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人论》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人论》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1-20 21:3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人论》经典读后感10篇

  《人论》是一本由[德] 恩斯特·卡西尔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页数:31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论》读后感(一):关于本书的理论时代背景

  《人论》发表于1944年,二战尾声之时,卡西尔因为犹太裔身份从德国背井离乡已经11年,届时于哥伦比亚大学任教。卡西尔思想的集大成作,《实体与功能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符号形式哲学》,分别于1910年和1929年在德国发表。《人论》浓缩了卡西尔成熟时期的思想,但与二战前乐观的基调相比,《人论》多了一分对于时代分崩离析的危机感,毕竟第一章的标题就是“人对自我认知的危机”。1929年的《符号形式的哲学》中,并没有这种危机论。这本书的第三卷可以说是卡西尔最气势磅礴作品,最终目的是想要建立人类精神世界自始至终的统一性。宗教自然语言自然科学,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铸就了截然不同世界观。但自始至终这几种世界观都是人通过自己创造的符号来理解和构筑自身体验的渠道而已。自然科学并不能提供一个脱离于人类主观感知结构绝对真理的世界,宗教与自然语言也并不简单意味着主观、随机和迷信,而人类最原初的体验也从未脱离过符号的调解。考虑到20世纪初人文与科学界逐渐加深的裂痕,《符号形式的哲学》理论上可以说是非成功地给出了一个兼容并包的立场:传统与现代,人文与科学,并不需要针锋相对。哲学可以建立在科学成果之上,也可以提供一条理解人性与历史的渠道。可惜卡西尔文艺复兴式的理想没有成功兑现,也许是因为流亡的学者失去了稳固体系的支持,也许是专业化细分的不可逆转,也许崇尚理性的人文精神社会政治力量面前一向脆弱,随着新康德主义在一战后的没落,存在主义与分析哲学间矛盾的加深,自然科学摒弃了探讨哲学基础的传统而自行发展,各个学科之间分道扬镳的趋势已经无力挽回。

  18世纪以来,德国一直将康德与歌德所引领的文化哲学思潮作为自身最重要的精神遗产——许多知识分子的自我认同感就是建立在这种文化哲学之上。翻开19世纪任何一部有影响力的学术或科学著作,其中十有八九会谈起康德的认知论;艺术诗歌的创作上,歌德也一直被视作无法逾越的高峰。许多学者认为英法启蒙运动所提倡的理性过于简单粗暴,忽视了人更为复杂的精神成就需求,反之鼓励了一种资本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逻辑,鼓励了在这种制度下人性的堕落。因此这种简单粗暴的手段-目的理性(Zweckrationalität)被视为德国人文传统的对立面。这一点从19世纪以来到卡西尔在本书中的前提假设,基本没有变过。但是与此同时19世纪内,自然科学技术由于研究机构成立规范化、国家的财政支持、工业发展对于科技的广泛推广等原因一路高歌猛进相比之下文学科的发展则显得缓慢而不可靠,方法论也让人怀疑。许多人认为传统人文学科也应该按照自然科学的方法来改革,例如采取控制变量,操作实验,建数学模型等。更有很多人觉得人类社会的一切问题都可以通过自然科学来解释(例如能量恒定律能解释从宇宙起源到自由意志观点),通过衍生出来的科学技术来解决。社会达尔文主义或者量化心理学就是这类思维的产物。在《人论》中卡西尔也常提到同时代实验和量化心理学的问题,总结了当时在人文教育成长起来的一代知识分子对实证科学处理人文问题时简单粗暴的方式不满。卡西尔所代表的Marburg School新康德主义旨在制衡一种无脑的科学主义(scientism)和实证主义(positivism),揭露科学发展背后的相对性——一切科学都无法脱离人类独有的认知方式。然而不幸的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 Marburg的新康德主义还是被认为太过迁就于自然科学的逻辑。很多人认为卡西尔等人仅仅是“认知学家”“逻辑学家”而并没有理解他讨论科学认知背后的人文主义。(3)

  作为一门涉足人的精神世界的学科,心理学承载了19世纪知识分子太多的期望。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自18世纪以来一直被认为是研究人类认知结构最权威的著作,而19世纪中期,神经生理学自发地挑起重任,试图依照实证物理学的方式来学习人的感官和认知结构,“科学地”研究人的心智(psyche)与认知。康德曾经认为心理学不可被量化,因为心智的活动并没有空间的纬度。医药和神经科出身的Hermann von Helmholtz(他也是发现能量守恒定律的物理学家,在欧洲影响力非常广)和Wilhelmh Wundt等人按照物理实验的设定研究人的意识——如今实验心理学中的各种实验比如测量反应时间记忆啦fRMI scan啦之类都追溯到这些人建立起来的传统——认为人的心智可以当作一种自然现象来学习,意识啦自由意志啦都是一些模糊形而上学的推测,并不真的存在,或者只是物理机制的平行现象。这些论调一开始非常简单粗暴,后来根据舆论环境有所调整,但是整体的方法论还是收到了学界内外的指责。反对声音逐渐向Wilhelm Dilthey的思想靠拢,就是说人的生命是被其体验(Erlebnis)所定义的,而人的心智不能作为自然现象来解释(eklären),只能通过同理心来理解(verstehen)。科学方法无法通透地理解人性与历史。现象学创始人胡塞尔在1933年发表的《欧洲科学的危机》——可以说是道出了同时代知识分子的心声——也指出19世纪以来,盲目追随自然科学方法论的心理学违背了它的使命,即解决人类主体的谜题。现象学可以说是沿袭康德的先验论去完成心理学放弃了的责任。 而胡塞尔的学生,1930年代以来声名大噪的海德格尔,其存在主义哲学也建立在对自然科学简单粗暴解剖人性的反对立场之上。人不应该作为自然界一个物种或者一种客观现象来理解,因为人受“存在有什么意义”这个问题所驱动的。人能够主动去塑造自己的生命,正因为意识到它的有限性。人是历史性的存在。因此对海德格尔来说任何关于超脱于人的个体的、主体的、寻求客观规律世界观都没法解决人的根本问题。海德格尔很明确地站在反科学的角度,不是说科学的内容或方法论是错的,而是说它与哲学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无关。这些种种不同的论调实际上都反映出一个时代整体的躁动,在动荡的政治背景下把社会全方面的问题影射到了学术问题上。

  对于卡西尔和他所代表的新康德主义而言,Dilthey和海德格尔又是剑走偏锋,违背了康德的精神遗产。康德寻求的一直是人类精神共通的客观结构,而不是把人完全当作一种历史相对性的存在。人在其基本环境(umwelt)中的活动并不能解释为什么人会能够参与到超脱于自我的客观性的思考当中——人类一直在寻求着超脱于个体存在的客观知识,自然科学本身的繁盛就证明了人的精神(Geist,翻译成英文中的mind, spirit, 包含了认知的主动性)能够创造出超脱于个体局限的世界,精神从来就不必违背生命(Leben)。 对于卡西尔来说,并没有脱离于精神的原初体验,哲学也应该建立于对科学的正确认知之上。作为康德主义的继承人,卡西尔的目的是揭露现代科学的进程反映了怎样的认知结构。与康德不同的是,卡西尔分析的是镶嵌于历史和文化环境的理性。对纯粹理性的批判成为了对置于文化之中的理性的批判。

  所以《符号形式的哲学》到底说了什么? 《人论》中简单的一句概括了前本书的主旨:

  “什么是人?苏格拉底一直坚持着对客观绝对、普世通用的真相的理想,然而人对世界的所有知识,他所有的问题最终导向的,依然是人的世界。”

  《符》中卡西尔将人类历史分成三种世界观的过渡,根据那种符号(在这里符号不一定是指语言文字符号,也可以指任何被赋予意义的东西,例如图腾或者人的表情)占主要作用来划分。原始社会被神话主宰的世界观呼应了精神的表述功能(Ausdrucksfunktion) 。在这个世界观中并没有主客之分,人与他的感官世界是被一种“你我“的关系主宰的。体验是直接的,有最直接的肉体感情上而非概念上的影响力。人所体验的世界也是被一个个不同的肉体感情上的意义中心组织起来的。人与物中间没有概念性意义的间隔。而符号或者仪式,例如神话中的图腾或者固定的宗教文化仪式,也直接传达了感情上的意义。它被当作比世界上实际发生事情更加真实,因为它给人带来的感染力是永恒的、比个体事件更广泛更直接。

