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断层线》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断层线》读后感10篇

2018-02-04 21:0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断层线》读后感10篇

  《断层线》是一本由[美] 拉古拉迈·拉詹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9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断层线》读后感(一):那些不容忽视的断层

  我一个在银行工作朋友,知道我这个小学教员在看麻省理工大学博士拉古拉迈·拉詹的财经著作《断层线》时,一句话也没有说,只是给我发了一条类似经济知识启蒙的小段子,这令我倍感温暖是的,不消说在银行工作的朋友,就连我自己都有些诧异我自己:怎么要去读这样一本知识背景深厚,博大专深的财经书?

  是的,世界经济危机与我们这些平民有什么关系呢?一个普通民众关心经济,除了读读炒股招数和开店秘诀,要如何从这样宏观的、世界的、专业的经济学著作中获取力量

  然,诚如这本《断层线》所说: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不仅仅是因为某个“点”,而是因为某些“线”,类似于大陆板块断裂后引发碰撞的“断层线”。这些线纵横交错,或隐或现。指不定,我们的某些经济意识消费习惯,便成就了这些线上的某个点。是的,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和你我这样的平民也有着这样那样的关系。这,是支撑我要“啃下”这本著作的强大动力

  先回到开头银行朋友给我发的那条“经济知识启蒙”的段子上:一天下午,一个富人走进一家旅店,扔下1000元在柜台,说上去挑间房。旅店老板赶紧将钱拿去还给隔壁肉菜店的老板;而肉菜店老板又转手将钱还给了隔壁的饲料店;饲料店的老板用这1000元支付了拖欠女工的工资,而那个女工呢,马上将钱还给了旅店老板,她拖欠的房租正好1000元。旅店老板赶紧将钱理平放好。富商这时正好下楼,称没有中意的房间,收起钱便离开了。在这个下午,谁也没有生产什么,谁也没有失去什么,但大家都把债还清了。末了朋友总结说:钱是流通的,不要留着不用;人和人利益相连,大家彼此构成经济体;货币有乘数效应。

  钱当然是流通的,否则钱和纸有何区别?然而问题是,当世界完成初次分配(在我这样一个平民看来,所谓的初次分配,就是我通过一个月的辛苦工作,所获取的象征着一定数量生活物资的货币值)之后的钱币流通,却往往带有很强的目的性。从本质上讲,在路上的钱,多是为逐利而来的。前面的段子之所以是段子而不是生活,是因为其杜撰了一个“压钱去挑间房子”的背景。而事实上生活中不会有这样“来路不明”的1000元的——“唯利是图”是流通货币的本质——尤其是那些从银行出来的钱。在美国这样一个民主国家政治为了寻求民众支持,往往会追求一种最直接,最简便的方法:他们不去想办法解决“初次分配”不均,而寄希望调配“银行借钱给穷人”,以刺激消费,拉动内需,从而收获所谓的“经济繁荣”。但在未能解决“初次分配不均”的前提下,穷人终究是穷人,他们终于无法还清那些有着“浮动利率”的贷款,随着失业等因素存在,美国房地产泡沫破裂,许多银行破产,经济危机爆发。

  许多经济学家分析,这场由美国房地产泡沫引起的经济危机是政治的错误,然拉古拉迈·拉詹却清醒认识到:其真正的原因,是生产技术发展,全民教育失衡,导致民众受教育不足,从而无法获取合理的“初次”分配,以适应不断膨胀的生活所需所产生的断层所致。在美国,每1美元的经济收益,就有0.58元进入了1%富人的钱包,而这1%的富人又在不断地引领着生活潮流,那剩下的99%的穷人要如何去过日子呢?借钱?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当还不起的时候,就是美梦破灭的时候。这个世界,总是在一种达到极致的失衡中产生动荡,就像地表那些看不见的断层线,总有一天会突然山崩地裂气吞山河

  那些不容忽视的断层线,在中国有没有呢?在拉古拉迈·拉詹看来,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在未来20年内,虽然有可能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虽然中国拥有一个巨大的国内市场,可中国却选择了一条“出口导向”的外向型增长道路。而这,正是断层的隐忧所在

  这种外向型的经济增长模式,让中国的经济总量增长不假,但实现情况却是“中国的家庭消费很低”。那是因为中国的家庭感觉到自己并不像数据显示的那么富有,也就是网络曾经流行的“被涨工资”。“事实上,”拉古拉迈·拉詹说:“中国家庭的收入仍然很低。”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家庭所面临的生活消费、医疗、住房、养老等生活成本越来越高,于是“外向的出口经济增长”与“内在的家庭收入持低”所产生的断层便显现了。前不久深圳《晶报》主持了一个民意活动:100元能干什么?有为数众多老百姓由衷地感叹:这两年来,我的生活消费增长了50%,而我的工资却只增长了30%……

  如何弥合这条断层线?拉古拉迈·拉詹说:中国的领导人要做出必要的调整,及时远离出口拉动增长以及固定资产投资诱惑,不要只是做些造巨大机场豪华现代大楼、大型购物中心形象工程。而作为一个平民,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拉古拉迈·拉詹给了我以下几点启示

  首先,有钱别存着。因为我们的国家以低利率的形式对国有企业进行补贴,这就意味着你我从银行得到的利息也很低,如果加上通胀等因素,则有可能今年存上10000块,到来年便买不上几件遮体衣服人家银行也是这个意思,不然怎么会有银行叫“爱存不存”(ICBC)呢?其次,如果钱不能多到投资房产和金银,那便投资自我的教育,紧随时代步伐,不断提升技术,使得自己总能为这个时代所需。要知道,同作不同酬让人憋屈,而失业则比“失魂”更麻烦。最后,我准备去像王石学习,去爬山,去锻炼身体。是的,我准备工作到老,工作到断气的那一刻。这样,既不用担忧社会保障体系出问题,也不会为子孙后代添麻烦

  总而言之,就是我的伟大校友毛泽东当年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说的那样:”外强筋骨,内强魂魄,咱要改造中国与世界。”哈,一不留神,又把话儿说大了!

