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葵花宝典》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葵花宝典》的读后感10篇

2018-01-17 21:2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葵花宝典》的读后感10篇

  《葵花宝典》是一本由张璟琳著作,万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2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葵花宝典》读后感(一):葵典在手 笑傲江湖

  少时读金庸《笑傲江湖》,有一个遗憾始终不能释怀。那便是华山派气剑二宗的斗争史,以及老剑仙风清扬隐退之前的职业生涯想想,如果以金庸的笔力写出来,风清扬行走江湖的历程,一定是无数个类似雨夜一剑刺瞎15个蒙面人,还有武当山下勇闯冲虚道长剑圈的精彩画面。山间道上对少林方生大师施以援手,联袂退敌,也一定惊天地泣鬼神。可惜,书中统统付之阙如。所幸很多有志于学术的金迷,用学术的方法研究闲书,洞见迭出,聊以弥补原著的遗憾。

  《葵花宝典:一本书与百年武林史》即是这样一部“金学”研究的新作。此书在《笑傲江湖》的基础上,根据所谓“武林史”和日常生活的常识,以武功秘笈《葵花宝典》的流转为主线,考证与猜测相结合,探佚了少林派摆下的宏大棋局、华山派的内部斗争,以及日月神教的政权更迭,试图呈现《笑傲江湖》所未尽言的内容细节宛然,是一部有趣之作。此作延续了《笑傲江湖》原作“政治小说”的传统,以政治权谋来分析小说文本。

  作者言道,《葵花宝典》虽然是两百年前的宦官所作,但整个故事从五岳剑派联盟才真正开始。少林派看到新生力量的崛起,顿感威胁,甚至认为该联盟的威胁超过日月神教。于是以《葵花宝典》为诱饵引五岳剑派上钩,辅以渡元禅师华山讲经、自宫练剑、结交魔教,步步推进,吸引魔教进攻华山,大计终于得售。此一过程立足“名门正派同样以门户利益为重”的判断,视野宏阔,与《倚天屠龙记》中对名门正派的讽刺暗合。

  格局宏大,细节难免不能自洽。不需讳言,《笑傲江湖》原作存在留白、矛盾和笔误之处。作者也同样如此。比如,华山派深知葵花宝典的能量,处心积虑筹备数年准备盗书,为什么魔教却需要林远图自宫练剑、走镖结交来让魔教知道宝典的功力呢?还有,作为少林派计划关键一环,渡元禅师的动机实难理解。作者也曾写道,还俗之后林远图的镖师生涯甚苦,家庭生活也苦不堪言任务完成后亦未见少林派对其有任何回报,连他的子孙后代也得不到一句承诺。他值得做这么大的牺牲吗?

  除了权谋分析,本书对华山岳蔡盗书、青城派长青子与林远图比剑以及东方不败从寒门子弟到魔教教主的仕途轨迹情节做出补写。从全书来看,也可以说是续作,不过不是续《红楼梦》那种,而是《无间道》续集那种,处处充满对原作碎片式的回顾和补充。加上叙述语言的生动流畅,屡有阅读的快感。比如说童百熊家境凄苦,刻苦攻读,“起得比鸡早睡得比鸡晚”,看来作者“对两种鸡的生活规律都比较了解”。

  对原作的存疑之处,作者大胆猜想,试图给予解释。比如华山派的紫霞功和剑宗的高明剑法究竟从何而来?原书没提,作者认为是渡元禅师为“执行任务”,从少林藏经阁得到一本不知名的武功典籍传给华山派,作者名之曰“紫霞神功”和“青霞剑法”,足堪弥补原著的疑惑。此外,作者也推翻了原书的一些说法,比如方证大和尚所说的“风清扬江南娶亲被骗”等江湖传说,认为这些不足为信,与岳不群版本的华山派气剑二宗争斗史一样,回避、美化了自身的角色,是对历史的篡改。