  精神的代表功能(Darstellungsfunktion) 则让人开始发展出一种脱离于个体的抽象图解。并非万事万物都被直接体验,人通过区分“这儿”“那儿”“这个”“那个”“我”“它”而发展出了时空观念,在不同时空中辨别出恒定不变的那个东西。人便发明出符号也就是自然语言来命名和分类,而此时的世界是由各种具有恒定不变的特质的物体组成的。假设在最原初的世界观中赫拉克利特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那么在自然语言主宰的世界观内他就能脱离于永恒变迁的直接体验而认识到不同时间点的踏进的是同一条“在那里”的河流。原始社会中一个野人也许有十分准确的方向感,他知道一条河流的每一个拐弯,却不能构建一张抽象地图。但在精神的代表功能下,人开始发展出客体的世界,构筑物与物之间的时空因果关系,开始用脱离于直接的主观体验的语言来描述世界。

  精神发展的最高境界,对卡西尔来讲,是它的指代功能(Bedeutungsfunktion)。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开始脱离于具体事物而呈现在人的面前。在指代功能下人类发明了数学和科学符号,用来指代脱离于具象的对万事万物通用的自然规律。欧几里德几何的运用和人对具象物体的主观体验无关,最后欧几里德几何也脱离了感官符号(几何图形),变成一个纯粹的由逻辑句子组成的系统。这也呼应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的发展,电磁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之类已经不再研究切切实实的“物”与“物”之间的规律,而是抽象结构之间的数学关系。人的精神体开始自我认识的过程也就是说它构筑了一个纯概念性的世界,并且企图让经验中的世界臣服于这个概念性的世界,这也就是伽里略的数学宇宙所构架起来的野心。然而归根结底,精神体的世界和真实的世界是有区分的,所以说会有毕达哥拉斯的无理数,会有Zeno和罗素的paradox。人开始疑问, 为什么数学能够如此精准地描述真实世界?然而自然科学本身的积累过程,就是人不停地无意识地将逻辑关系运用到感官体验中,通过测量这一技术用数量来表述逻辑关系(4)——然后又因为不断地抽离具象的成分,然后忘了科学本来就是精神体通过运用逻辑建造出来的一个世界。

  所以说,从神话世界到科学世界,人的精神一直在施展其主观能动性。神话宗教的世界观在20世纪看来与科学世界格格不入,然而没有前者,后者根本不可能得到发展。哲学通过揭示精神的主观能动性,也可以触及到人的本质——人就是不停用符号来构筑其世界观的动物啊。

  ***

  1929年, 卡西尔与海德格尔在瑞士小镇davos进行辩论,象征着两代人的交替。

  听众反应,海德格尔在这场辩论中崭露头角,而卡西尔的理论则显得沉重晦涩。卡西尔与海德格尔的形象也似乎分别象征着制度内的传统权威和新生代的天才。卡西尔被批评过于迎合自然科学的思维,海德格尔显然赢得了年轻一代的青睐。

  一个来自维也纳的年轻人Rudolf Carnap也在听众中。此时他已经发表了《世界的逻辑构造》。

  1931年,Carnap攻击海德格尔的哲学语义不明,空洞无物

  1933年,希特勒上台,海德格尔加入纳粹党并接任其导师胡塞尔在弗赖堡大学校长的职位,就职演说中充斥着纳粹党的宣传用语。胡塞尔流放国外。

  同年,卡西尔流放国外。

  逻辑经验主义传到美国,成为反形而上学的主要声音。

  (1)Karl Barth反对纳粹主义成为国教,提倡回归正统基督教义,贬低为了迎合社会与政治需求的对圣经的解读。

  (2) 例如C. P. Snow发表的Two Cultures。

  (3) The Decline of the German Mandarins, 306.

  (4)为什么说是逻辑关系,因为19世纪末hilbert和russell等人发现数学除了axiom里面的内容主要是由逻辑关系支撑起来的。

  reference

  eter Gordon, Continental Divide.

  Fritz Ringer, The Decline of the German Mandarins.

  Ernst Cassirer, Philosophy of Symbolic Forms.

  《人论》读后感(二):读书笔记

  摘要

  卡西尔在《人论》中提出了“人是符号的动物”,而语言、神话、宗教、艺术、科学、历史都是符号活动,文化是符号的形式,所以人是动物与文化的统一体。人与其他动物的本性差别在于符号。

  关键词:人 符号 文化 人性

  abstract

  Ernst Cassirer proposed the idea that man are symbols of animals in 《the theory of man 》.And language, mythology, religion, art, science, history, activities are symbols, culture is the symbol of form, so that human is the unity of animals and the culture. The nature of man and other animals difference between symbols.

  Keyword:Man symbol culture humanity

  一.卡西尔的符号观

  什么是符号?百度上这样解释:符号是人们共同约定用来指称一定对象的标志物,它可以包括以任何形式通过感觉来显示意义的全部现象,一般指文字,语言,电码,数学符号,化学符号,交通标志等。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一个符号包括了两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份,能指(即语言的一套表述语音或一套印刷,书写记号)和所指(即作为符号含义的概念或观念)。

  而卡西尔认为:"艺术可以被定义为一种符号语言"。而语言、神话、宗教、艺术、科学、历史都是符号形式。他说:“正是这种人类活动的体系,规定和划定了人性的圆周,语言、神话、宗教、艺术、科学、历史,这些都是这个圆周的组成部分和各个扇面,而每一个扇面恰恰是人性思想中的核心概念—符号形式。”

  根据卡西尔提出的符号观,他还提出了关于符号的三个基本特征:

  1.抽象性

  卡西尔把符号理解为由特殊抽象到普遍的一种形式。"在人那里已经发展起一种分离各种关系的能力",即人能够从漂浮不定的感性之流中抽取出某些固定的成分,从而把它们分离出来进行研究。这种抽象能力在动物中是没有的。这就说明关系的思想是依赖于符号的思想,没有一套相当复杂的符号体系,"关系"的思想根本不可能。所以"如果没有符号系统,人的生活就被限定在他的生物需要和实际利益的范围内,就会找不到通向理想世界的道路"。

  2.普遍性

  凡物都有一个名称—符号的功能并不局限于特殊的状况,而是一个普遍适用的原理,这个原理包含着人类思想的全部领域。由于每一个事物都有一个名称,普遍适用性就是人类符号系统的最大特点之一。

  3.多变性

  一个符号不仅是普遍的,而且是极其多变。我们可以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同样的意思,也可以在同一种语言内,用不同的词表达某种思想和观念。"真正的人类符号并不体现在它的一律性上,而是体现在它的多面性上,它不是僵硬呆板的,而是灵活多变的"。

  二. 人是符号的动物

  (一)以往关于人的定义

  对人、对人的本质的哲学思考,以往有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苏格拉底阶段,他把人定义为理性的动物,是一种形而上学论。他认为,人与其他物理事物不同之处在于人能自己探索自己、审视自己、批判自己,成为一个“有责任”的道德主体。

  第二个阶段是中世纪的基督教阶段,人被定义成为宗教的存在物。他们认为,人的理性来自于上帝,人要得救,就必须放弃理性,只能听从上帝的呼唤,信仰上帝。认识人只能通过宗教途径。

  第三个阶段是文艺复兴阶段,人被重新定义为理性的存在物。只是和以往不同的是,古希腊强调的是道德理性,而文艺复兴阶段强调的是数学理性。

  第四个阶段是达尔文阶段,人被定义为一种较高种属的动物,是一种生物学观点。达尔文认为,人是通过猿猴不断进化而来的,这种进化过程符合“适者生存”的原则。

  对于这些阶段对于人的认识与定义,卡西尔是持否定与批判态度的,他认为对“人是什么”的问题,他们都没有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结论,反而陷入了一种“完全无政府状态”,出现了一种科学的人类学、哲学的人类学、神学的人类学互不通气的结局,反而使人的问题陷入了危机之中。

