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放下他读后感10篇
《在路上,放下他》是一本由子沫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2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这本书其实看了有一段时间了,看完并不觉得很好,模仿安妮宝贝的痕迹太重。我无意说安妮宝贝好不好,不过这种刻意模仿她的风格感觉并不很好。
不出意外,这本书是讲的追求质感的生活,清新,文艺,脱俗。唯一觉得好的是他里面对这些脱俗人物的设定。
比如要去丽江定居的人,他没有说我要去就去了,管他身上有没有钱管他去了有没有着落,管他一堆行李要怎么带去。他有计划,没记错的话是一对人,他们在大城市里白领外企奋斗准备资本,然后时机成熟抛去繁华移居丽江。
那种清新在于积累了那么些资本之后还是可以痛快的抛弃繁华都市回归宁静,一直坚定的内心,而不在于不切实际像哄小孩都不信的童话。
最近跟一个前辈聊天,说到女生的独立自主。我本不是对投资理财感兴趣的人,虽然动过念头,但是懒得付诸行动。一直觉得这是自己的随性不苛求物质,但是他的话让我有所思考。
他觉得我应该开始尝试做一些小的生活层面的投资理财,也没有要把自己疯狂投入变成赚钱机器,但是现在这个通货膨胀的世界,靠储蓄靠工资是不太能满足所谓的一个女生有质量的独立生活的。
就是那种不世俗但实际的感觉很触动我。我也一直很想要那种靠自己过的很潇洒的感觉,不是说独身主义,只是先从自己的路上看过去走过去的感觉。但这种东西是要有实际支撑的。
我不禁想,那个要去丽江定居的人,在积累财富的时候也一定不只是靠工资吧,离开城市的时候搞不好还卖了套房子也是一大笔钱啊~嘿嘿~
还有一篇比较喜欢的是讲一个小餐厅,而实际上餐厅的老板是一个大公司的大BOSS,他的老婆是一个事业单位薪酬稳定又悠闲的女人。我不是想愤慨悠闲生活只是有钱人的享受,只是觉得为了实现那种理想世界,首先要做些什么努力,而不是想悠闲就悠闲了。
有段时间,或者说一直以来有种喜欢假不正经然后调侃文艺青年理想主义的冲动,现在想来,只是讨厌那种不切实际的浪漫,不切实际还嘲笑脚踏实地的人庸俗的无知。谁知道人家脚踏实地的努力后是不是就去世外桃源嗨P了呢,而你是不是还在一无所有感慨青春流逝美好不在了呢?
甚至恶毒的对比一下书中的各色人,那种真的一无所有的理想化的人最后总是变成干不下去了,而成功的总是经过曲折和努力的人。
记得看《浮沉》的时候,里面有段台词,大意是说,如果你总把自己的梦想放的高不可攀,那么他永远只是梦想。你看见有的人有手段有阴暗面,但是他在付诸行动,把梦想放下来握在手中然后实现他。
常常反省自己,其实所谓的悠闲到底是有多少是真心与世无争,又有多少只是为自己的懒惰庸庸碌碌无所事事找借口呢?