  作者在行文中还以古讽古、以古讽今,对金作和自己的补写加以引申。

  书中写道:“五岳剑派当然也有与魔教单独作战的经历,不过对手都是级别不高的小虾米。五岳剑派把每一次战斗胜利都当作一次战役的胜利,一分抗魔十分宣传,倒也在江湖上打出影响力,被不明真相的江湖人士视为抗击魔教的中流砥柱。”对近现代史的相关情节有所了解的人,读到此无不会心。

  一位叫汤俊的前辈在《葵花宝典》书边写下“割了吧,我的成功可以复制”。这让魔教教主瞠目结舌。还说汤俊在“西太平宫”的同门于晋勇因大脑进水被逐出师门。此一段暗讽唐骏的“学位门”事件,连同为唐骏助拳的校友禹晋永也一并捎上。

  我们如此欣赏金庸营造的那个武侠世界,忍不住要把那个世界的图景一探究竟,让其中的一幕一幕更加丰满多姿。所有金迷的研究,都是在这个意义上进行的。

  《葵花宝典》读后感(二):以笑为介,厚黑景象

  近期喜欢武侠,一种盲目吧,就像是饥饿的人,看到吃的就想往嘴里塞。除了正规的科班学习以外,似乎看什么书都是不成系统的,所以也就决定了我没有特别条框的喜欢不喜欢,正是这样,我的审美观一直飘忽不定。选书和这个有关系更何况最近正是想要,所以一看到《葵花宝典》估计和东方不败那时候看到真正的《葵花宝典》一样,两眼放着绿光。

  当然,我并不想以己度人的去想象,当时她or他看到《葵花宝典》的“欲练此功、必先自宫”的纠结心态,不过我想等他真正决定的时候,这种崩溃的心态并没有持续的太久。而这部《葵花宝典》,可能与他刚刚相反,阅读越“崩溃”。也并不是不好读。或者是其他贬义的意思,只是觉得这是一个神奇的书吧,而且能让我觉得一直神奇下去——忽然又想到了每次在公交车上、地铁上看到杨幂那个夸张的装扮以及手指姿势,说着“五八同城,这是一家神奇的网站”。我借着套用一下,这是一本“神奇的武林百年史”。但是吧,并不是完全的贬义哦。

  说到真正的“葵花宝典”,当然我们会想到金庸的笑傲江湖、令狐冲、任盈盈、日月神教、岳不群等等等等。而这本张璟琳写得《葵花宝典》正是以此为题,以此为线,以此为背景讲述着一个在大多数人眼里本该以娱乐为主的武侠小说的另类解说。说到这里,我又想起来了《剑桥倚天屠龙史》,好像两本书的给我的感觉有些相似吧。只是后者更雅,而这本葵更黑一点吧。

  说他是在讲解这部小说,不妨说这是在用这本书去告诉我们什么是厚黑学,他人是怎样运用厚黑学的——厚黑学与武侠小说考据。虽然这么说来有些过于娱乐化,但是,我倒是觉得,作者的思维逻辑还是比较严谨的,最起码看着不是很浮躁、很复杂、很肤浅,而是有些道理、有些证据、有些链接的。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就想,是不是金庸的小说已经达到了一定高度,真的包含了太多的东西,让人真的能从中挖掘出来什么,而我的思维是不是太简单白痴了,为什么人家能看出子丑寅某来,而我看到的都是血拼浪漫呢?所以说,我是十分的信奉这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

  总结一下来说,这本书,读的不困难有意思、挺厚黑,虽然作者是以笑为介,厚黑的景色,而作为一个观景人来,我可能是看着厚黑的武侠,笑笑就过去了——求仁得仁,求笑得笑吧。

  《葵花宝典》读后感(三):千古江湖谁笑傲

  千古江湖谁笑傲

  ——读张璟琳《葵花宝典:一本书与武林百年史》

  杨津涛

  刊于《羊城晚报》

  张璟琳在《葵花宝典:一本书与武林百年史》的开篇序言中,首先回溯了金庸《笑傲江湖》成书的1967年。在“文革”席卷中国大陆的同时,香港左派团体也随之掀起“六七暴动”,他们试图以包括放置炸弹的激进方式“斗垮斗臭港英政府”。金庸主持下的《明报》以理性相呼吁,批评极左派发起的“反英抗暴”运动。张圭阳的《金庸与<明报>》一书中记述,当时本名查良镛的金庸成了左派口中的“豺狼镛”,住所中甚至收到了炸弹邮包。金庸不得不避走新加坡,同时在《明报》上开始连载《笑傲江湖》——一部被评论家视为政治寓言的武侠名作。

