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从伊豆到北京有多远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从伊豆到北京有多远读后感10篇

2018-01-15 20:4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从伊豆到北京有多远读后感10篇

  《从伊豆到北京有多远》是一本由加藤嘉一著作,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1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从伊豆到北京有多远》读后感(一):日本草根成名记

  最早是从FT中文网上知道加藤嘉一这个人物,偶尔的机会看到了这本书,就翻完了。

  自传式的描述了他从小到现在的各阶段状况,让我们较真实的看到一名日本的草根青年如何一步步成长到今天。对于他的意志力,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家庭的团聚力上,我都由衷的佩服。都说穷人孩子早当家,可能正是特殊的家庭环境造就了如今的他。

  他学习中文的方法很值得借鉴,通过聊天、看报、听收音机,口语、阅读、听力三管齐下的方式,半年的时间就从完全不懂中文到可以熟练交流,连做梦都是中文版的程度,我认为中文应该算外语中较难学的一种,他都能以如此的速度进步,很惭愧的我们,从中小学开始学英语,学了十几年了,还无法做到自如交流。

  也认可加藤嘉一对中国精英的总结,潜能+公共意识。也认识自己与精英的差距

  总之,他对中国的记者、北大的行政、西南的教育问题的披露,都是比较客观真实的。尽管网上对他有各种声音,个人对于这位日本的80后还是钦佩的成分多一些。

  《从伊豆到北京有多远》读后感(二):不会远

  加藤嘉一对待家人运动、学业、社会都有很强的责任心。很适合每一个青年去学习。

  以下全部摘自原书。

  加藤嘉一对亲情

  在这里,请允许我向各位读者稍微解释一下本人写作这本书的初衷。这是我自己25年人生回忆录,也是写给正在与癌症拼命抗争的父亲看的。这本回忆录也是我对父亲的“送别书”。任何一个人出生都不是经过自己的意志,而是由父母的意志决定的,我是“被”生下来的。没有父亲和母亲自然或必然没有我这个生命的诞生。每逢生日,4月28日,我都深深感谢父母,那一天,被庆祝的不应该是被生者,而是应该感谢孕育生命并抚育生命的父母。假如我将来有了孩子,他或她一定也会为我祝福的。这是我理解的生命的逻辑、生命的伦理。

  加藤嘉一对父亲的心声:我挺好的,将好好把这一辈子过下去。你的快乐,你的痛苦,你的作风,你的思想,你的成就,还有,你的遗憾……儿子都将铭记着,并沿着你为我打开的人生之路,勇敢地走下去,无论如何,都坚持到底……

  面对在嘉一出生之前就去世的奶奶,在打算出国之前还在心中默念;

  2003年高中毕业,去中国之前,我是这么说的:“我要去中国了,周围很多人反对,奶奶,你怎么看我的选择?”夏天回国时,我这么跟奶奶说:“奶奶,我好像会了点中文,跟中国人交流基本没问题了,父母过日子很辛苦,所以我兼职做了翻译,可以赚点钱,养活自己是没有问题的。”仿佛听到奶奶在我身边说:“嘉一,你要相信你的选择,只要你觉得正确的,就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不要往回看,即使错了也没关系,不要影响自己的信心”;“我儿子对你不好吗?他有没有好好给你寄生活费?你不要对他客气,你还年轻,要好好吃饭,保证营养。”我回答说:“谢谢奶奶,我很好,在中国也没什么适应不了的,那里的人对我都很和善,没事的,我会在那里好好活下去。”……我从来没有向她说过谎话,她是唯一知道我的一切的人,也是唯一安静地、平和地倾听我心声的人。没有她的存在,我绝对不可能活到今天。我与她之间,看不到,摸不着,但心连心,手牵手。以后,也会一直这样一起走下去。

  在决定是否高考前冥冥之中还听到奶奶的话语

  嘉一你别这样,不能这样。一直努力了下来,不就为了这一天吗?爸爸妈妈正在为你想办法,你要对得起他们。你不考了,你会后悔一辈子的。先别想那么多,全力以赴去考,奶奶看着你。”

  独自与黑道抗争

  父母每次看到我脸上伤疤时的表情,那种心疼,那种愧疚。每当这种时候,我总是用眼神告诉他们:“我没事,真的没事,你们好好打工,这一难关,一定能过去。”在那段时间,我的努力,我的坚持,我的执著实话实说,都是为了复仇。我当时非常恨这个社会,觉得太不公平,太不人道,也多次思考过为什么只有我们遇到这么大的困难,过得这么苦。一边挨打,一边痛恨,一边倒下,一边沉思……向这个不公平的社会复仇,在那几年时间里一直是让我挺下来的最大动力

