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传销洗脑实录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传销洗脑实录读后感10篇

2018-01-19 21:13: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传销洗脑实录读后感10篇

  《传销洗脑实录》是一本由王浩著作,22.00元出版的2009-1图书,本书定价:208,页数:,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传销洗脑实录》读后感(一):教育,为了明天

  不得不说,设计传销的人真是个天才!各种网络各种陷阱,各种舍弃今天为了明天,等等,像不像我国的教育,为了明天,未来的腾达,费了我们多少心血呢,回报率又是多少,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硕士博士,edcba,没坚持走完的我们说他半途而废,多少我们用不到的知识,统统灌输,多少青春幸福年华,我们舍弃。我忽然又想到了宗教问题,把对今天的约束建立在来世的天堂地狱之间,唯独教皇们的狡诈,是真的,多少善意的煽情的谎言,骗了一堆堆人。

  好吧,我承认读书是用的,但有用的也只是少部分,各种考核各种考察,我们已经形式化了,真正学到东西的,又仅仅是少数人,真正学到有价值的,也只是少数人,浪费的却是多数人的时间精力金钱

  不过话说回来,高考制度,本科生制度,确实是我国比较公正公平的制度,国庆那国庆

  《传销洗脑实录》读后感(二):你们就是一群人才

  且不说传销的害人之处。

  这些人受到过的眼光、说话、行为精神控制教育,出来也是个人才啊。

  下到只求吃好喝好的平民,上到人生世界成熟知识分子,下到未经世事小孩,上到饱经尘霜的老人,无不败下阵来。

  如果说现在的大学只是一个技能教育工厂,那这个传销窝点就是教人待人待事说话之道的速成之地啊。古代的三寸不烂之舌,诸如蔺相如、毛遂、张仪之流,直接就是传销窝点的普通毕业生。这些人放古代绝对都是门客谋士。现在的谈判专家都下岗吧。

  发展下家之前先了解对方性格,并根据性格开始演出一幕幕的戏剧,直至对象成功洗脑。本来一直以为传销窝点是在一个封闭的区域里,进不能进出不能出,现在才知道,整个社会都不过是他们的洗脑工具,一张卫生纸、一个擦桌子动作、一个人莫名其妙的路过都直指对方的性格弱点。再加那份从跟你打电话邀请你去发财到你因发现真相而坐上火车离去的那份持之以恒步步为营亲情感情恩情、威胁、激将、请求、影响、启发、心理剖析、三十六计。我服死你们了!

  以前看网上的图片,说文革时期,瞎子们靠毛泽东思想睁开眼睛看见了,聋子靠毛泽东思想听见东西了,我当然嘲笑之、鄙视之、不当回事之。可现在,看到一个结巴愣是靠传销变成了口若悬河妙语连珠、一口气讲两小时不带咽口水的,我信了!

  只是在一个城市,能把包含各色人流的N万人从对传销的极度仇恨心甘情愿成为其中的一份子并主动去发展下家,这是需要人性有多么恐怖的了解啊。如果传销的创始人能写本《传销创始人的说话之道》,我必奉为圣经,早上不读都不知道怎么出去做人

  我觉得如果有人把我拉进传销窝点,直接不用劝我了,我可终于找到组织了。

  不过一本回忆录我就缴械投降了。以后碰见不会懂事的人,直接对他说:真该放到伟大的传销窝点里受一下教育。

  可是这里真是一个没有道德、没有人性、没有尊严、没有自我的地方

  《传销洗脑实录》读后感(三):知道被骗后仍然选择投入,转而去骗其他人。为什么?

  读这本书从头到脚都有一股压抑苦闷的心理状态。想了很多,郁闷了很多,于是想写些什么。

  90年代家里亲戚曾经上门来推销过一台按摩器,那人满怀自信大讲特讲不断发展下线的传销模式,现在还记忆犹新。快20年过去,传销还没有绝迹,从昔日大学室友那里听说曾经住在对面宿舍的一个绍兴人现在就在北京做传销而且还给同学打电话怂恿其他人加入。

  怀着不解、好奇恐惧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读的时候我反复想:明知道被骗后仍然选择投入,转而想方设法骗他人加入,到底为什么?那些搞传销的人难道傻吗?一心扑进这个事业的终极目的到底是什么?如果我被朋友拉近传销组织被灌输同样的信息,我能保持头脑冷静,顺利抽身而出吗?