  “江湖”这个词早已充斥在各种小说与影视剧中,但究竟什么才是“江湖”?古龙有一个堪称经典的说法,“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我们也都耳熟能详。前后两个“江湖”的定义其实大相径庭,古龙说的“江湖”是泛指人间,而范仲淹的“江湖”却是尘嚣之外的隐逸之所。我们都在向往生活在后一种江湖,与佳人携手,笑傲其间,但却不得不终身在另一种江湖里摸爬滚打。正如《葵花宝典》一书的作者所说,最后真正做到“笑傲江湖”的仅仅是令狐冲与任盈盈而已,更多的人则倒在了拼死搏杀的江湖中。

  作者重构的百年武林史,由四部分组成:《葵花宝典》失窃案、日月神教内部纷、华山派气宗与剑宗内斗,以及福威镖局林家灭门惨案。依照金庸原著中的蛛丝马迹,以缜密的逻辑推理,补全了那些被《笑傲江湖》“正史”掩盖的江湖秘闻。少林派为在江湖中保存实力,不被“正教领袖”的虚名所累,策划了将《葵花宝典》外泄给华山派的阴谋,将日月神教的矛头引向五岳剑派。这部秘笈开启的潘多拉盒子,使尔虞我诈权力恶斗分别在日月神教与华山派内上演。至于在少林阴谋中充当了主角的林远图,其后人也最终没能逃出灭门的命运。在张璟琳看来,遵守丛林法则的江湖原本就是如此残酷,《葵花宝典》只是掀起江湖上血雨腥风的一个由头罢了。

  这本书书表面上只是对《笑傲江湖》的演绎与戏谑,且行文间不乏无厘头的搞笑话语,但其实这本书探讨的问题至为严肃,正如作者在序言中说的那样,自己这本书“不太像成人童话,而是鲜血淋漓的历史。”张璟琳虽是一名公司白领,但对中国历史浸淫颇深,此前即曾有《八王乱:西晋那时的权谋诡计》问世。他在讲述《葵花宝典》的江湖故事时,处处拿历史做比对,愈发显示出江湖权力场的冷酷无情。金庸曾说,他在创作《笑傲江湖》的时候,“文化革命夺权斗争正进行的如火如荼,当权派和造反派为了争权夺利,无所不用其极,人性卑微集中地显现。我每天为《明报》写社评,对政治中龌龊行径的强烈反感,自然而然反应在每天撰写一段的武侠小说之中。”《葵花宝典:一本书与武林百年史》无疑继承了《笑傲江湖》对人性与历史的剖析。如在华山派内斗中,实力本逊的气宗作为胜利者刻意掩盖历史真相,将剑宗覆灭的缘由说成是瘟疫肆虐;又如张璟琳对日月神教造神运动的刻画,对东方不败威权建立的阐释,都无不让阅读者深感似曾相识

  说起来本书存有一个小纰漏,为作者所忽视。金庸在《笑傲江湖》的后记中说的很明白,“本书没有历史背景,这表示,类似的情景可以发生在任何朝代。”但是张璟琳演绎的故事中,令狐冲、五岳剑派、日月神教都被默认在了明朝,不知道是不是作者因相关影视剧的装束而被误导呢?笔者权在这里效颦金庸,代《葵花宝典》的作者申明一句,这个百年武林史折射出的权力生态,在上下三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上,也从来都概莫能外

  http://www.ycwb.com/ePaper/ycwb/html/2011-12/11/content_1276870.htm

  《葵花宝典》读后感(四):如果金庸看到这本书

  还记得上初中时候第一次读到金庸的小说《射雕英雄传》,读得如痴如醉,读得废寝忘食。随后就一发不可收拾,读遍了他所有的武侠小说。而到了中专,最令人怀念的还是到了晚上熄灯之后,以床为江湖,谈侠论剑,为谁谁谁的武功第一争论个不休,或者拿那些武功招式来拆招解招,一争高下,有时候还会争得脸红脖子粗,几近恼怒,却又乐此不疲。在那个童话世界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偶像,每个人都有自己钟爱的武功,每个人都在梦想着自己的江湖……

