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当励志不再有效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当励志不再有效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1-21 20:2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当励志不再有效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励志不再有效》是一本由金木水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37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当励志不再有效》读后感(一):拿什么来拯救想励志的你

  在这个每天都充斥着鸡汤信息时代故事里的励志人物口号喊的震天响,确实让浑浑噩噩,一成不变的你为之一振,犹如突然精神抖擞的大公鸡。但在报鸣第一天后,就销声匿迹了。励志口号响亮,但不能给你加大马力。金木水在他的《当励志不再有效》中,不教你喊口号,而是从理论方法层面阐述了烦恼来源,如何平静,为什么励志不再有效等。

  与励志反其道而行的是非励志法,是金木水从哲学意义上的佛家获得启示而得来的。他把佛家创始人佛陀奉为哲学老师,则称自己成为活着的“佛学”,不止他自己对佛学的喜爱,他的太太更是个活着的“佛教”,每天在家念佛经,是个十足的佛教徒。从作者本人及家庭对佛教的认同和重视,就可以看出佛学理念深深影响了他的想法行为,也就有了这本具有浓郁佛学理论的《当励志不再有效》。

  佛教作为古老东方的一门高深学问,其理念必定影响深远。他认为佛学是对人生世界思考,因此书中通过引入佛学关于烦恼的“四圣谛”、万物规律的“因缘观”、行为准则的“八正道”理念,以通俗的表达方式,阐述平静的重要性和获得平静的五步锻炼法。

  人之所以不能平静,就是因为烦恼太多,也就是胡思乱想的念头太多。佛陀说:所有人类都有八十三中烦恼。也从佛学的角度论证了烦恼的不可避免性,正因为其存在性,首先就需要觉醒,认识到烦恼的念头。作者称自己为觉者,他也是倡导我们用觉醒去认识烦恼,然后才能解决烦恼。

  佛陀在二十九岁时出家,苦心修行了六年,后在菩提树下连坐了六天六夜,才体悟出人生的智慧。因此作者在解决烦恼,获得平静的五步法中,对于定力,他提出用减压静坐法获得,也是从佛学中获得的启示。这种静坐法现在逐渐引申成了都市高压人士的减压之道,各种静修法越来越受重视。

  这些理论的最本质的还是寻求内心的平静,通过这种外在静坐的形式,得以脱身于繁忙的生活工作,让人们为自己的心灵腾出一片净土,有时间精力去思考自身的问题。这又与古人的日省三身不谋而合,同样都是放空外物,察觉自身。这样的方法也解释了为什么励志口号那么响,我们依然无改变。真正的拯救自我是从自身找问题,然后解决并改进,而不是靠外在的口号。

  书中的理论融入佛学的智慧,通读起来可能不如励志故事有趣,但是作者作为一名理学专业的人士,他逻辑鲜明的向你强调励志口号再响,不如内心平静重要,并教你如何做到内心平静。

  《当励志不再有效》读后感(二):当励志不再有效:自我平静的5步锻炼

  一、这本书主要讲了什么?

  全书从心理学和佛学角度,阐述了不平静的根源来自念头,尤其是负面念头,它操纵我们的认知,鼓动我们的情绪,是我们要面对的头号对手

  但念头无形,不断生灭,速度极快,我们很难捕捉它,更别说控制它、消灭它。因此作者提出,要修炼自己的定力和觉知力。

  所谓定力,就是把向外的注意力拉回内心世界。所谓觉知力,就是察觉并知道的能力。它不同感觉,感觉是一种被动的神经信号,而觉知是一种主动的、清醒的警觉状态

  有了强大的定力和觉知力,我们就能捕捉到狡黠的念头,让浑浊思绪沉淀下来,让潜意识浮现,并与正确道理合体,从而优化我们的潜意识,达到觉悟的状态。

  至此,我们就找到了一条通往内心平静的道路,也是通往人生智慧之路。

  我们为什么要追求平静?人生的意义不应该是追求快乐吗?平静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这些,我会在本文的最后,告诉你终极答案

  二、谁适合看这本书?

  (1)喜欢看励志的东西,但又觉得这些对自己效果甚微的人。每次回到现实场景,还是会被打败,不知道问题的根源在哪里的人。

  (2)难以控制自己的负面念头(比如焦虑嫉妒、自责、后悔等)和负面情绪(愤怒悲痛)的人,全书有观察这些念头和情绪的实操法,本文也会简单介绍。

  (3)期望在纷扰尘世中,找到一条获得内心平静道路的人。这些人不一定是被琐事困扰的人,相反他们可能深深懂得平静的强大力量,已经踏上了修心之路。

  准备好了吗?一起揭开烦恼的谜团,直视内心的暗流涌动,找到通往自我平静之路。

  01 我们的烦恼从何而来

  想象一个场景,你在公司餐厅吃饭,你的上级和一个部门同事走进来,你冲他们招手示意,但他们聊得正开心,只是望了一眼你这边,并没有走过来,而是就近坐在了一张餐桌上。整个过程,他们都交谈得很愉快,直到离开餐厅也没有跟你打招呼。

  你不禁想起昨天有个方案领导指出有漏洞,考虑不够周全。你开始猜测,是不是昨天的方案没写好,所以领导不高兴了…?

  接着你开始后悔和自责,要是提交方案前我再仔细核对一下就好了…然后开始忧虑,以后会不会领导都不待见我,而是把重任交给那个同事…?

