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之城的读后感10篇
《灾难之城》是一本由[美] 埃勒里·奎因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31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灾难之城》读后感(一):推理小说的暧昧
“我们面前的问题既不是理性的也不是感性的,而是法律的。”侦探推理小说《灾难之城》中,作者借作品人物之口说出了这样的观念。当我读之于此为之一振,因为有一种感受似曾相识,其蕴含的是凌驾于言语语义之上的文化问题。忽而我联想到许多在接受层面与之相通的作品,甚至跨越到另外一种类型小说门类——科幻小说。不过作为一篇正经的书评文章,我首先要例行公事的完成对小说整体的介绍任务。
《灾难之城》是埃勒里•奎因(曼弗雷德•班宁顿•李和弗雷德里克•丹奈表兄弟二人合用的笔名)极为重要的作品之一。1942年发表之后,立刻引起美国推理小说界的轰动,被誉为埃勒里•奎因模式的缔造之作,并为埃勒里•奎因走出创作低谷立下汗马功劳。可以看到众多相关评论称此篇作品完成了奎因小说从解决心智游戏到哲人侦探的转变。可见其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小说内容看,显然与通常推理小说一样,由作者精心设计、布局。也或许因为作品是二人合力而成,从故事的推理逻辑上看更加的严丝合缝,绝对禁得起反复推敲。小说开始于一位名叫埃勒里•奎因的侦探推理小说作家兼侦探的人来到莱特镇寻找创作灵感。先是奎因先生租住了被镇中居民称之为“凶宅”的房子,而后房子的女主人诺拉意外发现三封自己新婚丈夫写给他姐姐却尚未未寄出的信,信落款的日期皆是将来的时间,而内容更令其惊恐不已,日期是第二年新年的信里写到诺拉在当天死了。事情总不能按照知情人所期待的方向发展,越是想逃避什么,惨剧却越是接二连三的发生。终于在一切看似尘埃落定之时,真相大白于读者面前了。
小说几个悬念环扣进行,一池静水微风吹皱一般,一波又一波若即若离的吸引着读者往下读去。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悬念却未能一一得以解决,同时作者在叙事中,似乎有意让读者渐渐淡忘上一个疑问。跟随着全文的进度,会忽然发现作者对这些接二连三的悬而未决之事保持事过则剪口不提的态度,使得通篇小说会有种踏入热带雨林的感受,步入越深就越迷雾重重,甚至已然忘记了来路。
同时,小说亦有其不足之处,主人公奎因先生从踏入莱特镇的第一步便已经表现出与整个故事的不协调。在故事中奎因先生几乎是一个多余的角色,他只好时而扮演读者的眼睛,时而扮演故事的推动力,奎因先生的眼成为了读者的探知器,嘴成为了作者的第二叙事手段。仅此而已。
但这一切无论优劣皆非《灾难之城》最能吸引我之处。恰恰相反,正如本文开篇所言,我被小说中那些作者借人物之口所表达出的,或许只有异域文化圈的人才能清晰看出的观念所吸引。再重新揣摩一下本文开头引用的句子,若只将《灾难之城》称之为侦探推理小说,未免不淹没了它的时代特色,可以说这是一篇充满了法制浪漫主义情怀的作品。不与否认的是奎因从不屑于误导读者,并以“挑战读者”的方式在情节叙事中与读者一决高下,然而在《灾难之城》中占据了举足轻重位置的内容是一场激烈的法庭对决。被告的所有有罪证据全靠在法庭上一一指出,被告律师自然从中抽丝剥茧找出不合逻辑、不合常理之处,破坏供词的成立性,最终由陪审团裁决。无论在《灾难之城》中这样一场耗时许久的法庭论战如何结局,它的存在已经代表了一种文化。以前很疑惑侦探推理小说为什么多以侦探精确缜密的推理作为结尾,而罪犯听后便俯首认罪再无反抗。认真思索了《灾难之城》之后,我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原因正在于作者预设了侦探说出的推断(包括掌握的证据)其一完全符合作案因果事实,其二再无逻辑上的漏洞可寻,一旦公之于法庭,陪审团将会毫无悬念的为其定罪。也就是说在这样的法制体系下逻辑可以战胜一切。当然,即便是现实中的西方社会也未必真能如此。因此我称这是一种极具时代特色的法制浪漫主义情怀。