  虽然我爱极了这些个武侠小说,但让我汗颜的是,我看武侠小说只是停留在看热闹地步满足于看那些打打杀杀、江湖义气,不管是金庸,还是古龙,还是梁羽生,我都没有试图去了解他们的写作初衷,以及这些故事、人物背后的意义,甚至连想都没想过。这应该算是我的浅陋了。当然,对于武侠小说的文学地位历来是有争议的,虽然被誉为成人童话,是流传最广的小说各类,但却一直不登大雅之堂;虽然普通大众极尽喜爱,却在严肃文学界争不得一席之地。就连执武侠小说界之牛耳的金庸在文学界的地位都不上不下,非常尴尬,更不用论地位尚在其下的古龙、梁羽生之类。

  据我的粗浅了解,这种状况大概只有到1999年金庸被聘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后才有所改观,再到北大醉侠孔庆东出版有关金庸的研究专著之后,才议论渐息。我们今天来看,金庸的书中创造了许多流行语,已经渗透进我们的生活,可以说影响深远。金庸先生自己也说,他写小说,不是在就武写武,就侠写侠,而是在写武与侠背后的人性。这一下子让其作品上升了好多个层次,但只是囿于武侠小说的身份,这些个向来不被读者所重视而已。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他的多部小说中一窥端倪(因为他的小说都是十几年前读的,大多数人物和情节都已变得模糊,也就不敢试着举例)。

  但是,大多数评金庸小说的不是在评论武功就是评论人物,或者说说人性,而我手头这本《葵花宝典——一本书与百年武林史》却另辟路径,从出现在《笑傲江湖》中的一本武林秘笈说起,把金庸先生笔下的数部小说中表现的武林历史串了起来,对其进行全方位解读和推断,甚至跳出武侠来议论武侠,写出了作者在其文字背后所隐藏的东西,极大的开掘了读者阅读金庸作品时的思想深度。特别是提到《笑傲江湖》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一种影射,以此来探讨对人性、对社会的思考,读起来让人在茅塞顿开的同时,又惊叹不已,不得不感叹作者读书之细,之精,之深;如果再加上作者网络化语言的叙述,以及旁征博引,让人获益不浅,还喷饭不已;更让人感叹的是,作者从金庸的小说中读透了人性,读懂了社会,可以说他是真正的读懂了金庸,读懂了武侠……仅此,这本书用嬉笑的形式,探讨了非常严肃的问题,赋予了自身一种不可小觑的阅读价值。

  但是,我又在想,他的解读真的就是金庸先生创作之初的初衷吗?尽然,恐怕又不尽然。那么,如果金庸先生读了这本书又会作何感想呢?是喜其作品被人所重视、所研究?还是怒其作品被曲解、被乱解?或者根本就只是一笑置之呢?可能,一切都有可能。只是我们无法得知金庸先生是否会读这本书,是否会把自己的态度亮出来。但我个人觉得,不论其具体细节的解读是否正确,金庸先生也一定会有一种知己之间那种息息相通的感觉。是否如此,我真的很想知道答案……

  《葵花宝典》读后感(五):《葵花宝典:一本书与百年武林史》:不仅是武林,不仅是历史

  《葵花宝典:一本书与百年武林史》:不仅是武林,不仅是历史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金庸武侠小说在大陆火的一塌糊涂,但由于当时知识水平有限,只知道小说好看,而且是那种让人废寝忘食,欲罢不能的好看,后来读了陈墨、严家炎等人对金庸小说的解读和研究,才开始学着从情节、人物、文化、美学等角度来欣赏。再后来踏入社会,方知武侠是成人的童话,是当不得真的。最近,读了张璟琳的《葵花宝典:一本书与百年武林史》,彻底颠覆了这一错误认识。