  加藤嘉一做童工

  说起来,我从事的是服务业,为读报者服务就是我要坚持的宗旨,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力争做到最好。而且,要做就不能半途而废。在将近2200个日子里,除了田径比赛、集训和报纸停刊的时间以外,我一天没有休息过,雨天、大雪、台风……每天都必须按时送报纸。顺便说明一下,在我比赛、集训的那些日子里,送报工作就由爸爸和弟弟代劳。实际上,平时送报,都是我和爸爸、弟弟一起送,我不能送时,他们的工作量要增加一些。送报要起早,我每天凌晨3点钟起床,3点半开始送报纸,送到6点钟,回家,吃早餐,上学,这是我从初一到高三大致的生活节奏。晚上一般要到10点—11点才睡觉,我每天从来没有睡过六个小时以上,平均是四个半小时,我不觉得很少,我睡眠质量超好,头落到枕头上,不到一分钟就能入睡。父亲常说,“睡那么多干吗?睡多了,人会变得懒惰的”。一般认为,睡眠对健康有影响,我的体会是:健康不会受影响的,关键不在于睡多少,而在于睡觉有没有规律和睡眠的质量高不高。即使每天睡四个半小时,每天都是有规律地睡觉,睡得深,睡得熟,就没什么问题。我们是从13岁开始在经济独立了,不需要伸手向父母要钱了。我从不觉得这有什么不正常,也从来没有一点委屈感,而是觉得这一切都是应该的,并为自己感到自豪

  学英语

  每天早上6点钟起床,晨跑一个小时,回来洗澡,吃早餐,出去找卖冰棍儿的阿姨,跟她瞎聊,聊上大半天。中午回学校,一边吃饭一边翻字典,这段时间持续两个小时,然后再去不同的小卖部,跟阿姨们瞎聊,聊到下午5点钟说“再见”,回学校。回校后,找校内的保安朋友要一份当天别人看过的《人民日报》,顺便跟他聊一个小时,然后去食堂吃饭。回到宿舍大概7点钟,开始翻翻《人民日报》,也不查词典,懂就懂,不懂就不懂,从头到尾翻一遍,大概了解上面说什么就可以了。11点把收音机拿出来,(那是在家乐福花80元钱买的,要插电线的,因为电池的要花电池费,因为住在北大宿舍,用多少电也没有限制,我就选了这种有电线的收音机),我带着耳机入睡,我把这叫做“睡眠学习”。别忘了,人在睡觉的时候,脑子是继续活动的。而且,据说“睡眠学习”能带来特殊的效果,我虽然不清楚它效果究竟如何,也从未看过什么有科学依据的研究成果,但带着耳机边听边睡起码有催眠功能吧。再说,耳朵上戴着耳机已经成为我来北京后的一个生活习惯,除了上课,我几乎所有时间都是戴着耳机听广播的。开始还觉得这样走路妨碍观察周围人的生活——这种观察对我了解中国街头文化重要,尽管如此,最终我还是决定戴着耳机听广播,只要声音不开得太大,边听广播,边观察生活,感觉真的收获很多,什么都不耽搁,我就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学习中文上了。曾经有许多人问过我学外语有什么“秘诀”。现在可以回答,我的答案是:没有任何秘诀,迷信秘诀的人不适合学语言。学语言就像马拉松一样,是漫长而需要耐心旅程,所以,急功近利的人也不适合学语言。反过来讲,拥有自我,也就是习惯于自己决定自己的事,不大受外界的干扰,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的人比较适合学语言。对于学语言来说,最好的教科书就是你的经验,你的探索欲,你的方法。按照常识,你的经验也好,探索欲也好,方法也好,能一夜之内形成吗?不可能,所以我说学语言需要耐心,需要积累,需要一步一步靠近你想象中的、理想中的自我。

  谈精英

  “精英”(elite)一词无疑很好听。无论是哪一个国家、社会还是哪一种行业,都有所谓“精英”,也都需要精英的支撑。精英对一个社会的发展很重要。不过,对究竟什么是精英,我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我来到北京七年,接触了中国与日本的很多精英——政治家、政府官员媒体记者、商人、智囊、律师、银行家、投资者、运动员、艺术家、作家、北大学子、东大(东京大学)学子,在与他们的接触中,体验并思考着精英的内涵意义

  我认为,“精英”必须具备两个方面素质

  第一,潜能。这一点不言而喻,你是精英,没有潜能行吗?肯定不行。我说的潜能包括一个人的基本素质、理解能力知识面、思考力、分析能力、判断力、创新精神、沟通能力、语言水平等等诸多方面,这些能力与所谓的学历是没有直接对应或因果关系的。潜能是一个人能够主动判断

  形势,理解现状,掌握知识与获取经验,寻找机会,调节自己,摸索可能性,改变现状等的能力。当然,如果要罗列,还有很多。一个人除非有这些能力,否则很难称为精英。

  第二,公共意识。一个人生下来,为自己所在的、所生活的国家、社会做点事,在我看来,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事。一个人做任何一件事的时候,除了考虑这件事对自己有什么样的意义和利益同时还要想着对整个社会有什么样的意义和利益,从人类社会进化,甚至生存的角度看,能够站在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把地球作为一个村庄,把自己看作地球村里的一员,自己的生存和他人的生存是休戚与共的。唯有拥有这样的自觉意识,一切才有价值。我觉得,这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这一标准,是不分国籍、不分民族、不分行业、不分性别的。当然,对幼儿园小孩儿提出公共意识的要求是苛刻的,也是不现实的。但对一个成年人来说,无论这个成年人是获得博士学位的,还是大学毕业的、高中毕业的,乃至初中毕业的,要求他们具备公共意识,都是顺理成章的,没有谁可以自外于这个标准。我始终认为,只要初中毕业(中国的义务教育包括小学和初中),你就完全应当具备最基本的公共意识。更何况作为社会中坚的精英们呢?比如,韩寒不错的,在我眼中的80后里,韩哥是最具备精英姿势的人,不管他自己有没有意识到,主观上愿不愿意去承认和担当,韩寒已经扮演着社会精英的角色。他在与新浪签约的独家博客中时时刻刻向全社会发出的声音,对权威的挑战和批判,客观上体现着精英的精神。韩寒也就像美国总统奥巴马那样带着开放的思想、清晰头脑以及帅气外表,广为公众瞩目。而这三种条件,必将使他成为更有突破力、渗透力和影响力的精英。