  然后你又觉得自己思想太负面,不该这么胡思乱想…可是很快,新一轮的胡思乱想又淹没过来,一顿饭,让你吃得很糟心…

  其实事情真相是,他们俩根本就没看到你。

  但胡思乱想,早已把你拖进了烦恼的泥潭。

  你看,让我们内心不平静的根源,其实是念头。

  佛家所说“一念天堂,一念地狱”,正是此意。

  对此,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提出的情绪ABC理论也说明了这个道理。

  很多人都以为是外界的刺激事件(A)导致了我们不好的情绪和行为(C),但其实他们都忽略了重要的B环节,也就是大脑是如何解释我们受到的刺激,这才是导致(C)的直接原因

  有人会说,知道这个理论不就好办了?我努力去改变大脑对外界刺激的解释(B),就可以扭转情绪结果(C)了,可是事情真的有那么简单吗?

  念头的力量,远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强大。

  02 念头究竟有多强大?

  (1)念头能控制我们的认知

  美国喜剧演员埃莫·菲利普斯曾讲过一个笑话:“过去我层认为大脑是我最重要的器官,但随后我又想,等等,这是谁告诉我的呢?”

  这个笑话如此之冷,却让我们不寒而栗。大脑中的念头居然如此之强大,甚至可以控制我们的认知,并且让我们深信不疑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精英人士患上抑郁症或焦虑症而不自知,因为他们太“相信”自己的“思维判断”了,并且“执着”,比普通人都要更强烈,所以更难扭转。

  难怪很多人陷入偏执,入了魔怔,都是被念头控制而不知,或者说“他们以为自己知道”,但实际上,这种“以为”也是念头告诉他们的。

  是不是细思极恐?

  还没完,念头的强大还不止于此。

  (2)念头能自发调集我们的情绪

  试想一下,你在拥挤的公交车上,司机紧急停车,旁边的人踩了你一脚,这时候你的感觉神经接收到的信号是——好痛!

  很快念头就启动了——我要逃避或者反击!于是身体根据这个念头迅速调集全身能量,你的怒火一下子涌上头,恶狠狠地瞪着踩你的人,或者准备破口大骂机会不会开车!

  你看,整个过程似乎是瞬间完成的,你都没有反应过来,是“谁”让你这么干的?是“谁”把你的愤怒情绪给叫出来的?整个反应链太快了,你都没有意识到,就已经结束了。

  情绪就像条恶狗,念头这个主人一发令,它就猛地冲出来乱咬人,以至于“你”这个主人,反被它们俩(念头和情绪)带着跑,而丝毫未察觉。

  (3)念头能“潜伏”在潜意识中

  这恐怕是念头最强大也最可怕的力量。

  我们平时是看不到潜意识,但我们能看到潜意识的结果,那就是习性,包含习惯性格两层含义

  每个人都有习惯性地行为、习惯性地情绪、习惯性地思维方式,它是一种“无人驾驶”的自动模式,一旦触发机制打开,全程不受控制和阻拦地自动运行,直到结束。

  就像上面那个故事,在公交车上被人踩了之后迅速发怒,这是一种习惯性的行为和情绪,折射的是习惯性的念头:我要对别人的错误发怒。

  你看,一旦负面念头占领了潜意识,它们就让大脑和身体启动“无人驾驶模式”,自发并且迅速地完成各种失控的情绪和行为,后果不堪设想的。

  念头的力量如此强大,就没有办法控制它吗?有。

  03 让念头俯首称臣

  前面总结了念头之所以强大:

  一是太快,难以捕捉。二是太强,难以抗衡。

  因此,我们的破解方法是:

  第一,修炼自己“迅速捕捉念头”的能力,即“定力”和“觉知力”。

  第二,修炼自己“抗衡负面念头”的能力,即引入“正见”(正确的见解),优化潜意识。

  为了方便理解,这里通过一个故事来讲解全过程。

  想象一下,你是一个武侠人士,你的任务是寻找一本武功秘籍(你期望的结果),但你却闯入了一片迷雾森林(烦恼之中),周围有许多透明的幽灵(各种杂念,这里特指负面的念头)在你的身边围绕,它们发出狰狞的笑声,在你的前后左右旋绕,期待在你心智不够坚定的时候,入侵你的身体来控制你(控制你的认知、情绪、行为)。

  第一步,开启定力和觉知力

  这时候,你要坐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入定,即盘腿而坐,开启自己的定力和觉知力——周围太嘈杂了,你必须要能够分辨,这些幽灵(念头)都是谁,它们在哪里。

  (1)开启定力,就是将向外的注意力拉回你的身体,拉回你的内心世界,让体内气流汇于丹田,渐渐忘却周围幽灵(念头)嘈杂的声音,达到忘我的状态。

  (2)开启觉知力。通过你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身体的能量,感受这些幽灵(念头)给你的刺激,努力分辨它们是什么,在哪里。

  比如,一个幽灵冒出来,在你眼前晃动:“你现在很生气,如果不是刚才救那个人,你是不会误闯进走这片森林的,你就不该救他的……”

  你静静觉知,这个幽灵(念头)名叫后悔。

  这时候,又一个幽灵冒出来,在你的右耳边低吟:“师傅让你出来寻找秘籍,你却把自己困在这里,没人会来救你,你也完成不了任务了……”

