像,他的作品充分体现了安宁、协调、和谐、对称以及完美和恬静的秩序。

  147,第8行:巴洛克——巴洛克风格以浪漫主义的精神作为形式设计的出发点,以反古典主义的严肃、拘谨、偏重于理性的形式 ,赋予了更为亲切和柔性的效果。巴洛克艺术是一种复杂、奢侈与浮夸的艺术,它的兴起与罗马天主教反宗教改革运动及西欧国家君权的加强(特别是法国、西班牙和葡萄牙这些拉丁国家)有密切关系,或许是教会与宫廷需要表现动感与力量的艺术去表达对天主(上帝)与君王的尊敬与权威,传达对抗议宗(新教)分裂公教(天主教)的不满及封建割据阻碍国家统一的不满;总之,它是为教权与君权的强化服务的,于是应运而生。

  148,第1-2行:赫拉克勒斯——赫拉克勒斯希腊神话中最伟大的英雄。赫拉克勒斯带妻子伊阿涅拉去特拉基斯途中,马人涅索斯企图将他的妻子掠走,被他用毒箭射死。马人临死前劝得伊阿涅拉收集他的毒血,以便将来用以恢复丈夫对她的热恋。赫拉克勒斯攻打奥卡利亚时,俘虏了伊奥勒,但伊阿涅拉担心被遗弃,把抹上毒血的衬衣送给丈夫。他穿上这件衣服以后,痛苦难忍,最后投火自尽。

  加图——小加图(公元前95年-前46年)是罗马共和国末期的政治家和演说家, 是一个斯多葛学派的追随者。他因为其传奇般的坚忍和固执而闻名(特别是他与盖乌斯·尤利乌斯·恺撒长期的不和), 他不受贿、诚实、厌恶当时普遍的政治腐败。公元前54年,恺撒、庞培和克拉苏的前三头同盟(公元前60年,克拉苏、庞培与恺撒结成秘密的政治同盟,一起反对元老院,史称“前三头政治”)破裂,其时加图当选为法务官。加图在乌提卡没有参加战役。他不愿在恺撒统治的世界中苟存,甚至拒绝让恺撒享有宽恕他的权力,于是自杀。

  克利奥帕特拉——即克利奥帕特拉七世(约前70年或前69年-约前30年),通称为埃及艳后。是古埃及克罗狄斯·托勒密王朝的最后一任女法老。她让一条毒蛇咬死自己来同时结束自己和埃及的生命(不过,研究却证明她死于屋大维谋杀的可能性更大些)。从此以后,埃及成为了罗马帝国的一部分,直到5世纪西罗马帝国的崩亡。

  148,第4行:卢梭——让-雅克·卢梭 (1712年-1778年),法国十八世纪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杰出的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1778年7月2日,已患“逼害性心理分裂症”的卢梭在巴黎东北面的阿蒙农维拉去世。死时穷困潦倒,死前被马车撞翻,又被狗扑伤践踏。

  巴尔扎克——奥诺雷·德·巴尔扎克,法国小说家,被称为“现代法国小说之父”,一生创作甚丰,写出了91部小说,塑造了2472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合称《人间喜剧》。《人间喜剧》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但他由于早期的债务和写作的艰辛,终因劳累过度于1850年8月18日与世长辞。

  149,第4行:七月王朝——即奥尔良王朝,1830年至1848年统治法国的君主立宪制王朝,因国王路易·菲利普出自奥尔良家族而得名,又称七月王朝,始于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后被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取代。

  150,第11行:伏脱冷——伏脱冷(又译作沃特汉)的真名叫约格·高楞,外号“鬼上当”,他是《人间喜剧》中重要的资产阶级野心家形象。在《高老头》里,他是潜逃的苦役犯,高等窃财集团办事班的心腹和参谋,经营着大宗赃物,是一个尚未得势的凶狠的掠夺者形象。

  拉斯蒂涅——拉斯蒂涅是巴尔扎克的小说《高老头》以及整个《人间喜剧》中的人物。他出身没落贵族,为了改变自己的贫困境地,早日实现飞黄腾达的梦想,他抛弃道德、良知,利用各种手段,不顾一切向上爬。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一个被旧封建社会腐蚀的贵族青年典型。他向上爬的过程即是道德、良知丧失,人性泯灭的过程。

  皮罗托——皮罗托是巴尔扎克小说《赛查·皮罗多盛衰记》中的人物,小说写一个在各方面看来都平凡的花粉商,因为抱着可笑的野心,在兴旺发达的高峰上急转直下,一变而为倾家荡产的穷光蛋;但是“绝顶诚实”的德性和补赎罪过的努力,使他的苦难染上一些殉道的光彩。黄金时代原是他倒霉的起点,而最后胜利来到的时候,他的生命也到了终局。

  (丰塔纳雷网上未找到相关信息。)

  152,第1行:烧炭党——烧炭党是19世纪后期活跃在意大利各国的秘密民族主义政党,追求成立一个统一、自由的意大利,在意大利统一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55,第3行:伊卡洛斯——伊卡洛斯是希腊神话中代达罗斯的儿子,与代达罗斯使用蜡和羽毛造的翼逃离克里特岛时,他因飞得太高,双翼上的蜡遭太阳融化跌落水中丧生。

  158,第3-4行:安德洛马克——常译为安德洛玛刻(Andromache),赫克托耳之妻,底比斯国王厄提昂之女。出现于荷马史诗《伊利亚特》、欧里庇得斯的《特洛伊妇女》、《安德洛玛刻》等作品中,温柔善良,勇敢聪敏,以对丈夫钟爱著称。她的父亲和几个兄弟都被阿克琉斯杀死,母亲被俘又被赎回。

