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哈佛乱翻书》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哈佛乱翻书》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1-13 21:2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哈佛乱翻书》经典读后感10篇

  《哈佛乱翻书》是一本由陈菊红著作,花城出版出版的345图书,本书定价:19.00元,页数:2005-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哈佛乱翻书》读后感(一):从乱翻书,我知道的事《五分一毛,入不敷出

  作者陈菊红,1974年生,1995年大学毕业进入《南方周末》,七年新闻编辑,一年头版责编,离开《南》时为专题部主任。2002年6月,获美国尼曼记者奖入读哈佛大学一年。

  作者在开头简单的介绍了在哈佛一年的生活,中间是一些哈佛学者或教授写的书的阅读笔记,最后是曾经发表的一些文章。因为本身就是作者,这次留学又带着点进修的意味。所以,可能像冷桑说的,这是一篇叫写作的书。教教大家,如何读书,如何看待社会问题,以及关心这个社会吧。一两句讲不清楚,以下将是我在这本书中看到的一些东西

  《五分一毛,入不敷出》

  1. 怎么读书?

  如果要把一本书以读书笔记的形式反映出来,最起码要包括以下这几个问题:1.文章作者背景2.本书的特点3.对全书的一个印象喜欢或者不喜欢这本书的原因。4.作者的主要观点5.书中道理的同例比较。6.shock点分析等等吧。

  2. 写作的动机?

  芭芭拉说她写作的动机主要有两种,愤怒好奇

  我写blog的时候,主要是记录和发泄。所以留下了很多不能给别人看也不想给别人看的东西,因为无病呻吟多一些吧,其实也说不上。不过大部分内容都是对当天生活的反省和记录。芭芭拉是写社会问题的,不愤怒不好奇就写不下去了。。。

  3. 市面上书籍内容的导向

  国内书市上,最多的几类书。时尚投资,理财,教育市场上有什么样的书就说明出版社最大的受众是谁。小产阶级。可是我想不明白,为什么那些法制节目怪异事件也那么流行?

  4. 美国的福利改革

  克林顿在1996年做了一个决策,决定对广大贫苦人民授之以渔,给他们建立工作培训机制,帮助他们再就业。乍一看,这是一项很英明的决定。

  但是,实际后果是,十年后的今天,大部分人都有了工作,但他们仍旧养不活自己。因为低薪,依靠劳力活动赚取的低薪并不足以维持贫困人民的生活,2分体力工作就足以透支你的体力,所以看上去,对于这些人来说,你就是再努力工作也未必会脱离贫困。所以克林顿,有工作就可以脱离贫困,就可以节省福利开销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决策其实行不通。

  有一个观点,经济越强劲,租房压力越大。这是为什么?因为经济越发展房价普遍升高。调查证明如果房价超过你收入的30%,就会影响你的正常生活。而现在对于美国贫困人口,房价占他们收入的57%,将近一半的收入要去付房租。房价比例的高升,相对的,人们的食物支出也相对的减少。所以整体上说,贫困人们的生活水平比较以前更低了。

  5. 我们为什么要缩减贫富差距

  假设我们这个国家拥有100块钱,如果贫富差距过大,也就是说少数10个人占有了50块钱,其他90个人分剩下的50块钱,越处于底层的人能够分得的钱就越少。

  6. 阅读笔记的作用

  其实好的阅读笔记就好比精华,能让你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的有效信息。但是,短篇小说的阅读笔记我最后也没看,不想被剧透。。。呵呵

  《哈佛乱翻书》读后感(二):文笔清新

  马上要去哈佛游学了,去学校图书馆搜索有关哈佛的书,把这本搜出来了。还没读完,但是已经让我对哈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准备去去陈同学去过的地方。看了附录她的新闻报道,文笔犀利。不知道,她现在何方..................................................................................................................................

  刚刚查了百度,陈菊红,1974年生。1995年在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毕业后进入《南方周末》。工作七年后,于2003年赴美国哈佛大学担任尼曼访问学者。2006年供职《南风窗》杂志任总编辑,一年后加入腾讯网。现为腾讯网总编辑。

  《哈佛乱翻书》读后感(三):真正的大学意味着什么?

  虽然作者只是作为一个尼曼学员在世界一流的哈佛大学读了一年书,但她显然很专业,也很投入。哈佛的独到之处,都逃不过她的眼睛,都呈现在这本书的白纸黑字间。她以一个记者敏锐的眼睛,出于职业本能的调查举例和辩证的思维向我们展示了真正的大学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什么呢?首先好的大学应该是一群极富有个性且表达能力超群的老师的聚集地,政治为学术服务,而不是让辛苦的教书匠们堆在金字塔的低端挣扎,更不是让他们为了更好地谋生而为政治牺牲学术。课堂不应该是养鸭场,应该是老师们用精彩演讲征服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上课何时才能成为一种享受?大学学习不应该仅仅意味着学习某一类的专业课程,而应该通过人文社科的途径让学生们发现过去和现在的联系,找到求知的方法

  普通名字,内容却是异常的新鲜和宽广。记者,优秀而且有良知的记者总是一群可爱的人。Highly recommended!!