好吧,突然很感慨,于是写了这篇,貌似跟书的主旨风格不太搭,但确实是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一点。
《在路上,放下他》读后感(二):人本该就是孤独的。
前九个月,第一次被教会什么叫做真正的爱情;前九天,第一次被教会什么叫做真正的失恋。
过去一直鄙视那些因为爱情变得郁郁寡欢文文邹邹的人。如今,我却无法逃脱的变成了这样子的人。
一直想不透,为什么过去那个与你经历过那么多的男孩,疼你、爱你、无微不至的照顾你的男孩,那个就算有再多的不同与摩擦、再多的困难与阻隔都舍不得放开你一刻的温柔男子,怎么会在某一天的夜晚突然坚定地告诉你,他不再爱你了。
除了告诉我,一个人也要好好生活之外,他什么都没留下。
我很乖,每天独自生活。很少会去打扰别人。
只是,好累。
每天走在过去天天和他走过的校园里,处处都有我们俩拥抱的影子。诺大的一个大学校园,当我真的累了的时候,竟然连个喘息的地点都没有。
该放下他了。
这本书买了有几日了,一直没看。昨晚我洗刷完坐在宿舍的床上,舍友在下面吵吵闹闹,我却懒得说话。拾起这本书,当时买的时候,正是和他冷战之时。其实早有预感,觉得我可能会需要这本书让我安静一点。
带上耳机,听的是《天使爱美丽》的原声碟。都是些很法国小镇的乐曲,像电影一样是那种带着甜蜜感的小小忧伤,都是孤独的一个人的音乐,但倒是与书的气氛也巧合的相得益彰。
是气fen,一声,不是三声。他曾经好多次纠正我这个词的发音。
呵呵,又想起他了。说回书。
讲的是作者每去一个地方,都会讲述两个人在那个地方的故事。书中的男女主人公大多都是些温文尔雅的性情中人,淡雅、祥和,连爱情都是一开始就平平淡淡,不争不斗。这样其实也好,不会由于最开始的轰轰烈烈,而受不了后来感情的突然平淡和厌烦。
在我个人看来,这本书的魔力并不是在于书中的文笔,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而是当我读了几篇,收起书来躺下准备入睡的时候,竟然感受到了这些天从未有过的祥和和平静,好像也突然想通了一些什么。
正如他说的,记得过去的快乐又怎样,对现在和将来,没有任何用处。
我现在什么都不想要了。因为回不去了。只是希望即使我已经不可能再似过去的我那样可爱,但最起码在他的心目中,我还不至于太过丑陋。
其实他是对的。他在此时的冷静与冷漠,是为了日后两人更大的解脱。
这本书真的是看了会止痛的行走书。
孤独,很好。
此时才是真正适合我的生活,其实我一早就知道。
人本该就是孤独的。
在这一生中,你会碰到形形色色的许多别人,他们干扰你的情绪,团捏你的生活,你无法阻止。
能做的,只是在他们离开你之后,安静走回去。
我要走回去了。
我也要用剩余两年的大学时光,做到像书中说的那样,
好好走一遍我们曾经的地方,然后把他,留在那里。
《在路上,放下他》读后感(三):在路上,放下他
一开始看到书皮看到书名,以为是一本小说,一本为了忘记错过的爱情而写的治愈小说。
但我好像想错了,我也有些庆幸。幸好不是现在那种所谓“文艺”的小说。
刚开始看并没有看懂这书的格式,一个一个是单独的故事。
现是作者的独白,再是故事的内容。
因为相似,便觉得没有多大的意思。
但我似乎从中明白了些什么。
每个故事无一不体现着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对人生的态度、对爱情的态度。
每个角色都像是作者的翻版,就好象作者在用自己的经历,编织一个个美好的故事。
知道故事的真还是假又有何用?这又不是重点
第一次知道这个叫“子沫”的作家,对她全部都一无所知。但从她的文章中,她笔下的角色中我能想象到,一个穿着纯棉衣裤和绣花鞋,长长的头发,素颜,没有多么美丽但是气质犹存。游走在青石板上,喜欢在咖啡馆静静的度过时光的女子。
她一定是江南女纸,心细柔和,热爱生活。而她一定也喜欢穿着白衬衣,干净的男子。
是这样的吧,我只是一个旁观者。
像“子沫”这种女子的内心是不能被猜测的,因为那太安静,太纯净了。
不光是写作者内心,每个人也该像这一个个角色一样,勇敢的去追求自己向往的生活。这是一个快节奏的社会,每个人都在与美好匆忙的擦肩而过。放下脚步,静静伫立,你会发现不一样的美丽。
只有自己的所爱才是生活,只有勇敢的追求才会实现梦想。
不要让污染的世界侵染你纯洁的心灵。保留一块纯净的天地,游走在古老的城镇,你会发现不一样的精彩与感动。
《在路上,放下他》读后感(四):每个人都有故事
好像过了爱听别人讲故事的年纪,匆匆看完,也没什么特别的感觉。或许是自己经历的多了,便觉得生活本身已经比别人讲述的故事更加有意思些。
那些不能如愿的爱,是否还先藏在心里,只能止于唇齿,掩于岁月。
当爱情以另外一种形式展现铺陈时,也并非被撕去,而是翻译成了一种更好的语言。上帝派来的那几个译者,名叫机缘,名叫责任,名叫蕴藉,名叫沉默。还有一位,名叫怀恋。
—— 《查令十字街84号》
你现实的身份已经和我无关,我所触及的只是从前和我在火车上分吃一碗方便面的男孩。
我仍喜欢火车,仍然喜欢站台那些悲欢离合,承载着人生的盛宴。
让我们珍重珍惜!
