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叔本華的眼淚》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叔本華的眼淚》读后感10篇

2018-01-19 20:26: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叔本華的眼淚》读后感10篇

  《叔本華的眼淚》是一本由歐文.亞隆Irvin D. Yalom著作,心靈工坊出版的平裝 / 25K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图书,本书定价:新台幣380元,页数:416頁,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叔本華的眼淚》读后感(一):Every Teardrop Is A Schopenhauer

  标题即封面。嗯。

  五道口某栋房带露台的阁楼,夏天里十个人围坐一圈,体验各种情绪的交锋。即使这是我的小组体验,却在阅读时候不断迁移到小说场景中。

  书从四五月份就起了头,不到5%就没看下去,淹没在kindle近百本书的后页。

  为什么是现在?7月底结束了为期十次的一个小组,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感觉收益不大,结束之后很不得劲。下旬的时候和去年那个小组的小伙伴们吃了个饭,各种想说服老苏把去年的小组继续下去,未能成功。席间谈到疗愈,老苏说你选择去旅行不也是一种方式么。于是我在旅途中,翻到这本书的时候就停住点开,便一发不可收拾。

  为什么是这本?亚隆有很多治疗主题的小说,只有这本在kindle里。当然原因之一是正好碰到这本的资源,还是台版翻译。第二就是书名了。叔本华。我的哲学启蒙很晚,大学之前没碰过这些,虽然家里书架上堆满了我爸年轻时看的叔本华和尼采。大学的时候有赖于校图书馆良好氛围,也没少去,但还是自觉哲学太尖酸深奥不适合我。直到我遇见一个小伙伴,他把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奉为世间真理。为了让我俩豆瓣"共同的喜好"+1,大三的时候我从书架上取下了<叔本华思想随笔>。在感叹大师存在看得如此透彻之余",心中还是泛起阵阵凉意,好像生命不再有意义,苍茫的宇宙中你只能孤独孤独得到死为止。像亚隆笔下如叔本华转世的菲利浦:小组的前期他双眼总是静默的望着天花板或地板不带感情的引述叔本华大段大段文字,如一块冰砖砸入原本温暖的小组。每次看到小组中菲利浦毫无感情地发表言论时我就很想拿块板砖抡他。其实这个动作不仅是针对他,还有叔本华以及我认识的小伙伴。

  可是小组是互动的,咨询重要的还是关系。菲利浦这块冰砖砸进小组后,碎出了史都华的厌世,瑞贝卡对美貌的纸捻,潘蜜的愤怒,朱利斯对生存和死亡意义的考量。我记得去年我在小组里说,好像每个人都由无数碎片组成,别人能从中轻易拾取出最像自己的那几片或认同或反抗(现在看来这个比喻更应该是"每个完整个体在别人看来都会折射出更符合他人投射的那一面")。

  有些事情是肯并也可以被原谅的,但却还没找到转化的途径。

  旅途中有些断续,那就先到这吧。

  《叔本華的眼淚》读后感(二):有趣的一本哲学书

  读到序言:大师的生与死就被深深地吸引了,有别于尼采的狂热,叔本华的思想里透露了一丝丝东方的哲学、越往下读,越奇妙,简直太棒了。

  这本书以两条线索贯穿全文,一条线索是叔本华本人的生平,一条线索是朱丽斯心里治疗师的团体治疗。

  叔本华出生在一个富裕家庭童年却没有得到足够的爱。很多时候,书里说童年是快乐的,无忧无虑的,可能因为这种爱的缺失,他变得偏执、孤独。当然,天才也总归是孤独的,天才的人生必将是一场独角戏。但也有句话说,只有童年得到无私的爱,才懂得爱人,才能被人所爱。于是,他彻彻底底过着孤独的生活,性满足不了他,他的哲学中弥漫着痛苦宗教、自杀、人际关系空虚、自我价值感种种议题。似乎他认为人生就是苦的,对,这与东方的禅修如此相像。生活中没有绝对的快乐,而相对的快乐也只有三种来源:相对的快乐有三种来源:一个人是什么,一个人拥有什么,以及一个人在他人的目光代表什么,有时候我们欣赏的不是名声,而是真正的价值