  谈中国大学

  就我个人经验而言,最困惑的一点是:学生找不到老师。由于许多老师都忙于出差、开会、应付媒体什么的,学生不好意思找老师,实在有事要去找老师,心里也感到有压力担心增加老师麻烦,会不会引起老师反感,恶化师生关系。思来想去,越想越被动越想越消极,最后只好打消念头。当然,我就读的国关学院也有很热情、很负责任的老师。他们跟我们也保持着朋友式的关系,可以发短信,随时约会交流。我邀请老师参加我国官员主办的宴会、活动,有些老师也会很给面子。所以,我在这里说的师生缘崩溃也好,找不到老师也好,都是相对的,并不是人人如此,时时处处如此的,但是,只要存在这种情况,就是会损害学校形象,影响长远发展的。我想说,有些老师真的不把学生当回事儿。我觉得,对于大学教师而言,教师的本职工作和个人研究起码是同样重要吧,写论文和教学生同样有价值吧。我曾经跟一位美国著名大学的教授讨论过北大老师的问题。那位教授说:“如果在美国的大学,对于学生发来的电子邮件,必须是立刻回复的,绝对不能耽误,认真对待学生的请求比什么都重要,最好在一个小时内给予回复,这样学生才感到放心,有安全感,老师也才算尽到了责任。”我深有感触,北大有些老师确实不把学生的邮件当回事儿,懒得回复。我知道,老师们都很忙,院内、校内、校外都面临许许多多的任务。但再忙也不该冷待学生,因为教师毕竟是你的主业。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在开学、过年等具有象征意义的时刻走个形式关心一下,慰问一下,讲讲话,拜拜年,这些都是表面功夫,学生更看重的是平时的交流。那种真诚的、坦率的、轻松的、自由的、水乳交融的交流。

  其次是大学行政化问题。我要表达的情感与师生缘问题一致,就是请大家不要忘记一个基本事实:大学这个地方,就是个大学,不是企业,也不是政府机关。大学是为一个民族培育未来的地方。不管是老师、学生还是校领导本质上都有资格,也有理由在相对自由、民主、开放的学术环境里求知、做事课堂民主非常重要,它是激发创造力的重要条件,有是天经地义,没有则后果不堪设想。但据我考察,今天中国的许多大学离这一“根本”越来越远,大学与自己的本质也越来越背离。学生去一次教务处办手续心里很紧张,还要花很多精力、时间甚至金钱,简直与在行政机构办手续一模一样。围绕各部门和老师的贪污腐败的事情也屡见不鲜,随处可见,学生和老师之间从前那种单纯的关系已经被拍马屁式的请客送礼所污染……这还不过是冰山一角,局面已经高度僵化。至于所谓官方网站,只好令人想到行政部门的网站。拜托了,大学的网站不是简单的宣传阵地,而应该是思想交流的场所,能不能搞得有趣一点,轻松一点,而不要弄成没有人看的自言自语?

  《从伊豆到北京有多远》读后感(三):一个堪比韩寒的80后日本人——加藤嘉一

  我很少看日本人写的书,就算看了,也是看文学作品,如川端康成的《雪国》,村上春树的《1Q84》等。这些文学作品由于是从日文翻译,不免显得生涩,读起来不舒畅,自然觉得没什么看头。但加藤嘉一的《从伊豆到北京有多远》虽也是日本人写的,但由于他是直接用中字写的,逻辑思维也基本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所以读来很流畅。这应该归功于加藤嘉一很棒的中文水平。

  这本书前半部分是讲他的成长历程。让我不得不佩服,他的努力与坚强。也许他天资聪颖,但他后天的努力绝不比一般人少,反而多得多。坚持跑步,努力学习,打工减轻家庭负担,让他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坚强的意志。18岁公费来中国留学,在北大求学,那时的他不会中文。但他很聪明,善于利用各种机会学习中文,最多的是与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交流,聊天,不断地聊,经常聊。与本土人聊天,的确是提高外语的捷径。这种学习语言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如果我学英语也像他那样学,应该早就能把英语说得很溜了吧。

  他在这本书中两次提到韩寒,说他挺欣赏韩寒的。的确他那种独到的见解与80后的身份,不得不让人想到韩寒,也有人把他称作“日本韩寒”。

  不管从伊豆到北京有多远,加藤嘉一就是从伊豆到北京的距离,我欣赏这样的日本人。

  《从伊豆到北京有多远》读后感(四):《从伊豆到北京有多远》 ——努力,不如一次正确的选择

  早晨在看加藤嘉一的书。我对其中的一些观点产生共鸣:

  1,“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任务。盲目同情,对对方伤心而忽视自己该做的事情,是错误的。”

  2,“我这个人坚决地认为,对于和我有关的一切事物,都是需要解释的。不想简单地归为不为什么”

  不解释只是针对没有必要对此做出解释的对象而言,比如在网络中彼此想驳倒对方观点的辩论中。

  3,“首先你要能感觉到现在过得充实,其实要感觉到你此刻的努力与你即将到达的未来有关系,而且是良性、积极的关系。其他都管不着,让别人说去,让社会搞去吧。一定要做好你自己,对得起自己,同时,也要对得起关心你的人,尤其是父母,...”

  4,“日本人讲究文武两道,不要把学习和体育看作两件不相干的事。”

  在调整作息后,我的夜跑就被自动地放置了。个人也十分同意体能的上升能更好地为严酷的脑力活动服务。

  5,“我的生活天天如此,很有规律。我喜欢过有规律的生活,每天过一样的日子。...我还认为,人只有坚持按自己稳定的节奏过日子,才能走向成功。”

  当たり前のことを毎日続けられる者が勝つ

  6,“我享受自己的学习和锻炼,成功的答案永远在自己的手中。”

  7,“日本体育界的冬训似乎本着武士道的精神,刻意要让孩子们学会什么是能吃苦,让他们了解冬训对一个人人生的作用有多大”

  挺担心到了大冬天,我的早起作息是否会动摇,但想必会是一次严峻的考验。记忆中从未在冬天在4点起床过

  8,作者3岁时遭遇一次车祸险些丧命。然后在5岁的时候觉悟,开始思考与年龄不相称的较深的哲学问题——人为什么活着?

  经历过生死劫的人路数就是不一样,牛逼!我身边也有几个鲜活的例子

  2012-11-1 更新

  作者伪造考入东京大学后退学一事被媒体揭露。

  《从伊豆到北京有多远》读后感(五):作者的个人传记,还需历练

  写这样的题目是出于作者以后从政目的出发。

  作者在中国遇到的事情毕竟不多,有的就是那么几件,待过的地方就那么几个,作者的体验偏少,还需历练。

  文章有两个part,part1作者的自传;part2作者在中国留学感受。

  对于第一部分而言,现在在脑海的记忆就是:作者少年跟青年时期过得很辛苦,对于我而言,当然作者自己把它当成自己不可缺少的财富。

  跑步,长跑,送报纸,自己赚钱,每天就睡4,5小时,以及后来的学习很拔尖,跟黑道谈判,被打,英语不错,同声传译。

  第二部分:作者来中国留学的经历。作者说来中国时候是:不会中文,没带钱,没有朋友。个人觉得这些都不成问题,只要你有个落脚的地方。没想到作者落脚的地方对于我而言是已经是很好的了,更何况是有过那么多经历的加藤:北京大学。作者没有说明自己怎么弄到日本公派北京大学留学,而过多描写的是:自己放弃日本的名牌大学,以及做出来中国留学的决定前的一些个人分析。

  印象很深的是:作者对中国地铁大家没看报纸,做各种各样的事情,很不满,对于北京的士司机反问乘客怎么去目的地,很不满。他对比了北京跟东京,认为,东京人,日本人,有的是一种内心潜在的规矩,以至于在乘车的时候能够自觉排队,在公共场所例如地铁,不看报纸可以,但起码要保持安静。作者个人认为他自己是个异类。

  文章也分析了他从03到出书前中国的一些大事: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以及他对中国教育的一些看法。

  个人觉得正是中国的一些问题,让作者跟跟日本做比较,觉得这些问题,我们大家也都知道,只不过我们做事要的也是“规矩”,慢慢来。

  《从伊豆到北京有多远》读后感(六):同样一位中国80后的感悟

  下面是我对此书的摘抄、自己的感悟记录:

  1、每逢生日,4月28日,我都深深感谢父母,那一天,被庆祝的不应该是被生者,而是应该感谢孕育生命并抚育生命的父母。假如我将来有了孩子,他或她一定也会为我祝福的。这是我理解的生命的逻辑、生命的伦理。

  对我的启发:

  每年的生日,自己只是自私地要求亲人为自己的存在而重视,却真正忽视了最该被感谢的人。常怀感恩之心,这也是幸福的本源。

  2、在日本,火锅是一家人团聚的家常菜。

  评论:了解了一点关于日本的习惯。

  3、爸爸患绝症时,妈妈的话:“我们好好照顾、支持爸爸吧,让他尽量过好晚年,四个人有效分工,一个人为大家,大家为一个人。加油吧!”