我认为,最浪漫的事,所有的人都在上天入地匆忙不看欲望无穷的时候,我却能安静的坐在屋子里看一本书。
年轻的感情是没有着落的,大概都想着未来有很多的时日吧。
这世上再怎么伤感,总会有些古典男女,他们是那么懂得彼此,这已足够,其他一切都是多余。
我们经历的人都会被记忆再选择一遍,有些人变成电话号码,有些人变成一首歌,有些人变成一个符号,有些人变成电话号码,有些人变成一个祈祷。
《在路上,放下他》读后感(五):孤独。很好。
这是一本孤独的情书。
就当作是一种纪念,纪念是因为男主角早已离开了故事。
而孤独,是突然想起你还在我的记忆里。
那些故事发生过的地方,
走一遍吧,然后把你留在那里。
——————————————————————————
火车站在大学附近,散步就可以走过去了。大概是从那时开始吧,对火车一直有很深的感情,因为它有站台,代表着分离相聚和长长的感情期待。
刘洛,你还记得吗?那次,我们一行数人坐夜行火车去洛阳看牡丹,硬座,几个同学在火车上打牌,那时我们年轻,没有犯困的时候,总有用不完的精力,我们喝啤酒吃泡面,轻声地笑,向大家宣泄着我们的快乐。我不打牌,你也不打牌,于是我们开始对着窗外聊天,聊些什么呢,已经不记得了。火车经过一些偏远的村庄,可以看到星星和恍惚的灯影;窗户吹过清冷干净的风,风中有花香。我聊着聊着就睡着了,醒来发现大家都歪歪斜斜地睡去,天已开始蒙蒙亮了。刘洛,你第一个问我饿不饿,说我去泡面吧。我报你羞涩的一笑。那是1992年4月。
刘洛,我们开始恋爱了。喜欢在饭后穿过长长的铁轨,从一个侧门遛出去站台看火车,那是你我都喜欢的节目:喜欢看着火车呼啸而来,又意味深长地离去。看着站台上悲欢离合的人们在相聚和分离,你对我说那是一场盛宴,是的,视觉上的盛宴,只有你我能细细地体会。我们喜欢猜一猜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故事,把它想象成跟爱相关,那么一切都变得有些不一样,因为火车而意味深长,然后我们愉快地离去。
我记得那一次,你也一定记得:我们恋爱的第一个假期,我要回扬州,你比我晚两天走,你送我到站台,又要上车给我安顿好行李,因为是硬座,人非常多,你把我的行李安排妥当,又挤过人群去给我去接水,丝毫没有看到火车已缓缓驶出站台,火车开了。我记得我那时的心情没有着急,反而是一种意外的欢喜,满满的,你知道吗?因为这个即将到来的短暂分离,从上火车我的眼睛就有些湿润,此时我们可以多一些时间。你也如释重负地叹了一口气,笑着说:“正好可以多呆一会儿,施平,我下站再下吧。”
你没有座位,就那样站着欢喜地和我聊天,开心地笑。我们分吃一碗泡面。那时,我的确很有创意,普通的方便面加入青脆的黄瓜片、薄薄的火腿肠,还有五香的榨菜,味道就很不一样了,有维生素,可以补充营养。我开玩笑地对你说这可以叫“施平牌”方便面吧,以后可要注册商标的。这么丰盛啊,你常常一边大口地吃一边夸我聪明,一碗方便面都可以吃出不一样的滋味。你还变戏法似的给我准备了我最爱吃的烤肉饼,泡在面汤里,成了我十多年后依然能回忆起来的最好的美味。
下一站其实也只有半小时就到了,火车只停一分三秒,你下车了,我也要下车,你挡住了我:“行李还在车上呢,不会这样跟我走了吧?”我不知怎么还是哭了,那时我就是这么脆弱无用的女孩,所有的眼泪都献给了初恋,献给了长长的铁轨。