二战期间,西方社会笼罩在绝望与惊慌之下。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之后,西方刚刚建立起来的本引以为豪的“新文明”,眼看即将土崩瓦解,绝望、无奈、猜疑之中,一股浪漫情怀卷土重来,有一批乐观的文人开始重新审视支撑西方“新文明”的双子塔,甚至对其顶礼膜拜。两大支柱便是:法制主义、科学主义。特别是在美国,似乎所有美国人都相信只有科学才能救地球,只有法制才能整顿世界。实则真假,笔者不欲在此多以论述,只是为了展现那个年代绝望中的乐观情怀。
然而将其放入中国的文化视野中,则将发生有趣的变异。在中国,法制主义、科学主义皆不是通过长期思考以及自我斗争而得来的。晚清的梁启超等人振臂一呼,开始大量翻译西方的侦探推理小说和科学幻想小说。一石击起千层浪,顿时一股热潮席卷文坛。不过清末民初的中国文人无心细嚼慢咽这些外来的思想,只是将其视为救国的利器而已。因此当使用者发现某处不甚完善时,这些骤然出现的新事物面临的只有被遗弃的命运,不必期待得到主动的改进。或许这就是历史规律的最终解释,也或许存有些许什么遗憾,但时光自然是一去不复返了,任何事物皆将成为历史。
翻回头再看《灾难之城》,当小说带有浓烈法制主义味道进入我们固有的文化视野中时,小说摇身将变成我们的高清窥镜,引领我们身临其境般的去玩味那个美国曾经的年代,体会那些早已不可能拥有的切身之感。这种感受可能是一种狂热,却又是陌路的悲歌,绝望的空想。无论到底如何去形容,它们早已一去不复返,在东方还是西方,只有小说像瑞士银行一样,为我们保留着最后一点情感的储蓄。《灾难之城》中蕴含了那个年代那个国度的一切。
2009-12-4夜
京
《灾难之城》读后感(二):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美国小镇的恐怖,不只是斯蒂芬·金
奎因的书我一直觉得可读性颇佳,不管是前期的侦缉档案,还是后期的好莱坞剧本,我都挺喜欢。这一本的风格属于后者,而且是奎因自己出场,老爸不在身边,所以就没办法把警察掺和进来,变成美国版波洛探案了。
故事发生在一个平凡安静的美国小镇。这种小镇什么样,美剧泛滥的今天不用我多讲了。人少的地方是安静,人际关系也密切,大家平时串串门,打打麻将,哦错了,应该是桥牌,喝喝酒,小日子蛮哈皮。如果你在这儿有点儿地位,大家都捧着你,别提多美了。
问题是万一出了点丑闻,所有人的八卦热情立刻被120%激发出来,一天之内所有人都朝你吐口水,你再也甭想抬起头了。平时对你有多巴结,现在就对你有多蔑视。多丑恶啊。可是人不就是这样一种把恶意深藏在心,一有机会就疯狂发泄的东西么。比如白夜行,雪穗可以只因为嫉妒,就毫不在意地毁掉一个少女的人生;比如杀人之门,仓持修只因为嫉妒,就把废柴男主角的人生当做弃子,不停地作弄他,最后逼入疯狂。
所以大家为了掩饰自己不想被人知道的过往,开始杀人灭口。我看到了什么?在隐藏的恶意的威逼之下,一个幸福的家庭分崩离析了,一个少女的人生断送了。也许,还要加上私奔却婚姻失败的洛拉,她为了躲开镇民的眼光,过着隐形人般的生活。
《灾难之城》读后感(三):有些力不从心的转型
给四星是因为看在奎因面子上,对一个奎因谜来说,还是有点失望。
作为一本推理小说,诡计弱到可以忽略不计,我猜出了其中一大半,不知是我侦探小说读多了还是奎因根本就没有好好想,法庭辩论倒是很精彩。作为奎因的转型之作,本书由标志奎因由专注于纯推理转向对人性、对社会、对生活的探索,这是一个作家(两个作家)文学创作走向成熟的标志。然而,本书并没有给人以应有的震撼,新星宣传语”在爱与痛面前,真相是微不足道的”以及所谓“侦探小说由智力游戏升华为哲学思考的里程碑”其实是言过其实了,至少我从中并没有读出多少“爱与痛”的重量,我认为一方面固然是由于作者对文字的驾驭力不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对人物的塑造不够深入、细致,以致给人以一种高不成、低不就的感觉。相对于阿加莎对人性和人物心理的绝妙把握,相对于钱德勒的说故事的能力、人物塑造及他笔下那位"有着黄金般色泽心灵的骑士"私家侦探马洛,奎因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此时的埃勒里·奎因还未完全成熟吧。不管怎样,还是期待剩下的几本莱特镇系列。
不过,小说开头很有感觉,把一个美国小镇写得风生水起,别有趣味。
《灾难之城》读后感(四):历久弥新
根据介绍,这本写于1942年的灾难之城是奎因的转型之作,从纯粹的逻辑推理转向对人生意义的哲学思考。孰优孰劣,见仁见智吧。