  ***

  《断层线》读后感(二):分析挺深刻

  该书分析了西方金融危机的原因,从多方面阐述了引起这一变化的各种因素,包括金融机构政府层面国际影响等。同时,列出了如何改变这一状况

  文中阐述了中国走上出口崛起道路的根本原因,资源禀赋、制度缺陷两相结合、丰富劳动力三者相结合,为中国创造了大量的外汇。但是这种资本过度发展的形式导致了中国家庭的普遍富裕,消费支出在三驾马车的比重中远低于其他国家。

  印象最深的是该书解释人民币对外汇率持续低迷,对内通胀不断的根本原因。中国出口换回大量外汇,为保持出口的竞争优势,保持较低的人民币汇率,中国大量买进美元,美元价格保持坚挺,而为了消耗美元储备,中国就把美元投资到国际债券等金融资产。通常美元的利率是较低的,为了保持盈利性,防止因为人民币利率过高大量国际热钱涌进,中国对内调整了人民币利率,实行盯住美元政策。人民币贷款利率低,为保持中国银行资产的盈利性,人民币的存款利率更低。因此,中国人民币保持了国际汇率低国内通胀严重的情况。

  为防止危机再次发生需要对制度方面进行改革,加强监控,同时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唯有在教育、资源、福利政策待遇上保证同等的公平机会才能从根本改变这一状况。

  此书美中不足之处在于,中间有一段翻译晦涩难懂,也不符合经济学术语,想来是集体创作缘故

  《断层线》读后感(三):中国经济的前景:辉煌还是衰败

  本轮金融危机的到来有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在2007年我们见证了美国前五大投行的分崩离析,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收购、雷曼破产、美林被美国银行收购、摩根士丹利和高盛则被迫转型成为了商业银行,以获取美联储无限的再贴现以保持资产的流动性,代价则是接受更严格的监管。再加上美国保险巨头AIG接受美国政府注资1600亿美元,两大次贷批发商房地美和房利美(合计持有2.7万亿次级抵押贷款,占美国国内市场总额的45%)被国有化。华尔街主流机构几无幸免,简直是哀鸿遍野。此情此景,对比2007年前华尔街的风光和天价薪酬,实在不知道到底是到了天堂,还是炼狱。

  次贷危机发生后,大部分人将原因归结为华尔街的贪婪,种种关于华尔街欺骗民众、对风险视而不见、吹出巨型金融泡沫的故事充斥于媒体,民众和政府对华尔街的愤怒也不可抑制。从原因分析来说,本书显得卓尔不群作者承认华尔街在金融危机上的重大责任,但是这不是根本原因,在他看来,金融危机的根源深得多,产生的时间也远得多,而次贷危机还仅仅是一个预兆,如果根源不消除,全球经济在可预见的未来还会面临持续的危机。

  作者把他所说的根源称为:断层线。断层线是引发地震的一种地质构造,这里指的是导致次贷危机的矛盾

  断层线既有美国国内的,也有国际的。

  从美国国内来看,第一个主要原因是维持低收入阶层生活水平的需要。1、由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美国国民贫富差距持续扩大,每新增一美元的财富,其中58美分由国内最富裕的10%人获得。在民主政府中,低收入的选民的不满反应在政治上,即政客必须安抚选民的情绪,传达他们没有被遗忘、会被照顾信息。2、美国在20世纪初网络经济泡沫破灭后造成了大量的失业。美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由于文化等原因,远较其他发达国家差,比如失业保险仅仅覆盖六个月,而德国是一年半。失业后的医疗保险也更为昂贵。失业的美国人经济压力也会更大。因此,美国政府的选择是宽松信贷政策,疗程短,见效快。通过宽松信贷,低收入家庭都可以很容易的获得消费贷款和住房抵押贷款,抵消了收入不足带来的生活压力。

  宽松的货币政策在美国21世纪初网络经济泡沫之后延续了下来,为了刺激经济,美联储继续维持低利率,对于由低利率引起的高资产价格的担忧,时任美联储主席的格林斯潘表示:美联储关心的是就业率和通货膨胀,资产价格并不在考虑范围,如果经济过热导致资产泡沫破灭,那美联储将采取必要的措施来收拾残局。美联储对于市场的信用背书实际上促进了房地产市场过热。

  此外,从克林顿政府开始到小布什政府,一直推行居者有其屋计划,实际主要是针对低收入阶层的住房计划。政府对两大主要住房贷款抵押机构房地美和房利美施加了政治压力,迫使其对低收入阶层发放贷款,使次级贷款市场迅速壮大。

  至于第四个参与者,华尔街,其故事已经被广大读者所熟知,不再讲。

  以上因素结合在一起,成为了美国国内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可谓天时地利人和。而其根源在于国内收入增长不均衡和改变这一现状的乏力,而其发轫时间则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

