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停在我吻你的时候》读后感精选10篇
《世界停在我吻你的时候》是一本由纳兰妙殊著作,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3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看到“纳兰妙殊”这个名字,我就想到了“纳兰容若”。
叫“慕容”、“南宫”的姑娘的古典情怀中或许会有几分侠客之情。
而叫“纳兰”的女子则多多少少有一些“容若情结”,有些许“当时领略,而今断送,总负多情”的“人间惆怅客”的文艺范儿。
怎么说呢?
嗯,有文艺情结的女子,又多多少少会沾惹上一些清高的气息。这种文艺式的清高发展到极致就是张爱玲的避世,而融汇在俗世红尘中,就是精神上的一丝丝“洁癖”与“骄傲”——请注意,是“骄傲”而不是“傲慢”,骄傲是自我的认可,是内在的强硬;而傲慢则是依托于外界,是内心的虚荣。
解释开来,这种精神上的“洁癖”与“骄傲”其实就是自我的认定。你喜欢我,那是因为我值得你喜欢。你不喜欢我,我也不会强求,我觉得我自己狠好,不需要通过你的认可我才会认可我自己。
《世界停在我吻你的时候》是一本非常“特别”的书:没有腰封推荐、没有名家作序、没有作者前言,就是一本简简单单、清晰干脆的作者文集。
(不过,后来我发现是我少见多怪,夏虫出的另一本书也是这个样子的。)
没有强大的内心自信,如何敢以本真的面目示人?非得请名家推荐、作序以后才敢拿到市面上来卖。
就像艺人,真正国色天香的美人偶尔发一些素颜照来证明自己的天生丽质,那些靠浓妆艳抹出来混的人又如何敢将铅华洗去?
我愈加觉得纳兰妙殊是一个内心清高的文艺女子。(想想,除了“纳兰”这个姓氏,“妙”和“殊”这两个字寻常姑娘也不会用来做自己的笔名的。)
而纳兰的文,的确也是很文艺的。
我从未见谁写个“吻”能写得如此缠绵悱恻、如此旖旎妖娆、如此荡气回肠的。也从未见谁写个“体贴”还能如此引经据典,从马勒夫人的回忆录到《俊友》再到《水浒传》再到其他……
纳兰非常善于用比喻,她用草莓的滋味来形容吻。她说:“草莓的滋味最近于吻,味蕾和神经都经受一种极鲜美的刺激。类似的还有桂花的香味,香得像个绵长不断,非常温存的,吻。”
她用颜色来形容音乐。她说:“热身之后,他就吹起完整的曲目来。先来一支欢快的,调子滴溜溜的,在春天的风和树叶之间跳荡。接着一支忧伤的,迟缓柔曼,有时犹疑着,间有拖得长长的一声,尾音不停颤抖。随后再一支平和温存的,讲的仿佛是暮色中的晚灯,以及炊烟。然后又会变作谐谑调。用颜色比喻,就是青绿+蓝+鸽灰+米黄+蛋青……”
可是,你若以为纳兰就是这样一个女神般的不食人间烟火的文艺女,那你就错了。
就像“纳兰”这个名字的背后还有一个叫做“张天翼”的本名一样。
虽然我不认识纳兰,但是我感觉纳兰是一个文艺和现实的矛盾体,也就是“文艺心+现实身”。
如果纳兰是一个完完全全的文艺女神,那么,《照相是怎样毁掉我们的旅行》一文中,拍一只懒洋洋躺在屋檐下晒暖儿的流浪猫,趁热上传到微薄,辅以说明:“丽江。孤身行走。古城的柔软时光。猫问,你和你的寂寞还好吗?”的文艺小清新就该是纳兰。
UT,这并不是纳兰。纳兰甚至拒绝在旅途中拍照。
(画外音:臭美者如我,就是在独自旅行的途中学会自拍的……)
纳兰写体贴、写浪漫,甚至给三十年后的自己写信;但是纳兰也会写她的两个哥哥,写她的小公主同学,还会写那个被同类陷害而死的狗狗雪球,甚至:
呵呵,纳兰也会告诉你——在探班、发布会上拿到车马费的信封时,一定要当面打开,以防里面空空如也而对方又拒绝认账。
这也是纳兰,如此活生生的现实。被社会现实、世态炎凉打磨之后抛弃了清高文艺的纳兰。
这是纳兰的文艺心以外的另一面——现实身。
《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对达西说:“可是人们本身的变动很多,他们身上永远有新的东西值得你去注意。”
比纳兰的书更让我好奇的是纳兰本人,文艺和现实的矛盾是如何在她的体内纠缠、争斗最后和谐共存的呢?