  赫克托耳——赫克托耳是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参加特洛伊战争的一个凡人英雄,是特洛伊的王子,特洛伊第一勇士,特洛伊战争中特洛伊方的统帅。最后和希腊联军第一勇士阿喀琉斯决斗,因众神的裁决和宿命死在对方手里。

  赫勒诺斯——赫勒诺斯是赫克托耳的弟弟。在赫克托耳牺牲,特洛亚陷落之后,安德罗玛刻做了阿喀琉斯之子涅俄普托勒摩斯的女奴,与涅俄普托勒摩斯育有三个儿子:摩罗索斯、珀厄罗斯和珀耳伽摩斯。涅俄普托勒摩斯的正室赫耳弥俄涅因为一直不能生育,非常嫉妒安德洛玛刻,百般迫害她。赫耳弥俄涅又企图杀害安德洛玛刻的孩子,由于涅俄普托勒摩斯的祖父珀琉斯的介入而未能得手。后来涅俄普托勒摩斯在去得尔福求神谕时,被俄瑞斯忒斯(他是与涅俄普托勒摩斯争夺赫耳弥俄涅的情敌)杀死。另一种说法称他是因触怒得尔福的女祭司而被对方刺死。涅俄普托勒摩斯在临死前把安德洛玛刻托付给自己的奴隶、赫克托耳的弟弟赫勒诺斯。赫勒诺斯因为预知到特洛伊的陷落,在战争开始前就投靠到希腊人一边(一说被希腊人俘虏),并预言说希腊人只有得到菲罗克忒忒斯与涅俄普托勒摩斯的帮助才能战胜特洛伊。战争结束后,赫勒诺斯归涅俄普托勒摩斯所有,并深受后者的信任。在涅俄普托勒摩斯死后,赫勒诺斯继承了他在厄皮鲁斯的一部分领地,并娶了安德洛玛刻。赫勒诺斯成为厄皮鲁斯的国王后,带着安德洛玛刻和她的孩子们在那里定居下来。夫妻二人将厄皮鲁斯建设成了“小特洛伊”。安德洛玛刻也为赫勒诺斯生了一个儿子,名字叫刻斯特任诺斯。在罗马神话里,幸存的特洛伊英雄埃涅阿斯(罗马人的始祖)于前往意大利的途中在厄皮鲁斯见到了安德洛玛刻。赫勒诺斯死后,安德洛玛刻又随儿子珀耳伽摩斯返回故乡小亚细亚,在那里安度晚年。

  160,第10行:圣礼拜教堂——圣礼拜教堂是法国巴黎中心最具代表性的哥特式教堂。 教堂由法国国王路易九世捐助。 具体的兴建时期不祥。 据有关文献记载教堂大部分完工于1248年。 路易九世希望用圣礼拜教堂来保存耶稣受难时的圣物, 如荆冠,受难十字架碎片等。圣礼拜教堂最著名的是她的玫瑰玻璃窗。玫瑰窗巧夺天工, 色彩绚丽,神秘,浪漫。

  旺多姆柱——即旺多姆圆柱,位于巴黎旺多姆广场中心的纪念铜柱。亦称凯旋柱。是拿破仑军国主义和沙文主义的象征。

  凯旋门——凯旋门正如其名,是一座迎接外出征战的军队凯旋的大门。它是现今世界上最大的一座圆拱门,位于巴黎市中心戴高乐广场中央的环岛上面。这座广场也是配合凯旋门而修建的,因为凯旋门建成后,给交通带来了不便,于是就在19世纪中叶,环绕凯旋门一周修建了一个圆形广场及12条道路,每条道路都有40~80米宽,呈放射状,就像明星发出的灿烂光芒,因此这个广场又叫明星广场。凯旋门也称为“星门”。凯旋门就位于著名的香榭丽舍大街的尽头。

  160,倒数第2行:底比斯——在公元前14世纪中叶的古埃及新王国时期,尼罗河中游,曾经雄踞着一座当时世界上无与伦比的都城。这就是被古希腊大诗人荷马称为“百门之都”的底比斯。底比斯横跨尼罗河两岸,位于现今埃及首都开罗南面700多公里处,底比斯的右岸,也叫东岸,是当时古埃及的宗教、政治中心。底比斯的左岸,也叫西岸,是法老们死后的安息之地。

  巴比伦——巴比伦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原本是一个闪语族阿卡德人的城市。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大约四千三百年前的阿卡德帝国。古巴比伦(约公元前30世纪-前729年)位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在距今约5000年前左右,这里的人们建立了国家,到公元前18世纪.这里出现了古巴比伦王国。“美索不达米亚”,《圣经》称为“伊甸园”,是古希腊语,意为“两条河中间的地方”,故又称为两河流域。两河指的是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在这平原上发展了世界上第一个城市,颁布了第一部法典,流传最早的史诗、神话、药典、农人历书等,是人类文明的摇篮。

  161,倒数第6行:圣心大教堂——圣心大教堂位于巴黎的蒙马特高地。教堂建筑风格独特,既似罗马式,又似拜占庭式。钟楼内部呈方形,有一口大钟,叫萨瓦人钟,重19吨,是世界著名大钟之一。教堂有三扇拱形门。门顶两侧有两座骑马的雕像,一座是国王圣路易。另一座是法国的民族女英雄贞德。它始建于1876年,于1919年落成,是由全法国的忠实信徒捐款兴建的。教堂里面有许多浮雕、壁画和马赛克镶嵌画。这里颇具吸引力的地方是蒙马特广场,它是巴黎最有艺术特色的地方。不知从何时开始,这里成了露天大画室,很多年轻画家在此写生。

