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金融战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金融战读后感10篇

2018-01-17 20:5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金融战读后感10篇

  《金融战》是一本由赵亚赟著作,电子工业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4.90元,页数:33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金融战》读后感(一):越看下去感觉评价越低,总体评价:三星

  一开始看的时候感觉五星评价,但随着阅读深入,四星评价,而后来看到最后一页了,对比书封面的教平头百姓如何反操纵,如何把握金融战之下的获利良机,作者没给出来,感觉被忽悠了,所以三星评价。

  但对于全书来说,想了解一下全球的金融走向还是不错选择,但感觉对于中国市场似乎有些许过于乐观的感觉,而分析深入程度,不及郎咸平教授深。有些感觉过于乐观的段落,还有一些分析有些许错误的段落原本写在一张小纸上的,但纸不见了,所以就算了。

  《金融战》读后感(二):洞了个什么察?

  一般来说,传记或者自传,都不是太好的读物,前者事后归因过强,后者,自我归因太强,一旦脱离具体环境,便少了去伪存真和参考的意义……然而,还原事实虽难,但做到尽可能接近并描述事实,尽可能客观审视事实,起码还是个值得努力方向,而这也正是做更为一般性的历史研究所要注意的问题。因而,像赫尔伯特·西蒙写的《我生活的种种模式》这种具有深刻洞见的自传,荣·切尔诺写的《洛克菲勒:一个关于财富的神话》,罗恩·彻诺写的《摩根财团 : 美国一代银行王朝和现代金融业的崛起》等具有严肃职业道德观的传记,还是值得一看的。而作为具有严肃职业道德的传记作家或者历史学家,常常靠的是大量的考究,援引。

  而不是:“洛克菲勒祖上是从法国逃到德国的胡格诺教徒,而摩根和盖茨则属于盎格鲁撒克逊(日耳曼人的一支,罗马帝国崩溃时入侵不列颠,是近代英格兰人的祖先)。沃伦·巴菲特父系祖先也是胡格诺教徒,从他的母系算,则可以上溯到英王爱德华一世。

  每次美国大选的时候,黄蜂族谱专家都会列出候选人跟英国王室的亲缘关系,如果哪个候选人跟英国王室一点关系都扯不上,那就基本上没戏了。因为几乎所有“黄蜂”的family tree(族谱)上都写着跟英国王室有关系,当然这关系不一定真实。但如果一个候选人跟英国王室扯不上关系,那就说明这个人跟“黄蜂”一点血缘关系都没有,“黄蜂”是绝对不会接受一个纯外人当总统的。

  要是副总统,则可以放宽标准,跟法国王室或其他欧洲显赫王室有血缘关系也可以。

  奥巴马要从母系方面深挖,他的祖先也有两位“牛”国王:一个是爱德华一世(就是《勇敢的心》里那个狡诈的英王长腿),另一个是苏格兰的狮王威廉一世。

  到谷歌网上搜搜,哪个美国总统与英王家谱没有点远亲关系?

  布什的祖先乃是英格兰王查理二世。他跟英国女王,甚至戴安娜王妃都是亲戚穷人家的孩子克林顿的父系是爱尔兰人,查不到什么,但其母系也是从1227年到1272年统治英国的亨利三世的后人。

  这样算来算去,美国大部分总统都是亲戚,这听起来很不可思议。有些是因为他们大多是“胡峰”。

  “黄峰”不但主导着美国政治,而且主导着经济,主导着整个社会。跟盎格鲁撒克逊人关系最近的族群要算德裔。德裔大部分也是新教徒,而且盎格鲁撒克逊人本来也是日耳曼人的一支,所以大家本来就是亲戚。”

  《金融战》读后感(三):大视觉的一部书

  这是一本视角很宽广,涵盖内容非常丰富的书。最难能可贵的是书中的客观叙述,没有神乎其神的阴谋秘史,有的只是资本逐利驱动下的利害分析。

  从奥巴马的入选入手,细数历届美国总统的背景,剖析每届政府背后的财团利益。犹太人也不是那么神秘隐晦,胡蜂财团与欧洲金融家族的关系若即若离,作者将错综复杂的关系用资本逐利的放大镜来仔细观察,再逐条逐笔的详细叙述。

  最精彩的部分是笔者对美国与各大经济体之间恩恩怨怨的细细咀嚼。过去的一切还会在将来重演,历史总是在不断的重复。资本家在与每个经济体的对决时动机一致,一切都只是为了利益。从这个角度上,便不难理解俄罗斯休克疗法的背景和失败的必然命运。日本从广场协议开始的噩梦,也是资本导演下的恢宏巨制。华尔街对其他经济体的数次洗劫,手法和动力高度一致。

