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下的独白读后感精选10篇
《传统下的独白》是一本由李敖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1.00,页数:36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传统下的独白》读后感(一):传统下的独白
今晚深夜写这篇(后记),心情多少有点儿沉重,我抄出三年前意译的一首浩斯曼(A.E.Housman)的小诗(曾经抄过一份送给Rosa的),用它来表达我内心的隐痛(一九六三年五月二十二日晨三时半)。
死别You smile Upom Your Friend Today
久病得君笑,You smile upon your friend today,
沉疴似欲除;Today his il1s are over;
万语逢重诉,You hearken to the lover's say,
余欢若云浮。And happy is the lover,
意转何迟暮,'Iis late to hearken,late to smile,
慰情聊胜无:But better late than never:
生灵未忍去,I shall have lived a little while
柩马立踯蹰。Befor I die for ever.
一九六○年七月十九夜改稿。
“慰情聊胜无”是改写陶渊明的诗句
李德哈达的《战略论》与带兵无关;约米尼的《战争艺术》又太深了。选来选去,找到一本文森豪威尔的传记。当我读到艾森豪威尔统率有史以来最大的军队,所直接指挥的不过只是三个人的时候,我不禁把大腿一拍,啃然叹曰:“为将之道,尽于是矣!”
《传统下的独白》读后感(二):犀利叔
我刚开始看李熬的时候,只喜欢看他关于政治问题的评价。把台湾鄙视的一钱不值,挺满足大陆青年的虚荣心。 年纪稍为大点以后,理性了一些,对台湾的态度也有妒忌减弱成了轻微的羡慕。TW毕竟是个黑社会女儿出嫁也能上新闻头条的小地方。关注李敖就少了。
如今,生活上的烦恼多了,发现社会不是你想怎样就怎样的地方。 太多的不如意、压抑、束缚。看到李敖那些人生观,觉得真他妈的解气。
原来的那些仁义道德全TM一坨屎。都是一些虚无缥缈的概念,被少数人拿来忽悠多数人。
读李敖,深埋在心里的自由主义种子突然之间就破土而出,一发不可收拾了。
《传统下的独白》读后感(三):转载:潘采夫《还记得年少时读过的李敖么》
在写字方面,我中学时期有两个偶像,一个是王朔,一个是李敖。二十年过去了,王朔从一个玩世不恭的人变成了知识分子,而李敖从知识分子变成了一个玩世不恭的人。
王朔正在什么地方归隐,但他并不像侯德健那样改行玩起了易经,他在思考问题,想明白一点就出来说会儿,不明白了再回去冥思苦想。这二十年他的打法从没变过,“要挑就挑比自己强的人,欺负比自己弱的人是不道德的。”这是我最佩服他的地方。
李敖一直在阳明山,一周六天闭门读书,傍晚站在山上看夕阳,形式上是隐居,但红尘之心从来没变过。带着清纯中学生小女友上“康熙来了”,带着防毒面具大闹立委会,在凤凰卫视老有话说,还在北大说坦克车,在清华谈千年盛世。现在又参观世博会,送儿子上学,顺带替儿子灭一下韩寒。他从世界走过,满世界留下了他的影子,这才是李敖。