  富尔韦圣母院——即富尔维圣母院位于海拔281米的富尔维耶尔山丘上,这座教堂建于19世纪,被视为里昂的标志。外观由拜占庭和中世纪风格融合而成,以大理石装饰。教堂内的镶嵌画和壁画非常精美。右边的圣母礼拜堂塔顶上立着圣母玛丽亚的塑像。从教堂左侧的平台上,可以俯瞰里昂周围的景色,尤其是在晚上,处处灯火辉煌,非常美丽。

  贾尔德圣母院——贾尔德圣母院位于马赛旧港的里沃讷沃码头左侧的山顶上,海拔大约160多米。教堂尖顶上的圣母玛丽亚雕像据说高达10米,金光灿然,宝相庄严。同时,这里还残留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德军对抗英美联军而留下的累累弹痕的墙壁。从这里可俯望马赛全城,以及眺望地中海风景。

  162,注释③:保罗·布尔热——保罗·布尔热(1852年-1935年),法国小说家和评论家。他经常持罗马天主教徒的观点,主张重回君主制。他的著作起到了普及心理分析小说的作用。

  168,倒数第4行;P177,第2段第1行;P203,第2行:戈蒂耶——泰奥菲尔·戈蒂耶(1811年-1872年),法国唯美主义诗人、散文家和小说家。早年习画,后转而为文,以创作实践自己“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他选取精美的景或物,以语言、韵律精雕细镂,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情趣。

  168,倒数第2行:德拉克罗瓦——欧仁·德拉克罗瓦(1798年-1863年),法国著名画家,浪漫主义画派的典型代表。他继承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欧洲各艺术流派,包括威尼斯画派、荷兰画派、P.P.鲁本斯和J.康斯特布尔等艺术家的成就和传统,并影响了以后的艺术家,特别是印象主义画家。

  168,注释①:赫库兰尼姆——意大利古城。位于维苏威火山西麓,临那不勒斯湾,西北距那不勒斯 10公里。

  附注:维苏威火山是一座活火山,位于意大利南部那不勒斯湾东海岸,是世界最著名的火山之一,被誉为“欧洲最危险的火山”,海拔1281米。维苏威在公元79年的一次猛烈喷发,摧毁了当时拥有2万多人的庞培古城。直到18世纪中叶,考古学家才将庞培古城从数米厚的火山灰中发掘出来,古老建筑和姿态各异的尸体都保存完好,庞培古城也成为意大利著名旅游圣地。

  在这次剧烈喷发中,其他几个有名的海滨城市,如:赫库兰尼姆、斯塔比亚等也遭到严重破坏。

  174,第3行:乔治·桑——乔治·桑(1804年-1876年),法国著名小说家,是巴尔扎克时代最具风情、最另类的小说家。雨果曾称颂她“在我们这个时代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其他伟人都是男子,惟独她是伟大的女性”。她与大文学家缪塞的艳事、与音乐大师肖邦十余年的同居生活,成为法兰西19世纪的美谈之一。

  174,第7行;P179,第8行:于勒·勒梅特尔——法国批评家。

  174,第9行:唯灵论——唯灵论是主张灵魂和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的宗教和唯心主义哲学学说。

  175,倒数第6行:星图——星图是恒星观测的一种形象记录,它是天文学上用来认星和指示位置的一种重要工具。

  176,注释①最后1行:王尔德——奥斯卡·王尔德(1854年-1900年),19世纪出生在英国最伟大的作家与艺术家之一,以其剧作、诗歌、童话和小说闻名。唯美主义代表人物,19世纪80年代美学运动的主力和90年代颓废派运动的先驱。

  176,第2段第3行:夏多布里昂——弗朗索瓦-勒内·德·夏多布里昂(1768年-1848年),法国作家,政治家,外交家,法兰西学院院士。是法国早期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家。

  177,第2段第2行:雨果——维克多·雨果(1802年-1885年),法国作家,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177,第2段第3行:魏尔兰——即保罗·魏尔伦(1844年-1896年),法国诗人。是象征主义派别的早期领导人。

  178,注释②:安德烈·比利——安德烈·比利(1882年-1962年),法国作家,文艺评论家、记者,他的作品除了常见于报刊的文艺评论外,尤以撰写名人传记著称,计有《狄德罗传》、《巴尔扎克传》、《圣贝夫——生平和时代》、《龚古尔兄弟》等。

  180,第11行:雅各宾主义——雅各宾主义是一种清除人们头脑中之偏见的尝试,目的在于将所有的权力和权威都置于对人民的头脑进行启蒙的人的手中。出于这一目的,雅各宾分子们决意摧毁这个世界之旧社会的整个构架和组织,依照他们的模式再造社会。为了拉起为这个目的而奋斗的队伍,他们以掠夺富人作为贿赂的方式,到处招募穷人。最初为法国大革命时期参加雅各宾俱乐部的激进派政治团体。雅各宾主义者是极端的形而上学家,他们的玄思所产生的可怕后果对他们没有丝毫影响。他们只问建议是否真确不谬,而此建议是导致善还是恶,则全然不在其关怀之中。(按:本雅明原文为“雨果的语言雅各宾主义”,其中之意,读者自会。)

  180,倒数第2行:新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兴起于18世纪的罗马,并迅速在欧美地区扩展。新古典主义一方面起于对巴洛克(Baroque)和洛可可(Rococo)艺术的反动,另一方面则是希望以重振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为信念。新古典主义的艺术家刻意从风格与题材模仿古代艺术,并且知晓所模仿的内容为何。

