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惡意》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惡意》读后感10篇

2022-04-04 03:31:4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惡意》读后感10篇

  《惡意》是一本由東野圭吾著作,商周出版的20040120图书,本书定价:NT$ 240,页数:,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惡意》读后感(一):一个第三人称的陷阱

  东野大神的书都很经典 ,从最初无意间接触到他的《白夜行》开始,就发现他常常“剑走偏锋”,不知道日本的社会是不是真存在这么多灰色地带,但他笔下的人物总是让人觉得带着无可奈何的挣扎。

  不过《恶意》的故事总让我觉得是落到了凌迁行人似的“请读者猜谜”的陷阱里。之所以是凌迁行人似的,是因为以前看的他的一部短篇作品集子里,也有相似的诱导情节,在一种合乎情理的推导中不知不觉我们就离真相越来越远,而当面目全非的真相被剥开时,我们惊叫一声“啊,怎么会这样?请读者猜谜不是要保证提供的所有内容必须为真实吗?”而作者却很无辜的回答一句“可是我里面使用的是第二人称啊。”(此处为臆想)。是啊,第二人称,当我们被带入小说中时,已不再是万能的旁观者,而是意念中的经历者。我们的目光被局限在我们潜意识里所谓的真相中,纠缠间将自己裹的越来越低,以至于完全放弃了局外人的冷静理智,被小说里突兀冒出来的风吹草动弄得一惊一茬。所以到最后才会发出“怎么,原来他不是人啊!”或“原来他是人啊”这么囧的感慨!

  是的,在这个陷阱中,一切都是真实的。不再单纯的只是在人称上进行诱导,不再只是以单独的剧中人的结论进行诱导,而是让我们也进入作品中,一点一点经历挖掘的过程。我们可以不相信别人的言行,对于别人嘴里的事实我们可以始终保持冷静观望的态度。可是对我们亲身经历的发掘,我们就会深信不疑 。于是我们再次落入陷阱,东野大神华丽丽的第三人称陷阱里。

  所以,当我们随着警察再一步一步退回去的时候,我们囧到无以复加。故事回到了最初的地方,坏人还是坏人,好人还是好人,警察还是抓到了犯人,犯人还是做回了坏人(请原谅我怨念的念叨)。回到了最初的恶意,是日记中的被害人对猫的恶意,是犯人对被害人的恶意,也是东野大神对读者的“恶意”。

  《惡意》读后感(二):技巧大于人性刻画的一本探索型作品

  《恶意》是一本手记体推理小说,也被誉为东野大神“挑战悬疑小说极限”的佳作。但是坦率的说,借用文中加贺恭一郎一句话评价此书就是——“不算有趣。”

  虽然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果然成功地把我带到了陷阱中,但是从陷阱中往外爬的感觉却是非常被动的,是被文中不屈不挠的“加贺”推着走的。其实在这一过程中,多次产生过“就这样结束吧”的念头。

  一部作品到了这个地步,已经纯粹是作者同读者之间的智力游戏了,已经没有太多的推理和解惑的乐趣可言。

  究其原因,与其说是因为太过同情凶手自己营造的形象,不如说是对被杀的日高邦彦,或者破案的加贺警官,从人格还是魅力上都丝毫不感兴趣的关系。

  有的书虽然看到一半甚至是开头就已经知道凶手是谁了,但仍然坚持看下去,比如《美丽的凶器》,就是因为书中有吸引自己的人物。而这本书呢,坦率地说,一个也没有。

  当然,从这个意义上讲,东野大神这种写法是相当成功,也证明了人的主观感觉多么不可信任。

  《惡意》读后感(三):最深不見底的,是人心

  好賴也看過東野的幾部推理小說。

  竊以為,推理小說的套路,不過就是那麼幾種吧。

  案件的中心,不就是who和how嗎?至於why,就我個人的看法,估計除了日本警察,很少會有哪個國家的探員會這麼認真地追究到根源,找出犯罪的動機。

  小說看到三分之一處,兇手野野口就供認了全部的犯罪事實。

  而且,證據確鑿。

  這樣看來,是毫無翻案的可能性的。

  到這裡,我還想,很普通的一個殺人案件啊。

  野野口和日高的妻子有私情,被日高發現了,想要殺掉日高,結果殺人未遂卻給日高留下了把柄。

  日高拍下野野口擅入他家的錄像帶,以此威脅野野口,做他的影子作家。

  野野口最終不堪其辱,失手殺了日高。

  那麼,小說剩下的三分之二寫什麽呢?