我读李敖的第一本书是《传统下的独白》,也不知读了多少遍,很多篇目和句子至今都记得,《老年人与棒子》《十三年与十三月》《妈妈的梦幻》《张飞的眼睛》。二十几岁的李敖才气逼人,最牛的是对老年人下手毫不留情,哪怕对老师姚从吾也是语多调侃,论战文章读得我血脉贲张,而写起妈妈看电影那些事,又让我捧腹大笑。青年李敖狂则狂矣,那副在台大穿长衫、老爸死时不戴孝的反叛,让我崇拜得五体投地。我对于“民主”“自由”“独立思想”有初步印象,第一个启蒙者就是李敖。不严格地说,他应该是我第一个人生导师,那时王朔对我的影响,主要在他的作品里对严肃和神圣的调侃,以及对坏孩子的浪漫生活的美好描述。
印象尤其深的是,李敖讲,他的中学老师被举报为“地下党”,他曾冒着大风险为老师做过事,萧孟能抛弃发妻,他曾路见不平计取萧孟能的财产给嫂子,殷海光穷困潦倒弟子们袖手旁观,是他为殷海光办了后事,胡因梦跟国民党有染,是他当机立断跟胡因梦划清界限,他还说,胡适是个老迂腐,陈水扁是他小弟,老蒋不是好人小蒋也不是好人,等等等等。我当时没有意识到,所有关于李敖的印象,全部来自于李敖的讲述,他对一切享有唯一解释权,他把我给洗脑了。
随着读到台湾资料越来越多,了解李敖的渠道增多,对李敖的负面评价多了起来,对一些事件的真相浮现出来,我开始费力地分辨李敖的真话假话,就像我对历史课本的态度,以及对很多历史事件和观念,都有一个痛苦的反洗脑过程。但少年的偶像是不能忘记的,我对李敖的评价,与我对李敖的感情往往无法画等号。
在我的理智判断里,李敖是这样一个人,他不畏强权,思想独立,能征善战,读书巨多,文学成就一般,政论影响巨大,文章适合中学生阅读(他自己曾说他的目标读者是中学生),由于对国民党蒋介石遗恨太大,他的历史著作以揭黑为第一要务,《蒋介石评传》不如他说的那么重要,《胡适评传》稍好一些。他曾经穷困潦倒,他相信文化人要强大,就必须经济独立,所以他很贪财,甚至为敛财不择手段,夺萧孟能财产,是他人生的一大污点,使得他后半生一直为自己辩护甚至泼污。他的热衷于自我宣传,亦是出于保持影响力和卖书的目的。
但在我的情感里,李敖虽然有种种污点,但他很硬骨头,在国民党监狱里被圆珠笔夹手也不投降,他当年不吊国民党,如今不吊民进党,以及只吊共产党,这都是他的独立思想。他不批评大陆,他赞美毛泽东千古一人,他说如今是盛世,我都理解成他的玩世、戏谑和反讽。我不认为他想屈从于谁,想依附于谁,那样就太小瞧李敖了。我甚至想象,他的中学老师真的是地下党,经常对他讲革命的道理,还把小李敖发展入了党,他其实就是余则成啊。这样就比较容易解释它的言行吧。
我如今的评论文字,有一股子蛮不讲理,一肚子皮里阳秋和一嘴腔子热嘲冷讽,缺少理性和冷静的说理,这那都是从李敖那里来的。李敖的成名作是《老年人与棒子》,批判胡秋原、徐复观等对青年人动棒子,现在李敖老了,不能免俗地对韩寒挥起了棒子,于是很多人不满意了,说李敖怎么变成这样太让我们失望了。你们真不懂他也,他没有骗你们,他从来就是一个恶棍啊!
《传统下的独白》读后感(四):舊文:我讀《傳統下的獨白》
我想,在這個年代,聽過李敖者雖不算少,但去看他作品的人卻慢慢的少,以至於知道他的人漸漸變少。應該說是運氣吧,我在圖書館赫然看到原價四五萬的《李敖大全集》!當下狂喜的連手邊成堆的正書都不看了,立刻從架上拿下第一本,翻開來一探究竟。首先入目的斗大標題為(北京法源寺)和(傳統下的獨白)。(北京法源寺)我不但看過,還看了兩遍;不但看了兩遍,還寫了心得。所以跳過跳過。(傳統下的獨白)?久仰大名卻不得入其門呼!當下就在圖書館坐著,慢慢的翻開來看。
《傳統下的獨白》,是李敖二三十歲的作品。那是他已經台大研究所肄業,並在文壇上興風作浪了起來。投文於聯合報等大報不說,他所舉辦的《文星》用爭取百分之百的言論自由為名義,開始大聲的批判所有他看不順眼的事。對於當時高壓的政治氣氛而言,李敖最大的特點就在於他敢說,指名道姓的說,並有憑有據的說。又因他台大的第一年學法律,跟這位訴訟成性的人打官司是打不贏的;也就這樣,他老人家就在台北這樣晃阿晃的,把當時整個封閉的文壇給攪翻了起來。