  评论:我也一直认为一个家庭中的女主人的能力是最重要的,女人是一家的凝聚力的主导者,一家成功的家庭背后必定有一个能干的、胸怀宽阔的女主人。妈妈一句话的总结胜过千言万语。

  4、真正新鲜的生鱿鱼是透明,而不是白色的。

  评论:又学到一点小常识

  5、1964年(东京奥运年)正式运营、世界上首例高铁----新干线东海道线。

  评论:归为“知识”类;

  6、对伊豆半岛之东入口热海(Atami)的介绍:不仅繁华,而且气候温暖、风光明媚的观光地区,到处是弯弯曲曲的山路,不是上坡就是下坡,没法骑自行车,没有城市地铁,要么乘公交车,要么就只能走路,生活不太方便。生活不便的另一个原因是物价昂贵,原因可以归结为它是旅游胜地。

  热海是个很漂亮的城市,它的天然露天温泉、美丽的海景、勾人胃口的海鲜,对游客有极大的诱惑力。海鲜是伊豆的名产。

  评论:有机会要到热海去走走。

  7、日本最高的山----富士山(3776米)。

  评论:知识性。

  8、你要相信你的选择,只要你觉得正确的,就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不要往回看,即使错了也没关系,不要影响自己的信心;

  评论:相信自己,错了也没有关系。既然做出了选择就要坚持,不时地回想起自己当初的动机,保持冲劲。

  9、我知道奶奶很善良,从不生气,对孩子们的营养、礼仪、做人等的关心相当周到细致。

  评论:又一位平凡但不平庸的女性。

  10、就像“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情”似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任务。盲目同情,为对方伤心而忽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是错误的,客观上也无法帮助临走的人,也不可能利于你的成长。还是那句话,该发生的总会发生,想躲都躲不了,我就做好该做的,希望我的人生,也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评论:说实话,这个观点对于我来讲冲击是比较大的,就这一点我这本书没有白买。嘉一非常理性,非常冷静。

  11、对于和我有关系的一切事物,都是要解释的,不想简单的归为“不为什么”。凡与我有关的一切的一切,我认为肯定是有原因、有背景的。解释自己、说服自己从来都是我生活当中的首要任何,在这一点上,我是很执著,很顽固的。

  评论:作者是非常懂得心理暗示的,并且是一种非常积极的心理暗示,在内心里,他相信自己的“非凡”。这种心态会成就他的。

  12、不要为未来无法预测的事情而压制自己,牺牲现在,因为这是不合理也不人道的活法。所以,我们说要保持平衡,就是今天你的生活和未来你的辉煌之间保持尽可能合理的平衡。具体讲,首先你要能感觉到现在过的充实,其次要感觉到你此刻的努力与你即将到达的未来有关系,而且是良性、积极的关系。其它的都管不着,让别人去说,让社会搞去吧。一定要做好你自己,对得起自己,同时,也要对得起关心你的人,尤其是父母,还有父母的父母。

  评伦:是的,享受当下!做好每一天,会成就一个你想象中的未来。

  13、日本人讲究“文武两道”,相信把学习和锻炼兼顾好,才能成材。

  评伦:同意,并且打算从培养自己的孩子“下手”,呵呵...

  14、跑步对我来说跟呼吸一样重要,我可以不写作,但一定要跑步,因为它是我生命的象征,同时,跑步让我悟出了许多人生的哲理。跑步也成为了我评估生活合理程度的一杆标尺,什么意思呢?我每天过着非常匆忙的生活:写作、上课、看书、研究......但如果哪天匆忙到连跑步的时间都被侵占了,那就等于越线了,我就要逼着自己调整状态。跑步,是我永恒的,甚至是唯一真正的伙伴。

  评论:这种感觉也只能是长期坚持下来的人,对被“征服”的东西的一种真正的enjoy的感觉。比如,我现在每天4点左右起床,并且享受这个早起时光的感觉,在别人看来甚至有点自虐,但是这也只是“一般人”的看法,当你真正找到其中的乐趣,这种快乐无法用语言描述。我理解作者的意思。

  15、我喜欢过有规律的生活。每天过一样的日子,我一点也不感到厌烦,我习惯按确定的节奏生活,我还认为,人只有坚持按自己稳定的节奏过日子,才能走向成功。......总之,我享受自己的学习和锻炼,也相信自己会走向成功,成功的答案永远在自己手中。

  评论:同意,比起作者我领悟的比较晚,但是庆幸的是,领悟到了。

  16、讲到一家人的相处时:“平时彼此不过问,不干涉,但每周未要开一次家庭会议,每个人要在会上汇报一周过的怎么样,遇到什么问题没有,有没有什么需要家人来解决的。我们都喜欢这种家庭生活方式,该沟通的沟通好,该强调的强调,该搁置的搁置,该放任的放任。”

  评论:这种家庭模式,非常高效省时。

  17、讲到自己的妹妹“她从不气馁,从不抱怨,也不慌乱,始终坚持自己的节奏和生活方式,并培养了良好的体力、智力和毅力。”

  评论:又一位优秀的女人!加藤家家风非常好。

  18、日本体育界的冬训是本着武士道的精神,刻意要让孩子们学会“什么是能吃苦”,让他们了解“冬训对一个人人生的作用有多大”。

  评论:中国孩子缺乏这种精神,所以平庸都还是占大多数。

  19、我从小很极端,坚持“做不好不如不做”的原则。

  评论:优秀的人通常多多少少有一点追求完美的特质。有时候,极端不见得是坏事,同样,要平衡好是关键。

  20、我不是为了讨好人家而活着的,人不能为迎合第三者的喜好而做人、做事,这样就本末倒置了。我的目标只有一个:说服自己,就是让自己接受自己。挑战想象中的自己,批判想象中的自己,超越想象中的自己,其他的,无所谓吧。我做我想做的,至于我做不到的,那就任人评说吧。