既然是哲学思考,那么灾难之城这本书的思考是什么呢?爱恨情仇,由爱生恨,因爱而恨。诺拉和吉姆的互相伤害,源于他们的相爱。“我最深爱的人,伤我却是最深”。最后的结局呢,在怨恨中无助的死去。
诺拉爱吉姆,所以她不能容忍吉姆的一次次背叛,在婚礼上的不辞而别,在外面瞒着她结婚,还被那个女人勒索。所以她不能容忍吉姆,设计陷害吉姆,置吉姆于死地而后快,哪怕怀着的孩子会因此失去父亲。因为她爱吉姆。
吉姆爱诺拉,所以他想方设法让诺拉不为他担心,他编织谎言,为了能给诺拉一个想象中的幸福的家,他想独自解决麻烦,不让这些麻烦困扰诺拉,他最后在法庭上选择沉默,哪怕因此背负杀人罪名,哪怕因此失去生命,他都独自承担。因为他爱诺拉。
诺拉和吉姆的悲剧是人类亘古以来就一直无法避开的,要不,庄子怎么会说,“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呢。
平心而论,奎因的这本书推理部分,乏善可陈。类似的诡计我们可以在阿婆的《悬崖山庄命案》里看到;但是诡计这东西,有时而穷,人性这东西,历久弥新。
《灾难之城》读后感(五):奎因的爱情
连续看了两本奎因的书,都是同样的感觉,杀人手法比较简单,更多的描写放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及寻找谁是凶手上了。这部作品的凶手非常显而易见,作为一部侦探小说上这是很大的败笔。当然,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是比较有趣的,尤其是奎因恋爱了这一点还是比较出乎意料的。
分隔线~~~~~~~~~~~~~~~~~~~~~~~~~~~~~~~~~~~~~~~~~~~~~~~~~~~严重剧透
未婚夫吉姆回到莱特镇,几张未婚夫曾经写的杀人预告信正好被他的未婚妻诺拉发现,其实这是吉姆想杀害前妻的计划书,诺拉将计就计,杀了吉姆的前妻再嫁祸给吉姆。最后诺拉生下了和吉姆的孩子就死了,吉姆也由于悲痛过度,开车坠崖而亡。(啥垃圾剧情啊)
奎因爱上了帕特丽亚,但最后还是拱手让给了卡特。(吃饱了)
《灾难之城》读后感(六):另一种可能
埃勒里认为“妻子”不是指诺拉从而排除诺拉为吉姆谋杀对象是不严谨的。 埃勒里最初的立论来自于信是吉姆在纽约写的,那时诺拉还不是他的妻子,从而得出结论信里的“妻子”指的不是诺拉。这当然是一种可能。但还可以有另外一种合情解释:吉姆写这三封信的时候已经准备回莱特镇向诺拉求婚了,而他求婚的目的就是为了婚后不久即谋害诺拉以谋得她从祖父那里继承的遗产(书里没有明确的说诺拉知道这笔婚后生效遗产的存在,但是帕翠西娅知道(P86),那么还没有结婚迹象的帕翠西娅都知道,没理由曾经第二天要结婚的诺拉会不知道,而吉姆知道这笔钱的存在可能是在他们第一次即将结婚前诺拉展望幸福生活的时候无意中向他透露的)。写这三封信的目可以用埃勒里的解释“他是希望这三封信能表明他是无辜者”(P303)。这时信里的妻子指的当然就是诺拉,而信也是谋害诺拉计划的一部分。如果吉姆向诺拉求婚失败呢,那也没有关系,信不派上用场,计划终止就是。就像在埃勒里的演绎中,吉姆计划中的谋杀前妻也没能执行,信也没用上。
这个推理结果的问题在于,如果信是准备作用于诺拉的,那吉姆即使最后不使用,也会对它的去向格外关注,即要么真的寄出,要么彻底销毁,最起码不会那么久没有注意到装信的箱子已经被动过,信已经被拿走(诺拉已知悉)。有一个勉强能自圆其说的说法,由于吉姆固执任性的姐姐罗丝玛丽执意要来莱特镇作客,并且时间早于第一封信的日期,吉姆的信已经用不上了。而他经济情况的恶化(压力也可能来自于他芝加哥的情人专栏作家罗贝塔)已经逼迫他一方面要到处借贷抵押一方面必须抓紧时间下手,心烦意乱的吉姆把信的问题略过了。(信本来倒也算藏的深入)
他按原计划在感恩节和圣诞开始下手。而诺拉没有当时举报他是因为她看到信后心里充满痛苦和迷惑。这是什么?可能只是他一时冲动的邪念(也许不是针对她的?)最好是他的某种古怪的行为艺术吧。所以她一定要亲身的经历一下的(当然做了一定的防备,如备下了解毒药),两次之后她确定了吉姆是要慢慢给她下毒以谋害她!所以她装作维护他的样子,让吉姆感觉不到她在怀疑他,让他继续他的行动,让一切都在新年的晚上真相大白。而那晚,连上帝也厚待她,她不用自己去承受身体上的痛苦了,罗丝玛丽把她的掺了砒霜的酒要了过去。。。吉姆害死了自己的姐姐。。。