  你静静觉知,这个幽灵(念头)名叫忧虑。

  这时候,又一个幽灵轻拍你的肩膀:“你想要武林秘籍,不仅仅是为了师傅吧,还不想输给你的师弟吧,他3年的修炼就取代你7年的修炼,成为师傅最得意的门生,你看看同门其他人看你的眼神,他们都在笑你好可怜……”

  你静静觉知,这个幽灵(念头)名叫嫉妒和恨。

  是的,就这样不抗拒,也不追随,知道而不反应,安静而专注地,听听这些念头在说什么,看着这些念头在你的世界里逐步清晰起来,明确起来,从透明状变成实体。

  第二步,引入正见,优化潜意识

  当这些念头全部现身,你就要拿起手中的“三把利剑”(正见),将它们一一挥斩。

  (1)第一把:感恩

  被困迷雾森林这么久,感谢上天还让我活着。感谢师傅7年的教养之恩,如果没有师傅,就没有今天的我。感谢师弟的出现,让我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比我更用功的人,我应该要向他学习,正是因为有他,我才有源源不断动力

  (2)第二把:讲和。

  师傅重视比我武功更厉害的师弟,是师傅的选择。同门师兄弟可怜我的处境,也是他们的想法。我不能用我无法控制的东西跟自己较劲,我只能选择更加努力,拿到武功秘籍获得师傅的认可,或者降低我自己对他们的期望,如此,我才能问心无愧,心无纷扰地继续好好地活下去。

  (3)第三把:当下。

  救人的事情已经过去了,我无法改变,所以无需关注。而我会不会得救,或者自己走出迷雾森林,那是未来的事,也无需关注。我只需要关注当下,找到这些困扰和阻碍我走出森林的幽灵,抓住他们,消灭他们,迷雾就会散开。

  就这样,用“三把利剑”挥斩那些显现出来的幽灵(念头),觉知一个,挥斩一个。当你把它们通通消灭了,迷雾就会散开,你终将拿到属于自己的“武功秘籍”(人生智慧)。

  04 我们为什么要追求平静

  故事讲到这里,可能有人可能要问,我们为什么要追求平静?人生不是应该追求快乐吗?

  的确,追求幸福和快乐都每个人的愿望。但遗憾的是,老天爷不会只给你快乐,它通常是买一送一,既给你快乐,也给你痛苦

  那平静究竟能带给我们什么呢?

  (1)常应常静

  佛陀曾经说过,这世间有第84种烦恼,那就是期望人生没有烦恼。从这我们可以看出,人生的烦恼永远存在。

  我们说不平静的起源是念头,并且念头不断生灭。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觉知念头,觉知一个,决策一个,是选择放行,让它进入潜意识带给我们正能量,还是选择切断,让它随风而去。

  这种不断觉知和决策的状态,被老子称为“常应常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生活中的修行”。因此,并不是所有的人生经历都可以称之为“修行”,除非你带着一颗觉察的心。

  (2)明觉生活

  即明明白白地觉知自己当下的状态,而不是浑浑噩噩地度过一生而不自知。

  明觉的生活,会让你“安住”于当下,因为你知道自己此刻在干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喜不喜欢这样做,需不需要调整状态。

  明觉的生活,还会让你充满好奇。试想一下,你有没有仔细的观察过一颗葡萄,它的外形、颜色、大小、触感,当你剥开它的表皮,你又看到了它的果肉是什么颜色,含在嘴里时是怎样的味道,怎样的感觉,吞下去的那一刻又是什么感觉。你看,当你明明白白地体会自己当下的状态,就会发现很多生活中被忽略的美好和乐趣,你的生命也会因此变得更丰富,更有乐趣。

  (3)获得幸福

  如果让我用一个字来形容平静的本质,我觉得是“独”。也就是说,世间万物,包括你的身体,你的念头,你的情绪,都是“心外之物”,你只是一个“觉者”,在一旁安静地看着它们,知道却不一定要做反应。

  难怪佛祖在菩提树下静坐六天六夜后悟出人生智慧——“一切众生皆有觉性”,难怪佛祖从不称自己是神,而称自己为“佛陀”——这个词的本意是“觉者”。

  愿我们都能成为一名“觉者”。

  什么是幸福?

  伊壁鸠鲁说:“身无痛苦,心无纷扰。”

  我想,这就是自我平静的终极意义。

  以上,就是读书笔记内容,感谢阅读。

  :读书笔记原文链接http://www.jianshu.com/p/aff2ba68e6a5

  更多拆书笔记可关注微信公众号【诺年拆书】(ID:nuonianchaishu)

  《当励志不再有效》读后感(三):一本“反励志”的奇书 ——读《当励志不再有效》有感

  一本“反励志”的奇书

  ——读《当励志不再有效》有感

  文/岸晓风

  用“泛滥成灾”这个词来形容当前励志类、心灵鸡汤类书籍一点都不过分。当你走进新华书店是如此,走进民营书店是如此,即便你看到路边的盗版书摊,照样是励志书的天下。当然,有需求才有供给,励志书有这样大的市场,也代表了现代人对于励志的巨大需求,按照罗永浩先生的说法,“鸡血”是必须要经常打的,虽然也就是一本书中一章、一段话甚至是一句话。

  当然,现在又有一些新的名词。比如中纪委“苍蝇老虎一起打”,里面就提出了,反腐要标本兼治,先治标,再治本,通过治标为治本赢得时间。励志书也是一样的,我们需要励志书,需要心灵鸡汤式的文字,但是这都是“治标”,却是“管得了一时”而“管不了一世”。那到底要怎么办呢?