  爲什麽野野口當初殺人未遂被日高威脅時不去自首呢?

  在初美死了后,他還是不肯去自首呢?

  爲什麽隔了七年,他突然又忍受不了日高了,要殺了日高呢?

  這些謎團,想必作者不給出個合理的解釋,讀者們都不會答應吧。

  直到最後,看到加賀揭露了整個事件的真相。

  忍不住冒出一身冷汗。

  人心是這個世界上最深不見底的地方。

  日高是個好人,可正是他的善良,導致了他後來的被殺害。

  野野口一生懦弱,面對暴力從不敢反抗,他永遠是那個為虎作倀的人。日高對他的好,他一方面感激不盡,另一方面,卻更加羞愧自卑乃至恨意萌發。

  人心險惡啊。

  讀推理小說一個讓人氣惱的地方就在於,你根本無法參與推理。

  你只能跟著作者,看作者如何抽絲剝繭,寫出他心頭真正想要展現給大家的故事。

  因為,你無法擁有全能視角,你能看到的,只是作者願意給你看的那部份真相。

  讀完《惡意》,我想起多年前看的一部小說,《月亮寶石》。

  情節鋪陳和語言表達方面,跟《惡意》很像。

  作者通過對各種與涉案人員有關的人的自述,像拼圖一樣,將整個案件的真相拼接起來。

  不到最後一塊拼圖放上前,我們無法看到整個拼圖的原貌。

  《惡意》读后感(四):《恶意》读完一半,仍没读出到底好在哪里

  前段时间同学力荐我来看这本书,从他夸张的表情和手舞足蹈的动作我才对这本书感起了兴趣。可是看完一半感觉实在是难以深孚众望,文采构思确实是不错,但也只是不错,没有一种让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况且才到一半就揭露了真相真不晓得下面作者会怎么写,这种“凶手是可怜的,被害者是可恶的”的套路不是推理小说里的烂梗了吗(参照《名侦探柯南》)。

  目前看完了野野口修的告白,还发现了文章的两点漏洞。

  其一,按照野野口的说法,他是在受尽了日高的威胁压迫后,临时起意才杀的人,那么又如何解释一开始他为了误导警方而设下的精妙的局?要知道一个普通人在高度亢奋的情况下,尤其还是经历了刚杀完人的刺激的时候,大脑是根本无法在短时间内做出有效判断的,更不用说是设局洗清自己的嫌疑了。这事放在冷酷无情的高智商杀人魔身上或许还可以理解,可就野野口只是因为杀人未遂就被日高威胁得毫无办法的表现来看,他又太像一个软弱的平凡人了。

  其二,既然开始的那份手记是野野口为了迷惑警方而故意写的,尤其他还是一位作家,那么他一定会对文章的每一个句子、每一个情节上都无比谨慎的斟酌。要知道任何一个作家,都不可能在自己的书中浪费一丁点的笔墨,文章里出现的每一个情节都应当是有意义的,那么关于日高杀猫这一情节的描写该作何解释?如果只是为了迷惑警方的双眼从而洗脱自己的嫌疑,那又为何要作这种毫无意义的描写?