  评论:是的,你说的没错,但是你生活在大环境中,不得不与大家“在一起”,有时候不得不考虑大家的喜好。不过,精神层次高到象嘉一一样的时候,也许可能做到凡事追随我心。现在的我还不行。

  21、北大学生的学业、理论功底本来就强,文化素质绝对没问题,但却严重缺乏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公共场上与他者共存共荣与竞争的能力,也可以说是社交或实践的能力,他们往往也不了解社会底层的真相,不了解普通人的生活和处境,更不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如果你要在这个社会获得话语权和支配权,一定要对社会有深入的了解,一定要接触底层民从的生活,否则只不是小聪明、小皇帝、小精英,是很难成什么大气候的。

  评论:实践出真知,书本上的和自己的小圈子内的局限是很难让一个人真正成长起来,唯有结合自己亲身的所见所想才能使一个人真正成长起来!

  22、...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力争做到最好。而且,要做就不能半途而废。...

  评论:同意。要做就拼尽全力做到最好!

  23、父亲常说:“睡那么多干嘛?睡多了,人会变得懒惰的。”一般认为,睡眠对健康有影响,我的体会是:健康不会受影响,关键不在于睡多少,而在于睡觉有没有规律和睡眠的质量高不高。即使每天睡四个小时,每天都是有规律地睡觉,睡得深,睡得熟,就没什么问题。

  评论:同意,也正在实践中。已坚持200多天4点左右起床,效率生产率大幅提升,睡得多人真的会变懒惰。

  24、积极面对每一件事是一种态度,珍惜每一份工作是一种责任。

  评论:态度和责任心决定你在职场中能走多远能攀多高。

  25、家里有困难,全家一起努力渡过难关呗,有什么好抱怨的呢?

  评论:正在经历家庭成员有困难的关键时刻,这句话给了我无穷的力量,谢谢嘉一。

  26、我提高英语的有效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每天中午到图书馆看英文报纸,随时找党校的外教主动说英语,在15~18岁骑车上学期间,我每天在路上坚持用英语自言自语。我做事情向来要求做到至少一举两得,一石二鸟,否则我不会做,至少要让自己找到两个点,当然,一举两得也好,一石二鸟也好,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更多的是主动寻找创新和突破,是意愿高度强烈和自觉的产物。

  评论:语言说到底要下功夫。每个成功的语言学习者都有自己的方法,但中心方法不会变,Practise ,practise,practise.

  27、做着两件、三件,那么要完美无缺的兼顾是不现实的,只好尽可能保持平衡、兼顾几件事情,在这个过程中提升自已,丰富自己,按我理解,这就是人生。不要指望每个人都能理解你。

  评论:是的,评什么要每个人都能理解你?大家生活成长的背景都不尽相同,多多换位思考,不盲目批判。

  28、在日本,“毕业旅行”很流行。孩子们趁毕业旅行释放情绪,顺便参观本国的名胜古迹,了解海外的先进文化,既陶冶了性情,又开阔了视野。

  评论:旅行是可以开阔一个人的眼界和心胸。我也有计划,在孩子假期时多带她出去走走,出去旅行前做一些功课,使每一次旅行都给她留下美好的记忆。

  29、日本人的团队精神也好,做事严谨也好,守时也好,都是和从小的培养分不开的。

  评论:这个通过与日本供应商的接触,早也深有体会。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他们处理事情的水准也是比我们国内的不一样。