  而在第二条线索里,心理治疗师朱丽斯在发现自己得了黑色素瘤之后,对死亡产生了深深的恐惧,整本书,他对死亡的感受变化也是一个重点,其实也是阐述了叔本华对死亡的思想,叔本华对死亡有过这种观点:面对死亡有两种方式:理性的方式或错觉和宗教的方式,后者希望有持续不减的意识舒适的死后生命。他提出了一种接近神秘主义的观点,欣赏一种不死的形式。他认为我们的内在本质是不会增减的,因为我们只是永久长存的生命力意志、物自身的一种表现,所以死亡不是真正的毁灭,当无意义的人生结束时,我们将重新加入超越时间原始生命力。朱丽斯的团体治疗希望病人自由地表达自己。在这本书中,随着以前的病人菲利普的加入和他们探讨的深入,他逐渐超越了对死亡的恐惧同时对团体治疗也有了新的想法与突破。

  而他以前的病人菲利普就像一个叔本华的翻版,从叔本华的哲学中得救,反过来又成为叔本华哲学的使者。在团体治疗成员中,潘蜜被尼尔与情人约翰所困,去印度禅修寻求解脱,菲利普是她青春时候爱的人也是伤害她的人,他俩的性也是叔本华的一个重要的议题,越疯狂的性,越空虚。吉尔处理不好妻子的关系,酗酒。瑞贝卡是个美丽的律师。却因为美丽否定了自己的其他价值。就像尼采说得那样:美丽是天生的推荐信,但是当容颜老去,曾经美丽的人却发现不了自己的价值而产生了深深的迷茫,对,美丽是个对自己的障碍。波尼是个胖女孩,得不到所有人的关注,也欣赏不了自己。史都华是个儿科医生,处理不了与妻子的关系,汤尼是个木匠,同时也经常打架。其实这每个病人都是叔本华的议题一个侧面:女人、性、死亡、暴力、酒精。他们其实都很孤独,就像叔本华葬礼的开场白说得那样:这个人一生住在我们之间,然而他一直是我们中间的陌生人,很少表现自己的感受…他孤独生活,孤独死去。

  以朱丽斯的一句话做结尾:团体不是生活,是生活的彩排。在我的印象中,团体已经浓缩了一生的历程

  《叔本華的眼淚》读后感(三):给叔本华的情书

  一开始完全是把这本书当成叔本华的传记来看,因为里面的菲利浦完全就是叔本华的现代版。我由于太爱他了,以至于一直不想去了解他,每次和他”约会“时,总是在心里描绘出一付他的样子,非常害怕真正的他不是我想要的样子。

  但我为什么爱他呢?看到他的文章,有”生平第一次被真正了解“的感觉,”光是知道他曾经存在过这个事实 ,就能给我莫大的安慰“。于是本书看到最后我有点觉得受到冒犯,当讨论到叔本华有可能患有长期的抑郁症,一直受很严重焦虑的困扰,他写作过程实际上是在努力为自己治疗的过程时,我在心里不停尖叫,我不要相信我不要相信

  作者明显是爱尼采多过爱叔本华的,各人爱好怎么样的哲学家完全是自我气质选择的结果,从作者对结局安排就可知道,他本质上是个乐观的人(事实上,假如不乐观的话我想他不会成为这么成功的精神心理学家,光是接受人可以被治愈这个前提需要足够乐观了),所以偏向尼采也是自然的事。但让我非常不爽的是,他认为叔本华的哲学对菲利浦的性上瘾并没有实际的帮助,菲的好转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性欲降低的自然结果。好在这点不爽被他对于叔本华本身人性的一面的描写以及书中体现出来的他对叔本华的同理心和想要治疗而不停分析他的可爱之处给弥补了。

  最后说说信仰,作者说叔本华同之前哲学家的不可知论者不同,他是彻底的无神论者,这点我认同。但无神论者和真正无信仰者还是不同的,我不相信这世上有人(我指真正有感受的内省的人,我相信大多数人都属于这一类,只是觉醒的程度不同)能够真正的毫无信仰的存活至今。叔本华的信仰在于对自己的理性认识以及自己天才,这个信仰如此之强大以至于他可以不需要任何来自宗教的慰藉。信仰绝对也是自我选择的结果,这世上有多少种信仰,就有多少种人。