  该书以金庸武侠小说为论据,通过逻辑和常识的推理论证,还原了许多看似细枝末叶,但关乎大局的事实真相。从表面上看,这种还原是对原著的颠覆,但本质上,却是对原著的深度解读。就像周星驰的电影虽然是无厘头,但却让人在笑声中感受到现实的冷酷一样。读完该书,不难发现《葵花宝典:一本书与百年武林史》,写的不仅仅是江湖和武林,还包括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讲的不仅仅是历史,还包括我们现实的生存法则。

  正邪和善恶之分是武侠小说永恒的主题,而人性和利益计算才是客观的现实,所以,武侠是成人的童话。在《葵花宝典:一本书与百年武林史》中,作者跳出正邪善恶的武侠思维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人性和利益计算之下的现实思维模式。作者通过逻辑推演和常识分析,认为百年前华山派弟子岳肃、蔡子峰从莆田少林窃取《葵花宝典》的“窃书案”,实际上是少林寺企图祸水西引的一个阴谋。因为以《葵花宝典》之尊贵,以少林武功之高深,岳肃、蔡子峰这两个稀松平常之辈的窃书行动岂能得逞?随后,红叶和尚派林远图劝阻华山弟子不要修炼《葵花宝典》,而后自己又离奇还俗修炼神功,修炼神功后却干上了“两成靠武功,两成靠名头,六成靠关系”的走镖行当,这实在有点大炮打蚊子的意思。先是宝典“被丢失”,紧接着是林远图华山之行的善举,这等于向江湖,主要向魔教释放宝典在华山的信号。而后林远图走镖时向天南海北的人展示宝典上的武功很厉害,最后是魔教和华山派两次火拼,双方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而少林始终屹立百年不倒,这就是百年前少林“窃书案”的始末。《笑傲江湖》中,左冷禅是真小人,岳不群是伪君子,但实际上少林的红叶和尚和林远图才是最大的阴谋家。“二战”时期,对于德国法西斯的扩张,英法的绥靖政策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那一个不是牺牲东欧国家利益的祸水外引?

  《笑傲江湖》中的日月神教,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大陆“文革”的映射。张璟琳在第二章《日月神教的内部战争》中,通过对日月神教的强人政治和造神运动的分析,所总结的四个奥义,简直就是“文革”的行动纲领。造神运动的第一奥义是把偶像神圣化,让神明的形象失去现实参照,在大众的臆想中无限高大,以达到非理性的程度;第二奥义是制造广泛的,深入骨髓的恐惧,让人失去安全感,只能屈服甚至依恋威权体制;第三奥义是瓦解人性中善的一面,最大限度地削弱人性中爱情、亲情的分量,一切是非善恶标准都取决于神的意志,不要人性,要神性;第三奥义是在群体中广泛散布不信任的因子,煽动仇恨,鼓励告密,让人相互猜忌。因此,作者看似在说一本书与百年武林史,其实也在说正史。类似妙笔,在《华山剑宗气宗之争》和《林家灭门惨案》两章中俯拾皆是。比如“掌权之后的岳家王朝大肆篡改历史,将《紫霞神功》神话,将岳小肃神话。作为失败者,剑宗生存过的痕迹被最大限度抹掉了,他们的武学也只残留下雪泥鸿爪,不成系统,他们的形象被模糊化,妖魔化。华山派的后辈弟子早已经被日复一日的正气教育洗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岳不群怎么说,他们就怎么信”。再比如,“高深的内功被岳家世代垄断,高明的剑法被岳家禁止修炼,他们有什么?只有一颗被岳家天天洗脑,最后丧失独立思考能力,整天想着‘正气’‘君子’的大脑”。抛开武侠情景,这些话如果对号入座的话,是可以被“和谐”一万次的。或许,这些才是这本书的精华和价值所在。

