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对伪心理学说不》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对伪心理学说不》读后感10篇

2022-03-13 12:53:4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对伪心理学说不》读后感10篇

  《对伪心理学说不》是一本由基思•斯坦诺维奇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5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对伪心理学说不》读后感(一):原文句子摘抄

  报名id:紫佩

  第九期悦读活动链接地址:http://help.doitim.com/group/topic/866

  1.心理学不相信个人的智慧,更相信科学的方法,而科学方法的本质是证伪,即对我们的经验、常识和直觉,产生怀疑、挑战和批评。

  感悟:心理学不是靠猜,也不是试图论证,而是证伪,更需要批判性思维。

  2.心理学的首要特征——它是有关行为的、以数据为基础的科学研究。

  感悟:说明了心理学的研究范畴,并说明了两个特点:其结论都有科学依据;其应用都源于科学方法,并经过了科学方法的检验。

  3.科学的三个相互关联的重要特征:应用系统的实证主义;产生公共知识;验证可解决的问题

  感悟:基于观察的结构化的观察;产生可以重复检验、批评或拓展的知识;针对的是能通过现有的经验技术获得答案的问题。

  4.当一种理论被置于“不可被证伪”的保护下,那么可以说它已经不再是科学了。

  感悟:知识可以被证明是错的,可以被证明有更好的解释方法,但它不能被用来解释这个,有被用来解释和这个完全相反的论断。最明显的就是星相学。

  5.概念的操作性定义想要有用,必须同时具备信度和效度。信度是指测量工具的一致性,效度是指一个测量工具是否测量了它本应测量的内容。

  感悟:操作性定义使得定义可以被其他人准确理解,不会造成偏差;也可以被完善,逐步提升定义的完整性准确性。

  6.个案研究和见证作为评估心理学理论和治疗的证据是毫无价值的。

  感悟:因为个体之间差异很大,而且具有不可重复性,会出现偏差,缺乏表的可能。

  7.大多数有效的治疗都是由于治疗效果和安慰剂效应以某种不为人知的组合而产生的效果。

  感悟:接受了某种治疗以后,人们会下意识的认为:这样的方法绝对有效,会从好的方面去寻找证据;总是主观的判断结果,而不是运用一系列的评估数据来反应真正的结果。安慰剂效应值得警惕。

  8.有相关,并不意味着必然有因果关系。

  感悟:两个变量之间互相相关,原因有可能是和第三个变量都相关,而第三个变量才是真正的原因;这就是第三变量问题;因果关系存在方向性,警惕“预设偏见”,放大我们自己的解释的可靠程度,做出错误的解释。

  9.提防选择性偏差的发生;当只有相关时,应避免因果推论。

  感悟:发现相关,要检验相关性是否是因为我们自己的期望;如果有相关,要特别注意因果的方向性。因果推论需要两步走。

  10.人类关于行为的直觉理论是有缺陷的,这就说明了为什么我们的心理学研究需要实验控制。

  感悟:“预设偏见”和“鲜活性的刺激”都说明了人直觉判断存在的问题。科学需要比较、控制和操纵。逐渐排除不对的、接近的,最终才能找到对的那一个结论。

  11.一个新的科学理论,必须于先前已确立的实证事实建立关联。

  感悟:任何理论的革新,都是扩大外延的过程,而不是否定原先的。

  12.另一种区分科学和伪科学的方法,科学总是遵循关联性原则,其特点在于众多个体的参与。

  感悟:科学领域的突破都是渐进式的,通过许多人不断的努力,做不同范畴的实验,逐渐进行互相纠正、互相验证,最终获得更多的支持。

  13.任何一个特定行为都不是由某个单独的变量引起的,而是由许多不同的变量共同决定的。

  感悟:忘掉那一颗“神奇的子弹”吧,单一的解释只能固化偏见。而影响行为的因素很多,共同作用会导致行为的可能性陡然上升。即交互作用:一个变量的影响效果依赖于另一个变量的不同水平。