  《惡意》读后感(五):《恶意》读后感

  之前我曾说过,所有应该属于大师作品的,以我自己粗浅的见解都没资格评价,只是看完《恶意》之后心情沉重,所以来这里抒发两句。

  看完这部书,第一感觉是日高邦彦死的太冤了。

  一个正直宽厚的人,遭到如此下场,潜藏在人心中的恶意,实在防不胜防。而且我能理解书中所写的那种“对某人的不爽感觉”,上班十年,我算是阅人无数,的确有种种难言的原因,对一些人有说不出来的那种反感,如今说成是恶意一点不为过吧。例如陈丹青所说,自己刚看到谢霆锋时就有一种熟悉的感觉,但无从着落。过了很久想起来,小时候住在弄堂里,遇到长成谢霆锋这样的孩子,上去就大嘴巴抽,都没有为什么,这就是“看着不爽”比较好的例证了。

  对起承转合的不懈追求应该是我对这部小说的第二个感受了,当然也许这是目下的潮流也未可知,虽然中间的“过去之章二”多少还是有些拖沓,但“真相之章”逻辑结构如此严谨,能有可信的说服力,确实令人赞叹。

  除此之外就是阅读正版书的快感了,纸质、装订、排版都令人满意,适合收藏。

  另外还看了一本《东北往事:黑道风云二十年》,说实话挺奇怪现在这样的书都能出版,全篇写的就是流氓的打打杀杀,会买这本书纯属被网上那帮捧臭脚的给忽悠了。

  《惡意》读后感(六):【07.14】恶意

  不知道是因为叙事手法还是描写方式的问题,看日本的作品总有种等了半天没高潮的憋闷。前两天刚看了大逃杀,今天又看了恶意,我能理解作品想表达的人性的扭曲,但终究觉得这种扭曲未免肤浅了一些。可能更准确的说来,是因为这样的扭曲有些故意极端化的倾向。为了表现出不寒而栗,故意把人的丑态放大再放大,反而添了些荒谬的感觉,也许这种荒谬感也是作者的意图?不得而知。在我看来,人性真正的恶意,不见得就是费尽心机的加害,反而是那些主观上从未反省的自以为是或不经意间的麻木默许更为可怕。书里也提到了校园暴力,很多人可能都会想起小学初中时班里某个被孤立被欺辱的孩子。其实欺负别人的家伙真的就是坏人?未必。看着别人被欺负却不加阻止的家伙就不是坏人?未必。

  回到这部作品,作者的切入点和情节安排非常新颖,“真相”的背后是另一个“真相”,辛苦得到的线索却是一个个陷阱,但是我还是更喜欢传统式的推理小说,引发怀疑寻找线索发现破绽,环环相扣,丝丝入微。随着挖掘的深入,作者花费了很大心思去“说明”得合理,整个节奏反而越来越慢,内容越为直白不加掩饰。作为一部推理小说却失去了“推”这个核心,只剩下“理”,未免有些遗憾。由于文学水平太烂,我不知道能如何安排,但假设最后一层真相不是由警员先生絮絮叨叨的说出来,而是在描写几位旁人的访问录之后由读者自己去体会野野口的恶意,也许更觉寒冷吧。

  《惡意》读后感(七):恶意而已?!

  评价一部推理小说的优劣,阅读过程中的的引人入胜固然重要,但我更看中的,是掩卷后的体会。

  如果只是慨叹杀人手法如何之巧妙,侦探的灰色脑细胞如何活跃,那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推理小说绝对不是仅供娱乐,也不是单纯地挑战读者,因为人性的善恶在此类书中达到了极致。杀人的理由,只是因为看不惯,就是想看着这个人在自己面前倒下。如果你看过本书,就会知道为什么叫——恶意。

  小说的叙述方法虽不是首创,但却别出心裁,峰回路转,慢慢地,将他善意伪装下的恶意,一片一片地褪下。还是《谋杀启事》里的那句话:一旦软弱的人真的害怕起来,他们会因恐惧而变得残忍,会变得毫无自制力。

  很多人质疑东野为什么如此受追捧,原因就是关键词——人性。推理小说最注重的,还是人性。从阿婆的书中,我已经深深体会到了,而东野又以更残忍、更让人哑然的方式推波助澜了一把。这也是为什么他现在的作品越来越不像所谓的推理小说,因为人性的剖析,才是永恒的主题。

  《惡意》读后感(八):关于恶意的一些看法

  今天看了一本书,南海出版社的新书《恶意》,一口气读完,觉得很好看,想上来跟大家分享一下,没想到有这么多人已经留言了!