  (二)卡西尔的人论

  卡西尔认为以往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只是一种实体性的定义,只是把人理解为自在存在并且可以被它自身所认识的一种单纯的实体,而没有从历史的动态角度去寻求。以往的哲学家,都把人类文化的发展看作是一种线状的推动性发展,的确,人类的文化不断发展是有一定的先后关系,可以反应人与文化关系的不同阶段,可是容易产生一种错觉,即一旦有新的文化形式出现,前一种文化形式就似乎作为旧事物而必然灭亡和淘汰,这是不符合历史发展的。所以,卡西尔对人的本质做了一种功能性的定义,他认为“人是符号的动物”。

  乌克威尔曾经提出:动物的功能圈是由感受器和效应器系统构成的,而人的功能圈除了动物所有的感受器系统和效应器系统之外,还出现了第三种系统,即符号系统。卡西尔由此得出人是符号的动物,符号化的思维和符号化的行动是人类生活中最富有代表性的特征,并且人类文化的全部发展都是依赖于这些条件。

  或许有人会觉得奇怪,有些驯化动物对于人的一洗符号化的指令也是很敏感的,比如说狗。一条狗会对主人的行为的轻微变化做出反应,甚至能理解不同形式的指令,难道这就可以说狗也是符号化的吗?不,卡西尔在书中做了解答,他认为这些不是符号,而只是信号。比如一个铃声可以是狗进食的信号,而狗的反应不过是一种条件性反射的结果,并非是人类符号化思想的结果。

  卡西尔据此提出了符号与信号的区别,他认为:符号和信号是两个不同的论域,信号是物理的存在世界的一部分,符号是人类的意义世界的一部分;信号是“操作者”,符号是“指称者”;信号即使被这样理解和运用时,也仍然有某种物理的或是实体性的存在,而符号则仅有功能性的价值。

  在卡西尔这里,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的是符号。动物是以所属的种类的本能活动去被动地适应外部环境,只有行动功能,而人却以自己的精神力量去改造对象世界,出了行动功能之外,还有符号意义的功能。人类由于有了符号的特殊功能,才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世界,而且能对世界做出主动的创造和解释。

  三.卡西尔的人性论

  卡西尔在“人是符号的动物”这个命题的前提下,提出了几点人性的本质特征,也即人与动物的区别:

  1.人对符号的应对,而非动物对信号的反应

  与生物学家乌克威尔的观点一致,卡西尔认为人比动物多了一个符号系统,而这个系统对于人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是由影响的。卡西尔认为,在动物或其他有机体的反应中,对于外界刺激的回答是直接而迅速做出的,而在人的应对中,这种回答会被人的思维过程所打断和延缓。

  2.人的符号时空观念而非动物的感性时空

  卡西尔认为动物的空间是一个行动的领域,对动物而言,空间的观念即使在系统化之后,也总与主体密切结合着,它更多的是一个实体概念,而不是人所认为的抽象空间。他认为,低等动物或许具有在空间系统的活动能力,也没有空间的轮廓,没有任何能力思考一个空间的体系,甚至不能想象一个空间的框架。

  而针对时间观念,时间有三种样态:过去,现在和未来。动物往往只能抓住现在,而人与动物的区别的关键在于人的回忆和预期有一个观念化的过程。

  3.人的可能性世界而非动物的现实世界

  康德认为,人类认知特点是知性不可避免地要在事物的可能性和现实性之间作鲜明的区别。而事物与符号的区别,就是现实与可能的区别。

  人是符号的动物,而对符号思维中,在现实与肯呢过,实际事物与利息那个事物之间做出鲜明的区别,乃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符号并不是作为物理世界一部分的那种现实存在,而是具有一个“意义”。

  4.人的命题语言而非动物的情感语言

  高等动物有着丰富的情感语言,比如黑猩猩可以通过手势轻而易举地表达愤怒、恐惧、绝望、喜悦等情感,但是与人的语言不同,这些表达不具有一个客观的指称或意义。

  而人,不仅有情感语言,还有命题语言。命题语言中,语词绝不仅仅是感叹词,并不只是情感的无意识表露,而是一个有着一定的句法结构和逻辑结构的句子的一部分。

  卡西尔断言,命题语言和情感语言的区别,就是人类与动物世界的真正分界线

  总而言之,卡西尔所谓的“人是符号的动物”,是对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强调,认为人的创造活动其实就是符号活动,而只有依赖于这些符号才能创造出意义世界,才能创造出包括科学、宗教、语言等的文化世界。

  《人论》读后感(三):《人论》读书笔记

  很少读哲学书籍,试着读过叔本华、弗洛伊德,但是很遗憾每次读完之后,都有一种很晦涩的感觉,收获的似乎只是一些含混而难以理解的概念和主张。这其中的原因,可能其一是我自身的逻辑思维不够,习惯了看散文小说,所以兴趣不浓,在阅读过程中没有集中精神;其二是没有掌握读哲学书籍的方法,战线总是拖得很长,因为很难得有大块的时间,所以基本上是有闲暇的时候就翻几页,这就难免导致难以观其大略纵览全局的结果,时常是读这几页就忘了前几页,读完后稀里糊涂似乎也不足为奇了;其三大概就是翻译问题了,本身哲学作品的学术性就很强而无法轻易地理解,换了一种语系更是难以传达清楚,而译者有意识或无意识都会加上自己的主观理解,也就造成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读到的已经是二次处理过的作品,失去其原味了。

  这一次阅读过程较之前有很大不同,基本上是在一天之内看完的,按照老师所说的三遍翻书法,加之《人论》本身就有着很清晰的条理,读完之后对书的脉络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了。发觉确实读哲学书籍不能够拖得太长时间,否则根本没有办法理清思路,明白作者的论点。读快一些抓住关键所在,虽然不能通晓其中细节,但是观其大略也能够获益良多。

  《人论》这个书名望文生义就可以猜想到作者讨论的应该是人的问题,诸如“什么是人”之类永恒的命题,较之书本的原题”an essay on man”,会有不一样的意味在,中文译名显得更宏大而令人有种畏然。人如何讨论人,这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除了人自己外,没有别的生物对人感兴趣了,可我们既然是人类这个群体的一份子,又如何能做到客观理性经得起推敲地对人进行研究呢?“认识你自己”,这刻在阿波罗神庙的箴言便暗示着人之复杂性以及自我认识之艰难。

  对人的本质的讨论由来已久,要给“人”下一个定义是一件极具挑战性的事,柏拉图就曾说“人是没有羽毛的两脚直立动物”,这自然经不起推敲而被世人引作笑谈,一只被拔光毛的鸡便足以挑战这个定义。卡西尔却仍然试图对人下一个定义,值得庆幸的是,这样的一个定义并不是那么贸贸然的,它给人以新的思考和启发。在《人论》里,卡西尔最著名的论断是:人不如说是“符号的动物”,亦即能利用符号去创造文化的动物。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动物只能对“信号”作出条件反射,而只有人才能够把这些“信号”改造成为有意义的“符号”。

  卡西尔最使我印象深刻的便是其对“符号”的解构,他认为语言、神话、宗教、艺术、科学和历史都是符号活动的组成和生成,彼此表示人类种种经验,趋向一个共同的目标——塑造“文化人”。“符号”由此区别于只能被动物所反应的“信号”,有些动物虽然聪明,但是它们却是无意识的,至多只是能对“信号”做出条件反射,比如会算术的动物都是因为能够对主人给出的信号进行反应而非真正能够运算。海伦·凯勒对于物件名称的产生触电般的认识和欣喜,词的用途不仅是作为机械式的信号或暗号,而是一种全新的思想工具,让她能够获得一个全新而宽广的天地,“符号”的强大功能由此可见。

  很喜欢“事实与理想”这一章节,卡西尔对于人和动物的区别做出的论述令我感触颇多。人能够发明运用各种符号,所以能够创造出所需要的“理想世界”。利用符号,我们创造出文化。阅读这章的时候想到,常常听到有人感叹做人实在是太艰难了,每天需要为很多事情操心烦恼,有的时候真的会羡慕猪,可以吃饱就睡睡醒就吃,轻轻松松毫无压力。可是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思考,一个不会思考的人也就和一般动物没有什么分别了。宁愿做一个痛苦的哲学家,也不愿做一头快乐的猪。帕斯卡尔曾说“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生动形象地昭示了这个道理。而思考,与符号有关,与文化有关,是我们在发明运用各种符号之时的能动创造。我们的生活无时无处不是符号,语言、神话、宗教、艺术、科学和历史等等,文化都是人自身以他自己的符号化活动所创造出来的“产品”。