  而从国际因素来看。

  上世纪,东南亚、台湾、韩国等发展中国家开始着力发展外向型经济,进口了大量的原材料和生产设备,形成了巨大的贸易逆差,这些国家和地区通过吸收国外资本来对冲贸易逆差。然而危机也在此时埋下,西方资本提供的贷款主要是短期贷款,而且主要是以西方货币而非借款国家的货币发放。所缺的便是导火索:日元在九十年代持续贬值,日本商品出口更为廉价,使得东南亚国家的出口受到了很大影响,外资开始纷纷撤资。以索罗斯为代表的对冲基金们早已瞄准了脆弱的东南亚和东亚国家的经济,此时扣响了扳机。各国政府疲于应付,在对抗对冲基金的过程中外汇储备消耗殆尽,以外币借款的国内企业首先破产,而国内的银行由于缺乏外汇储备,紧随其后,于是东南亚的经济奇迹在97年演变成了一场金融危机。其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介入,提供了大量的资金,但是按照西方的意识形态提出了很多对这些国家市场的附加要求,如开放特定的市场、削减对进口的限制等,东南亚和东亚国家被迫接受了这些被视作屈辱的条款。

  虽然有这样的挫败,东南亚和东亚国家的经济基本面并没有问题,出问题的是国内企业大量向西方资本借贷并在危机出现时由于西方资本迅速撤资导致了金融和经济体系的崩溃,此后这些国家吸取教训,不再信任成本低廉且数量巨大的西方资本,而采取原始积累的道路,一方面继续维持贸易逆差,另一方面加强了国内的外汇积累,(实际上高贸易逆差和高外汇储备的最典型国家是中国)。在此过程中,这些国家积攒了大量的美元,除满足国内的投资需求,必须投资于资产,实现增值,低风险的美国国债成为了首选,大量贸易逆差体现为了对美国的资本顺差,从而实现了全球经济的循环

  再将时间回溯到二战之后,日本、德国两个战败国,依靠其制度优势和人力资本,迅速崛起,采用外向型经济的模式,使得国家经济迅速崛起,在几十年间便分别成为了全球第二和第三大经济体。这种发展的迅猛是无前例的。受这一模式的激励,韩国、台湾和东南亚国家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纷纷致力于发展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在外向型经济的模式下,为了保持产品的出口竞争力,政府往往采取一些措施,包括压低汇率、出口税收的补贴以及刻意维持低工资,越是权力集中的政府,在推行这些政策的时候越得力,由此也形成了中国的经济奇迹。

  正是由于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得力,这些国家丧失了扩展国内市场的动力,这些国家一方面有一些具备世界级竞争力的著名企业,另一方面国内市场由于发育不健全,缺乏竞争和效率,反而更加依赖出口市场。而当东亚、东南亚及中国都沉醉于这一模式的时候,美国作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和借贷消费的国家,理所当然的成为了最大的进口市场和世界经济的需求引擎。全球经济发展模式的不平衡成为了国际上的断层线。

  现在再说到中国。

  对于中国这样形成持续贸易逆差的国家,国内已经积聚了巨额的美元储备,这导致了几个效应,首先,为了维持人民币的低汇率,央行必须持续买入美元,释放人民币,之后为了对冲释放的人民币带来的通胀,政府大量发行债券。其次,中国为了美元的保值增值,和东南亚及东亚国家一样,购买了大量的美国国债。因此,中国的美元资产成本是国债的利率,而收益则是美国的国债利率,假如美国国债利率低于中国国债利率,意味着政府将出现赤字,这使得中国政府在货币政策上和美国亦步亦趋,实际上丧失了利率的自主权。

  中国和美国的贸易不平衡和资本流动形成了这么一个循环:中国这样的穷国通过向美国出口实现经济增长,积聚了大量的美元储备,之后又将美元借给美国,让普通美国人借钱继续购买中国货,这个循环显然并不牢固,原因很简单,因为美国人的债务不可能无限度增加,因此美国如此大量的需求是不可持续的。

  那么从90年代初至次贷危机前的二十年间,美国人的债务为何能持续增加?

  答案是因为这期间,由于美联储的低利率政策,导致了美国国内的资产价格持续走高,美国人可以通过不断上涨的资产价格为其消费借款。最典型的是房贷,由于房地产价格的提高,很多不具有实际还款能力的穷人可以在房价上涨之后根据其增值部分借入更多的钱,即借新还旧。而当资产价格崩溃的时候,这个游戏就结束了。

  问题是中国是个庞大的经济体,已经积攒了如此巨大的生产能力,和主要的出口国德国、日本一样,必须为剩余的生产能力找到需求。这关系到国内的经济增长和就业。中国面临着和美国类似的问题,即贫富差距扩大,社保体系薄弱,一旦经济不振,如何满足穷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便成为了当务之急。

  由于美国以借贷形成的经济模式不可持续,美国不会再有那么大 的需求,则中国以出口拉动的经济模式也不可持续。剩下的一条路便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拉动内需。拉动内需意味着首先增加低收入阶层的收入,除了政治上的考虑,低收入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远高于高收入阶层,因此增加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是正确的事情。美国的思路是增加个人信贷,鼓励国民借贷消费。这个模式被次贷否定了。于是在危机后又加入了两条:完善社保体系和给低收入家庭减税。中国拉动内需,则走了投资拉动的路线,但是很明显,投资拉动是不可持续的,最后依然要回到促进消费的正道。从去年到今年,关于收入分配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官方也做出了积极的回应,这说明通过收入分配改革去化解社会矛盾和促进经济增长已经形成了社会共识,但是如何克服既得利益集团的阻力,则成为了收入改革成败的关键

  《断层线》读后感(四):断层线-对20年以来全球金融危机的解读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是建立在三层断层线之上的。

  第一层断层线是美国日益严重的收入不平等现象及其要求放松信贷所造成的政治压力。美国的教育体系并未能给广大的劳动力提供足够的、必需的教育,劳动力特别是中产阶级的教育水平并未显著提升。因此工资水平几乎停滞不前。教育改革受到既得利益者的阻止,而效果却不会立竿见影。政客们就自然而然地采取扩大对家庭的借贷,提高消费水平的政策。

  为什么美国教育会落后?