  14.人类推理的误区:过分倚重个别实践所提供的证据而忽视了统计学的信息。

  感悟:统计学中概率特别容易被人们所忽略,而个人的经验是那么的缺乏,完全无法正确反映整个世界的真正样子和变化。人总是特别容易受到”身边人“的影响,用单个的来否定群体的。虽然这么说大家都能理解,但是在现实中往往经常犯错。

  15.赌徒缪误——即倾向于将过去事件和未来事件之间联系起来,而实际上两者是独立的。

  感悟:这任何概率起重要作用的地方都会出现赌徒谬误。想想我们高中学的概率,抽球的游戏,连续抽到红的,不意味着下一次会抽到白的。还有”手热“,这种感觉也就是错觉而已。

  16.偶然性和随机性,打乱了我们对结构的寻求并阻碍我们对事物的理解。

  感悟:我们总会寻求各种模式,确定的关系,解释,背后的意义,但说句虚无主义的话,没有什么是确定会发生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了偶然、巧合的世界,并没有什么神奇的力量推动这一切的发生。

  17.控制错觉这一现象,指的是人们有一种倾向,愿意相信个人能力可以影响偶然事件的结果。

  感悟:这使我们容易看到虚假相关,偶然性不是不确定,而是目前无法确定。

  18.百分百红灯策略取得高准确率是要付出代价的;必须放弃”百发百中“的愿望。

  感悟:接受错误以减少错误,放弃不犯错的想法。因为偶然和随机无所不在,因此我们不能指望理论适用于所有人,总是做出正确无误的判断。

  19.强调直觉、个别化的治疗方法”是有缺陷的——我们试图承认并考虑人类复杂性的因素,但这非但没有避免错误,反倒招致了更多的错误。

  感悟:人是复杂和矛盾的产物,人的直觉和经验是靠不住的。放弃百发百中,才会有较大的可能获得正确的结果。

  20.并非人人都是心理学家,但人人都能获得心理科学所发现的事实和理论,将之付诸实践,并丰富我们所有人对彼此的理解。

  感悟:归根到底,心理学还是研究人行为的科学,它是可重复的,也就意味这它可以适用在你我每一个人的身上,因为这句话,我有种想去学学心理学的想法了。

  《对伪心理学说不》读后感(二):前九章的笔记

  ## 心理学充满生机

  什么是科学:

  1. 基于观察的实践

  2. 过程可以公布出来供别人检验

  3. 可以重复被检验

  ## 可证伪性

  维基百科对可证伪性的解释

  ```

  如果一个主张是可证伪的,则至少在理论上存在一种观测的方法(即使实际上没有进行这项观测也无妨),来表明这个主张不符合重言式的标准(即这个主张不总是真的)。对某种描述进行观测的逻辑前提是它描述的事物是存在的。

  ```

  我自己的理解是: 一个观点,可以找一些反面例子去证明该观点是错误的,说明这个观点是可证伪的。

  **示例一**

  外面有个人在敲门,以下为两个猜测性的结论:

  1. 这个人是个30岁左右的女士,5英尺高,左手拿书和包,右手敲门。

  2. 这个人是年龄200岁以下的。

  猜测1,只要外面是个30岁以上的,男士,不是5英尺,左手没有拿书和包,左手敲门,都可以去证明猜测是错误的。这样的话是可证伪的。

  猜测2,因为大部分人活不到200岁,所以不好举出反例去论证它是错的。

  **示例二**

  太阳从东边升起。

  这句话是可证伪的,因为我可以举出反例:太阳从西边,北边,南边升起。只要有一个符合,我都可以证明观点是错误的。

  **结论** 一个可证伪的结论要比20个不可证伪的结论要强,日常需要使用可证伪性去辨别自己和别人的观点。

  ## 操作主义和本质主义

  ### 操作主义

  **定义**: 利用可测量,可观察的操作来表述概念的定义

  **示例**: 万有引力是指物体之间相互吸引的作用

  心理学通过操作主义,不断努力去更加准确的反应世界的原貌

  ### 本质主义

  **定义**:从内在本质或者本质属性的角度对现象做出最终解释

  **示例**: 关于万有引力,为什么物体之间会有相互吸引的作用

  本质主义者尝试追问一些终极问题和对其作出解答

  ## 个案和个案研究证据 (安慰剂效应和鲜活性效应)

  ### 安慰剂效应

  **定义**: 无论疗法是否包含了有效的成分,人们都倾向于报告任何疗法都对他们有效。

  **影响**: 安慰剂效应的存在,催生了许多关于疗效的见证叙述。

  ### 鲜活性效应

  **定义**: 人们在决策时,更依赖于一些"新鲜(最近发生,或者身边发生)"的情境,而非一些基于数据统计的相对权威结论。

  **示例**: 虽然根据市场的调查数据,创业成功的概率非常小。但是我们更容易被类似"我一个朋友离职创业一年赚了XX万"这样的话误导。

  **和安慰剂效应的联系**: 安慰剂效应催生了见证叙述。而他人的决策对见证叙述依赖(鲜活性数据)比较重。

  ## 相关和因果

  ### 相关性:

  一组统计结果中,两个变量的相互变化有一定规律。

  比如,调查发现,垃圾食品吃的多的国家的人,更长寿,垃圾食品和长寿两个变量符合相关性。

  ### 因果性

  两个变量相关,并且人工干预其中一个变量,另一个变量的值符合预期的规律。

  ### 选择性偏差

  特定主体和环境变量之间的关系,当不同生理、行为、心理特点的人们选择不同类型的环境时,就有可能出现选择性偏差。

  比如,经济越发达的国家,医疗保健也相对发达,国民相对更长寿。而这些国家的经济发达,所以吃垃圾食品的人比较多。

  ### 总结

  具有相关性的两个变量,不一定具有因果性。选择性偏差往往是造成虚假相关性的罪魁祸首。

  ## 让一切置于控制之下

  正确实验的核心就是操纵和控制,两者缺一不可。

  ### 操纵

  操纵某个变量的值,看其改变对结果的影响。

  ### 控制

  控制其他变量不变。

  ## “但这不是真实的生活”

  ## “避免爱因斯坦综合征”

  心理学是量变发展的,而不是质变飞跃式发展的。

  ## “打破神奇子弹的神话”

  核心:每一个现象或结果往往由多重原因(变量)导致。不同原因(变量)之间也会相互影响。

  比如贫富差距的原因,可能主要是以下4个原因:

  1. 机械化

  2. 移民

  3. 全球化

  4. 工会和大企业在影响力上的此消彼长(没看懂)

  结论:考察行为的原因时,要依照多样性原则来思考,避免单一思维。

  《对伪心理学说不》读后感(三):《对伪心理学说不》读后感-第九期悦读活动

  《对伪心理学说不》读后感-第九期悦读活动

  1.报名活动ID:Falcon

  2.第九期悦读行动(http://help.doitim.com/group/topic/866)

  3.如果用一句话简短的语言来描述整本书的内容,你会这样子描述:

  重新认识了什么是心理学,真正的心理学与江湖术士兜售的心理学的差别

  这本书是我除了专业学习以外,读的最难的一本书,几次想放弃,但最后还是坚持了下来,也正是这份坚持,让我收获颇丰,让我真正理解了什么是心理学,如何科学的看待大众媒体对心理学内容的宣传,能够去伪存真的辨别哪些是营养,哪些是糟粕。

  伪心理学的特点是:不可证伪。试图提出一些根本无法证伪的理论,而这些理论又是什么问题都能解决的万金油式理论。当我们碰到这些理论的时候,就要警惕了,在接受这些理论前思考一下,再下结论。