  人最难能可贵的应该就是对于理想的追求了,在现实世界中却依旧能保持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在看这本书之前也时常会因为到底该不该保持理想主义而纠结徘徊,毕竟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有太多的不确定,我们丝毫无法掌控它反而会被操纵着。也听到很多劝告,让我们知道自己的水平,不要好高骛远,要清楚有很多事情是我们无法改变,是我们所力所不及的。

  卡西尔似乎给了我们一个坚持下去的理由。如果看得太清,活得太现实,会不会终究像一个右手麻痹的半身不遂患者甚至都无法说出“我能用右手写字”这样的话,到了一种完全将事实和理想分离的状态?转引歌德的话——生活在理想世界,也就是要把不可能的东西当作仿佛是可能的东西来对待。如诗人一样,可以建构出一个理想世界,即使被看作是乌托邦,它的美好足以支撑我们前行,而坚持下去的人终究会比现实者实现更多的理想,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向着可能性前进,才有机会实现这个可能性。很多条件都是必要非充分条件,我们需要相信与坚持才有可能成功。

  读《人论》一书,最大的收获便是从人对符号的发明运用中察知人与动物的区别所在,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明白符号和文化于人的意义。正如作者在序中所言,“人类文化的根本问题关系到普遍的人类利益”,读者读完此书对有关人生理想有关精神世界的思考有所深进和感悟,由个人以至社会产生一定意义,作者便是对人类的普遍利益有所贡献了。

  (这是我2013年看了一系列书单后完成的读书笔记之一,虽是旧文,又是课程作业,还是发布出来,还可以记录记录自己的阅读轨迹。或许以后还有增删补改的机会,或许还很有可能自己打脸。不要紧,开心就好~~)

  《人论》读后感(四):《人论》上半部脉络梳理及摘抄

  脉络梳理

  第一章   人类自我认识的危机

  这一章先回顾了哲学史上,人类自我认识的发展历程。

  形而上学

  在苏格拉底以前,哲学家是采用经验观察和逻辑分析来认识人的,但苏格拉底认为,我们只有在与人类的直接交往中,才能洞察人的特性。于是,哲学从之前的“理智的独白”,转变为一种对话。只有靠着对话式的亦即辩证的思想活动中,我们才能达到对人类本性的认识。最终,苏格拉底把人定义为:人是一个对理性问题能给予理性回答的存在物。

  宗教

  苏格拉底关于人的定义,在很长时间里都被看作一个经典的答案。但公元4世纪时,奥古斯丁提出了不同看法。他认为在耶稣基督诞生以前的所有哲学,都有一个危险的倾向,即把理性的力量视为人的最高力量。然而,“理性本身是世界上最成问题、最含糊不清的东西之一。理性不可能向我们指示通向澄明、真理和智慧的道路。因为它本身的意义就是含糊不清的,而关于它的来源则笼罩着一片神秘——这种神秘只有靠基督教的启示才能解决”。

  在近代的初期,出现了一位给这种人类学带来新的活力和新的光彩的思想家——帕斯卡。他本人既是个大几何学家,也是个哲学家。所以,他既沉思各种几何难题,也想理解几何的真正用处、范围,及其极限。他区分了“几何学精神”和“微妙的精神”。

  几何学精神适用于所有那些可以精确分析 —— 可以被分解为它们的最初组成成分的学科。它从某些公理出发,并且从这些公理推论出真理,这种真理可以被普遍的逻辑法则所证实。这种精神的优点在于它的原理的明晰性和它的演绎的必然性。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对象都可以做这样的处理。有些事物由于它们的微妙性和无限多样性,使得对之进行逻辑分析的一切尝试都会落空。而如果世界上有什么东西我们不得不用这第二种方法来处理的话,这种东西就是人的心灵。(P15)

  帕斯卡于是宣称,要揭开人类本性的秘密,唯有宗教一途。“宗教是一种荒谬的逻辑;因为只有这样它才能把握这种荒谬,把握这种内在的矛盾,把握人的幻想中的本质。”(P17)

  对于这种以宗教之神秘来解释人性之矛盾的学说,帕斯卡这样总结道:“ 确实,再没有什么能比这种学说更猛烈地打击我们了。然而,如果没有这种一切神秘中最不可理解的神秘,我们就不可能理解我们自己。关于我们人的状况这个难题在这种神秘的深渊中结成了难解之结;以致与其说这种神秘是人所不可思议的,倒不如说没有这种神秘,人就是不可思议的 。”

  新宇宙学——哥白尼的“日心说”

  古典的形而上学和中世纪的宗教,在对人的认识途径上虽然针锋相对,但两者也有一个相同的地方,即都认为“人在宇宙秩序中占据了最高的位置”。但是,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人类一下子从宇宙的中心,降到了微不足道的位置。

  所有这些都一下子被新宇宙学认作有问题的了。人要求成为宇宙中心的权利失去了它的基础。人被置于一个广大无边的空间之中,在这种空间中他的存在似乎处在一种孤独的尽头。他被一个不出声的宇宙所包围,被一个对他的宗教情感和他最深沉的道德要求缄默不语的世界所包围。 (P19)

  这样一种新的世界观自然让哲学家感到不快,帕斯卡就曾说“这无限宇宙的永恒沉默使我感到惊恐”。一些哲学家试图用新的理论消除这种不快,恢复人类“万物之灵长”的自我定位。布鲁诺是第一个踏上这条道路的思想家。

  布鲁诺哲学的典型特征就是:在他这里, “ 无限 ” 这个词改变了它的意义。在希腊古典哲学中,无限是一个否定的概念:无限是无边际的,无规定性的。它没有界限也没有形式,并且因此而成为人类理性所不能达到的,因为人类理性生活在形式的王国之中并且能理解的只是各种形式。在这个意义上,有限与无限 —— 它们被柏拉图在《斐利布斯篇》中宣称为两个基本的原则 —— 就必然是彼此对立的。而在布鲁诺的学说中,无限不再是一种单纯的否定或限制因素。相反,它意味着实在的广大无边和不可穷尽的丰富性,也意味着人类理智的不受任何限制的力量。布鲁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来理解和解释哥白尼的学说的。根据布鲁诺的看法,哥白尼学说乃是迈向人的自我解放的决定性的第一步。人不再作为一个被禁闭在有限的物理宇宙的狭隘围墙之内的囚徒那样生活在世界上了,他可以穿越太空,并且打破历来被一种假形而上学和假宇宙学所设立的天国领域的虚构界线。无限的宇宙并没有给人类理性设置界限,恰恰相反,它会极大地激发人类理性。人类理智通过以无限的宇宙来衡量自己的力量从而意识到了它自身的无限性。 (P21)

  为了克服这种由哥白尼体系的发现所引起的理智的危机,在布鲁诺之后,十七世纪的哲学家和科学家纷纷作出了努力。

  每一位伟大的思想家 —— 伽利略,笛卡儿,莱布尼茨,斯宾诺莎 —— 在这个问题的解决上都有特殊的一份贡献。伽利略主张,在数学的领域中人可以达到一切可能知识的顶点,这种知识并不低于神圣理智的知识。诚然,神圣理智所知道和设想的数学真理在数量上要比我们知道的多得不计其数,但是就客观确实性而言,对于人的心灵所知道的少数真理,人是知道得同上帝所知道的同样完善的。笛卡儿从他的普遍怀疑开始,这种普遍的怀疑似乎把人封闭在他自己意识的范围之内,似乎没有任何方式能跳出这个魔圈,没有任何途径可通向实在。但即使在这里,无限的观念也被证明是废除普遍怀疑的唯一工具。唯有靠着无限这个概念,我们才能论证上帝的实在性,并在一种间接的方式下也就论证了物质世界的实在性。莱布尼茨把这种形而上学的证明与一种新的科学的证明结合了起来。他发现了一个新的数学思维的工具 —— 微积分学。根据这种微积分学的定律,物理宇宙成了可以理解的:自然规律被看成为不过是理性的普遍规律之特殊例子而已。在这种用数学观点来看待世界和看待人类心智的理论中,斯宾诺莎大胆地跨出了最后的和决定性的一步 —— 他创立了一种新的伦理学,一种关于感情和爱的理论,一种关于道德世界的数学理论。斯宾诺莎深信,只有靠着这种理论,我们才能达到我们的目的 —— 建立一个摆脱了单纯的人类中心主义错误和偏见的 “ 人的哲学 ” 或人类学哲学。这就是以各种形式弥漫于十七世纪一切伟大的形而上学体系之中的主题和普遍话题。这就是关于人的问题的理性主义解释:数学理性是人与宇宙之间的纽带,它使得我们能够自由地从一端通向另一端。数学理性是真正理解宇宙秩序和道德秩序的钥匙。 (P22)

