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辈子读后感10篇
《这一辈子》是一本由季羡林著作,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7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这一辈子》读后感(一):励志、反省自己
一直很喜欢季老,读大家的心理路程,看着他们的生活经历才知道自己的生活过的有多么的荒芜堕落。也许我们做不到他那样的兢兢业业,在文学路上创下很大的辉煌。但术业有专攻,我们至少要努力着在自己的领域做得问心无愧。
读过他,觉得那样的生活好苦,也许对于我们来说是枯燥乏味的。有时生活不就是这样吗,从开始的懵懂接受,不知其然的深造,到后来深深地喜爱。在我上学的成长路上一直纠结自己到底喜欢怎样的一个专业,自己内心到底渴求一份怎样的生活。承认自己心里一直存在惰性心理,祈求拥有一份轻松的工作,一种飘逸的生活,外加悠闲地心态。也许前者不重要,心态才是自己需要调整的,爱上自己的专业,然后好好地经营它,品味它,一直到开始享受它……
自勉之!
《这一辈子》读后感(二):相期以茶
季羡林,这一辈子,就像他最喜欢的陶渊明的那首诗一样“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一
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人生,足以载入世界的文化之林。让人
看到了他不平凡人生中平凡的一面,他其实就是一个普普通
通的凡人,只是比我们多了些坚持和坚守呢,而这正是普通
人最难做到的。他没有那么强的雄心壮志,不与世俗争锋,
只是做了一个文人该做的事,坦坦荡荡,清清白白,认认真
真地做了一个文人该做的事。
看到了他这一辈子,从孩童到少年;从青年到中年,最后到
老年的点点滴滴。看到了他一辈子的坚守:人吃饭是为了活
着,但活着却不是为了吃饭。也看到了那时文人统一的背景
:一个病态的中国。可能正是因为这种病态,才锻炼一个人
的精神,才出现那么多的大师。
他是一个充满童趣的人,他的丝瓜,他的荷花,都被他当做
了生活的一部分;他是一个充满善意的人,他的影子小孩,
他遇到的小女孩,都被他当成了忘年之交;他是一个充满感
性的人,他的西克灵教授,他的Wala,无论多久他都不会忘
记他们;他是一个充满爱的人,他的兔子,他的波斯猫,都
是他的亲人。
从季羡林的文风中看出他是多么活泼的一个人,几十年的文
风仍是那么清新脱俗,即使是在耄耋之年,思路仍如此的清
晰,文字仍是那么的活泼,内心被满满的爱充斥着,包围着
。他不让自己的脑子停止思考,始终如一地思考了一辈子。
他对于学术的贡献不必多讲,主要是他对于生活的态度和精
神值得我们去深思的。他在《海棠花》中写道:“看到一树
繁花的尖顶,绚烂得像是西天的彩霞”。季羡林的耄耋之年
在我眼里,我看到却是西天的彩霞,绚烂得像一树繁花的尖
顶。
《这一辈子》读后感(三):莫待金樽空对月
书的名字叫做《这一辈子》,在封面上,以及每页纸张的右上角,都有四个字淡淡的印着,相期以茶。虽然随着生活水平和医疗技术的日益改善,人们的平均生命持续提升,但高龄老人依然被人觉得罕见,而像季老这样高龄依然坚持学习、坚持工作的,更是难得。
人,大半辈子过尽,如季老所言,阳关大道,独木小桥,一一经历过。
如果用一个词来评价这本书,我想应该是真诚。
季老写自己的成功,充满谦逊。他把所有取得的一切,归结为自己的勤奋,归结为年少时家人的严格要求和期望,归结为求学时候老师的引导和鼓励。他把别人对他的尊重,却当作是对他工作的打扰,宁愿潜心做自己的研究,写自己的文字。