  1. 学习经历糟糕,提早退学。

  2. 学费暴涨。

  3. 营养摄取、学习环境和行为期待值的差异。富人社区、家庭教师。

  4. 家庭不稳定。

  工资差距拉大不平等。

  1. 受教育程度差异。

  2. 自由竞争。

  3. 移民和贸易。

  政客们热衷于让银行扩大住房信贷,因为信贷能够同时实现多个目标。它能抬高房价,让房屋所有者觉得自己变得富有了,还能推动他们消费。信贷还能增加金融行业、房地产中介行业和房屋建筑行业的利润和就业岗位。

  第二层断层线是美国通过借债消费,过度依赖国外的消费者。德国、日本这样的出口为导向的经济结构为美国这样政策和自制力最为薄弱的国家提供了商品。但是这样的国家,内向型经济效率极低,严重制约国内经济自发性增长,而劳动力成本优势由消失,出口困难。美国成了吸收出口导向国家剩余产品的最大国家,同时也是出口盈余国家的融资对象。

  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真正问题?

  没有合理的组织结构来对实物资本进行高效利用。人力资本、组织体系、供应链、管理人才、营销。金融、电力、运输以及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政府管理体制。

  后发国家如何发展?

  富裕的宪法国家,在长期过程中逐步建立复杂组织。后发国家起步时就面临发达国家的竞争,发展战略很清晰,逐步从低端科技转向高新科技和创新的前沿领域,并利用廉价劳动力保持竞争优势,直到技术得到改进,可用的资本储备增加。由于后发国家的政府不相信本国规模小而不发达的私营企业会引领经济增长,面临两个选择:创立国有企业来进行商业竞争,或者干预市场,为少数企业提供优惠政策。

  国有企业的劣势在于激励不足,内部低效,并且不能完整接收市场信息。 (中国)

  特权企业政策容易受到政府腐败影响,将优惠给竞争力低下的朋友或亲戚(菲律宾)。而且无法保留市场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另外一个问题时,不同家庭遭受不公平待遇(低利率,低工资,高关税,垄断市场),导致家庭消费水平偏低。

  约束低效企业并拓展商品市场的一个途径就是进军国际市场。为了鼓励出口,政府往往提供补贴,人为压低本国货币汇率,或通过压制、笼络公会来降低工资水平。

  德国、日本为了保持竞争力,进入了价值链的上游和需要创新的领域,但在非贸易部门,必入建筑业、零售业和宾馆业,问题还是出现了。摆脱对出口的依赖,实现经济的均衡发展,这个过程是很难得。

  中国家庭消费低的部分原因,一在不能依靠亚洲传统的养老保障,即子女,二在家庭收入低,劳动力多,工资低,并且国家压低利率,不提供福利,三在公有制下国有企业的利润并不能变成财富的一部分。所以中国的发展模式还是起来于对外出口和基础设施建设。

  解决出口增长型模式难题的一个选择就是增加国内竞争,降低准入门槛,取消多重补贴。

  第三层断层线是不同金融体系之间的碰撞。美国和英国这样的建立在合约基础上的透明公平的金融体系,和其他国家不透明的金融融资体系。发展中国家一开始通过大规模的投资项目和以外债来维持经济扩张,但外国投资者1)只提供短期借款,2)只接受外币支付,3)通过当地银行放款,在项目表现不佳时,迅速撤走资金,造成了周期性的繁荣和衰退。

  外资的诱惑

  政府指导的生产导向型增长战略,由于放贷对象由上级命令决定,国内生产者竞争有限,法律架构几乎不存在,因此,银行的工作效率非常低,高利贷利息高昂。金融部门欠发达,使宽松的金融政策很难实行,于是政府就履行了银行部门履行的责任,政府背负赤字,通过借债来提供补贴。外国放贷者进入。但政治上的波动或者投资者本国的利率上升,将导致外国放贷者大量抽回资金。94年墨西哥危机就是最好的写照。

  97年的东亚危机则是外国投资者的大量进入,使得商业地产和制造业过度投资,也是今年中国债务危机的由来,只不过中国的债务大多数还是存在于国内内部投资者。

  《断层线》读后感(五):前方危险,不如我们都假装看不见吧

  作为一个非金融行业的小白来说,读完这本书真心不容易。一些专业术语看的我云里雾里,晦涩难懂的章节看的喔禁不住走神,不过坚强的我还是坚持看完了,而且收获颇丰。看这本书的起因是因为周围房价的攀升,而我作为一个还没毕业的研究曾(设计专业)整天在愁啥时候能买得起房子啊。于是乎就开始想好事,也就是意淫着房产泡沫到来,房价可以跌倒谷底,我这个屌丝就可以买得起房子娶媳妇啦……

  闲话少说,步入正题。断层线是作者借助地理学得概念,在地理学中,断层线指的是断层面与地面的交线称断层线,反映断层的延伸方向和延伸规模。地震就是沿着断层线发生的。书中详细的分析了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总结出了三条断层线。