  不要急。一本叫做《当励志不再有效》的奇书已经横空出世了。作者金木水是一位横跨中西文化的实业家、学者,他仿佛《笑傲江湖》里风清扬,将绝妙的功夫随手施展,遇强则强,遇弱变强,成为江湖中的“一朵奇葩”。

  作者首先就声明,这是一本和心灵鸡汤唱反调书。励志书就如江湖中的正统门派,而作者创立是“明教”,因为作者知道:“只可惜速效的,往往短效的;最有效的,也是最容易反复的”,作者的目标就是要写一本干货书,要永久的解决励志的问题。那么作者开的药方到底是什么呢?

  简单的说,就是一个词:“平静”。按照本书的定义,平静一时平静,而是常应常静;不是外表平静,而是内心平静;与世隔绝,而是顺时应势。归纳为一句话,在不平静的生活中寻找平静。对此,书中提出了“五步锻炼法”。第一步是觉醒,觉醒就是要不要沉迷于一事一物,要觉知并摆脱念头的控制。第二步是正见,就是要有正确的见解,要有一个悟的过程。第三步是定力,就是要摆脱局促不安的状态;第四步是觉知力,这是能抓住念头的特殊心理能力,改变不好的习惯。第五步是精进。就是持续的努力,坚定信念,摆脱懒惰和逃避等负面情绪。

  当然,既然是“反励志”,就要有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这本书在论述问题的同时,也有大量“修炼”的方法。到时,兴许一个全新的你即将闪亮登场。(联系邮箱:anxiaofeng998@126.com)

  《当励志不再有效》读后感(四):有效励志的新版本,值得细细品读

  有效励志的新版本,值得细细品读

  这些年,励志方面的书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层出不穷,总有些应接不暇之感。《当励志不再有效》所谓是一本反弹琵琶的卓越好书了。

  细细说来,本书将对励志界带来的难以估量的影响。它提出了一个对励志行业生死攸关的问题:励志真的有用吗? 金木水先生认为他对行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而其他业内人士认为可能是场灾难。这并非玩笑,想想看,励志书读了不少,励志课听了不少,励志电影看了不少,为什么烦恼去了又来?道理都明白,为什么自己却总做不到?从社会层面讲,正能量宣传不可谓不多,为什么抑郁不散、抑郁症频发?本书将阻碍正见的原因,形容为头脑中的“大山”。大山可否挪移?大山如何挪移?

  笔者细细读了两遍本书,本书见解独特,为你另辟蹊径。对于喜欢心灵和心理的朋友来讲,本书将带给你很多“噢,原来如此”的答案,以及不时的会心一笑。

  作者金木水先生,自幼喜爱东西方文化,北京大学毕业后赴美留学,获得芝加哥大学理学硕士、新泽西罗格斯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并在美跨国公司工作数年;归国后创建了年销售额逾一亿美金、员工上千人的工业科技企业,担任集团公司总裁十余年。现旅居海外。上述只说明他的烦恼不比你少。他自称是世俗世界的世俗之人,这并非谦虚,而是事实;但作为世俗之人,他又向往平静的不俗之心,这可能是你与他的共同之处。作者视野开阔、写作风格理性而轻松。如果你希望动脑,那会喜欢他的理性;如果你希望静心,那会喜欢他的轻松;如果你希望两者兼具——这好像有点矛盾,那你会爱上这种风格!

  我如同翻开了一本与众不同的书。这是一本宣扬“励志可能无效”的励志书,也是一本宣传“修心没有捷径”的修心书。终于,你遇到了一本和心灵鸡汤唱反调的书。 我们早就明白“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的道理,为什么常为昨天后悔?我们早就明白“活在今天方格中”的道理,为什么总为明天担忧?词词句句是真理,的确难得。

  励志泛滥等同于不励志、甚至说是难以励志、无效励志。而本书的内涵就是有效励志,其实,要了解实情,了解现实,的确有效。对于那些青少年,那些即将求职者,这的确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值得拥有,值得阅读!

  《当励志不再有效》读后感(五):励志没有用,怎么办?

  励志没有用,怎么办?

  ——评《当励志不再有效》/By Rene-summer

  人们常说,什么年纪就应该看什么书。的确,在小学时候抱着三毛的书,看的懵懵懂懂,不知所以然。长大了,鸡汤书、励志书、青春文学等等扑面而来,而现在呢?已然对励志书有些累觉不爱了,或许是岁数大了,或许是以前看的太多了。

  但当我看到这本励志书的时候,我还是被吸引了,与其说《当励志不再有效》这是一本励志书,不如说是一本修心的书。作者金木水打破常规的和励志唱反调,其实是从人生烦恼中,来讲自我平静的修心法则。

  通常来说,励志我们都是停留在口头上,真正落实的只有那么少数一些人,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的姑娘天天喊着减肥了。那么当励志已经没有用了,我们该怎么办呢?