這本書收錄了他二十篇短文,其中包括了記事,論述,和抒情文等綜合文體。其中最負盛名者,我認為莫屬(老年人與棒子)吧!這本書火辣辣的指出,當時整個學風瀰漫所謂"以老賣老"的風氣。我年紀比較大我就比你強,那也就算了;當你有所謂的新發現新動作時,我還得壓著你,告訴你那是錯的!雖然這也不是不無道理,但像李敖這樣的人那裡肯吃這股氣!?他指出盲點並痛下殺手,毫不忌諱的寫文章公開罵!罵到後來,人也給他得罪光了,文章的曝光率節節升高了,然而我們的李大師,卻也大搖大擺的翻天覆雨六十年了。
我個人最喜歡的,莫過於其中一篇關於女人。然而,這篇不是大談他的泡妞術,也不是有關他的風流韻事;如果我是女人,那該有多好?玲瓏的曲線不說,美麗的臉龐更叫男人盯著不放。古代的男人沒有了志氣,為褒姒一笑燒了三次狼煙台,搞的國家滅亡人被殺;現在的男人都沒了骨氣,為了與女孩共享晚餐,一天二十四個小時纏著人家不放,又是手機又是網路的,更勝者跑到人家家門前(又或著宿舍前)彈吉他唱歌,又或著大聲呼喊著。那像她們雜誌書頁一翻,美麗的髮飾,可愛的眼影,多麼的美妙啊!那像那些臭男人,看的都是些無聊無趣的正事,說的都是些無情無意的要事,作的都是些無血無淚的壞事…諸君,您說作女人是不是比做男人好?
李敖說:"這是非處男李敖的處女作,連印N版,風行多時,被查禁後,盜版蜂起。二十四年後解嚴,警總也禁不得它了。這本書最受大學生歡迎,人手一冊,也人屁股一冊。——胡茵夢就把它插在牛仔褲後,招搖而過輔大校園呢!"。此書成書已久,當時那個一身狂氣的少年人如今也以白髮蒼蒼了。雖然輔大校園依在,雖然這些書中許多是沒有變的,但是那個輕狂的少年郎,卻也跟著闔上書本,一起消逝了。
《传统下的独白》读后感(五):内分泌失调和一个愤青的诞生
----
1. 李敖让我难以入眠。
那年我13岁,住在一所靠近火葬场的学校里,炎热的夏天显得那样的漫长,除了整日面对更年期的老师;在寝室里吹牛,比JJ的长短;YY自己像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里的小流氓一样晃荡,勃发的青春无处可去。
那个学校被山包围,每天早上我都会站在阳台眺望侧对面的女生寝室,隔着那几层窗户和布,其实什么也看不清楚,但刚刚兴起的性别意识,总让我不由自主的对那些正在发生变化的人儿有着无比的兴趣。后来有一次,隔壁班一个老实巴交的孩子拿望远镜观察时不幸被年级主任抓住,从此对面女生寝室窗户紧闭。我们也就很少去阳台了。
有一天寝室一个哥们,从外头带了一大箱盗版的李大师的书回来,我那时候对这些并不感冒,五班某女生日渐隆起的胸部,以及很男人的足球才是我所关心的。在一个百无聊赖的午后,我从那堆书里抽出一本,躺在床上读了起来。这终于改变了我的人生。
那本书叫《传统下的独白》。
当我看完了那篇《十三年和十三月》就再也躺不住了,这是一种与众不同的体验,我冲动的站在阳台里,浑身的血在翻涌,高涨的荷尔蒙终于找到了激动的理由,我生命里第一次体验了文字的力量,那个时候只想找人分享书中那些话:
“愤世嫉俗并不是什么要不得的事,尤其我们这个死气沉沉的老大民族,我们怎么配说愤世嫉俗要不得?社会给青年的教育,不该是先让他们少年老成、听话、做烂好人。应该放开羁绊,让青年们尽量奔跑,与其流于激烈,不可流于委琐;与其流于狂放,不可流于窝囊,老一辈的人自己做了“德之贼”,怎能再让青年人做乡愿?不让生龙活虎的青年人去冲、去骂、去诅咒、去上当、去摔跤、去跌倒……试问我们哪里去找朝气?社会上不让青年来做急进的、爽快的、大刀阔斧的言论与行动,试问哪个持盈保泰的老头子还有这种劲儿?苟能使整个国家年轻活泼到处是朝气,其中有一些青年发几句狂言、道几句壮语、做一点不知天高地厚的傻事,这又算得了什么?”