  182,第6行:香榭丽舍大街——即香榭丽舍大道,位于巴黎市中心商业繁华区,其法文是Avenue des Champs - Elysées。其中Champs(香)意为田园,Elysées(爱丽舍)意为“极乐世界”或“乐土”。许多关于18、19世纪的小说,例如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小仲马的《茶花女》、巴尔扎克的《高老头》等作品都对香榭丽舍大道的繁华做了描写,香榭丽舍大道也成为文学作品中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的娱乐天堂。

  182,最后1行:布鲁图斯——马可斯·布鲁图斯(公元前85年-前42年),是晚期罗马共和国的一名元老院议员。作为一名坚定的共和派,联合部分元老参与了刺杀凯撒的行动。

  183,第1行:凯撒——盖乌斯·尤利乌斯·恺撒(公元前102年-前44年),史称恺撒大帝,罗马共和国末期杰出的军事统帅、政治家,并且以其卓越的才能成为了罗马帝国的奠基者。公元前60年与庞培、克拉苏秘密结成前三头同盟,随后出任高卢总督,在8年的时间里征服了高卢全境(今法国一带),还袭击了日耳曼和不列颠。公元前49年,他率军占领罗马,打败庞培,集大权于一身,实行独裁统治。制定了《儒略历》。公元前44年,恺撒遭以布鲁图斯所领导的元老院成员暗杀身亡,享年58岁。恺撒死后,其甥孙及养子屋大维击败安东尼开创罗马帝国并成为第一位帝国皇帝。

  186,第10行:夏普塔尔——夏普塔尔(1756年-1832年),法国化学家。

  187,倒数第5行:马拉梅——常译为斯特芳·马拉美(1842年-1898年),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和散文家。与阿蒂尔·兰波、保尔·魏尔伦同为早期象征主义诗歌代表人物。

  192,第1行:海涅——海因里希·海涅(1797年-1856年),德国诗人和散文家。1821年开始发表诗作,以4卷《游记》和《诗歌集》而闻名文坛。1830年革命后自愿流亡巴黎,从诗歌写作转向政治活动,成为国家民主运动的领导人,同时对法国和德国文化有许多评述。

  193,第7行:历史决定论——承认社会现象、历史事件具有必然性、规律性、因果制约性的哲学观点。

  历史决定论又分为机械决定论和辩证决定论。机械决定论承认因果性、必然性,但否定偶然性,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及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把社会的发展看作是由某种神秘力量赋予某种联系和发展秩序的奇怪现象。辩证决定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决定论,既坚持了决定论的基本原则,又科学地阐明了原因和结果、必然和偶然、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197,第3行:弗洛伊德——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年-1939年),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他开创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促进了动力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现代医学模式的新基础,为20世纪西方人文学科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柱。

  203,第1行:克洛岱尔——即克洛代尔(1868年-1955年),法国诗人,剧作家。

  218,第3行:三月革命——德国一八四八年三月革命,是德意志邦联地区在1848年发生的一系列旨在挑战现状的抗议和起义的总称。这场运动强调了泛日耳曼主义,并反对在旧神圣罗马帝国地区内的39个邦国组成的德意志邦联的专制政治体制。经过三月革命后,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被迫同意召开会议,制定宪法,改组政府。5月18日在法兰克福召开了全德国国民议会,即法兰克福议会。1849年3月,议会通过帝国宪法,但遭到腓特烈·威廉四世的普鲁士和奥地利帝国等各邦君主的拒绝。同年 5月,德意志西南各邦民众发动起义,掀起维护帝国宪法的斗争,结果失败。7月,法兰克福国民议会瓦解,德国1848年革命结束。

  218,第5行:E.T.A霍夫曼——恩斯特·西奥多·阿玛迪斯·霍夫曼(1776年-1822年),德国作家及作曲家,是浪漫主义运动的重要人物。

  219,注释①第2行:果戈理——尼古莱·瓦西里耶维奇·果戈里·亚诺夫斯基(1809年-1852年),笔名果戈里,是俄国批判主义作家,善于描绘生活,将现实和幻想结合,具有讽刺性的幽默。

  219,注释①倒数第2行:莫奈——克劳德·莫奈(1840年-1926年),法国画家,被誉为“印象派领导者”,是印象派代表人物和创始人之一。

  219,第2行:比德迈时期——即彼德麦时期(die Zeit des Biedermeier),指1815年到1848年,欧洲大陆拿破仑战争后的和平时期。“彼德麦”(Biedermeier)一词来源于1840年德国慕尼黑一份周刊里的小说人物名字“Weiland Gottlieb Biedermaier”。这个人物是普普通通的良好市民形象,过着平凡安逸的生活,对家庭和诗歌的关注远超过了政治。生活中弥漫的乡愁情绪在19世纪的欧洲大陆很流行。“彼德麦”逐渐成为了安逸、平和风格的代名词。这一时期产生的艺术风格叫做彼德麦式风格,被广泛应用于文学,音乐,绘画,家具以及建筑当中。

  228,注释②最后1行:阿纳托利·法朗士——阿纳托利·法朗士(1844年-1924年),法国作家、文学评论家、社会活动家。本名蒂波·法朗索瓦,生于巴黎一书商家庭。“法朗士”是他父亲法朗索瓦的缩写,又因他爱祖国法兰西,故以祖国的名字作为自己的笔名。