  达尔文的“进化论”

  在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出版以后,在科学的等级制中,生物学思想取得了高于数学思想的地位。

  从此以后人类学哲学的真正品格似乎是一劳永逸地被确定了;在无数次无效的努力以后,人的哲学终于站到了牢固的基地之上。我们再没有必要沉溺于空幻的思辨之中,因为我们不必寻找一个关于人的本性或本质的一般定义。我们的问题只是收集经验的证据,而进化的一般理论已经在一个丰富充裕的范围内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证据,以让我们支配。 (P24)

  我们可以把人看作是用蚕吐茧丝或蜜蜂筑巢的同样方法在生产哲学和诗歌的一种较高种属的动物。丹纳在他的巨著《现代法国的起源》的序言中声称,他要象研究 “ 一只昆虫的变化 ” 那样去研究作为法国大革命结果的法国的变化。(P27)

  每一个思想家都给予我们他自己关于人类本性的描述。所有这些哲学家都是彻底的经验主义者:他们总是告诉我们事实而且也仅仅限于事实。但是他们对经验证据的解释却从一开始起就包含着一个武断的假定 —— 并且当这种理论进一步呈现出一副更加精致和深奥微妙的样子来时,这种武断性就变得越来越明显。尼采公开赞扬权力意志,弗洛伊德突出性欲本能,马克思则推崇经济本能。每一种理论都成了一张普罗克拉斯蒂的铁床,在这张床上,经验事实被削足适履地塞进某一事先想好了的模式之中。(P28)

  最后,作者总结道,在对人类自我的认识问题上,近代哲学就处于这样一种众说纷纭的“奇怪状态”中。心理学、人种学、人类学和历史积累了大量事实材料,但是,这些事实材料对于人类自我认识的研究而言,只是造成更多的混乱。

  除非我们成功地找到了引导我们走出迷宫的指路明灯,我们就不可能对人类文化的一般特性具有真知灼见,我们就仍然会在一大堆似乎缺少一切概念的统一性的、互不相干的材料中迷失方向。(P30)

  第二章 符号:人的本性之提示

  在本章开头作者先介绍了生物学家乌克维尔的一种学说,在该学说中每种生物都有一套感受器系统和一套效应器系统。

  接着,作者指出,人类与其他动物的区别在于,除了感受器系统和效应器系统以外,人类还有符号系统。符号系统存在于前两个系统之间。

  人不再生活在一个单纯的物理宇宙之中,而是生活在一个符号宇宙之中。语言、神话、艺术和宗教则是这个符号宇宙的各部分,它们是织成符号之网的不同丝线,是人类经验的交织之网。(P33)正因为人类具有符号系统而其他动物不具有,所以作者将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

  (我感觉本章的缺点在于,对于感受器系统、效应器系统、符号系统这几个重要名词,作者在文中没有进行清晰明确的定义)

  第三章 从动物的反应到人的应对

  在本章中作者进一步说明,为什么称人是唯一掌握了符号系统的动物。

  作者先谈了动物语言和人类语言的区别:有些动物(如黑猩猩)有语言,但那是种情感语言,只能用来表达情绪。但是,它们的这种语言无法指称对象,无法陈述一个命题。只有人类语言,是命题语言。可以用符号来指称各种对象,可以陈述各种命题。

  接着,作者区分了信号和符号。“信号是物理的存在世界之一部分,符号则是人类的意义世界之一部分。”动物可以对各种信号作出反应,如巴甫洛夫的狗听了铃声就流口水、一匹叫“汉斯”的马可以根据主人的一些轻微动作来“解”算术题。但是,动物是无法理解符号的。(这里,作者没有给出具体证明动物无法理解符号的事例或实验)。 

  另外,虽然有些案例表明,动物“在其反应活动中有各种迂回能力,不仅能学会使用工具,甚至能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发明工具”,但是,这只是动物对直接环境的适应,或是对环境作出的适应性改变。“简而言之,我们可以说动物具有实践的想象力和智慧,而只有人才发展了一种新的形式:符号化的想象力和智慧。”

  接着,作者举了劳拉·布里奇曼和海伦·凯勒的例子来说明,人对符号的掌握并不必然地依赖于他对现实世界的感受。“人这种存在物在建造人的世界时是不依赖于他的感性材料的性质的。如果感觉主义的理论是正确的,如果每个观念只不过是一个原始感官印象的暗淡摹本,那么聋哑盲儿童的状况就一定是绝望的了,因为他们不具备人类知识的这个源泉,仿佛就象被从现实界中放逐了出去一般。但是如果我们研读了海伦 · 凯勒的自传,那么马上就会意识到这是不真实的,并且我们还同时知道它为什么是不真实的。人类文化并不是从它构成的质料中,而是从它的形式,它的建筑结构中获得它的特有品性及其理智和道德价值的。”(P46)

  最后,作者指出,“关系的思想依赖于符号的思想。没有一套相当复杂的符号的体系,关系的思想就根本不可能出现,更不必谈其充分的发展。”(P48)作者总结道,“没有符号系统,人的生活就一定会象柏拉图著名比喻中那洞穴中的囚徒,人的生活就会被限定在他的生物需要和实际利益的范围内,就会找不到通向 “ 理想世界 ” 的道路 —— 这个理想世界是由宗教、艺术、哲学、科学从各个不同的方面为他开放的。 ”(P53)

  第四章 人类的空间与时间世界

  正由于人对符号的掌握,人可以理解抽象空间,即几何学的空间。但是,从掌握符号,到理解抽象空间,这个过程要经历漫长的时间。比如,原始人或许对他身边的地形很熟悉,但他完全无法理解一张描绘这地形的地图。“如果你要求他给你一个关于河流航线的一般描述或示意图,他是做不到的。如果你希望他画出这条河流及它的各个转弯口的地图,那他似乎甚至不能理解你的问题。在对空间和空间关系的具体理解和抽象理解之间的区别,在这里可以看得非常清楚了。”(P59)

  作者指出,人从对空间的具体理解到抽象理解,似乎是从巴比伦天文学开始的。“在巴比伦天文学中,我们第一次明确地发现了一个超越人的实际生活领域的思想,这个思想敢于以一个综合的观点来综观整个宇宙。”(P59)

  接着作者谈到时间,我们之所以能感受到时间,是因为我们能理解事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而这三者,都是建立在符号系统上的。我们的记忆,是把很多符号以时间为框架来进行梳理;我们对未来的期望,也是一种由各符号组成的理想。这种期望,不同于动物的期望。一只狗把飞盘叼回来后,期望着主人的奖赏,但这种期望,是基于对过去的“映像”。

  第五章 事实与理想

  作者指出,正因为我们拥有符号系统,我们才能去设想各种可能,构建各种理想。作者举了“失语症”患者的例子:

  在失语症病例中常常可以发现,这些病人不仅丧失了运用某些特殊种类语词的能力,而且在他们的一般理智态度上也表现出一种奇怪的缺陷。实际上,许多这样的病人并没有太多地越出正常人的行为界限。但是,当他们面临一个需要用较抽象的思维方式来解决的问题时、当他们不得不只思考单纯的可能性而非现实性时,他们就立即感到了巨大的困难。他们不能思考或谈及 “ 不真实的 ” 事情。例如,一个右手麻痹的半身不遂患者,不会说这样的话: “ 我能用右手写字 ” 。他甚至拒绝重复这些话,即使医生要求他这样做。但是,他能够毫不费力地说: “ 我能用左手写字 ” 。因为这对他来说是一个事实的陈述,而不是一个假定的或不真实的事情。(P72)

  符号系统是设想各种可能的基础,而设想各种可能又是提出新的理论的基础。

  那些曾经改变了科学史整个进程的科学事实,如果不是绝大多数,至少也是很大数量,都是在它们成为可观察的事实以前就已经是假设的事实了。当伽利略创建他的动力学新科学时,他不得不从一个完全孤立的物体、一个不受任何外部力量影响而运动的物体的概念开始。这样一种物体从来未被观察到过,也绝不可能被观察到。它并不是一个现实的物体,而是一个可能的物体 —— 并且在某种意义上说甚至都是不可能的,因为伽利略的结论所依据的条件 —— 不具任何外部力量的作用 —— 在自然界中绝不会实现。人们一直都正确地强调,所有那些导致发现惯性定律的概念,决不是明明白白自然而然的;对于古希腊人来说,对于中世纪时代的人来说,这些概念就一定会被看成是明显虚假的甚至荒谬可笑的。但尽管如此,如果没有这些完全不真实的概念的帮助,伽利略就不可能提出他的运动理论,也不可能发展出 “ 一门处理一个非常古老的问题的新科学 ” 来。而这一点也同样适用于几乎所有其它伟大的科学理论。这些理论乍一看来总是似是而非的,只有具有非凡的理智胆略的人才敢于提出来并捍卫之。(P75) 

  不只是科学,伟大的政治和社会改革家们在提出自己的理论时,也常常必须把不可能的东西当做可能的来对待。

  卢梭在他最初的政治著作中似乎是作为一个坚决的自然主义者而说话的。他想要恢复人的自然权利并且使人返回到最初的状态 —— 自然状态中去。自然人应当取代传统的社会人。但是如果我们追踪卢梭思想的进一步发展,那就十分清楚:甚至这个 “ 自然人 ” 也远不是一个物理的概念,事实上它正是一个符号概念。(P77)

  最后,作者总结道,“正是符号思维克服了人的自然惰性,并赋予人以一种新的能力,一种善于不断更新人类世界的能力。”

  以上,就是《人论》上半部的脉络。简单地说,第一章回顾哲学史上人类自我认识的发展历程,第二章提出自己的观点“人是符号的动物”。第三章阐述符号系统是人与别的动物间的巨大区别所在。第四章讲符号系统对人的空间和时间概念的影响。第五章讲符号系统对人的想象及理论发展的影响。

  至于《人论》的下半部,太难读了,没看。

  相关摘抄

  16.传统的逻辑与形而上学本身就不适于理解和解开人这个迷,因为它们的首要和最高的法则就是不矛盾律。理性的思想,逻辑和形而上学的思想所能把握的仅仅是那些摆脱了矛盾的对象,只是那些具有始终如一的本性和真理性的对象。然而,在人那里,我们恰恰绝对寻找不到这种同质性。

  16.因此,只有一条能揭开人类本性秘密的途径,那就是:宗教的途径。宗教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有双重特性的人——堕落前的人和堕落后的人。

  17.宗教是一种荒谬的逻辑;因为只有这样它才能把握这种荒谬,把握这种内在的矛盾,把握人的幻想中的本质。

  23.根据狄德罗的看法,我们过高地估计了我们的逻辑和理性的方法。我们知道怎样去比较、组织已知的事实,并加以系统化,但我们没有造就那些使我们有可能去发现新的事实的方法。我们总是处在这样一种错觉之中,认为那些不知道如何计算他的财产的人并不比那些根本没有财产的人更好些。

  28.每一个思想家都给予我们他自己关于人类本性的描述。所有这些哲学家都是彻底的经验主义者:他们总是告诉我们事实而且也仅仅限于事实。但是他们对经验证据的解释却从一开始就包含着一个武断的假定——并且当这种理论进一步呈现出一副更加精致和深奥微妙的样子来时,这种武断性就变得越来越明显。尼采公开赞扬权力意志,弗洛伊德突出性欲本能,马克思则推崇经济本能。每一种理论都成了一张普罗科拉斯蒂的铁床,在这张床上,经验事实被削足适履地塞进某一事先想好了的模式之中。

  30.就我们关于人类本性的知识之源泉而言,以往从未有一个时代能处在这样有利的状况中。心理学、人种学、人类学和历史已经积累了丰富得令人惊异并且仍在不断增长的大量事实。……但是,事实的财富并不必然就是思想的财富。除非我们成功地找到了引导我们走出迷宫的指路明灯,我们就不可能对人类文化的一般特性具有真知灼见,我们就仍然会在一大堆似乎缺少一切概念的统一性的、互不相干的材料中迷失方向。

  32.显而易见,对于统辖一切其它有机体生命的生物学规律来说,人类世界并不构成什么例外。然而,在人类世界中我们发现了一个看来是人类生命特殊标志的新特征。 〔与动物的功能圈相比〕 人的功能圈不仅仅在量上有所扩大,而且经历了一个质的变化。在使自己适应于环境方面,人仿佛已经发现了一种新的方法。除了在一切动物种属中都可看到的感受器系统和效应器系统以外,在人那里还可发现可称之为符号系统的第三环节,它存在于这两个系统之间。这个新的获得物改变了整个的人类生活。与其它动物相比,人不仅生活在更为宽广的实在之中,而且可以说,他还生活在新的实在之维中。在有机体的反应 reaction 与人的应对 response 之间有着不容抹杀的区别。在前一种情况下,对于外界刺激的回答是直接而迅速地作出的;而在后一种情况下,这种回答则是延缓了的 —— 它被思想的缓慢复杂过程所打断和延缓。初看起来,这样一种延缓似乎是一种很成疑问的进步。许多哲学家都已经警告人们提防这种表面上的进步。卢梭说: “ 沉思默想的人乃是一种堕落的动物。 ”

  33.人不再生活在一个单纯的物理宇宙之中,而是生活在一个符号宇宙之中。语言、神话、艺术和宗教则是这个符号宇宙的各部分,它们是织成符号之网的不同丝线,是人类经验的交织之网。人类在思想和经验之中取得的一切进步都使这符号之网更为精巧和牢固。人不再能直接地面对实在,他不可能仿佛是面对面地直观实在了。人的符号活动能力 Symbolicactivity 进展多少,物理实在似乎也就相应地退却多少。在某种意义上说,人是在不断地与自身打交道而不是在应付事物本身。他是如此地使自己被包围在语言的形式、艺术的想象、神话的符号以及宗教的仪式之中,以致除非凭借这些人为媒介物的中介,他就不可能看见或认识任何东西。

  34.对于理解人类文化生活形式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来说,理性是个很不充分的名称。但是,所有这些文化形式都是符号形式。因此,我们应当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 animal symbolicum 来取代把人定义为理性的动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指明人的独特之处,也才能理解对人开放的新路 —— 通向文化之路。  

  38.这就是我们全部问题的关键:命题语言与情感语言之间的区别,就是人类世界与动物世界的真正分界线。一切有关动物语言的理论和观察如果没有认识到这个基本区别的话,那就是都没有抓住要害。在有关这个问题的所有文献中,似乎还没有一篇能确实地证明,任何动物曾跨出过从主观语言到客观语言、从情感语言到命题语言这个决定性的一步。

  42.我们可以说动物具有实践的想象力和智慧,而只有人才发展了一种新的形式:符号化的想象力和智慧。 

  46.正如海伦 · 凯勒的事例所证明的,人能以最贫乏最稀少的材料建造他的符号世界。至关重要的事情不在于个别的砖瓦而在于作为建筑形式的一般功能。在言语的领域中,正是言语的一般符号功能赋予物质的记号以生气并 “ 使它们讲起话来 ” 。没有这个赋予生气的原则,人类世界就一定会是又聋又哑。有了这个原则,甚至聋、哑、盲儿童的世界也变得比最高度发达的动物世界还要无可比拟地宽广和丰富。 

