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船讯》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船讯》读后感10篇

2018-01-20 20:5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船讯》读后感10篇

  《船讯》是一本由[美] 安妮·普鲁(E. Annie Proulx)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3.00元,页数:37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船讯》读后感(一):犹如猎豹

  for 《经济观察报 书评增刊 12月号》

  美国作家安妮•普鲁的《船讯》最初进入大众视野时候,正是其短篇小说《断背山》被李安改编为同名电影而在中国广受关注的那一年。但《船讯》并未受到太大关注,很多人提起安妮•普鲁,还是只想到《断背山》。

  但恰恰是这本《船讯》被认为是安妮•普鲁最为重要作品,为她赢得了1993年的“全美图书奖”和1994年的“普利策小说奖”。安妮•普鲁由此也从一位专栏作家一跃成为美国文学界的明星,其日后的文学之路愈加大放异彩。有评论家在看过她的短篇小说集《近距离——怀俄明故事》后,甚至将其与契诃夫、海明威做比。而后的《老谋深算》、《手风琴罪案》等作品,以一本胜过一本的进步,让安妮•普鲁拿了美国的多项文学奖项,赢得了当代美国小说家能够有的诸多荣誉

  这一切都起始于最初的那一年——为描写北美洲东海岸纽芬兰州上一个小人物的悲喜人生,安妮•普鲁九度造访那个被离奇的岩石和诡秘的高原密布的地域,将其种种造访经历感触悉数积累后,完成了她的第一本长篇小说《船讯》。故事由一个身处纽约的三流记者奎尔不幸的人生开始,奎尔一直以来都与不幸做伴,自打出生起丑陋的面貌、愚蠢个性、迟钝的头脑折磨着他;成年后经历了家庭的破碎、爱人背叛,“跌跌绊绊地活到三十多岁,学会了把感情自己的生活分开,不指望任何事情”,在人生的低谷中,他最终和相依为命的姑妈回到祖居的纽芬兰岛,在那个不毛之地的一家报社做船讯新闻记者,开始一段新人生。自然人情力量终于将这个失意男人黑暗中拽了出来。

  整个故事都基于纽芬兰那极端恶劣环境表现形形色色不同人生。“描写在特殊境遇地点生活个体。”这是安妮•普鲁接受采访时候所说的关于《船讯》的创作理念。而选择地理条件苛刻的纽芬兰作为背景,正是为了能够完成这样的想法:经历着特殊境遇的人在极端的环境下如何自我救赎以及救赎他人。

  可是,《船讯》假若仅是如此,那么它或许就不能成就安妮•普鲁。作为她的第一个长篇,我们也可以换句话说,由于安妮•普鲁选择了这样一个题材,一个小人物如何在历经失败磨难之后重生的主题,才赋予了这个原本平庸的故事最大程度的不同。要说这其中的魔力,安妮•普鲁那异常坚韧文字则起着色故事最有力作用

  在《船讯》中安妮•普鲁颠覆了一般人对于女作家固有的成见,她文字张力十足,如同书中极地的惨烈气候,冰冷的海浪,于不动声色沉默中裹挟着力量。那激烈的、刚硬的描写完全不似一个女性作家,也不是传统的女性作家会选择的路线。你永远不能在安妮•普鲁的文字中窥见太过饱满、浮夸而不切实际深情,也看不到刻意的渲染,令人怀疑的心灵探秘。安妮•普鲁描写不幸、励志和大多数女作家不同,她始终保持着克制的距离,这距离不但没有让她的文字失去光泽,反而因此显得更加有力、真实,脱离了一般意义上的矫情。她视角细致,在表现纽芬兰极致的自然环境朴素的人文风俗时几乎无与伦比。而这样细致的观察所造就的文字能量,让你在阅读过程中,就像在与豹赛跑。因为你没有被文字占据感情,被文字影响判断。但是文字本身不断向前冲进,而你也在追逐,偶尔被种种闪电般的段落击中,那时候你才意识到安妮•普鲁这只母豹般的作家,到底使用了何种让人着迷的利器。