  229,最后1行:帕多瓦——帕多瓦,意大利北部城市。

  237,注释①:麦克斯·霍克海默——麦克斯·霍克海默(1895年-1973年),德国第一位社会哲学教授,法兰克福学派的创始人。

  239,第3行:所罗门式——所罗门(公元前1000年-前930年),古代以色列王国第三位国王。是大卫王朝的第二任国王、大卫王朝创始人大卫的爱子,《圣经》中箴言的一部分著者传道书、雅歌的全书作者。所罗门是以色列最有智慧的国王。所谓“所罗门式”意为一个人的作为很有智慧像所罗门一样。

  240,第5行:浮士德——浮士德是歌德诗剧《浮士德》中的主人公。

  海伦——海伦,希腊神话中的人物,是宙斯跟勒达所生的女儿,在她的后父斯巴达国王廷达瑞俄斯的宫里长大。她是在人间里最漂亮的女人。在她出生时,那些神给了她可以模仿任意一个女人的声音的能力。她和特洛伊王子帕里斯私奔,引发了特洛伊战争。

  “正如浮士德把海伦召唤出来”一句——魔鬼摩非斯特和上帝之间打了一个赌,作为赌注的浮士德自己却尚未知晓这件事。魔鬼引诱浮士德与他签署了一份协议:魔鬼将满足浮士德生前的所有要求,但是将在浮士德死后拿走他的灵魂作为交换。借助摩非斯特的帮助,久居书斋的浮士德开始了世俗生活,进入爱情生活阶段,尝试与体验另一种生活。浮士德到达的第一个的地方是“酒吧”,返老还童后的浮士德在大街上追逐少女玛甘蕾。可是甚至连玛甘蕾也无法满足浮士德对享受尘世生活的渴望,他又开始了新的追逐。随着与玛甘蕾的爱情生活以悲剧结束,浮士德逃离现实,返回到以追求人性完美为目的的古典美,回归希腊。在那里,浮士德感动了地狱女主人,她放海伦重返阳间。海伦和浮士德一见钟情,结成夫妻。他们很快生了一个儿子欧福良。(根据网络资料整理。)

  241,注释③第3行:卡尔·克劳斯——卡尔·克劳斯(1874年-1936年),20世纪早期最著名的奥地利作家之一。他是记者、讽刺作家、诗人、剧作家、格言作家、语言与文化评论家,并且提拔了许多年轻的作家。

  245,第8行:乔治·齐美尔——乔治·齐美尔,又名格奥尔格·齐美尔(1858年-1918年),德国社会学家、哲学家。主要著作有《货币哲学》和《社会学》。是形式社会学的开创者。

  254,第2段第1行:斯多葛主义——斯多葛主义,又称斯多葛学派,是古希腊的四大哲学学派之一,也是古希腊流行时间最长的哲学学派之一。(古希腊另外三个著名学派分别是是柏拉图的学园派,亚里士多德的逍遥学派和伊壁鸠鲁学派。)

  《巴黎,19世纪的首都》读后感(二):真诚的诗人,现实的社会

  本雅明真是太刻薄了,也太机灵了。20世纪的本雅明反观19世纪的波德莱尔,他看到的是和自己一样,在商品社会中失意的波西米亚人。天才都是相互嗅到气味的,尤其是不同时代的天才更能惺惺相惜,他们称自己为,拾荒者、妓女,表达了对社会流俗的失望。

  金老师上课把这本书作为“诗与真”的例子。真实与真诚的区别:钢铁和玻璃构造的拱廊,暖融融灯光的煤气灯,披着工业纺织品缓慢闲逛的人们,它们是现在大商场、超市的雏形,它们是真实的,营造了一种看上去很美好又梦幻的气氛。而真诚的时代过去了,商品时代的拜物教改变了传统的道德和人际关系,“真诚”变成了与人沟通的一种手段,人要表现出十分真诚的模样,爱也变成了“最后一瞥之恋(last eye love)”。

  波德莱尔的诗是真诚的,他自白用两件衬衫填补外套的破洞时显得格外真诚。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对世界报以痛歌,还有比这更萧瑟的剪影吗。

  两个印象深刻的点:巴黎规划,市民建立的壁垒变为不可能,因为那宽阔美丽的林荫大道从政府军队开到贫民区。本雅明真是够刻薄,“世界博览会使商品的交换价值大放光彩。它们造成了一个让商品的使用价值退到幕后的结构。它们为人们打开了一个幻境,让人们进来寻求开心。娱乐业更容易实现这一点,因为它把人提到商品的水平。人们享受着自己的异化和对他人的异化,听凭娱乐业的摆布。”

  真诚的诗人,真实的社会

  ——评《巴黎,19世纪的首都》

  (商务印书馆2015,本雅明著,刘北成译)

  这部作品讲述了19世纪资本主义兴起时,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巴黎如何走向商品经济的盛世,昔日的道德传统也同时走向覆灭。波德莱尔作为“发达资本主义的抒情诗人”,必然面对“诗”与“真”难以两全的问题。本雅明在波德莱尔身上找到了共鸣,对19世纪资本主义的发展作出敏锐到甚至刻薄的分析,两位天才的身影重叠在一起,揭露现代性带来“真诚”和“真实”的分离。

  灯火通明的拱廊是19世纪的意象,象征着闲逛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无目的”变成人们生活的目的;居室是为了满足占有物质的欲望而诞生的,拥有的物质越多人越容易感到安全;巴黎城市规划打破了传统与时髦的最后一道藩篱;市民大路直通宪兵队,既隔绝了建造街垒的可能,也消灭了上个世纪残存的革命和浪漫主义气息。这就是巴黎,19世纪的首都,商品经济盛世狂花怒放时代的世界中心。