季老写自己的悔恨,幼年离开母亲后,只见了最后三次,然后就是母亲的遗容。老年时候,回忆起母亲离开自己时候的无助,思量起母亲多少个夜晚思念自己时流下的眼泪,回想着离开八年却总觉得还有时间的悔恨,心痛着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酸楚。年轻的我们不能说感同身受,那字字血声声泪,却让人不想明白。
季老写自己的懦弱,在母亲过世后,在文革中被批斗时,动过念头,有过行动。可总有某个契机,人们总会发现自己还有活下去的动力,所以勇气又算什么,既然你连死都不再害怕了。
季老写自己的长寿。燕园中很多长寿之人,季老的长寿秘诀却是没有秘诀,锻炼重要,他却觉得如果因为锻炼而占用了工作的时间,身体健康也就失去了意义。
季老写自己的年老。季老写自己老年视力受影响,先是左右眼呈现不同的世界,再后来整个世界消失在眼前。曾经喜爱的、关心的,转瞬不见,那在黑暗而混沌的世界里,究竟是怎样的害怕。
季老写自己,却让我们恍惚看到了未来的自己,却,不想是我们。
《这一辈子》读后感(四):谦逊、选择、勤奋
季老像讲故事一样,讲了这辈子对他影响深刻的事,文字平易近人,比喻典故信手拈来,读来也不觉累赘冗繁。
感触比较深的有几点:
1、作为一个被世人安了“各种头衔”的大学者,老人的谦逊让人觉得亲切。功名利禄皆是浮夸,任何时候都不要以为自己多了不起,只有一颗谦虚而自知的心才能让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在真理的路上走得更远。
2、你的一辈子只是很多经意不经意的选择组合起来的结果。这些选择环环相扣,少了任何一环,你都不会是现在的你。所以,选择真的很重要,而能让自己开阔视野、符合内心召唤的选择一定可以让你更上一层楼。感触很深的是:如果季老没有选择出国,而继续当一名高中老师,或许他的这一辈也就如此了?
3、关于成功的秘诀。鲁迅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讲的一个笑话:一个江湖郎中在市集上大声吆喝,叫卖治臭虫的妙方。有人出钱买了一个纸卷,层层用纸严密裹住。打开一看,妙方只有两个字:勤捉。你说它不对吗?不行,它是完全对的,但是说了等于不说。
对他来说,成功的秘诀就在于勤奋。再多说两句说是:争分夺秒、念念不忘。灵感这东西不能说没有,但是它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勤奋出灵感。
选择你内心的向往,再加以勤奋探索,或许就是季老想要说的道理。
《这一辈子》读后感(五):有所想
从自己决定开始看这本书开始,就是抱着一种学习的心态。想看看这样一个伟大的人这一辈子究竟是怎样的。但是作为一个刚二十出头的小辈,没有像季先生一样丰富的人生经历。说句实话,看完这本书我的感受没有那么深刻。从另一方面来说,这本书于我而言就是用来提高自己看书的品味,以这本书来告别自己初高中时候的看的青春小说。用这本书来给自己的阅读世界打开一扇新的窗户。所以看完这本书的同时,也给自己开了一份书单。这份书单上的书全部来自季先生的字里行间。
《柳如是别传》《子夜》《世说新语》《朗润集》《天竺心影》《季羡林选集》《中国哲学史新编》《辨奸论》《儒林外史》《古文观止》《史记》《左传》《战国策》《韩昌黎集》《柳宗元集》《糖史》《恨赋》《莎氏乐府本事》《随想录》《牛棚杂忆》《泰西五十轶事》《天方夜谭》《钦差大臣》《沙恭达罗》《过客》
这些书涉猎古今中外,希望自己可以耐下性子好好拜读。通过读这些书提高自我的修养,让我的思想变得更加完整。
抱着学习的心态,强压着自己的性子把书看完之后我突然发现季先生也就是一辈子勤勤恳恳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他的书中没有那些绚丽多彩的浮华生活也没有优越的物质描述。但是,看完之后觉得他那样的人生很舒服。季先生一辈子投身于学术研究,珍惜每一次学习的机会。本本分分的做好了自己应该做的学术研究,没有被物质,欲望所牵绊住。季先生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该做什么,这些我都还有待学习。