《世界停在我吻你的时候》读后感(二):就这么一直写下去吧
以前我对散文集是比较感兴趣的,但自毕业后却鲜有翻看,可能是周围的环境和工作的性质改变了自己的阅读口味,所以能读到纳兰妙殊的文章实是凑巧。
妙殊的作品有着女子特有的纤细与敏感,开篇的文章《世界停在我吻你到时候》、《所谓体贴》如雨滴般沁入内心。没有丝毫“过界”的字句,但妙殊对于“吻”和“浪漫”的理解与描述,恐怕连多数神经大条的七尺男儿看了都会心跳加速,浮想联翩。
后来写到了旅行。妙殊似乎有三毛那种行者的风范,但并没有很悲悯的心绪——骨子里毕竟很阳光嘛!她用爱琴海的盐来加工食材,一碗咸米饭吃透希腊三味;她在巴黎的雨中向王尔德致敬,却邂逅了无名诗人之墓;旅行中的惬意与意外,在妙殊笔下都那么的顺理成章。我们可以不认同她对于相机的调侃,但不得不承认,妙殊用文字记录的旅行的美,那种意境只能存在于字句之间。当然,如同她陶醉于苏州耦园女主人严永华的题诗,“耦园住佳偶,城曲筑诗城“一般,旅途中怎能少了“小薛”这位“良人”呢?
看到百度上纳兰妙殊的经历:英文学士、古典文献学硕士。生于天津。求学湘粤。现居京城。难怪!她的文章不仅流露出文学女青年应有的婉约才气,更不乏京妞儿率真洒脱的一面;最重要的是,她在“黎明揭开夜晚的发辫”中不经意暴露了“卫嘴子”的语言天赋!
《世界停在我吻你的时候》读后感(三):谁说80后暮气沉沉
纳兰这本书到的时候,我正在看:人民日报发表的题为《莫让青春染暮气》的文章。搜这篇的原因是媒体一直在热议80后暮气沉沉的事。看着纳兰的新书,不得不说,她这个人本身就是对这个这个标题有力的回击。纳兰作为80后,跟暮气沉沉这个词是挨不上边的。
想到纳兰,先想到了大S和周渝民演的《战神》,记得对周渝民扮演的零的评价是,用力的生活着。纳兰就是这样一个姑娘,她单纯的用力为理想生活。我和我爱人都用豆瓣,很多时候,我们谈论起纳兰,会羡慕这个为理想而生活的姑娘。我们学什么都是为了工作,为了职业规划,为了生活。而她只是因为喜欢,仅此而已,就是喜欢,不是因为这个专业是不是能找到工作,能不能有好的发展,能不能在以后养活自己,只是喜欢,而已。。就这么简单,而已。。
看她和老公去巴黎的时候,才惊觉其实她就是一个很纯粹的人,理想化的生活,按照自己的理想过自己想过的生活,爱自己想爱的人。这个人可能只能给她粗茶淡饭,但她爱他,这就够了,只要他们在一起,他们相爱,她就愿意安贫乐道。即使要背着方便面去度假,只要是爱的人去,能站在巴黎街头吻他,假期也是愉快的。
这跟我跟她谈起这本书的时候,她的想法一样,她用心写的,无论卖的好不好,都是她的心血,都是她的书,只要她写作的理想实现了,她就是快乐的,是否加印,是否畅销,是否好评如潮都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这本书,能让她爱的人,爱她的人,都会收获温暖。
《世界停在我吻你的时候》读后感(四):人在身旁,如沐春风