《灾难之城》读后感(七):推理就是生活
上大学的时候,别的系的同学都对我们中文系的有点儿羡慕,因为我们那会儿的主要任务就是看小说,甚至,有的人连小说都懒得看。有一段时间我和一位同学都迷上了福尔摩斯,俩人从图书馆借了全套的《福尔摩斯探案集》,看得五迷三道的,见什么都想推理一番。然而,却又实在没什么好推理的,也推理不出什么来,只有一样,倒是挺成功,就是每遇一头鲜面嫩的女同学,就“推理”道:“你今天洗澡了?”女同学不知何以有此一问,往往一脸绯红,迟疑道:“怎么啦?”或者有那凶悍而识破了的,干脆就说:“关你屁事儿!”结果我俩都是大笑不止,甚是得意。
之所以能有那么点儿“推理”,完全是因为我们学校所在的地方是个污染极严重的城市,大家一天到晚都是以黑鼻孔相对,一旦洗净,那是相当明显的。当然,后来我们很快就摆脱了福尔摩斯的纠缠,也并没有想在这方面有什么样的发展,倒是我哥在看了我借给他的书之后,一时兴起,也写了篇推理小说,发表在了一份发行量挺大的杂志上。再后来也零零星星地看过些推理小说,总是在解“谜”的那一部分,紧张兮兮地,一边回忆情节一边前推后测,有与作者合辙的地方了,往往就很窃喜。
《灾难之城》是我看的埃勒里•奎因的第一部小说,从这本小说我才知道他是“奎因”不是“奎宁”,也是从这本小说我才知道,其实推理小说并不全是纯粹的消闲读物,它可以是丰富的,它就是生活,其中的人物,也并不是如在电影幕布上一般虚幻,他们可以是真实的,他们就是你我。
就像我跟同学发推理神经的时候一样——其实那样的“推理”结果,实在是每个人都可以看出来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其实都没有停止过属于自己的那份“推理”,只不过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推理”而已。推理小说中的推理,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推理,差别只在于它是有意识的,而我们是无意识的。当一件事发生之后,如果它与我们有关,那么这样的无意识“推理”自然而然地就会发生。假如把我们的“无意识”变成“有意识”,去关注发生在他人身上的事情时,这样我们差不多就有点“侦探”的意味了。
不过,我指的推理“生活”,并不是这个意思,而是一部推理小说所呈现的东西。
埃勒里•奎因并没有把自己的作品当作简单的、打发无聊的东西,因而,并不只是在故事情节上下功夫,还非常用心地去写了故事发生地的人情生态,非常用心地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有个性的人物,甚至,故事发生地的整个轮廓,那个“城”,在他简洁的构画下,也是非常清晰的,非常便于我们构想那么样的一个背景,在那个背景下每个人物的一举一动,以及,罪案的全部过程。奎因不只擅长推理,他还有他的文学追求。
这个人为什么会杀人?当我们了解了每个人物的处境之后,我们将发现,那就是生活所致,是来源于人性最深处的对诡异生活的反抗,再深究,则是人让生活产生了扭曲,生活又反过来让更多的人产生了问题;当事情发生之后,每个被牵涉其中的人都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奎因告诉我们,他或她是什么样的人,就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这是人物本身性格的自然反应,而不是作者强加或任意安排的。能做到这一点,那就是水平。它不是凭空幻想,是对生活的洞察和反映。
当然,看推理小说,乐趣还在于推理。作者会把线索,藏在每一个细枝末节之中,然而那把解开谜底的钥匙,却始终掌握在他自己手里,直到最后,才像剥笋一样,让你尝到最里面的果实。我觉得,看这样的书,虽然不一定会对人的思维产生积极的训练作用,但起码是对人的思维逻辑性和缜密度的一次检验。当你发现某一个不同寻常之处的时候,就是你的思维之网拉紧的时候。这样的反应不只适用于对于罪案的推理,同样也适用于对于作品和作者的检验。大师也并非就是铁板一块的,也是有漏洞的,就看读者是否有心了。
不合生活处,就是漏洞处。
《灾难之城》读后感(八):此书介绍
此书介绍:
《灾难之城(附册)》编辑推荐:午夜文库第100部盛装登场,埃勒里·奎因继“国名系列”和“悲剧系列”之后,重磅推出“莱特镇系列”五部曲!