  心理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体系,它有着像物理学,数学等其他科学学科的基本特点:可证伪性,概率性预测,服从同行评审的公共知识,基于聚合性和共识的科学知识。而伪心理学在这四个方面都有或多或少的漏洞。

  这本书读下来,除了系统的对科学心理学有了了解,也学到了一些有用的知识点,在平时的生活,工作中有指导意义。

  比如,在寻找因果关系时,我们很容易被表面的相关性所联系,认为相关,就一定有因果关系。但事实并不是如此,通常,两件事情相关并不一定以为着他们存在因果关系,有可能有我们都没有考虑的第三个因素造成前面两件事情的变化,它是真正的因,这就启迪我们考虑问题的全面性,多角度考虑问题,不要强钻牛角尖。另外还有一个问题我们也要注意,多数情况下,事物的原因并不是只有一个,常常是多重因素联合起来导致某个行为的出现。

  再比如,我们要理解偶然性,概率论在我们生活中的角色,既要注意到行为变化中的许多偶然性因素,不要被这种偶然性蒙蔽了双眼,做出错误的决定,也要注意到这些偶然性背后所体现的趋势变化,不要被偶然性耽误。

  这本书还有许多这些点点滴滴的小知识点对我们生活,工作有启示,在这里,我就不一一举例了,总之这本书是值得一读的,以后有机会,应该再找出来读一读。

  最后再一次感谢华生的推荐,以及一位悦读小伙伴deepblue的支持,没有你的鼓励,我可能也放弃了。谢谢,非常感谢。让我们再以后的悦读之路上继续前行。

  《对伪心理学说不》读后感(四):到底什么是心理学

  1. 弗洛伊德的各项理论被现代心理学广泛批判,主要是由于其建立在个案研究的基础上,并且不可以被证伪。

  2. 心理学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门统计科学,并不能完全的应用于具体的个人。

  3. 心理学要符合“可证伪性”、“概率性预测”、“服从同行评审的公共知识”以及“基于聚合性和共识的科学知识”等四个标准。

  4. 心理学同物理学等自然科学一样,都是通过提出假设、验证假设、指导下阶段研究、修改理论等科学的规范进行研究的,研究方法包括控制变量法等等。

  5. 在同时有非常多的实验数据并且相互之间并不吻合的时候,采用元分析的技术对所有的数据进行整合。

  6. 要注意相关和因果之间的不同。人们总是倾向于将相关解释为因果,这是尤其需要注意的。

  《对伪心理学说不》读后感(五):九点有用的信息

  这本书讲心理学的基础,主要包括人们对心理学的误解,如何正确理解心理学,心理学与科学之间的关系等。

  下面总结的是几点书上的重点或我所认为有用的

  1.科学的特征中最为重要的是可证伪性,对应可解的问题。理论并不是未经验证的,但未证伪。相反,它是可以对一组数据做出解释,并对未来实验做出预测

  2.新理论是能解释旧理论不能解释的东西

  3.操作性定义是利用可测量,可观察的操作来表述的概念定义,例如,“饥饿”概念为胃没有东西消化而产生的感觉,但是这不是一个操作性的定义,因为这并没有测量或观察。相反,涉及一些可测量的食物剥夺时间或者血糖水平测量这种生理指标才是操作性。

  4.安慰剂效应,指无论疗法是否包含了有效的成分,人们都倾向于报告任何疗法都对他们有效

  5.控制组有着重要的作用,排除安慰剂效应。当控制组和对照组数量不同时,要看比例。

  6.大部分复杂的行为都是由多重原因所决定的。各种各样的因素共同作用才导致了某种行为出现。

  7.控制错觉现象:人们错误地相信他们的参与行为能够决定随机事件。比如买彩票,人们更愿意相信自己所选择的号码更有希望中奖,即使研究表明机选和人选的中奖概率都是相同的。

  8.接受错误以减少错误。统计预测远优于临床预测

  9.认识错觉,不要因一个鲜活的个案所错误而推翻一个概率性的结论

  《对伪心理学说不》读后感(六):当我们说心理学的时候我们在说什么--读《对"伪心理学"说不》

  心理学,似乎从来没有像当下这么热门过,随便走进一家书店,都可以看到大量打着心理学旗号的书。星座、色彩、催眠、读心术。。。可是,这些都是真正的心理学吗?当我们在谈心理学的时候我们都在谈些什么?而真正的心理学家们,他们又在说些什么?