我们感情最要好的时候,圣诞节来了。穿过长长的铁轨就可以到达这个城市唯一的教堂。那一天,下起了雪,细碎的雪花飘飘落落,我们穿过长长的铁轨去教堂,因为下雪,人不是很多,我们一起唱赞美诗,我们不是基督教徒,但是都喜欢那种圣洁宁静的感觉。很晚了,空旷的教堂广场上一个人都没有,你拉着我的手在广场上开心地跳舞,一起读《圣经》里水滴般清凉的诗句:凡事都有定期,笑有时,哭有时,怀抱有时,跳舞有时……天空有焰火隆重地开放,绚烂无比,我们相拥着,记录这一刻的永恒。你在我的嘴唇上印下了第一个吻。后来,我们进附近的影院看午夜场,陈可辛导演的《甜蜜蜜》,看着黎小军穿着大大的白衬衣骑着自行车,而李翘在喊他,声音湮没在车流里,他们原本是相识在火车上的,可那么快就错过了。我哭了,你轻轻地抚摸我的头,十年后陈可辛再拍《如果爱》,获奖无数,我却再也看不出当初《甜蜜蜜》那种淡淡忧伤的氛围。影片结束已很晚,我们慢慢地沿着铁路线返回,白茫茫的一片,天映得很亮,回头可以看到我们走过的长长的脚印。那种美丽我至今想起来仍然心动不已。
唯一一次属于我们俩的旅行,我们去的是黄山。我记得我收拾好大行李包时,心情是那么愉快。年轻啊,真好!没有钱,那么就吃袋装方便面吧,五毛钱一包,带了很多包。我们没有钱但有的是快乐和相爱。那次我们没买到座票,只有坐在过道里,我们就那样坐在背包上,背靠着背,有一搭没一搭地说话,一点都不累。一只红苹果在我们手中传来传去。刘洛,不知你以后坐火车时还会不会记得有这样的一天,我们坐在火车过道上那样开心的模样。到达黄山时,我们几乎一夜未睡,可是没有疲劳,有的只是兴奋,一路爬上山去,笑声回荡在山谷。因为是夏天,晚上只需租两只睡袋就行了,省钱又非常的凉爽和舒服,我们没有现在年轻学生的开放,分睡两只睡袋,抬眼可以抚摸天上的星星,你对我说:“施平,很多年后你还记得这一天吗?”我们一起念海子的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长长地读下来。星光下,我们静静地睡着,露水打湿了我的睫毛。
我们最后还是要分开。年轻的时候,分手都有些突如其来,猝不及防。你让我答应不再去送你。你要去那个当时对我来说还很陌生和遥远的城市。我们吃最后一顿饭的时候,我没有说话,只是不停地喝酒,你阻拦但是没有成功,你不知道我在学校的小花园里吐过以后大哭一场,那是一个女孩破碎的初恋,真正痛在骨子里。我知道你几点几分的火车,其实我提前一个小时已站在了站台一个隐蔽的角落,你不知道。你的同学们来送你,大家拥抱话别,有说不清的离愁别绪,只有我能看出你的痛楚,我的眼泪就那样旁若无人地流下。你扭身上火车时,还回头看了看这个城市,我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起我们在雪夜铁轨上漫步的时境,怎么好像恍如隔世,最好的时光只能用来辜负,只能留给回忆。
我毕业的那一年,送别的人群里早已没有你的身影,我和同宿舍的女孩相拥而泣,哭得梨花带雨,那样的场景如今想起来也像一场梦。上了火车后的很久,我靠着车窗流泪,看着铁轨把我心爱的城市丢失在身后,渐行渐远,都过去了。田野里的小黄花开了。
一年后,去你的城市出差,我不用再坐硬座,我可以躺在舒适的卧铺上看窗外流动的景色。而我已没有了往日单纯的快乐。我默默地吃着当年在校园里我们最喜欢吃的方便面,默默地用小刀切黄瓜片、火腿片,回忆着往日的味道,你不知道,那碗面我吃了很久,窗外的风景也看了很久。
我没有联络你,独自一个人搭车去了你所在的公司,车水马龙中的大楼,听说你已做得很不错,经常出入飞机的头等舱。你现实的身份已跟我无关,我所触及的只是从前和我在火车上分吃一碗方便面的男孩。那时的我们就像是逃课的孩子,快乐是满满的。我在大楼里的长椅上默默地坐了一会儿,然后离开。远方阳光明媚,你会不会还记得这个女孩清新的面容。这些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们共有一段跟火车相关的岁月。内心开始一寸一寸的幽凉。
我仍然喜欢火车,仍然喜欢站台那些悲欢离合,承载着人生的盛宴。我仍然喜欢出差坐火车时提前在站台上站一会儿,看一些年轻的人们在拥抱或哭泣。但愿我们都记住这些简单的岁月,记住那些火车给我们带来的人生的愉悦和轻快!让我们都珍重珍惜!