  《哈佛乱翻书》读后感(四):客觀的觀察者

  這本書在我的書單里已經列了有半年了,已經忘記了介紹這本書給我看的人是誰了,但相信推薦人的眼光。不是沒有時間去看這書,有時新介紹的書太好,之前想看的書便慢慢被推到後面,幸好《哈佛亂翻書》沒有被我一直擱置。從這本書里可以看到一個媒體人對哈佛最深刻感受,對親眼所見的事物既在當下感受,又能跳出處於當局者的清晰的眼睛,盡可能把親眼所見描述出來,不嬌柔造作,我很喜歡的筆風。可惜的是,作者在《南方週末》任職期我還在初中根本沒有看過這份報紙。還好書的附錄有幾篇她的舊聞,可以充分理解到作者觀察哈佛的角度,和職業有關,而這份職業也造就了一個觀察民生實事民情的記者。

  作者作為尼曼學員似乎沒有學業的壓力,但是她還是修了很多課,努力把自己在哈佛的時間延長。從文字里,讀出了她在哈佛的一年裡,不僅讀書,還讀人。她去上課,經過的咖啡店,免費的電影,免費的音樂,盡力去享受。她沒有寫國內大學和美國大學的區別,在哈佛,只有體驗。迄今為止,我的大學老師還沒有哪個有過自己的專著,靠的仍然是一篇篇的論文拿職稱領薪水的教師一大堆。獨立的思想自由人格,思想迸發的校園環境,這是通過讀此書作者帶給我的哈佛的校園氛圍。

  社會的不公,對真理真相真實的追蹤,不屈從權貴,真正做到的人在少數,但在哈佛這樣的老師教授卻比比皆是。為了調查美國的貧困問題深入到貧困人群中去生活的《五毛一分,入不敷出》的芭芭拉,從小就知道自己的膚色受人歧視寫就了《水的顏色》的詹姆士,他們親身的體驗,不是爭名奪利,只是還原一個事實,為不公的人發出吶喊。我相信這樣的經驗造就一個人的品格,相信社會的前進需要一些志士仁人的真知灼見。

  作者還提到普利策獎,新聞界的奧斯卡獎,說真話給人的力量總是向上的,而這樣向上的力量才會持久。

  附錄有句話說:……《南方週末》的人自己對於這份報紙的理解:讓無力者有力,讓悲觀者前行。相信這樣的媒體人做出的報紙有血性,客觀而真實,這也是我們需要的。

  《哈佛乱翻书》读后感(五):报纸,书和阅读

  之所以选择这本书来读,某种程度上说,是因为对南方周末比较有好感。另外,好的报人似乎都很犀利。而这次,从作者在哈佛一年尼曼的生活中,首先收到感染了不是因为那种很犀利的东西。作为女性,似乎多了一点点感性的东西,读来总是觉得很亲切。阅读她的生活,阅读在异乡求学(姑且这样说吧)的经历

  因为好友中有一人学新闻,正好又是一个模样憨厚但思维活跃的人,所以不仅对这样子的一个群体有了兴趣。南方周末,因为其报道内容相对比较有深度,有时也会请一份回来慢慢消遣,倒也是在其中获得不少乐趣

  到作者写书评的那些文章,体会到了她之前行文中说到的拿一本书,在哈佛的冬季里,窝在某个地方看着书,知道天暗下来的感觉了。

  《哈佛乱翻书》读后感(六):“你可以什么都不是,但必须是一个记者”

  以前写的东西:2008-11-07 23:08:54   

  他说,记者不是历史记录者,那是历史学家的事情

  他说,记者也不是警察,不应该用警察的眼睛盯着罪犯。

  他说,记者也不是法官,不应该用法官的头脑思考案件。

  他说,记者也不是过客,可以袖手旁观。记者有义务报道新闻,媒体责任告知事实

  他说,你可以什么都不是,但必须是一个记者。

  这是一篇写于2004年11月8日中国记者节的一篇文章中关于记者的“定位”,作者我不知道是谁。但,是他告诉我,什么是记者。

  记者,是一个观察者,也是一个记录者,更是一个社会责任的担当者。

  《哈佛乱翻书》中,吸引我的并不是陈菊红的荣耀,我所欣赏的是,她总能对于某些看似很小的事情持有一种敏感度。书中不仅记录了她在哈佛的“尼曼”生活,还把自己在哈佛“乱翻的书”与历史、与现实联系在一起,比如《狱警新丁》、《临界点》(我最近也在看)、《写进历史》等等。

  对于每个人来说,书给每个人带来的东西是不同的,因阅读方式而异、因思维方式而异,但书给予了每个人平等汲取知识机会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书中的一句话:“做你们想做的事,你可以成为一个苦读学位的学生,也可以只上一门课,剩下的时间坐在那里晒太阳。”

  陈菊红说:“有些尼曼可能什么都不缺,缺的就是一个晒太阳的心情。”

  但我似乎觉得,在这阳光灿烂的小校园里,即便我站在在阳光底下,我却也缺乏一个晒太阳的心情。

  昨天帮花生师兄整理采访录音稿,足足用了5个小时的时间。虽然很费时,但我却并不觉得辛苦。因为我从中接触到了,记者采访的全过程

  还是那句话——“做你们想做的事,你可以成为一个苦读学位的学生,也可以只上一门课,剩下的时间坐在那里晒太阳。”

  我想,也许真正的阳光是知识,在晒太阳的过程中去发现求知的方法,而晒太阳的心情就是不满足现状,时时都想要超越过去,超越自己,并且总能在不断的学习中实现突破。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