  我的第一次长评献给我最爱的叔本华。可惜的是,我仍然在找不到信仰而痛苦中,我选择佛教是因为它本质上和叔本华的哲学一脉相承,但究其本质,来自于佛陀对人性,对人自身的”佛性“的信心。但我由于太过于厌恶自己而无所适从,所能做的只是尽可能少的和人来往,处于绝望中的人本身就是个旋涡,自我毁灭就可以了,不要把无关的人等也拉下水

  《叔本華的眼淚》读后感(四):城墙和眼泪

  我觉得读这本书完全可以用惊心动魄来形容,我一路跟随着菲利普的行为语言,在我的脑中不断搜索自己的观念并进行比对。在一开始,我觉得特别兴奋,可能和菲利普读到叔本华一样兴奋,因为看见有人在经历和自己一样的痛苦而感受到某种安慰。并觉得如此筑起一座城墙甚好,我也跃跃欲试。但直到接近书的尾声,那个城墙的比喻。城墙本来是用来阻挡洪水的,但很多年过去,河水已经干涸,而当初建造城墙的人依然还在忙着加固它。我之前的观念开始发生动摇了。我感觉有一些我觉得是正确东西发生了变化,我觉得有某些地方需要一个转变。是不是我太想要一劳永逸答案而忽略了当下的真实需求呢?事情在不断的流变中发生着,我因为太过于害怕而执着的不敢体验当下了吗?

  为什么得到疗愈的标志总是泪水呢?这是一种最柔软也最有力量事物。我认为,因为眼泪是流动的,它的释放代表原本固化我们的城墙倒塌了,却而代之的,是一种流动的状态。一种可以不断变化形态,又可以适应不同环境的变化。我只要一想到流水怎样绕过阻挡它的石头就感到很高兴。洪水会冲破石墙,溪水会绕过石头,水的能耐在于不管是哪一种形态 它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为什么没有举小溪遇到石墙的例子呢?这是显而易见的,在小溪流过的地方,根本就起不需要石墙。

  菲利普的状态让我想起很多灵修人的状态,他们隔绝了情绪,始终宣讲着她们相信的二手真理,即使遇到质疑也从没有情绪反应。我想过要用这种方式保护自己,但对于我来说,我感觉到这种方式之中缺乏养分,什么养分呢?就是人和和的亲密感之间带来的滋养。我果然不适合把自己摆弄成城墙呢。

  《叔本華的眼淚》读后感(五):很高興這本書有很多讀者

  2005 / 09 / 21

  在看本書之前,我對叔本華從來沒有一個鐘頭以上的閱讀,更毋論了解,但是看過本書,再對照關於叔本華的資料,我開始佩服這位作者──歐文.亞隆,介紹裡說他是美國當代精神醫學的大師級人物,我非常訝異他對叔本華哲學思想的把握,和他那奇妙的文筆。

  先就書裡描述的叔本華思想約略說說。作者筆下的叔本華,是一位看清世上人類執著的智者,他會說出像「我們所擁有的東西,常常反過來擁有我們」(近於東方「役物與役於物」的哲理)這樣的話,但在此同時,他也不認為這世上的人類會放下他們的執著,並擺脫這種悲慘的循環。他把看得清眾人執著的自己放置到眾人之上的位置,並且熱心地建議世人種種武裝自己來面對這個社會的方法。在他的思想裡,所有的不真誠和冷漠都得到了贖免,因為所有相互對待的本質都來自人類隱密的理性。亦是在此時,死亡將成為一種永恆的解脫。

  想像這樣一位悲觀主義者坐在心理治療師的面前,與一群有著各自不同鮮明個性和煩惱的人一同參與團體諮商的模樣,那場景恐怕是非常卡通,頗有搞笑的趣味。《叔本華的眼淚》就是這樣一部有意思作品,在看過許多探討類似哲學、心理、死亡等議題的小說後,這本書的特殊筆法讓人驚艷。

  從一位得知自己已罹重病、時日無多的治療師朱利斯開始。當他見到曾經患有嚴重性需求強迫症的老病人菲利普,如今卻即將取得「哲學諮商師」的資格,還向自己保證:幫助他從強迫症深淵中站起的叔本華先生,也同樣能拯救即將瀕臨死亡的朱利斯時,會碰撞出什麼樣的火花?