  安妮•普鲁做过记者,早年也学过历史,这样的经历使她不容易凭着感觉走,不容易把写作的力量全部付诸于情感,围绕她自身的“小我”转。虽然大多数作家在创作初始会因为不名的激情震撼心灵,继而开始文字的冒险,做草图,填补色彩。但从安妮•普鲁自己对于作品的问题回答中,她的创作过程其实没有太多的戏剧色彩,她是带着好奇去寻找一种小说的“课题”,继而开始庞大、漫长用心资料收集和调查,将每一个细节摸清摸透,在内心有了一个绝对细致的草案后,她这时才开始动笔,冒险。

  这种显得有些老土、刻板的方式吻合了安妮•普鲁小说的气质——那种与生俱来的学究气。同时,显露出她实在认真、对待文学的另一番谨慎态度

  不过,假若以此认为安妮•普鲁是个对生活不饱含深情的人,是一个枯燥的学理派作家,一个考究细节的真实与民俗的界限的“新时代的老派作家”,想必是对安妮•普鲁的低估或误解。看过《船讯》,你会被打动。那是另外一种语言的魔力。不煽情、不柔软、不激动平和但是透露着绝望与克制的情感魔圈。她不动声色地揭示一个人的惨剧,不拖泥带水,却在字里行间让你唏嘘,转眼又给予一点点温情。她对待文字娓娓道来节奏大气潇洒,恰似经历过风浪后驳岸的游船。她想要传递的那种情感,恰好就是这样的一种历练后的平静,于绝望中看到灯火而生出的感激。

  小说家应该如何处理好故事的抒情,一直以来都是个无法作答的难题。这中间既没有一个绝对的准则,也没有一种公认的判断。安妮•普鲁则建立了一套“安妮•普鲁式抒情”,这种抒情方式基于其女性作家的身份,但巧妙地模糊了女性作家的界限,让我们知道小说中的抒情可以是件中性的事。而有时候,正是这种混合了男性的阳刚和女性的阴柔视角,才让故事的抒情变得自然。让抒情变成一件真实的事情比让抒情占据了小说的叙事要更能够体现抒情的价值。在《船讯》里,恰好能够发现那种难能可贵的抒情,这也是另外一个《船讯》必然占据着当代美国小说史上一个绝妙的位置原因。当然,这是裹在安妮普鲁的文字中间的宝藏。她们密不可分

  《船讯》读后感(二):笨拙地生活在这个时代

  有的书写得异乎寻常美妙,但由其改编的影视作品却非常不堪,就像你满心欢喜地撕开一包熟悉偏爱口味的薯片却发现已经回潮,连上面的辣椒粉都变软塌塌了。另外一些,导演用别样的叙述手法使其与原著同样的精彩叫好,只是这种新颖的叙述本身已脱离了原著,更多的是创造而不是光和影的再现,比如李碧华的《青蛇》,被“鬼才”导演徐克拍成了另一个经典

  还有一类,导演不知道是如何探访了原作者的内心,几乎完美表现了原著的精髓,让人真正能感受精神层面2D到3D的升维体验,例如2001年的同名电影《航运新闻》(The Shipping News)。凯文史派西、朱利安摩尔、朱迪丹奇、凯特布兰切特的主演配置,全一水的实力演技派。同样,原著的实力也是相当不俗,全美各重量级文学奖项不提,单1994年的普利策奖一项就够了得。电影(特别是开头的1/3)几乎较完整的还原了原著和角色,但反应却不是很大,可能是凯文史派西相比书中的外表略近卡西莫非的主人公奎尔还是显得太好看不够惨哈哈哈。

  电影归电影,这却是一本仅用写作风格就能扣紧人心的书。

  粗砺如短锉刀的笔风。短句,断句,经常跳出来的方言。充满想象力的比喻。湿冷孤荒的环境。每一个章节前如智语般的谚语和绳结介绍。和其后的《近距离:怀俄明故事》、《老谋深算》等作品一样,普鲁简洁锐利、粗狂如诗亦如刀的写作风明显一致,文字涌动着对蛮野地区的倾爱。我其实不能理解为什么安妮普鲁会写得了这样一部以纽芬兰为背景的小说,描绘得如此栩栩如生又充满冷静的情感——她却并不是生于长于当地的人,甚至由于涉及大量的当地俗语和谚语,翻译马爱农也只能多次联系普鲁讨教(这人名字是不是看着有点眼熟?想想中文版的哈利波特系列)。纽芬兰艰辛孤寂、蛮荒无常、狂暴多变的自然风雪和掩藏心底的粗野真挚碰擦撞击,最终帮助主人公迸发出对生命真正的激情、勇气和希望。因此,普鲁作了电影编剧,唯一的要求就是必须在纽芬兰拍摄,由此可见她对自己作品的珍爱。