“这种激情使我对传统的伦理教育感到不耐,我们的传统是“君子”式的“儒”,在这种传统底下,为一般人所称道的人格标准竟是态度颧预的厚重、庸德之行、庸言之谨、逆来顺受、知足安命、与世无争、莫管闲事、别露锋芒、别树敌、别离经叛道。要敬老……这些标准上铸造出来的人格是可以想像的。所以在中国社会中,我们看到最多的是三种人,第一是乡愿,第二是好好先生,第三是和事老。至于等而下之的巧言令色之徒、巧宦、走狗、奴才、文警、小人、马屁精、笑面虎,那又更不知道有多少。”
“迷失一代的青年人必将回归到愤怒的一代,他们之中,浑噩的终将聪明;沉睡的终将苏醒;缺乏营养与气魄的终将茁壮。这些转变的酵素不待外来,他们必须靠自己!”
尽管在这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仍然安安静静的在体制里乖顺的生活着,但这本书就像一个种子,终于在多年后开始重新生长。
2. 内分泌失调与愤青。
多年来,摧残了无数花朵的李大师,有过许多怪癖,比如和胡茵梦离婚,是因为看到她便秘时脸上痛苦的表情,觉得丑陋无比,难以忍受。可是生活总归不是戏剧,欲望都市里凯莉在和她男朋友做爱前放了两个闷屁,结果大家都笑了,其实这才真正的生活。便秘的表情和舞台上的华丽姿态,无非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然而几十年前,还正年轻的没啥名气的李敖,也没啥泡妞的水平,他给喜欢的女孩写信,也到处写情书,却没人看得上他,因为文化禁运,他也没法看到A片,东瀛国的小姐挽救不了他,于是他愤懑不已,在荷尔蒙的作用下,他又爱又恨写了很多骚骚的发泄文字。
比如他总结泡妞经验:
“
自反之下,没有任何一点条件能够吸引女孩子多看我一眼!家里妹妹虽多,可是她们对我过去的情海兴亡史过于熟悉,虽有帮忙的可能,但小姐们心眼儿多,偶有得罪,就七嘴八舌大翻我底牌,新欢若知,反倒不妙,想、来想去,走妹妹路线也是死路一条
”
比如他的小嫉妒:
“
另一个重要的意义是,年轻人都纷纷走上成家立业抱娃娃的老路,冤各有头,债各有主,有情人各有他的家,尤其是我过去的老情人们,她们一个个都远走高飞,婚嫁迭起,喜事频传,每天打开报纸,看到一排排鲜红的结婚启事,我就先要心惊肉跳!偶尔启事上没有使我牵肠挂肚的芳名,我就笑逐颜开,宛如巨石落地,自谓公道尚在人间,同时也深叹“报社广告部诸公之待我不可谓不厚矣”!
”
比如他有点酸酸的反思中国人的爱情观
“
爱情毕竟是奢侈品,毕竟是维多利亚时代的落伍玩意儿,现代中国的女孩子很少肯为爱而爱,她们的母亲也压根儿不肯这样指导她们,她们人人都用妈妈的感情套在自己年轻的心灵上,不会让爱情这匹马在感情的原野上奔跑,-除非马脖子上挂上部终身大事的老木车!凡是没有做哈老哥条件的人都着予免议了,‘恋爱,’妈妈说,‘谁要跟你这穷小子恋爱?’”
”
多年前的穷小子闷骚男李敖,终日为了生活早出晚归,终于在台大的夜色里,化利比多为愤怒,成长为一代愤青。
所以,我要感谢那些让李敖内分泌失调的女人,是你们让我见到李大师的那些愤怒的文字,感谢那些拒绝李大师的女人,是你们成就了一个伟大的男人,想一想,若他沉溺在爱情的滋润里,不知道还有没有多余的精力愤怒。几十年后,我们可能只能见到这样一个家庭和睦,颐养天年的李大师,他开着俗气的宝马,在台大的校园里穿行,脸色红润,面带微笑,心里也许意淫着每一个漂亮的姑娘,却怕老婆的小鞭子,道貌岸然的和人吹牛放屁,却永远不会在立法会里惊世骇俗的展示自己从戎生涯的裸照。
是的,不是每一个内分泌失调的男人都会变成愤青,幸好有了李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