  首先来说,我们面对各种烦恼的时候,要找到我们的烦恼究竟属于哪种。人生在世,就会有太多的烦心事,从有出生到老去,烦恼总是伴随我们的成长。除掉烦恼,就要找到烦恼的源头,也就是念头。如果要断了念头,那就是迈出了第一步-觉醒。

  对于烦恼的念头开始觉醒了,那么就需要对事物有正确的见解,也就是第二步-正见。对于正见,自然少不了正见的三把钥匙:感恩、讲和和当下。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这也是教导我们应该学会感恩,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会得到更多,或许这也有善有善报的道理在其中。而对于讲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拉下脸面去讲和,对于事情,能够宽容、原谅和放下,那么这个人的胸襟也就变得豁达了。活在当下,似乎被人们曲解了概念,其实就是等同于当日事当日毕,不拖沓。

  在我看来自我平静最难的就是第三步-定力。人是情绪动物,外界的事物是最能影响人的情绪,如何控制情绪不发作,这是个难题。静坐练习则是最好的选择,由静坐到定、正定,再到定力,这个过程是漫长的,但持之以恒,则会收到很好的成效。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寻找烦恼的过程中,我们很容易忽视我们的烦恼,而觉知力的存在,则是更能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抽丝剥茧,找到烦恼的念头。这是自我平静的第四步-觉知力。

  烦恼伴随我们一生,而烦恼又数不尽,所以我们唯有继续努力,解决一个又一个的烦恼,内心才会变得平静。这也是自我平静的最后一步-精进。

  有了以上的五步法则,我们的内心才会变得平静,但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我们唯有坚持不懈,才会有成效。

  《当励志不再有效》读后感(六):一把解剖、重构精神世界的手术刀

  励志会没效吗?若是没效,那我们为什么乐于读励志书,乐于在朋友圈中分享励志故事分享励志段子或者是参与某场励志演讲会而热血沸腾、激情澎湃?原因仅仅在于它们属于短暂有效的“精神疗法”,我们的潜意识中并没有接受它们,所以,我们一直走在阅读、听、宣传励志的路上,却经常感到烦恼、郁闷,觉得所有的励志碰到自己的身处的现实就等于零!

  金木水敏锐地察觉到了当下人的精神领域所存在的这些问题,用透彻的语言、精准的例子从不平静的原因和平静的练成两部分出发,用几十万字解读了励志不再有效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果说心灵鸡汤类的书是保健品,那么金木水的这本《当励志不再有效》则是一把与心灵鸡汤相反的解剖人心理、精神世界的手术刀。它用毫不留情的文字戳中了人为什么天天身处励志世界却无法让自己精神饱满为自己的理想奋斗的原因。因为我们的心时刻处在不平静之中,佛教中人修炼几十年或许悟不透佛法,我等凡人,心处不平静自然是正常之事,但若将这正常之事视为自己可以胡思乱想、可以无所成就的理由,那么就是大错特错了!心处不平静,亦可指不安分于目前现状,那么这种就应该是我们所提倡的,若得觉醒,何须励志故事!

  《当励志不再有效》是一本讲如何修炼心境之书。正如我们上文所言,修炼似乎是出家人之事,其实,修炼心境是每一个世人之事。我们可以感受自己当下身处之境,却无法预知明天身处之境,如何应对不可知的未来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我们要做的就是修炼心境。当然,金木水倡导的修炼心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读几篇心灵鸡汤温暖温暖自己的心就可以的,他所倡导的就是完全解剖自己,将自己灵魂中、精神中所有不利于修炼心境的东西都去掉,这是一种自我否定后的修炼。这是极难的,说难,是因为这是个自信心超级爆棚的时代,没有人会轻易承认自己的不当之处。如此,修炼心境就是一句空谈。为让受众接受修炼心境一说,金木水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了心处平静的做法,这种讲述背后就是在讲述修炼心境的好处。得道与否,很多时候的确是需要悟的!

  金木水告诉我们,烦恼与人的生命相伴而存,生命不在,烦恼亦逝。所以,我们要的不是要怎样去剔除烦恼,要的是如何让自己心中的那份励志能够持久一点!心中若没有坚持的意念,读再多的书、谈再多的心都是无效的!

  《当励志不再有效》读后感(七):八万四千把钥匙

  人说:“烦恼和疑虑每次都纠缠着我,惹得我不得安生,该如何是好?”

  佛说:“八万四千种烦恼,佛有八万四千种解药,解惑,就用那八万四千把钥匙。”

  .

  人说:“那么多钥匙,太多了,到底用哪一把?”

  佛说:“三把足矣。”

  (按照佛教的说法,生活有八万四千种烦恼,而佛教有八万四千种解药,或者说有八万四千把解开人生难题的钥匙,这里面的“八万四千”是“无数”的意思)

  第一把:感恩

  首先感恩自己,因为拥有健康身体、纯真本心和澄澈灵魂的自己才是这个世上对我来说最重要的人,试问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身体和心灵都不懂得好好爱惜,还有谁会爱惜他呢?