  为了拉拢下线,他们给新朋友洗脚、下跪。他们连人的自尊都可以不要。他们的心态积极乐观不屈不挠、不自卑。他们心甘情愿生活在谎言里且毫不内疚地对他人编制谎言。---因为他们坚信,出人头地指日可待挥金如土触手可及。

  我的心情之所以那么压抑,就是想到那么多活生生的人陷在当中受苦却自以为正迈向阳关大道,且数量一直在增加。哪怕现在在中国的某个角落,这些事情就在发生着。

  我也感到恐惧,因为全方位的洗脑手段实在是太具腐蚀力,以我现在的理智完全免疫吗?

  大学时期接触过很长时间的基督教团契。他们一样宣扬理想、宣扬美好未来;向亲戚朋友陌生人传扬福音竭力拉拢进入团契进行培养,等新信徒信心稳定后再由他向更多人传扬福音、宣讲耶稣。

  宗教信仰和传销组织当然截然不同,但是真的有太多共同点。两者都给人承诺了美如画的未来景象。一个承诺的是在天国长生不老没有悲伤有快乐,一个承诺的是在人间大富大贵出人头地。

  压抑恐惧过后,我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如何解决,怎么样才能让人真正独立自己主人呢? 个人感觉这个社会的价值观导向太重要了。

  如果钱的地位被所有人高高托起,把金钱作为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传销的野草还会继续生长下去。

  社会价值多元化,终于教育提升全民族的素养后,传销可以在21世纪终结,至于基督教,我本人也没有答案

  陈寅恪的名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传销洗脑实录》读后感(四):朋友真的很聪明吗,还是洗脑奇迹

  13年3月被共事多年的下属骗到到贵州贵阳,经历了3天难眠的磨难。出发前,这位共事多年的同事已经跟我电话沟通了两个月,还到我所在城市游说,自己有个废料回收的好项目,邀请我一起大干一番。这位同事在本人带过的销售团队里,可以说是最聪明的一位,而且也懂人情世故幽默风趣。所以对方的要约,本人没有多怀疑。花了500大元,坐上最便宜的仓位,到了贵阳这个陌生的城市,一下飞机,朋友及开着车来迎接,第一天,带你去贵阳景点和规划馆转转,第二天就开始三杯洗脑历程。当时本人还不了解69800的事,为了给朋友面子,耐着性子听完了,当谈晚上,就彻夜难眠,第二天本人6点多起床要走,朋友发动了其他人一起劝说,不过本人执意要离开,最后买了第二天的车票走了。到现在还不相信曾经的友谊会在传销的洗脑面前变得无力,为了发展下线,连朋友也可以骗,也许朋友真的觉得这个项目可行,是造福人类。到现在还不相信朋友变质了·····

  《传销洗脑实录》读后感(五):评论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国家为什么要禁止传销?虽然法律已经做了明确的规定,在刑法上也有明确其的罪名,但是法律如此规定的理由,正是我所追寻的点。

  从既有的思考来看,我倾向于一种观点,即传销的存在对于国家经济总量的增长是无益的,同时存在大量的类似非法拘禁、故意伤害、诈骗、非法集资等的违法行为。从成熟的传销组织的金字塔的形状来看,这个怪物的维系并不依赖于一层层实物或者服务的销售,而是依赖于不断发展的下线,就像一株霸道的蔓藤。其生存并不靠自身作用,而是靠不断地伸张自己的根系,掠夺其他植物赖以生存空间资源,最终的结果就是造成所有植物的死亡及这片土地的枯竭。

  (待续)

  《传销洗脑实录》读后感(六):传销洗脑是抓住了人性的弱点

  (书籍载录)自2005年颁布实行《禁止传销条例》起已近三个年头,可是传销并没有淡出人们视线,相反还时不时占据社会版的头条。为什么在政府大力宣传传销违法并严厉打击的大背景下,还会有如此多的人火中取栗——甘冒法律的重罚而沉溺于传销的神话之中?更令人费解的是,这其中不乏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传销组织到底运用了何种高明的手段将那些对传销半信半疑甚至完全抵触的人网罗进去,并使其一步步陷入其中?要了解其中的奥秘就必须了解传销组织所采用的的心理学招术。