  总之,《葵花宝典:一本书与百年武林史》以武侠为题材,以推理为形式,以历史为线索,揭示的却是普遍的人性和真实的世界。

  《葵花宝典》读后感(六):818野史也哈皮

  818野史也哈皮

  评《葵花宝典-一本书与百年武林史》

  虽然说“所有的历史都是现代史”,但正史人士又严肃地说:“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历史应该还原它原本的面目。”好吧,那我们818野史总可以吧,而且细心的人818不要紧,竟然将《葵花宝典》都扒出来了,而且巴拉巴拉的还相当不错。很多人小时候都看过金庸的小说,当然不是穿开裆裤的时候,是大字认识了三五斗的时候,还对江湖有点懵懂,对异性有点萌动的时候,那时候看金庸的武侠小说,感觉场面很热闹、情节很精彩;总体上说,那个时侯看的武侠小说,还是属于看热闹阶段。随着年华老去、马齿徒增,对生活也多了一些了解,这个时侯再拿起金庸小说的时候,已经可以看懂其中的江湖、人物的性格了,这就是818金庸小说的动力所在:一方面想想小时候看小说的热乎劲,一方面还可以透过小说,阅读当年江湖那些挨刀和不挨刀的人。

  喜欢金庸小说的男人们,最喜欢818里面的女人们了,哪个做老婆比较好?那个做情人比较好?或者哪个对自己帮助最大?这一类的8最容易上瘾了。《葵花宝典》也值得818,为什么?因为在武林中,《葵花宝典》是最高的武林秘籍,学会了《葵花宝典》可以横行天下,在江湖中称雄称霸,这象征着最高的权力。为了权力各路武林豪杰可以不顾一切地去争取,甚至牺牲自己的身体和心理也在所不惜,甚至可以连家庭亲人不管不顾,只是为了称霸武林的豪壮和满足私欲的贪婪。这不就反应人性么?

  这本《葵花宝典》根据金庸武侠小说《笑傲江湖》中的各种“史实”,围绕《葵花宝典》的种种争夺、修炼展开,对当时江湖各路英豪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包括隐藏在《葵花宝典》背后的阴谋阳谋,争抢《葵花宝典》的尔虞我诈,对于受《葵花宝典》流毒较深的教派、个人更是展开了深入的考据和分析,影射到各种歪曲的人性和狼性,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读起来很过瘾。很显然,这本《葵花宝典》不是盖世武功秘籍,而是通过金庸武侠小说中的《葵花宝典》的辗转流浪,映射出当年的江湖恩怨,也提醒活在当下的我们: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人在江湖漂,哪能不挨刀。

  喜欢历史的人,也喜欢八卦,因为不管是正史还是野史,不管事实还是谣言,总需要经过一番推敲才能定论,总是有值得考证和考据的地方,如果我们通过一系列严密的分析,能够从中分析得到自己应有的结论,印证我们当时对于人物的判断,岂不是一种乐事?外行看热闹,内行门道;小时看热闹,长大看大道(道可道,非常道);当年读武侠,如今品人生;818野史又何妨!!

  今天你8了么?

  2011-10-29

  《葵花宝典》读后感(七):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宫刑

  凌晨刷完张璟琳《葵花宝典》,11年10月一版一印~本文原载天涯,是一本关于金庸作品《笑傲江湖》的脑洞之作~近期同类型作品读过新博士的《剑桥简明金庸武侠史》,个人偏爱武侠史~

  本书的特点/缺点是槽点密集,给人以为了吐槽而吐槽的不适感,有时生扯对偶句甚多(是的,某幽也有吐槽过多的毛病,适当吐槽可以活跃气氛,过多则是哗众取宠)~另一个问题在于章节篇幅相差大,全文四章页数大致为50/85/70/10,页数悬殊,有洁版之嫌~

  几处小瑕疵:

  1.第12页第5段第1行“五岳并派”,第6段第3行“并入五岳剑派”~根据后文可知,岳肃、蔡子峰时代的五岳剑派并未兴起并派之说(并派由左冷禅提及,第36页第5段第6、7行),所以用“五岳剑派”和“加入五岳剑派”更恰当~

  2.第25页第2段最后一行“连面和心不知的表面姿态都无法再维持下去”~应为“面和心不和”~

  3.第30页第2段第3、4行,“在众目睽睽之下凌辱对方大汉”~应为“大汗”~

  4.第135页第3段最后一行“女子此现在的嫖客招妓富婆找鸭”~“女子此”什么鬼?是“好似”么?