  20世纪的本雅明反观19世纪的波德莱尔,他看到的是和自己一样,在商品社会中失意的“波西米亚人”,现代社会的流浪汉。天才都是相互嗅到气味的,尤其不同时代的天才更能惺惺相惜,他们称自己为拾荒者、妓女,表达了对社会流苏的失望。波德莱尔自嘲在社会中游走的自己像一个风尘女子寻找她的买主,暗中期待被人赏识更显得诗人可悲。时代悄然发生了变化,如果一个人很真诚,那多半会显得他很蠢。波德莱尔自述用两件白衬衫填补外套破洞时显得格外真诚,他的寒怆和悲伤如此真实,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对世界报以痛歌,还有比这更萧瑟的剪影吗。波德莱尔的诗是真诚的,他的《恶之花》揭开社会流俗华丽的表面暴露其丑恶的本质,再将这丑恶剖开还原它本身的洁白来。

  19世纪的巴黎,钢铁和玻璃构造的拱廊,暖融融灯光的煤气灯,披着工业纺织品缓慢闲逛的人们,这是现在大商场、超商的雏形,它们是真实的,营造了一种看上去很美好又梦幻的气氛。而真诚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商品时代的拜物教改变了传统的道德和人际关系,“真诚”变成了与人沟通的一种手段,人必须表现出十分真诚的模样,才可能被真实到冷漠的社会接受。连爱也变成了“最后一瞥之恋”(last eye love)——当我终于遇到真心喜欢的那个人,我清楚地看着她的眼睛,那一刻我想到的所有是,真美。而仅仅这一刻被称为“最后一瞥之恋”,爱在这一刻是真实、是美的,很快爱就需要许多谎言去掩饰它的不完美,它的所有颜色迅速衰退。

  本雅明太聪明了,也太刻薄了,在他眼中19世纪的巴黎就是这样一片实在界的废墟:“世界博览会使商品的交换价值大放光彩。它们造成了一个让商品的使用价值退到幕后的结构。它们为人们打开了一个幻境,让人们进来寻求开心。娱乐业更容易实现这一点,因为它把人提到商品的水平。人们享受着自己的异化和对他人的异化,听凭娱乐业的摆布”。

  《巴黎,19世纪的首都》读后感(三):游荡者的共情

  如果不是在帝都游荡了五年,我不会如此感性的阅读这本美学经典。离开美学领域好些年了,当不把那些好书当做功课去阅读,而当做感受去阅读时,才会激发出爱不释手的共鸣来,包括读完以后看豆瓣书评,都是看完电影以后般的好奇和愉悦。

  很多个下午和夜晚,我游荡在帝都的三里屯、王府井以及各种shopping mall里,比本雅明时代更巨型的拱廊和更大橱窗,和更拥挤的人群。我一边享受着女人对商品的最敏锐的快感,一边穿梭着体会着个体在都市里的疏离。没有波德莱尔那么的迟钝于日常,但同样也感受到了现代对个体的全面剥夺。

  更讶异,200年后的今天,我的感受在这本描述19世纪巴黎大都会的著作里,如此同样的清晰可见。我们引以向往的巴黎欧洲璀璨文明,同样经历过商品社会和现代性对自然人的最全面的剥夺,而且今天的我们是如此的亦步亦趋。

  这本书基本是浏览的速度翻过,却恢复了我关于人文研究的记忆和思维,也让我在资本、商品、物质的低智商生活里重新拾得了一丝清醒。都市里,是五光十色的美好幻觉,所有的美丽都是刺激着人对商品占有的情感和欲望。当你明白了,都市是怎么回事,你会努力把自己从其中的泥淖里拔身出来,为自己实施一场精神清洗和拯救。

  这本书更多的是描绘了都市感,而不是评论和分析。在对都会游荡者感受的描述中,触及到现代性形成的一些感受。

  《巴黎,19世纪的首都》读后感(四):人群、闲逛者、英雄与现代性的理想图景

  一、 概述

  本篇读书报告主要以论述《波德莱尔笔下第二帝国时期的巴黎》为主,辅之以1939年的拱廊研究计划提纲。本文将对书中的几个主要意象,人群、闲逛者和英雄进行梳理和分析,并找出它们与现代性的联系,以及“现代性”的本质。在这里,我把波德莱尔笔下的19世纪的巴黎看作是一幅关于巴黎的理想图景。这个图景由一系列机械化、技术化构建的幻境组成,加之波德莱尔艺术的渲染和解释,具有了内在的架构与秩序。本雅明通过对波德莱尔构建的“现代性”的研究,最终点破了这幅理想图景。

  二、 人群与闲逛者

  玻璃做顶,大理石为护板,两侧是不同房主经营的商房屋,煤气灯的光亮从上面投射下来,映照着两侧华美的商铺。作为19世纪文明物化表现的拱廊的消失使本雅明敏锐地意识到, 那建于新技术与新经济基础之上的现代文明本身不过是一种“幻境”而 已 。拱廊和商品拜物教推动了市场幻境的形成,市场又促使了一个新角色的产生。这个角色就是闲逛者。“他走进一家又一家店铺,不询问价格,也不说话,只是用一种茫然的目光盯着所有的商品。”特殊结构建造的拱廊营造了一种室内的错觉感,而闲逛者在这样的世界里适得其所,就像在自己的居室中一样。在这里,他们的内心得到无限的补偿。