  30、语言是靠“接触”而掌握的。

  评论:找到自己的方法,迅速掌握英语是我今年内的任务和主要目标。

  《从伊豆到北京有多远》读后感(七):心理年龄的问题

  昨天跑到南大去听的他的讲座

  本人穿着一件蓝色夹克高高瘦瘦脚上一双板鞋

  具备长跑运动员的气质

  也是后来才知道她真是一名运动员

  一直喜欢奔跑的感觉

  喜欢把风儿甩在耳后的感觉

  奔跑的时候总是会有敏锐的感知力和思考力

  所以我同样喜欢溜冰

  更快的奔跑

  这个年轻坚韧的男孩

  从小学会了奔跑从小学会了责任

  我模糊地记得一段话

  意思是这些苦难的经历对于一个孩子是多么宝贵的财富

  因为自己的原因让家庭受累

  从小看着父母的辛劳

  同样有一个妹妹

  比别人家的小孩都懂事

  这就是先期的成长

  我很庆幸自己比其他孩子更懂得父母的艰辛更清楚自己的方向

  孩子不是拒绝成长的借口

  不能由着自己小就有犯错的理由

  早熟只是一个孩子对于自己有更清楚的认识

  加藤先生昨天评论中国所谓的发展中国家

  其实就像是一个借着幼稚做借口的孩子

  世界一体我们一家

  我们凭什么可以借着发展中而仍旧不减排

  这是对这个世界的不负责

  自认自己的心里年龄偏大

  有时候也会想

  自己到底该庆幸自己的睿智还是该悲哀于自己难以感受的幼稚与无知的欢腾

  作为一个女孩子

  我很高兴自己在自己还小的时候就知道方向这个词语

  虽然如众多这个年级的青年人一样

  也会迷茫也会烦躁也会无所事事找不到向上的力量找不到前行的动力

  但是却一直在有意识地成长

  成长于我不是任其自我地发生

  更多的是自己去找寻内心的力量

  希望自己成为怎样的人

  并且为之努力

  其实这个日本国来的年亲的小伙子也就比我大三四岁

  八年前只身三无地来到了这片陌生的土地

  他执笔写下的中文当然不如我们自己人的那般精细

  但是看这本书

  我们看的不是文学

  更多的是年轻人需要的那一份自我成长

  如何在懵懂的年纪思考自己以及家庭甚则这个国家世界的责任和承担

  至少我又有重拾英语学习的力量

  因为我对于外界的向往和追求

  希望自己坚持一份自己的坚持

  由着自己的心

  由着自己的性情

  《从伊豆到北京有多远》读后感(八):我们需不需要观点鲜明的人

  看完这本书习惯性的记录在豆瓣上,顺手拉了下书评,看到了几篇,本是一个不爱写也不爱看书评的人。却突然有了写书评的冲动。

  有一书评作者与加藤嘉一本人有过接触,有些观点实在不能苟同。就作者观点而言,加藤的“走红”带着相当一部分的幸运色彩,以及因为有渠道可以获得一些“内部消息”因而文章“视角独特”。作者笔下的加藤有点找不着北了,多少有点自吹自擂的成分。

  这些观点,是我有点自己想法的地方。

  首先,我认为没有人会有一点成就是出于幸运。都说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文中说“他把自己在中国的成功,归结于自己先天与后天自身努力而得到的成果”。书中他一直以来的经历还是挺震撼人心的,送报纸、跑步、读书、写东西、学英文、学汉语。这里任何一样都是需要强大耐心才做的到,如果随随便便谁都可以,豆瓣知名小组每个月养成一个好习惯里就不会有那么多人加组那么多人开贴。对于追求人生成功的人来说,这种习惯,无疑是最大优势也是最不同于人之处。这是加藤成功的根基,也是必然的结果。书中他说自己脾气急,我倒认为没有什么大不了。我们感觉有一定的想法水准的人都是慢的,说话慢行动慢,相比之下加藤性格显的很突出很急躁,给人急功近利的感觉,这是真是假,姑且不评论,毕竟,我没有见过本人,就是见过本人,这算是论断人,也是不好的。人本来就是各有不同的,有些人天生脾气秉性就是急一些,比如我,我QQ打字特别快,一下子打好多话出去,频率快,难免给人一种压迫感,认为我是一个强势的人。不然怎么这么噼里啪啦的。打字快其实也代表脑子快,想法观点思如泉涌,抵挡不住,就在指尖走出来了。所以言论不谨慎不经过三思,会有漏洞,或者是过于严苛犀利给人一种攻击的感觉。其实事实呢,我只是表达我的观点,没有攻击,没有压迫。这就是对人的一种论断。在思维上的弱势,就转化成性情上的强势。脑子不快,打字更慢反而演化成她是一个温柔的人。这就是我对加藤急功近利这事的感觉。

  再次,内部信息。我相信当代中国,大家不管从什么渠道,都会有一些自己行业的内部信息。但是就我本人周围的人来说(这样当然很狭隘,但是这确实我周围的实际情况)就算手里掌握着多少内部信息,有独特视角或者是有自己想法的人还是少数,大部分人守着第一手信息,都只会人云亦云罢了。这其中很遗憾,年轻人,特别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有想法的人比例也不大。

  最后,加藤有些骄傲这事。这个倒是多少能感觉出来一些,书中他自己也说了。毕竟年少成名,飘的有点高,没到往下跳的时候腿肯定不软。这个是我们人类都难免。

  这是我对这三个观点的看法。总体来说,加藤的走红,是一个必然,不是一个很稀奇的事。一个年轻人,对自己一直严格要求,并且真正爱着政治,也有种明确职业规划,不为未来茫然不随大流,不管在日本还是中国,他就已经很突出了,成功与否只是早晚的问题。在锵锵三人行里,嘉宾中年岁这么小的也不多见,他是值得尊重的一位异国同龄人。

  书中,他对中国大学生们还是很赞扬的,特别是个性上,觉得比日本要强。其实这点有待研究。很多人的个性,都是流于表面,比如性格上的,这是天生的,很多往往是性格上的缺陷,却被拿来当个性说事儿,这不是十分正确。人生存于社会,周围的世界只有方圆几公里,如果不是互联网的话,眼界也就是这方圆几公里。这方圆几公里里面生活的人水准和你的水准是挂钩的。以前没有互联网,有识之士都是看书,书不会给你一个世界观,但是书给了你一个世界,观点你要自己萃取,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个世界观的建立你要自己动手。我们现在互联网太发达,什么事都百度一下。微薄的流行,特别说明问题,一个事儿被爆出来,大家观点都特别一致,很少有人会理性想问题,这个事儿真相到底是什么。等过一阵又爆新闻,这事和原微薄说法不同,截然相反,原新闻支持者们都像被扇了一巴掌一样。任何事只要和政府挂钩那肯定是政府错,一堆网友在下面骂政府,其实包里天天揣着公务员书,做梦都等着吃皇粮的那一天。我有一个行业群,有一天,忘了是什么事,也是微薄爆出来一事儿,大家一边倒骂政府骂骂骂,我就出来说这事还没定论,不能只听一面之词,要理性看问题。就被群主说是五毛,把我踢了。微薄里,行业群里,很大程度都是大学生,难道他们有个性吗,不,他们所谓个性就是行为上特别一些,不是头脑,不是想法,不是思考方式。