  5.第172页第4段第1、2行“论整体实力,比不过气宗;论派内气氛,还是比不过气宗”~根据上下文,两处“气宗”应为“剑宗”~

  6.第214页第1段第2行“岳小群小时候就曾目睹过长青子与岳小肃灯下练剑”~“岳小群”应为“岳不群”~

  一本轻松的武侠揭秘之作(被你生生挑了错),将原作中的蛛丝马迹整理分析、连缀成文,言之成理即可~看到最后一页的购买方式(网站、邮局/银行汇款),不禁感叹互联网发展迅速,然而在纷繁迅捷的社会里,那本成书于1967年的《笑傲江湖》及其衍生作品,依然可以带给我们最纯粹的快乐~

  《葵花宝典》读后感(八):千古江湖谁笑傲

  千古江湖谁笑傲

  ——读张璟琳《葵花宝典:一本书与武林百年史》

  杨津涛

  刊于《羊城晚报

  张璟琳在《葵花宝典:一本书与武林百年史》的开篇序言中,首先回溯了金庸《笑傲江湖》成书的1967年。在“文革”席卷中国大陆的同时,香港左派团体也随之掀起“六七暴动”,他们试图以包括放置炸弹的激进方式“斗垮斗臭港英政府”。金庸主持下的《明报》以理性相呼吁,批评极左派发起的“反英抗暴”运动。张圭阳的《金庸与<明报>》一书中记述,当时本名查良镛的金庸成了左派口中的“豺狼镛”,住所中甚至收到了炸弹邮包。金庸不得不避走新加坡,同时在《明报》上开始连载《笑傲江湖》——一部被评论家视为政治寓言的武侠名作。

  “江湖”这个词早已充斥在各种小说与影视剧中,但究竟什么才是“江湖”?古龙有一个堪称经典的说法,“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我们也都耳熟能详。前后两个“江湖”的定义其实大相径庭,古龙说的“江湖”是泛指人间,而范仲淹的“江湖”却是尘嚣之外的隐逸之所。我们都在向往生活在后一种江湖,与佳人携手,笑傲其间,但却不得不终身在另一种江湖里摸爬滚打。正如《葵花宝典》一书的作者所说,最后真正做到“笑傲江湖”的仅仅是令狐冲与任盈盈而已,更多的人则倒在了拼死搏杀的江湖中。

  作者重构的百年武林史,由四部分组成:《葵花宝典》失窃案、日月神教内部纷、华山派气宗与剑宗内斗,以及福威镖局林家灭门惨案。依照金庸原著中的蛛丝马迹,以缜密的逻辑推理,补全了那些被《笑傲江湖》“正史”掩盖的江湖秘闻。少林派为在江湖中保存实力,不被“正教领袖”的虚名所累,策划了将《葵花宝典》外泄给华山派的阴谋,将日月神教的矛头引向五岳剑派。这部秘笈开启的潘多拉盒子,使尔虞我诈的权力恶斗分别在日月神教与华山派内上演。至于在少林阴谋中充当了主角的林远图,其后人也最终没能逃出灭门的命运。在张璟琳看来,遵守丛林法则的江湖原本就是如此残酷,《葵花宝典》只是掀起江湖上血雨腥风的一个由头罢了。