  《对“伪心理学”说不》这本书是心理学很好的入门导论,作者用不晦涩的语言,严密的逻辑,批判性的思维,说明了什么是“伪心理学”,什么是心理学,判断的方法。书中对重要的理论有许多案例补充,每章之后都附有小结,对于理解归纳很有帮助,适合所有对心理学感兴趣的人阅读。

  本书不仅仅适用于心理学,全书其实从基本面上科普了科学的定义。

  这就是20多年来已再版到第8版的本书最重要的意义所在,正本清源。

  书里的各种总结已是十分到位,还是整理下看书过程中的笔记和摘录吧。

  .S:其实更喜欢中文版上一版的名字《与“众”不同的心理学》,不及此版的吸引眼球,却是更符合书的精髓。

  笔记和摘录整理:

  32:“科学家们发现,可证伪性原则的一个最具解放意义和最有用的启示是:在科学上,犯错并不是罪过。”

  关于这一点,可以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承认错误,无论何时何地,都很重要。

  35:“科学知识的力量并不是来自于科学家的德行,而是源于他们不断交叉检验彼此的知识和结论的这一社会过程。”

  41:“科学的独特优势并不在于它是一个不会犯错的过程,而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消除错误的方式,它能不断消除我们认识中的错误。”

  这让我想起美国的民主体系,体系也好,科学也好,都难以完美,重要的是自我纠错的能力。

  58:“正是预设偏见和非操作性的本质主义态度,让人们认定他们“就是知道”思维到底是怎么回事。这种态度使大多数人的直觉心理理论无法证伪,因此完全无用。也正是这种态度说明了为什么我们需要科学心理学!”

  预设偏见在生活中非常常见,也常常是有害的。人们一旦预设了某种立场和观点,总是能找到支持该立场和观点的证据,反之亦然。不设预设立场,反复多方面思考观察,才是有效的思考。

  81:“个案研究和见证叙述在心理学(以及其他科学)研究的早期阶段是有用的,因为此时,寻找有趣的现象和待研究的关键变量很重要。”“但在研究的后期,当对理论进行检验之时,个案研究就毫无用处了。”

  个案研究是鉴别伪心理学甚至伪科学的利器。弗洛伊德的理论最大问题就在于此。

  122:“历史一再证明,(通过让科学家解决特殊的实践性问题而)试图控制科学发展方向只能阻碍发展进程而非促进。”

  无为之用,方为大用。

  139:“事实上,很多科学领域的进步靠的都不是某一个突然的突破,而是由一系列构不成重大影响的停顿及前进之间的反复所组成的。”

  跃进模式在科学发展的最初或许常见,但随着研究的越来越深入和精神,跃进模式在现今的科学中已不太可能出现。好比几百年前更容易出全才,精通一个科目越来越不容易,成为全才也会越发困难。

  160:体制-压力理论,感觉就是《秘密》之类讲吸引力法则的书的依据和源头。但仍旧认为吸引力法则是伪心理学,不可证伪,不可重复验证。

  163:“没有一种单一的原因可以单独解释犯罪事件。犯罪行为是受许多因素影响的,部分是环境因素,部分是个体因素。”