  我在上份工作中,同事虽然喜欢我,但是说我想法真的很奇怪。我说我是给你另一个角度看问题。善良的人不等于豁达,大度不等于胸怀。这在一些只知道上班刷网页下班看偶像剧打游戏的人中特别明显,他们是很善良,但是他们太平庸了,身上没有发光点,可以说,那些本该是娱乐占了他们太多时间,让他们没有时间去思考,久了,也就懒得思考,再久,就不会思考了。很多事有好有坏,要一分为二的去看。当当京东网的红火,挤垮了很多实体书店,但是这些网站确确实实因为价格便宜让一些人开始买书开始看书了,这其中当然也包括了我。

  我喜欢一些有自己观点的人,特别是观点正确且鲜明的人,这样的人,有时候会让人心生仰慕,忍不住想靠近。在工作中,可能观点鲜明的人就要藏一藏,很多事,不评论作罢。在生活中,也可以得过且过。我有时候在想,我们到底需不需要观点鲜明的人。答案无疑是需要,但是要给这些观点鲜明的人一定评论空间和渠道,不然会被乌合之众弄崩溃的吧。

  《从伊豆到北京有多远》读后感(九):加藤嘉一是一位有为青年

  前几天去人大听了加藤嘉一的讲座,是他在2011年最后一次讲座,叫做“日本人眼中的中国”,他在讲座里放得很开,讲了很多东西,从个人到国家,从政治到文化,等等无所不包。

  加藤君很瘦,十二月末的北京,他在教室里只穿了一件长袖黑色衬衫,一条黄褐色裤子,一双蓝色板鞋,加藤长得很可爱,但是这张baby face下面隐藏着一颗敏锐的心灵,他从日本人的视角解读当前的中国,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真是有一种“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感觉。

  他的意志力真的很强,这可能是日本人的民族性吧,他一天只睡眠5个小时,然后就会精力充沛的迎接忙碌的一天;他还喜欢长跑,据说非常锻炼意志力;他学习中文的过程肯定也非常艰苦,因为他是我见过的外国人里面讲中文讲得最好的,而他学习中文的时间只有几年而已。

  加藤君是一位优秀有为的青年,在“从伊豆到北京”这本书里,我感兴趣的是书的前半部分,前半部分介绍了加藤成长的轨迹,很有趣,能看到很多的坚持和感动,还有奋斗的足迹。

  当然,加藤现在是越来越有名了,他的一些事情也被传播的神乎其神,但是我不希望看到他被神化,毕竟他就只是他而已。

  他可以当成现代中国的青年学习的一个偶像,因为他的身上有很多的闪光点,坚强、敏锐、幽默、包容、人性,等等吧,当前的中国青年身上的缺点恰恰在加藤君身上得到了弥补。

  希望他可以成为一面镜子,中国人的一面镜子。

  《从伊豆到北京有多远》读后感(十):看完了,觉得还行,怎么还是励志书...

  1。作者的中文很不错,尽管能看出来是外国人写的,但是阅读起来完全没有障碍。

  2。读之前有看过书评,有人说25岁的人写的自传能有多深刻性呢。恩...我觉得,这门书更像是给中国年轻人一个看看同龄人想法和生活状态的一个小窗口。

  3。有关中日关系上,作者说的很公平的平等,既没有媚华,也没有对右翼的倾向,可能跟文中作者想从政的意愿有关,更希望能够做左翼和右翼之间的的沟通者。但是我觉得如果想要从政的话,没有立场,反而是很困难的。

  3.作者的毅力和信念很强大。据作者说他这样的人在日本也是异类。但我觉得肯能跟日本的传统心态,和对自己严格的态度有关。 前两天看到一篇文章说,日本人这样的个性是由于冷漠造成的,对别人冷漠,对家人冷漠,对自己也冷漠。但是我不这样认同,每个人都在大社会环境下找寻自己的小空间,文明的一个体现就是自己的空间和自由应该不要,或尽可能少的干涉别人的空间。也就是所谓的克己复礼。这不是冷漠,反而是对别人最大的尊重。 PS:作者谈到了他弟弟跟他比赛输了之后扛着自行车回家。弟弟的严格要求自己很值得学习和敬佩。

  4.比较好玩的是,作者在书中讲到自己不喜欢看励志书,但是本书的封面上架建议还是励志...

  总体来说,作为一种观察了解外国留学生的生活状态和想法的窗口,本文还算不错。但是没有一个有神的主线将整体串接起来。 本书更像一个个人的博客汇编~~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