  52.在语言的精神病理学领域中的新近研究已经得出这样的结论:由于大脑损伤而引起的言语 〔能力〕 的丧失或严重损害,绝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这样一种缺陷改变了人的行为的全部特性。患有失语症或其它同源病症的病人不仅丧失了对语词的运用能力,而且整个的人都经历了相应的变化。这样的变化在他们的外部行为中是几乎观察不到的,因为在外部行为中他们总是以相当正常的方式来行事。他们能够胜任日常生活的各种工作,有些人甚至在所有这一类的实验中都发挥出相当高的技能。但是一当问题的解决需要某些特殊的理论活动或反思活动时,他们就完全不知所措了。他们不再能用一般的概念或范畴来思考,由于丧失了对普遍物的把握能力,他们只得纠缠于直接的事实和具体的情景。这样的病人是不能完成任何只有依靠对抽象物的把握才能完成的任务的。

  59.原始部落中的人通常赋有一种异乎寻常地敏锐的空间知觉。生活在这些部落中的一个土人一眼就能看出他周围环境中一切最小的细节。他对他四周围各种物体在位置上的每一变化都极其敏感,甚至在非常困难的环境下他都能够找到他的道路。在划船或航海时他能以最大的精确性沿着他所来回经过的河流的一切转角处拐弯。但是在更仔细地考察中我们惊讶地发现,尽管有着这种能力,在原始人对空间的把握中却似乎有着一个奇怪的缺陷。如果你要求他给你一个关于河流航线的一般描述或示意图,他是做不到的。如果你希望他画出这条河流及它的各个转弯口的地图,那他似乎甚至不能理解你的问题。在对空间和空间关系的具体理解和抽象理解之间的区别,在这里可以看得非常清楚了。那个土人是非常熟知那条河的航线的,但是这种熟知还远远不是我们在一种抽象的、理论的意义上所说的认识。熟知仅仅意味着表象 presentation ;认识则包括并预先假定了表现 representation 。

  64.记忆包含着一个认知和识别的过程,包含着一种非常复杂的观念化过程。以前的印象不仅必须被重复,而且还必须被整理和定位,被归在不同的时间瞬间上。如果不是把时间看作是一个一般的框架 —— 看作是一个包含了所有个别事件的连续的次序,这样一种定位就是不可能的。对时间的意识必然地包含着这样一种连续的次序的概念,这个概念是与我们叫做空间的那种框架相对应的。

  72.〔事物和符号的区别与现实和可能的区别之间〕 这种相互依存性可以用一个间接的方式得到证实。我们发现,在符号思维的功能受到阻碍或遇到障碍的特殊情况下,现实性与可能性之间的区别也就变得不确定、不再能被清晰地察觉了。言语病理学已经对这个问题提供了新的线索。在失语症病例中常常可以发现,这些病人不仅丧失了运用某些特殊种类语词的能力,而且在他们的一般理智态度上也表现出一种奇怪的缺陷。实际上,许多这样的病人并没有太多地越出正常人的行为界限。但是,当他们面临一个需要用较抽象的思维方式来解决的问题时、当他们不得不只思考单纯的可能性而非现实性时,他们就立即感到了巨大的困难。他们不能思考或谈及 “ 不真实的 ” 事情。例如,一个右手麻痹的半身不遂患者,不会说这样的话: “ 我能用右手写字 ” 。他甚至拒绝重复这些话,即使医生要求他这样做。但是,他能够毫不费力地说: “ 我能用左手写字 ” 。因为这对他来说是一个事实的陈述,而不是一个假定的或不真实的事情。

  74.那些曾经改变了科学史整个进程的科学事实,如果不是绝大多数,至少也是很大数量,都是在它们成为可观察的事实以前就已经是假设的事实了。当伽利略创建他的动力学新科学时,他不得不从一个完全孤立的物体、一个不受任何外部力量影响而运动的物体的概念开始。这样一种物体从来未被观察到过,也绝不可能被观察到。它并不是一个现实的物体,而是一个可能的物体 —— 并且在某种意义上说甚至都是不可能的,因为伽利略的结论所依据的条件 —— 不具任何外部力量的作用 —— 在自然界中绝不会实现。人们一直都正确地强调,所有那些导致发现惯性定律的概念,决不是明明白白自然而然的;对于古希腊人来说,对于中世纪时代的人来说,这些概念就一定会被看成是明显虚假的甚至荒谬可笑的。但尽管如此,如果没有这些完全不真实的概念的帮助,伽利略就不可能提出他的运动理论,也不可能发展出 “ 一门处理一个非常古老的问题的新科学 ” 来。而这一点也同样适用于几乎所有其它伟大的科学理论。这些理论乍一看来总是似是而非的,只有具有非凡的理智胆略的人才敢于提出来并捍卫之。 

  76.数学并不是可以研究符号思想的一般功能的唯一学科。如果我们研究一下伦理观念和理想的发展情况,符号思维的真实本性和全部力量甚至变得更加明显。康德的见解 —— 对人类知性来说,在事物的现实性与可能性之间作出区分,既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 不仅表达了理论理性的一般特性,而且同样也表达了实践理性的真理。一切伟大的伦理哲学家们的显著特点正是在于,他们并不是根据纯粹的现实性来思考。如果不扩大甚至超越现实世界的界限,他们的思想就不能前进哪怕一步。除了具有伟大的智慧和道德力量以外,人类的伦理导师们还极富于想象力。他们那富有想象力的见识渗透于他们的主张之中并使之生气勃勃。 

  78.卢梭试图把伽利略在研究自然现象中所采取的假设法引入到道德科学的领域中来,他深信只有靠这种 “ 假设的和有条件的推理 ” 方法,我们才能达到对人之本性的真正理解。卢梭关于自然状态的描述并不是想要作为一个关于过去的历史记事,它乃是一个用来为人类描画新的未来并使之产生的符号建筑物。在文明史上总是由乌托邦来完成这种任务的。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中它自然而然地成了一种文学流派,并表明是攻击现存政治社会秩序的最强大武器之一。孟德斯鸠、伏尔泰、斯威夫特正是为了这种目的而使用了它。在十九世纪,塞缪 · 巴特勒也同样使用了这个武器。乌托邦的伟大使命就在于,它为可能性开拓了地盘以反对对当前现实事态的消极默认。正是符号思维克服了人的自然惰性,并赋予人以一种新的能力,一种善于不断更新人类世界的能力。 

  《人论》读后感(五):关于人论

  考察人或者人性应该从什么方向入手?卡西尔选择的是人与动物的区别。“异于禽兽者几稀”,几乎所有的哲学家都会注意到这个视角,并且是最容易想到这一点。卡西尔所做的,是把这个问题推进了一步:人和动物不同在人使用“符号”,是“符号”的动物。人建立了一个言说系统,阐释世界和自己,并且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从生物上说,人与300年前相比仍然是人,与猴子和鸡鸭狗同300年前相比一样,没有变化,但是“符号”却发生了很深刻的革命。乾隆时期的人穿越过来,肯定不知道跟自己长得很像的“人”是什么了。

  人创造了符号,只有在创造符号中才是真正的人。从这点来说,卡西尔肯定了艺术和艺术家的重要性。不断地发展,知识量不断地增加,人也就越丰富,越进步——不论从人类整体和个体都是如此。那些贬低文科的人士应该好好读一下卡西尔。卡西尔的这个观点无疑影响了福柯,“人死了”也正是从符号学角度入手的,只不过在福柯自己的思想链条中变成了知识考古的成果。

  卡西尔默认了人比动物世界要进步。人是与动物对立的?是动物的一部分?我以为是后者。人身上存留的动物性不被考虑,这应该是卡西尔的一个缺失。甘阳认为卡西尔只看感性的人,没有注意到人的感性存在,是有道理的。人本身是有血有肉的,生龙活虎的,会哭会笑的,是个活物。

  符号在卡西尔这里也变成了先验的正确的东西,没有经过反思。弗洛依德的看法可能相反。人类的文明就是对人本性的戕害,对本能的剥夺。我不同意弗氏的这个看法,但是觉得,野蛮和强力之中,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人类进化不能或缺的因素。竞争既然无处不在,直接就落后,间接就文明?