  第一条是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美国在1976到2007年之间,收入每增长100美元,就有58美元进入百分之一收入最高的人手中。书中说到在水平线之下的美国人更能感受到状况的不断恶化,因为收入水平越低,受到教育的程度越低。而随着世界经济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工作对于教育和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毕业和高中毕业的雇员在薪资水平差距巨大。这只是对于普通人来说,要和那些公司高管比,美国人民就该没活路了。再者就是那些收入低的民众与收入较高的民众相比,下一代受教育的程度更低,所以普通劳动者的后代的劣势地位会越来越明显。作为一个全民选举的国家,政客们为了能当选,就要采取一定的应对措施来获得选票。怎么办呢?改革教育制度?这个起效太慢,选民们还没看见效果政客就该下台了。那就让广大人民群众感觉自己个很富有吧。宽松的货币政策由此开始,这样极大的刺激了消费,尤其是房地产业,由于贷款买房的人越来越多,房地产市场供不应求,房价攀升,造成了房地产泡沫。但是大家都没意识到泡沫的存在,只是感觉房子越来越值钱,反正现在经济形势不错,就借钱买呗!于是乎这个泡沫就越来越大,当大家都乐此不疲的时候,危险悄悄地降临在夜幕之中。

  第二条断层线是国际收支失衡。美国作为一个消费大国,撑起了很多国家的出口经济,包括中国、日本、德国…… 美国政府鼓励民众消费,可是他们没有那么多钱,怎么办?借呗!这时候作为出口导向型的国家就是借贷的对象了。中国持有大量外汇储备,成了美国最大的债权国。也就是说,出口导向型的国家把钱借给美国,然后美国人用借的钱买这些国家的东西,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美国的经济增长。出口导向型的国家即赚了借债的利息,又赚了商品的差价,这似乎是双赢的。但是,美国经济一旦下滑,人们的消费水平降低,出口导向型的国家所依赖的市场就会萎缩,造成本国的工厂倒闭,工人失业。没有哪个国家能做到依靠借贷来促进经济增长的……

  第三条断层线源于金融行业。第二条断层想使很多出口导向性国家的剩余资金流入美国,用于借给美国无力购买房产的人买房。美国政客为了赢得多数人的选票,积极鼓动经融改革,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随着借贷买房人数的上升,美国房产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于是房价攀升。当房价涨到搞得离谱的时候,仍然有大量相信美国公平交易体系的人投入资金,大量次贷被放出,最终经济体系支撑不住,爆发了全面的金融危机。

  那么那些聪明绝顶的银行家们没有意识到危机的来临么?答案是否定的。他们之所以不愿采取措施是因为房贷的利润太大,没有人能阻挡得了这个诱惑。还有就是尾部风险的存在,尾部风向指的是不太可能发生但发生之后代价会很大。尾部风险由两个特点。其一他们在风险暴露前很难辨认,即使你处在风险之中。其二,一旦风向积累到足够大,政府就会介入挽救市场,这样的话银行所承受的风险就会非常小。比较风险和收益,显然继续冒险对自己来说更有利。

  你刚刚大学毕业两三年,在一个二线城市奋斗。比较幸运,你找到了个漂亮贤惠的女朋友。这时候年龄也不小了便准备结婚。丈母娘说必须买房,没房不可能同意你们结婚。怎么办?自己绝对是拿不出那么多钱来买房,贷款便是买房的不二选择。然后想想反正房价一直在涨价,买了也不亏。于是你就成了房奴,天天拼命的省吃俭用挣钱还贷,还略带兴奋的看着房价在疯涨。有时候也会觉得放假涨的有点异常,可是大家都在买啊,应该没啥问题。

  《断层线》读后感(六):善待家庭

  同事小吴,今年33岁,参加工作11年,任主任科员已近3年,降税前每月到手的工资是2400元。按目前我市房价,小吴每月工资可买1/3平方米的商品房。小吴比较勤奋,每天到菜市场采买,对市场行情比较熟悉,他说,2010年底普通鲜猪肉的价格为每斤10元,今年9月份已涨到每斤14元,一年间几乎涨了1/2。而其他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商品比如服装,一年里的涨势基本上就是这个幅度。而据报道,今年1至8月,全国财政收入7.4万亿元,同比增长了30.9%。

  看过“厄运预言博士”拉古拉迈.拉詹的《断层线》后,我首先想到上述这两件事。拉詹在这本书中,深刻提示了世界经济普通存在的断层线问题----经济的快速增长与停滞不前的工资收入之间的矛盾。书中特别指出,中国目前存在的深刻矛盾就是“国富民穷”,国家财政收入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居民收入却迟迟跟不上步伐,在不断攀升的物价趋势下,居民苦不堪言,不敢消费,因而出现银行储蓄的不断增加。书中指出,一个充满酷爱节约的储蓄者的经济体不能实现长期的繁荣,因为如果没有人花钱,就没有人赚钱。

  中国这些年不断增加对美国、欧洲国债的持有份额,这表明了中国经济的强劲,但是,过多的持有外国国债,同样承担着极大的风险,美国一直要求中国对人民币升值,升值的后果便是惊人的损失。

  在书中,拉詹似乎于无意写道,上世纪20年代,美国大量购买当时世界是大的债务国德国人的国债,以至德国举债度日,造成魏玛共和国的政治危机,使和希特勒借机登上权力的舞台。他上台的第一件事就是宣布赖帐不还,进而发动世界大战,转嫁经济危机。拉詹用这个看似无心的实例警示人们,美国目前的债务危机如果没有进行变革所需的国际经济合作,各国采取投机的民族主义会严重损害国际经济和政治环境。“民族主义与对政府平衡劳资双方矛盾能力的盲目信仰一起,在历史出现过,它被称作法西斯”。