  这本书书表面上只是对《笑傲江湖》的演绎与戏谑,且行文间不乏无厘头的搞笑话语,但其实这本书探讨的问题至为严肃,正如作者在序言中说的那样,自己这本书“不太像成人的童话,而是鲜血淋漓的历史。”张璟琳虽是一名公司白领,但对中国历史浸淫颇深,此前即曾有《八王乱:西晋那时的权谋诡计》问世。他在讲述《葵花宝典》的江湖故事时,处处拿历史做比对,愈发显示出江湖权力场的冷酷无情。金庸曾说,他在创作《笑傲江湖》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夺权斗争正进行的如火如荼,当权派和造反派为了争权夺利,无所不用其极,人性的卑微集中地显现。我每天为《明报》写社评,对政治中龌龊行径的强烈反感,自然而然反应在每天撰写一段的武侠小说之中。”《葵花宝典:一本书与武林百年史》无疑继承了《笑傲江湖》对人性与历史的剖析。如在华山派内斗中,实力本逊的气宗作为胜利者刻意掩盖历史真相,将剑宗覆灭的缘由说成是瘟疫肆虐;又如张璟琳对日月神教造神运动的刻画,对东方不败威权建立的阐释,都无不让阅读者深感似曾相识。

  说起来本书存有一个小纰漏,为作者所忽视。金庸在《笑傲江湖》的后记中说的很明白,“本书没有历史背景,这表示,类似的情景可以发生在任何朝代。”但是张璟琳演绎的故事中,令狐冲、五岳剑派、日月神教都被默认在了明朝,不知道是不是作者因相关影视剧的装束而被误导呢?笔者权在这里效颦金庸,代《葵花宝典》的作者申明一句,这个百年武林史折射出的权力生态,在上下三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上,也从来都概莫能外。

  《葵花宝典》读后感(九):天下武功出少林

  开宗明义,作者认为《葵花宝典》的流亡与传播是一个阴谋,并以“厚黑学”理论进行了论证,最终,“幕后黑手”的矛头指向了少林。作者还拿另外一部比肩《葵花宝典》的武学“吸星大法”作了例证,虽然论证的过程有所保留,但是结果很明确,那就是“吸星大法”源于少林。作者的逻辑推导,这里权且称之谓“阴谋论”吧。这也正应了那句俗语“天下武功出少林”。

  天下武功出少林,这个可谓妇孺皆知了。可是,用这样的逻辑来推导,多少有些让人不甘。当然,也有人对这个命题本身提出了质疑,少林真的这么厉害吗?有位网络“大侠”立马就站出来说了“真的有这么厉害”,还不止,这位网络“大侠”还给出了有理有据的分析——少林寺首先是个研究佛法的地方,在古代佛法和哲学是划等号,是个研究哲学的就知道精神境界再高超也不可能脱离物质而存活,所以他们在研究佛法的同时一有空就研究一下强身健体的方法,最开始是体操,体操柔和了哲学精神以后就变成了武术,所以武根本意思讲得其实是精神和肉体互相促进的一个状态,由于这种形式可以强身健体所以很容易被群众接受顺而传播开来,所以天下武功出少林是有根据的。据说隋唐时期是少林寺的鼎盛期你查一下会有很多相关的历史记载,就如我说的现代的中国武术只有空壳而没有思想内涵只能算作高难度体操!可谓见解独到,姑且称之为“哲学论”吧。

  很显然,作者的“阴谋论”既功利又功用,多少会让一些理想主义者有种“情何以堪”的“哀怨”;相比作者的“阴谋论”,这位网络“大侠”的“哲学论”则更宏观,即使是理论,也会因为距离上有了进退的空间,反倒变得可信可亲。话说了,搞的就是厚黑学哪管他和不和蔼可不可亲,那些笑容可掬的大和尚注定个个是腹黑。

  作者关于令狐冲身份的推导,我深以为然。岳不群对令狐冲的隔阂由来已久,所以最大的可能就是,根源不在令狐冲本人而在于其身份。同时,不难发现,令狐冲的成功充分说明(除了要有狗屎运之外):集大成者方成大器。什么门户之见、正邪之分都是狗屁,只有打破条条框框,博采众长才是王道。话说回来,如果按照作者的阴谋论逻辑来说,令狐冲既是个异数也是个例外,少林算来算去,居然没有算到搞出来这么个超级“副产品”!!这算不算是个“破绽”呢?嘿嘿O(∩_∩)O~

  很有意思的一本书,却不能给五星,原因有两个。一是有点绕,后半部分的结构有些松散,好在结尾又绕了回来;二是语言魅力不足,读来不易,没有一气呵成的酣畅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