整本书的页脚都有一句话叫做:相期以茶。说来也巧,看见这句话不久之后就是我奶奶的生日,以此话祝寿怕是再恰当不过了。从季先生的书中学习到的话,用在了生活中。我也算是做到了学以致用。我现在从书中学到的都只是些皮毛,季先生的境界岂是我这一遍拜读所能学会的。当我年长一些之后,定要再拜读。我自己还是很推荐年轻人看的,这本书没有高深的知识,但是至少可以然我们浮躁的心静下来。
《这一辈子》读后感(六):《这一辈子》:让我们读懂“真”的理念
寒潮来袭,少有外出,于是,在夜深人静之际,我再一次翻阅了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季羡林著《这一辈子》,感觉笔墨飘香,字字深情。季羡林先生一生走过阳关大道,跨过独木小桥,一路走来,坎坎坷坷,弯弯曲曲。季先生传奇的一生,犹如一面洁净而闪光的镜子照亮了我们每一个人前进的路途。
1911年,季羡林先生出生贫困的家庭,祖父母双亡,家道中落,形同贫农,甚至到了食不果腹,衣不遮体,饿得到了枣林里去拣落到地上的干枣来吃的地步。而后,季先生从乡下到城里,从国内到国外,在德国、瑞士、法国、越南,十一年的留学生涯,孤苦伶仃,形单影只。“烽火连三年,家书抵亿金。”季先生在《我的心是一面镜子》中提到,持续六年的世界二次大战结束,漂泊十余年的季先生怀乡心切,可经交涉,他却被美国当局用吉普车送到了瑞士。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十几年的漂泊生涯中,季羡林先生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的悔,永久的悔就是不应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他每一刻都想回到故乡,听到母亲的一声很有温情的呼唤。
人的悲痛莫过于流离颠沛,无家可归,而季羡林先生忍受的却是有家有国不能归的疼痛。“留学德国已十霜,归心日夜忆旧邦,无端越境入瑞士,客树回望成故乡。”当时,季羡林先生怀念祖国,怀念家庭。从山重水复疑无路到柳暗花明又一村,按季羡林先生自己的话说是,自己的人生喜悦与忧伤并驾,失望与希望齐飞,经历可谓多矣!苦难上升到一种人生哲学境界,季羡林先生艰难的人生,让梦想照进现实。
季先生说,自己的心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清代的残影,照出了一个贫困至极的农村家庭残影,照出了临时或候补亡国奴的残影,照出了法西斯统治极端残酷的世界大战游子怀乡的残影,照出了黎明前的一段黑暗。而,季羡林先生充满坎坷,饱含真情的一生就像一面镜子,给活着的人指明了方向。
虽然季羡林大师已经离我们而去,但是他留给我们苦学不厌、待人真诚、行事正直、脚踏实地的精神将会一直激励着我们每一个活着的人,他是一面洁净而闪光的镜子,永远地照亮着我们。(陈壮德)
《这一辈子》读后感(七):未止于米,却终未能“相期以茶”
勤奋、踏实,以书为傲。
季老在《季羡林散文集》自序中写道:我的文笔可能是拙劣的,我的技巧可能是低下的。但是,我扪心自问,我的感情是真实的,我的态度是严肃的,这一点绝不含糊。我写东西有一条金科玉律,凡是没有真正使我感动的事物,我绝不下笔去写。这也就是我写散文不多的原因。我绝不敢说,这些都是好文章。我也绝不说,这些都是垃圾。如果我真认为是垃圾的胡啊,当然应该投入垃圾箱中;拿出来灾祸梨枣,岂非存心害人?那是虚伪的谦虚,也为我所不取。这段话中,季老的谦虚、务实跃然纸上,为读者负责,不为己私。
在《030我的书斋》中,季老形容自己的书斋中,书之多,屋之乱时,如此说:
只在此屋中,书深不知处。的确是有意思,季老爱读书、爱藏书,一辈子嗜书如命。盼望的书斋是,书也通了灵性,能够听从主人的差遣,岂不有趣?喜欢他说的“古今中外都有一些爱书如命的人,我愿意加入这个行列”,我也愿意加入这个行列,在书山书海中,品读人生的真谛。
夜来香开花的时候,是旧事的源泉。
在“夜来香开花的时候”,季老记录了故乡的陈年旧事,藏在心底的点滴触动。记录了母亲去世后,自己内心的自责;期待儿子的妇人的希冀;梦中的母亲和亲情;陪伴了母亲余生的老狗,别离少主人前的悲伤;在二十几岁,于母亲去世之际,写了如下挽联:
一别竟八载,多少次倚闾相望,泪眼和血流,迢迢玉宇,高处寒否? 为母子一场,只留下面影迷离,如梦浑难辨,茫茫苍天,此恨曷极!在 《044 听雨》 中,提到了宋蒋捷的《虞美人》,3月份在清迈旅游的时候还背过,其描写了人生的不同时期听雨的场景和感受。
这本书里,季老对于小动物的描写,入木三分,文字间能感受到其对动物的发自内心的宠爱。比如说第二天早晨起来,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伏下去看,兔子丢了没有。形容看到兔子满地跑的情形,说道:周围的空气,也浓浓地变得甜美了。这篇描写兔子的文章,当时先生才23岁,情趣可想而知了。
在《046 老猫》这篇文章中,有段话记录一下:
在我心情最沉重的时候,有一些通达世事的好心人告诉我,猫们有一种特殊的本领,能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寿终。到了此时此刻,它们决不呆在主人家里,让主人看到死猫,感到心烦,或感到悲伤。它们总是逃了出去,到一个最僻静、最难找的角落里,地沟里。山洞里。树丛里,等候最后时刻的到来。因此,养猫的人大都在家里看不见死猫的尸体。只要自己的猫老了,病了,出去几天不会来,他们就知道,它已经离开了人世,不让举行遗体告别的仪式,永远永远不再回来了。的确道是:有生必有死,这是自然规律,谁都逃不过。
未止于米,却终未能“相期以茶” 。
季老的座右铭:纵化大浪中,不喜亦不悲,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友人拖他写文章,名字起好了:赋得永久的梅。
他如是写到:
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在过去的七八十年中,从乡下到城里;从国内到国外;从小学、中学、大学到洋研究院;从“志于学”到超过“从心所欲不逾距”,曲曲折折,坎坎坷坷,既走过阳关大道,也走过独木小桥;既经过“山重水复疑无路”,又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喜悦与忧伤并驾,失望与希望齐飞,我的经历可谓多矣。要讲后悔之事,快那是俯拾即是。要选其中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的梅,也就是永久的梅,那也是唾手可得,因为它片刻也没有离开我的心。 我这永久的梅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在《1995年元旦抒怀》中写道:
我家庭中,老祖走了,德华走了,我的女儿婉如也走了,现在就剩下了我一个孤家寡人,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了。闭上眼,合上书,感受季老一辈子的沧桑,经历之丰富,人生之坎坷,国之罕有。
故人已逝,后人犹存。从季老身上学到的谦虚、认真、务实、豁达、勤奋的精神,永葆于心,受用此生。
《这一辈子》读后感(八):精彩书摘
那是提心吊胆的一年
这已经是过去的事情了。现在旧事重提,好像是拣起一面古镜。用这一面古镜照一照今天,才更能显出今天的光彩焕发。
二十多年以前,我在大学里学习了四年西方语言文学以后,带着满脑袋的荷马、但丁、莎士比亚和歌德,回到故乡母校高级中学去当国文教员。