  拉詹在本书中多次提到中国的经济问题,特别在第十章用“说明中国,怎样才算最正确的做法”提出,中国如果要重新平衡经济增长,必须要增加居民收入,扩大对内消费。

  《断层线》读后感(七):经济危机的成因

  写给《全球化陷阱》的书评,写完之后发现参考拉詹这本书的内容比较多,转过来希望进行一些讨论。

  很荒谬的,这本十余年前的书,比起诸多最新出版的书籍更好的解释了美国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起源,并且与马克思和拉詹后的思想遥相呼应。

  1、本书出版于十二年前,彼时美国政客还没有用宽松信贷刺激需求、美联储还没用长期的低息刺激实体经济(尽管这一政策以制造了资本市场的泡沫告终),十年前的实体经济现状更能反映经济危机的根源,之后的政策仅仅是掩盖了而不是解决了经济危机问题,宽松信贷、低息、政府超额借贷下的财政支出,均是饮鸩止渴的方式。本书推出的时间帮助作者避开了政府政策的影响,直指经济危机问题的核心:20/80的社会。

  2、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经济的不平衡。存在两种不平衡:国际间的不平衡和国内的不平衡。国际间的不平衡指以出口拉动经济增长,并要求经济增长快于5%国家的出现。国内的不平衡指20/80社会的出现。

  3、国际间不平衡的解释可参照《断层线》一书,如曾经的日本、德国、亚洲四小龙和现在的中国一样的国家,要求自身经济增长速度达8-10%,其中很大部分必然由出口拉动,国家的整体产业结构必然是有利于出口导向的,其中包含了对内需的压制。中国的出口需要占用对手方的需求,在此例中即美国以长期的宽松信贷创造了需求,在短期内承担了中国的出口。但是这一不平衡的经济模式必然无法持久,中国的出口减少了美国人对国内产品的需求,减少了美国的就业,使得美国自身的经济循环无法进行,只能依赖于短期的信贷扩张,”借明天的钱来买今天的中国产品“,最终采取制裁的方式或者以经济危机结束,使中国出口快速下滑,不得不转向以内需为主的增长模式。但是,中国长期压制内需的体制很难快速转变,在短期不得不以投资拉动,但是政府超额借贷财政支出的投资拉动效果实际上属于“饮鸩止渴”一类,中国地方政府历史债务较少,此次地方债务危机不会伤及根本,但是未来短期内将无法执行第二次“四万亿”计划,经济增长如何持续?至今为止内需的成长还是太慢,无法填补出口下滑和投资不可持续带来的GDP缺口,同时经济转型速度低于预期,内需的最主要支撑:普通居民收入无法快速提高,这一结构上的问题虽然无法反映到数字上,但实际上比GDP之类的数字要重要亿万万倍,这一结构问题决定了经济是否能够实现再循环、决定了经济的”实际增长“。从这个角度看,世界长期的GDP导向发展也是经济危机的根源之一,GDP使得决策者考虑当年太多,考虑未来30年的发展太少。

  4、国内的不平衡指20/80社会的出现。根据个人的观点,与国际间不平衡相比,这一问题更加深远、更加重要、更加难以解决。引三个例子说明20/80社会的表现:

  (1)发生于2011年10月的”占领华尔街“,群众的口号是”1%的人占有了99%的财富,99%的人仅有1%的财富“。这一口号存在夸张、其中也有部分来源于巧取豪夺,但是也有很大一部分,是经济发展的结构性问题。目前的经济结构越来越倾向于让少数人获得大部分收益,让大部分人只能失业并领取救济。

  (2)《全球化陷阱》中的精彩片段。JAVA总裁被问及JAVA有多少员工时,说明有16000人,但是其中仅有6-8个人是必须的,”没有他们我将不知所措“,其他人仅为储备大军,随时可以进行压缩。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个时代,大众的劳动力创造的价值,占总社会的比重如此之少,又可以被如此容易的转移或舍弃。

  (3)《断层线》中对于美国近代长期收入差距变化的分析。具体的比例记不清楚了,大概介于20/80定律和占领华尔街的口号之间,最重要的是,美国经历了若干次”没有就业的复苏“,经济危机之后的复苏并没有带来就业率的回升,这是为什么?这难道不是在说,失业者的劳动力已经不再被社会需要了么?并非是暂时的再适应、寻找新的岗位或培养技术,而是长期的劳动力需求的减少。

  以上三个例子都反映了20/80社会的一些表现,但是现象背后的本质原因为何?我并没有想的很清楚,也缺乏权威的文献参考,以下抛砖引玉,仅供参考: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阐述,指由于收入不平衡、内需无法满足供给的增长,产生的供给过剩的危机。工会的出现使得工人阶级的收入大幅增长,百年的资本主义发展似乎已经解决周期性经济危机的问题。但是随着新技术革命带来的工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的不断发展,新的收入不平衡出现了。已有产业很容易将产能扩张至过剩的地步,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已经面临饱和,能容纳劳动力的仅有技术研发和新兴产业出现两种情况,而占社会比重80%的劳动力不具备技术和创造力去从事这两类工作,因此出现了长期的收入差距扩大和失业上升问题。收入不平衡导致内需减少,经济的不平衡、乃至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也就随之出现。

  5、为了应对新经济危机的出现,需要从政府到企业的体制改革。以企业目前的“最大化所有者长期收益”为例:

  企业目前广泛采用的经营目的是“最大化所有者长期收益”,而利益相关者理论由于涵盖的内容过于广泛、无法用指标量化,因此实践中难以推行。最大化所有者收益的经营目标下,与培养员工相比,企业更愿意变更雇佣地点、或压缩员工数量。这两种行为都对本国经济发展产生了负外部性效应:本国的劳动力难以得到有效的培训、因而知识水平、创造力等无法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进而成为低收入/失业人群。政府政策难以有效纠正这一外部性:

  (1)如果政府同时减税和增加对弱势群体的福利/救济,则政府财政不平衡,导致如同希腊式的政府主权债务危机。

  (2)如果政府同时增加对富人的税收和弱势群体的福利救济,会削弱人们创新的动力、延缓新兴产业的出现和已有产业的技术革新,减少经济对劳动力的需求,导致更高的失业。

  因此这一问题需要从企业自身的制度加以解决。目前对自由市场机制的纠正主要集中在政府宏观政策层面,对企业的微观约束只包括减少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等传统的市场失灵问题,未来还需要增加对员工培训正外部性的纠正。

  题外话:自由市场的描述对象仅指静态市场,无法解释创新如何出现、以及创新对企业、员工的影响。然而,未来就业的主要增长空间在于提高产品品质、推动技术革新的创造性/技术性岗位,这恰恰是传统微观经济学无法解释的部分。既然理论无法容纳,我们没有理由认为“看不见的手”能够帮助经济最优化人们的教育、最优化创新的效率,因而这些问题也就需要特别的关注和进一步的研究。

  《断层线》读后感(八):断层线 对 世界的 挑战

  通过本书,我们了解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大;同时,美国经济对于全球经济的影响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经济与政治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光中国,美国民众的收入水平差距也在不断扩大,这与一个国家对于民众提供的教育、机会等因素息息相关;而当今的政府都不再愿意采用投资大见效慢的方式,相反都偏向于“吃特效药”能够立竿见影。于是乎,扩大信贷、美国房、美国梦成为政客的首选方案。以次贷危机为导火线的经济危机开始爆发。。。。。。

  对于遭遇过经济危机的发展中国家而言,经济危机为国家和人民带来的伤痛仍记忆犹新,而这些发展中国家发生经济危机的重要因素不外乎两种:消费过度和投资过度。这些国家逐渐明了对于大量外汇储备的重要性,同时效仿二战后的德国和日本,将经济发展方向定位外向型出口经济;同时不断采用低息政策为企业提供贷款,压低汇率;使得本国产品在世界上具有强大的竞争力。这种政策对于全球经济来讲使得经济发展更为不平衡,发展中国家有大量的外汇储备而不敢消费,同时国内民众的可支配消费水平一直提高不大,低息政策的延续使得国内人民认为自己比实际上还要穷,造成国内消费水平持续低迷。另一方面,这些发展中国家不断将庞大的外汇储备和价格低廉的出口产品源源不断地送往其他发达国家,发达国家的消费得到极大满足的同时造成了通货膨胀;全球经济进一步不平衡。

  发展中国家的低息政策使得国内银行业不需要努力即可通过储蓄和贷款赚取相当可观的利润,从而导致国内银行业效率低下。而这些低息贷款更多的流向了国有企业,而民营企业却很难贷款。资源分配的不均导致民营企业举步维艰。

  这本书对我们不从事金融行业的人有何意义?

  我个人认为,这本书对于我们这种不涉及金融行业的小市民来讲,可以更多的看懂经济形势和国家调控。国家行业转型是否真的在推动转型,他对转型有哪些措施。如:加息、人民币升值、消除竞争壁垒。。。中国内地企业是否做好了转型准备,我们如何转型,这与我们息息相关。如果内地企业依然走日本的道路将原计划加大国内投资的资金转移到国外依然投资制造业,我们的生活将有如何影响?我们以后的生活是否是会有更多的人被外派到更多偏远的国家和地区从事制造指导?还是内地企业转型升级打造品牌?而国家又为支持品牌的发展做好了提供帮助的准备了吗?中国在国际各个领域打造指明品牌的梦想会始终是一个梦想吗?我们的生活是否还会以低廉的工资、低廉的利息、低迷的消费(省吃俭用不敢消费)而收场,我们拭目以待。。。

  《断层线》读后感(九):一点总结

  别的解释金融危机的书仅仅提出理论上的经济不稳定疑问,而拉詹却很具体的讲出了什么使得经济不稳定。

  收入不平等,经济增速放缓,导致占美国人口的压倒性比例的人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而政客讨好人民的做法中最经济的是实施长期的宽松货币政策,扩大信贷,让没有能力购买住房的人能有自己的住房,让人借钱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房地美和房利美恰好成为了美国的政策工具,这两个由政府背书的企业巨头被利润和政策驱动,发放大量有风险的次级贷款。糟糕的是这些打包后的次级贷款一般而言是十分安全的,仅有碰上全美房价超过30%的大跌才可能会出现危机(也就是尾部风险,实际发生的概率很小)。企业算准了碰上这种危机政府必然会出手,于是肆无忌惮发放贷款。

  最后不仅如此,由于教育水平分化,企业要求更高的技能,所以现在经济危机导致的失业再也不能随经济复苏而迅速消失。而美国人由于文化上鼓励竞争,社会保障相对而言非常薄弱,而医疗市场过于昂贵威胁着美国最低收入水平的人民。所以人会有很多政治诉求,比如贸易保护等等。而美联储决不能收紧货币,因为怕威胁就业与股市,于是股市肆无忌惮的增长,尤其是得到格林斯潘的救助承诺。

  更糟糕的是,一些发展中国家比如中国,石油出口国阿拉伯,和发达国家如德日积累了大量外汇储备,而这些外汇储备资金由于追求更安全稳定的收益涌向了美国。巨额资金助长了美国的次级贷款,毕竟现在外国这么想购买增值资产,那么为什么不多创造一些次级贷款的,双赢不是吗?