  想到天朝的很多案件,如夏俊峰案。死刑前铺天盖地的同情和死后突如其来的质疑,都是单一性原因解释产生的谬误。

  《对伪心理学说不》读后感(七):我不能对这本书说不

  刚刚读完这本书,心中对斯坦诺维奇充满了尊敬,谢谢他有幸让我读到这本书,帮我解开心中的困惑。

  我一直以来对哲学、精神、心理之类的书籍感兴趣,想通过他们去窥探人、人生的真相。一个半月前,读完了《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书中的描写很吸引人,我对作者描述的案例非常好奇,十分想知道那些可怕的例子到底是不是真的,但是作者在书的末尾开玩笑的说,如果你觉得他们是假的,他就说那是真的,全是真的;如果你认为他们是真的,他就说那些例子全是假的。我苦笑,虽然作者这样做是想让我们多关注一些超越现实存在,但如果你传达的是错误的知识,我宁愿不去关注,但那时的困惑却深深的藏在心中。

  本年正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科学鉴别的标准,作者回答了科学与哲学的区别,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科学理论长什么样,怎样证明科学理论以及我们在证明过程中常犯的错误,科学实验对于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科学是怎样发展的,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尤其是其中的“见证和个案研究证据”准确无误的回答了我的疑问。作者对于科学研究中常出现的问题都用生活中的实例或严谨的实验数据做出了解答,涉及到的参考文献占了书本的24页。写到这里,不禁感叹西方学者做学术的态度,一本科普著作却舍得花如此大的力气,惭愧啊。

  我认为这本书适合所有对科学感兴趣的人,书的名字虽然局限在了心理学,但也仅仅是用一些心理学的例子而已,毕竟作者本人是心理学家。

  第一次听到这本书的名字感觉很狗血,心想又是那些无良的翻译想多买几本,吸引大家的眼球,看完后,却也觉得这本书确实应该叫叫这个名字,再合适不过了。

  : 我感觉,每一位看到这本书的同学都应该找来看看,本书是第8版,能出这么多版本,怎么会不好呢?

  《对伪心理学说不》读后感(八):对伪科学说不

  在飞机上用两个小时扫了一遍这本书,非常喜欢。

  当我们在谈到“科学精神”的时候,最好的方法不是喊口号,而是找到一个合理的切入点:即科学的对立面。

  科学的对立面也不止一个。迷信就是一例。不过由于迷信是个”猪对手“,大部分读者也不会相信迷信。于是”伪科学“就被很恰到好处地选择成为了对手。在这本书中,”伪科学“的代表就是”伪心理学“。

  作者丝毫没有一个学者的self-consciousness(自觉),而是一直在试图把“科学”这个概念,通过对“伪科学”的祛魅,以一种普通人都能理解的方法展示出来。这是一种非常平和谦卑姿态。

  科学精神的内核有很多,我总结出了4点:

  1. 自曝其短。书中反复提到的“可证伪性”是真科学的关键属性。当一个人设置了一套无论如何都没有漏洞的说辞的时候,我们就要较为警惕:即使这个理论看起来非常有实际价值。真科学是不怕测试的,甚至乐于把漏洞展示出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看起来很高深,但实际上也是在1919年度过了“证伪”之后才被承认的。

  2. 承认世界的复杂性。普通人希望世界的确定性越大越好,这样他们可以通过对一些变量的把握来把握自己的命运。而科学精神,便是承认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复杂的。

  3. 不要“争名”要”求实“。科学是一个需要动手检验的学科。过分追求艰涩的本质定义最终会害了科学。

  4. 冷静。

  《对伪心理学说不》读后感(九):笔记:对伪心理学说不

  对伪心理学说不

  第一章

  1、心理学的特征:有关行为的、以数据为基础的科学研究。(让科学进入“常识”统治的领域)

  2、什么是科学?a)系统的实证主义b)公共性的、可检验的知识:可重复性和同行评审c)实证可检验:理论、预测、检验、修正

  第二章:可证伪性

  1、可证伪性标准:理论必须明确告诉我们哪些事情会发生、哪些不会。预测可能与不可能,能被修正。(可检验的理论)理论:能对数据做出解释,并对未来实验做出预测,可检验的理论。