  这部小说大概写的就是一个叫奎尔(Quoyle)的男人,和线圈Coil同音(小说里经常有很多暗喻),一枚外表略畸形的胖汉子,从小被父母讨厌,被兄长欺负,自卑朋友大学辍学,打零工做报社临时记者被生活推来推去,满满的卢瑟负能量。偶遇一个半是海水半是熔岩的“母狼”女人Petal生了两女儿。女人跟人跑了,半路被天收走,强势又智慧的舅妈(不论书中还是电影中,她都是奎尔的精神支柱和指路明灯)劝说奎尔返回他从没去过的老家纽芬兰。憧憬中的新生活一开始并没有如预想的一样翻开新的一页,仍然充满了奎尔需要应对的各种矛盾。海盗祖先留下的耻辱,被绳索拴在海角岩石上的破旧老屋,暴风急雪的天气,衰落平淡的八线小镇生活,一个高挑安静的女人,两个脾气迥异的女儿,亲人隐痛的关系纠结,情景剧式的报社氛围和完全无头绪的船讯报道工作,对海洋和对人生之路由惧怕向勇敢迎接的转变,奎尔最终学会在痛苦中寻找爱和希望,以及最重要的,对自己的接纳和认可

  这是典型的小人物在大背景中挣扎寻路的故事,不仅开头没有温情浓郁的鸡汤连鸡油星子都看不到,奎尔一路无知无觉随波逐流,但就如同被海水吞没窒息的同时也消除了他对海水的恐惧,奎尔在笨拙地应对新生活的各种麻烦时也产生了认真触摸和深入真实的世界的勇气和信心。普鲁没有进行传统的道德说教和价值观输出,但她似乎想通过这样一个冲破固化思维和情感挣扎回归正常的小人物缩影,反喻出现人群体对生命本质的滞然、对生活的惯性接受、对恶劣陌生环境的疏远。

  相比起奎尔以前那些在冰层长拖曳老屋搬迁的海盗祖辈,他们邪恶残暴地通过打劫他人固守自己的生存环境,用传说和充满意念的绳结联通表达自己与自然力量的关系,现代人使用先进的捕鱼船和生产流水线更为“体面”地背弃自己与自然的联系,更为“正义”地破环他人的生存之基,更为“有效”的表达自己的欲求。纽芬兰不再对海盗闻风丧胆,他们有了社保、瓶装水和天气预报,但他们也有了失业、污染和税收。

  在时代面前,人人都是小人物,但小人物有各自不同的混世方式。个人的乐符交织成时代宏大幕布后的交响,在宇宙的天穹下无声的指挥下似乎永恒地演奏下去,直到不断积叠的变奏引向下一个乐章。普鲁在整部小说介绍了很多的绳结,每个绳结都有一个名字、一个样式、一个用途,如同人生的图腾标记。我们在不同的时期有难以想象的人生节奏和样式,熙熙攘攘世间过客与这个世界之间存在着无数种打结的方式,无数种解结的方式,它们扣住了无数的缘与孽,无法说清,不断展开,如纽芬兰不断变幻的海面和波光,充满未知和动荡,充满可能和希望。

  注:

  我看的是1998年作家出版社版本,据豆瓣评价之后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各版本的语言很难读,但译者还是同一个人。可能是出版社忙着赚钱吧不注意质量,毕竟李安的《断背山》原作者的名号还是很值得印满腰封拿来卖钱的——忘了说,《断背山》改编于普鲁写的一个短篇。

  《船讯》读后感(三):色诱女作家之安妮·普鲁:《断背山》之前和之后——安妮•普鲁的叙事风暴

  《断背山》之前和之后——安妮•普鲁的叙事风暴

  你会因为不想戴眼镜而自杀么?