  然后是感恩父母,父母之恩,水不能溺,火不能灭。

  除了父母和自己,还可以感恩身边的人,因为人是不可能一个人生活下去的,无论身边的人是清洁工还是平时不怎么搭理的同学,也在自己的生命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感恩周围的人吧,目前世界总人口为64.647亿,在这么大人口基数下,人与人之间的相遇是及其不易的,这次分离说不定就是永远,而感恩别人会让我们更珍惜身边的人,珍惜这些来之不易的缘分。

  最后感恩敌人,耶稣说:爱你的敌人,原谅你的敌人七十七次。书中在这里并没有说“爱”“原谅”,只是建议我们感谢敌人,因为毕竟是敌人让你成长,有了他们,你才更了解自己之前所隐藏的短板与弱点,取长补短,竭尽所能地与敌人竞争才有了现在的你。

  可是,很多时候,我们感恩别人,别人不一定放在心上,甚至得不到回报,那么该怎么办呢?这里就需要我们的第二把钥匙。

  第二把:讲和

  怎样讲和呢?具体来说,就是宽容、原谅、放下。

  有个年轻人,非常苦恼,感觉生活得不快乐,于是向一位僧人求问:“我该怎样才能放下呢?”僧人笑而不语,递给年轻人一杯茶,并在里面加了茶水,一开始问:“能放下吗?”年轻人仍紧握茶杯,僧人继续加水,水越来越多,年轻人感觉水烫手连忙松开,茶杯碎了一地。僧人笑着说:“现在你还能放下吗?”

  年轻人恍然大悟。

  当愤怒、嫉妒、怨恨、内疚这些念头侵占我们心灵,污染我们灵魂的时候,我们只有宽容别人、接受自己身为人的负面、原谅别人也原谅自己,放下自己的所执所念,既不顺从错误,也不纠正,心平气和的为人处事,世间自然处处都变美好,人人都会快乐起来。

  悲伤、恐惧、后悔、忧虑,这些情绪背后是那些念头,当我们学会与这个世界讲和,这些负面情绪就会减少,我们也会更加快乐,只是要小心,切记不要过分讲和或感恩,悲伤住在快乐隔壁,过度感恩快乐会吵醒悲伤,过度讲和原谅,就会变成消极懦弱。

  第三把:当下

  不少人沉溺于过去,幻想在未来,却全然忘记了现在。

  当下的力量是不可言喻的,无论是回忆过去还是憧憬将来,都免不了陷入虚无与寂寥中,林清玄曾说:种一棵树最好的年头是在十年前,其次是现在。你大脑存在一百件将来要完成或者过去没有完成的事,却没有把一件事用在当下。所以宁要一个开始,也不要一百个想法。叔本华认为当下就相当于“生命”:没有人生活在过去,也没有人生活在未来,现在是生命占有的唯一形态。

  从当下开始,认识自己的局限性,并不断改变自我,不求变得多么完美,只求开始行动,想到什么就做什么,趁着还活着,好好活一回,努力变成行动力强的人,有事做就会少点很多忧愁烦恼,试着让自己忙碌起来,自己实现自己的愿望,光停留在理想上还是不行的,要有行动和智慧,至于该如何将理念变成智慧,就让此书的作者告诉你吧。

  《当励志不再有效》读后感(八):一本可以更严谨简洁的书

  先说说弊端与错误 一、事例不严谨: 耶稣,面对如此恶劣的境遇,还能做到继续平静地爱吗?然而,当他从天国中再次显现的时候,传递的第一个信息就是“愿你们平安”,这句话在耶稣复活之后出现了三次。 一本书的作者应该本着严谨的态度去印证道理和事例,不应该举例如此荒诞。 二、静坐有效性的解释不清晰: 《自控力》一书对静坐的效用解释得更为精简清晰:“静坐训练里做的事正是我们审核控制自己需要面对的——把自己的注意力从纷扰中收回,专注于最初的目标。” 三、“感恩、讲和、当下” 留于表面 与其强调“感恩、讲和、当下”,不如加上这样一句话更显深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当你发现负面情绪并不能帮助你解决问题,而良好的情绪有助于事情的进展,那么这些良好情绪可能就会成为你内在的智慧。” ——————————分割线—————————— 去糟粕取精华、合理修改后,本书的精简笔记 一、控制人的因素:负面思维、负面情绪、潜意识(习惯) 负面思维+负面情绪→人→受情绪本能驱使行动→影响到潜意识,成为习惯、性格 平静的反面,就是烦恼——包括负面思维和负面情绪。 现代人的负面思维有个长长的名单:忧虑、悔恨、猜疑、自责、嫉妒、头脑爆炸。现代人的负面情绪也有一个长长的名单:愤怒、悲伤、痛苦、急躁、浮躁、焦虑不安。 潜意识是我们思维中的障碍,习惯是我们行为上的障碍。我尤其喜欢“习性”这个词,因为它暗示着从潜意识、习惯、性格三者之间的推进关系——潜意识在不清醒状态中则表现为梦,在清醒状态中表现为习惯,当习惯固定下来,成为性格的一部分的时候,就可以称为习性了。 二、从控制自己开始改造 控制自己:负面思维+负面情绪→人→理性地审视选择(觉察、知道、判断、决定)→在自己的选择下行动 烦恼没有年龄限制。从上学起,我们就开始了关于同学、老师、学业的牵挂;走进社会,先是遇到爱情,然后遇到车子、房子、票子问题;步入中年,则肩负起爱人、子女、父母的三座大山;好不容易完成这些重任,烦恼消失了吗?不,我们开始关注病痛和死亡——这是一生的功课,永远不完的功课。 与改造世界的大目标相比,改造自己的小目标来得还容易一些。想一想,世界是纷扰的、喧哗的、令人不安的,我们能让这个世界平静下来吗?不能,无需大胆的预测,就知道一百年也难。但让我们自己平静下来,不用一百年,今天就可以开始。 对于那些控制人的因素,我们可以对它们进行觉察、知道、判断、决定。 三、励志无效的原因 励志无效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第一,受情绪本能支配,未审视控制自己;第二,理性程度不够,未将外在知识转化为自身智慧;第三,知行分离,智慧没落实到行动坚持中去。 四、自控力的锻炼——静坐冥想(摘自《自控力》) 1.找一个舒适的姿势,原地不动,安静坐好。 2.注意你的呼吸。 闭上眼睛。要是怕睡着,你可以盯着某处看,比如盯着一面白墙,但不要看家庭购物频道。注意你的呼吸。吸气时在脑海中默念“吸”,呼气时在脑海中默念“呼”。当你发现自己有点走神的时候,重新将注意力集中到呼吸上。 3.感受呼吸,弄清自己是怎么走神的。 几分钟后,你就可以不再默念“呼”、“吸”了。试着专注于呼吸本身。你会注意到空气从鼻子和嘴巴进入和呼出的感觉,感觉到吸气时胸腹部的扩张和呼气时胸腹部的收缩。不再默念“呼”、“吸”后,你可能更容易走神。像之前一样,当你发现自己在想别的事情时,重新将注意力集中到呼吸上。如果你觉得很难重新集中注意力,就在心里多默念几遍“呼”和“吸”。这部分的训练能锻炼你的自我意识和自控能力。 在冥想训练里做的事正是我们审核控制自己需要面对的——把自己的注意力从纷扰中收回,专注于最初的目标。 五、智慧的提升 1.主动思考:萧伯纳说“如果你只单向传授,他永远也学不会”。想要得到属于自己的智慧,就需要自己去主动思考。 2.学会质疑:这就好像我的脑海中一直幻想着马尔代夫很美,其实本人从来没有去过那里。如果自问:“我从哪里来的这种印象呢?”估计是报纸上,电视上,听人说的,甚至可能做梦梦到的。 3.实践印证:我们都知道黄金周人山人海,因此我一直劝周围的朋友放假在家,避免节日出行。某次十一的时候,有个朋友要去大理,因为“听说那里很美”,而且“听说人没那么多”。我忍不住自己“正确的见解”,冒昧地建议其三思而行,主要是考虑到中间转飞机还要几次,而且万一被她不幸言中“真的很美”,那去的人不更多吗?其实我的建议何尝不是思维,因为我也没有去过那个地方,但她觉得“很美”、“人不多”的信息呢?也同样是思维,因为她也没有去过。结果呢?这位朋友带回两条“体悟”:第一,大理确实很美;第二,以后黄金周再也不出门了!你看,受一圈罪后,果然得出了“内在智慧”, 4.知行合一: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王阳明。知识好是行动好的原因,行动好是知识好的表现,良好的知识应该在行动中体现。