当我走进学校大门的时候,我的心情是复杂的。可以说是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喜的是我终于抓到了一个饭碗,这简直是绝处逢生;惧的是我比较熟悉的那一套东西现在用不上了,现在要往脑袋里面装屈原、李白和杜甫。
从一开始接洽这个工作,我脑子里就有一个问号:在那找饭碗如登天的时代里,为什么竞有一个饭碗自动地送上门来?我预感到这里面隐藏着什么危险的东西。但是,没有饭碗,就吃不成饭,我抱着铤而走险的心情想试一试再说。到了学校,才逐渐从别人的谈话中了解到,原来是校长想把本校的毕业生组织起来,好在对敌斗争中为他助一臂之力。我是第一届甲班的毕业生,又捞到了一张一个著名的大学的毕业证书;因此就被他看中,邀我来教书。英文教员满了额,就只好让我教国文。
就教国文吧。我反正是瘸子掉在井里,捞起来也是坐。只要有人敢请我,我就敢教。
上面的自传是1988年写成的,到现在已经整整十年了。在人生百年中,十年是一个不短的期间。时移世异,人事沧桑,今天的我已经非复当年之我了。现在中央党校出版社要出版我的《牛棚杂忆》,希望能附上我的一篇自传,使读者能了解牛棚里的季羡林究竟是何许人,并且建议就用上面这一篇,再加上点延续,一直写到今天。这个建议是合情合理的,我准备采纳。 但是,仔细一琢磨,却有了困难。上面这一篇是有头有尾的。如果在尾巴砍上一刀,狗尾续狗,难免不伦不类,不像是一篇完整的文章。考虑再三,决定保留上篇的完整性,再补上一个下篇,看上去,同样是完整的。
1988年是一个什么样的年头呢?改革开放的政策已经实行了十年,取得了异乎寻常的成功。经济繁荣,人民欢乐,知识分子这一个解放后历届政治运动都处在挨整的地位上的社会群体,现在身上的枷锁砸掉了,身心都感到异常的欢悦,精神又振奋了起来,学术界和文艺界真是一派大好形势。我自己当然也感觉到了这种盎然的春意。虽然早已过了退休的年龄;但是,学校决定我不退休,我感到很光荣,干劲倍增。不似少年,胜似少年,怡怡然忘记了老之已至。我虽然已经没有正式的行政工作,但是社会工作和社会活动,却是有增无减。全国性的学术团体中我被选为主席、会长或名誉主席、会长的有七八个之多。至于理事之类,数目更多。不顾不问的顾问,一个团体的或一部书的,总有几十上百个,确实数目,只有天老爷知道,我个人是搞不清楚的。大型丛书,上千册的,上百册的,由我担任主编的,也有三四部。至于电视采访,照像录音,也是常事。几乎每天下午都是宾客盈门。每天接到各式各样的来信也有多封,里面的请求千奇百怪。一些偏远省份青年学生的来信,确实给我带来很大的快乐。我从内心里感谢这一些天真无邪的青年男女学生对我的信任。一位著名的作家,在自己的文章里提到我,说我每信必复。
我写这些事情干什么呢?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告诉读者我现在生活和工作的真实的情况;如果我有不周到的地方,请他们体贴原谅。
在学术工作方面,有人说,我对自己太残酷。已经到了望九之年,虽然大体上说来,我的身体还算是硬朗的,但是眼睛和耳朵都已不太灵光,走路有点“飘”;可我仍然是不明即起,亮起了朗润园里的第一盏灯,伏案读写,孜孜不倦。难道我不知道,到圆明园或颐和园去溜弯,再远一点,到香山去爬山,不比现在这样更轻松愉快吗?难道我在名利方面还有什么野心吗?都不是的。我知道溜弯舒服;但我认为人活着不是为了多溜几年弯。那不是追求的目的。至于名利,我现在不虞之誉纷至沓来;利的方面,爬格子爬出了点名堂,稿费也是纷至沓来。可以说,在名利两个方面我都够用了,再多了,反而会成为累赘。那么,我这样干的目的究竟是为了什么呢?我不愿说谎话,讲些为国为民的大道理。我只能说,这样做能使自己心里平静。如果有一天我没能读写文章,清夜自思,便感内疚,认为是白白浪费一天。习惯成自然,工作对我来说已经成了痼疾,想要改正,只有等待来生了。