  有些人会。人们对待生命没必要总是一副仰望珍视的样子,假如宇宙存活了一百五十亿年,地球苟延残喘到今天也四十六亿岁了,那短短几十年的生命又算个屁呢?生命就跟拖鞋一样普通,某些拖鞋在某些人的心中比生命这个烂货有价值得多。世间万物没有什么贵贱,人们珍爱自己珍爱的,排斥自己排斥的,就像狗喜欢对着东西撒尿,又爱闻其它狗的屁股

  安妮•普鲁在《手风琴罪案》中充分阐释了以上观点,并且在她狂乱的叙事风暴中有限节制地为无数在艰苦命运摸爬滚打又转眼被命运吞没的人冷冷地表达了自己深沉同情悲哀。说到底,生命依然是人类唯一真正拥有的东西,如若不是生活痛苦的像不打麻药又没完没了的剖腹产,又有谁会诋毁嘲笑生命呢?

  我猜测安妮•普鲁应该是经历过太多稀奇古怪毫无来由的厄运和痛苦,到如今才能如此疏离冷静地去叙述那些故事,但好作家都是造物主,所以最有可能的是,安妮•普鲁创造出了一个和现实如此相近的世界(几乎就是充满凌厉诗意的现实),那个世界便自己形成了一切。

  安妮•普鲁直到五十岁才开始写作,名声也不是很大。提到美国现当代文学,人们想起的总是约翰•厄普代克,菲利普•罗斯那些人,他们的作品中不会有太过分的痛苦,人物也不会太边缘化。这些作家们在有限的狭小世界里尽力施展自己的艺术技巧,在“适当”这个词上谨小慎微地开发艺术资源,对于非美国人的我们来说常常并不太能体会主人公那伦敦地铁一般的大脑迂回,只是羡慕他们无病呻吟的资产阶级生活而已。可是安妮•普鲁决不会满足于去描写一辈子无所事事头脑复杂的“美国人”。她要写的是生活在社会边缘的人,因为历史往往是在社会边缘徘徊的人在创造,社会中心的人去撰写。她要写的是失意的人,没有成功没有失败的人生是最无聊也最完美的,但是文学不可能完美。她要写的是被命运吞噬的人,人类最大的悲剧不是痛苦,而是无力抗争和遗憾无数的死亡。

  在知天命后的年纪写作,安妮•普鲁简洁的惊人,也啰嗦的惊人。她不会胡乱地议论抒情,或是外在的搞一些所谓的“新式结构”,可她对于人物和物品细致地热爱着实更加令人吃惊。在《船讯》中这些特点还处在一个温和的状态下,到了《手风琴罪案》,她事无巨细的罗列各种各样难以想象却又真实存在的事物,像一场风暴在纸页上旋转,让人眼花缭乱。她的语言极为简洁有力,很少耍弄花哨的修辞,充斥着残破的句子,这让她的文风拥有了一种狂暴的气氛,叙事节奏很快,情节飞速堆积,只是读者一个不留神就会晕头转向。这样的语言和叙事实际上更加适合短篇小说的创作,在长篇小说中过量的信息可能会让读者失去耐心。当然,总有例外,这个例外就是《船讯》。

  《船讯》获得过美国文学最重要的两个奖项:普利策奖和全国图书奖,这足可以证明《船讯》的出色。《船讯》讲述的故事散漫复杂,简单概括可以说是一个失意落魄的中年人重新找回幸福生活的故事,所以有那么一些人批评这个励志的故事颇有点心灵鸡汤的廉价味道。众口虽然难调,但不可否认的是《船讯》绝不是所谓“励志”的垃圾小品。小说伊始,安妮•普鲁就用一堆锋利的语言将主人公奎尔几十年的人生勾勒出来,随后又急剧加快情节的进展,一场失控的生活爆炸将奎尔扔进了漩涡,随着叙事进展,速度渐渐慢下来,回忆与偶尔克制的抒情穿插其间,让这部小说蒙上了一层冷硬地让人想哭的氛围。《船讯》充满了激情,翻开书就能感到作家对于这部小说热烈的情感扑面而来。这是一部一流作家在创作巅峰积聚热情写出的一流作品,即便是并不适合长篇小说的某些创作方式也完美地镶嵌在其中,它出色得令人战栗不止。