  有几位朋友说情节有些牵强,我倒觉得只要能够自圆其说就好。侦探小说里的故事本来就离我们的生活比较远,不可能都是真实事件,而且虚构的故事有时往往更有吸引力;当你开始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你被情节吸引了,在阅读的过程中,你认为作者讲的是真的,论证是严密的,你想要继续读下去,探寻真相,故事的结局能够对你有所启发,你能够透过这个故事悟到什么,思考一些比故事更深层的东西,这就够了,如果上述这些作者都能做到,那么这本书就值得一读!《恶意》都做到了!至少它震撼了我!人性的自私、恶毒在这本书里被毫不留情地揭示出来了,在紧张的故事情节中,结果一再出人意料,直至谜底这正揭开,相信大家都想不到会是这样的结局,实在是匠心独具呀!也许作者费尽心机讲这么一个故事,不只是想讲故事这么简单,个中的深意,大家见仁见智吧!

  欢迎大家多多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

  《惡意》读后感(九):技法娴熟,故事一般

  恶意真的没有我想的好。

  我总觉得它不算一部很严格意义的侦探小说,或者说,他过分将重点放在了对动机的挖掘、对心理的深度探究、对暴力问题的思考、对人性的企图发现上而忽略了案件本身,忽略了一个侦探故事的本身,他转移了重心因此也失去了复杂案件会给读者带来的那种探索怀疑、身临其境的阅读快感。

  了解它的用意但不赞成它的企图创新。

  不过对东野圭吾变化多端、角色互换的描述手法还是相当的赞叹,他是个会讲故事的人,这个翻云覆雨的故事通过他的讲述显得更加精彩,从一个谜团到另一个谜团,从一个云雾跳到另一个云雾,薄薄一部小说两个人讲述对立心境的反复跳跃,不得不承认东野圭吾娴熟完美的表达技巧。

  或许因为我没有那么喜欢日本,也对日本的校园暴力稍感反感,而这一起平淡无奇、苍白无力的案件实在让人没有太大的兴趣。

  所以~~~有所保留,评价一般~~~

  《惡意》读后感(十):第三层的恶意

  当我看到第82面时,加贺恭一郎已经用他的睿智告诉了我们,野野口修便是杀害日高的凶手。此时,不禁回头去翻了一下目录。“这并不是一本小说集啊?”拿捏着剩下的将近三分之二的纸张,我不禁默念道。

  后来,我才知道,其实这个故事,从这里才刚刚开始。而且,如果这个故事就这么结束掉,东野圭吾便也不是东野圭吾了。而他,总是每次都可以带给我惊喜,带给我心灵上的思考。到这时,我才知道,凶手并不是东野圭吾所追求的全部,他心中容纳的,可远远不止这些。

  其实,这里才是故事第一层的结尾,从故事背景的交代到犯罪行为实施,再到加贺一步步分析对峙确定野野口修便是真凶,一路下来行云流水,丝毫无拖泥带水的痕迹,但是,心里也总藏着一个疑惑:野野口的动机到底是什么?

  到了第二层,便从这个疑惑开始,从野野口珍藏着与初美的信物到《萤火虫》中那掏空后放进的录像带,从那繁重的亲笔写作到那把沾满指纹的长刀,很快,加贺便又将野野口三缄其口的动机挖掘出来。暗黑的影子作家的血泪史,心碎的不能言说的恋情,受压抑而却不愿自甘堕落的辛酸,一切都仿佛被揭开,情理之中也给了世人一个很好的交代。而野野口的自白书,也算是为这个追求“正义”的故事留下了一个完满的结局。