  《当励志不再有效》读后感(九):自我平静五步法

  读《当励志不再有效》需要一点耐心。作者讲的很迂回,要想平静的生活,就得修练使自己不平静的本领。所谓想知道平静自己的良方,先要了解平静的反面:不平静。了解不平静的根源,要掐下自己那些没用的繁复杂念。

  我是了解人类的思维活动的。很复杂,是一个庞大的网络系统,有2的10方个神经元支点,每一刻都有着活跃的在动,一千个一万个念头,真是可能产生的。要想控制这繁复的神经系列,让自己的身心平静下来,我们每个人还是要进行修练的。

  《当励志不再有效》是一本宣扬“励志可能无效”的励志书, 也是一本宣传“修心没有捷径”的修心书。终于,你遇到了一本和心灵鸡汤唱反调的书。来以为是那种跟鸡汤一样的告诉人要积极,正能量的。但实际却是从身边、从生活入手,平实中带着不可缺少的能量。我们之所以会有很多很多的痛苦、抑郁、焦虑,往往只是因为我们拒绝接受现实,拒绝接受周围的真实状况。

  我们叫是要的多,要了这个还要那个;付出的却想少,想更少。于是我们每天纠结在自责、懊悔、抱怨、烦躁、痛苦、焦虑之中。

  生活的杂念从那里来?是什么让我们这样不平静?

  能从书里找到好多自己也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思路,也许我们都只是这个世界上最的世俗之人,没有之最,只有更最。可是我们在世俗的外表下都深藏一颗内在的反思之心,我们一辈子都是在寻找自己我啊。作者文笔细腻流畅,文风非常的好,角度新,非常值得一看!很喜欢行文风格,很有长知识的感觉!

  《当励志不再有效》中说到自我平静的五步法。第一步是觉醒,先觉到醒,了解自己,了解我存在的理由,审念自己的各种念头,让本我出一。第二步:正见。正确的见解在哪里呢?佛教的说法,生活有八万四千种烦恼,而佛教有八万四千咱解药,或者说有八万四千把解开人生难题的钥匙。第三步是定力,第四步是觉各力,第五步是精进。我说这些,是给没读者爆个料啊,想要平静的生活下去,可以按照这五步试修练试一试。