  随后的《手风琴罪案》似乎就没有《船讯》那样澎湃的艺术力量,因为文化的隔阂(这种隔阂对于大部分读者都会存在,因为很少有人像安妮•普鲁那样深入地了解过美国那么多不同民族的移民历史)冲淡了叙事中最激动人心的部分。

  《手风琴罪案》讲述了八个不同民族移民到美国的故事,通过一个制造噩运的手风琴连接到一起,每个故事都是贫穷、罪恶、痛苦、艰难、死亡这些人生下水道里才会有的肮脏东西的拼图。生命、爱情这类东西在这样一本书里矫情的可笑。《手风琴罪案》人物众多,每个人物都具有活生生的让人害怕的真实感,这些人从一出生就开始被苦难的令人作呕的命运里一点点煎熬着,可能生命里那些美好的事物都在这样的煎熬中迅速消逝殆尽了。写作这样的书有点吃力不讨好,因为它直击美国社会最肮脏的部分,还深刻地描绘出美国人看似开明实际上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这种歧视不只是美国人(美国人也不是美国的原住民,所以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美国人)造成的,也是移民造成的,各个地区的移民在内心深处鄙视着其它外来民族和本地居民,歧视是人类心中的固有顽疾,而且是相互的,体现在实际问题上不过是谁掌握着权力罢了。安妮•普鲁在书中的前言部分提到了《手风琴罪案》的写作过程一波三折,也写道她尽所有能力去了解手风琴混杂的文化和这么多不同移民本民族还有在美国衍生出的文化。这样看来,《手风琴罪案》在阅读上的障碍恰恰是它最难能可贵的地方,所有音乐、人物、物品、都是作者费尽心力淘换来的珍宝,她一股脑塞进书里,不做加工,就是要人们看看,这些都是真正的历史!这些才是所谓“民族文化”里最宝贵的东西!任何艺术化的委婉加工都是对它们的破坏!然后,读者面对着一开始令人眩晕的人名地名歌名物品名,慢慢在这些真实存在过的名字上看到蒸发眼泪的力量,看到无数的人面对无数的生活方式迎接了无数的死亡。

  此时的安妮•普鲁正处在创作疲劳的恢复阶段,随后,1999年《怀俄明故事集》出版,她迎来了另一次巅峰,《断背山》就来自于这部短篇集。

  我之前提到过,安妮•普鲁的语言和叙事特别适合于短篇小说的创作,这点在《怀俄明故事集》中完美地体现了出来,里面的每一篇小说都是精致的艺术品,而且这些短篇小说具有极为统一的艺术高度。很多作家都会出短篇集,但是往往集子里的作品质量参差不齐,只有极少数作家能达到通过一个统一艺术高度的短篇集来阐释某一个主题(比如爱丽丝•门罗的《逃离》)。《怀俄明故事集》也是如此,在我狭窄的阅读范围中,再没有一部作品能像这本书一样深刻灵动地描写美国西部和牛仔。这些像刀片一样锋利的短篇小说狠狠地划开文学艺术虚伪的层面,将深刻与艺术紧紧扎在了一起。

  李安靠《断背山》赢得了奥斯卡最佳导演,也让安妮•普鲁取得了全球范围的巨大声誉。《断背山》叙述的爱情澄澈的令人心碎,这样的爱情故事是一种永恒的艺术,是莎士比亚、但丁式的经典之美。所以即使有那么多的爱情故事每天像生活垃圾一样源源不断地涌出,能够在艺术上震撼人心的依然少之又少。最难以置信的是,这样伟大的爱情故事竟然关于两个牛仔,而安妮•普鲁简洁冷峻的叙事中,竟然蕴含了无与伦比的温情。

  之后,安妮•普鲁写了一本长篇小说《老谋深算》,也是她第二本译介到中国来的小说。《老谋深算》相较于她之前的作品平淡了许多,她忠实地记录着那篇长条地上所有让她难忘的事物,抛却了激情四射和冷漠残酷,表达着自己想要表达的,呈现出了一种上年纪的人温和的幽默。

  安妮•普鲁在中国一共只出版了这四部作品,可是她特立独行的风格已经深深影响了所有曾读过她文字的人,她文字里的力量带着生命的温度,虽然她可能并不在意这种温度。《断背山》之后,但愿安妮•普鲁能再为我们创造出这些精致的艺术品,并且,我们不必害怕它们被摔碎。