  将各种不同文化背景、生活经历的人聚合在一起,是传销组织通过精神控制得以实现的。这一精神控制简而言之就是用某种理念、机制、群体目标个体的心理与行为实施约束,使人们心甘情愿地去接受和遵从。它可以使人放弃原有的东西,产生观念态度、行为上的改变,这种改变我们视之为“洗脑”的结果。精神控制有一套完整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如下:

  树立信念——告诉参与者所从事的是具有广阔发展空间的伟大“事业”,是不可多得创业机会把握这个机会对自己、家庭、对他人都是有利的,可以得到利已与利他的双赢效果。你去“拉人”,说服别人参加,是在为别人提供赚钱的机会,即使手段上可能有欺骗,但目的是良好的,这是种善意的欺骗。

  鼓吹精神——宣传创业是艰苦的,艰苦的生活是对精神的磨练,并能丰富人生的经历。凡成大业者必须苦其心志,饿其体肤。传销组织中的所有人,除了行业内的等级不同之外,不分以前的职业高低,都一起滚地铺、吃没有油的白菜土豆。组织者们强调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参与者的意志,而且为将来的事业打好人际网络,无形中强化了个人对团队的归属感。

  制造氛围——一是感情氛围,让每一个参加者体会到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得到的情感互动,用温情去打动、融化,使参与者忽视了温情背后的自私目的;二是相互激励的氛围,不论个人的实际能力如何,所有的人都给予他充分肯定和赞赏,激发他的自信心,使他产生情绪的亢奋和自我评价的错觉;三是共同努力和参与的情绪氛围,每一个人都无比热爱这一事业,让参与者在群体气氛体验奋斗快乐

  建立机制——表现惩罚与奖励的运用。对拉来下线的,及时兑现奖金,对怀疑动摇的,实施各种制约。通过群体效应,实现相互之间的监督和鼓励

  拉人入传销组织的过程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并不是靠单一的手法就能实现的。单纯的灌输、说教、制约并不能足以使人产生观念的转变,精神控制的实现是多种手法综合运用的结果,在这整个过程中又抓住了诸多的人性弱点。

  财富诱惑。任何的陷阱都是针对人们内心的贪念而设。王浩的内心深处渴望一夜暴富、出人头地,这就使得传销有机可趁,所以当许久没有联系的朋友宋建明以发财为诱饵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上钩了。

  隔离。异地的邀约使得新参与者陷入隔离的境地。传销的地点远离参与者原来工作、生活、学习的地方,这样,他就与自己熟悉的环境相隔离。如此既方便了组织者控制,同时也切断了参与者求援的途径。传销的组织者们会叮嘱“新朋友”不要带多钱,而且不准看电视、看报纸上网,这是把参与者与社会信息相隔离。这样一来,在一个相对孤立的境地,他所能听到的、看到的、接触到的都只是和传销有关的东西,而且所有的人和事都给你一个信息:传销是对的,你应该参与。用不了太长的时间,参与者就会产生动摇,渐渐怀疑自己最初的定论。

  “首因”效应。在平常的生活中,很难想像一个人受朋友邀请去做客,晚上睡觉前,朋友还会给他洗脚。但在一些传销组织里,这是“行规”。当新朋友来到一个陌生的团队,受到热情到过分的接待,被欺骗的想法会被降到最低限度,想与这个集体融为一体愿望促使他们与那些人互动,于是,找出谅解他们把自己骗来的理由是容易的。这即是非法传销组织在新人身上所实现的“首因效应”,也叫“第一印象效应”。

  群体暗示和从众效应。传销的组织者们充分运用了心理学中的从众原理,亦即利用群体效应打消参加者对安全与否的疑虑。获得安全感是每个人的基本需求,无论我们做什么,我们都会有一个起码的思考:这件事对不对,这样做行不行,做了值不值,有没有什么风险。但是,我们也会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当参加某个活动时,参加的人数越多,大家的热情越高,就会越相信活动本身的可行性。在进入传销组织后,王浩看到的是一群斗志昂扬雄心勃勃的“淘金者”,他们不厌其烦地向他灌输前人成功的秘诀,以群体意志动摇、迷惑他原本的认知,甚至通过一些游戏众人一致性的行为让他对自己的判断进行反思。相应地,群体的“鼓励与关爱”使他对参加该组织和活动产生起码的安全感。