  当时的人们热衷于用各种生理研究像展示生理结构一样全景画式我们展示那时的巴黎,这些研究促成了巴黎生活幻境的形成。但有一种文学和生理研究不同,它关注大城市中的人群特有的功能,关注城市生活中可怕的方面。在群众各种令人不安的可怕的形象中,保护反社会分子的形象首先凸显出来。因为“在一个熙熙攘攘的地方,几乎无法保持人们品行端正,也就是说,人们彼此都不认识,因此不必在任何人面前脸红。”城市的发展吸引了大量人口的涌入,同时机械化和技术化的高速发展使人被机械化,失去了作为独立个体的个性。“人”消失了,而“人群”出现了。人群具有强大的吞噬个体的能力,能够隐没个人的活动踪迹。这就是为什么爱伦坡在其侦探小说《罗杰疑案》中会写一个出门之后会杀害的女子。“即使是巴黎最有名的人,他的熟人在巴黎的总人口中也只是沧海一栗。”这种情形只可能在大城市出现,城市中人的庞大数量以及生活的分隔化把熟人社会变成了一个陌生人社会。

  本雅明引用恩格斯对伦敦清晰精确的描写来说明这一点。在拥挤的伦敦,每人都被压制着,被追逐私人利益的焦灼侵蚀着,人们变得不近人情和孤僻,人性开始泯灭。

  在这样的社会里,人群是罪恶的产生地,也是避难所。侦探小说由此兴起。 闲逛给了所有人一个扮演侦探的机会。他们游走于人群之中,像侦探一样不动声色地窥视着人群的一举一动,从中捕捉转瞬即逝的事物。人群成了一个“猎场”。闲逛者是和人群不同的,还没有失去张望能力的那些人。他们是人群中的人。

  人群不仅是犯罪分子的庇护所,还是爱情躲避的隐身处。这种特点在波德莱尔的十四行诗《给一位交臂而过的妇女》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

  电光一闪……随后是黑夜!

  ——用你的一瞥突然使我如获重生的、消势的丽人

  难道除了在来世,就不能再见到你?

  去了!远了!太迟了!也许永远不可能!

  因为,今后的我们,彼此都行踪不明

  尽管你已经知道我曾经对你钟情

  “在这些诗句里,人们认识到,爱情本身也遭到了罢黜。”所有的事物、所有的人都可能在大城市中逝水无痕般地消失,就连爱情也不例外。

  在这样的人群中,闲逛者沉浸其中,就像商品陶醉于周围狂热如潮水般的顾客中。人作为一种劳动力,在本质上等同于一种商品。闲逛者把自己隐藏在人群中,享受人群中的孤独,但同时他也是“被遗弃在人群中的人”。在这一点上,他和市场中带着王冠等待买主的商品没有什么区别。商品把路过的每一个当成潜在的买主,这种开放性,或者说“移情”,是闲逛者置身人群之中陶醉的本质所在。

  市场的高度发达、报纸的大量发行和广告、专栏的重要性上升促使文人像出卖商品一样出卖自己的思想。文人走进市场,就像一个闲逛者一样,东转西看,实际上是为了寻找买主。在这一点上,文人也和商品的性质吻合。

  三、 人群与英雄

  面对人群,波德莱尔表现出了与雨果截然相反的态度。

  在雨果的观念里,人群是思考的对象。他写道,“深处即人群”,借此他为自己的作品提供了思考和探究的无限广阔空间。大海、岩石、云雾、动物构成的壮阔的大自然景观对雨果的震撼是通过人群的方式实现的。在这里,大自然有了人群和大城市的影子。而人群具有某种无形的超自然力量,给予雨果特有的体验,在中体验在他的作品《悲惨世界》中得到了体现。对于雨果而言,人群是灵魂世界的存在方式,是他在流亡时可能首先思念的对象。因此雨果的作品大多以人群作为书名,比如《悲惨的人们》和《海上劳工》。

  人群跟随着雨果,雨果也跟随着人群。他不是闲逛者,而是人群本身。他举着“世俗、进步、民主”的旗帜,美化着他“希望成为骨肉至亲”的人群。个人和人群的界线,在他这里被模糊、遮蔽和丢弃。人群本身,被雨果颂扬为一部现代史诗中的英雄,而他把自己当着这个英雄的一部分隐没在人群中。

  波德莱尔则坚守着区分人和人群的门槛。他把自己当成英雄,从人群中剥离出来。人群对波德莱尔而言,是英雄凸显的背景。“英雄是现代性的真正主体。换而言之,过一种现代生活,需要一种英雄素质。”

  首先出现的英雄形象是“剑客” 。波德莱尔用剑客这个隐喻来表现他自己从事诗歌创作时的状况。在他那里,“诗歌创作像是一种体力劳动。”他把自己描绘成苦练奇异剑术的剑客,面临一种“被击中之前惊恐地尖叫”的决斗。本雅明指出,对大城市的揭露性呈现不出于侦探和闲逛者,而是出自于穿行城市之中四处游荡却心有旁骛的剑客。

  本雅明发现,在格斗的诗人形象上,又叠加了另外一个劫掠者的形象,即以不同方式格斗的士兵。在马克思笔下,成为士兵是农民转变为英雄的光荣顶峰。在这里,农民作为被剥夺者的典型代表,以反讽的方式成为了某种英雄形象。

  现代性在激情领域的成就就是造就了一种激情的英雄形象——自杀者。这个世界被自己的幻境主宰着,而这种幻境或者说现代性“给人的自然创造冲动造成的阻力,远非个人可以抗拒。”本雅明提出应该把现代性置于自杀这个标记之下。大部分人在现代性的卷轮中被裹挟着向前行进,泯灭了个性,也丧失了斗志。而自杀这种行为体现了一种绝不向敌对精神让步的英雄一直和一种无与伦比的激情。加缪在《西西弗斯神话里》提出,只有自杀才是唯一严肃的哲学话题。加缪认为,面对荒诞的世界和人生困境,人不应该自杀,而应该去反抗。但是在波德莱尔和本雅明这里,自杀本身就是一种决绝的反抗。波德莱尔用他敏锐的捕捉能力,从自杀中辨认出了一种现代激情。