计算一下,最近几年来,我每年写的文章,数目远远超过过去的任何一年。我平生最长最艰巨的两部书,都是在耄耋之年完成的。一部是长达八十万字的《糖史》,一部是也长达数十万字(因为部分用英文写成的,字数难以准确统计)的吐火罗文A方言(焉耆文)的《弥勒会见记剧本》的译释。我虽然是个杂家,但是杂中还是有重点的。可惜,由于一些原因,不明真相的人往往不明白我干的究竟是哪一行。外面来的信,有的寄到中文系,有的寄到历史系,有的寄到哲学系,有的寄到西语系,有的甚至寄到社会学系。从中可以看出人们对我的了解。两部大书一出,估计可以减少点混乱。对我来说,这种混乱一点影响也没有的。 ·收起全部<<
《这一辈子》读后感(九):这一辈子
读季羡林大师的文章,是在高中考试的阅读里,总是会有他的文章,《两个小孩子》《夹竹桃》等都是被仔细分析过很多次的。真正能够认识到他的人生则是通过这一本书。封面上他以、已年过九旬,手握毛笔,眼戴眼镜,认真书写的样子。这是大半辈子他都保持的样子吧。从他的文字里,真的很难和他的经历联系在一起,都说三年自然灾害一无所有,都说文革时期多么煎熬,全部都被他轻描淡写,虽然他去过很多国家,毕竟是物资匮乏的年代,在德国的时候饿得都会忘了饥饿的感觉,但从他的文字里里却全是淡淡调侃的摸样,没有懊恼,没有抱怨,没有不公的指正,他全然接受,这,就是他的人生。一个老者,这样回忆自己近一个世纪的人生会是怎样的想法,在书里已全然呈现,若要达到,可能我们也要到活到一个世纪才可能碰及吧。
在这一条十分漫长的路上,我走过阳关大道,也走过独木小桥。路旁有深山大泽,也有平坡宜人;有杏花春雨,也有塞北秋风;有山穷水复,也有柳暗花明;有迷途知返,也有绝处逢生。路太长了,时间太长了,影子太多了,回忆太重了。我真正感觉到,我负担不了,也忍受不了,我想摆脱这一切,还我一个自由自在身。
有时候在想什么是大家,觉得人是不是活的傻一点,不要把每一件事都想得清晰而且透彻,人生就会轻松一点,然而,真正的大家,往往是活的很久的人,因为他们看生活看得透彻,而且还得说服自己在这样的世界中继续生活下去。这是需要何等的勇气。很喜欢其中的一首诗:
纵浪大化中
不喜亦不惧
应尽便须尽
无复独多虑
也许,正是这样的思想才能让他在经历那么多,仍然如此坦然的做着十几年如一日的同一件事。
冯友兰先生说过:“何止于米,相期于茶。”米是八十八岁,茶是一百零八岁,季老先生也没有想到,没有雄心壮志的自己也到了已经算是大志的年龄了。
回忆很不好说。究竟什么才算是回忆呢?我们时时刻刻沿了人生的路向前走着,时时刻刻有东西映入我们眼里。等我们不能再走,不能再看的时候,这一团也要应了我们应该走的路。然而这时候,我将一如所见,一无所忆。
如一个和蔼的老人叨念着自己的一生,喜欢这样的真切,喜欢这样的悠悠晃荡入我心底的句子,喜欢这个严谨一丝不苟又真实可爱的老人,喜欢这样通透澄澈的人生。
《这一辈子》读后感(十):一点改变
不久前,回读这本书,想法有了一点改变。
我发现一个被大众奉为国学大师的思想其实是挺混乱的,无所指向。
原先的我,看诸如此类的书一般都怀着极大的敬畏,他们人格为何如此之高,他们的性格为何如此之有趣,能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描写的如此之诗意?是不是我只要读足够多的书,走过足够多的年月也能如此?然而,我发现这样高端的知识分子性格虽然不乏可爱有趣的一面,谦卑又仁慈,却终究只是空洞。很多中国知识分子大多信奉孔夫子“不知生焉知死”的生死态度,但是面对的衰老,我们习惯避而不谈。也许在很多人看来,人生就是无所指向,没有意义,没有答案的吧,
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力做好自己,这也是我之前的想法。但是当光照进来的时候,我就不再在黑暗里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