  《当励志不再有效》读后感(十):懂得自我平静,励志才会是有效的

  懂得自我平静,励志才会是有效的-评《当励志不再有效》

  文/信实的精灵

  金钱让人丧失的,无非是他原本就没有真正拥有的;而金钱让人拥有的,却是人并非与生俱有的从容和沉重。金钱会让深刻的人更深刻,让浅薄的人更浅薄。金钱可以改变人的一生,同样,人也可以改变金钱的颜色。——《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同样的道理,“鸡汤”文不受欢迎的原因有两种:一种,自己早已经过了那种需要鸡汤文来帮助自己冲出困境的年代,自己早已经建立起来自己的一套价值观体系,自己完全可以hold住自己的立场和自己的境况;另外一种,自己一直是一个处于纠结彷徨的人,仿佛任何人的鸡汤都管用,又仿佛任何人的鸡汤都不管用,逮着哪个人的经验用哪个,结果是不伦不类,反而搞的自己头很大,所以呢,最后,一棒子打死,所有的 “类鸡汤”文都难逃批判。

  还记得自己刚刚上大学那会儿,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自己的价值体系,所以唯有借助于一些名人的传记或者所谓的名人名言、座右铭之类的来督促自己,甚至于那时候很喜欢看一个人的华丽蜕变过程的相关书籍,总是期待着自己有朝一日也可以如他们一样,蜕变后,用文字记录自己的过程。那个时候戴尔•卡耐基的《人性的优点》和《人性的弱点》都是我的枕头书,甚至于里面很多的内容都被自己背诵下来,这是那个年代的我,几乎是十年前了。

  忘记曾几何时,所谓的励志书都被划归为“心灵鸡汤”一类,不管是哪种鸡汤,只要大家稍微读出来鸡汤的味道,都如同遇到瘟疫的感觉,赶紧唯恐避之不及。殊不知每个人自己都是一本书,当自己可以走出最开始的那一步困境的时候,必然有适合于自己的一套方法和经验。我一直喜欢看一个人奋斗的过程,每个人都有自己曾经走过的岁月,在所走过的岁月里面,不矫情,不傲娇,不卑不亢,走过,哭过,笑过,流泪过,欢呼过,这已经足矣。

  对于每一个这样的人,他很期待着跟大家一起分享他的成功经验,不管是曾经遭遇生活打击慢慢安静下来的作者金木水,他懂得任何时候想要让励志有效,就要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并且他精心总结这整个完整的过程,以服务于自己的员工和自己的读者。

  还有智慧犹如蒋勋一样,当他经历父亲的病危和父亲的离世,对他都是致命性的打击。然而,这个时候重新翻出来《金刚经》的他,在读经、抄经的过程中让自己的心开始释然,懂得万物的一切都有“舍得”与“不舍得”的道理。

  当一个人真的犹如作者金木水和蒋勋一般时,那他就真的可以排斥一切的鸡汤文了,因为他的心已经做到水火不容了。当一切外在的任何打击都触动不了一个人的价值观的时候,那他就真的可以给别人当老师了。

  金木水认为他的这本书不算做鸡汤书,仅仅是一本关于平静的书,他在这里分享的是“自我平静的五步锻炼”,不要仅仅以为他是在宣扬“励志可能无效”,或者“修心没有捷径”。他不认为这是一本鸡汤书籍,我更不认为这是一本鸡汤书籍。因为他的这一套流程曾经伴随着他走过一段又一段岁月,并且屡试不爽。

  我们早就明白“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的道理,为什么却常常为昨天后悔?

  我一直以为生活中没有如果和假如,有的只是结果和后果。所以呢,一切前面的道路都需要自己去经历,去走过,只有自己亲身走过的路才有资格去跟别人分享。

  “只可惜速效的,往往是短效的;最速效的,也是最容易反复的。”比如市面上屡禁不止的30天恢复魔鬼身材的训练,30天的周期一过,反弹后更加可怕。所以,我们一直需要持续不断的动力和坚持。这么多年来,我从来不努力为自己喊着要减肥之类的,因为我的生活保持规律,饮食保持节制。那过去这十几年的时间里面,我的体重也就在上下5斤之内反复,身体一直保持不错的状态。

  金老师在他自己的书里面也是倡导内心平静有五步锻炼。

  第一部分呢,当然首先是有理有据的介绍“人类不平静的起源”,关于我们现代人如何在不平静的生活中寻找平静,我们需要准备什么?我们需要应对什么之类的。有一种烦恼叫“胡思乱想”,在东方和西方的理论里面,所有人都是一样,我们生而都是烦恼的,所以不必在意。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的烦恼总是会越来越多,也就是我们为什么不愿意长大了。至于“为何烦恼重来”和“为何抑郁不散”之类的,作者有自己的一套理解方式,当然都是凭借很多的研究成果出来的,所以看起来还是很有可信度的。

  第二部分呢,关于“平静是怎么炼成的”这内容,作者从“心的锻炼”开启,然后依次按照第一部分的第一步“觉醒”和第二步的“正见”顺利转化到这部分第三步的“定力”,第四步“觉知力”和最后一步“精进”,经历这一系列炼狱般的过程,也算对得起自己这一个过程的坚持。

  作者懂得最真实的面对自己的内心,书的最后一部分是长达三页内容的三十六本的参考书目。作者首先抱有一颗谦卑的心,如果是借鉴别人的内容,必定标注,甚至于包括天生无手无脚的行动的巨人力克•胡哲的《人生不设限》。

  人的心都是反复无常的,但是都有最基本的调节方式。如能做到作者所愿,“朋友,你看大那一缕眼光了吗?”。

  人生总是不断往前走的,惟愿你跟我都能相信“明天会更好”。

  :作品虽有限,但均为原创。如需转载或者另作他用,请豆邮或664591856@qq.com联系本人。谢谢您的尊重~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