  社会渣滓和以社会渣滓为题材的诗人是另一种英雄。波德莱尔在当时的男性时装中嗅到了一丝现代性的晦暗色彩,或者说,一种“该隐的记号”。但在他对现代性的界定里,私人生活中有更英雄主义的形象。巴黎的流氓(罪犯、社会渣滓)就在这种英雄形象之列。诗人们从社会渣滓中吸取了英雄题材,把它们写进了自己的诗歌。在这点上,诗人的形象又与拾垃圾者相重叠。城市的发展使废物利用成为可能,由此诞生了一种新的职业,就是拾垃圾者。波德莱尔在《拾垃圾者的酒》里把拾垃圾者的工作概括为编目和收集废物。“我们这里有一个人,他不得不收集这个都市前一天的垃圾。凡是这个大城市抛弃的东西,凡是他丢失的东西,凡是他唾弃的东西,凡是他践踏的东西,他都加以编目和收集。他核对骄奢淫逸的流水账,整理废物的对方出。他对所有的东西分门别类并作出明智的选择。就像一个吝啬鬼守护者一个宝库那样,他收集者各种垃圾。那些垃圾将会在工业女神大嘴的吞吐中成为有用的或令人满意的物品。”这实际上是波德莱尔对诗人工作的一个隐喻。拾垃圾者和诗人所做的工作,都和垃圾有关。即使诗人的拾垃圾是一种“格斗”,但他在本质上就是“一路不时地停下来,捡起所碰到的垃圾”。这种隐秘联系的揭露提供了一种预言,在后来消灭抒情诗人的大屠杀中得到证实。

  描述流氓的诗歌具有模糊性,因此到底是“社会渣滓提供了英雄还是用这种材料创作作品的诗人是英雄”变得不甚明了。本雅明认为这两种都被现代性理论所承认。因此社会渣滓和诗人,可以看成另一种相互交缠的英雄形象。但诗人和艺术家的英雄性有更深的体现。现代性下的这幅图景终有一日会成为古典,永垂不朽就成了艺术家的基本使命。“现代性标明了一个时代,它也意指那些在这个时代发挥作用、使这个时代接近古代的能量。”从这里我们似乎可以窥见波德莱尔的古典情结,他希望自己被视为一个古典诗人。而阐明现代性就是使波德莱尔最接近古典英雄的一个时代任务。

  罗马是波德莱尔心中的古代,而希腊只有一次进入他的视野,因为它有他心中现代性的女英雄——女同性恋。他在《恶之花》中最伟大的诗篇来描写这种结合了强硬和阳刚之气的女英雄形象。这种英雄形象体现了波德莱尔的爱欲理想和历史理想。但波德莱尔对女同性恋的态度始终是矛盾的。他一方面在他现代性的架构中为她们留下一席之地,另一方面他又在现实中拒绝承认她们。于勒把这种矛盾归结为两种对立方式的结合,一种过去的方式和一种现在的方式。波德莱尔对她们的看法始终充满了混乱。

  波德莱尔在另外的诗篇中,从船只停泊的意向辨别出一种伟大气势。这种气势的体现者就是丹蒂。丹蒂是英雄的最后化身。他们高雅、独特、追求美感、风度翩翩。他们是这个时代耀眼的光彩。但这种丹蒂风度,终究只是“颓废时代英雄气概的余晖”。

  四、 现代性的理想图景(总结)

  本雅明用意象蒙太奇手法把无数的意象串联了起来,给我们展现了一幅波德莱尔笔下的巴黎的全景式图画。在这幅图画中,我们看见人群,看见注视着人群的“人群中的人”,闲逛者、流氓、拾垃圾者,丹蒂,我们看见英雄,看见现代性在19世纪的巴黎的体现。然而本雅明在《波德莱尔笔下的第二帝国时期的巴黎》里指出,这些贴着波氏标签的人物,不过是波德莱尔扮演的一个又一个角色。现代英雄不同于古代英雄,他们不是真正的英雄,而是英雄的扮演者。充满英雄主义的“现代性”最后证明只是一场由演员演出来的有英雄角色的虚幻的戏剧,并且是一场悲剧。19世纪的巴黎,本质上是一场虚幻的幻境,处于幻境中心的“现代性”,是这个幻境的集中体现。现代性下商品的浮华与辉煌,社会虚幻的安全感,时代里的英雄,都不能拯救这个社会。“只要幻境在人类中间占据着一席之地,人类就将遭受一种神话式的痛苦。”

  “一旦现代性得到了应得的东西,它的时代也就过去了。那时,它将接受检验。在它终结之后,它是否能够变成古典,也将被证实。” “所有的现代性都值得有朝一日变成古典。” 波德莱尔笔下的第二帝国时期的巴黎,更像是一个设计好的理想图景,其背后是现代性理论构建的秩序作为支撑。这样一个图景反映的是波德莱尔对于19世纪的巴黎的解释。现代性能否变成古典,能否永垂不朽,有待时间的证实。而现在,两个世纪过去,我们能否说,当时的现代性变成了古典呢?

  我们似乎仍旧在经历着现代性,或者说后现代性的阵痛。巴黎经过了奥斯曼的改造,如今仍然屹立于世,整个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一如既往”。通过揭露现代性的虚幻悲剧性,本雅明实则点破了波德莱尔构建的那幅理想图景。一个辉煌而虚幻的时代逝去,人开始重新解释世界和自我,世界的图景得以被重新架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