  2、敲门节奏理论:答案与预测的具体性和精细度有关。笼统的预测总会被证明是正确的。

  3、弗洛伊德与可证伪性:弗洛伊德用复杂的概念在事后解释人的行为,但不做事前的预测。它可以解释一切,但不能做出具体的预测——提前告诉我们哪个特定的情形会出现。

  4、小精灵:有能力控制一切,一旦发现就会消失。(超感觉知觉ESP)永远无法被证实是错误的。

  5、不是所有的证实都是等价的。质量比次数更重要。抵制不科学的、全能理论、不可证伪的诱惑。可证伪性越高,预测越具体。

  6、承认错误的自由:a)公共性的争论b)正确的反馈。一个假设在何种程度上被确信为正确实际上与其是否为真无关。不愿屯于自己的预期,一切都跟着证据走。

  但是,让科学发挥作用,不是让每个科学家都证伪。科学不产生与科学家独特的德性,而是产生于不断交叉检测彼此的知识。

  7、想法不值钱,因为我们不能找到方法来验证它们,即不能证伪也不能证实。科学的创造性过程是需要让概念结构符合实验数据的。能够如实解释世界的想法一点不廉价。这就是为什么好的科学理论很难提出、而不可证伪的伪科学信仰体系泛滥,因为后者更容易建构。

  第三章:操作主义和本质主义

  1.本质主义的谬误:“物理学家真正理解‘地心引力’吗?它的内在本质是什么?”这种观点认为:从内在内在本质属性的角度对现象出最终解释才称得上是好的理论。错误原因在于科学家认为终极问题是无法回答的,科学家不会宣称他们可以提供完美的答案,而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消除错误的方式。

  在科学领域,确定某一概念,是在该术语有关的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研究之后。科学家是为了解释现象,而非对措辞进行分析。

  2、操作主义:将概念和可观测事件放在一起。在科学领域,精确定义一个概念靠的是一系列操作,而非单独的行为事件或任务。相反,一些差别细微的任务和行为事件通常聚合在一个概念上(第八章:聚合性概念)eg:阅读能力测量表由多个指标;打字能力要考虑时间、错误率并分配权重

  3、信度:与测量工具的一致性。指前后一致。效度:指一个测量工具(指操作主义)是否测量了本应测量的内容。(重测信度:不论何时;评分者信度:不论谁)。!高信度低效度:智力鞋码器

  4、直接和间接的操作定义:一些概念的使用既取决于一系列的操作,又取决于它与其它概念之间的特殊关系。潜在概念:不通过可观测的操作直接定义,而是通过它与另外一些具有操作性定义的概念之间的联系。(A型行为模式:通过一系列二级概念来定义:强烈的竞争欲望等)

  5、科学概念的演进:是通过更为具体的信息加工操作来定义更高级的建构。人性化的观点:将人类的理论建立在可观,而不是以理论者的测行为基础上的操作定义科学公开化(重复)。有时候,概念意义的改变会导致科学家和外行人对理解的冲突。

  6、操作主义和心理学的措辞:a.可观测操作b.节省原则:当两个概念拥有同样解释力的时候,较为简单地理论胜出,因为更容易被证伪。

  第四章:见证和个案研究证据

  1、个案研究的地位:早期提供广阔空间,后期不再有效。原因:个案研究和见证叙述都是所谓孤立事件,缺乏比较信息,而这种信息对于排除其他可能性是必要的。

  2、为什么个案研究无价值:安慰剂效应+自然康复

  3、鲜活性问题:媒体,误导个人判断。过于依赖单一个案

  4、不道德药品推荐指南:a.秘密处方(非公开)b.个案。媒体对心理学缺乏尊重(十二章)

  5、我的见证证据是为了阐述观点,而不是为了证明观点(具体证明包含在我的同行的科学证据中)