  《人论》读后感(六):符号是人与动物的关键区别

  作者用比“理性”更具体化的概念“符号”来区别人与动物。

  并且从语音、神话、历史、数学等很多角度来论述自己的观点。——具体内容几乎看不懂,不知道是翻译的问题,还是太深奥了。

  -----------------------------批注和文摘---------------------------

  2015-06-05 19:59:10

  人的生活世界之根本特征就在于,他总是生活在“理想”的世界,总是向着“可能性”行进,而不象动物那样只能被动地接受直接给予的“事实”,从而永远不能超越“现实性”的规定。卡西尔认为,上述这种区别的秘密正是在于:人能发明、运用各种“符号”,所以能创造出他自己需要的“理想世界”;而动物却只能按照物理世界给予它的各种“信号”行事,所以始终不知何为“理想”,何为“可能”。

  注: 耳目一新的感觉。所以那些打了鸡血的人,那些为了理想而努力的人才是离动物最远的人。 有说服力。

  2015-06-05 20:01:19

  因此,人性并不是一种实体性的东西,而是人自我塑造的一种过程:真正的人性无非就是人的无限的创造性活动。

  注: !人的本质就是不断的自我塑造,自我创造。

  2015-06-07 21:04:16

  物理事物可以根据它们的客观属性来描述,但是人却只能根据他的意识来描述和定义。

  注: 有道理。

  2015-06-07 21:06:04

  人是一个对理性问题能给予理性回答的存在物。人的知识和道德都包含在这种循环的问答活动中。

  注: !

  2015-07-30 08:34:33

  命题语言与情感语言之间的区别,就是人类世界与动物世界的真正分界线。

  注: 有道理。

  2015-07-30 14:15:58

  但是,不管是这种智慧还是这种想象力,它们都不是人所特有的那种类型。

  注: 武断的说动物的“智慧”与人完全不同,以及动物不可能发展出人类的智慧,也是不合理的。不管需要经过多么长久的过程,人的智慧终究是从动物一点一点发展来的,而不是突然之间人就成为智慧的了。

  2015-10-14 07:59:53

  德尔图良Tertullian的名言:正因为荒谬我才信仰

  注: 为什么?理性之外可以有一些非理性的内容,但应该非常少,而且只是那些暂时还没有被理性解决的问题。

  2015-10-14 13:06:09

  整个神话可以被解释为就是对死亡现象的坚定而顽强的否定。

  注: 没错。

  2015-10-25 19:21:28

  每一种巫术的活动都是建立在这种信念上的:自然界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的行为。

  注: 神话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自然崇拜,神以自然的某种化身存在,这时人对自身还没有任何自信。二是超人崇拜,这时的神被认为是人的道德和规则的制定者,实际是将人的能力升华。

  2015-10-25 20:22:41

  XX戏谑哲学家的话:“他一直拉住的绳子根本就没系着什么东西。”

  注: 警句

  2015-11-04 17:51:30

  ……禁忌的作用总是机械的;接触禁忌之物也就染上了禁忌的影响,正象接触水就染上了潮气,接触电流就会触电一样。

  注: 感觉禁忌是为统治者树立权威的一种方式。

  2015-11-05 11:52:09

  注: 神话是语言的病态,挺特别的一个视角。语言对于远古的人来说,是一种比较难以学习的东西,所以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当然,即使现在,语言也并不完美。

  2015-11-06 07:51:55

  注: 哲学就是一个脑洞大开的职业

  2015-11-07 21:19:03

  几乎所有的自然科学都不得不通过一个神话阶段。在科学思想的历史上,炼金术先于化学,占星术先于天文学。科学只有靠着引入一种新的尺度,一种不同的逻辑的真理标准,才能超越这些最初阶段。

  注: 而且科学也远远没有完全解决这些问题。

  2015-11-07 21:28:17

  这种系统具有的与众不同的特征和最大逻辑特权就是它的彻底透明性。

  注: 数学是一个独立而完美的世界

  《人论》读后感(七):人是符号的动物

  人论

  An essay on man

  Ernst Cassirer

  在《人论》中,卡西尔首先提出了人类哲学史上永远没有答案的问题:人是什么?相较于新康德主义而言,卡西尔的文化人类学更接近孔德的社会学,他们都把人看做普遍的,而非个体的,他们所从事的研究也力图揭开存在于漫长历史年代中人的普遍结构,无论变化还是传承,都是作为整体而非部分的存在。《人论》一书中有许多启发性的观点,引导了之后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的发展。

  康德的知性范畴让人类的直观能力显示出其特殊性,卡西尔认识正是知性的这种特征让人类成为了“符号的动物”(animal symbolicum),最基本的就是从人类语言开始。在人类学界的生理学派认为人的语言能力和思考能力与动物一样,属于本能,只是表现不同,而卡西尔所代表的文化人类学并不同意这种说法,因为“本能”、“理智”等词汇的使用本来就是未经批判的滥用,并没有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任何的作用,因此,他认为哲学工具才能胜任文化人类学研究的,哲学史的争论有益于文化人类学预设的选择,如实证社会学的预设可能是哲学上实证主义的纲领,将社会看做简单事实的归纳,而在卡西尔的文化哲学所预设的前提是“人类文化的世界并不是杂乱分离的事实之单纯集结。它试图把这些事实理解为一种体系,理解为一个有机的整体”(194)。这种有机的整体观在卡西尔看来早在神话阶段就形成的,在人类各个极端的发展史上都可以见到这种符号化的对社会自然的理解。

  人使用符号不仅具有描述客观事物的功能,更重要的是人“只能根据他的意识来描述和定义”(9),显然,要理解人无非从基本的符号开始,卡西尔在《人论》中运用大量篇幅去讨论人类社会的符号与动物及其表象能力之间的关系,他赞赏苏格拉底的哲学,他将理智的独白转变为对话,让符号间形成关系,而这种关系恰又只能被符号表述,因此,理解这样的符号间的关系即可以理解人类之间的关系,“真理不像一种经验的对象,它必须被理解为是一种社会活动的产物”(9),“对话”就是卡西尔所认为的辩证的思想活动,也是有机社会成为整体的链接纽带。

  另一方面,在人类理智活动中也存留着符号的印记,为了发现人的本质,人试图摆脱一起外部的和偶然的特性,只为达到内省的必然性,在这一点上,康德则使用知性范畴来连接感性直观与概念直观来表达这种内省的必然性。除此之外,数学则试图打通内省和外部的联系,以求达到真正的精确和明晰,数学史显示了数仅是符号的一部分,它仍然描述不了普遍的人类社会。

  在人类文化活动中,神话宗教、语言、艺术、历史、科学只能在哲学的综合下才能达到特殊的结果,它们同时符号化的活动,却分别具有不同的特征,对其综合不可能是简单的加合,也不是比较研究,在卡西尔看来,对其的综合“寻求的不是结果的统一性,而是活动的统一性;不是产品的统一性,而是创造过程的统一性。”(109)在哲学史上采用的符号不仅能够刻画人类社会的假设条件,并且在从事具体的综合分析时,也能凸显其特殊功效。寻求活动的统一性是卡西尔文化人类学的目标,他认为人类社会不同的文化活动必定有其特殊性各不相同,但它们却向同一个目标而努力,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才有人的本质,他的《符号形式的哲学》即是从这样的前提出发:“如果有什么关于人的本性或‘本质’的定义的话,那么这种定义只能被理解为一种功能性的定义,而不能是一种实体性的定义。……人的突出特征……是人的劳作(work)”(105),因此,卡西尔的文化人类学又被冠以功能主义的称号,而功能主义社会学在现代已经成为特定的派别影响巨大。

  连接文化活动各个部分的纽带不是实体性质的,而是功能性质的。各个部分也不是任意的创造,在整个有机社会中,惟有深入到文化各个部分的各种形态下才能发掘其最基本的功能,即人类的符号功能,卡西尔用这样的方式来回答“人是什么”的问题,一种文化的人类学在符号形式的哲学影响下开始显示生命力。

  人论。(德)卡西尔著,甘阳译。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6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