《在路上,放下他》读后感(六):那些柔软的人、事。
翻开读了第一页就再也停不下来。作者的风格正是我喜欢的,淡淡的,细腻的。一个爱讲故事的人,最主要的是她讲的故事都很好。
里面那一篇篇故事都涉及一个地方,可以是凤凰,也可以是厦门。她就这么淡淡的叙述着那些男男女女的故事,我也淡淡的读着,亦欣赏,更羡慕。里面貌似每个女主角都爱穿棉白衬衣,清新不俗也充满个性;每个男主角都爱穿棉料衣服,有内涵温文尔雅。这样的男女是绝配的。而作者所强调的事情在读完此书的时候我就了然了————生活。不是普通的生活,要会生活,遵循自己的内心。看里面的人按照自己想的样子生活,多快乐。
每个女主的棉白衬衣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其实喜欢这种纯棉生活。
这本书都市白领看了应该会很震惊吧。书里描写的生活与之成强烈对比。现在我是一大三的学生。我也在追求大都市的繁华,奔着更好的未来而去。但还未涉身与此,在我一次次的旅行中,内心正挣扎着,不强烈,就是淡淡的思考。我喜欢里面那个在大理留下的女子,大理是我的梦,我羡慕她。也许,在我在社会摸爬滚打之后,也会远离,隐于大理,等我的那位懂我的人去。这才是生活。
最近一直在被熏陶。前几天看了小林聪美演的一个剧,叫《面包和汤和猫咪好天气》。看完之后才从本质上理解了什么才是生活。喜欢剧中她开的小食堂,只在中午供应三明治,每天两款更新。食物都是自己亲手做出来的,在妈妈留下的小食堂里,做着自己喜欢的事。休息之后上楼休息,享受一个人的时光。周围有两三老友偶尔小聚。这才是生活。
此书也给了我另一个启示。她游走于城市间,是一种旅行,但不似市面上一些旅行书,一个城市一个故事的讲述,很淡。我的旅行是不是太急了?
我决定买下这本书珍藏。偶尔读读,清洗灵魂,熏陶心灵。此书文艺,我亦是文艺青年啊。
【想过这样的日子,宽袍大袖,履随梨花,头着杏雨,驰骋于无人之际。】
【人不就这一辈子,一忽儿就老了,而这么如花年华为什么不好好过自己喜欢的生活】
天下大事
无始无终
哗的一声
这一生
就淌光了
————仓英嘉措
【很多感情就像故乡一样,远远的就在那了。】
《在路上,放下他》读后感(七):静水才能流深
y 月凉
在这个快捷凶猛的时代,古典缓慢的爱情离我们太遥远了。这样的场景却在《在路上,放下他》书中一再出现,一种气息,一种流转,一种隐忍,一种哀而不伤,婉约流连……雾气迷茫中,清冷的格调,一本安静美好清简的事,放在床头,忍不住一读再读,爱不释手。在这个眼神凌厉,欲望冲天,精明算计,无孔不入的时代,很少见的散淡,古典和清雅。这些失去而弥足珍贵的东西在书中一再呈现,让人欣喜和感怀。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旅行的书,它是一本关于情感关于生活方式的书,人生就是一趟旅程,我们该如何巧妙地度过这一生? 默然相爱,寂静欢喜。有时,生活的确是一个人的狂欢。
作者的笔触和视角的确特别,与众不同:轮渡,坝坝茶,四姑娘山的高山野花,景德镇的青瓷山茶,澳门古堡酒店的钟声,苏州的古老甜品铺……,生活总有停顿的时候,当你懂得在停顿中回味,生活某种意义上就加分了。画面浓缩到一幅高山小街的旧时黑白照片,“时光仿佛在晚春落花的树阴中穿梭而过,眼神没有悠伤”;香港南丫岛的寂静香草园,浓郁隐绿的气息,“有些人在她的记忆中变成了祈祷”;鼓浪屿皓月园的凤凰花香飘过来,“月亮已升上来了,像洁白的莲子,未曾发生的的确是一种完美”;重庆那个雾一般笼罩的城市,经常下着小雨,可以透过雨雾看嘉陵江,那个清瘦的老琴师依然不变地拉着二泉映月,如泣如诉的调子……故事缓缓安静地展开。不急,好吗?一切都慢慢来,包括爱情,慢一点,不那么功利和急不可耐,好吗?快乐唾手可得,而幸福,的确是遥不可及。
北大老式办公楼旧木地板上的水渍,夹在书中的梧桐叶,光影日斜,“苏教授说,有些人就像故乡”;乌镇的丁香女孩,神色清明,江南烟雨中,举着荷叶在青石板路上奔跑,落下空空的足音……“有些爱情,永远在爱情之外” 有时,它只是一种信仰;杭州旧书店里的一张老唱片,飘雪的日子,火锅和清酒,每个人的的人生都有一道秘密风景场景,欢喜自在……大理,九寨,西贡……故事内外的你我她,眼波流转,心神微澜……人生的旅程在一纸一语中浓墨重彩般铺陈开来。杜拉斯说,一个女人可以没有爱情,但不能失去对爱情的癖好。这话说得太好。书之外,作者想表达的只是在这个浮燥急促的时代里,如何做女人?