  但让人苦恼的,东野圭吾就又将它推向了第三层,毕竟心中的疑虑没有解决,而这并不能使加贺满意。由此第三层开始,直到推翻了第二层所有的结论,直到自卑与恨解释了这恶意。

  请原谅我用以上的篇幅将小说的三层叙述了一番,但我觉得这是不可获缺的。前后错综复杂,相互矛盾,东野圭吾这时仿佛就像一个圣诞爷爷,不到最后一刻一定不会告诉我们华丽丽的包装下装的是什么,好不容易探得了真相长舒一口气,以为可以万事大吉,可是我们错了,真相可并非我们所知一般,我总是在沙地中看到了海市蜃楼,但走进之后才发现,刚才所见的都只是烟雾。

  这,应该就是东野圭吾叙述情节的独到之处吧,抽丝剥茧般的深入,一反平常小说将真凶作为唯一的追求而把动机作为最终的目的,万分苦辛知道了“真相”却又在一瞬间眼见这座大厦轰然倒塌,野野口修的逃避和躲闪与加贺的疑惑和探察对比鲜明、深入人心,一个又一个困惑的产生与解决讲故事层层深入••••••每翻过一页,心中的惊险和畅快便深入一层。从未见过的视角,从未感受的叙述方式,从未体验过的刺激,就这样布满在小说的字句间。

  除以之外,还有一点,我也不得不提出来讨论一下,就是东野圭吾在写作时对于不同章节描述时视角的转换,野野口修的手记、加贺恭一郎的记录、独白、回忆与阐明、认识他们的人所说的话,视角一直在变化,主客观体验的改变从来没有停止,一面是凶手内心的斗争和苦闷,一面又是警察探求真相的渴盼和决心,这种变化使得一切的叙述都能够尽可能地接近真实,以便我们更近于发现人心的本质,体悟到野野口修内心的挣扎,品察到加贺的疑惑。比起以往的小说,作者只是在叙述中穿插着交代一些人物的内心活动不同,这种整章整篇的不同角度的变化,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视角,能够将更真更细的心理写进去,也是一种进步。尤其是小说中的手记,这种体例无疑是最能够体现人真实想法的方式,而在这篇小说中插入了三次野野口修的内心独白,尤其是那篇放在起诉书中里的自白书,纯纯然仿佛将野野口内心的每一丝最细小的波纹都刻画地清清楚楚,整篇自白书毫无夸饰之辞,将所有的情思和细节都包含在其中,无法辩驳。

  可,这封自白书越是真实,越是让我信服,便越能在之后给我更大的触动。直到后来我才知道,所有的一切都不能算作是真相的时候,野野口费尽大半年心思布下的一个局无非是设计一个动机的时候,我才有一次明白了什么叫震撼。正如日本媒体评论到的:“惊世骇俗的作案动机,让人根本不敢转身。”的确,在一篇小说中,之前的“真相”毁于一旦的时候,动机的设计比作案的设计更为复杂和难以理解的时候,除了震撼我们还能说些什么呢?

  其实,这本小说总也有我并不是十分喜欢的,在翻过那一页我总是逃避去看的,即是那每章的标题。“事件之章”、“疑惑之章”、“解决之章”••••••读起来全然就像去动物园游览时看到那指引牌,告诉我们接下来我们将看到的是什么。可是,读侦探小说并不是逛动物园,我们追求的并不是看到已知结果的细致描绘,而是在不断地探秘中与真相的对抗和波磔的起伏,以期在不断地起伏中追求痛快和刺激。不知是东野圭吾这样做还是译者有意而为之,虽然看到了这样的描绘,但当我翻到这一页时,总是刻意地躲避看到这几个大字。不知是否背离的当时作者或译者的初衷,但怎么说在我看来,这几个先入为主的概括,只能说是画蛇添足,并不讨人喜欢。

  第三层的恶意,虽说有一二三层,层层深入,而直到第三层,甚至可以说到了最后几页,这种恶意才真正算是被揭开,这种方式很符合东野圭吾自己的叙述方式,不到最后一刻绝不将实情公诸于众。总之,相对于他其它的小说来看,这的确又是一个突破,将对情节的叙述将对情节的叙述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层次分析、角度转换、自白详说将《恶意》展现的一览无余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惡意》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