四月份的时候有天在网上闲逛,看到李小丢写给纳兰妙姝的新书《黑匣子》的书评,里面有一个链接,是纳兰妙姝写关于她和爱人小薛的故事,文章名字是《欢情记》。
看文章的时候我大吃一惊,文字曼妙清丽的让人无话可说,那些巧妙的比喻和暗喻简直太妥贴了,太恰当,也太让人心服口服了。看完她这篇文章我第一感觉是文字怎么能写的这么好?还给不给像我这样以后想写文章的人活路。第二个感觉是,这篇文章写得太好了,我想抄下来。第三个感觉是,她怎么可以把恋爱写得这么美好,这么无暇又这么让人充满期待?我也想谈恋爱了。
因为四月份忙着复习公务员考试,不敢也没有时间来抄这篇文章。但是当时看这篇文章留在我心里的那种悸动,我到现在都忘不了。当时忽然就很绝望,觉得这世界上真的就是有那种天赋异秉的人,就是大家都称为天才的人。她把文字写活了,写的太活了,我看的时候一边觉得怎么可以写的这么好,一边又心生绝望的想,完了这辈子拍马也追不上了。她的文章好像珠穆朗玛峰矗立在我的面前,让我除了甘拜下风以外,都不知道该说什么。
当然我比较八卦,所以后来我又默默的在她的日志里,找了一些其它的关于她和小薛的日常。经过我认真的寻找,仔细地思考,好吧没有这回事,我发现她的文章好处在于这几点。
1.恰当的精妙到不得了的比喻。
比如《欢情记》里面这几个比喻,我抄写下来看看。
他只浑不着意的微笑,头发在夕阳下黑的发蓝,像黑喜鹊、渡鸦的羽毛。我暗想:此即“两鬓鸦雏色”。
想要完全的占有他,要我的名字成为他唯一得呓语,成为他弥留时嘴唇上滑落的最后一片花瓣。
他并未怎样惊异,就像春天的花苞迎迓雨水一样,承接了这个吻。太锐利的幸福,犹如抵在夜莺心口的玫瑰花刺,让人刺痛。
这些比喻我已经不知道该说什么了,就好像春光明媚,春风在旁,你光感受就已经够了,你还想说什么呢?不必再说了,语言都是多余。如果想要学到她的比喻能力,就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处处留心,仔细的观察。没有苦工,是学不来的。
2.博闻强识,丰厚的古文功底
她的文章里你能看到有很多古文的影子,或者是用典故,或者是拿古文里的精妙句子化为己用,也有其他西方文化里的东西。总而言之,多看书多摘抄多背记,没有别的办法。
3.妥贴而巧妙的字,词
她用字用词非常的老道,反正以我现在的水平看是非常好的。古人讲究用字用词要推敲,诚不欺我也。没别的办法,多积累,多查字典吧。
反正看了她的《钟情记》以后,我虽然很绝望,知道我可能除非用大苦工才有可能沾到她那么一点点边。但是看她的文章真的是一种享受,她对生活观察的仔细程度实在令我很汗颜,这些都能在她的文章当中体现出来。
买这本书的时候就看到库存不多了,本来还很犹豫心想我只是想要其中一篇文章,对其他文章并不是很感兴趣,但是后来还是买下来,毕竟能够看到写的这么好的文字的人,也不是很多呀。她的书买下来放在那里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这世上就是有人能写到这样的程度,再不努力,自己就更差劲了!