在房子、票子和快速弥补空虚的快餐情感外,让我们多关注一下对方的内心,他们的孤独和挣扎,他们的梦想和颓废,这个时代缺乏这样的温情和缓慢,我觉得这才是这本书所要表达的某种深意。旅行情感之外的静水流深,像桃花瓣落在孱孱幽深小溪中的感觉。
这本书跨越了很多年,有时光的印记,绝对不是那种一蹴而成,急不可耐的书,也许作者当初根本就没想到做成书,所以,写的时候没有太多的规范,因为这些无规范,回头一看,也就有了与众不同的个性和机缘,还有某种内心的自由,我看到了这种沉默外表下的灵魂自由,这真的是极其难得,这也是这本书给我的最大的意外之喜。很多时候,我们囿于这个世间,你敢选择不做什么吗?女人,终其一生,是要获得某种成长。而这种成长,有时需要默默地完成,需要漫长时光的某种自我成全。
很多事情在旅行之外,旅行改变生活。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有时,我们是在别人的故事里成全自己。就像作者非常喜欢的《查令十字街84号》中的一句话:“当爱情以另外一种形式展现铺陈时,也并非被撕去,而是翻译成了一种更好的语言。上帝来的那几个译者,名叫机缘,名叫责任,名叫蕴藉,名叫沉默。还有一位,名叫怀恋。”
我突然想起日本的徘句:“夏日之夜,有如苦竹;竹节细密,顷刻之间,随即天明。”文字应该是有境界的,大美无言。
这是一本独特的书,需要神会的地方太多,也许,你读到的跟别人不一样……
《在路上,放下他》读后感(八):在书中,放下他
也许书中语言辞藻没那么华丽或者丰富,但对于我这种刚失恋的人来讲这是一本可以读的书。不否认书中的故事过于美好,每个故事给我们的都是爱结束后或止于情的理想的状态,但是试问现实又有几个这样温柔的男子。
曾经那个许给我美好未来的男子早已不在,我现在唯一能回想起来的就是他要分手时的决然,一度让我怀疑他当初是否爱过我,在这段感情即将结束的时候我问了三遍“你还爱我吗”第一遍他说些别的绕开话题,第二遍他说他在乎我,第三遍等来的是他的沉默,那一瞬间觉得之前所有的坚持或能为他放弃的东西都成了可笑的事,也变得毫无意义。在说出放手那一刻竟感到无比轻松虽然心还是痛的。也许这段爱对我们彼此来讲都太累了。
原来那个对于分手之类的毫无影响的我在这一次遍体鳞伤,终于体会深爱某人后那种撕心裂肺般的痛。当我读过书中一篇篇故事,得到的是释然,回忆起来也许是过于强求,对于自己真心爱过的人往往想得到最好的结果,可事与愿违。
也许在未来的几个月中甚至几年中我还是会不断想起曾经和他的点点滴滴,但是终有一天他将是我无数回忆其中的一个。多年后当我们再遇见还能问候一声,最近还好吗?她对你好吗?就够了吧...
在我们孤独的人生中究竟会遇到多少人,有过多少个过客,才能到达爱情的彼岸。爱情我不想再找了,辜负自己的事不愿再做,还是慢慢的等候吧,终有一天愿意陪我走完一生的那个人会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