  閱讀本書是十分特別的經驗,或許看到末頁的您,也將與我一樣被感動。

  《叔本華的眼淚》读后感(六):理智情感

  看完了欧文·亚隆的三本小说,最喜欢这本。作为一个心理学专家,欧文·亚隆的小说当然不是以情节取胜,而是试图用最简单的语言来解释最抽象的哲学。而心理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出现的年头也不过100多年,很多人认为心理学根本不是科学。当你要反驳的时候,忍不住想起曾奇峰的一句话:现在的心理学太科学了(大意如此)。

  本书采用穿插章节的手法,一面详述叔本华的成长背景和历程,以及其主要哲学思想;一面又讲述了“现在”的团体治疗的故事

  团体治疗中的“男主角”非菲利普莫属,他是个哲学博士目的是成为心里治疗师。然而团体治疗中,菲利普和其他成员没有目光交流,他永远在用理性思考凡事必提叔本华,没有self exposure。

  “叔本华说……”

  “叔本华说……”

  “叔本华说……”

  “叔本华说……”

  无论别人如何攻击他,他始终坚持理性。看到一半时,我有一种焦虑厌倦无力感。假如我是个心理治疗师的话,这时候估计会考虑“反移情”这件事。但是作为一个普通人,我想到的是和这样的人沟通是多么的痛苦,这不就是萨提亚提到的“超理智沟通”吗?

  如果现实生活中你有《生活大爆炸》里的Sheldon这样的朋友,你会怎么样?估计会很痛苦。

  选择“超理智沟通”方式的人,背后可能有很多原因。有些人没有能力识别自己的情感,有些人没有勇气面对自己的情感。甚至有些人认为情感(emotion)是坏的,而理智才是更高级的。然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大部分是情感上的。甚至有时候你认为自己是在理性思考,而这些理性的思考很多也是建立在感性的基础上。菲利普钟爱叔本华,因为觉得他和叔本华最相像,这本身就蕴含着feelings在内。

  作者很好地抖了个包袱,让团体治疗中最初缺席的潘蜜成为菲利普早期性瘾状态下的受害者。仇人相见,分外眼红。潘蜜一直在攻击菲利普,而菲利普始终理性地对待她。但是菲利普能永远保持理性,压抑自己的感情吗?显然他做不到,潘蜜对他的心理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他回忆起了年轻的潘蜜和当时他的感受。

  让我们用最理性的数学公式来描述菲利普心墙的崩塌方式——几何级数。

一阵凉意使他扣住夹克,天光逐渐消退时,太平洋带来的寒风穿过金间大桥,猛然向他袭来,就好像他生命的时时刻刻将永远流逝,没有温暖也没有快乐。寒风预言有如冰霜的无尽时日即将到来,从清晨开始升起的严寒日子是无法期待家、爱、接触和快乐的。他那纯属思维的大厦没有丝毫暖意,他以前竟然不曾注意过。他一路走下去,隐约中知道他的房子和整个人生都建筑在脆弱虚妄的基础上。

  《叔本華的眼淚》读后感(七):大學時代張卉君就會說她早餐是兩杯咖啡與一本黑格爾

  而我就回答我其實比較喜歡叔本華。

  但那時候根本誰也不認識只是覺得念出這些名字就很酷的樣子。

  擺明自己對哲學的無知是一種狡猾

  既無力於確認誰誰誰對這龐雜世事一滴體會的結晶

  也無心爭辯誰誰誰思想才是眾生最瞭然的靈魂去向

  在我們理當以為對於認識自己這件事應該用點心力的時候

  誰家小貓生小狗正好給你一個弔詭的即刻開悟

  書中時常在當你對這無盡的抗辯感到頭暈想吐

  給一次恰好稍大一點的寬容而繼續讀下去

  也許是將死之人的慈悲

  或者是各種人性缺失所必然演繹出來的感慨

  你是誰

  你擁有什麼

  別人怎麼看你

  難題在於表達、解讀與認知之間的距離

  每一毫釐都是生命的變數與轉邊的可能

  所有有益於身心健康的事物都值得我們白費唇舌的

  而身心健康不是目的

  原書名The Schopenhauer Cure

  也許cure一字更意味著某種曖昧的手段

  那種心理治療所隱含的不明確性

  [眼淚]也挺好的

  也是種人體曖昧的排出

  到後來你會發現你的信念其實不該讓第二個人知道

  那不是叫秘密

  而是不該要別人來審視你的狗屁人生

  就算你沒這樣想

  這樣你的墓碑就可以放心跟叔本華一樣了

  我的早餐是香蕉。好好吃飯不要亂配書。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