  从这本书中,也能看到美国与中国直接纠缠的利益关系。如果你是认为美国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针对中国,那你更加应该读读这本书。华尔街的多股力量之间也会有合作竞争,美国和中国的关系也是竞争中有合作,合作中存竞争。只有找准华尔街财团的利益所在,找准政府背后的势力软肋所在,就不怕被人钳制,甚至可以反向遏制对方的攻击计划,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资本逐利生生不息,我们也该向犹太财团学习他们的团结,他们的网状组织结构。我们更应该看到近些年来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在国际舞台话语权的增加,愿你我都能成为未来中国金融业巨网中的一节,与君共勉!

  《金融战》读后感(四):资本意志驱使的金融战

  在专家泛滥的今天,赵亚贇名不见经传,在“普世价值”与“阴谋论”争得头破血流的时下,《金融战》被淹没在由唾沫星子汇集而成的汪洋大海中。但是,赵亚贇的《金融战》却是我今年读过并且连续读过两遍的三本书之一(其余两本分别是王伟的《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和黄树东的《中国你要警惕》)。这三本书共同之处在于,书中的内容或观点,因为不矫情,所以有些地方看起来很不“顺眼”;因为不愤青,所以不合抱有猎奇心态者的口味。总之,既不迎合主流,也不迎合非主流。然而,惟有不矫情,不愤青的东西,方可有大用。因为,无论历史、现实还是未来,不管外表包装多么的华丽,起决定作用道理就那么几条。

  《金融战》没有像《货币战争》那样,将战争归结为少数人的阴谋,而是从资本的意志出发,认为资本没有国度,资本的本性只是逐利,而美国的政治体制本质就是服务于资本意志的“政府-商会”一体型。所以,货币战争也好,金融战争也罢,并不只是针对中国。从历史来看,华尔街通过发动金融战争,除洗劫欧元区、日本、东南亚外,还洗劫了“一个仇人俄罗斯,一个亲人英国,一个前佣人印度”,目前,正在折腾欧元区,如果搞定欧元区,则会掉头亚洲,如果搞不定欧元区,很有可能提前对亚洲动手。华尔街之所以能屡屡得手,主要原因在于美国主导的单级世界下,被洗劫国家地区经济政治自身存在的问题。

  《金融战》从分析决定当今世界资本市场的两大利益集团——华尔街犹太利益集团和盎格鲁撒克逊的白人利益集团的形成以及利益争夺战开始。犹太人由于长期遭受驱逐,居无定所,因此,他们不得不“用犹太人的两手对付反犹太的两手”,一手是建立独立的国家以色列,另一手是扶植、渗透直至控制世界上最有势力的国家。由于共同的遭遇,共同的宗教信仰,犹太人非常团结,并借助美国19世纪修筑铁路和南北战争的机遇,兴办银行,在金融界暂露头角。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罗斯福利用犹太人打击大资本的势力,让犹太人迅速崛起,“二战”期间,大批犹太青年赶赴战场,加上在资金方面的支持,使得犹太人在战后开始渗入军队。但是,直至奥巴马上台,才标志着“咱们一伙”的犹太人彻底击败了“胡蜂”的白人集团。随后,作者通过对奥巴马一系列改革政策的分析,通过对“低碳”争夺战本质的解析,揭示了所有斗争都是华尔街两大利益集团的利益争夺战,“金融战”、“选票战”、“气候战”、“新能源”只是斗争的工具

  华尔街内部虽然有斗争,但在对外发动货币战争时,他们却能够做到“求同存异”。在《金融战》中,作者对全世界主要经济体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逐一剖析,正是各经济体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及全球化的“金字塔”结构,使得金融战争成为虽然看不见硝烟,但却惨烈无比,且长期存在的战争。美国经济存在的结构性矛盾是,要解决严重的失业问题,必须振兴制造业,但是传统制造业市场已经饱和,而本国的生产成本远远高于日本和东亚等国,因此,除非技术创新和产业更新换代,否则实体经济存在的结构性矛盾无法解决。虚拟经济和借贷消费的模式导致了美国庞大的财政赤字,如果不削减赤字,降低福利,那么政府最终只能走向破产。欧元区存在的问题是各国家经济实力差距太大,希腊、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高福利,高消费,低生产的经济现状导致债务危机频发,面对强大的工会的债务危机,政府既不能降低福利,也不能放任财政赤字,只能求助于外部,但经济发达的德国、法国又不愿意为其他国家的危机埋单,因此,欧元危机不可避免。日本和韩国存在的问题是,资源匮乏,对外出口萎缩,经济军事受制于美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越来越不明显。东南亚国家存在的问题是廉价制造的地位即将崩溃,而国内存在政治经济分别受控于不同族裔。俄罗斯的问题是经济发展过度依赖能源出口,随着人口的减少,俄罗斯的扩张文化已经走到尽头。可以说,世界每个国家和地区都存在严峻的问题,悲观的是,许多问题都属于两难命题,是不可能通过内部的调整解决的,因此,只能向外输出危机,输出危机的最佳途径无疑是金融战。然而,当这种以“和平方式进行的金融战走到尽头的时候,会不会爆发世界大战