《世界停在我吻你的时候》读后感(五):生活可以很美很甜蜜
先从良人说起。
还是在上大学那会,班上有个高个子男生,因为爱好啊看的书啊等跟其他同学有些不同,又常能语惊四座,或者令人无语,同学们都深以为奇。一次课间聊天,听他说要找他的良人,又闻他每天去自习室拿一报纸看姑娘,登时觉得这词从他嘴里说出有些怪异的毛毛之感。
再一次从同龄人这中看到这词就是在纳兰的相册,那墙头的一抹艳红下,路的尽头走着的绿衣人,是她的良人。
看罢了这本小书,最喜欢的就是她的这篇《钟情记》。且不说她心仪的高瘦男子也是内蒙人士,也不说我从这书里也了解到硕士毕业的她勇敢的成为自由职业的作家,单就说他们两人从一见钟情到日日生情,中间经历考学上学毕业成家等等过程,还能如此爱意浓厚就已经羡煞旁人了。
喜欢她笔下他们两人的故事,一点点争取,一点点肯定,经历了异地恋,也没有大富大贵的男孩女孩,一步步从清晨走到日出,从相遇走到牵手,从钟情走到成婚,继续走在人生宽广的画卷上。
觉得生活挺好。没有太大的房子没有太多的钱,一样可以生活的很美很甜蜜。蜜月不在乎一定要花多少钱,更在意两人情深意切的爱恋和彼此的理解,对着海景煮面都一样甜蜜和情调十足。爱情要靠经营,生活也是,有爱的两个人只要一条心,一定会越过越好。
刚刚看到她的菲律宾的照片,更加觉得这是个自由勇敢的女子,不为物质所累,祝福。
《世界停在我吻你的时候》读后感(六):生活的姿态
特别是死亡。
倘若没有一个家庭,这种事情真的无力应对。从来葬礼都是家族的事,若是孤儿,连亲人死的时候都不过只是一个土坑,一块木板而已。
这里面每一分秒的故事,都是巧合,都是概率。
世上多有不幸的家庭,就像并非每一个人都生来很健康一样。
完全是命运。
我想也许是我的价值观。关于死亡,关于生活,关于事业。这些篇章都并不能让我很关注。只最后一篇,纳兰和薛君的爱情故事,就足够让我改变对这本书的感觉了。
没当在我对生活,或者严格来说,与另一个人相处这件事情上变得绝望的时候总会有人站出来激励我,要相信真爱。
比如之前柏邦妮和她的兽医,比如今天,纳兰妙殊和她的薛君。
美好的爱情总是不会有很多旁的因素掺和进来。
可我总觉得既然最终要有结婚的打算就一定要多想一些。是一种责任。
可能天蝎座的世界里很多事情都好难,因为他们放不开。
然后然后
洒脱一丢丢嘛。
或许一切都会好一点儿。
而有关于内心的一切,还是放任一些的好。
还年轻么不是。
《世界停在我吻你的时候》读后感(七):就这么一直写下去吧
以前我对散文集是比较感兴趣的,但自毕业后却鲜有翻看,可能是周围的环境和工作的性质改变了自己的阅读口味,所以能读到纳兰妙殊的文章实是凑巧。
妙殊的作品有着女子特有的纤细与敏感,开篇的文章《世界停在我吻你到时候》、《所谓体贴》如雨滴般沁入内心。没有丝毫“过界”的字句,但妙殊对于“吻”和“浪漫”的理解与描述,恐怕连多数神经大条的七尺男儿看了都会心跳加速,浮想联翩。
后来写到了旅行。妙殊似乎有三毛那种行者的风范,但并没有很悲悯的心绪——骨子里毕竟很阳光嘛!她用爱琴海的盐来加工食材,一碗咸米饭吃透希腊三味;她在巴黎的雨中向王尔德致敬,却邂逅了无名诗人之墓;旅行中的惬意与意外,在妙殊笔下都那么的顺理成章。我们可以不认同她对于相机的调侃,但不得不承认,妙殊用文字记录的旅行的美,那种意境只能存在于字句之间。当然,如同她陶醉于苏州耦园女主人严永华的题诗,“耦园住佳偶,城曲筑诗城“一般,旅途中怎能少了“小薛”这位“良人”呢?
看到百度上纳兰妙殊的经历:英文学士、古典文献学硕士。生于天津。求学湘粤。现居京城。难怪!她的文章不仅流露出文学女青年应有的婉约才气,更不乏京妞儿率真洒脱的一面;最重要的是,她在“黎明揭开夜晚的发辫”中不经意暴露了“卫嘴子”的语言天赋!
感谢妙殊的语言,希望就这样一直写下去,一直幸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