  消除罪恶感。传销的组织者们还需要突破参与者的罪责感。罪责感是制约我们做出违反道德和法律等规范行为的心理防线,特别是当参加者要采用骗人的方式去拉下线时有无罪责感就尤为重要。在传销组织中,组织者往往通过系统方法消除参与者的罪责感。一是宣扬活动的合法性和利他性。如混淆传销与直销的界线,将传销活动夸大为前途光明的合法事业,强调拉下线的行为是在帮助对方,是善意的欺骗;二是营造浓厚的情感氛围,让每一个参加者体会到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得到的情感互动,用温情去打动、融化,使参加者通过对“家”的信任发展为对组织和事业的信任;三是采用信息隔绝的方式创造利于洗脑的条件,在传销组织中参加者只能听到一种声音,那就是我们的事业合理合法、前途无量。

  造神。非法传销组织也很会利用大家先入为主的心理进行“造神”,塑造榜样的力量。一些非法传销组织会捧出某位中国传销界“理论权威”的灵位扯虎皮拉大旗。人们往往会因为对“权威”的信任推翻自己正确的直觉,而服从错误的意志。在非法传销组织里,很多人不了解国家对直销业的政策与规定,甚至不知道那个“权威”是谁。但是只要他们证实那个人的确在直销舞台上扮演过“神之使者”的角色,他们就会对国家“支持”他们所从事的这个“行业”这一点笃信不疑。

  破窗效应。一间房子如果有扇窗户破掉,没人去修补,不久,别的窗户也会被人打破。这种“破窗效应”发生的临界点,在非法传销组织里的表现是在说第一个谎言的时候。一旦开始说谎,人就失去了廉耻,只要说了第一个谎言,说第二个时就不会不好意思了。只要开始说谎,无论是邀约还是问家里要钱,或者是跟新朋友沟通,说起谎来都会觉得心安理得。

  渴望“扳本”的心理。当参与者们进入传销组织后,慢慢地,甚至用不了多久就会发现这是一个骗局,所有之前美好的许诺,只不过是水中月,镜中花。但是大部分的人却不愿就此收手,他们在这一行已经投入了许许多多他们认定他们唯一的办法,只能是找一个下线,把本扳回来,以此来转嫁自己的损失。

  综观上述,我们不难发现,从心理学的角度讲,非法传销的“洗脑”手法就是根据不同对象,把他们的心理欲望挑起来,然后再加以催眠和控制。非法传销的受害者之所以很难跳出这个圈套,是因为他面临着一个人们最不愿意面对的事情——自我否定。而且加入传销时付出的成本越高,退出的过程就越缓慢越困难。这个成本是综合的,不仅包括投入的钱财,还包括投入的时间、精力,以及寄托在这个事业上的梦想等等。脱离开传销组织的人员,往往面对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现实。

  《传销洗脑实录》读后感(七):本书的精华在哪?

  匆匆用了下班以后用了2个小时读了这本书。

  本书的精华在附录3。

  看过类似的传销纪实,但大多专注于描写自己的所见所闻,而本书的附录3,是一个传销组织高层的自白,不但勾勒了传销组织内部的资金流动,而且还道出了秘密:根本就没有A,B级别。

  之前看本书的时候有些迷迷糊糊的段落看到这里便恍然大悟。

  还得问问自己为什么不早点提高警惕,原来都是骗人的!骗人的层次不同,我一开始觉得假中有真(即这个结构是真的,只是很难做到),原来全是假的。

  这给我一个教训,面对恶,要时刻警惕,不惮以更恶毒(理智)的思路去揣度与分析其本质。

  同样,要以这种思路去看那些对自己有切身利益,肤浅了解但不理解的事物,必须看的更透彻。我们身边的骗局一点都不少,只是有些大有些小罢了。

  压抑的感觉还久久难以散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