  美元是世界货币,美联储可以通过不断向市场输入流动性的方式,以刺激经济的名义对外转嫁危机,但是流动性泛滥必然会降低人们对美元资产价格预期,所以,美国政府和华尔街必须齐心协力,通过发动金融战争,保持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而金融战争的套路无非是先在被洗劫地区制造泡沫,等泡沫膨胀的时候,再刺破泡沫,进而廉价收购当地的优质资产,大肆洗劫财富。在这个过程中,炒作大宗商品、利用评级机构、发动军事政变,控制被洗劫国家的政策和舆论等手段无所不用其极。而美国强大的军事、农业、能源实力以及对国际话语权的控制,则是发动金融战的坚实基础。欧元区由于内部参差不齐,而且大部分国家已经是明日黄花,所以,欧元的崩溃只是时间的问题。同理,东南亚、东亚等国家,由于内部的政治经济问题,加上世界金融危机造成的外部市场萎缩,摆脱危机的困难重重。与绝大多数人不同的是,作者通过与其他国家的比较,非常看好中国。作者认为只要中国内部不出现大的问题,人民币升值是大趋势,甚至中国和美国齐驾并驱只是时间问题。中国的底气在于随着内需的启动,中国对外部市场的依赖程度逐渐降低,中国半封闭的金融体制可以防御热钱的攻击,庞大的外汇储备可以对冲风险。作者通过分析还认为,正是由于中国的干预,已经屡次坏了华尔街金融战的好事。中国的软肋在于海军太弱,无法保护出行安全。因此,在海军强大以前,中国应该借鉴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不要去挑战欧洲国家在非洲的地位,相反,中国在认清金融战本质的前提下,可以通过纵横开阖,在美元狙击美元、日元的货币战争中,谋取自身市场经济的地位,占领日本、韩国不得不放弃的市场等。此外,作者还提出通过入股高盛的迂回路径,冲破美国对华技术出口的藩篱,还总结出美元指数与中国股市的关系等具体的建议

  这年头,无论干什么事情,矫情和愤青都容易让人成名,如果能做到既矫情又愤青,那指定是名人中的名人。讨论政治经济问题,要做到矫情很容易,因为西方有一大堆完美无缺理论可供“拿来主义”,比如有“均衡之美”的市场经济,有“普世价值”之称的民主自由,这些好东西,有理论,有数据,如果再加工包装一下,很容易掩饰真相,达到强词夺理效果;要做到愤青也很容易,因为中国改革开放这几十年来,积累的问题实在太多了,未来面临的挑战和考验形式太严峻了。客观的说,无论矫情还是愤青,如果仅以批判或者建设为出发点,都不是坏事。毕竟,中国老百姓遭受这么多的不公平不公正,发泄一下的权利还是有的,贪官污吏干了那么多的坏事,批判一下有何不可?毕竟,西方的体制和文化确实有很多可取之处,学习借鉴一下,有益无害。但是,在盛产矫情和愤青的土壤中,矫情和愤青两者都不可能做到独善其身。比如前苏联,被神化了的西方普世价值和经济理论,成了西方势力和苏联权贵携手埋葬社会主义的工具,而过度的批判,只能成为政府高层争权夺利的工具,最终必然引发社会动荡。《金融战》中没有对民族劣根性的批判,没有用中西方政治体制的优劣说事,也没有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的悲观,可以说做到了不矫情,不愤青。但是,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正如作者一再强调的一个基本前提,那就是中国内部不出现大的变动。但是,中国内部的问题究竟严峻到什么程度,能不能通过渐进式的改革来化解危机,这恐怕是一个比金融战更复杂、更可怕的问题。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金融战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