  “可是,他始终无法形容生命中某些时刻的感受:两个声音交相辉映,像一对鸟儿紧贴在一起飞翔,让听者愉悦地为之一颤;或是乐声从乐器里喷薄而出,像从破裂的动脉里涌出的鲜血,踩在血泊中的舞者抓着舞伴滑溜溜的手,用嘶哑的喉咙叫喊。”

  ——《手风琴罪案》安妮.普鲁

  我实在控制不住想批评一下一个叫万方的所谓“文字工作者”,在安妮•普鲁的作品前面放上这个小学文笔又矫情得令人作呕的人的序真是对普鲁夫人最大的嘲讽。

  《船讯》读后感(四):有关于重生

  坊间有些年流行一种文本的创作套路,叫“治愈系小说”,或是“疗伤系小说”。

  通常是讲述一个女主或一个男主,经历生活或感情的重创与背叛,选择离开故居,去别处生活,最后获得新生的故事。

  小说与电影中都不少见,从疮痍到光鲜,一步步,徒手改变。

  有意思的是,通常这些都是一个没有悬念的故事。看到开头,你就能想到结局。

  但是,你还是会满心喜悦地期待,期待那个失败的人儿会重新站起来,修复自我,重绽光芒。

  或许是人生不如意事太多,故大家都喜欢饮心灵鸡汤。

  呃。。。。。说饮鸡血也未尝不可。

  安妮。普鲁的《船讯》,讲起来,也属这类“治愈系小说”。但,味道又不一样。

  吸引我的,并不是这样一个建立在摧毁系统上的重生故事,而是安妮的叙事风格。

  她的这部作品,有着松节油般的质地,通过加工,可合成一系列物质。

  可粘和,可渗透、可熏染、可引爆。是一个能量很强的存在。

  并不全是美饰。

  主人公奎尔。是个人高马大,长着一个肥厚下巴、被父亲从小当成弱智、饱受哥哥欺负的家伙。成人后虽经好朋友帮忙进入一家报社工作,因为资质鲁钝,屡屡被老板踢来踢去。

  与一个生性放荡的女人结婚后又屡屡遭遇背叛,为了一双可爱的女儿阳光与小兔,他一直默默隐忍。直到某一天,妻子把女儿卖掉之后与情夫私奔,结果遇车祸双双身亡。

  而奎尔的姑妈,是个老树皮般粗砺耐磨的单身老女人。少女时代被自己的哥哥,即奎尔的父亲强暴,后来又遭遇了相爱的同性恋人的死亡,甚至连以同性恋人名字命名的一条小狗都不给她留下。

  奎尔的一双小女儿,虽然活泼可爱,但也不是小美女。

  纵观小说中出现的人物,似乎没有一个是天使。即便高贵如韦薇,也牵带着一个智障的儿子。

  奎尔在姑妈煽动下举家搬迁抵达的加拿大纽芬兰岛,是入了冬便被冰雪覆盖的极地,不是托斯卡纳的艳阳下。

  姑妈魂牵梦系四十年的位于海边的祖屋,已经破败不堪,摇摇欲坠。即便投入大量金钱维修,也不能抵挡恶劣天气的侵袭。

  甚至,在他们的旧居,流传着老奎尔家族乱伦、杀戮的种种旧闻。奎尔那个幽灵般的老堂兄的出现,活生活地证实了传言的暗黑气质。

  就连快乐老家的生活背景,也是不纯洁的。航运新闻上,有关猥亵的故事,是报纸发行量的保证。

  在这样一个地方,要开始奎尔一家的新生活,并不容易也不甜美。

  哦不,甜美也是有的。奎尔那一双精力充沛的小女儿——阳光和小兔(名字起得真好)。以及,纯良的老杰克一家。

  深沉的是情怀。

  对海的热爱和杰克父子舔犊情深一样让人动容。环保与商业的纽结主题如船与绳结一般叫人无奈。

  真实与虚构相结合。大气和细腻相结合。

  用柔软的水与粉末却调合出坚硬的水泥。这是写这部作品时已经六十岁的安妮功力所在。

  好吧,最后要说的是,重生总是会来的。

  奎尔在纽芬兰负责报道船讯。从前报道新闻总是摸不着主流的他,亲近了家乡的水土之后,脑袋也变得灵光了起来。(这是作者理想化的地方)。他凭借自己独特的报道风格,站稳了脚跟。而且,有了一个心心相印的爱人。