  金融系统由于资产证券化的浪潮,一些有责任的经理也不能追踪那些实在的风险,因为他见到的只是具体的数字,而不是面对面的客户。作者拉詹相信,假如让那些经理去直接发放贷款,那些经理肯定不会让一些退休金微博的老人承担利率变化的危险去购买大房子。在这样一个金融系统,大家都在追求更高的投资收益,只有自己的投资收益高,才能保住自己的职位。而风险管理部门却不受待见。在经济好时,卖一些信用违约互换协议刚好能挣得超额利润,为什么不卖呢,毕竟风险很小,其概率仅相当于出现百年一遇的地震。而有风险防范意识的管理人员会被认为是保守的而被辞退,比如雷曼风险管理部门的主管(出现风险后,雷曼重新召回了他,然而依然回天乏力)。于是危机就这样发生了。

  《断层线》读后感(十):《断层线》读书笔记

  拉詹的《断层线》一书对美国次贷危机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同时也揭示了全球中存在的深层次金融危机。他将这种危机比喻为“断层线”,断层线是引发地震的一种地质构造,这里指的是导致次贷危机的矛盾。 在他看来,目前主要的断层线有三条。

  1.第一条断层线:由于社会的发展对劳动者自身教育和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平衡的导致贫富差距的扩大化,近三十年来高收入者家庭收入显著提升,同时大量中产阶级家庭收入停滞不前。政客们为了安抚选民,采取了低利率、信贷扩张这种见效最快的方式,缺乏对成本以及风险的考虑。在政府扩张信贷政策的指引下,贪婪的金融从业者为了自己利益的最大化,为大量的低收入人群发放抵押贷款,从而为整个次贷危机埋下伏笔。过低的利率推动房地产市场火速发展,同时房价屡创新高。而快速增长的房价可以为之前的信贷买单,同时为信贷的扩张提供保障。这种以房地产市场究竟是不可持续的,在一阵虚假而狂热的繁荣之后,美联储为控制开始提高利率,经济泡沫破裂,此时房价开始下跌,越来越多的家庭无法偿还之前的债务,导致大规模的债务违约。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之前购买了大量为次级抵押贷款融资发行的低质量证券,甚至通过短期贷款的方式为上述高风险交易进行融资。当大规模的债务违约发生时,次级抵押贷款融资证券价格暴跌,再加上短期借债人出于对资产安全的考虑,拒绝继续提供借债,最终导致大规模的金融危机。

  2.第二条断层线:国际社会收支严重不均。二战以后,很多国家为了走上经济高速发展之路,采取了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模式,这其中比较典型的为日本、德国、中国台湾地区,以及现在的大陆。这种经济模式显著的提高了GDP,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副作用。在这些经济体中,政府和银行广泛的进行干预,以牺牲本国家庭消费为代价,打造实力的雄厚的企业和极具竞争力的出口商。同时对国内的银行、零售、服务业由于政府的干预和限制,导致增速缓慢。在海外市场需求放缓、国内制造成本增加以及人口结构老龄化的形势下,这种增长模式是不可持续的。

  3.第三条断层线:不同金融体系之间的碰撞。这也是上世纪亚洲金融危机的一个直接原因。在英美国家的金融体系被拉詹称为“保持距离式”的金融体系。这种金融体系非常注重信息的透明,有法律约束。金融家不需要刻意和企业客户保持紧密的关系,他们需要企业的信息,可以通过各种公开的渠道获得,如果企业经营状况不好或是不还款,有市场和法庭来制裁。英美金融体系中以直接金融为主。但是在制造业为主的经济体系中,金融体系主要靠的是银行。在这些地方,关于企业的信息不透明或不公开,要想知道企业的真实状况,银行必须和企业建立长期的紧密关系。由于政府有意压低存款利率,缺乏对消费信贷的完整记录,而且没有司法体系的保护,所以消费信贷难以得到长足发展。一旦金融机构提高对消费者贷款的利率,政治家就会出面,以保护消费者的名义加以制止。 当英美金融资本来到发展中国家之后,出于保护自身利益的考虑,会采取三种办法:一是只借短债不借长债,方便随时出逃;二是用外币贷款不用本币贷款,这样可以回避汇率风险;三是通过国内银行贷款,这样一来,国外资本的利益和国内银行的利益捆绑在一起,一旦出现金融危机,发展中国家不得不救本国银行,一旦救了本国银行,也就等于救了国外的金融资本。这样的碰撞带来了“货币错配”和“期限错配”,即本来要用本币,但借到的却是外币,本来是想长期贷款,但得到的都是短期贷款,所有的风险都转嫁到了发展中国家借款者的头上。这就是新兴市场出现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1988年,韩国、马来西亚和泰国的投资占GDP的比例平均为29%,到1996年就剧增到42%。触发东亚金融危机的另一个导火索是1995年日元贬值,日本的出口增长,但东亚新兴经济体的出口却纷纷下跌,结果东亚经济体突然陷入增长停滞,危机不请自来。

  4.中国近些年来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形势是不可持续的。在全球保持贸易顺差的同时,积累的大量的美元资产。这些美元资产政府通过人民币的形势进行回购,为了不造成大规模的通货膨胀,央行发行对于的人民币债券,而这些债券的利率要低于美元债券的利率,才能保证政府在这个交易中不会损失。过低的人民币债券意味着过低的国内市场利率,这使得中国政府在货币政策上和美国亦步亦趋,实际上丧失了利率的自主权。 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国内生产成本大幅增加,再加上老龄化的趋势,注定着这种以出口为导向型的经济模式是不可持续的。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扩大内需,而扩大内容最根本的是提高群众的收入,做大做强中产阶级,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让人民生活有保证,从而释放国内的消费能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