在爱与痛面前,真相是微不足道的……
侦探小说由智力游戏升华为哲学思考的里程碑,全球销量超过两忆册,三获侦探小说最高荣誉爱伦·坡大奖。
在《灾难之城(附册)》里埃勒里抛开了喧嚣的曼哈顿以及好莱坞,来到了有著闲适生活步调的新英格兰小镇莱维尔;不过在接下来的几年之中,这个小镇可是发生了与她的规模相较之下多得离谱的犯罪事件。《灾难之城》中的人物角色描写更加圆融丰富... 展开>>
《灾难之城(附册)》编辑推荐:午夜文库第100部盛装登场,埃勒里·奎因继“国名系列”和“悲剧系列”之后,重磅推出“莱特镇系列”五部曲!
在爱与痛面前,真相是微不足道的……
侦探小说由智力游戏升华为哲学思考的里程碑,全球销量超过两忆册,三获侦探小说最高荣誉爱伦·坡大奖。
在《灾难之城(附册)》里埃勒里抛开了喧嚣的曼哈顿以及好莱坞,来到了有著闲适生活步调的新英格兰小镇莱维尔;不过在接下来的几年之中,这个小镇可是发生了与她的规模相较之下多得离谱的犯罪事件。《灾难之城》中的人物角色描写更加圆融丰富,此时正是奎因的创作颠峰,小说本身也有著其他作品难以企及的厚实深度。一心寻求平静的埃勒里,却因新年宴会中的谋杀案而被卷入一连串的离奇事件。书中所有的关键剧情都刚好在某个节日发生,而埃勒里最后终於破案,同时也在母亲节写下一个悲伤的结局。
作者介绍:
埃勒里·奎因(ElleryQueen),推理小说史上一个非凡的名字,实指弗雷德里克·丹奈(FredericDannay,1905—1982)和曼弗里德·李(ManfredLee,1905—1971)这对表兄弟作家。他们的创作时间长达半个世纪,作品多达数十部,全球销量约计两亿册;他们曾五获埃德加·爱伦·坡奖;他们的四部“悲剧系列”和九部“国名系列”作品被公认为推理小说史上难以逾越的佳作;他们于1941年创办的《埃勒里·奎因神秘杂志》(EQMM)成为劳伦斯·布洛克、迈克尔·康柰利等推理大家起飞的平台... 展开>>
埃勒里·奎因(ElleryQueen),推理小说史上一个非凡的名字,实指弗雷德里克·丹奈(FredericDannay,1905—1982)和曼弗里德·李(ManfredLee,1905—1971)这对表兄弟作家。他们的创作时间长达半个世纪,作品多达数十部,全球销量约计两亿册;他们曾五获埃德加·爱伦·坡奖;他们的四部“悲剧系列”和九部“国名系列”作品被公认为推理小说史上难以逾越的佳作;他们于1941年创办的《埃勒里·奎因神秘杂志》(EQMM)成为劳伦斯·布洛克、迈克尔·康柰利等推理大家起飞的平台,迄今仍是最专业、最权威的推理文学杂志之一;他们出资设立“密室研讨小组”,定期与约翰·狄克森·卡尔、克雷顿·劳森等推理大师交流、切磋……他们成就的不仅仅是自己,更为成就推理小说的黄金时代书写了浓墨重彩。
到豆瓣查看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