  第五章:相关和因果

  1、第三变量(虚假相关):相关的产生不是因为变量之间存在一个可以测量的直接的因果关系,而是因为这两个变量都和第三个变量相关。(戈德伯格和糙皮症。)大家认为是和卫生条件有关,他认为是由于营养的不均衡引起的。证据类型:研究者不仅观察相关性,而且真正地操纵关键变量来收集信息。(他创造了这个传染疾病可能传播的所有条件。同时,对因果机制进行了操作)。

  当我们的目标是预测而不是决定原因的时候,相关就够了。

  2、运用较为复杂的相关统计方法,能够排除第三变量的影响,但并不会削弱原有相关的强度。

  3、方向性问题:因果颠倒

  4、选择性偏差:特定的主题和环境变量之间,当不同生理、行为、心理特点的人们选择不同环境时,可能出现。(清洁空气的州呼吸道死亡率高——患者搬;教育质量好的州SAT低:两个原因,一是较差的州更多愿意靠州内试,只有拥有好家庭或者好成绩的人才SAT,4%-47%。二是低质量中想继续接受教育的比例很低,只有成绩很好的才会;接受心理质量的治愈率低于平均值——因为寻求心理治疗的人的成瘾问题更加复杂)

  要选用有代表性的数据,用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矫正:教育支出每增加1000美元,SAT成绩提高15%

  第六章:一切存在于控制中

  1.比较、操纵、控制:要么是在实验条件下进行控制,要么是在自然情景中观察

  《对伪心理学说不》读后感(十):用科学的眼光看世界

  #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首先,我们要明白,心理学如果要像物理、化学一样,称得上是一门科学,那它就要满足科学的要求,这些要求是

  1. 可以证伪

  2. 知识是公开的

  3. 系统的实证主义

  #问题分类

  在我看来,所有的理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描述性的,比如:地球是圆的,所有的天鹅是黑色的;还有一种问题是涉及因果的,形式是A引起了B,比如吸烟危害健康。显然第二类问题比第一类问题复杂,因为它多了一个因果的存在。

  #关于证伪

  不管是第一类理论还是第二类理论,都要满足可证伪的要求,也就是说,提出的理论一定存在反例,理论不能包含所有的情况!由此得出,“辩证法”不是科学!

  #关于公开性

  一个理论是科学的,一定还要经过别人的检验,如果一个人的理论别人都不能知道,不管有没有用,它都不是科学。所以科学和有用是分开来的,有用的不一定是科学,特别是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个人经验,如中医。一些名医就是靠自己的行医经验治好了许多病人,当然并不是说个人经验都是有用的,它还要满足一些条件,这就是接下来要说的。

  #系统的实证主义

  证明一个理论是正确的,一定需要正确的方法,这就是随机分配+操纵变量+重复验证的控制实验,所以个人经验虽然不能称作科学,但是要证明它是对的,还是需要控制实验,不然,它就毫无用处。

  #关于因果

  我们在得出一个因果关系的结论时,一定要注意,1.两个变量可能只是相关,存在第三变量 2.因果关系的方向存在错误。

  #关于概率

  实际上,心理学上的理论大部分都是概率性的 ,这是跟物理,化学等自然学科最大的区别,这也体现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即人的复杂性。在目前的科学发展下,我们不能考虑到各种因素,所以只能给出概率性的理论。所以,“隔壁老王”等等的个案就对结论就没有影响了,即使小概率也是会存在的。

  #概率给我们的启示

  我们人类很难接受不能确定的事物,因为不确定的东西让我们丧失安全感!而心理学说的大部分都是不确定的事物,概率只有在大样本的情况下,才能预测事物,如果只是个例,谁也不能给出确切答案,所以人们面对概率的选择往往不知所措。这种情况下,最优的方法是选择大概率的事件,如果可能,就提高选择的次数。

  可惜人生只有一次!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