  罢了,俗套归俗套,总是大众喜闻乐见的。

  据说作者为了写这部小说,曾经九次赴纽芬兰采访。无怪乎,下笔有如亲历。

  很期待看到电影版的《航运新闻》。网上找不着片源,当当淘不到影碟,甚为牵念。

  很想看看那对阳光小姐妹在影片中的演出。

  《船讯》读后感(五):磨磨蹭蹭三年过去

  06.11买的书。每次看到100页左右就放弃了,又拿起其他书看,这样好几遍。

  今年国庆兼中秋回家,把这本书带上,三天时间一鼓作气看完了。

  写的真好。就这四个字了~~

  另外:还看了根据书改编的电影《航运新闻》,书里两个女儿小兔和阳光,电影里就一个。凯文史派西主演,他并没有像书里那样常常捂着下巴哦~尖锐的岩石,辽阔的大海~电影拍得画面挺好看的~但书给你想像的空间更美~

  还有老觉得电影里少了什么,后来才想起来是那条狗“华伦”~

  爱情是不是像一袋各式各样的糖果,轮流分给大家,每个人都可以选择不止一次?有的糖会刺激舌头,有的糖会在夜里散发香味。有的糖中间像胆汁一样苦,有的糖里混杂着蜂蜜与毒汁,有的糖一到嘴里就融化了。在那些硬球糖和薄荷塘中间,总有几粒是希罕之物;有一两粒中间有致命的尖针,还有一两粒能带来温馨而恬静的快乐。你是否正在捏起哪一粒呢?

  《船讯》读后感(六):文学领域的印象派

  每一章前,作者都像我们介绍一种与航海有关的绳结或词语。它们以一种古老神秘的共性,极富张力地串起整部小说,构筑全文骨架,成为每一章的辐射源点。

  粗犷简洁的行文风格蕴藏着原始自然的力量,与其描绘的生活融为一体,分不清那是文字亦或生活本身。满眼支离破碎的句子,但黑灰色的礁石、无际的白雪、冰冷的海水、浮动的冰山,阴冷的雾气,融于自然的生活氛围——完整独特的纽芬兰风情却扑面而来,深刻的印在你我脑海之中。

  喜欢男主人公奎尔,喜欢性格刚毅的姑妈,喜欢善良的韦苇,喜欢书中所有身处恶劣环境却依然执著追求的人们。他们被生活放逐却不自弃,他们是平凡的小人物,亦是最令人肃然起敬的英雄。

  这里有我们的影子,也预见着希望的曙光。

  最后,感觉《船讯》就是文学领域的印象派作品。章前绳结介绍的油彩与随后篇章铺陈之水完美调和,然后是一笔一笔看似漫不经心、毫不连贯的涂抹,就像色块在视网膜中的光学混合一样,断裂的文字在你大脑中直觉的组合,慢慢的,你会发现,一幅完整的风景已展现在眼前,并深深触动你的心。

  《船讯》读后感(七):干啥啥不行,吃啥啥不剩的丑逼穷逼们的希望之光

  大多数人都在对比中苟且偷生。别人有钱我没钱,别人JJ大我JJ小,别人是受我是攻,别人旅行我苦逼,别人发财我傻逼,别人帅逼我丑逼。于是乎,天降了一个不敢想象的贼肥贼丑贼无能的主人公和你一起对比生活。

  作者写过《断背山》。这个干啥啥不行吃啥啥不剩的主人公,有点超乎了想象。从占星学的角度来说,这么倒霉的人是不太可能会存在的。但偏偏他是存在的。到后来,觉得这样一个人也是有其存在的理由和必要性的。

  简而言之,这本书所透露出来的意思就是:

  听着!你这个丑逼!穷逼!事儿逼!贱逼!傻逼!别看你现在挺倒霉,但你绝没有这本书的主人公那么倒霉!他苦逼了36年,到后来,找到了真谛找到了幸福。你要是肯努力,也没什么办不到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船讯》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